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护壁用插板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水利、交通、桥梁、地铁等地下工程施工领域
桩基础成孔的护壁工具,特别是涉及一种护壁用插板。
背景技术
现有桩基础工程施工面临三大难题,其中塌方问题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之一。目前防止塌方问题的传统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泥浆护壁,用特殊
护壁专用料(如膨润土)按照比例配比倒入基础桩孔中,在钻进时靠钻头
将泥浆甩在孔壁上达到护住塌方的目的。该方法成本低廉,但不能适用于
流沙和大面积塌方;另一种方法是下护筒,但下护筒效率非常低,并且需
要专用工具,如搓管机配套,而搓管机价格高昂,效率又极低。由于孔径
内壁整圈摩擦力的存在,护筒下孔难,护筒拔出时还需要同时考虑护筒本
身的重量,护筒拔出更难。并且往往一个工程不只需要一种规格的护筒,
通用性差、成本极高。一般工程难以承担高昂的施工造价,负担不起。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基于多年的实践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
应用,以期创设一种护壁用插板,使其与本发明人另外申请的插板护壁扩
孔钻头配合使用能够满足目前桩基础工程施工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护壁用插板,所要解决的技术问
题是使其与钻头配合使用,隔离钻头主体与护壁,从而保护孔壁不会塌方,
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
发明提出的一种护壁用插板,其截面设置为弧形,该插板1一侧设置有拼
接件11,另一侧设置有不封闭的插槽12;所述插板1的上端、下端分设有
连接块。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护壁用插板,所述拼接件11设置为圆柱条,所述插槽12设置
为圆柱槽。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一种护壁用插板,通过与钻进工具配合使
用,将钻头本体与孔壁隔离,保护孔壁不会塌方。同时多个插板横向通过
拼接件与插槽的配合横向牢固拼接,上下通过连接块竖向牢固拼接,施工
非常简单、易操作,不需使用搓管机等高昂设备,二个工人即可轻松实施。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
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
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
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4个护壁用插板扣接展开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6个护壁用插板扣接展开的主视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插板
11:拼接件
12: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
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护壁用插板其
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请参阅图1、图2、图3及图4,本发明一种护壁用插板,其截面呈弧
形,以此增强插板的承压度;该插板1的一侧设置有拼接件11,另一侧设
置有不封闭的插槽12;所述插板1的上端、下端分设有连接块。
较佳的,所述拼接件11设置为圆柱条,所述插槽12设置为圆柱槽,
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当多个插板1横向拼接时,只需将一个插板1一侧的
拼接件11插入至另一插板1不同侧的插槽12即可将两个插板1方便的拼
接为一体,然后通过拼接件11与插槽12的配合及连接块将多个插板1横
向拼接在一起,形成圆筒状。
本发明一种护壁用插板与现有的桩基础成孔钻进工具都能配合使用,
其中该护壁用插板与本发明人申请的另一件专利一种插板孔壁跟进扩孔钻
头配合使用能达到最佳的护壁效果,下面仅简介本发明与扩孔钻头的配合
使用流程:
首先使用扩孔钻头进行硬岩钻进,当钻到指定尺寸时,由于扩孔钻头
能够扩大孔径,钻头的筒体与孔壁之间形成空槽(通常为环状的空槽),此
时可首先依次间隔插下多个第一层插板,通过拼接件与插槽的配合将多个
第一层插板拼接在一起。然后钻头继续钻进,拼接为一体的第一层插板在
重力的作用下缓慢下降。当到达第二个指定尺寸后,将多个第二层插板依
次间隔插下,每个第二层插板通过连接块与第一层插接板竖向拼接在一起,
并且多个第二层插板通过拼接件与插槽的配合横向拼接为一体,最终第二
层插板与第一层插板牢固的拼接为一体。随着钻进深度的增加,只需按照
上述方法插下多层插板即可。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阻力,只需在上部稍加
施压即可与钻头同步跟进。
传统方法采用的护筒是整体放下,此时护筒是受到孔壁整圈的横向及
竖向摩擦力,而本发明的插板在插入桩孔时,是分别竖向插下的,从而将
孔壁整圈摩擦力分解为若干个,并且插板插下时只需克服小部分的竖向摩
擦力,其所受到的横向摩擦力可忽略不计。因此施工非常简单、易操作,
不用使用搓管机等工具,两个工人即可轻松实施。同时可根据桩孔大小、
深浅来自由组合起到了通用、标准、重复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
对于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
所作出的改进,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