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记忆密码的防伪印油和检测器及其检测方法.pdf

上传人:大师****2 文档编号:95519 上传时间:2018-01-2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55.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310110478.1

申请日:

2003.10.22

公开号:

CN1537902A

公开日:

2004.10.20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C09D11/02; G09F3/03

主分类号:

C09D11/02; G09F3/03

申请人:

熊春宁;

发明人:

熊春宁

地址:

530011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中华路18号605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具有记忆密码的防伪印油和检测器以及对使用该印油拓印的印迹印鉴进行检测的方法。包括印油、磁性记忆材料和检测器,所述的磁性记忆材料能储存、输入电磁密码信息并能保存记忆以及通过仪器可辨别电磁密码信息,该磁性记忆材料为导磁良好的金属氧化物,检测的方法是将检测器的非接触式传感器通过对印迹印鉴进行扫描检测,把印迹印鉴上的磁性记忆材料所记忆的密码信息进行磁电转换,经放大电路放大后被送至刻录有密码信息的集成电路芯片进行比较和检测,鉴别真伪密码信息,然后把检测结果通知报警蜂鸣器。这类印油防伪效果好,印迹印鉴是电磁密码,并通过专用的仪器检测,难以被模仿,又易于识别其字迹真伪,适用于原子印章,也适用于印台和印泥。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具有记忆密码的防伪印油,其特征是:包括印油和磁性记忆材料,所述的磁性记 忆材料为导磁良好的金属氧化物,它能储存输入的电磁密码信息并能保存记忆以及通过仪器 可辨别电磁密码信息,该磁性记忆材料包括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钴或者加入稀土材料的氧 化铁、氧化锰、氧化钴及其它们的混合物。加入的重量比是色料量的10~30%。
2: 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记忆密码的防伪印油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先将磁性 记忆材料粉碎到颗粒尺寸为2′10 -2 微米以下,进行充磁。然后通过电磁转换给磁性记忆材料 输入密码信息,例如:音域中F调2的音,使每一颗粒的磁性记忆材料中都记忆有同一内容 的密码信息。取含有密码信息的磁性材料10-30份(重量比,以下同)、活性剂1-10份,颜 料10-40份,合成树脂20-50份混合加工成色料。取色料20-40份,稀释剂30-70份,助剂0.1-3 份用混合釜或胶体磨将它们混合均匀,再用三辊机或沙磨机或球磨机或胶体磨研磨至小于15 μ,即制得具有记忆密码的防伪印油。
3: 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记忆密码的防伪印油以及对使用该印油盖章的印迹印 鉴进行检测的方法,其特征是:将检测器的非接触式传感器对印迹印鉴进行扫描检测,把印迹 印鉴的磁性记忆材料所记忆的密码信息进行磁电转换,经放大电路放大后被送至刻录有密码 信息的集成电路芯片进行比较和检测,鉴别真伪密码信息,然后把检测结果通知报警蜂鸣器, 最终达到检测印迹印鉴真伪的目的。
4: 根据权利要求1和3所述的具有记忆密码的防伪印油以及对使用该印油盖章的印迹印 鉴进行检测的仪器,其特征是:它包括非接触式传感器、比较和检测电路、差分和交流放大电 路、报警电路、电源电路、蜂鸣器。电源电路由整流滤波元件构成,给各电路供电;非接触 式传感器将信号传入,接比较和检测电路,对电路进行比较后,接到差分和交流放大电路入 口,差分和交流放大电路接报警电路,最后接蜂鸣器。

说明书


具有记忆密码的防伪印油和检测器及其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盖章使用的印油,特别是具有记忆密码的防伪印油以及对使用该印油盖章的印迹印鉴进行检测的检测器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印油的防伪技术有如下几种主要形式:1、采用荧光防伪材料制作,用紫外灯光来检测;2、采用温变材料制作,用温度变化来检测;3、采用磁性材料制作,用仪器检测磁场的强弱等等。中国专利(申请号)96104762.3一种防伪渗透型原子印油及其制备方法,中国专利(申请号)98119855.4多功能防伪印油制造方法,中国专利(申请号)99125133.4长短波防伪印油和防伪油墨等,主要是采取在印油中掺入发光荧光粉,然后用紫外灯光对印油的印迹印鉴进行照射,利用荧光反向信号来判断识别其真伪,这种技术的不足之处是该技术只是检测印迹印鉴中有没有荧光材料,这样的技术容易被模仿,只需在制作印油时掺入荧光粉就成了,容易被伪造。日本专利JP56115288介绍了一种用温度可逆变色物质制作的印泥,利用该印油盖章地印迹印鉴遇热变色,以此达到防伪的目的,这种技术的不足之处是模仿者在制作印油时掺入温变材料就成了,仍然容易被伪造。中国专利(申请号)9710137.5磁性印油及其印鉴防伪仪,它介绍了一种通过在印油中掺入磁粉,用一种磁感应的仪器来感应其磁信号,检测磁场的强弱来判断识别其印迹印鉴的真伪。这种技术的不足之处是在于检测磁场的强弱,因为日常生活中很多原因都会改变印迹印鉴中磁场的强弱,因而用检测磁场的强弱来判断识别其印迹印鉴真伪的可信度是不高的。上述列举现有印油防伪技术存在着容易被人模仿或检测结果的可信度不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印油防伪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难以被模仿,又易于识别其印迹印鉴真伪的具有记忆密码的防伪印油以及对使用该印油盖章的印迹印鉴进行检测的检测器及其检测方法。

    本发明防伪复写纸是这样实现的:

    1、先将磁性记忆材料粉碎到颗粒尺寸为2′10-2微米以下,进行充磁。

    2、然后通过电磁转换给磁性记忆材料输入密码信息,例如:音域中F调2的音,使每一颗粒的磁性记忆材料中都记忆有同一内容的密码信息。

    3、取含有密码信息的磁性材料10-30份(重量比,以下同),活性剂1-10份,颜料10-40份,合成树脂20-50份混合加工而成色料。

    4、取色料20-40份,稀释剂30-70份,助剂0.1-3份用混合釜或胶体磨将它们混合均匀,再用三辊机或沙磨机或球磨机或胶体磨研磨至小于15μ,即制得具有记忆密码的防伪印油。

    所述的磁性记忆材料为导磁良好的金属氧化物,该磁性记忆材料可以是自然界生成的,也可以是人工合成,它能储存输入的电磁密码信息并能保存记忆以及通过仪器可辨别电磁密码信息,该磁性记忆材料包括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钴或者加入稀土材料的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钴,如Fe3O4、r-Fe2O3、MnO2、Mn3O4、CoO,或者它们的混合物。

    所述的活性剂可选用油酸、油酸与碳氢化合物为原料的矿物油的混合物、油酸与烷基苯磺酸的混合物、全氟辛酸和氟碳油的混合物。

    所述的颜料可选用有机颜料的金光红、大红、永固红、耐晒大红、橡胶红、油溶红、孔雀蓝、钴蓝、酞青蓝、青莲、酞青绿、翠绿、墨绿、永固黄、油溶黄、油溶黑、碳黑。

    所述的合成树脂可选用植物油改性醇酸树脂、松香改性酚醛树脂、橡胶树脂、环氧树脂、聚酰胺树脂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稀释剂可选用高沸点煤油、机油、葵花仔油、豆油、花生油、蓖麻油、邻苯二甲酸脂、脂肪族二元酸脂、多元醇脂、苯多酸脂、乙酸、己酸、油酸、硬脂酸、乙二醇、丙三醇、月桂醇、十六醇、十八醇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的助剂可选用酚类抗氧剂、胺类抗氧剂、脂肪酸季铵盐类皂类、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羧酸脂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对具有记忆密码的防伪印油盖章的印迹印鉴进行检测的方法是将检测器的非接触式传感器对印迹印鉴进行扫描检测,把印迹印鉴的磁性记忆材料所记忆的密码信息进行磁电转换,经放大电路放大后被送至刻录有密码信息的集成电路芯片进行比较和检测,鉴别真伪密码信息,然后把检测结果通知报警蜂鸣器,最终达到检测印迹印鉴真伪的目的。

    以上所述的检测方法采用的检测器包括非接触式传感器、比较和检测电路、差分和交流放大电路、报警电路、电源电路、蜂鸣器。电源电路由整流滤波元件构成,给各电路供电;非接触式传感器将信号传入,接比较和检测电路,对电路进行比较后,接到差分和交流放大电路入口,差分和交流放大电路接报警电路,最后接蜂鸣器。

    本发明具有的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是:

    1、方法简单,在制作印油中加入有记忆密码的磁性材料,使其能储存输入的电磁密码信息并能保存记忆。

    2、印迹印鉴是电磁密码,并通过专用的仪器检测,防伪效果好,伪造者难以模仿,能有效防止假冒伪造印鉴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3、检测方法和检测器结构简单,容易制造,测试过程简便。

    4、适用于原子印章,也适用于印台和印泥。

    【附图说明】

    图1为检测器工作原理方框图。

    图2为检测器电路原理图。

    图3为检测器外型示意图。

    如附图1所示,检测器的组成由传感器1,差分和交流放大电路2,比较和检测电路3,报警电路4,电源电路5等组成。检测器通过非接触式传感器对对印迹印鉴进行扫描检测,把印迹印鉴上的所记忆的密码信息进行磁电转换,经放大电路放大后被送至刻录有密码信息的集成电路芯片进行比较和检测,鉴别真伪密码信息,然后把检测结果通知报警蜂鸣器,最终达到检测印迹印鉴真伪的目的。

    如附图2所示,传感器1由非接触式传感器RH1~RH4组成;差分和交流放大电路2包括集成电路IC2,电阻R1~R17,电容C5~C19等;比较和检测电路3包括集成电路IC3,电阻R18~R29,电容C20~C21,二极管VD5~VD8等;报警电路4包括电阻R30~R31,二极管VD9等;电源电路5包括整流VD10,三端稳压集成电路IC1,电容C1~C4等。

    传感器RH1~RH4将从对印迹印鉴感应到的密码信息信号转换为微小的电压信号,输入到IC2至的2、3和5、6脚,放大后的信号从IC2的8和14脚输出给二极管VD3、VD4进入刻录有密码信息的比较和检测电路IC3的5、6和9、10脚、与由电阻分压得到的密码信息的上、下限阀值电压作比较,将信号的上、下峰值电压检出转换成单向正极性信号,从IC3的1、2和13、14脚输出经二极管VD5~VD8和电阻R30进入报警电路,通知报警蜂鸣器。

    如附图3所示,检测器外观由感应器1,蜂鸣器2,电源开关3,电源线插头4,盒座5,盒盖6组成。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先将5纳米的r-Fe2O3进行充磁。然后通过电磁转换给r-Fe2O3输入密码信息(音域中D调3的音),使每一颗粒的r-Fe2O3中都记忆有同一内容的密码信息。取含有密码信息的r-Fe2O320份(重量比,以下同)、油酸10份,金光红20份,松香改性酚醛树脂50份混合加工成色料。取色料39份,机油60份,OP-101份,防老剂DOD1份用混合釜将它们混合均匀,再用三辊机研磨至细度为14μ,即制得具有记忆密码的防伪印油。

    实施例2:

    先将20纳米的Fe3O4进行充磁。然后通过电磁转换给Fe3O4输入密码信息(音域中D调4的音),使每一颗粒的Fe3O4中都记忆有同一内容的密码信息。取含有密码信息的Fe3O430份(重量比,以下同)、油酸15份,孔雀蓝22份,蓖麻油改性醇酸树脂-长油度33份混合加工成色料。取色料40份,蓖麻油58份,对苯二酚1份防老剂AP1份用胶体磨将它们混合均匀,再用三辊机研磨至细度为10μ,即制得具有记忆密码的防伪印油。

    实施例3:

    先将50纳米的r-Fe2O3进行充磁。然后通过电磁转换给r-Fe2O3输入密码信息(音域中D调5的音),使每一颗粒的r-Fe2O3中都记忆有同一内容的密码信息。取含有密码信息的r-Fe2O325份(重量比,以下同)、油酸11份,酞青绿22份,蓖麻油改性醇酸树脂-长油度42份混合加工成色料。取色料36份,对苯二甲酸二葵酯62份,月桂醇硫酸钠2份用胶体磨将它们混合均匀,再用三辊机研磨至细度为11μ,即制得具有记忆密码的防伪印油。

    实施例4:

    先将100纳米的Fe3O4进行充磁。然后通过电磁转换给Fe3O4输入密码信息(音域中D调6的音),使每一颗粒的Fe3O4中都记忆有同一内容的密码信息。取含有密码信息的Fe3O433份(重量比,以下同)、油酸10份,油溶黑25份,醇溶性聚酰胺树脂32份混合加工成色料。取色料40份,苯甲醇40份,邻苯二甲酸二甲酯17份,甾醇1.4份二硬脂酸乙二胺1.6份用胶体磨将它们混合均匀,再用三辊机研磨至细度为13μ,即制得具有记忆密码的防伪印油。

    实施例5:

    先将150纳米的r-Fe2O3进行充磁。然后通过电磁转换给r-Fe2O3输入密码信息(音域中D调7的音),使每一颗粒的r-Fe2O3中都记忆有同一内容的密码信息。取含有密码信息的Fe3O430份(重量比,以下同)、油酸8份,永固黄25份,豆油改性醇酸树脂-长油度37份混合加工成色料。取色料40份,乙二酸二辛酯57份,OP-7 2.1份对苯二酚0.9份用胶体磨将它们混合均匀,再用三辊机研磨至细度为10μ,即制得具有记忆密码的防伪印油。

具有记忆密码的防伪印油和检测器及其检测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具有记忆密码的防伪印油和检测器及其检测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具有记忆密码的防伪印油和检测器及其检测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具有记忆密码的防伪印油和检测器及其检测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记忆密码的防伪印油和检测器及其检测方法.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具有记忆密码的防伪印油和检测器以及对使用该印油拓印的印迹印鉴进行检测的方法。包括印油、磁性记忆材料和检测器,所述的磁性记忆材料能储存、输入电磁密码信息并能保存记忆以及通过仪器可辨别电磁密码信息,该磁性记忆材料为导磁良好的金属氧化物,检测的方法是将检测器的非接触式传感器通过对印迹印鉴进行扫描检测,把印迹印鉴上的磁性记忆材料所记忆的密码信息进行磁电转换,经放大电路放大后被送至刻录有密码信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染料;涂料;抛光剂;天然树脂;黏合剂;其他类目不包含的组合物;其他类目不包含的材料的应用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