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吊顶安装的建筑楼面施工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楼面施工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便于吊顶安装的建筑楼面施工
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工作、居住的舒适性需求越来越高,尤以建筑声
环境、室内环境温度两方面最为突出,结合国家对建筑节能的一步步加强,目前建筑物外围
护结构体系已经基本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建筑物内部,尤其是楼面的隔热隔声工作
就显得比较薄弱,现阶段出现楼面隔热隔声措施也比较多,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设置在楼面
的结构层、墙面与找平层、装饰面层之间,另外一种是利用建筑室内装修时结合吊顶进行隔
热隔声处理。两种方法均是在建筑主体结构浇筑好后进行处理,这样整体施工周期被延长,
施工管理成本增加。另外,若建筑室内装修时再对地面进行隔热隔声处理,对隔热收益较
大,对隔声受益很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修建建筑主体结构时
就已经将隔热隔声材料安装实施到位,且便于吊顶安装的建筑楼面施工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于吊顶安装的建筑楼面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搭建脚手架,在脚手架上搭设模板;
2)制作拉杆,拉杆的底部形成一喇叭状,在拉杆的底部中部设置一挂钩和锁紧板,
所述锁紧板上设有螺栓孔;拉杆的顶部设置外螺纹;在拉杆的底部喇叭状内注入砂子,并用
胶布封住砂子,挂钩和锁紧板被封在砂子中;
3)在模板上铺设隔热隔声复合材料,所述隔热隔声复合材料由两层复合而成,所
述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上层为橡胶、PVC和纤维材料复合而成的卷材;所述隔热隔声复合材料
下层为发泡聚氨酯、聚酯纤维棉、海绵、EPS板、XPS板、发泡橡胶和发泡PVC材料复合而成的
卷材;所述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上层的厚度为3-9mm,所述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下层的厚度为5-
70mm;所述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中设有拉杆安装孔;
在铺设隔热隔声复合材料的过程中,将拉杆穿过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中的拉杆安装
孔,拉杆底部的喇叭状压在模板上;
该隔热隔声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3.1)将隔热隔声复合材料的任意一层的复合面通过涂胶设备涂刷;涂刷方式为:
点状涂刷、条状涂刷或满涂;
3.2)将步骤3.1)处理后的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上、下层的一个长边重合,且两层的
重合面积不低于97%;
3.3)将步骤3.2)处理的隔热隔声复合材料通过滚压设备,保持重叠材料的每个点
都能受压;
采用加热方式使胶粘剂快速达到干燥且具有粘接强度的工艺时,加热干燥受压时
间10-15秒;
3.4)将步骤3.3)处理后的隔热隔声复合材料进入冲压台上冲压拉杆安装孔;最后
进入收卷设备;
4)在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上铺设钢筋网,钢筋网包括下层钢筋网、上层钢筋网、马凳
和垫块;所述下层钢筋网包括下层横向钢筋和下层纵向钢筋,所述上层钢筋网包括上层横
向钢筋和上层纵向钢筋;所述下层横向钢筋和下层纵向钢筋垂直交叉分布,所述上层横向
钢筋和上层纵向钢筋垂直交叉分布;所述下层钢筋网和上层钢筋网之间均布设置多个马凳
和多个垫块;所述马凳和垫块呈交叉分布;
所述垫块的顶部设置开口朝上的横向凹槽Ⅰ和开口朝上的纵向凹槽Ⅰ,所述纵向凹
槽Ⅰ的深度大于横向凹槽Ⅰ的深度,且横向凹槽Ⅰ和纵向凹槽Ⅰ垂直贯通;所述垫块的底部设
置开口朝下的横向凹槽Ⅱ和开口朝下的纵向凹槽Ⅱ,所述纵向凹槽Ⅱ的高度大于横向凹槽
Ⅱ的高度,且横向凹槽Ⅱ和纵向凹槽Ⅱ垂直贯通;所述垫块的底部且位于横向凹槽Ⅱ的两
侧分别一体设置开口朝下的弧形结构的横向钢筋卡板,所述横向钢筋卡板的弧形腔与横向
凹槽Ⅱ相通;所述垫块的底部且位于纵向凹槽Ⅱ的两侧分别一体设置开口朝下的弧形结构
的纵向钢筋卡板,所述纵向钢筋卡板的弧形腔与纵向凹槽Ⅱ相通;
所述垫块底部的纵向凹槽Ⅱ和纵向钢筋卡板卡在对应的下层纵向钢筋上,所述垫
块底部的横向凹槽Ⅱ和横向钢筋卡板卡在对应的下层横向钢筋上;所述垫块对应的上层纵
向钢筋卡在垫块顶部的纵向凹槽Ⅰ内,所述垫块对应的上层横向钢筋卡在垫块顶部的横向
凹槽Ⅰ内;
所述马凳对应的上层横向钢筋和上层纵向钢筋设置在马凳的顶部;
所述纵向凹槽Ⅱ的高度大于下层横向钢筋和下层纵向钢筋的直径之和;所述纵向
钢筋卡板的顶部与纵向凹槽Ⅱ的顶部之间形成一混凝土流入口;
所述马凳对应的上层纵向钢筋与马凳的顶部通过点焊的方式连接;所述马凳对应
的上层纵向钢筋和上层横向钢筋通过点焊的方式或者钢丝绑扎的方式连接;
螺母旋套在拉杆的顶部,螺母横向设置连杆穿孔,连杆穿过螺母上的连杆穿孔,连
杆的两端焊接在下层横向钢筋或者下层纵向钢筋上;
5)在铺设的钢筋网上浇筑混凝土,待钢筋混凝土养护后,拆除底部的脚手架和模
板;拆除拉杆底部的胶布,砂子流出,挂钩和锁紧板暴露出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上层为橡胶、PVC和纤维材料
按照重量比1:1.5:1.6复合制成的卷材。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下层为发泡聚氨酯、聚酯
纤维棉、海绵、EPS板、XPS板、发泡橡胶和发泡PVC材料按照重量比1.2:1.7:1.3:2.1:0.9:
1.3:1.8复合制成的卷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技术优点:
1、该建筑楼面施工方法采用在模板上铺设隔热隔声复合材料,在进行结构施工时
就进行了隔热隔声处理,后期装修自由度增强;而且隔热隔声复合材料将模板与钢筋混凝
土隔开,不再需要涂抹脱模剂,一方面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降低整体施工周期。
2、拉杆既可以作为装修吊顶时吊杆的连接件,又可以将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与钢筋
混凝土由平面连接改变为立体连接,拉杆底部的喇叭状和拉杆顶部的连杆进一步增强了隔
热隔声复合材料与钢筋混凝土之间的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便于吊顶安装的建筑楼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隔热隔声复合材料的胶复合生产工艺示意图;
图4为钢筋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垫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模板;2—拉杆;3—挂钩;4—锁紧板;5—螺栓孔;6—砂子;7—隔热隔声
复合材料上层;8—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下层;10—涂胶设备;11—滚压设备;13—马凳;14—
垫块;141—横向凹槽Ⅰ;142—纵向凹槽Ⅰ;143—横向凹槽Ⅱ;144—纵向凹槽Ⅱ;145—横向
钢筋卡板;146—纵向钢筋卡板;15—下层横向钢筋;16—下层纵向钢筋;17—上层横向钢
筋;18—上层纵向钢筋;19—螺母;20—连杆穿孔;21—连杆;22—钢筋混凝土;23—冲压台;
24—收卷设备;25—防卷设备;26—防卷设备;27—加热辊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便于吊顶安装的建筑楼面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搭建脚手架,在脚手架上搭设模板1,模版1水平铺设在脚手架上。
2)制作拉杆2,拉杆2的底部形成一喇叭状,在拉杆2的底部中部设置一挂钩3和锁
紧板4,锁紧板4上设有螺栓孔5,如图2所示,拉杆2的顶部设置外螺纹。在吊顶施工时,吊顶
施工中的吊杆的顶部挂在拉杆2底部的拉钩3上,螺栓穿过吊杆和锁紧板4上的螺栓孔,吊杆
通过螺栓在竖直方向上固定。在拉杆2的底部喇叭状内注入砂子6,并用胶布封住砂子6,挂
钩3和锁紧板4被封在砂子6中,如图1所示,避免渗漏到模板1上的混凝土浆液进入拉杆2底
部的喇叭状内。
3)在模板1上铺设隔热隔声复合材料,隔热隔声复合材料由两层复合而成,如图1
所示。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上层7为橡胶、PVC和纤维材料复合而成的卷材。隔热隔声复合材料
下层8为发泡聚氨酯、聚酯纤维棉、海绵、EPS板、XPS板、发泡橡胶和发泡PVC材料复合而成的
卷材。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上层7的厚度为3-9mm,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下层8的厚度为5-70mm,
将隔热隔声复合材料的上层和下层控制在该尺寸范围,便可达到良好的隔热隔声效果。隔
热隔声复合材料中设有拉杆安装孔,拉杆安装孔的底部形成喇叭口。在铺设隔热隔声复合
材料的过程中,将拉杆2穿过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中的拉杆安装孔,拉杆2底部的喇叭状与拉
杆安装孔底部的喇叭口贴合,拉杆2底部的喇叭状压在模板1上。
该隔热隔声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3.1)将隔热隔声复合材料的任意一层的复合面通过涂胶设备10涂刷;涂刷方式
为:点状涂刷、条状涂刷或满涂;如图3步骤S I、步骤S2所示,通过放卷设备25将隔热隔声复
合材料的上层材料放出,且通过涂胶设备10,保证复合面按工艺要求涂布胶;
3.2)如图3步骤S3通过放卷设备26放出隔热隔声复合材料的下层材料,将步骤
3.1)处理后的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上、下层的一个长边重合,且两层的重合面积不低于97%;
同时,如图3步骤S4所示,其辊筒为加热辊筒27,加热温度为160℃-180℃(低于材料的燃
点);采用加热方式使胶粘剂快速达到干燥且具有粘接强度的工艺时,加热干燥受压时间
10-15秒;
3.3)将步骤3.2)处理的隔热隔声复合材料通过滚压设备11,如图3步骤S5所示,通
过滚压设备,将经过S4处理的材料进行对辊整型,保持重叠材料的每个点都能受压,如图3
步骤S5所示;
3.4)将步骤3.3)处理后的隔热隔声复合材料进入冲压台23上冲压拉杆安装孔;最
后进入收卷设备24;如图3步骤S6和步骤S7所示。
4)在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上铺设钢筋网,钢筋网包括下层钢筋网、上层钢筋网、马凳
13和垫块14,如图4所示。下层钢筋网包括下层横向钢筋15和下层纵向钢筋16,上层钢筋网
包括上层横向钢筋17和上层纵向钢筋18。下层横向钢筋15和下层纵向钢筋16垂直交叉分
布,上层横向钢筋17和上层纵向钢筋18垂直交叉分布。下层钢筋网和上层钢筋网之间均布
设置多个马凳13和多个垫块14,马凳13和垫块14呈交叉分布。
垫块的结构如图5所示,垫块14的顶部设置开口朝上的横向凹槽Ⅰ141和开口朝上
的纵向凹槽Ⅰ142,纵向凹槽Ⅰ142的深度大于横向凹槽Ⅰ141的深度,且横向凹槽Ⅰ141和纵向
凹槽Ⅰ142垂直贯通。垫块14的底部设置开口朝下的横向凹槽Ⅱ143和开口朝下的纵向凹槽
Ⅱ144,纵向凹槽Ⅱ144的高度大于横向凹槽Ⅱ143的高度,且横向凹槽Ⅱ143和纵向凹槽Ⅱ
144垂直贯通。垫块14的底部且位于横向凹槽Ⅱ143的两侧分别一体设置开口朝下的弧形结
构的横向钢筋卡板145,横向钢筋卡板145的弧形腔与横向凹槽Ⅱ143相通。垫块14的底部且
位于纵向凹槽Ⅱ144的两侧分别一体设置开口朝下的弧形结构的纵向钢筋卡板146,纵向钢
筋卡板146的弧形腔与纵向凹槽Ⅱ144相通。
垫块14底部的纵向凹槽Ⅱ144和纵向钢筋卡板146卡在对应的下层纵向钢筋16上,
垫块14底部的横向凹槽Ⅱ143和横向钢筋卡板145卡在对应的下层横向钢筋15上。垫块14对
应的上层纵向钢筋18卡在垫块14顶部的纵向凹槽Ⅰ142内,垫块14对应的上层横向钢筋17卡
在垫块14顶部的横向凹槽Ⅰ141内。马凳13对应的上层横向钢筋17和上层纵向钢筋18设置在
马凳13的顶部。在本实施例中,马凳13对应的上层纵向钢筋18与马凳13的顶部通过点焊的
方式连接;马凳13对应的上层纵向钢筋18和上层横向钢筋17通过点焊的方式或者钢丝绑扎
的方式连接。
纵向凹槽Ⅱ144的高度大于下层横向钢筋15和下层纵向钢筋16的直径之和;纵向
钢筋卡板146的顶部与纵向凹槽Ⅱ144的顶部之间形成一混凝土流入口。增大纵向凹槽Ⅱ
144的高度,混凝土在浇筑时,混凝土可通过纵向钢筋卡板146的顶部与纵向凹槽Ⅱ144的顶
部之间的混凝土流入口进入纵向凹槽Ⅱ144、横向凹槽Ⅱ143、横向钢筋卡板145和纵向钢筋
卡板146内,使垫块14处的混凝土浇筑密实,避免混凝土浇筑时出现气泡。
垫块14底部的纵向凹槽Ⅱ144和横向凹槽Ⅱ143对下层横向钢筋15和下层纵向钢
筋16进行精确定位,垫块14顶部的纵向凹槽Ⅰ142和横向凹槽Ⅰ141对上层横向钢筋17和上层
纵向钢筋18进行精确定位。该垫块14底部的横向钢筋卡板145和纵向钢筋卡板146不但可以
对下层横向钢筋15和下层纵向钢筋16进一步进行定位,而且可大大增强垫块14的稳定性,
避免因施工振动而发生位置偏移,提高施工质量。马凳13和垫块14呈交叉分布,既避免了全
部采用马凳时钢筋位置发生偏移的缺陷,又避免了全部采用垫块时增加施工成本的缺陷,
进而达到定位简单快捷,又可减低施工成本。
螺母19旋套在拉杆2的顶部,螺母19横向设置连杆穿孔20,连杆21穿过螺母19上的
连杆穿孔20,连杆的两端焊接在下层横向钢筋15或者下层纵向钢筋16上;在本实施例中,连
杆21的一端焊接在一下层纵向钢筋16上,连杆21的另一端焊接在另一下层纵向钢筋16上。
5)在铺设的钢筋网上浇筑混凝土,待钢筋混凝土22养护后,拆除底部的脚手架和
模板1;拆除拉杆2底部的胶布,砂子流出,挂钩3和锁紧板4暴露出来。
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上层7为橡胶、PVC和纤维材料按照重量比1:1.5:1.6复合制成
的卷材。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下层8为发泡聚氨酯、聚酯纤维棉、海绵、EPS板、XPS板、发泡橡胶
和发泡PVC材料按照重量比1.2:1.7:1.3:2.1:0.9:1.3:1.8复合制成的卷材。按照上述材料
和比例制作的隔热隔声复合材料,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上层7的厚度为1.8mm,隔热隔声复合
材料下层8的厚度为7.8mm,在其上浇筑混凝土后,可以实现降低空气声隔声量49db,降低撞
击声隔声量62db,分户楼板系统传热系数为2.35W/(m2·K)。
为了进一步加强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与其上浇筑的钢筋混凝土之间的结合强度,避
免隔热隔声复合材料在受到振动或者冷热交替的温差下发生脱落,在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上
层7的上表面等间距的压出一条条凹槽(即在滚压设备11的上滚压筒的外圆上设置凸条,在
滚压时便可在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上层7上压出凹槽),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上层7上铺好钢筋
网浇筑后,钢筋混凝土的底部与隔热隔声复合材料的上部相互嵌合,形成立体结合体,结合
强度大大加强。
该建筑楼面施工方法采用在模板1上铺设隔热隔声复合材料,在进行结构施工时
就进行了隔热隔声处理,后期装修自由度增强;而且隔热隔声复合材料将模板1与钢筋混凝
土22隔开,不再需要涂抹脱模剂,一方面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降低整体施工周期。拉杆2既可
以作为装修吊顶时吊杆的连接件,又可以将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与钢筋混凝土22由平面连接
改变为立体连接(即拉杆2将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与钢筋混凝土22形成立体结合),拉杆2底部
的喇叭状和拉杆2顶部的连杆21进一步增强了隔热隔声复合材料与钢筋混凝土22之间的连
接。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
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
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
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