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钻井液回收工艺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钻井液回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钻井液回收工艺。
背景技术
钻井液又称作钻井泥浆,是钻井过程中使用到的各种循环流体的总称。钻井过程
中,钻井液不仅能够有效地冷却和润滑钻头,还具备平衡底层压力,避免发生井喷和井涌的
作用,不仅如此,钻井液还能够传递动力和取芯采样。
根据分散介质不同,钻井液主要分为水基钻井液、油基钻井液和气基钻井液三大
类。
钻井过程中,钻井液通过钻杆进入至底层,在完成其作用后带着钻井中产生的废
渣一起排出,由于钻井液不仅价格高昂而且会破坏环境,所以应该对钻井液进行回收,固控
系统就是用于回收钻井液的。固控系统也叫作钻井液循环系统和钻井液净化系统。固控系
统主要包括钻井液振动筛、真空除气器、除砂器、除泥器、卧式螺旋离心机等固控设备。这些
固控设备就像一系列大小、功能不同的筛子,通过层层过滤实现对钻井液的净化和再利用。
除砂器是钻井液回收工艺的二级固控系统,钻井液在经过钻井液振动筛初步筛分
掉较大的固相颗粒后,即进入除砂器中,清除钻井液中含有的粒度为40~80μm的固相颗粒。
传统的除砂器在将钻井液与固相颗粒分离后,固相颗粒通过螺旋输送器被带出除
砂器,但是螺旋输送器是非常危险的,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操作人员操作失误将产生严重的
后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传统除砂器的缺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钻井液
回收工艺,针对水基钻井液,解决传统除砂器由于使用螺旋输送器而容易造成操作人员受
伤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钻井液回收工艺,(A)首先,检查涨紧弹簧的弹性,观察第一过滤板是否与排沙口
顶面接触;
(B)开启进料口、排料口,倒入水基钻井泥浆;
(C)等待钻井泥浆在外壳内部的分离,或者人为操作对第一过滤板进行上下振动,增加
固液分离效果和速度;
(D)在排料口处收集水相、在第三过滤板远离外壳的一端收集固相颗粒;上述步骤中包
括外壳,所述外壳顶部设置有进料口,外壳底部设置有出料口,外壳的侧壁上设置有排沙
口,外壳的内壁上铰链连接有第一过滤板,所述第一过滤板的活动端穿过排沙口、且第一过
滤板的上表面与排沙口的顶面接触,排沙口顶面的高度低于外壳内壁上铰链的高度,第一
过滤板的活动端的下方安装有若干弹簧,所述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排沙口的底面上,第一过
滤板的正下方水平设置有位于外壳内的第二过滤板。现有技术中,传统的除砂器在将钻井
液与固相颗粒分离后,固相颗粒通过螺旋输送器被带出除砂器,但是螺旋输送器是非常危
险的,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操作人员操作失误将产生严重的后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
提供了一种针对水基钻井泥浆,不需要使用螺旋输送器输送固相颗粒的除砂器。水基钻井
泥浆的粘度较油基钻井泥浆低,且液相包裹固相的现象相对少一些,导致固液两相比较容
易分离。本装置拥有外壳、进料口、出料口等现有除砂器都拥有的零部件,不同的是,本装置
在外壳的侧壁上设置有排沙孔,在外壳的内壁上通过铰链连接有第一过滤板,第一过滤板
的活动端穿过排沙孔与外界连通,第一过滤板的上表面与排沙孔顶面接触,下表面连接有
若干弹簧,弹簧固定在排沙孔的底部上。排沙孔的顶面的高度低于铰链的高度,通过这种设
置,使得第一过滤板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而不是与水平面平行的,当本装置水平放置在地
面上、且第一过滤板的活动端与排沙孔的顶面接触时,第一过滤板铰接端的高度大于活动
端的高度,当进料口中的钻井泥浆落在第一过滤板上后,钻井泥浆是能够沿着第一过滤板
从铰接端滑向活动端的。第一过滤板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过滤板,第二过滤板也位于外壳的
内部。通过上述结构,当有水基钻井泥浆从进料口进入外壳内部时,首先落在第一过滤板
上,由于重力作用以及倾斜设置的第一过滤板,钻井泥浆沿着第一过滤板从铰接端向活动
端移动。移动的同时,钻井泥浆中的水相穿过第一过滤板落入至第二过滤板上,经过第二过
滤板的再一次过滤后,钻井泥浆中的水相从出料口中排出。另一方面,由于钻井泥浆在向活
动端移动,并且,位于活动端的钻井泥浆与刚落至第一过滤板上的钻井泥浆相比,其包含的
固体颗粒更多,导致活动端受到钻井泥浆的重力后竖直向下移动,活动端下方的弹簧受到
挤压,此时活动端的上表面不再与排沙口的顶面接触,排沙口与第一过滤板之间形成缝隙,
少量的钻井泥浆带着大量的固相颗粒从排沙口与第一过滤板之间的缝隙中排出,进入下一
级固控设备。排沙完成后,活动端受到的压力减小,弹簧恢复至最初的位置,第一过滤板的
上表面再次接触排沙口的顶面。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水基钻井泥浆自身的重力,在一边进
行固相分离的同时,一边由堆积在活动端的固相颗粒自身的重力开启排沙口,实现固相颗
粒的排出,避免了使用螺旋输送器排出外壳内的固相颗粒,不仅降低了操作人员受伤的风
险,而且节约了除砂器的使用成本。
进一步地,外壳的侧壁上设置有位于排沙口下方的回流口,外壳的侧面上固定有
位于排沙口和回流口之间的第三过滤板,第三过滤板固定在外壳上的一端的高度高于另一
端,第三过滤板的下方设置有接液板,所述接液板的一端设置在回流口内,设置在回流口内
的一端的高度小于另一端。为了进一步分离固液两相,尽可能多的回收钻井泥浆中的液相,
在少量钻井泥浆带着大部分固相颗粒离开外壳之后,落入第三过滤板上,第三过滤板倾斜
设置,钻井泥浆沿着第三过滤板从靠近外壳的一端向远离外壳的一端滑动,一边滑动的过
程中,钻井泥浆一边与固相颗粒进行分离,分离的水相落至第三过滤板下方的接液板上。接
液板同样是倾斜设置,通过回流口将水相送回至外壳内,并最终从出料口中排出。通过上述
设置,能够进一步分离钻井液中的固液两相,达到回收更多的钻井泥浆的目的。
进一步地,第二过滤板的滤网孔径小于第一过滤板的滤网孔径的二分之一。在实
践中发现,将第二过滤板的滤网孔径设置为小于第一过滤板的滤网孔径的二分之一不仅能
够保证钻井泥浆在第一过滤板上能很好的移动并控制第一过滤板的活动端与排沙口产生
缝隙,同时第二过滤板能够进一步除掉钻井泥浆中的固相颗粒。
进一步地,弹簧为涨紧弹簧。涨紧弹簧能够在保持弹性的同时,具有足够的硬度去
支撑第一过滤板,增加了装置的使用寿命,避免了对弹簧频繁的更换或维修。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水基钻井泥浆自身的重力,在一边进行固相分离的同时,一边由堆积在
活动端的固相颗粒自身的重力开启排沙口,实现固相颗粒的排出,避免了使用螺旋输送器
排出外壳内的固相颗粒,不仅降低了操作人员受伤的风险,而且节约了装置的使用成本;
2、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三过滤板、回流口、接液板,实现了进一步分离钻井液中的固液两
相,达到回收更多的钻井泥浆的目的;
3、在实践中发现,将第二过滤板的滤网孔径设置为小于第一过滤板的滤网孔径的二分
之一,不仅保证钻井泥浆在第一过滤板上能很好地移动且控制第一过滤板的活动端与排沙
口产生缝隙,同时第二过滤板能够进一步除掉钻井泥浆中的固相颗粒。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
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外壳,2-进料口,3-出料口,4-第一过滤板,5-第二过滤板,6-弹簧,7-第三过滤板,8-
接液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
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
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包括以下步骤:(A)首先,检查涨紧弹簧的弹性,观察第一
过滤板4是否与排沙口顶面接触;
(B)开启进料口2、排料口3,倒入水基钻井泥浆;
(C)等待钻井泥浆在外壳1内部的分离,或者人为操作对第一过滤板4进行上下振动,增
加固液分离效果和速度;
(D)在排料口3处收集水相、在第三过滤板7远离外壳1的一端收集固相颗粒;上述步骤
中包括外壳1,外壳1顶部设置有进料口2,外壳1底部设置有出料口3,外壳1的侧壁上设置有
排沙口,外壳1的内壁上铰链连接有第一过滤板4,第一过滤板4的活动端穿过排沙口、且第
一过滤板4的上表面与排沙口的顶面接触,排沙口顶面的高度低于外壳1内壁上铰链的高
度,第一过滤板4的活动端的下方安装有若干弹簧6,弹簧6的下端固定在排沙口的底面上,
第一过滤板4的正下方水平设置有位于外壳1内的第二过滤板5。外壳1的侧壁上设置有位于
排沙口下方的回流口,外壳1的侧面上固定有位于排沙口和回流口之间的第三过滤板7,第
三过滤板7固定在外壳1上的一端的高度高于另一端,第三过滤板7的下方设置有接液板8,
接液板8的一端设置在回流口内,设置在回流口内的一端的高度小于另一端。第二过滤板5
的滤网孔径小于第一过滤板4的滤网孔径的二分之一。弹簧6为涨紧弹簧。
本发明通过水基钻井泥浆自身的重力,在一边进行固相分离的同时,一边由堆积
在第一过滤板4的活动端的固相颗粒自身的重力开启排沙口,实现固相颗粒的排出,避免了
使用螺旋输送器排出外壳内的固相颗粒,不仅降低了操作人员受伤的风险,而且节约了装
置的使用成本。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
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
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