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926855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786.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179992.8

申请日:

2009.10.16

公开号:

CN102042774A

公开日:

2011.05.04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F28D 15/00申请公布日:20110504|||公开

IPC分类号:

F28D15/00; F28F1/24

主分类号:

F28D15/00

申请人:

杨泰和

发明人:

杨泰和

地址:

中国台湾彰化县溪湖镇汴头里中兴八街5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代理人:

徐乐慧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为借管路依所通过流体温差由两侧向中间作交错均匀布设,使相邻流路所流过具温差流体的流体吸热或释热体装置的合成温度呈较平均,以使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形成较平均的温度分布状态。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为一种将流体管路依 所通过流体温差由两侧向中间作交错均匀布设, 以使相邻流路所流过具温差流体的流体吸 热或释热体装置的合成温度呈较平均, 以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 产生吸热 或释热功能, 以使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形成较平均的温度分布状态, 其主要 构成含 : 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 为由固态、 或胶态、 或液态、 或气态导热材料所构成的 吸热或释热结构体, 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为一个或一个以上所构成 ; 流体管路 (101) : 为良导热材料所构成, 依所通过流体温差由两侧向中间作交错均匀 布设, 使相邻流路所流过具温差流体的流体吸热或释热体装置的合成温度呈较平均 ; 流体管路 (101) 内部供流通呈气态流体、 或液态流体、 或由气态转液态的流体、 或由 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 (110), 导温流体 (110) 的温能供直接或经吸热或释 热温能传输体 (100), 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 或胶态、 或液态、 或气态物体或空间 (200), 作吸热或作释热的功能运作 ; 上述流体管路 (101) 的流体入口 (102) 为接受导温流体 (110) 的流入, 流体管路 (101) 的流体出口 (103) 供导温流体 (110) 的流出 ; 上述流体管路 (101) 为呈平行或近似平行的平面形状或立体形状布设于吸热或释热 温能传输体 (100), 使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整体温度差较平均分布, 以对被动接受 释热或吸热的固态、 或胶态、 或液态、 或气态物体或空间 (200) 吸热或释热。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吸热 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与流体管路 (101) 可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结构关系所构成, 含: 1) 由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与流体管路 (101) 呈组合的结构所构成 ; 2) 由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与流体管路 (101) 呈一体的结构所构成 ; 3) 由流体管路 (101) 直接构成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的功能 ; 4) 在流体管路 (101) 加设独立导温片 (300) 构成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的功 能; 5) 在邻近流体管路 (101) 之间以共同导温片 (400) 相连结构成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的功能 ; 6) 在邻近流体管路 (101) 之间以具隔温槽孔的导温片 (350) 相连结, 构成吸热或释热 温能传输体 (100) 的功能。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为由 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中的流体管路 (101) 呈分叉为两路或两路以 上的分歧管路由两侧向中间依序排列, 而于中间再汇集于流体管路 (101)。
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为 由两侧往中间排列的两分歧管路输送呈温差的导温流体 (110), 包括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1) 及第二分歧流体管路 (1012) 由两侧向中间依序排列, 而于中间再汇集于流体管路 (101), 以供直接或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 或胶 态、 或液态、 或气态物体或空间 (200) 传输温能, 其进一步的构成含 : 流体管路 (101) : 为良导热材料所构成, 流体管路 (101) 的流体入口 (102) 与流体出口 2 (103) 之间呈分叉为两路的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1) 及第二分歧流体管路 (1012), 由两侧 向中间依序排列, 而于中间再汇集于流体管路 (101), 以供输送呈气态流体、 或液态流体、 或 由气态转液态的流体、 或由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 (110), 借以直接或经吸热 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传输温能至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 或胶态、 或液态、 或气态 物体或空间 (200) ; 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1) 与第二分歧流体管路 (1012) 为呈平行或近似平行的平面形 状或立体形状布设而构成共同结构体, 其中 : 流体管路 (101) 的流体入口 (102) 与流体出口 (103) 之间为呈分歧为第一分歧流体管 路 (1011) 及第二分歧流体管路 (1012) 或由两路以上所构成, 流体管路 (101) 的流体入口 (102) 及流体出口 (103), 为分别设置于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的两侧 ; 上述第一 分歧流体管路 (1011) 的第一流体分歧入口 (111) 与第二分歧流体管路 (1012) 的第二流体分歧入口 (121) 并联, 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1) 的第一分歧流体出口 (112) 为与第二分歧流体管路 (1012) 的第二分歧流体出口 (122) 并联, 以供传输导温流体 (110) ; 上述较接近流体入口 (102) 的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1), 与较接近流体入口 (102) 的第二分歧流体管路 (1012), 分别设置于共同结构体的上下两侧, 而将第一分歧流体管 路 (1011) 的第一分歧流体出口 (112), 与第二分歧流体管路 (1012) 的第二分歧流体出口 (122) 并联设置于共同结构体的中间, 以在运作中对设置于其共同结构体第一分歧流体管 路 (1011) 与第二分歧流体管路 (1012), 分别输送导温流体 (110), 使其共同结构体的整体 温度差较平均分布, 以直接或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 态、 或胶态、 或液态、 或气态物体或空间 (200) 作吸热或释热。
5: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其特征在于, 可将流 体管路制成呈平行或接近平行的平面形状或立体形状布设, 构成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 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 (100’ ), 以取代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 或胶态、 或液态、 或 气态物体或空间 (200), 而借由流体管路 (101) 传输呈气态流体、 或液态流体、 或由气态转 液态的流体、 或由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 (110), 以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传输温能至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 (100’ )。
6: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其特征在于, 可在流 体管路 (101) 及 / 或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流体管路 (101) 及 / 或供传输 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 (100’ ) 加设独立的导温片 (300), 及 / 或设置 共同导温片 (400), 及 / 或设置具隔温槽孔的导温片 (350), 以增进释热或吸热效果。
7: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其特征在于, 通过流 体管路 (101) 及 / 或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 (100’ ) 的流体, 可 借由控制装置 (500) 的操控, 以驱动双向流体泵动装置 (600) 作周期正反转泵动, 以双向泵 送导温流体 (110), 增进其均温效果 ; 上述双向流体泵动装置 (600), 为接受机电装置或电子装置或微电脑及相关软件所构 成的控制装置 (500) 所操控, 而作周期正逆向泵送。
8: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供通 过导温流体 (110) 的流体管路, 可为与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呈一体式结构。 3
9: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供通 过导温流体 (110) 的流体管路与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可为组合式结构所构成。
10: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结合 于供通过导温流体 (110) 的流体管路, 可由单一组构体构成而呈板状、 或块状、 或多翼状所 构成的结构单元, 或与翼片组合而成的结构单元, 并可由至少一个结构单元所构成。
11: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其特征在于, 可由一 个或一个以上所组成, 而其分别所属供通过导温流体 (110) 的流体管路之间, 可为呈串联、 或并联、 或串并联, 并可制成各种几何形状。
1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通过 相关流体管路的导温流体 (110), 含以泵送、 及 / 或蒸发、 及 / 或冷热自然对流的方式输送导 温流体 (110)。
1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其特征在于, 可借流 体冷热温差作自然对流、 及 / 或强制泵动流体以产生对流、 及 / 或辐射、 及 / 或传导的热传 输功能, 以对呈流体状态的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 或胶态、 或液态、 或气态物体或空 间 (200) 释出热能或冷能 ; 或借传导方式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 或胶态、 或液态、 或气态的物体或空间 (200) 释出热能或冷能。
1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通过 相关流体管路的导温流体 (110), 含呈封闭流动循环, 或作开放式的流动释出。
15: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各流 体管路的流体入口与流体出口可设置于三度空间指向中的同指向或不同指向。
16: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流体 管路包括由管状结构所构成, 及 / 或由具有供流体流动的流体管路的板片状结构所构成, 及 / 或由具有供流体流动的孔道状流体管路的块状结构所构成。
17: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其特征在于, 可供 应用于各种吸热或散热或致冷的热传导应用装置, 例如引擎的冷却水箱、 或借导温流体吸 热的冷能排放装置, 或借导温流体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 如取暖器具的温能传输、 或加热装 置、 或热能传输装置、 或建筑物的天花板、 墙、 地板的加热或冷却, 太阳能发电板的冷却、 电 机或动力机械的加热或冷却、 各种机壳的吸热或散热热管结构壳体的吸热或散热、 各种结 构壳体的吸热或散热、 各种芯片或半导体组件的吸热或散热、 各种通风装置、 或信息装置、 或音响或影像装置的吸热或散热或温能传输、 各种灯具或发光二极管的吸热或散热或温能 传输、 空调装置的蒸发器的吸热或冷凝器的散热或温能传输、 或机械装置的温能传输、 或磨 擦热损的散热、 或电暖装置或其它电热的家电装置或电热炊具的散热或温能传输、 或火焰 加热的炉具或炊具的吸热或温能传输、 或地层或水中温能的吸热或散热或温能传输、 厂房 或房舍建筑体或建筑材料或建筑空间的吸热或散热或温能传输、 水塔的吸热或散热、 电瓶 或燃料电池的吸热或散热或温能传输 ; 以及应用于家电产品、 工业产品、 电子产品、 电机或机械装置、 发电设备、 建筑体、 空调 装置、 生产设备或产业制程中的温能传输应用。

说明书


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借管路依所通过流体温差由两侧向中间作交错均匀布设, 使相邻流 路所流过具温差流体的流体吸热或释热体装置的合成温度呈较平均, 以对被动接受释热或 吸热的物体或空间, 产生吸热或释热功能, 以使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形成较 平均的温度分布状态。
     背景技术 传统借导温流体通过吸热或释热体的气态流体、 或液态流体、 或由气态转液态的 流体、 或由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 以产生吸热或释热的应用装置, 如引擎冷 却水箱、 或借导温流体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 或借导温流体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 如暖具、 或加热装置、 或热能传输装置, 因其导温流体的流向固定, 因此导温流体在吸热或释热体上 各位置形成较大的温度差落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将传统利用输送导温流体通过吸热或释热体以产生吸热或释热的应用 装置, 改良为依所通过流体温差由两侧向中间作交错均匀布设, 使相邻流路所流过具温差 流体的流体吸热或释热体装置的合成温度呈较平均, 以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 间, 产生吸热或释热功能, 以使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形成较平均的温度分布 状态。 附图说明
     图 1 为传统借吸热或释热的气态流体、 或液态流体、 或由气态转液态的流体、 或由 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 通过定流向导温流体构成的吸热或释热装置的主要 结构示意图 ;
     图 2 为图 1 作为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 ;
     图 3 为图 1 作为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 ;
     图 4 为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
     图 5 为图 4 所示结构作为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 ;
     图 6 为图 4 所示结构作为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 ;
     图 7 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
     图 8 为图 7 所示结构作为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 ;
     图 9 为图 7 所示结构作为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 ;
     图 10 为本发明由图 4 实施例中流体管路 101 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与供 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 100’ 作组合的应用例之一 ;
     图 11 为本发明由图 7 实施例中流体管路 101、 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1、 第二分歧 流体管路 1012 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与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 100’ 作组合的应用例之二 ;
     图 12 为本发明由图 4 实施例中流体管路 101 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与多 组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 100’ 作组合的应用例之一 ;
     图 13 为本发明由图 7 实施例中流体管路 101、 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1、 第二分歧 流体管路 1012 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与多组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 的管路结构体 100’ 作组合的应用例之二 ;
     图 14 为本发明的流体管路 101 加串独立导温片 300 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
     图 15 为沿图 14 中 A-A 线的剖视图 ;
     图 16 为本发明的流体管路 101 之间设置共同导温片 400 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
     图 17 为沿图 16 中 B-B 线的剖视图 ;
     图 18 为本发明的流体管路 101 之间设置具隔温槽孔的导温片 350 的实施例结构 示意图 ;
     图 19 为沿图 18 中 C-C 线的剖视图 ;
     图 20 为本发明借双向流体泵作双向周期泵送导温流体 110 的运作系统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 101 流体管路 102 流体入口 103 流体出口 110 导温流体 111 第一分歧流体入口 112 第一分歧流体出口 121 第二分歧流体入口 122 第二分歧流体出口 200 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 或胶态、 或液态、 或气态物体或空间 300 独立导温片 350 具隔温槽孔的导温片 400 共同导温片 500 控制装置 600 双向流体泵动装置 1011 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2 第二分歧流体管路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 1 所示为传统借吸热或释热的气态流体、 或液态流体、 或由气态转液态的流 体、 或由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 通过定流向的导温流体构成的吸热或释热 装置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如图 1 所示中, 为传统借输送固定流向的气态流体、 或液态流体、 或由液态转气态、 或由气态转液态的导温流体 110, 通过流体管路 101 以结合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所构成的吸热或释热装置总成, 以供 1) 由通过流体管路 101 的导温流体 110, 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 或胶态、 或液态、 或气态物体 或空间 200 作致冷或加热的功能 ; 或 2) 由通过流体管路 101 的导温流体 110 反向接受来 自温能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周围的冷能或热能, 作致冷或致热的作用 ; 前述的 1) 常 见应用于如引擎冷却水箱、 或借导温流体 110 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 或借导温流体 110 释 热的热能排放装置, 如暖具、 或加热装置、 或蒸发器或凝结器、 或冷能或热能传输装置, 后者 2) 常见应用于冷能或热能传输装置 ; 当 1) 应用时, 导温流体 110 由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的一边侧端的流体管路 101 的入口输入导温流体 110 再由另一端输出, 在吸热或释热 温能传输体 100 流体管路 101 入口的导温流体 110 与流体管路 101 出口的导温流体 110 之 间, 形成较大的温度差, 同样的在 2) 应用时, 会在流体管路 101 的入口及流体管路 101 的出 口形成较大的温差, 为其缺点。
     图 2 所示为图 1 作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 ; 图 2 中所示 为图 1 所示传统利用输送定流向的导温流体 110 作为释热的排放热能运作中, 呈单流向的 流路布设, 而于导温流体 110 通过流体管路 101 时, 在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的导温流 体 110 入口与导温流体 110 出口之间, 形成较大温度差的分布状态。 图 3 所示为图 1 作为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 ; 图 3 所示 为图 1 所示传统利用输送单流向的导温流体 110, 作为吸热的排放冷能运作中, 呈单流向的 流路分布, 而于导温流体 110 通过流体管路 101 时, 在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的导温流 体 110 入口与导温流体 110 出口之间, 形成较大温度差的分布状态。
     针对上述现象, 本发明为一种将流体管路依所通过流体温差由两侧向中间作交错 均匀布设, 以使相邻流路所流过具温差流体的流体吸热或释热体装置的合成温度呈较平 均, 以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 产生吸热或释热功能, 以使被动接受释热或吸 热的物体或空间形成较平均的温度分布状态。
     图 4 所示为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 图 4 所示中为此项流路依 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总成的主要结构, 其主要构成含 :
     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 为由固态、 或胶态、 或液态、 或气态导热材料所构成 的吸热或释热结构体, 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可为一个或一个以上所构成 ;
     流体管路 101 : 为良导热材料所构成, 依所通过流体温差由两侧向中间作交错均 匀布设, 使相邻流路所流过具温差流体的流体吸热或释热体装置的合成温度呈较平均 ;
     流体管路 101 内部供流通呈气态流体、 或液态流体、 或由气态转液态的流体、 或由 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 110, 导温流体 110 的温能供直接或经吸热或释热温 能传输体 100, 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 或胶态、 或液态、 或气态物体或空间 200, 作 吸热或作释热的功能运作 ;
     上述流体管路 101 的流体入口 102 为接受导温流体 110 的流入, 流体管路 101 的 流体出 103 供导温流体 110 的流出 ;
     上述流体管路 101 可为呈平行或近似平行的平面形状或立体形状布设于吸热或 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使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整体温度差较平均分布, 以对被动接受 释热或吸热的固态、 或胶态、 或液态、 或气态物体或空间 200 吸热或释热。
     图 4 所示的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与流体管路 101 可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
     的结构关系所构成, 含:
     1) 由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与流体管路 101 呈组合的结构所构成 ;
     2) 由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与流体管路 101 呈一体的结构所构成 ;
     3) 由流体管路 101 直接构成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的功能 ;
     4) 在流体管路 101 加设独立导温片 300 构成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的功能 ;
     5) 在邻近流体管路 101 之间以共同导温片 400 相连结构成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的功能 ;
     6) 在邻近流体管路 101 之间以具隔温槽孔的导温片 350 相连结, 构成吸热或释热 温能传输体 100 的功能。
     图 5 所示为图 4 所示结构作为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 ; 图 5 中所示中, 流体管路 101 供输送两路导温流体 110, 输入的导温流体 110 与输出的导温 流体之间具温度差, 而于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呈现介于输入导温流体 110 与输出导 温流体 110 间的中间温度并呈较平均分布, 供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 或胶态、 或液 态、 或气态物体或空间 200 作吸热或释热, 避免局部低温过低。
     图 6 所示为图 4 所示结构作为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 ; 图 6 中所示中, 流体管路 101 供输送导温流体 110, 输入的导温流体 110 与输出的导温流体 之间具温差, 而在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呈现介于输入导温流体 110 与输出导温流体 110 间的中间温度并呈较平均分布, 供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 或胶态、 或液态、 或气 态物体或空间 200 作释热及排放热能, 避免局部高温过高。 图 7 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为由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 的吸热或释热装置中的流体管路 101 呈分叉为两路或两路以上的分歧管路由两侧向中间 依序排列, 而于中间再汇集于流体管路 101 : 为便于叙述, 图 7 中以两路分歧管路为例, 为由 两侧往中间排列的两分歧管路输送呈温差的导温流体 110, 包括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1 及 第二分歧流体管路 1012 由两侧向中间依序排列, 而于中间再汇集于流体管路 101, 以供直 接或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 或胶态、 或液态、 或气态 物体或空间 200 传输温能, 其进一步的构成含 :
     流体管路 101 : 为良导热材料所构成, 流体管路 101 的流体入口 102 与流体出口 103 之间呈分叉为两路的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1 及第二分歧流体管路 1012, 由两侧向中 间依序排列, 而于中间再汇集于流体管路 101, 以供输送呈气态流体、 或液态流体、 或由气态 转液态的流体、 或由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 110, 借以直接或经吸热或释热温 能传输体 100 传输温能至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 或胶态、 或液态、 或气态物体或空间 200 ;
     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1 与第二分歧流体管路 1012 为呈平行或近似平行的平面形 状或立体形状布设而构成共同结构体, 其中 :
     流体管路 101 的流体入口 102 与流体出口 103 之间为呈分歧为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1 及第二分歧流体管路 1012 或由两路以上所构成, 流体管路 101 的流体入口 102 及流体 出口 103, 为分别设置于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的两侧 ;
     上述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1 的第一流体分歧入口 111 与第二分歧流体管路 1012 的第二流体分歧入口 121 并联, 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1 的第一分歧流体出口 112 为与第二
     分歧流体管路 1012 的第二分歧流体出口 122 并联, 以供传输导温流体 110 ;
     上述较接近流体入口 102 的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1, 与较接近流体入口 102 的第 二分歧流体管路 1012, 分别设置于共同结构体的上下两侧, 而将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1 的 第一分歧流体出口 112, 与第二分歧流体管路 1012 的第二分歧流体出口 122 并联设置于共 同结构体的中间, 以在运作中对设置于其共同结构体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1 与第二分歧 流体管路 1012, 分别输送导温流体 110, 使其共同结构体的整体温度差较平均分布, 以直接 或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 或胶态、 或液态、 或气态物 体或空间 200 作吸热或释热。
     图 7 所示的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与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1 及 / 或第二分 歧流体管路 1012 可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结构关系所构成, 含:
     1) 由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与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1 及 / 或第二分歧流体 管路 1012 呈组合的结构所构成 ;
     2) 由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与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1 及 / 或第二分歧流体 管路 1012 呈一体的结构所构成 ;
     3) 由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1 及 / 或第二分歧流体管路 1012 直接构成吸热或释热 温能传输体 100 的功能 ;
     4) 在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1 及 / 或第二分歧流体管路 1012 加设与相邻管路间不 相连的独立导温片 300, 构成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的功能 ;
     5) 在邻近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1 及 / 或第二分歧流体管路 1012 的邻近流体管路 之间, 以共同导温片 400 相连结, 构成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的功能 ;
     6) 在邻近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1 及 / 或第二分歧流体管路 1012 的邻近流体管路 之间, 以具隔温槽孔的导温片 350 相连结, 构成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的功能。
     图 8 所示为图 7 所示结构作为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 ;
     图 9 所示为图 7 所示结构作为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 ;
     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可由流体管路 101 及 / 或第一分歧 流体管路 1011、 第二分歧流体管路 1012 与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 或胶态、 或液态、 或 气态物体或空间 200 直接构成共同结构体 ;
     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亦可将流体管路制成呈平行或接近 平行的平面形状或立体形状布设, 构成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 100’ , 以取代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 或胶态、 或液态、 或气态物体或空间 200, 而借由 流体管路 101 传输呈气态流体、 或液态流体、 或由气态转液态的流体、 或由液态转气态的流 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 110, 以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传输温能至被动接受释热或吸 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 100’ 。
     如图 10 所示为本发明由图 4 实施例中流体管路 101 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与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 100’ 作组合的应用例之一。
     如图 11 所示为本发明由图 7 实施例中流体管路 101、 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1、 第 二分歧流体管路 1012 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与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 体的管路结构体 100’ 作组合的应用例之二。
     如图 12 所示为本发明由图 4 实施例中流体管路 101 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与多组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 100’ 作组合的应用例之一。
     如图 13 所示为本发明由图 7 实施例中流体管路 101、 第一分歧流体管路 1011、 第 二分歧流体管路 1012 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与多组由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 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 100’ 作组合的应用例之二。
     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为进一步增进吸热或释热效果, 可 在流体管路 101 及 / 或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流体管路 101 及 / 或供传输 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 100’ 加设独立的导温片 300, 以增进释热或吸 热效果。
     图 14 所示为本发明的流体管路 101 加串独立导温片 300 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 15 所示为沿图 14 中 A-A 线的剖视图。
     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为进一步增进吸热或释热效果, 可 在流体管路 101 及 / 或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 100’ 之间, 设置 共同导温片 400, 以增进释热或吸热效果。
     图 16 所示为本发明的流体管路 101 之间设置共同导温片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 17 所示为沿图 16 中 B-B 线的剖视图。 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为进一步增进吸热或释热效果, 可 在流体管路 101 及 / 或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 100’ 之间, 设置 具隔温槽孔的导温片 350, 以增进释热或吸热效果。
     图 18 所示为本发明的流体管路 101 之间设置具隔温槽孔的导温片的实施例示意 图。
     图 19 所示为沿图 18 中 C-C 线的剖视图。
     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中, 通过流体管路 101 及 / 或供传输 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 100’ 的流体, 可借由控制装置 500 的操控, 以 驱动双向流体泵动装置 600 作周期正反转泵动, 以双向泵送导温流体 110, 增进其均温效 果;
     上述双向流体泵动装置 600, 为接受机电装置或电子装置或微电脑及相关软件所 构成的控制装置 500 所操控, 而作周期正逆向泵送。
     如图 20 所示为本发明借双向流体泵作双向周期泵送导温流体 110。
     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在应用时, 可依应用需求结构需要、 成本考虑, 在前述运作原理的基础下, 作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制作而成, 包括 :
     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其供通过导温流体 110 的流体管 路, 可为与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呈一体式结构 ;
     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其供通过导温流体 110 的流体管 路, 与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 100, 可为组合式结构所构成 ;
     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其结合于供通过流体 110 的流体管 路, 可由单一组构体构成而呈板状、 或块状、 或多翼状所构成的结构单元, 或与翼片组合而 成的结构单元, 并可由至少一个结构单元所构成。
     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其可由一个或一个以上所组成, 而 其分别所属供通过导温流体 110 的流体管路之间, 可为呈串联、 或并联、 或串并联, 并可制
     成各种几何形状。
     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其通过相关流体管路的导温流体 110, 含以泵送、 及 / 或蒸发、 及 / 或冷热自然对流的方式输送导温流体 110。
     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可借流体冷热温差作自然对流、 及/ 或强制泵动流体以产生对流、 及 / 或辐射、 及 / 或传导的热传输功能, 以对呈流体状态的被 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 或胶态、 或液态、 或气态物体或空间 200 释出热能或冷能 ; 或借 传导方式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 或胶态、 或液态、 或气态的物体或空间 200 释出热 能或冷能 ;
     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其通过相关流体管路的导温流体 110, 含呈封闭流动循环, 或作开放式的流动释出 ;
     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其各流体管路的流体入口与流体出 口可设置于三度空间指向中的同指向或不同指向 ;
     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其流体管路包括由管状结构所构 成, 及 / 或由具有供流体流动的流体管路的板片状结构所构成, 及 / 或由具有供流体流动的 孔道状流体管路的块状结构所构成。 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可供应用于各种吸热或散热或致冷 的热传导应用装置, 例如引擎的冷却水箱、 或借导温流体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 或借导温流 体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 如取暖器具的温能传输、 或加热装置、 或热能传输装置、 或建筑物 的天花板、 墙、 地板的加热或冷却, 太阳能发电板 (Photovoltaic Panel) 的冷却、 电机或动 力机械的加热或冷却、 各种机壳的吸热或散热热管结构壳体的吸热或散热、 各种结构壳体 的吸热或散热、 各种芯片或半导体组件的吸热或散热、 各种通风装置、 或信息装置、 或音响 或影像装置的吸热或散热或温能传输、 各种灯具或发光二极管 (LED) 的吸热或散热或温能 传输、 空调装置的蒸发器的吸热或冷凝器的散热或温能传输、 或机械装置的温能传输、 或磨 擦热损的散热、 或电暖装置或其它电热的家电装置或电热炊具的散热或温能传输、 或火焰 加热的炉具或炊具的吸热或温能传输、 或地层或水中温能的吸热或散热或温能传输、 厂房 或房舍建筑体或建筑材料或建筑空间的吸热或散热或温能传输、 水塔的吸热或散热、 电瓶 或燃料电池的吸热或散热或温能传输 ;
     以及应用于家电产品、 工业产品、 电子产品、 电机或机械装置、 发电设备、 建筑体、 空调装置、 生产设备或产业工艺中的温能传输。
     以上所述, 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42774A43申请公布日20110504CN102042774ACN102042774A21申请号200910179992822申请日20091016F28D15/00200601F28F1/2420060171申请人杨泰和地址中国台湾彰化县溪湖镇汴头里中兴八街59号72发明人杨泰和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8代理人徐乐慧54发明名称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为借管路依所通过流体温差由两侧向中间作交错均匀布设,使相邻流路所流过具温差流体的流体吸热或释热体装置的合成温度呈较。

2、平均,以使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形成较平均的温度分布状态。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3页说明书7页附图9页CN102042777A1/3页21一种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为一种将流体管路依所通过流体温差由两侧向中间作交错均匀布设,以使相邻流路所流过具温差流体的流体吸热或释热体装置的合成温度呈较平均,以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产生吸热或释热功能,以使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形成较平均的温度分布状态,其主要构成含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为由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导热材料所构成的吸热或释热结构体,。

3、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为一个或一个以上所构成;流体管路101为良导热材料所构成,依所通过流体温差由两侧向中间作交错均匀布设,使相邻流路所流过具温差流体的流体吸热或释热体装置的合成温度呈较平均;流体管路101内部供流通呈气态流体、或液态流体、或由气态转液态的流体、或由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110,导温流体110的温能供直接或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作吸热或作释热的功能运作;上述流体管路101的流体入口102为接受导温流体110的流入,流体管路101的流体出口103供导温流体110的流出;上述流体管路101为呈。

4、平行或近似平行的平面形状或立体形状布设于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使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整体温度差较平均分布,以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吸热或释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与流体管路101可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结构关系所构成,含1由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与流体管路101呈组合的结构所构成;2由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与流体管路101呈一体的结构所构成;3由流体管路101直接构成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的功能;4在流体管路101加设独立导温片300构成吸热或释热温能。

5、传输体100的功能;5在邻近流体管路101之间以共同导温片400相连结构成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的功能;6在邻近流体管路101之间以具隔温槽孔的导温片350相连结,构成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的功能。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为由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中的流体管路101呈分叉为两路或两路以上的分歧管路由两侧向中间依序排列,而于中间再汇集于流体管路101。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为由两侧往中间排列的两分歧管路输送呈温差的导温流体110,包括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及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

6、12由两侧向中间依序排列,而于中间再汇集于流体管路101,以供直接或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传输温能,其进一步的构成含流体管路101为良导热材料所构成,流体管路101的流体入口102与流体出口权利要求书CN102042774ACN102042777A2/3页3103之间呈分叉为两路的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及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由两侧向中间依序排列,而于中间再汇集于流体管路101,以供输送呈气态流体、或液态流体、或由气态转液态的流体、或由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110,借以直接或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传。

7、输温能至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与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为呈平行或近似平行的平面形状或立体形状布设而构成共同结构体,其中流体管路101的流体入口102与流体出口103之间为呈分歧为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及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或由两路以上所构成,流体管路101的流体入口102及流体出口103,为分别设置于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的两侧;上述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的第一流体分歧入口111与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的第二流体分歧入口121并联,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的第一分歧流体出口112为与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的第。

8、二分歧流体出口122并联,以供传输导温流体110;上述较接近流体入口102的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与较接近流体入口102的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分别设置于共同结构体的上下两侧,而将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的第一分歧流体出口112,与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的第二分歧流体出口122并联设置于共同结构体的中间,以在运作中对设置于其共同结构体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与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分别输送导温流体110,使其共同结构体的整体温度差较平均分布,以直接或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作吸热或释热。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

9、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可将流体管路制成呈平行或接近平行的平面形状或立体形状布设,构成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100,以取代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而借由流体管路101传输呈气态流体、或液态流体、或由气态转液态的流体、或由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110,以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传输温能至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100。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可在流体管路101及/或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流体管路101及/或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

10、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100加设独立的导温片300,及/或设置共同导温片400,及/或设置具隔温槽孔的导温片350,以增进释热或吸热效果。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流体管路101及/或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100的流体,可借由控制装置500的操控,以驱动双向流体泵动装置600作周期正反转泵动,以双向泵送导温流体110,增进其均温效果;上述双向流体泵动装置600,为接受机电装置或电子装置或微电脑及相关软件所构成的控制装置500所操控,而作周期正逆向泵送。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供通过导。

11、温流体110的流体管路,可为与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呈一体式结构。权利要求书CN102042774ACN102042777A3/3页4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供通过导温流体110的流体管路与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可为组合式结构所构成。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结合于供通过导温流体110的流体管路,可由单一组构体构成而呈板状、或块状、或多翼状所构成的结构单元,或与翼片组合而成的结构单元,并可由至少一个结构单元所构成。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可由一个或。

12、一个以上所组成,而其分别所属供通过导温流体110的流体管路之间,可为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并可制成各种几何形状。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通过相关流体管路的导温流体110,含以泵送、及/或蒸发、及/或冷热自然对流的方式输送导温流体110。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可借流体冷热温差作自然对流、及/或强制泵动流体以产生对流、及/或辐射、及/或传导的热传输功能,以对呈流体状态的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释出热能或冷能;或借传导方式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

13、态、或气态的物体或空间200释出热能或冷能。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通过相关流体管路的导温流体110,含呈封闭流动循环,或作开放式的流动释出。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各流体管路的流体入口与流体出口可设置于三度空间指向中的同指向或不同指向。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流体管路包括由管状结构所构成,及/或由具有供流体流动的流体管路的板片状结构所构成,及/或由具有供流体流动的孔道状流体管路的块状结构所构成。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

14、,其特征在于,可供应用于各种吸热或散热或致冷的热传导应用装置,例如引擎的冷却水箱、或借导温流体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或借导温流体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如取暖器具的温能传输、或加热装置、或热能传输装置、或建筑物的天花板、墙、地板的加热或冷却,太阳能发电板的冷却、电机或动力机械的加热或冷却、各种机壳的吸热或散热热管结构壳体的吸热或散热、各种结构壳体的吸热或散热、各种芯片或半导体组件的吸热或散热、各种通风装置、或信息装置、或音响或影像装置的吸热或散热或温能传输、各种灯具或发光二极管的吸热或散热或温能传输、空调装置的蒸发器的吸热或冷凝器的散热或温能传输、或机械装置的温能传输、或磨擦热损的散热、或电暖装置或。

15、其它电热的家电装置或电热炊具的散热或温能传输、或火焰加热的炉具或炊具的吸热或温能传输、或地层或水中温能的吸热或散热或温能传输、厂房或房舍建筑体或建筑材料或建筑空间的吸热或散热或温能传输、水塔的吸热或散热、电瓶或燃料电池的吸热或散热或温能传输;以及应用于家电产品、工业产品、电子产品、电机或机械装置、发电设备、建筑体、空调装置、生产设备或产业制程中的温能传输应用。权利要求书CN102042774ACN102042777A1/7页5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为一种借管路依所通过流体温差由两侧向中间作交错均匀布设,使相邻流路所流过具温差流体的流体吸热或释热体装置的合成温度。

16、呈较平均,以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产生吸热或释热功能,以使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形成较平均的温度分布状态。背景技术0002传统借导温流体通过吸热或释热体的气态流体、或液态流体、或由气态转液态的流体、或由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以产生吸热或释热的应用装置,如引擎冷却水箱、或借导温流体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或借导温流体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如暖具、或加热装置、或热能传输装置,因其导温流体的流向固定,因此导温流体在吸热或释热体上各位置形成较大的温度差落差。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为将传统利用输送导温流体通过吸热或释热体以产生吸热或释热的应用装置,改良为依所通过流体温差由两侧向。

17、中间作交错均匀布设,使相邻流路所流过具温差流体的流体吸热或释热体装置的合成温度呈较平均,以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产生吸热或释热功能,以使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形成较平均的温度分布状态。附图说明0004图1为传统借吸热或释热的气态流体、或液态流体、或由气态转液态的流体、或由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通过定流向导温流体构成的吸热或释热装置的主要结构示意图;0005图2为图1作为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0006图3为图1作为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0007图4为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主要结构示意图;0008图5为图4所示结构作为吸热。

18、的冷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0009图6为图4所示结构作为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0010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主要结构示意图;0011图8为图7所示结构作为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0012图9为图7所示结构作为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0013图10为本发明由图4实施例中流体管路101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与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100作组合的应用例之一;0014图11为本发明由图7实施例中流体管路101、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与供传输被。

19、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说明书CN102042774ACN102042777A2/7页6路结构体100作组合的应用例之二;0015图12为本发明由图4实施例中流体管路101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与多组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100作组合的应用例之一;0016图13为本发明由图7实施例中流体管路101、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与多组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100作组合的应用例之二;0017图14为本发明的流体管路101加串独立导温片300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0018图15为沿图14中AA线的剖。

20、视图;0019图16为本发明的流体管路101之间设置共同导温片400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0020图17为沿图16中BB线的剖视图;0021图18为本发明的流体管路101之间设置具隔温槽孔的导温片350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0022图19为沿图18中CC线的剖视图;0023图20为本发明借双向流体泵作双向周期泵送导温流体110的运作系统示意图。0024附图标记说明0025100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0026100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0027101流体管路0028102流体入口0029103流体出口0030110导温流体0031111第一分歧流体入口0032112第一分歧流体出。

21、口0033121第二分歧流体入口0034122第二分歧流体出口0035200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0036300独立导温片0037350具隔温槽孔的导温片0038400共同导温片0039500控制装置0040600双向流体泵动装置00411011第一分歧流体管路00421012第二分歧流体管路具体实施方式0043如图1所示为传统借吸热或释热的气态流体、或液态流体、或由气态转液态的流体、或由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通过定流向的导温流体构成的吸热或释热装置的主要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中,为传统借输送固定流向的气态流体、或液态流体、或由液态转气态、或由气。

22、态转液态的导温流体110,通过流体管路101以结合吸热或释热温说明书CN102042774ACN102042777A3/7页7能传输体100所构成的吸热或释热装置总成,以供1由通过流体管路101的导温流体110,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作致冷或加热的功能;或2由通过流体管路101的导温流体110反向接受来自温能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周围的冷能或热能,作致冷或致热的作用;前述的1常见应用于如引擎冷却水箱、或借导温流体110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或借导温流体110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如暖具、或加热装置、或蒸发器或凝结器、或冷能。

23、或热能传输装置,后者2常见应用于冷能或热能传输装置;当1应用时,导温流体110由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的一边侧端的流体管路101的入口输入导温流体110再由另一端输出,在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流体管路101入口的导温流体110与流体管路101出口的导温流体110之间,形成较大的温度差,同样的在2应用时,会在流体管路101的入口及流体管路101的出口形成较大的温差,为其缺点。0044图2所示为图1作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图2中所示为图1所示传统利用输送定流向的导温流体110作为释热的排放热能运作中,呈单流向的流路布设,而于导温流体110通过流体管路101时,在吸热或。

24、释热温能传输体100的导温流体110入口与导温流体110出口之间,形成较大温度差的分布状态。0045图3所示为图1作为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图3所示为图1所示传统利用输送单流向的导温流体110,作为吸热的排放冷能运作中,呈单流向的流路分布,而于导温流体110通过流体管路101时,在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的导温流体110入口与导温流体110出口之间,形成较大温度差的分布状态。0046针对上述现象,本发明为一种将流体管路依所通过流体温差由两侧向中间作交错均匀布设,以使相邻流路所流过具温差流体的流体吸热或释热体装置的合成温度呈较平均,以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产生。

25、吸热或释热功能,以使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形成较平均的温度分布状态。0047图4所示为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主要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中为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总成的主要结构,其主要构成含0048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为由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导热材料所构成的吸热或释热结构体,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可为一个或一个以上所构成;0049流体管路101为良导热材料所构成,依所通过流体温差由两侧向中间作交错均匀布设,使相邻流路所流过具温差流体的流体吸热或释热体装置的合成温度呈较平均;0050流体管路101内部供流通呈气态流体、或液态流体、或由气态转液态的流体、或由液。

26、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110,导温流体110的温能供直接或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作吸热或作释热的功能运作;0051上述流体管路101的流体入口102为接受导温流体110的流入,流体管路101的流体出103供导温流体110的流出;0052上述流体管路101可为呈平行或近似平行的平面形状或立体形状布设于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使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整体温度差较平均分布,以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吸热或释热。0053图4所示的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与流体管路10。

27、1可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说明书CN102042774ACN102042777A4/7页8的结构关系所构成,含00541由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与流体管路101呈组合的结构所构成;00552由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与流体管路101呈一体的结构所构成;00563由流体管路101直接构成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的功能;00574在流体管路101加设独立导温片300构成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的功能;00585在邻近流体管路101之间以共同导温片400相连结构成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的功能;00596在邻近流体管路101之间以具隔温槽孔的导温片350相连结,构成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

28、0的功能。0060图5所示为图4所示结构作为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图5中所示中,流体管路101供输送两路导温流体110,输入的导温流体110与输出的导温流体之间具温度差,而于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呈现介于输入导温流体110与输出导温流体110间的中间温度并呈较平均分布,供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作吸热或释热,避免局部低温过低。0061图6所示为图4所示结构作为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图6中所示中,流体管路101供输送导温流体110,输入的导温流体110与输出的导温流体之间具温差,而在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

29、0呈现介于输入导温流体110与输出导温流体110间的中间温度并呈较平均分布,供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作释热及排放热能,避免局部高温过高。0062图7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主要结构示意图,为由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中的流体管路101呈分叉为两路或两路以上的分歧管路由两侧向中间依序排列,而于中间再汇集于流体管路101为便于叙述,图7中以两路分歧管路为例,为由两侧往中间排列的两分歧管路输送呈温差的导温流体110,包括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及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由两侧向中间依序排列,而于中间再汇集于流体管路101,以供直接或经吸热或释。

30、热温能传输体100,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传输温能,其进一步的构成含0063流体管路101为良导热材料所构成,流体管路101的流体入口102与流体出口103之间呈分叉为两路的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及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由两侧向中间依序排列,而于中间再汇集于流体管路101,以供输送呈气态流体、或液态流体、或由气态转液态的流体、或由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110,借以直接或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传输温能至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0064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与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为呈平。

31、行或近似平行的平面形状或立体形状布设而构成共同结构体,其中0065流体管路101的流体入口102与流体出口103之间为呈分歧为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及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或由两路以上所构成,流体管路101的流体入口102及流体出口103,为分别设置于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的两侧;0066上述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的第一流体分歧入口111与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的第二流体分歧入口121并联,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的第一分歧流体出口112为与第二说明书CN102042774ACN102042777A5/7页9分歧流体管路1012的第二分歧流体出口122并联,以供传输导温流体110;。

32、0067上述较接近流体入口102的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与较接近流体入口102的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分别设置于共同结构体的上下两侧,而将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的第一分歧流体出口112,与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的第二分歧流体出口122并联设置于共同结构体的中间,以在运作中对设置于其共同结构体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与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分别输送导温流体110,使其共同结构体的整体温度差较平均分布,以直接或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作吸热或释热。0068图7所示的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与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

33、11及/或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可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结构关系所构成,含00691由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与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及/或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呈组合的结构所构成;00702由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与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及/或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呈一体的结构所构成;00713由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及/或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直接构成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的功能;00724在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及/或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加设与相邻管路间不相连的独立导温片300,构成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的功能;00735在邻近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及。

34、/或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的邻近流体管路之间,以共同导温片400相连结,构成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的功能;00746在邻近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及/或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的邻近流体管路之间,以具隔温槽孔的导温片350相连结,构成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的功能。0075图8所示为图7所示结构作为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0076图9所示为图7所示结构作为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0077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可由流体管路101及/或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与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

35、态物体或空间200直接构成共同结构体;0078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亦可将流体管路制成呈平行或接近平行的平面形状或立体形状布设,构成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100,以取代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而借由流体管路101传输呈气态流体、或液态流体、或由气态转液态的流体、或由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110,以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传输温能至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100。0079如图10所示为本发明由图4实施例中流体管路101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与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

36、构体100作组合的应用例之一。0080如图11所示为本发明由图7实施例中流体管路101、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与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100作组合的应用例之二。0081如图12所示为本发明由图4实施例中流体管路101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说明书CN102042774ACN102042777A6/7页10与多组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100作组合的应用例之一。0082如图13所示为本发明由图7实施例中流体管路101、第一分歧流体管路1011、第二分歧流体管路1012经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

37、与多组由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100作组合的应用例之二。0083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为进一步增进吸热或释热效果,可在流体管路101及/或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流体管路101及/或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100加设独立的导温片300,以增进释热或吸热效果。0084图14所示为本发明的流体管路101加串独立导温片300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0085图15所示为沿图14中AA线的剖视图。0086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为进一步增进吸热或释热效果,可在流体管路101及/或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

38、100之间,设置共同导温片400,以增进释热或吸热效果。0087图16所示为本发明的流体管路101之间设置共同导温片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0088图17所示为沿图16中BB线的剖视图。0089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为进一步增进吸热或释热效果,可在流体管路101及/或供传输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100之间,设置具隔温槽孔的导温片350,以增进释热或吸热效果。0090图18所示为本发明的流体管路101之间设置具隔温槽孔的导温片的实施例示意图。0091图19所示为沿图18中CC线的剖视图。0092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中,通过流体管路101及/或供传输。

39、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导温流体的管路结构体100的流体,可借由控制装置500的操控,以驱动双向流体泵动装置600作周期正反转泵动,以双向泵送导温流体110,增进其均温效果;0093上述双向流体泵动装置600,为接受机电装置或电子装置或微电脑及相关软件所构成的控制装置500所操控,而作周期正逆向泵送。0094如图20所示为本发明借双向流体泵作双向周期泵送导温流体110。0095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在应用时,可依应用需求结构需要、成本考虑,在前述运作原理的基础下,作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制作而成,包括0096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供通过导温流体110的流体管路,可为。

40、与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呈一体式结构;0097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供通过导温流体110的流体管路,与吸热或释热温能传输体100,可为组合式结构所构成;0098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结合于供通过流体110的流体管路,可由单一组构体构成而呈板状、或块状、或多翼状所构成的结构单元,或与翼片组合而成的结构单元,并可由至少一个结构单元所构成。0099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可由一个或一个以上所组成,而其分别所属供通过导温流体110的流体管路之间,可为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并可制说明书CN102042774ACN102042777A7/7。

41、页11成各种几何形状。0100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通过相关流体管路的导温流体110,含以泵送、及/或蒸发、及/或冷热自然对流的方式输送导温流体110。0101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可借流体冷热温差作自然对流、及/或强制泵动流体以产生对流、及/或辐射、及/或传导的热传输功能,以对呈流体状态的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释出热能或冷能;或借传导方式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的物体或空间200释出热能或冷能;0102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通过相关流体管路的导温流体110,含呈封闭流。

42、动循环,或作开放式的流动释出;0103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各流体管路的流体入口与流体出口可设置于三度空间指向中的同指向或不同指向;0104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流体管路包括由管状结构所构成,及/或由具有供流体流动的流体管路的板片状结构所构成,及/或由具有供流体流动的孔道状流体管路的块状结构所构成。0105此项流路依温差交错均布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可供应用于各种吸热或散热或致冷的热传导应用装置,例如引擎的冷却水箱、或借导温流体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或借导温流体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如取暖器具的温能传输、或加热装置、或热能传输装置、或建筑物的天花板、墙、地板的加。

43、热或冷却,太阳能发电板PHOTOVOLTAICPANEL的冷却、电机或动力机械的加热或冷却、各种机壳的吸热或散热热管结构壳体的吸热或散热、各种结构壳体的吸热或散热、各种芯片或半导体组件的吸热或散热、各种通风装置、或信息装置、或音响或影像装置的吸热或散热或温能传输、各种灯具或发光二极管LED的吸热或散热或温能传输、空调装置的蒸发器的吸热或冷凝器的散热或温能传输、或机械装置的温能传输、或磨擦热损的散热、或电暖装置或其它电热的家电装置或电热炊具的散热或温能传输、或火焰加热的炉具或炊具的吸热或温能传输、或地层或水中温能的吸热或散热或温能传输、厂房或房舍建筑体或建筑材料或建筑空间的吸热或散热或温能传输、。

44、水塔的吸热或散热、电瓶或燃料电池的吸热或散热或温能传输;0106以及应用于家电产品、工业产品、电子产品、电机或机械装置、发电设备、建筑体、空调装置、生产设备或产业工艺中的温能传输。010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说明书CN102042774ACN102042777A1/9页12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2042774ACN102042777A2/9页13图3图4说明书附图CN102042774ACN102042777A3/9页14图5图6说明书附图CN102042774ACN102042777A4/9页15图7图8说明书附图CN102042774ACN102042777A5/9页16图9图10说明书附图CN102042774ACN102042777A6/9页17图11图12说明书附图CN102042774ACN102042777A7/9页18图13图14图15说明书附图CN102042774ACN102042777A8/9页19图16图17图18图19说明书附图CN102042774ACN102042777A9/9页20图20说明书附图CN102042774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一般热交换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