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通风换热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创造和谐社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随着通信行业和经济的共同迅猛发展,通信的普及需要大量的基站建设,机房的空调耗能和节能问题早已引起通信行业的普遍关注。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机房智能节能通风系统应时而生,目前已普遍用来冷却机房进行节能降耗。
典型的智能换热系统通过设置内循环风机、外循环风机、换热机芯、主控系统等,在室外温度低于通信基站内控制温度一定值时,开启内、外循环风机将室外新风空气和室内热空气直接引入换热机芯内进行热量交换,然后将降温后的室内气流重新送回室内将升温后的气流送回室外,同时保证室内外两股气流完全隔绝,这样就有效地将基站内的热量间接向外迁移,从而达到降低基站内部温度的目的。
传统机柜换热系统由于追求设备厚度尺寸的控制,一般采用逆流机芯配合两个垂直放置的离心风机组合而成。一方面逆流机芯的L-L内部风道的压力损失较大且风道较长,内循环气流经离心风机驱动穿过逆流机芯后风量和压力都受到了很大损失,吹出的风量小而且吹不远,当机房设备布置较多通讯设备时冷风并不能送至每台设备的前进风口。另一方面离心风机的转轴还需要承受较大的垂直方向的自重,轴承在径向压力的作用下磨损较为严重,风机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受到了一定影响,整个系统工作时的噪音也相对较大。
针对以上传统机房智能换热系统的不足之处,本发明人研制了本发明一种“高效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效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智能换热系统包括换热系统壳体,所述的换热系统壳体内设有交叉流换热机芯,该交叉流换热机芯菱形横向放置于换热系统壳体内,于换热系统壳体上设有内循环风道和外循环风道,内循环风道包括内循环风道进风口和内循环风道出风口,于内循环风道出风口设有内循环风机;外循环风道包括外循环风道进风口和外循环风道出风口,于外循环风道出风口设有外循环风机。相对传统采用逆流机芯的换热系统,高效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通过交叉流换热机芯菱形横向放置技术,大大降低了气流在换热机芯中的流动路径,成倍增加了换热面积。交叉流换热机芯内部由于采用直通风道大大降低了机芯的阻力,由于机芯阻力小,通过缩小机芯片间距,充分利用的系统设备的宽度尺寸,参与热交换的机芯表面积成倍增加。
所述的内、外循环各设置有一块双向导风板,双向导风板使内、外循环气流顺畅。内、外循环各一块双向导风板的导风作用使内、外循环气流更加顺畅。双向导风板能通过一定角度的倾斜放置,能将系统的一部分空间隔离出内循环风道和外循环风道,同时双向导风板又能使两个风道的气流平滑转向减少风道中的气流阻力从而增加系统的换热效率。
所述的内循环风道的内循环送风风道与外循环风道的外循环进风风道有一部分复合,内循环送风风道与外循环进风风道部分复合减小了设备体积又缩短了气流路径提高了热交换效率。所述的复合风道在内循环送风风道中隔离出一小部分用作外循环进风风道,减小了设备体积又缩短了气流路径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所述的内循环风机水平底置,内循环风机直接将降经热交换降温后的内循环气流直接送至机房内的主设备前下部进风口。
所述的外循环风机水平顶置,外循环风机直接将降经热交换降升温后的外循环气流直接送至机房外。
所述的热交换器壳体装设有用于显示设备工作情况和运行参数的人机操作画面。
所述的交叉流换热机芯为以中心对称的多边几何图形。
所述的交叉流换热机芯为菱形、矩形、梭形、正六边形或六边形。
本发明高效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的有益效果是:
1)、相对传统采用逆流机芯的换热系统,高效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通过交叉流换热机芯菱形横向放置技术,大大降低了气流在换热机芯中的流动路径,成倍增加了换热面积。交叉流换热机芯内部由于采用直通风道大大降低了机芯的阻力,由于机芯阻力小,通过缩小机芯片间距,充分利用的系统设备的宽度尺寸,参与热交换的机芯表面积成倍增加。
2)、复合风道的设计巧妙的在内循环送风风道中隔离出一小部分用做外循环进风风道,在不影响内循环和外循环风道正常送风的前提下,既减小了设备体积又缩短了气流路径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3)、内、外循环各一块双向导风板的导风作用使内、外循环气流更加顺畅。双向导风板能通过一定角度的倾斜放置,能将系统的一部分空间隔离出内循环风道和外循环风道,同时双向导风板又能使两个风道的气流平滑转向减少风道中的气流阻力从而增加系统的换热效率。
4)、内循环风机水平底置能直接将经热交换降温后的内循环气流直接送至机房内的主设备前下部进风口;内循环气流经离心风机驱动后无任何阻力,风量大压力高,使整个机房的下部充满较冷的气流,从而达到良好的降温效果;水平底置的内循环离心风机只需在轴向承担风机自重,轴承没有受到任何径向力,风机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能得到一定提高。
5)、外循环风机水平顶置能直接将经热交换降升温后的外循环气流直接送至机房外;内循环气流经离心风机驱动后无任何阻力,风量大压力高,使机房外出风侧上部充满较热的气流,从而使外循环进风口迅速得到大量冷空气的补充,使外循环气流更加顺畅,达到良好的降温效果;水平顶置的外循环离心风机只需在轴向承担风机自重,轴承没有受到任何径向力,风机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能得到一定提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主透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左侧透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智能换热系统 101、内循环风道 1011、内循环风机
1012、内循环风道出风口 1013、内循环风道进风口
102、外循环风道 1021、外循环风机
1022、外循环风道出风口 1023、外循环风道进风口
103、人机操作画面 104、控制模块 105、交叉流换热机芯
106、内外风道双向导风板 107、换热系统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这样实施的:
在图1、图2和图3中,一种高效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智能换热系统10包括换热系统壳体107,换热系统壳体107内设有交叉流换热机芯105,该交叉流换热机芯105菱形横向放置于换热系统壳体107内,于换热系统壳体107上设有内循环风道101和外循环风道102,内循环风道101包括内循环风道进风口1013和内循环风道出风口1012,于内循环风道出风口1012设有内循环风机1011;外循环风道102包括外循环风道进风口1023和外循环风道出风口1022,于外循环风道出风口1022设有外循环风机1021。
在本实施例中,交叉流换热机芯105内部采用用于降低了机芯阻力的直通风道。内循环风道101和外循环风道102各设置有一块内外风道双向导风板106,内外风道双向导风板106使内循环风道101和外循环风道102气流顺畅。如图2所示,内循环风机1011水平底置,内循环风机1011直接将降经热交换降温后的内循环气流直接送至机房内的主设备前下部进风口。外循环风机1021水平顶置,外循环风机1021直接将降经热交换降升温后的外循环气流直接送至机房外。换热系统壳体107装设有用于显示设备工作情况和运行参数的人机操作画面103和控制模块104。
采用交叉流换热机芯菱形横向放置的高效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该节能系统通过交叉流换热机芯菱形横向放置技术,大大降低了气流在换热机芯中的流动路径,在机芯内部由于采用直通风道大大降低了机芯的阻力,再配合内、外循环各一块双向导风板的导风作用使内、外循环气流更加顺畅。同时由于机芯阻力小,通过缩小机芯片间距,充分利用的系统设备的宽度尺寸,参与热交换的机芯表面积成倍增加,配合水平底置的内循环离心风机,室内循环风量成倍增加,整个系统的热交换效率也就成倍增加。复合风道的设计巧妙的在内循环送风风道中隔离出一小部分用做外循环进风风道,在不影响内循环和外循环风道正常送风的前提下,既减小了设备体积又缩短了气流路径提高了热交换效率。本发明专利巧妙的运用了交叉流换热机芯菱形横向放置技术、高效复合风道技术、双向导风板技术、内循环离心风机水平底置技术,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机房换热技术难以实现大风量、高压力、底焓差送风的难题,为智能换热技术在大中型通讯机房的运用开辟了新的天地。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高效复合风道智能换热系统的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的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