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pdf

上传人:1520****312 文档编号:944905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45.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057281.9

申请日:

2015.02.03

公开号:

CN104911998A

公开日:

2015.09.1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1D 19/12申请日:20150203|||公开

IPC分类号:

E01D19/12; E01D19/08

主分类号:

E01D19/12

申请人: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发明人:

简丽; 陈学平; 彭琴; 武新成; 孔亚平; 陈济丁

地址:

100029北京市朝阳区惠新里240号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环安中心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19

代理人:

寿宁; 饶黄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由依次连接的沉淀单元、过滤单元、检修单元组合为一体,该沉淀单元底部具有一根直接通向污泥池的沉淀单元排泥管与一根经过连通阀门再通向过滤单元底部并位于过滤组件下的过滤单元进水配水管,沉淀单元顶部设有通向过滤单元的溢流堰,过滤单元底部过滤组件下方具有一根通往检修单元的检修单元排泥管,检修单元顶部设有通向外面的溢流管,过滤组件上方最低液位处有一根通往单元外的装有出水阀门的出水管;检修单元内有从过滤单元与沉淀单元连接过来的排泥管,上部有密封钢盖板。使其既能实现危险品泄漏的应急储存功能,还能实现径流的沉淀、过滤以及滤料的反冲洗维护,从而节约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集沉淀、过滤为一体,即依次连接的沉淀单元(I)、过滤单元(II)组成一体,该过虑单元(I)的底部低于沉淀单元(I)的底部,而沉淀单元(I)的底部前后两面向中轴线倾斜,并通过位于最低处的窄过渡面连接,该窄过渡面或为平面,或为曲面,其中:
所述的沉淀单元(I)内设有沉淀单元进水配水管(2)、沉淀单元出水集水管(3)、沉淀单元排泥管(4),所述的沉淀单元进水配水管(2)一端与设在沉淀单元(I)外面的进水管(1)相接,所述的沉淀单元排泥管(4)设置在沉淀单元(I)的底部且一直延伸到过滤单元(II)外;
所述的过滤单元(II)内设有过滤单元进水配水管(6)、过滤单元出水集水管(7)、过滤单元排泥管(8)、溢流管(10),所述的过滤单元出水集水管(7)的一端与设在过滤单元(II)外侧的出水管(9)连接,所述的沉淀单元出水集水管(3)和所述的过滤单元进水配水管(6)通过联络管(5)相互连接,在该过滤单元(I)内设有过滤组件(16),该过滤组件(16)位于最低水位以下和所述的沉淀单元排泥管(4)以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过滤单元(II)的一侧设有检修单元(III),使其集沉淀、过滤、检修为一体,即依次连接沉淀单元(I)、过滤单元(II)、检修单元(III)组合为一体,其中,所述的检修单元(III)的底板低于所述的沉淀单元(I)的底板且与所述的过滤单元(II)的底板在一个平面上,该检修单元(III)的顶部低于该沉淀单元(I)和该过滤单元(II)的顶部,且略高于最低水位,在既为过滤单元(II)右面的侧面板又为检修单元(III)左面的侧面板上设有检修孔(15)。

3.
  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沉淀单元进水配水管(2)设置在沉淀单元(I)的位于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之间,所述的沉淀单元出水集水管(3)设置最低水位处,所述的沉淀单元排泥管(4)设置于低于最低水位且设置在沉淀单元(I)底板最低处即窄过渡面上,该沉淀单元排泥管(4)穿过该过滤单元(II)并延伸进入检修单元(III)。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过滤单元进水配水管(6)设置在过滤单元(II)内的沉淀单元排泥管(4)的下面,所述的过滤单元出水集水管(7)设置在过滤单元(II)内且设置在最低水位处,所述的过滤单元排泥管(8)设置在该过滤单元进水配水管(6)的下面,该过滤单元排泥管(8)一直延伸进入该检修单元(III)。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过滤单元(II)的上方设有溢流管(10),该溢流管(10)位于最高水位处,在既为过滤单元(II)的侧面板又为沉淀单元(I)的侧面板的上端设有溢流堰(17)。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沉淀单元排泥管(4)出口处设有沉淀单元阀门(13),所述的过滤单元排泥管(8)的出口处设有过滤单元阀门(14),在所述的联络管(5)的中间部分设有连通阀门(11),所述的出水管(9)设有出水阀门(12)。

说明书

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敏感水体处的公路桥梁风险应急与污染管理领域的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桥面径流处理系统,如专利号为CN201420150374实用新型专利提出了一种雨后自动排空式公路径流处理装置,该装置具备雨后自动排空功能,利用太阳能做动力将径流抽出。
又如专利号为CN201310617321发明专利提出了一种自动冲洗过滤系统处理雨水径流,该装置通过电控开关排水,并通过处理后的清水在需要时进行反冲洗作用。
综上所述现有的桥面径流处理系统基本为有动力桥面径流处理系统,如利用太阳能、电动开关等。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桥面径流处理系统为有动力桥面径流处理系统,本发明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的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桥面径流处理系统,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的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结构简单,既能实现危险品泄漏的应急储存功能,还能实现径流的沉淀、过滤以及滤料的反冲洗维护,从而节约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非常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桥面径流处理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不受电源及其他能源条件的限制,后期管理和养护简单,节约养护成本,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还一目的在于,桥面径流处理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污泥的排除、滤料的更换极为简单便捷,以更生态环保,从而提高生态效益。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其特点在于集沉淀、过滤为一体,即依次连接的沉淀单元、过滤单元组成一体,该过虑单元的底部 低于沉淀单元的底部,而沉淀单元的底部前后两面向中轴线倾斜,并通过位于最低处的窄过渡面连接,该窄过渡面或为平面,或为曲面。其中:
所述的沉淀单元内设有沉淀单元进水配水管、沉淀单元出水集水管、沉淀单元排泥管。所述的沉淀单元进水配水管一端与设沉淀单元在外面的进水管相接,所述的沉淀单元排泥管设置在沉淀单元的底部且一直延伸到过滤单元外。
所述的过滤单元内设有过滤单元进水配水管、过滤单元出水集水管、过滤单元排泥管、溢流管。所述的过滤单元出水集水管的一端与设在过滤单元外侧的出水管连接,所述的沉淀单元出水集水管和所述的过滤单元进水配水管通过联络管相互连接,在该过滤单元内设有过滤组件,该过滤组件位于最低水位以下和所述的沉淀单元排泥管以上。
前述的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其中所述的过滤单元的一侧设有检修单元,使其集沉淀、过滤、检修为一体,即依次连接沉淀单元、过滤单元、检修单元组合为一体。其中所述的检修单元的底板低于所述的沉淀单元的底板且与所述的过滤单元的底板在一个平面上,该检修单元的顶部低于该沉淀单元和该过滤单元的顶部,且略高于最低水位。在既为过滤单元右面的侧面板又为检修单元左面的侧面板上设有检修孔。
前述的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其中所述的沉淀单元进水配水管设置在沉淀单元的位于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之间,所述的沉淀单元出水集水管设置最低水位处,所述的沉淀单元排泥管设置于低于最低水位且设置在沉淀单元底板最低处即窄过渡面上。该沉淀单元排泥管穿过该过滤单元并延伸进入检修单元。
前述的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其中所述的过滤单元进水配水管设置在过滤单元内的沉淀单元排泥管的下面,所述的过滤单元出水集水管设置在过滤单元内且设置在最低水位处,所述的过滤单元排泥管设置在该过滤单元进水配水管的下面,该过滤单元排泥管一直延伸进入该检修单元。
前述的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其中所述的过滤单元的上方设有溢流管,该溢流管位于最高水位处,在既为过滤单元的侧面板又为沉淀单元的侧面板的上端设有溢流堰。
前述的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其中所述的沉淀单元排泥管出口处设有沉淀单元阀门,所述的过滤单元排泥管的出口处设有过滤单元阀门,在所述的联络管的中间部分设有连通阀门,所述的出水管设有出水阀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1、本发明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集收集沉淀、过滤、检修为一体,结构简单,养护成本相对减少,从而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使用的实用性及成本效益上,确实完全符合产业发展所需,相当具有产业利用价值。
2、本发明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无动力实现径流的沉淀、过滤以及滤料的反冲洗维护等功能,利用收集雨水的水压由下至上的水流过滤,雨水利用后期雨水及沉淀过滤后的雨水进行滤料的由上至下的反冲洗。
3、本发明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由于在沉淀单元与过滤单元底部设置向中心倾斜,并在底部设置有排泥管,该排泥管可以排导到该系统外,从而可以实现系统的无动力排泥功能,检修单元集污泥收集与池体检修于一体,后期管养极其方便、简单,易于操作,较现有的技术具有增进的多项功效,而具有技术上的进步。
4、本发明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由于检修单元池体高度较低,易于养护人员的进入,可在检修单元内实现过滤单元内滤料的更换,这更进一步使简化了后期养护。
5、本发明将危险品运输的泄漏防范与桥面径流的沉淀、过滤、吸附等有机结合,处理后的雨水可直接供绿化浇灌利用,确实可以达到实用上的功效,不仅使用方便,具有突出的生态环保效益。而确实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适于产业界广泛推广使用。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组合结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图2的A-A结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图2的B-B结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图2的C-C结构剖视图。
其中:
I:沉淀单元                   II:过滤单元
III:检修单元
1:进水管                     2:沉淀单元进水配水管
3:沉淀单元出水集水管         4:沉淀单元排泥管
5:联络管                    6:过滤单元进水配水管
7:过滤单元出水集水管       8:过滤单元排泥管
9:出水管                   10:溢流管
11:连通阀门                12:出水阀门
13:沉淀单元排泥阀门        14:过滤单元排泥阀门
15:检修孔                  16:过滤组件
17:溢水堰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其具体实施方式、、步骤、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其主要包括:沉淀单元I、过滤单元II、检修单元III、其主要由依次连接的沉淀单元I、过滤单元II、检修单元III组合成一体,集沉淀、过滤、检修为一体。该过虑单元I的底部低于沉淀单元I的底部,所述的检修单元III的底板低于所述的沉淀单元I的底部且与所述的过滤单元II的底部在一个平面上,该检修单元III的顶部低于该沉淀单元I和该过滤单元II的顶部,且略高于最低水位。该沉淀单元I的底部前后两面向中轴线倾斜,并通过位于最低处的窄过渡面连接,该窄过渡面或为平面,或为曲面。本实施例中该窄过渡面为平面。
所述的沉淀单元I内设有沉淀单元进水配水管2、沉淀单元出水集水管3、沉淀单元排泥管4。所述的沉淀单元进水配水管2一端与设沉淀单元I在外面的进水管1相接,所述的沉淀单元排泥管4设置在沉淀单元I的底部且一直延伸到过滤单元II及检修单元III。
所述的沉淀单元I内设有沉淀单元进水配水管2、沉淀单元出水集水管3、沉淀单元排泥管4。所述的沉淀单元进水配水管2设置在沉淀单元I的位于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之间。所述的沉淀单元出水集水管3设置最低水位处。所述的沉淀单元排泥管4设置于低于最低水位且设置在沉淀单元I底板最低处即窄过渡面上。该沉淀单元进水配水管2一端与设沉淀单元I在外面的进水管1相接,该沉淀单元排泥管4穿过所述的过滤单元II并延伸进入所述的检修单元III。在该沉淀单元排泥管4出口处设有沉淀单元阀门13。
所述的过滤单元II内设有过滤单元进水配水管6、过滤单元出水集水管7、过滤单元排泥管8、溢流管10。所述的过滤单元进水配水管6设置在 过滤单元II内的沉淀单元排泥管4的下面。所述的过滤单元出水集水管7设置在过滤单元II内且设置在最低水位处。所述的过滤单元排泥管8设置在该过滤单元进水配水管6的下面。该过滤单元出水集水管7的一端与设在过滤单元II外侧的出水管9连接,所述的沉淀单元出水集水管3和所述的过滤单元进水配水管6通过联络管5相互连接。在该过滤单元排泥管8的出口处设有过滤单元阀门14,在该出水管9设有出水阀门12。在该联络管5的中间部分设有连通阀门11。
在该过滤单元I内还设有过滤组件16,该过滤组件16位于最低水位以下和所述的沉淀单元排泥管4以上。在该过滤单元II的上方设有溢流管10,该溢流管10位于最高水位处,在既为过滤单元II的侧面板又为沉淀单元I的侧面板的上端设有溢流堰17,在既为过滤单元II右面的侧面板又为检修单元III左面的侧面板上设有检修孔(15)。
其工作原理为如下:
本发明中关于一种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由依次连接的沉淀单元Ⅰ、过滤单元Ⅱ、检修单元Ⅲ组合为一体,见处理池平面图(如图1所示)。
沉淀单元Ⅰ的大小体积根据常规危险品运输泄漏量的大小进行设计,通常以一个油罐车80m3的容积确定其容量。沉淀单元Ⅰ内上部得进水管1与沉淀单元进水配水管2连接,使桥面径流通过进水管1和沉淀单元进水配水管2进入沉淀单元I。该沉淀单元的底部设计为漏斗形,能使沉淀污泥尽可能集中于位于沉淀单元底板底部的沉淀单元排泥管4内,如图5所示。
过滤单元Ⅱ的体积较小,根据现场的地形条件制约可在10m3以下,其底部为平面,比沉淀单元Ⅰ低,如图4所示。这样的设计使沉淀单元Ⅰ中的最低水位上的蓄存水理论上可以完全通过在底部最低水位处设有的沉淀单元集水管3经联络管5及连通阀门11自流进入过滤单元Ⅱ的底部的过滤单元进水配水管6,同时过滤单元内沉淀的污泥也可尽可能集中于中部的过滤单元排泥管8。而联络管5连接了沉淀单元Ⅰ与过滤单元Ⅱ,使两个单元的蓄存水流动成为可能,设置在沉淀单元I和过滤单元II外的连通阀门11可便于养护人员在池体外操作控制是否开闭该连通阀门11,在危险品泄漏应急时立即关闭该连通阀门11,使泄漏的危险品蓄存在沉淀单元内I进行统一处理。
过滤单元Ⅱ内最低水位以下和沉淀单元排泥管4以上设置的过滤组件16,蓄存水经过过滤单元进水配水管6后进入过滤单元Ⅱ,在沉淀单元Ⅰ内的蓄存水的水压下,水流通过过滤组件16由下至上过滤到其上方,从而实现了蓄存水的无外源动力的过滤功能。在过滤单元Ⅱ内过滤组件16上方设置的过滤单元出水集水管7的一端与设在过滤单元II外侧的出水管9连 接,在过滤单元出水集水管7和出水管9中间设有出水阀门12,经过过滤的水可以在出水阀门12开启时从出水管9排出,以供浇灌利用,该出水管9能够排出其水位以下的过滤单元II蓄水,该深度的水位为最低水位。,当整个池体蓄满水时,后期收集的雨水可以通过在过滤单元Ⅱ内最高水位处还设置的溢流管10溢出。
检修单元Ⅲ是一个小池体,其底部为平面,且与过滤单元在同一水平,见图1、3、5。检修单元III的上部有可开启的密封钢盖板如图4所示。在既是过滤单元II右面的侧面板又是检修单元III左面的侧面板上设有检修孔15,同时该检修单元III内还有从沉淀单元Ⅰ中过来的沉淀单元排泥管4及沉淀单元阀门13、过滤单元Ⅱ中过来的过滤单元排泥管8及过滤单元阀门14。通过检修孔15可以对过滤单元内的过滤组件16进行维护,同时可以定期将沉淀单元阀门13、过滤单元阀门14开启可以将两个单元内的污泥排出临时蓄存在检修单元Ⅲ内。密封钢盖板可在平时防止闲杂物品落入其中,并可防备系统受到人为的一些损坏。
在需要对过滤单元Ⅱ内过滤组件16内的滤料进行清洗时,可以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将连通阀门11关闭,当桥面径流蓄满沉淀单元Ⅰ时,后期的清洁雨水通过设置在检测单元的右面的侧面板上面并处在最高水位处的溢流堰17进入过滤单元Ⅱ,实现对滤料进行反冲洗;其二是利用过滤单元Ⅱ过滤组件16上方经过过滤后的清洁水进行反冲洗,反冲洗时也将连通阀门11关闭,同时开启过滤单元阀门14,此时过滤单元内的蓄存的过滤水在重力作用下由上向下下泄,通过滤料经过滤单元排泥管8排出到检修单元内,从而实现无动力的反冲洗维护功能。
实施例2
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其主要包括:沉淀单元I、过滤单元II。其主要由依次连接的沉淀单元I、过滤单元II组合成一体,集沉淀、过滤为一体。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无动力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由依次连接的沉淀单元、过滤单元、检修单元组合为一体,该沉淀单元底部具有一根直接通向污泥池的沉淀单元排泥管与一根经过连通阀门再通向过滤单元底部并位于过滤组件下的过滤单元进水配水管,沉淀单元顶部设有通向过滤单元的溢流堰,过滤单元底部过滤组件下方具有一根通往检修单元的检修单元排泥管,检修单元顶部设有通向外面的溢流管,过滤组件上方最低液位处有一根通往单元外的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