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状吸附器的清洗再生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蜂巢状吸附器的清洗再生装置及方法。背景技术 广泛应用于各种产业的有机溶剂, 因其易在室温下挥发成气体, 故又名挥发性有 机物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而多数的 VOCs 对人体有一定毒性, 必须加以 处理 ; 再者, 使用吸附法处理 VOCs 废气已被广泛采用, 而蜂巢状吸附器为使用吸附法处理 VOCs 废气所常见的吸附器, 乃利用其内部的多孔结构, 将产业排放的 VOCs 废气或臭味吸 附, 达到将产业排放废气加以净化的目的 ; 然而, 该吸附器在经过一段期间的吸附及脱附循 环使用后, 会有吸附质 ( 例如挥发性有机分子、 高沸点化学物质等 ) 占据于其内部的多孔结 构, 降低该吸附器的吸附能力, 故必须经由一再生程序将该吸附质去除, 方可重复使用。
其次, 现有的吸附器再生方法, 是利用高温惰性气体 ( 或加热空气 ) 将占据于孔隙 内的吸附质驱出 ; 但由于系统设计的安全考量, 往往因为温度不足, 使得高沸点的吸附质不 易脱附, 影响系统整体效能 ; 不过若欲以提高脱附温度来增加高沸点吸附质的脱附效果, 则 容易造成系统跳机, 形成无通风的密闭状态, 若无如洒水或喷入冷却氮气等紧急处理程序, 将造成吸附器产生闷热状态, 使得其局部温度异常突升, 让吸附器产生结构性的永久破坏。
再者, 为了改善上述高温脱附可能产生闷燃而永久破坏的问题, 亦有经由喷洒 ( 或浸泡 ) 溶剂或水, 而将吸附质脱附出来的再生方式, 其乃在吸附器前增设一喷洒器, 喷 洒溶剂或水用以清洗吸附器, 或将一贮槽增设于吸附器下方, 使吸附器下方部分浸泡于溶 剂或水中, 而让吸附质溶解出来 ; 但喷洒 ( 或浸泡 ) 溶剂或水的再生方式, 并无法完全清洗 较厚的吸附器, 而仅有表面区域较能有效再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 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 而提供一 种蜂巢状吸附器的清洗再生装置及方法, 具有提升清洗效率及清洗深度且安全便利的功 效, 并节省清洗液且不损失压差。
本发明蜂巢状吸附器的清洗再生装置是 :
一种蜂巢状吸附器的清洗再生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一清洗罩, 罩覆于蜂巢状 吸附器的一端面 ; 以及一清洗液源, 将清洗液加压输送至该清洗罩, 而让清洗液充满该清洗 罩, 且因压差通过蜂巢状吸附器的蜂巢孔道, 把占据于其蜂巢孔道内部的吸附质, 由蜂巢状 吸附器的另一端面清洗出来。
前述的蜂巢状吸附器的清洗再生装置, 其中进一步借该蜂巢状吸附器所配置或增 设的风车, 使气流通过蜂巢状吸附器的蜂巢孔道, 将润湿蜂巢状吸附器内部的清洗液, 因风 压差或 / 及风速作用而吹出, 再次把蜂巢状吸附器蜂巢孔道内部的吸附质清洗出来, 同时 风干蜂巢状吸附器的内部。
前述的蜂巢状吸附器的清洗再生装置, 其中又进一步由一热烘装置对蜂巢状吸附器烘干或 / 及高温再生。
前述的蜂巢状吸附器的清洗再生装置, 其中蜂巢状吸附器可应用于转轮式、 转环 式或固定塔式吸脱附装置, 而用于除湿、 全热回收、 气体净化与溶剂回收或触媒等用途。
前述的蜂巢状吸附器的清洗再生装置, 其中清洗罩设计成固定式或手持式, 而借 一加压弹簧密封罩覆于蜂巢状吸附器, 并于罩缘设置有密封材, 且令该密封材与蜂巢状吸 附器的贴靠面积, 大于蜂巢状吸附器的蜂巢孔道的孔径。
前述的蜂巢状吸附器的清洗再生装置, 其中密封材的材质为橡胶、 硅胶或铁氟龙 (Teflon), 而其剖面为长方形、 扁条形、 圆形、 椭圆形、 三角形或不规则形, 且进一步形成有 凹沟、 V 形、 喇叭形或中空的变形空间。
前述的蜂巢状吸附器的清洗再生装置, 其中清洗液为水、 蒸气或混合溶剂, 废清洗 液则由一集中槽收集 ; 又, 该清洗液源借由一具有控制阀的供应管将清洗液输送至该清洗 罩。
本发明蜂巢状吸附器的清洗再生方法是 :
一种蜂巢状吸附器的清洗再生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有下列步骤 :
a. 提供具有压力的清洗液 ; b. 令具有压力的清洗液通过蜂巢状吸附器的部分蜂巢孔道, 把蜂巢状吸附器蜂巢 孔道内部的吸附质直接清洗出来 ;
c. 更换清洗位置, 并进行步骤 b, 直到蜂巢状吸附器全面清洗再生完成。
前述的蜂巢状吸附器的清洗再生方法, 其中步骤 b 进一步包括有一风干程序, 该 风干程序是启动蜂巢状吸附器所配置或增设的风车, 使气流通过蜂巢状吸附器的蜂巢孔 道, 将润湿蜂巢状吸附器内部的清洗液, 因风压差或 / 及风速作用而吹出, 再次把蜂巢状吸 附器内部的吸附质清洗出来, 同时风干蜂巢状吸附器的内部。
前述的蜂巢状吸附器的清洗再生方法, 其中步骤 c 进一步包括有一将蜂巢状吸附 器进行烘干或 / 及高温再生的加热程序。
前述的蜂巢状吸附器的清洗再生方法, 其中清洗液利用高度位能或加压泵令其具 有压力, 且利用密封罩覆于蜂巢状吸附器部分端面的清洗罩送出。
前述的蜂巢状吸附器的清洗再生方法, 其中利用所述蜂巢状吸附器相对于清洗罩 的步进或连续转动, 或是手持移动清洗罩而更换清洗位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具有提升清洗效率及清洗深度且安全便利的功效, 并节省 清洗液且不损失压差。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 2 是本发明的清洗罩结构剖视图。 图中标号说明 : 10 清洗罩 11 密封材 12 加压弹簧20 蜂巢状吸附器 21 蜂巢孔道 30 清洗液源 31 供应管 32 加压泵 33 控制阀 34 集中槽 40 风车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 请参阅图 1、 图 2 所示, 本发明的清洗再生装置, 包括有 :
一清洗罩 10, 设计成固定式或手持式, 而借一加压弹簧 12 密封罩覆于蜂巢状吸附 器 20 的一端面, 并于罩缘设置有密封材 11, 且令该密封材 11 与蜂巢状吸附器 20 的贴靠面 积, 大于蜂巢状吸附器 20 的蜂巢孔道 21 的孔径 ; 其中, 该密封材 11 的材质为橡胶、 硅胶或 铁氟龙 (Teflon), 而其剖面为长方形、 扁条形、 圆形、 椭圆形、 三角形或不规则形, 且进一步 形成有凹沟、 V 形、 喇叭形或中空的变形空间 ; 该蜂巢状吸附器可应用于转轮式、 转环式或 固定塔式吸脱附装置, 而用于除湿、 全热回收、 气体净化与溶剂回收或触媒等用途 ;
一清洗液源 30, 借由一具有控制阀 33 的供应管 31 将清洗液输送至该清洗罩 10, 并利用高度位能或加压泵 32 将清洗液加压输送, 而让清洗液充满该清洗罩 10, 且因压差通 过蜂巢状吸附器 20 的蜂巢孔道 21, 把占据于其内部的吸附质, 由蜂巢状吸附器 20 的另一端 面清洗出来, 废清洗液则由一集中槽 34 收集。
基于上述结构, 本发明的清洗再生装置, 是以水、 蒸气或混合溶剂作为清洗液, 而 利用高度位能或加压泵 32 令清洗液具有压力, 以充满该清洗罩 10, 且因压差通过蜂巢状吸 附器 20 的蜂巢孔道 21, 把占据于其内部的吸附质直接清洗出来, 进而达到将蜂巢状吸附器 20 再生的目的 ; 其中, 设置于该清洗罩 10 罩缘的密封材 11, 因其与蜂巢状吸附器 20 的贴 靠面积, 大于蜂巢状吸附器 20 的蜂巢孔道 21 的孔径, 可使得清洗液都用于清洗工作而不逸 漏, 并让清洗液的压力不会因逸漏而降低, 具有节省清洗再生液且不损失压差的功效。
此外, 进一步借该蜂巢状吸附器 20 所配置或增设的风车 40, 使气流通过完成前述 清洗工作的蜂巢状吸附器 20 的蜂巢孔道 21, 将润湿蜂巢状吸附器 20 内部的清洗液, 因风 压差或 / 及风速作用而吹出, 再次把蜂巢状吸附器 20 内部的吸附质清洗出来, 同时风干蜂 巢状吸附器 20 的内部 ; 又, 进一步由一热烘装置 ( 图中未示 ) 对蜂巢状吸附器 20 烘干或 / 及高温再生。
是以, 本发明只需让具有压力的清洗液, 通过蜂巢状吸附器 20 的蜂巢孔道 21, 即 可轻易地把占据于其内部的吸附质直接清洗出来, 纵使厚度较厚的蜂巢状吸附器 20, 亦可 将其蜂巢孔道 21 从一端面清洗到另一端面, 解决现有喷洒 ( 或浸泡 ) 溶剂或水的清洗方 式, 仅有表面区域较能有效再生的问题, 且不必提高脱附温度来增加再生效果, 而具有提升 清洗效率及清洗深度且安全便利的功效 ; 再者, 该清洗罩 10 防逸漏的设计, 则具有节省清 洗再生液且不损失压差的功效 ; 而若清洗液为蒸气, 乃另有不必刻意停机, 即可进行清洗作 业的功效。本发明的清洗再生方法, 包括有下列步骤 :
a. 提供具有压力的清洗液, 而清洗液乃利用高度位能或加压泵令其具有压力 ;
b. 令具有压力的清洗液通过蜂巢状吸附器的部分蜂巢孔道, 把蜂巢状吸附器内 部的吸附质直接清洗出来, 而清洗液遂利用密封罩覆于蜂巢状吸附器部分端面的清洗罩送 出;
c. 利用蜂巢状吸附器相对于清洗罩的步进或连续转动, 或是手持移动清洗罩而更 换清洗位置, 并进行步骤 b, 直到蜂巢状吸附器全面清洗再生完成。
此外, 步骤 b 进一步包括有一风干程序, 该风干程序是启动蜂巢状吸附器 ( 诸如转 轮式、 转环式或固定塔式等吸脱附浓缩装置 ) 所配置或增设的风车, 使气流通过蜂巢状吸 附器的蜂巢孔道, 将润湿蜂巢状吸附器内部的清洗液, 因风压差或 / 及风速作用而吹出, 再 次把蜂巢状吸附器内部的吸附质清洗出来, 同时风干蜂巢状吸附器的内部 ; 又, 步骤 c 进一 步包括有一将蜂巢状吸附器进行烘干或 / 及高温再生的加热程序。
以上所述, 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 凡 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 等同变化与修饰, 均仍属于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 本发明在结构设计、 使用实用性及成本效益上, 完全符合产业发展所 需, 且所揭示的结构亦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构造, 具有新颖性、 创造性、 实用性, 符合有关 发明专利要件的规定, 故依法提起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