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坝顶文化景观带结构.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941111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16.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753548.2

申请日:

2016.08.29

公开号:

CN106192890A

公开日:

2016.12.07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2B 3/10申请日:20160829|||公开

IPC分类号:

E02B3/10; E02B3/06

主分类号:

E02B3/10

申请人: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王秘学; 高大水; 余永志; 任翔; 马超; 田波; 李建清; 丁承富; 刘锐

地址:

430010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863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武汉华旭知识产权事务所 42214

代理人:

周宗贵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坝顶文化景观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坝体(1)的上游设置有防浪墙(2)及下游设置有工字型的安全墩(3),在所述的防浪墙(2)和安全墩(3)之间设置有坝顶公路(4);它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防浪墙外观较为简陋,美观度差,与坝区景观不协调的缺点。具有利用防浪墙背水斜墙面构筑景观文化长廊,同时在下游设置兼具石凳功能的工字型安全墩,提高了水库整体的水景观效果的优点。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坝顶文化景观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坝体(1)的上游设置有防浪墙(2)及下游
设置有工字型的安全墩(3),在所述的防浪墙(2)和安全墩(3)之间设置有坝顶公路(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坝顶文化景观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防浪墙(2)
包括位于上部设置有外凸的防浪凸起(5),所述的防浪墙(2)朝向水库侧与水平面垂直设
置,所述的防浪墙(2)背水侧与坝顶公路(4)倾斜设置,并嵌固有装饰板;在所述的防浪墙
(2)的下端为防浪墙基座(6),所述的防浪墙基座(6)包括位于前部的墙趾(6.1)和位于后部
的墙踵(6.2),所述的墙趾(6.1)的上顶点与坝体护坡顶点齐平;在所述的防浪墙基座(6)的
一端设置互相齐平的水稳层(7)。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坝顶文化景观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全墩(3)
与所述的坝顶公路(4)之间设置有排水沟(8),在所述的排水沟(8)上设置有混凝土盖板
(8.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坝顶文化景观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浪墙基座
(6)的顶面与防浪墙(2)的顶面之间距离为120-250厘米;所述的防浪凸起(5)与所述的防浪
墙(2)迎水面所成角度在30度-60度之间;所述的防浪墙(2)背水一侧的坡度为1:0.4-1:0.6
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坝顶文化景观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坝顶公路(4)的横向
宽度为600-800厘米,所述的坝顶公路(4)的坡度为1%。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坝顶文化景观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水稳层(7)采用砂
石混合料或者C10混凝土砂浆铺筑而成,所述的水稳层(7)厚度为10厘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坝顶文化景观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浪墙(2)设
置在坝顶的上游并横截面采用梯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的防浪墙(2)与坝顶公路(4)之间
的垂直距离为1米-1.2米;所述的安全墩(3)与坝顶公路(4)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0.5之
间,且相邻的两个安全墩(3)之间的距离为4米,所述的安全墩(3)长度为2米。

说明书

一种坝顶文化景观带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更加具体来说是一种坝顶文化景观带结构。

背景技术

水库大坝往往视野开阔,水库高峻的山体和清澈的水体融为一体,展现出秀美的
独特风光,令人向往,为人们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和科普、文化、教育等提供了较为理想的
场所。按照现代治水理念和新的治水思路,发展水利风景区在维护工程安全、涵养水源、保
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水利工程坝顶结构往往功能性比较单一,结构刻板。上游防浪墙是为防止波浪翻
越坝顶而在坝顶挡水前沿设置的墙体,传统墙体多为混凝土结构,外观较为简陋,美观度
差,与坝区景观不协调。下游安全墩是为了防止车辆或行人坠入大坝下游,保证行人和车辆
的安全,通常坝顶采用窄断面长方形型式的安全墩形式,功能单一,美观度差。而且通常坝
顶结构很少设置行人休息的公共设施,缺少休息区,不具备休闲旅游观景的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功能单一的缺点,而提出一种坝顶文化景观带
结构,其视觉效果更佳,立体感更强。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方案来实施:一种坝顶文化景观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在
坝体的上游设置有防浪墙及下游设置有工字型的安全墩,在所述的防浪墙和安全墩之间设
置有坝顶公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防浪墙包括位于上部设置有外凸的防浪凸起,所述的
防浪墙朝向水库侧与水平面垂直设置,所述的防浪墙背水侧与坝顶公路倾斜设置,并嵌固
有装饰板;在所述的防浪墙的下部为防浪墙基座,所述的防浪墙基座包括位于前部的墙趾
和位于后部的墙踵,所述的墙趾的上顶点与坝体护坡顶点齐平;在所述的防浪墙基座的一
端设置互相齐平的水稳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安全墩与所述的坝顶公路之间设置有排水沟,在所述
的排水沟上设置有混凝土盖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防浪墙基座的顶面与防浪墙顶面之间距离为120-250
厘米;所述的防浪凸起与所述的防浪墙迎水面所成角度在30度-60度之间;所述的防浪墙背
水一侧的坡度为1:0.4-1:0.6之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坝顶公路的横向宽度为600-800厘米,所述的坝顶公路的坡度
为1%。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水稳层采用砂石混合料或者C10混凝土砂浆铺筑而成,所述的
水稳层厚度为10厘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防浪墙设置在坝顶的上游并横截面采用梯形钢筋混凝
土结构,所述的防浪墙与坝顶公路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米-1.2米;所述的安全墩与坝顶公路
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0.5之间,且相邻的两个安全墩之间的距离为4米,所述的安全墩长
度为2米。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本发明在不改变防浪墙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利用防浪墙
背水斜墙面构筑景观文化长廊,同时在下游设置兼具石凳功能的工字型安全墩,提高了水
库整体的水景观效果。

2、本发明在体型上较常规体型防浪墙,相同条件下能将坝顶路面扩宽。

3、本发明上游防浪墙基座设有墙趾和墙踵,在上游防浪墙挡水的情况下,墙踵能
有效地抵抗水压力对防浪墙产生的弯矩作用;在上游防浪墙墙前无水的情况下,墙趾能有
效地抵抗墙背土压力产生的弯矩作用,因此,防浪墙的稳定性强。

4、本发明上游防浪墙设置外凸的防浪凸起,一方面起到防浪消浪的效果,另一方
面可有效加宽防浪墙顶宽,增加墙体的厚重感。

5、本发明上游防浪墙景观展示倾斜面,视觉效果更佳,立体感更强。

6、本发明上游防浪墙区别于直接在防浪墙背水侧涂刷图案,而是在背水侧墙面嵌
固装饰板,将文字、图案雕刻于装饰板上,更加美观,耐久性更好。

7、本发明下游工字型安全墩,一方面起到路肩石的作用,另一方面兼具石凳作用,
作为水利风景区的公共设施,更加有利于游人观赏休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坝顶文化景观带典型剖面图。

图2为本发明上游防浪墙典型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下游工字型安全墩典型剖面图。

图4为图1中装饰板的具体刻画。

图中:坝体1、防浪墙2、安全墩3、坝顶公路4、防浪凸起5、防浪墙基座6、墙趾6.1、墙
踵6.2、水稳层7、排水沟8、混凝土盖板8.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仅
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本发明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参照图1-4所示:本发明一种坝顶文化景观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坝体1的上游设
置有防浪墙2及下游设置有工字型的安全墩3,在所述的防浪墙2和安全墩3之间设置有坝顶
公路4;坝顶公路4不同于并不是让公汽、货车等行驶的道路,其主要作用是便于水库日常运
行管理以及汛期防汛交通要求,对于有景观需求很大的水库大坝风景区,还可供旅游的游
览车和行人观光通行。

在所述的防浪墙2包括位于上部设置有外凸的防浪凸起5,所述的防浪墙2朝向水
库侧与水平面垂直设置,所述的防浪墙2背水侧与坝顶公路4倾斜设置,并嵌固有装饰板;在
所述的防浪墙2的下端为防浪墙基座6,所述的防浪墙基座6包括位于前部的墙趾6.1和位于
后部的墙踵6.2,所述的墙趾6.1的上顶点与坝体护坡顶点齐平;在所述的防浪墙基座6的一
端设置互相齐平的水稳层7。

墙趾6.1、墙踵6.2和防浪凸起5与防浪墙2现浇呈一个整体;起到了防浪挡水的良
好效果。

所述的安全墩3与所述的坝顶公路4之间设置有排水沟8,在所述的排水沟8上设置
有混凝土盖板8.1。

所述的的防浪墙基座6的顶面与防浪墙2的顶面之间距离为120-250厘米;具体的
高度根据具体的施工环境与需要设置而成。

所述的防浪凸起5与所述的防浪墙2迎水面所成角度在30度-60度之间;所述的防
浪墙2背水一侧的坡度为1:0.4-1:0.6之间。

坝顶公路4的横向宽度为600-800厘米,路面宽度能满足汛期防汛的交通要求以及
日常的水库管理需要。

所述的坝顶公路4的坡度为1%。坝顶公路4的坡度有利于雨水顺利流入位于下游
侧的排水沟8内,使坝顶公路4路面不产生积水,影响交通通行。

水稳层7采用砂石混合料或者C10混凝土砂浆铺筑而成,所述的水稳层7厚度为10
厘米。如果所述的防浪墙基座6直接作用于坝体土料上会引起基础的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
防浪墙2的整体失稳变形。所述的水稳层7为刚性结构,这样有效的避免了防浪墙基座6的不
均匀沉降。所述的防浪墙2设置在坝顶的上游并横截面采用梯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的防
浪墙2与坝顶公路4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米-1.2米;所述的安全墩3与坝顶公路4之间的垂直
距离为0.3-0.5之间,且相邻的两个安全墩3之间的距离为4米,所述的安全墩3长度为2米。

上述未详细说明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

一种坝顶文化景观带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坝顶文化景观带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坝顶文化景观带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坝顶文化景观带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坝顶文化景观带结构.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坝顶文化景观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坝体(1)的上游设置有防浪墙(2)及下游设置有工字型的安全墩(3),在所述的防浪墙(2)和安全墩(3)之间设置有坝顶公路(4);它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防浪墙外观较为简陋,美观度差,与坝区景观不协调的缺点。具有利用防浪墙背水斜墙面构筑景观文化长廊,同时在下游设置兼具石凳功能的工字型安全墩,提高了水库整体的水景观效果的优点。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