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字立交桥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互通式立交桥,特别涉及一种回字立交桥。
背景技术
立交桥,全称“立体交叉桥”,立交桥是在城市重要交通交汇点建立的上下分层,多
方向行驶,互不干扰的现代化陆地桥,它利用空间分隔的方法消除道路平面交叉车流的冲
突。传统十字路口立交桥占地面积大,分层多,不能有效解决车辆和行人分离等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回字立交
桥。该回字立交桥占地面积小、分层少;有效解决行人、非机动车辆与机动车辆实现人车全
分流并通过十字路口的技术问题以及不同行驶方向的机动车辆在十字路口实现分流、交
叉、转弯、回转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回字立交桥,该立交桥设于十字路口、且呈回字形结构;
在东、西、南、北向右干道上,首先各设一座同向多车道的第一引线桥,分别引领东、西、
南、北向右车道上的所有直线行驶、左转弯、右转弯和回头车辆进入立交桥地上层;
其次各设一座单行车道第二引线桥,引领东、西、南、北向右干道上右转弯车辆进入立
交桥地上层,再分别进入北、南、东、西向左车道;
再次设一座单行车道第三引线桥,引领东、西、南、北向右干道上左转弯车辆进入立交
桥地上层,再分别进入南、北、西、东向左车道;
然后继续沿该东、西、南、北同向多车道的引线桥设一座单行车道第四引线桥,引领东、
西、南、北向右干道上直线行驶车辆分别进入西、东、北、南向左车道;
最后设一座单行车道第五引线桥,引领东、西、南、北向右干道上回头车辆进入立交桥
地上层,再分别进入东、西、南、北向左车道;
该立交桥下设有非机动车辆道及人行横道。
如此设计,占地面积小、分层少;不同行驶方向的机动车辆在十字路口实现分流、
交叉、转弯、回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最大可能的避免了车流的冲突;行人、非机动车辆与
机动车辆实现人车全分流并通过十字路口。
作为优化,该立交桥中心设有人行横道。如此设计,在不等车的前提下,可安全快
速通过马路。
作为优化,东、西、南、北向单行车道第三引线桥均包括至少一条车道,东、西、南、
北向单行车道第四引线桥均包括至少三条车道。
作为优化,东、西、南、北向单行车道第三引线桥均为一条车道,东、西、南、北向单
行车道第四引线桥均为三条车道。
作为优化,东、西、南、北向单行车道第三引线桥均为两条车道。
作为优化,第五引线桥呈C字形结构,且其高度低于第三引线桥。如此设计,便于建
设、且安全性较高。
作为优化,该立交桥把东西南北四车道在十字路口中心点各向两边分开20米形成
40*40米的方形。如此设计,便于建设、且美观安全性较高。
作为优化,第四引线桥(Ⅳ)下道处还设有防滑装置。如此设计,有效提高道路安全
性。
作为优化,第四引线桥(Ⅳ)上还设有防雨雪棚子。如此设计,有效提高道路安全
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一、回字立交桥最初的设计理念是由中国结启发而来,其最显著的优势是不同行驶方
向的机动车辆在十字路口实现分流、交叉、转弯、回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最大可能的避
免了车流的冲突;
二、把店面道路让于行人和非机动车辆,行人、非机动车辆与机动车辆有效实现人车全
分流并通过十字路口;
三、在十字路口具有40*40米的道路面积就能够建设,占地面积小、且分层少。
四、防滑装置和防雨雪棚子的设置,有效提高道路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回字立交桥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回字立交桥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回字立交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Ⅰ为第一引线桥、Ⅱ为第二引线桥、Ⅲ为第三引线桥、Ⅳ为第四引线桥、Ⅴ为
第五引线桥;1、2……18、19等数字代表车道或行驶车辆所在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
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回字立交桥,该立交桥设于十字路口、且呈回字形结构;
在东、西、南、北向右干道上,首先各设一座同向多车道的第一引线桥Ⅰ,分别引领东、
西、南、北向右车道上的所有直线行驶、左转弯、右转弯和回头车辆进入立交桥地上层;
其次各设一座单行车道第二引线桥Ⅱ,引领东、西、南、北向右干道上右转弯车辆进入
立交桥地上层,再分别进入北、南、东、西向左车道;
再次设一座单行车道第三引线桥Ⅲ,引领东、西、南、北向右干道上左转弯车辆进入立
交桥地上层,再分别进入南、北、西、东向左车道;
然后继续沿该东、西、南、北同向多车道的引线桥设一座单行车道第四引线桥Ⅳ,引领
东、西、南、北向右干道上直线行驶车辆分别进入西、东、北、南向左车道;
最后设一座单行车道第五引线桥Ⅴ,引领东、西、南、北向右干道上回头车辆进入立交
桥地上层,再分别进入东、西、南、北向左车道。
具体的,该立交桥下设有非机动车辆道及人行横道,该立交桥中心设有人行横道。
具体的,东、西、南、北向单行车道第三引线桥Ⅲ均为一条车道,东、西、南、北向单
行车道第四引线桥Ⅳ均为三条车道。
具体的,行驶在南向右干道1车道的车辆,沿第一引线桥Ⅰ上5车道行驶,右转弯沿
第二引线桥Ⅱ上10车道行驶,再驶入东向11左车道;
行驶在南向右干道2车道的车辆,沿第一引线桥Ⅰ上6车道行驶,左转弯沿第三引线桥Ⅲ
上12车道行驶,再驶入西向13左车道;
行驶在南向右干道3车道的车辆,沿第一引线桥Ⅰ上7车道行驶,直线行驶沿第四引线桥
Ⅳ上14车道行驶,再驶入北向15左车道;
行驶在南向右干道4车道的车辆,上桥时可沿第一引线桥Ⅰ上8车道行驶,直线行驶沿第
四引线桥Ⅳ上16车道行驶,再驶入北向17左车道,也可沿第一引线桥Ⅰ上9车道行驶,回转掉
头行驶沿第五引线桥Ⅴ上18车道行驶,再驶入南向19车道。
具体的,第五引线桥Ⅴ呈C字形结构,且其高度低于第三引线桥Ⅲ。
具体的,该立交桥把东西南北四车道在十字路口中心点各向两边分开20米形成
40*40米的方形。
具体的,回字立交桥下设有桥墩。
具体的,第四引线桥Ⅳ下道处还设有防滑装置。
具体的,第四引线桥Ⅳ上还设有防雨雪棚子。
另外,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增加第三引线桥和第四引线桥上的车道。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发明的具体个案,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
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
等效实施方式。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
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皆应落入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