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装配在一个壁板孔里的用于汽车封闭件的操作机构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中所述类型的操作机构。这种操作机构的一个重要应用场合是汽车的后盖板。这时后盖板的外层构成“壁板”并且这个壁板具有一个壁板孔,从壁板外侧将一个壳体装配在壁板孔上,壳体包含封闭件操作机构。
对于这种形式的已知操作机构(DE1933996U)用来作为行李箱盖的封闭件,将进行这种封闭件的一个壳体板放到车身的外侧。在车身的内侧设置一个螺母板,螺钉被旋进螺母板的内螺纹里面。螺钉从车身的外侧穿过壳体板上的开孔并在螺钉拧紧后从外侧通过其螺钉头和垫片支承在车身的穿过孔上。由此使车身板卡紧在外侧的壳体板与内侧的螺母板之间。
这样的操作机构固定是可靠的。壳体板从外侧与从内侧起到抗压构件作用的螺母板的连接必需相互协调一致地实现。这需要相应地注意到相互位于对面的壁板的移动。同时必需将壳体板和螺母板放到相互确定的位置上,以便能够插入和拧紧螺钉。然后才能实现位于壁板外侧上地壳体板与设置在内侧的螺母板之间的连接。只有当这些部件放置到对于壁板孔的正确位置上的时候,螺钉才能够被可靠拧紧。
已知这种操作机构的不同的其它实施例,它们具有类似的缺点。例如对于汽车盖(DE 19 34 870 A),其中一个以相应的方式固定在车身上的封闭部件与一个位于汽车盖上的锁止销共同起作用。此外在一个可压力控制的闭合缸(DE 44 08 910 A1)形式中,其缸体外壳固定在后盖板的内侧上,而在外侧相互顶压一个壳体外壳。最后,一个组合在汽车支柱上的车锁附属于车门上的一个带销螺钉(EP 0 712 985A1),带销螺钉通过螺母固定在一个门板上。带销螺钉位于一个外板上,外板通过两个螺母固定拧紧在一个配对板上。由此将门板夹层式地顶靠在外板与配对板之间。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进行这种操作机构的装配时简化上面提到的笨拙的手工操作。这个目的按照本发明通过在权利要求1中给出的措施而实现,它们具有下列特殊的意义。
对于这个解决方案采用预装配的结构单元,该结构单元可以作为整体操作。在装配时集成在结构单元中的张紧部件从壁板外侧穿过壁板孔插进,直到张紧部件以其顶压部分反卡于壁板内侧。在这种装配期间抗压构件与壳体间隔一定距离地保持在结构单元上。这一点通过一个弹性隔距件而实现,该隔距件设置在壳体与抗压构件之间并在装配时首先保证这个隔距件的相对于壁板厚度的足够间距。但是在拉紧夹紧件时减小该间距相应于壁板厚度。夹紧件的拉紧可以从壁板内侧实现。
通过在图4至6中提到的措施不仅使操作容易,还可以保证将结构部件防盗地固定在壁板孔上。这在下面的描述中详细叙述。
本发明的其它技术方案和优点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列举、在描述中给出并可以从附图中看出。在附图中以多个实施例示出本发明。附图中:
图1以简化的轴向剖面图示出具有壁板孔的壁板和一个在其装配之前的结构单元,
图2以对应于图1的视图表示插在壁板孔中的结构单元,然而是在夹紧件有效安装之前,
图3表示在夹紧件有效安装之后图2中插进的操作机构,其中示出通过图4的折转截面线III-III的纵向剖面图,
图4以从图3中的箭头IV的观察方向的后视图示出固定在壁板上的操作机构,
图5至8示出结构单元的另一种实施例,并且以一个与图1至4类似的剖面、视图和装配位置的视图表示,
图9以从壁板内侧看去的立体图示出结构单元在其插进壁板孔装配时的具体实施例,
图10以从壁板内侧的简化立体图示出操作机构的第三个实施例,
图11为沿着图10的截面线XI-XI截切在那里所示的操作机构的纵向剖面图,
图12以由图13的截面线XII看过去的纵向剖面图示意示出按照本发明操作的第四个实施例,并且是在其插进壁板孔的第一种状态下,
图13为图12中箭头XIII的观察方向的后视图,示出在图12所示的从壁板内侧看去的结构单元。
一个没有详细示出的操作机构处于一个壳体21里面,对于这个壳体在图1的简示图中仅表示为一个平板。现在重要的是将这个操作机构固定在一个壁板10的一个开孔11里面,该壁板例如是汽车后盖板的薄板。对此本发明提出一个特殊的结构单元20.1。
所述结构单元20.1由已经提及的壳体21和一个在这里同样平板形式构成的抗压构件22所组成,在它们之间设置一个弹性的隔距件23,在这种情况下该隔距件由一个压簧构成。也可以设置几个这种隔距件23。在所示情况中两个螺钉24也属于结构单元20.1,这两个螺钉满足多重功能。
螺钉24首先用于上面提及的结构部件21至23的连接。螺钉24以其杆柄25穿过平板式抗压构件22上的孔15并以其螺纹端作用于壳体21上的内螺纹26。抗压构件22最好在其面对壳体21的内侧具有四个支承脚27。
在未装配状态作为夹紧件的螺钉24只以这样的距离拉紧,使位于壳体21与抗压构件22之间的弹簧23在支承脚27处具有一个初始间距16.1,该间距大于壁板孔11处的壁板厚度14。在此弹簧23处于一个预应力下,该预应力对抗压构件施加一个相对于壳体21在压开方向上有效的力17。
现在将结构单元20.1从壁板10外侧12沿移动箭头18方向插进。在此如图4所标明的那样,抗压构件22具有一个外轮廓29,该外轮廓至少在一个方向上的尺寸设计成小于壁板孔11边界棱边19的轮廓。在所示情况下抗压构件22的外轮廓29尽管类似于边界棱边19的形状,但是相比之下在所有方向上的尺寸都略小。由此实现穿过壁板孔11的直线插进18,一直到抗压构件22到达位于对面的壁板内侧13。在任何情况下壳体21的外轮廓在尺寸设计上与壁板孔11的棱边形状相比至少在局部上明显地较大,使得壳体21在插进18之后顶靠在壁板外侧12上。
在平行穿插18之后进行由图1中移动箭头28所标明的结构单元20.1的垂直移动,一直到达由图2所看到的中间位置。这种两级移动顺序18,28可以称为结构单元20.1的卡口式移动。在进行这种垂直移动28时平板式抗压构件22通过其支承脚27到达壁板孔11外部的边缘处,如同由图4所特别清楚地看到那样。在进行这种垂直移动28时壳体21还总是在外侧12遮盖壁板孔11。如果在图4所示的这个中间位置使夹紧件起作用,则抗压构件22在移动箭头30的方向上顶压壳体21,同时如图3所示在其间夹紧壁板10。然后在支承脚27与壳体21之间呈现一个最终间距16.2,该间距基本等于壁板厚度14。在这里由螺钉24构成的夹紧件的有效安装通过一个拧紧工具从壁板内侧13的拧紧31而实现。在此弹性隔距件23变形。结构单元20.1可靠地位于壁板10上。壳体21保留在壁板外侧12。
在所示情况中壁板孔11是异形的,如图4所示它包括一个加大的上部32和一个窄小的下部33。平板式抗压构件22的外轮廓29与这个孔轮廓19形状类似。在图4中示出壁板在结构单元20.1中的固定状态后视图,为了清晰,壳体21背面64的每个部位都用点阴影标出,对于图4的后视图透过壁板孔11的保留部分可以看到这些点阴影。在图4中还可以看到四个支承脚,其中两个在上部32的下端、在下部33的过渡位置上而另两个设置在下部33的下端。因此在装配移动中只需要一个短的垂直移动28就可以达到图2的所期望的最终位置。这可以通过由移动28所限定的止挡来确定。在图3的装配情况下通过夹紧件24在结构单元20.1上产生通过图3中箭头34,35所表示的卡紧力和卡紧反作用力。
图5至8示出上述结构单元的变化形式20.1’,而且在视图和位置上对应于图1至4中的视图和位置。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标记符号,因此上面的描述是有效的。仅仅给出区别部分就足够了。
在图5中,在壳体21的背面64上设置两个凸台71,72,它们可以与壳体一体地构成并位于壳体背面64的下端65和上端66。下凸台71具有楔形外形并具有一个指向抗压构件22内表面67的楔形面73。而上凸台72具有一个离开壳体背面64的根切部74。
在图6的插进位置仍松散拼接的结构单元20.1’通过楔形面73支承在壁板孔11的外棱边68上。在此上凸台72还可以与开孔轮廓19留有缝隙。通过68,73处的支承在微小的垂直移动28之后预确定结构单元20.1’的插进位置;使结构单元20.1’不会自行掉下来。
如果在拧紧31夹紧件24时壳体接近壁板外侧12,楔形面73沿着开孔的外棱边68滑动到其在图6中以75表示的轴肩位置75。由此使结构单元20.1’在图6箭头70所示方向上升高。同时上凸台72上升地移动到壁板内侧13的后面。凸台的根切部74在内棱边69上滑动,根切部具有一个与楔形面73反向的坡度。
在图7和8中表示结构单元20.1’的固定状态。在图8中与图4类似,不仅壳体背面64而且上凸台72的背面通过点阴影表示,在壁板内侧13上可以看到阴影。在固定状态,下凸台71进入抗压构件22的一个缺口76。凸台72支承在壁板内侧13上并因此用于壳体21在壁板外侧12上的特别可靠的顶压位置。如果有人企图在图7中以77表示的位置上对固定的结构单元20.1’进行不合理操作,则这些操作不会成功。结构单元20.1’不仅在下端和中间部位支承在所提及的支承脚27上,而且通过根切部74反卡在壁板孔11的上边缘部位。由此实现结构单元20.1’特别可靠的固定。
在图9中借助于第二个实施例示出结构单元20.2的具体结构并且对应于在图2中给出的实施例20.1的中间位置。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类似的结构部件以相同的标记符号表示,因此上面的描述是有效的。仅仅给出区别部分就足够了。从壳体中只能看到一个顶靠在壁板外侧12上的法兰36,从法兰上延伸出一个穿过壁板孔11的套37。这个套37用于容纳闭合缸。抗压构件42设有缺口40,缺口在抗压构件42的平板式端部具有一个带有两个侧腿41的U形。在此可参照上面结合第一结构单元20.1描述的轮廓19,29。对于抗压构件42支承脚27也位于所述的那个位置上。
在图9中两个螺旋压簧43作为弹性隔距件,其螺旋孔同样被由螺钉24构成的夹紧件所穿过。用于螺钉24的内螺纹位于销轴38中,销轴从前端的壳体法兰36中凸出来并在装配状态穿过壁板孔11。销轴端部变细并伸进压簧43的螺旋内部。压簧支承在销轴38的端面上。
在图10和11的第三实施例中示出一个结构单元20.3,在此代替抗压构件的是两个可相向移动的部件45。这些部件45在底板44与盖板46之间相对于上面提及的插进方向横向移动。该部件45具有一个相对于插进方向18倾斜延伸的楔形面47,通过该楔形面使部件相互移动。推力弹簧48位于两个部件45之间,它起到对两个部件45在箭头50方向上扩展加载的作用。在底板44下面还有一个弹性隔距件49,在此它由板簧构成。板簧49端部支承在由壁板表示的壳体21和底板44上。在此带帽螺钉39作为夹紧件,该螺钉穿过上下叠摞在一起的部件46,45,44,49并可以拧紧在壳体21的螺纹孔26里面。在这种情况下壳体21还具有一个外壳套37,它穿过由图10可看出的位于所提及部件叠摞上的缺口。对于叠摞还可以配置用于两个部件45的侧面导向板58。这个楔形部件45的总体尺寸63.1在一般情况下大于壁板孔11的内径。
在图11中示出这个结构单元20.3在用虚线表示的壁板10上的中间位置。在插进18壁板孔11时楔形面47克服作用在该表面上的力负荷50相互移动并越过壁板孔11上的跨距尺寸。当两个楔形面47到达壁板内侧13时,由于作用在楔形面上的扩展力50使楔形面又相互移开并通过其端部区域57反卡于壁板孔11周围的边缘部位。在这种情况下结构单元20.3的卡口式移动是多余的;在插进移动18过程中已经自动产生反卡。此后只需将夹紧件、即带帽螺钉39相对于壳体21固定拉紧。
代替移动部件的也可以采用在结构单元20.3的变化实施例中可偏转的部件。这种部件可偏转地支承在转动轴上,转动轴定位在壳体21的背面并适配地穿过壁板孔11。可偏转部件上的倾斜面可以与部件45一样起作用。
在图12和13中示出结构单元20.4的第四实施例,该结构单元位于对应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中间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类似结构部件的标识采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标记符号,因此上面的描述是有效的。仅仅给出区别部分就足够了。
对于壳体21也只示出一个外壁板21,该外壁板在结构单元20.4插进移动18时穿过壁板孔11支承在壁板外侧12上。在这种情况下也存在平板式抗压构件52,该抗压构件在其面对壳体21一侧具有支承脚51。部件21,52的连接一方面通过起到弹性隔距件的板簧53实现,板簧在两个部件21,52的压开方向上起作用。另一方面连接由一个间距限定件实现,在此该措施由一个位于壳体21背面上的倒钩60所组成。这个倒钩60以其钩柄61穿过位于抗压构件52上的透孔54。而钩头62在其背面反卡于抗压构件52。如图9所示,抗压构件52和壁板孔11具有已经多次描述过的外轮廓29或边界棱边19。板簧53多重地设置。抗压构件52上的支承脚51位于已经多次重复过的轮廓位置上。尽管轮廓19,29的尺寸是形状类似的,但是存在这样的差别,使位于壳体21背面上的结构单元20.4部件60,52,53的插进移动18能够穿过壁板孔11。
在按照图12和13的插进之后仅仅将抗压构件52在图12中的箭头55的方向上垂直移动。这个移动不必一起拉伸壳体21。为此抗压构件52上的透孔54具有足够的尺寸并使钩柄61在移动55过程中到达透孔54的另一部位。如图12所示,支承脚51在所示情况下配有上升倾斜面56。因此在移动55过程中支承脚51通过倾斜面移动到壁板孔11的边界棱边19,直到支承脚顶靠地支承在壁板孔11边缘处的壁板内侧13上。上升倾斜面56可以足够地扁平,使得抗压构件52自动锁止在移动终结位置上。必要时可以在壳体背面对于这个移动终结位置设置定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