一种以充油丁苯胶为原料生产铅酸蓄电池槽和盖的方法.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457086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807.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88102484

申请日:

1988.04.21

公开号:

CN88102484A

公开日:

1988.11.23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公开

IPC分类号:

C08L9/06; H01M2/02

主分类号:

C08L9/06; H01M2/02

申请人:

重庆蓄电池总厂

发明人:

李建科

地址:

四川省重庆市李家沱苦竹坝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重庆市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何文淑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是充油丁苯胶代替橡胶生产铅酸蓄电池槽和盖的方法。所得产品各项性能指标达到采用橡胶生产的同等水平。本发明既利用了石油炼油工业的废料高芳油来替代宝贵的橡胶,因充油丁苯胶是掺入高芳油合成的,又减少了高芳油对环境的污染。

权利要求书

1: 1、一种铅酸蓄电池槽和盖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配方由含充油丁苯胶的生胶,硫化促进剂M·D·H或MZ·DOTG或NOBS·808或DM·CZ或HS·TPG,硫化剂硫磺、硫化活性剂、软化剂组成。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酸蓄电池槽和盖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生胶中充油丁苯胶的含量为50~100%,生胶在配方中的用量为15~30%。 3、一种如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铅酸蓄电池槽和盖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硫化促进剂M·D·H并用时,M的用量为0.1~0.2%,D用量为0.3~0.4%H的用量为0.3~0.4%,当M用量为0.15~0.17%,D用量为0.31~0.33%,H用量为0.31~0.33%为最佳。 4、一种如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铅酸蓄电池槽和盖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硫化促进剂MZ、DOTG并用时MZ用量为0.2~0.3%,DOTG的用量为0.3~0.4%,以MZ用量为0.22~0.24%,DOTG的用量为0.37~0.38%为最佳。 5、一种如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铅酸蓄电池槽和盖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硫化促进剂NOBS·808并用时NOBS的用量为0.35~0.45%,808的用量为0.43~0.52%,当NOBS的用量为0.38~0.4%,808的用量为0.46~0.48%时为最佳。 6、一种如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铅酸蓄电池槽和盖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硫化促进剂DM·CZ并 用时,DM的用量为0.55~0.65%,CZ的用量为0.1~0.2%,当DM用量为0.56~0.6%,CZ的用量为0.12~0.16%时为最佳。 7、一种如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铅酸蓄电池槽和盖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硫化促进剂NS·TPG并用时,NS的用量为0.2~0.3%,TPG的用量为0.35~0.45%,当NS的用量为0.23~0.25%,TPG的用量为0.39~0.41%时最佳。 8、一种如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铅酸蓄电池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硫化剂硫磺用量为6~9%,以6.7~7.2%为最佳。 9、一种如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铅酸蓄电池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硫化活性剂为氧化镁、氧化锌、硬脂酸,以氧化镁为最佳,用量为1~2%,以
2: 3~1.5%为最佳。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铅酸蓄电池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填充剂中含陶土,陶土的用量为20~50%,以35~45%为最佳。 11、一种如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铅酸蓄电池槽和盖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软化剂中含沥青,沥青的用量为1~
3: 5%。

说明书


本发明属于硬质橡胶加工工业。

    铅酸蓄电池槽和盖历来采用松香丁苯胶、天然胶为主要原料制造。近年来,随着橡胶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天然胶、顺丁胶及松香丁苯胶的消耗量急增,造成了生胶价格猛涨和货源短缺的不利局面,而加入了石油炼油工业的废料即高芳油合成的充油丁苯胶市场滞销,因其充有大量的油份,引起一系列工艺及产品质量问题,而使其在生产中应用受到限制。据报道,在蓄电池行业中生产上有采用生胶中充油丁苯胶含量大于百分之五十的配方,但生胶中充油丁苯胶含量大于百分之五十的配方和技术未见报道。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发明一种方法,使其能采用生胶中充油丁苯胶的含量大于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百的配方来生产铅酸蓄电池的槽和盖,利用废物高芳油取代部份橡胶,从而降低铅酸蓄电池槽和盖的生产成本扩大充油丁苯胶的用途。

    本发明方法的关键在于用于发明生产铅酸蓄电池槽和盖的物料配方,它包括组成配方的各种物质以及各物质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本在于生胶中充油丁苯胶含量为50~100%。

    生胶中充油丁苯胶的含量高,充入了大量的高芳油使分子柔顺性增加,硫化制品的玻璃化温度降低,抗冲性能得到改善。生胶的门尼粘度降低,塑炼时能耗下降但导致粘辊。大量高芳油地掺入使硫化后的产品扯断及定伸强度均较差;而且高芳油有吸收促进剂造成高温下硫化延迟的作用,而在混炼及回车过程中胶料又较易焦烧。为了达到发明目的就必须通过配方解决以上问题。

    生胶中含有大于百分之五十的充油丁苯胶,引入了大量的高芳油。一方面高芳油使混炼胶硫化前胶料更易焦烧;另一方面在硫化过程中,它又起着稀释作用和使制品发软的软化作用。这就相应地要求硫化促进剂体系的抗焦烧性能要好。而且为达到较高的生产效率,并使硫化产品的表观硬度达到一定的要求,就需增加促进剂的份数。但在促进剂体系一定时,增加促进剂用量,是有损抗焦烧性能的。沿用行业传统促进剂体系AB型的M/D并用已行不通了,而且在该体系中使用防焦剂也不生效。本发明的特征是采用促进剂M、D、H体系,用量M为0.1~0.2%,D为0.3~0.4%,H为0.3~0.4%,当M用量为0.15~0.17%,D用量为0.31~0.33%,H用量为0.31~0.33%时为最佳;或采用促进剂MZ·DOTG体系,用量MZ为0.2~0.3%,DOTG为0.3~0.4%,当MZ的用量为0.22~0.24%,DOTG的用量为0.37~0.39%时为最佳;或采用促进剂NOBS·808体系,用量NOBS为0.35~0.45%,808为0.43~0.52%,当NOBS的用量为0.38~0.4%,808的用量为0.46~0.48%时为最佳;或采用促进剂DM·CZ体系,用量DM为0.55~0.65%,CZ为0.1~0.2%,当DM用量为0.56~0.6%,CZ为0.12~0.16%时为最佳;或采用促进剂NS·TPG体系,用量NS为0.2~0.3%,TPG为0.35~0.45%,当NS的用量为0.23~0.25%,TPG的用量为0.39~0.41%为最佳。采用上述硫化促进剂配方的抗焦烧性能优异,胶料的操作性能较好。选用上述的硫化促进剂体系同时增大硫磺的用量,就能很好地解决由于掺入的大量高芳油而吸收促进剂造成硫化延迟问题。但增加硫磺用量在硫化时的高温条件下,产品厚壁处易发生起泡炸裂现象,硫磺含量降低时,可避免起泡炸裂,但制品的热变形性能太差。在硬质胶高硫体系中硫化反应的前期与软质胶相同,为三维交联非放热过程;然而后期反应为放热反应,其放热程度随硫磺含量的增加及硫化温度的升高而成倍增加。当配方中加入1~2%的氧化镁时,硫磺的含量可增加至6~9%。氧化镁能在硫化时抑制产品起泡炸裂,起到稳定作用。当氧化镁的用量为1.3~1.5%,硫磺的用量为6.7~7.2%时最佳。

    充油丁苯胶由于含有大量使橡胶分子链易于滑移的高芳油,降低了塑炼胶强度,并且使其表面裂纹满布,从而导致混炼前期脱辊,混炼过程中操作困难当在配方中加入沥青1~2%,石蜡0.5~1.4%及硬脂酸0.5~1%时,可解决上述操作问题。在混炼前期,沥青起着增加粘着性的作用,而在混炼后期及回车时,因温度升高胶料的粘辊力会下降到不影响下料作业的程度。

    充油丁苯胶带入大量的高芳油,易从制品表面渗出,而导致产品有发粘现象,热变形性能降低而抗冲性能却富裕。当配方中加入20~30%的富含二氧化硅的陶土粉作吸油填料时,产品的发粘现象消失,热变形性能及抗冲性能均能达到部颁标准。(JB3076-82)

    本发明的实施方法如下:

    将塑炼机辊距调至3~4mm,从靠近大牙轮处喂入含有大于百分之五十的充油丁苯胶的生胶,待生胶包辊后加入硫化促进剂,以八刀法翻炼至均匀,放辊距为4~6mm,出片得到塑炼胶料卷。塑炼好的胶料卷、再生胶、沥青加入开炼机,胶片包辊后加入石蜡、碳酸钙、硫磺及余下的配合剂。逐步开辊使辊间始终保持适量的余胶,直到粉料完全混入胶中。控制辊温在40~65℃,翻炼、打卷、下片。热炼回车,表面光滑时下料。热压硫化    进行硫化。得到铅酸蓄电池槽和盖。

    采用本发明生产的产品各项性能指标达到采用天然胶、顺丁胶、松香丁苯胶生产的铅酸蓄电池槽和盖的同等水平,并且达到或超过部颁标准(JB3076-82),产品合格率及生产效率达到或超过原有配方的水平,成本下降20%。本发明使得充油丁苯胶的用途扩大,既利用了石油炼油工业的废料高芳油来替代宝贵的橡胶,又减少了高芳油对环境的污染。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一

    生产铅酸蓄电池槽和盖的配方如下表,按下表备料。

    配合剂种类    配合剂名称    基本配方,份    重量百分数配方    生产配方kg

    生    充油丁苯1712    82.5    13.3    3.32

    胶

    胶    丁苯1500胶    40    6.4    1.61

    再生胶    再生胶    34.4    5.5    1.38

    硫化剂    硫磺    41.3    6.6    1.66

    硫    促进剂M    1    0.16    0.040

    化

    促    促进剂D    2    0.32    0.081

    进

    剂    促进剂H    2    0.32    0.081

    硫    氧化镁    5    0.81    0.201

    化

    活    氧化锌    5    0.81    0.201

    性

    剂    硬脂酸    5    0.81    0.201

    软    沥青    18    2.9    0.724

    化

    剂    石蜡    5    0.81    0.201

    填    陶土    150    24.1    6.04

    充    碳酸钙    150    24.1    6.04

    剂    滑石粉    80    12.9    3.22

    合计    621.2    100%    25kg

    将开炼机辊距调至3~4mm,从靠近大牙轮处喂入充油丁苯胶(牌号为1712)39.84kg、丁苯胶(牌号为1500)19.32kg,待破胶完毕生胶包辊后,加入促进剂M:0.48kg、促进剂D:0.972kg及促进剂H:0.972kg,以八把刀法翻炼至均匀止,放辊距为5~6mm出片,均分为5.132kg的胶料卷12个。将塑炼好的胶料卷5.132kg、再生胶1.38kg及沥青0.724kg加入开炼机,胶片包辊后再加入除硫磺外的全部配合剂,最后加入硫磺1.66kg。逐步放开辊距,使粉料渗入生胶,控制辊温≤65℃,粉料吃完后,八把刀法翻炼2次,打卷2次后,以8~9mm的辊距下片。辊距调至6mm将混炼好的胶片加入两辊间进行回车,待胶料软化后八把刀法翻炼两次,打卷两次,放宽辊距进行热炼,待表面光滑,无夹层后即可下料。最后采用热压硫化法进行硫化。将胶料6.0kg置于装有电热管的模具中,控制油压机表压约140~160kg/cm2,模具温度160~210℃,时间10~13mm,制得6Q~105铅酸蓄电池胶槽1只。该槽外观为矩形开口整体槽,内有五个平行隔墙将槽分为六个单格。将胶料0.50kg置于平板硫化机中,控制压机表压为120~150kg/cm2,模具温度160~210℃,时间4~5mm,得铅酸蓄电池胶盖3个。胶盖为凸型与胶槽的矩形单格配合,每个盖的两端各嵌有一个铅卷套,中间有一个带螺纹的注液孔。

    实施例二

    生产铅酸蓄电池槽和盖的配方如下表,按下表备料。

    配合剂种类    配合剂名称    基本配方,份    重量百分数配方%    生产配方kg

    生    充油丁苯胶    110.7    16.76    4.19

    胶    顺丁胶    20    3.03    0.75

    再生胶    再生胶    42    6.36    1.59

    硫化剂    硫磺    45    6.81    1.70

    硫化    促进剂MZ    1.5    0.23    0.058

    促进剂    促进剂DOTG    2.5    0.38    0.095

    硫    氧化镁    8    1.21    0.30

    化

    活    氧化锌    5    0.76    0.19

    性

    剂    硬脂酸    5    0.76    0.19

    软    沥青    15    2.27    0.57

    化

    剂    石蜡    6    0.91    0.23

    填    陶土    200    30.27    7.57

    充

    剂    碳酸钙    200    30.27    7.57

    合计    660.7份    100%    25kg

    将开炼机辊距调至3~4mm后,从靠近大牙轮处喂入充油丁苯胶41.9kg、顺丁胶7.5kg、再生胶15.9kg,破胶后将辊距适当放宽,待胶料包辊并有少量余胶时加入石蜡2.3kg,之后将促进剂MZ及促进剂DOTG共计1.53kg加入,两面割胶翻炼至均匀,放辊距5~6mm出片,得胶料卷10个。将塑炼好的胶料卷6.913kg、沥青0.57kg加入开炼机,胶片包辊后加入硫化活性剂及填充剂共计15.82kg,最后加入硫磺1.7kg。控制辊温≤65℃,逐步放开辊距使粉料渗入生胶。粉料吃完后,八把刀法翻炼2次。打卷二次后,以6~9mm厚度下片。将辊距调至6mm,再次回炼混炼胶片,(即进行回车),待胶料软化后,八把刀法翻炼2次,打卷2次即可下料。最后采用热压硫化法进行硫化。将胶料6.0kg,置于模具中,压机表压控制在140~160kg/cm2之间,模具温度160~210℃时间10~15min,制得6Q-105铅酸蓄电池胶槽一只。将胶料0.5kg,置于平板硫化机中,控制压机表压为120~150kg/cm2,模具温度160~210℃时间4~6min,得铅酸蓄电池盖子3个。

    实施例三

    生产铅酸蓄电池槽和盖的配方如下表。按下表备料。

    配合剂种类    配合剂名称    基本配方,份    重量百分比配方%    生产配方kg

    生胶    充油丁苯    137.5    21.6    5.40

    1712胶

    再生胶    再生胶    20    3.1    0.79

    硫化剂    硫磺    46    7.2    1.81

    促进剂NOBS    2.5    0.39    0.098

    硫化促进剂    促进剂808    3    0.47    0.118

    氧化锌    5    0.79    0.196

    硫化活性剂    硬脂酸    5    0.79    0.196

    补强剂    炭黑    20    3.1    0.79

    软化剂    沥青    12    1.9    0.47

    软化剂    石蜡    6    0.9    0.24

    陶土    180    28.3    7.06

    填充剂    碳酸钙    200    31.4    7.85

    合计    637份    100%    25kg

    将充油丁苯1712胶5.40kg、再生胶0.79kg及沥青0.47kg加入开炼机,待胶片包辊后加入石蜡0.24kg,之后加入全部促进剂及活性剂共计0.608kg,翻炼一次后将炭黑0.79kg,填充剂14.91kg依次加入。逐步放辊距,使粉料混入胶中,待粉料将要吃完时最后加硫磺1.81kg。控制辊温不超过65℃,八把刀法翻炼2次,3mm薄通一次,打卷2次后以8mm辊距下片。将辊距调至6mm,将混炼好的胶片加入两辊间进行回车,待胶料软化后,八把刀法翻炼两次,打卷两次后就可下料。最后采用热压硫化法进行硫化。将胶料5.9kg,置于装有电加热的模具中,控制压机表压约140~160kg/cm2,模具温度160~210℃,时间10~15min,制得6Q-105铅酸蓄电池槽1个。将胶料0.95kg置于两个模具中,推入平板硫化机中硫化,压机表压控制在120~150kg/cm2,模具温度160~205℃,时间为4~5min,得铅酸蓄电池盖子6个。

    实施例四

    生产铅酸蓄电池槽和盖的配方如下表。按下表备料。

    配合剂种类    配合剂名称    基本配方份    重量百分数配方%    生产配方kg

    生胶    充油丁苯    137.5    19.8    4.94

    1712胶

    再生胶    再生胶    41    5.9    1.47

    硫化剂    硫磺    48    6.9    1.73

    促进剂DM    4.0    0.58    0.143

    硫化促进剂    促进剂CZ    1.0    0.14    0.036

    软    沥青    14    2.0    0.50

    化    石蜡    6    0.86    0.22

    剂    硬脂酸    4    0.57    0.14

    填    陶土    280    40.3    10.06

    充

    剂    碳酸钙    150    21.6    5.39

    合计    695.5    100%    25kg

    将开炼机辊距调至3~4mm,从靠近大牙轮处喂入充油丁苯胶59.28kg,待生胶包辊后加入促进剂DM1.716kg、促进剂CZ0.432kg,以八把刀法翻炼至均匀,放辊距为4~6mm出片得12个5.119kg的胶卷。将塑炼好的充油丁苯胶卷一个,再生胶1.47kg,沥青0.5kg加入开炼机,胶片包辊后再加入石蜡0.22kg、碳酸钙5.39kg,硫磺1.73kg,再将余下的配合剂全部加入辊筒间。逐步开辊使辊间始终保持适量的余胶,直到粉料完全混入胶中。控制辊温≤65℃,八把刀法翻炼2次,打卷2次,以8~9mm辊距下片。将辊距调至6mm,将混炼好的胶片加入两辊间进行热炼回车,待胶料软化后,八把刀法翻炼两次,打卷两次,放宽辊距进行热炼,待表面光滑时即可下料。最后采用热压硫化法进行硫化。将胶料6kg置于电加热模具中,控制油压机表压为140~160kg/cm2,模具温度160~210℃,时间为11~15min,制得6Q-105铅酸蓄电池槽1只。将胶料0.94kg置于平板硫化机中,控制压机表压为120~150kg/cm2,模具温度160~205℃,时间4~6min,得铅酸蓄电池盖子6个。

    实施例之五

    生产铅酸蓄电池槽和盖的配方如下表,按下表备料。

    配合剂种类    配合剂名称    基本配方,份    重量百分数配方%    生产配方kg

    生胶    充油丁苯胶    137.5    21.95    5.49

    再生胶    再生胶    40    6.38    1.60

    硫化剂    硫磺    48    7.66    1.92

    促进剂NS    1.5    0.24    0.060

    硫化促进剂    促进剂TPG    2.5    0.40    0.100

    氧化镁    10    1.59    0.398

    硫化活性剂    氧化锌    4    0.64    0.160

    硬脂酸    3    0.48    0.120

    软化剂    沥青    10    1.60    0.40

    填充剂    陶土    170    27.13    6.78

    碳酸钙    50    7.98    2.00

    滑石粉    150    23.94    5.99

    合计    626.5    100%    25kg

    将开炼机辊距调至3~4mm后,从靠近大牙轮处喂入充油丁苯胶(1712)54.9kg,破胶完毕胶料包辊后,加入再生胶16kg。随后加入促进剂NS0.6kg、促进剂TPG1.0kg。以八把刀法翻炼至均匀为止,放辊距4~5mm出片,得胶料卷10个。将塑炼好的充油丁苯胶7.25kg、沥青0.4kg加入开炼机,之后加入活性剂及填充剂共15.45kg。在保持两辊间适量余胶的前提下,逐步放宽辊距,使粉料渗入生胶,最后将硫磺1.92kg加入。控制辊温≤65℃,粉料吃完后以八把刀法翻炼2次,打卷2次,以6~9mm的辊距下片。将辊距调至6mm,加入混炼好的胶片进行热炼,待胶料软化后,八把刀法翻炼两次,打卷两次,待表面光滑时即可下料。最后采用热压硫化法进行硫化。将胶料5.9kg,置于模具中,控制压机表压140~160kg/cm2,模具温度160~210℃,时间10~13min,制得6Q-105铅酸蓄电池槽1个。将胶料0.95kg,置于平板硫化机中,控制压机表压为120~150kg/cm2,模具温度160~210℃,时间4~5min,得铅酸蓄电池盖子6个。

    本发明所称的充油丁苯胶国际分类号为1712。

    本发明所称的硫化促进剂的化学名称和结构式如下。

    M的化学名称为2-硫醇基苯并噻唑

    分子结构为

    D的化学名称为二苯胍

    分子结构式

    DM的化学名称为二硫化苯并噻唑

    分子结构式

    CZ的化学名称为N-环己基-2-苯并噻唑次磺酰胺

    分子结构式

    NS的化学名称为N-叔丁基-2-苯并噻唑次磺酰胺

    分子结构式

    NOBS的化学名称为N-氧二乙撑-2苯并噻唑次磺酰胺

    分子结构式

    DOTG的化学名称为二邻甲苯胺

    分子结构式

    TPG的化学名称为三苯胍

    分子结构式

    808的化学名称丁醛苯胺

    分子结构式

    H即乌洛托品

    分子结构式

一种以充油丁苯胶为原料生产铅酸蓄电池槽和盖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一种以充油丁苯胶为原料生产铅酸蓄电池槽和盖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一种以充油丁苯胶为原料生产铅酸蓄电池槽和盖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以充油丁苯胶为原料生产铅酸蓄电池槽和盖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以充油丁苯胶为原料生产铅酸蓄电池槽和盖的方法.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是充油丁苯胶代替橡胶生产铅酸蓄电池槽和盖的方法。所得产品各项性能指标达到采用橡胶生产的同等水平。本发明既利用了石油炼油工业的废料高芳油来替代宝贵的橡胶,因充油丁苯胶是掺入高芳油合成的,又减少了高芳油对环境的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其制备或化学加工;以其为基料的组合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