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处理桥头跳车问题的施工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路桥过渡段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处理桥头跳车问题的施工方
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针对桥头跳车问题,常用的施工方法是在路桥过渡段设置桥台搭板,
或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如挤密砂桩、CFG桩以及管桩等方法。从工程实践效果上来看,使用桥
台搭板,在搭板的末端与路基交界处的路面容易产生差异沉降和横向裂缝,容易产生“二次
跳车”问题;采用其他单一地基加固处理方法时,填筑高度过大,或路基与桥台沉降时间不
同,因此不能很好解决桥台与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因此,对于新施工方法的需求迫在眉
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处理桥头跳车问题的施工方
法。
具体步骤为:
(1)设置一种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位于桥台与原始路基之间;该连接结构包括CFG桩、
填土结构、水泥土灌浆处理区和土工网;CFG桩位于最下层,它有效加固了原始路基,用于减
少原始路基的沉降;填土结构位于CFG桩之上,填土结构由土工网分隔并平行分层由填料填
筑,每层土工网与填土结构各层填料锁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平面,用于有效降低和控制该
连接结构的变形,而填土结构各层填筑完毕后压实,能够降低该连接结构的沉降;水泥土灌
浆处理区位于填土结构的上部,呈楔形,一端与桥台后面的桥涵台背连接,另一端与原始路
基相连,水泥土灌浆处理区靠桥涵台背一侧的处理长度为桥涵台背长度的1/2~2/3,深入原
始路基的长度为10~20m。
所述水泥土灌浆处理区的土中水泥掺入质量比为9~13%。
所述土工网规格为材厚1.25mm、高度10cm或15cm,土工网焊距40cm或47cm,土工网
强度指标:拉伸强度≥25MPa,拉伸模量≥650MPa,焊缝常温剥离强度≥100Ncm,低温脆化温
度≤50℃。
(2)对桥涵台背与原始路基的过渡区域之间,填土结构下方的原始路基,进行整平
振压。
(3)在填土结构下方铺设CFG桩。
(4)从底层开始由下至上先铺设一层土工网,在土工网上部对填土结构进行铺料,
填土结构的一端固定到桥涵台背,另一端固定到原始路基,铺料采用人工和机械相结合的
方式,先用机械填充至虚填厚度,再用人工填充死角,然后整平并压实,铺设完毕一层。
(5)由下至上重复步骤(4),直至铺设至水泥土灌浆处理区,进行水泥土灌浆固化,
即完成施工。
本发明方法操作简单,能够大幅减少公路建设管理部门对于桥头处理的养护费
用,有效减小桥头跳车问题,提高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施工质量高,使得桥台与原始路
基之间的沉降差得到很大程度的降低,提升路面的使用年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原始路基; 2-CFG桩;3-桥涵台背;4-填土结构;5-水泥土灌浆处理
区;6-土工网;7-桥台。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1)设置一种连接结构,如图1所示,该连接结构位于桥台7与原始路基1之间;该连接结
构包括CFG桩2、填土结构4、水泥土灌浆处理区5和土工网6;CFG桩2位于最下层,它有效加固
了原始路基1,用于减少原始路基1的沉降;填土结构4位于CFG桩2之上,填土结构4由土工网
6分隔并平行分层由填料填筑,每层土工网6与填土结构4各层填料锁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
平面,用于有效降低和控制该连接结构的变形,而填土结构4各层填筑完毕后压实,能够降
低该连接结构的沉降;水泥土灌浆处理区5位于填土结构4的上部,呈楔形,一端与桥台7后
面的桥涵台背3连接,另一端与原始路基1相连,水泥土灌浆处理区5靠桥涵台背3一侧的处
理长度为桥涵台背3长度的2/3,深入原始路基1的长度为15m。
所述水泥土灌浆处理区5的土中水泥掺入质量比为11%。
所述土工网6规格为材厚1.25mm、高度15cm,土工网6焊距47cm,土工网6强度指标:
拉伸强度为25MPa,拉伸模量为650MPa,焊缝常温剥离强度为100Ncm,低温脆化温度为50℃。
(2)对桥涵台背3与原始路基1的过渡区域之间,填土结构4下方的原始路基1,进行
整平振压。
(3)在填土结构4下方铺设CFG桩2。
(4)从底层开始由下至上先铺设一层土工网6,在土工网6上部对填土结构4进行铺
料,填土结构4的一端固定到桥涵台背3,另一端固定到原始路基1,铺料采用人工和机械相
结合的方式,先用机械填充至虚填厚度,再用人工填充死角,然后整平并压实,铺设完毕一
层。
(5)由下至上重复步骤(4),直至铺设至水泥土灌浆处理区5,进行水泥土灌浆固
化,即完成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