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眩性硬涂薄膜、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以及图像显示装置.pdf

上传人:Y948****062 文档编号:926603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819.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502831.0

申请日:

2010.09.29

公开号:

CN102033252A

公开日:

2011.04.27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G02B 1/10申请公布日:20110427|||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2B 1/10申请日:20100929|||公开

IPC分类号:

G02B1/10; G02B1/11; G02B5/30; G02F1/1335; C09D7/12

主分类号:

G02B1/10

申请人: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发明人:

新纳铁平; 滨本大介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2009.10.07 JP 233940/2009

专利代理机构: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代理人:

张楠;陈建全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防眩性硬涂薄膜、偏振片等,其具有优异的防眩性,而且即使是低雾度值也具有优异的反射特性,能防止进行了低反射化后特有的“着色”,从而能提高黑色显示中黑色的浓度。一种防眩性硬涂薄膜,其具有防眩性硬涂层和防反射层,且下述反射强度比为3以下,其特征在于,防眩性硬涂层含有微粒,在上述防反射层表面的凹凸形状中,具有规定的范围的平均倾斜角度θa、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另外,防反射层表面的表面形状如下所述:超过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数量、以及超过与上述平均线平行且位于0.1μm的高度的基准线的凸状部数量和大小在规定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防眩性硬涂薄膜, 其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防眩性硬涂层和 防反射层, 且下述反射强度比为 3 以下, 其特征在于, 防眩性硬涂层含有微粒, 所述防反射层表面的凹凸形状的平均倾斜角度 θa 为 0.5 ≤ θa ≤ 1.5 的范围, 并且, 下述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 Ra 为 0.05 ~ 0.15μm 的范围, 并且, 在所述防反射层表面的任意部位的 4mm 长度上, 具有 80 个以上的超过表面粗糙度轮廓 的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 并且, 具有超过与所述平均线平行且位于 0.1μm 的高度的基准线的凸状部, 且不包含所述 基准线的横切所述凸状部的部分的线段长度为 50μm 以上的凸状部, 反射强度比 : 以与垂直方向成 10°的角度且按照防眩性硬涂薄膜最表面的光强度达 到 1000Lx 的方式照射光, 将此时的反射强度与折射率为 1.53 的硬涂薄膜的反射强度设定 为 1 时的比值作为反射强度比 Ra : 1994 年版的 JIS B 0601 中规定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 其单位是 μm。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其中, 所述防反射层的厚度在 170 ~ 350nm 的范围内。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其中, 该防眩性硬涂薄膜的雾度值为 4 ~ 30 的范围。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其中, 所述防眩性硬涂层是使用所述微粒、 和含有下述 (A) 成分及 (B) 成分的硬涂层形成材料来形成的, (A) 成分 : 具有丙烯酸酯基和甲基丙烯酸酯基中的至少一种基团的固化型化合物, (B) 成分 : 无机氧化物粒子与含有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有机化合物结合而成的、 重均 粒径为 200nm 以下的粒子。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其中, 在所述 (B) 成分中, 无机氧化物粒子 含有从由氧化硅、 氧化钛、 氧化铝、 氧化锌、 氧化锡和氧化锆构成的组选择的至少 1 种粒子。
6: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其中, 在所述硬涂层形成材料中, 相对于 100 重量份的所述 (A) 成分, 含有 100 ~ 200 重量份的范围的所述 (B) 成分。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其中, 所述硬涂层形成材料与所述微粒的 折射率之差为 0.01 ~ 0.04 的范围, 作为所述微粒, 含有一种以上的重均粒径为 0.5 ~ 8μm 的范围的球状或无定形的微粒, 且相对于 100 重量份的所述硬涂层形成材料, 含有 5 ~ 20 重量份的范围的所述微粒。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其中, 所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为所述微 粒的重均粒径的 1.2 ~ 3 倍的范围。
9: 一种偏振片, 其特征在于, 其具有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和起偏器。
10: 一种图像显示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具备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11: 一种图像显示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具有权利要求 9 所述的偏振片。

说明书


防眩性硬涂薄膜、 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眩性硬涂薄膜、 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以及图像显示装置。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技术的进步, 作为图像显示装置, 除了开发出以往的阴极管显示装置 (CRT) 之外, 还开发出液晶显示装置 (LCD)、 等离子显示器 (PDP) 和电致发光显示器 (ELD) 等, 并已经实用化。其中, LCD 伴随着与宽视角化、 高精细化、 高速响应性、 颜色再现性等有 关的技术革新, 利用 LCD 的应用范围也扩大到手机和汽车导航的显示器等车载用途。在这 些用途中, 要求进一步提高可见性。 作为无法得到充分的可见性的原因之一, 是因为被配置 在显示器的最表面部的偏振片和空气之间的界面存在界面反射。因此, 为了更加提高可见 性, 一般使用对偏振片的表面进行低反射处理的方法。(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1、 2)
     而且, 为了防止因外光的映入 ( 映り込み ) 所造成的对比度降低, 存在实施防眩 (anti-glare) 处理的方法。在防眩处理中, 能使用防眩性的硬涂薄膜 (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3)。 在使用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情况下, 从防止反射这样的观点出发, 也以进一步提高可见性 为目的, 研究了进行低反射处理 (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4), 但赋予了低反射的特性之后, 防眩 性的确保也很重要。 另一方面, 近年来, 防眩性硬涂薄膜因高对比度化的目的而被要求低雾 度值化。降低防眩性硬涂薄膜的雾度值时, 在构成显示器的像素中存在的亮度不均被进一 步强化而引起可目视的故障 ( 眩光故障 ), 从而存在图像质量恶化的问题。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平 11-295503 号公报
     专利文献 2 : 日本特开 2002-122705 号公报
     专利文献 3 : 日本特开 2008-90263 号公报
     专利文献 4 : 日本特开 2006-317957 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兼顾上述各特性, 如果同时使用低反射处理和防眩处理时, 产生显示器上出 现蓝色和红色的可见的 “着色” 的问题, 因此, 判断存在可见性反而降低的情况。因此, 本 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丧失 LCD 等图像显示装置的特性而提高可见性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即, 目的在于提供防眩性硬涂薄膜、 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其具有优异的 防眩性, 而且即使是低雾度值也具有优异的反射特性, 能防止在进行了低反射化的情况下 所特有的 “着色” , 并能提高黑色显示中黑色的浓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 上具有防眩性硬涂层和防反射层, 且下述反射强度比为 3 以下, 其特征在于,
     防眩性硬涂层含有微粒,
     上述防反射层表面的凹凸形状的平均倾斜角度 θa 为 0.5 ≤ θa ≤ 1.5 的范围, 并且,
     下述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 Ra 为 0.05 ~ 0.15μm 的范围, 并且,
     在上述防反射层表面的任意部位的 4mm 长度上, 具有 80 个以上的超过表面粗糙度 轮廓 (surface roughness profile) 的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 并且,
     具有超过与上述平均线平行且位于 0.1μm 的高度的基准线的凸状部, 且不包含 上述基准线的横切上述凸状部的部分的线段长度为 50μm 以上的凸状部。
     反射强度比 : 以与垂直方向成 10°的角度且按照防眩性硬涂薄膜最表面的光强 度达到 1000Lx 的方式照射光, 将此时的反射强度与折射率为 1.53 的硬涂薄膜的反射强度 设定为 1 时的比值作为反射强度比。
     Ra : JIS B 0601(1994 年版 ) 中规定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 (μm)。
     本发明的偏振片的特征在于, 具有上述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和起偏器。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上述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上述本发明的偏振片。
     根据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具有低反射特性, 并且通过实现作为特征的凹凸 形状, 由此可抑制进行低反射化情况下的 “着色” 且具有优异的防眩性, 并且眩光被抑制 ; 此 外, 也可实现低雾度值化, 因此与以往的低反射防眩性硬涂薄膜相比, 能改善可见性。 而且, 通过防止 “着色” , 能提高图像显示装置的黑色显示中的黑色的浓度。 因而, 使用了本发明的 防眩性硬涂薄膜或偏振片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特性优异。 附图说明 图 1(a) 是表示实施例 1 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 测量长度为 4mm 中 的 0 ~ 1mm 的范围的轮廓。
     图 1(b) 是表示实施例 1 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 测量长度为 4mm 中 的 1 ~ 2mm 的范围的轮廓。
     图 1(c) 是表示实施例 1 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 测量长度为 4mm 中 的 2 ~ 3mm 的范围的轮廓。
     图 1(d) 是表示实施例 1 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 测量长度为 4mm 中 的 3 ~ 4mm 的范围的轮廓。
     图 2 是实施例 2 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 测量长度为 4mm 的轮廓。 (a) 是 0 ~ 1mm 的范围, (b) 是 1 ~ 2mm 的范围, (c) 是 2 ~ 3mm 的范围, (d) 是 3 ~ 4mm 的 范围。
     图 3 是实施例 3 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 测量长度为 4mm 的轮廓。 (a) 是 0 ~ 1mm 的范围, (b) 是 1 ~ 2mm 的范围, (c) 是 2 ~ 3mm 的范围, (d) 是 3 ~ 4mm 的 范围。
     图 4 是表示比较例 1 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 测量长度为 4mm 中的 2 ~ 3mm 的范围的轮廓。
     图 5 是表示比较例 2 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 测量长度为 4mm 中的 0 ~ 1mm 的范围的轮廓。
     图 6 是表示比较例 3 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 测量长度为 4mm 中的 0 ~ 1mm 的范围的轮廓。
     图 7 是表示比较例 4 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 测量长度为 4mm 中的
     0 ~ 1mm 的范围的轮廓。
     图 8 是表示比较例 5 的低反射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 测量长度为 4mm 中的 0 ~ 1mm 的范围的轮廓。
     图 9 是表示粗糙度曲线、 高度 h 和标准长度 L 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 10 是说明本发明中超过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数量的测量 方法的示意图。
     图 11 是说明本发明中超过上述基准线的凸状部数量的测量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中, 优选上述防反射层的厚度为 170 ~ 350nm 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中, 优选雾度值为 4 ~ 30 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中, 上述防眩性硬涂层优选是使用上述微粒、 和含有 下述的 (A) 成分和 (B) 成分的硬涂层形成材料来形成的。
     (A) 成分 : 具有丙烯酸酯基和甲基丙烯酸酯基中的至少一种基团的固化型化合 物,
     (B) 成分 : 无机氧化物粒子与含有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有机化合物结合而成的、 重均粒径是 200nm 以下的粒子。
     在上述 (B) 成分中, 无机氧化物粒子优选含有从氧化硅、 氧化钛、 氧化铝、 氧化锌、 氧化锡和氧化锆构成的组选择的至少 1 种粒子。
     在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中, 优选相对于 100 重量份的上述 (A) 成分, 含有 100 ~ 200 重量份的范围的上述 (B) 成分。
     优选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和上述微粒的折射率之差为 0.01 ~ 0.04 的范围, 作为 上述微粒, 含有一种以上的重均粒径为 0.5 ~ 8μm 的范围的球状或无定形的微粒, 且相对 于 100 重量份的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 含有 5 ~ 20 重量份的范围的上述微粒。
     在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中, 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优选为上述微粒的重均 粒径的 1.2 ~ 3 倍的范围。
     而且, 作为防眩性硬涂薄膜的评价方法, 可使用下述的参数来评价防眩性硬涂薄 膜的可见性 :
     下述反射强度比,
     上述防眩性硬涂薄膜表面的凹凸形状的平均倾斜角度 θa,
     下述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 Ra,
     上述防眩性硬涂薄膜表面的任意部位的 4mm 长度上、 超过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粗糙 度平均线的凸状部数量, 以及
     超过与上述平均线平行且位于 0.1μm 的高度的基准线的凸状部的大小和数量。
     反射强度比 : 以与垂直方向成 10°的角度且按照防眩性硬涂薄膜最表面的光强 度达到 1000Lx 的方式照射光, 将此时的反射强度与折射率为 1.53 的硬涂薄膜的反射强度 设定为 1 时的比值作为反射强度比。
     Ra : JIS B 0601(1994 年版 ) 中规定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 (μm)。
     在上述评价方法中, 优选在下述情况下为合格, 即:上述反射强度比为 3 以下, 上述 θa 为 0.5 ≤ θa ≤ 1.5 的范围, 上述 Ra 为 0.05 ~ 0.15μm 的范围, 超过上述平均线的凸状部数量为 80 个以上, 并且, 横切超过上述基准线的凸状部的部分的线段的长度为 50μm 以上的凸状部不包含在内。 在上述评价方法中, 还优选使用防眩性硬涂薄膜的雾度值来评价防眩性硬涂薄膜 的可见性。在这种情况下, 优选在上述雾度值为 4 ~ 30 的范围时为合格。
     接着, 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记载。
     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是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防眩性硬 涂层的硬涂薄膜。
     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没有特别限制, 但优选可见光的透光率优异 ( 优选透光 率为 90%以上 )、 透明性优异 ( 优选雾度值为 1%以下 ) 的基材, 例如, 能列举出日本特开 2008-90263 号公报所记载的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作为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 优选使用光 学双折射小的基材。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例如也能使用偏振片作为保护膜, 在这种情 况下, 作为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 优选由三乙酰基纤维素 (TAC)、 聚碳酸酯、 丙烯酸系聚合 物、 具有环状或降冰片烯构造的聚烯烃等形成的薄膜。 而且, 在本发明中, 如后所述, 上述透 明塑料薄膜基材也可是起偏器本身。如果是这样的结构, 则不需由 TAC 等构成的保护层而 可使偏振片的结构简单化, 因此可减少偏振片或图像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数, 从而实现生 产效率的提高。 此外, 只要是这样的结构, 就可使偏振片更加薄层化。 另外, 上述透明塑料薄 膜基材为偏振片时, 防眩性硬涂层可起到作为以往的保护层的作用。 另外, 只要是这样的结 构, 防眩性硬涂薄膜例如被安装在液晶单元表面时, 还可兼作盖板 (cover plate) 的功能。
     在本发明中, 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 但例如从强度、 处理性 等操作性和薄层性等方面考虑时, 优选为 10 ~ 500μm 的范围, 更优选为 20 ~ 300μm 的范 围, 最优选为 30 ~ 200μm 的范围。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折射率没有特别限制。上述 折射率例如为 1.30 ~ 1.80 的范围, 优选为 1.40 ~ 1.70 的范围。
     上述防眩性硬涂层是使用上述微粒和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而形成的。 上述硬涂层 形成材料例如能列举出热固性树脂、 用紫外线或光固化的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作为上 述硬涂层形成材料, 也能使用市售的热固化型树脂或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等, 但上述硬涂层 形成材料例如优选含有下述的 (A) 成分和 (B) 成分。
     (A) 成分 : 具有丙烯酸酯基和甲基丙烯酸酯基中的至少一个基团的固化型化合 物,
     (B) 成分 : 无机氧化物粒子与含有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有机化合物结合而成的、 重均粒径为 200nm 以下的粒子。
     作为上述 (A) 成分, 例如可使用具有能通过热、 光 ( 紫外线等 ) 或电子束等固化的 丙烯酸酯基和甲基丙烯酸酯基中的至少一种基团的固化型化合物。作为上述 (A) 成分, 例 如, 能列举出硅树脂、 聚酯树脂、 聚醚树脂、 环氧树脂、 氨基甲酸酯树脂、 醇酸树脂、 螺缩醛树 酯、 聚丁二烯树脂、 聚硫醇 - 多烯树脂、 多元醇等多官能化合物的丙烯酸酯、 甲基丙烯酸酯 等低聚物或预聚物等。这些可单独使用 1 种, 也可并用两种以上。
     作为上述 (A) 成分, 例如, 也可使用具有丙烯酸酯基和甲基丙烯酸酯基中的至少 一种基团的反应性稀释剂。上述反应性稀释剂例如可使用日本特开 2008-88309 号公报所 记载的反应性稀释剂, 例如含有单官能丙烯酸酯、 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 多官能丙烯酸酯、 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等。作为上述反应性稀释剂, 优选为 3 官能以上的丙烯酸酯、 3 官能以 上的甲基丙烯酸酯。这是因为它们可使防眩性硬涂层的硬度更加优异。作为上述 (A) 成 分, 例如也可列举丁二醇甘油醚二丙烯酸酯、 异氰脲酸的丙烯酸酯、 异氰脲酸的甲基丙烯酸 酯等。上述 (A) 成分可单独使用一种, 也可并用两种以上。
     上述 (B) 成分如前所述。上述 (B) 成分中, 作为无机氧化物粒子, 例如可列举出 氧化硅 ( 二氧化硅 )、 氧化钛、 氧化铝、 氧化锌、 氧化锡、 氧化锆等的微粒。其中, 优选氧化硅 ( 二氧化硅 )、 氧化钛、 氧化铝、 氧化锌、 氧化锡、 氧化锆的微粒。这些可单独使用 1 种, 也可 并用两种以上。
     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中, 从防止光的散射、 防止硬涂层的透射率降低、 防止着 色、 以及透明性等方面出发, 上述 (B) 成分优选重均粒径为 1nm ~ 200nm 的范围的所谓的纳 米粒子。上述重均粒径例如可使用后述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测量。上述重均粒径更优选为 1nm ~ 100nm 的范围。发明人等发现将作为纳米粒子的上述 (B) 成分添加到上述 (A) 成分 中时, 例如, 通过后述溶剂的选择, 可使涂布和干燥工序中的上述微粒的运动发生变化。 即, 在添加了纳米粒子的体系中, 可产生下述倾向 : 如果使用某种特定的溶剂时, 难以形成由上 述微粒引起的表面凹凸 ; 如果使用其他特定的溶剂时, 则容易形成上述凹凸。 如果不含有上 述纳米粒子, 则根据溶剂的种类的不同而引起的表面凹凸形状的差异不大。从这些现象可 推断出 : 含有上述纳米粒子时, 排斥力作用于纳米粒子和微粒, 所以上述微粒容易比较均匀 地分散, 且也容易控制涂布和干燥工序中的微粒的运动, 因此, 可减少微粒的添加份数, 有 效地制造本发明的表面凹凸形状。但是本发明不因该推断而受到任何限制或限定。
     上述 (B) 成分中, 上述无机氧化物粒子与含有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有机化合物结 合 ( 表面修饰 )。 上述聚合性不饱和基团通过与上述 (A) 成分反应固化, 从而提高硬涂层的 硬度。作为上述聚合性不饱和基团, 例如优选丙烯酰基、 甲基丙烯酰基、 乙烯基、 丙烯基、 丁 二烯基、 苯乙烯基、 乙炔基、 肉桂酰基、 马来酸酯基、 丙烯酰胺基。 此外, 含有上述聚合性不饱 和基团的有机化合物优选为分子内具有硅烷醇基的化合物或通过水解而生成硅烷醇基的 化合物。含有上述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有机化合物还优选是具有光敏性基团的化合物。
     相对于 100 重量份的上述 (A) 成分, 上述 (B) 成分的配合量优选为 100 ~ 200 重量 份的范围。通过使上述 (B) 成分的配合量为 100 重量份以上, 可更有效地防止防眩性硬涂 薄膜发生卷曲及弯折 ; 通过使上述 (B) 成分的配合量为 200 重量份以下, 可成为耐擦伤性、 铅笔硬度高的硬涂薄膜。相对于 100 重量份的上述 (A) 成分, 上述 (B) 成分的配合量更优 选为 100 ~ 150 重量份的范围。
     通过调节上述 (B) 成分的配合量, 例如, 可调节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折射率。为了 抑制反射率, 可降低防眩性硬涂层的折射率, 但在设置低折射率的防反射层 ( 低折射率层 ) 时, 通过提高防眩性硬涂层的折射率, 可均匀降低可见光的波长区域的反射。
     用于形成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微粒可通过使所形成的防眩性硬涂层表面形成凹 凸形状而赋予其防眩性, 此外, 还将控制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雾度值作为主要功能。 上述防 眩性硬涂层的雾度值可通过控制上述微粒和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之间的折射率之差来进行设计。作为上述微粒, 例如有无机微粒和有机微粒。上述无机微粒没有特别限制, 例如可 列举出氧化硅微粒、 氧化钛微粒、 氧化铝微粒、 氧化锌微粒、 氧化锡微粒、 碳酸钙微粒、 硫酸 钡微粒、 滑石微粒、 高岭土微粒、 硫酸钙微粒等。此外, 有机微粒没有特别限制, 例如可以列 举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粉末 (PMMA 微粒 )、 硅树脂粉末、 聚苯乙烯树脂粉末、 聚碳酸酯 树脂粉末、 丙烯酸 - 苯乙烯树脂粉末、 苯并胍胺树脂粉末、 三聚氰胺树脂粉末、 聚烯烃树脂 粉末、 聚酯树脂粉末、 聚酰胺树脂粉末、 聚酰亚胺树脂粉末、 聚氟乙烯树脂粉末等。 这些无机 微粒及有机微粒可单独使用一种, 也可并用两种以上。
     上述微粒的重均粒径优选为 0.5 ~ 8μm 的范围。上述微粒的重均粒径大于上述 范围时, 图像清晰性降低 ; 另外, 小于上述范围时, 得不到充分的防眩性, 容易产生眩光也变 大的问题。上述微粒的重均粒径更优选为 2 ~ 6μm 的范围, 进一步优选为 3 ~ 6μm 的范 围。此外, 上述微粒的重均粒径也优选为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厚度的 30 ~ 80%的范围。而 且, 上述微粒的重均粒径例如可通过库尔特计数法测定。 例如, 使用利用了细孔电阻法的粒 度分布测定装置 ( 商品名 : Coulter Multisizer、 Beckman Coulter 公司制 ), 通过测定微粒 通过上述细孔时与微粒体积相对应的电解液的电阻来测定上述微粒的数量和体积, 从而算 出重均粒径。 上述微粒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 例如, 可以是珠状的近似球形, 也可以是粉末等无 定形, 但优选近似球形的微粒, 更优选纵横比为 1.5 以下的近似球形的微粒, 最优选球形的 微粒。
     相对于 100 重量份的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 上述微粒的配合比例优选为 5 ~ 20 重 量份的范围, 更优选为 5 ~ 17 重量份的范围。
     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优选是上述微粒重均粒径的 1.2 ~ 3 倍的范围, 更优选 为 1.2 ~ 2 倍的范围。而且, 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从涂布性及铅笔硬度的观点出发, 优 选为 8 ~ 12μm 的范围, 为达到此厚度范围, 优选调整上述微粒的重均粒径。只要上述厚度 在上述规定的范围内, 即可容易地实现微细凹凸独立且大量存在的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 膜的表面形状, 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硬度也达到充分的水平 ( 例如铅笔硬度为 4H 以上 )。 另外, 上述厚度比上述规定的范围大时, 具有卷曲增大、 涂布时作业线行走性降低的问题, 还具有防眩性降低的问题。另外, 上述厚度比上述规定范围小时, 不能防止眩光, 具有鲜明 性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雾度值优选在 4 ~ 30%的范围内。上述雾度值是以 JIS K 7136(2000 年版 ) 为基准的防眩性硬涂薄膜整体的雾度值 ( 雾度 )。上述雾度值更 优选为 6 ~ 30%的范围, 进一步优选为 8 ~ 30%的范围。为使雾度值在上述范围内, 优选 对上述微粒和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进行选择, 以使上述微粒和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之间的 折射率之差为 0.01 ~ 0.06 的范围。由于雾度值在上述范围, 因而可得到鲜明的图像, 且可 提高在暗处的对比度。雾度值过低时, 容易引发眩光故障。
     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在上述防反射层表面的凹凸形状中的平均倾斜角度 θa 为 0.5 ≤ θa ≤ 1.5 的范围。在本发明中, 上述平均倾斜角 θa 是用下述的数学式 (1) 定 义的数值。上述平均倾斜角 θa 例如是由后述的实施例所记载的方法测量的数值。
     平均倾斜角 θa = tan-1Δa (1)
     在上述数学式 (1) 中, 如下述的数学式 (2) 所示, Δa 是将 JIS B0601(1994 年度
     版 ) 中规定的粗糙度曲线的标准长度 L 中的相邻峰部的顶点和谷部的最低点之差 ( 高度 h) 的总计值 (h1+h2+h3…+hn) 除以上述标准长度 L 所得的数值。上述粗糙度曲线是利用相位 差补偿形高频滤波器从截面曲线去除了大于规定的波长的表面波动成分的曲线。而且, 上 述的所谓截面曲线, 是指用与对象面成直角的平面切断了对象面时, 出现在该切口的轮廓。 图 9 中示出上述粗糙度曲线、 高度 h 和基准线 L 的一个例子。
     Δa = (h1+h2+h3… +hn)/L (2)
     优选上述 θa 为 0.6 ~ 1.4 的范围, 更优选为 0.65 ~ 1.35 的范围。θa 小于 0.5, 防眩性弱 ; 超过 1.5 时, 眩光容易变得强烈。
     对于防反射层表面的凹凸形状, 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 JIS B0601(1994 年 版 ) 中规定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 Ra 为 0.05 ~ 0.15μm 的范围, 并且在上述防反射层表 面的任意部位的 4mm 长度上, 超过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有 80 个以上。 而且, 具有超过与上述平行线平行且位于 0.1μm 的高度的基准线的凸状部, 且不包含上述 基准线的横切上述凸状部的部分的线段的长度为 50μm 以上的凸状部。上述 Ra 优选为 0.07 ~ 0.12μm 的范围, 更优选为 0.08 ~ 0.10μm 的范围。为防止防眩性硬涂薄膜表面的 外光及图像的映入, 需要一定程度的表面粗糙, 通过使 Ra 为 0.05μm 以上, 可改善上述映入 现象。此外, 为确保防眩性, 必须使上述 Ra 为 0.15μm 以下, 而且不必使表面全部变粗糙, 而是具有波浪状或零星的微细凹凸的表面凹凸形状即可。 如果是超过上述粗糙度平均线的 凸状部的数量形成为 80 个以上、 且上述 Ra 为 0.15μm 以下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则其用于图 像显示装置等时, 可抑制从倾斜方向看时反射光的散射, 改善白色模糊 ( 泛白 ), 同时也可 提高明处的对比度。上述凸状部的数量更优选为 80 ~ 110 个的范围, 进一步优选为 90 ~ 100 个的范围。上述凸状部的数量小于 80 个时, 易发生眩光 ; 另外, 超过 110 个时, 整个表 面的着色容易增强。
     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具有超过与上述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平行 且位于 0.1μm 的高度的基准线的凸状部。上述位于 0.1μm 的高度的基准线横切上述凸状 部, 上述凸状部的大小为横切上述凸状部的部分的基准线的线段长度小于 50μm。 进而优选 的是, 在上述防反射层表面的任意部位的 4mm 长度上, 上述线段的长度为 20μm 以下的上述 凸状部形成有 50 个以上。上述线段的长度为 20μm 以下的凸状部的数量形成有 50 个以上 时, 从防眩性方面考虑优选, 也难以发生眩光。另外, 如果上述线段的长度为 50μm 以上的 凸状部存在时, 容易发生眩光。如果上述线段的长度为 50μm 以上的凸状部不存在、 且超过 上述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的数量形成为 80 个以上、 上述 Ra 为 0.15μm 以下的防眩性硬 涂薄膜时, 因大量存在比较均匀的微细凹凸, 所以可实现优异的均匀散射, 高精细面板中的 眩光也可得到抑制。上述长度为 20μm 以下的凸状部的数量优选为 50 ~ 90 个的范围, 更 优选为 60 ~ 80 个的范围。上述线段长度为 20μm 以下的凸状部的数量过多时, 白色模糊 容易增强。
     对于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如上述 Ra 及上述凸状部的大小和数量所规定的 那样, 微细凹凸独立、 且具有多个, 不存在上述长度为 50μm 以上的凸状部, 微细凹凸独立、 且具有规定数目, 优选通过具有用上述范围的雾度值规定的内部散射, 可以兼顾防眩性的 提高和眩光的消除。
     构成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防眩性硬涂层例如通过下述方法来进行制造,即, 准备含有上述微粒、 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及溶剂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 将上述防眩 性硬涂层形成材料涂布在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以形成涂膜, 使上述涂膜 固化, 从而形成上述防眩性硬涂层。 在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层的制造中也可并用以下方法, 即, 通过利用模具的转印方式、 喷砂、 压花辊等适合的方式来赋予凹凸形状的方法等。
     上述溶剂没有特别限制, 可使用各种溶剂, 可以单独使用一种, 也可以并用二种以 上。 根据硬涂层形成材料的组成、 微粒的种类、 含量等, 为了得到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层, 存 在最合适的溶剂种类和溶剂比率。
     例如, 对于后述的实施例中使用的硬涂层形成材料, 添加 5 重量份微粒子使固体 成分浓度为 45 重量%、 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为约 10μm 时, 通过使甲基异丁基酮 (MIBK)/ 甲乙酮 (MEK) 的比率至少在 1.5/1 ~ 2.0/1( 重量比 ) 的范围内, 可得到能实现本发明特性 的防眩性硬涂层。在为醋酸丁酯 /MEK 时, 通过使其比率至少在 1.5/1 ~ 3.0/1( 重量比 ) 的范围内, 可得到能实现本发明特性的防眩性硬涂层。如后述实施例中使用的硬涂层形成 材料那样, 上述 (B) 成分为纳米粒子时, 例如, 通过由上述溶剂的种类、 混合比率引起纳米 粒子及上述微粒的分散状态的变化, 可推测出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凹凸倾向发生变化。但 是, 本发明不因该推测而受到任何限制或限定。例如, 当为后述的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时, 溶剂为 MEK、 环戊酮、 醋酸乙酯、 丙酮等时, 容易在表面形成凹凸 ; 溶剂为 MIBK、 甲苯、 醋酸丁 酯、 2- 丙醇、 乙醇等时, 难以在表面形成凹凸。 因此, 为了得到具有本发明特性的防眩性硬涂 薄膜, 优选根据溶剂的种类、 溶剂的比率来控制表面形状。 在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可添加各种流平剂。作为上述流平剂, 例如可列 举氟类或硅氧烷类的流平剂, 优选硅氧烷类流平剂。 作为上述硅氧烷类流平剂, 特别优选反 应性硅氧烷。通过添加上述反应性硅氧烷, 可赋予表面光滑性且长期、 持续地保持耐擦伤 性。 另外, 如果使用具有羟基的反应性硅氧烷作为上述反应性硅氧烷, 在上述防眩性硬涂层 上形成含有硅氧烷成分的树脂层作为后述的防反射层 ( 低折射率层 ), 则会提高上述防反 射层和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密合性。
     上述流平剂的配合量为, 相对于 100 重量份上述全部树脂成分, 例如为 5 重量份以 下, 优选为 0.01 ~ 5 重量份的范围。
     在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形成材料中, 也可根据需要在不影响性能的范围内添加颜 料、 填充剂、 分散剂、 增塑剂、 紫外线吸收剂、 表面活性剂、 防污剂、 抗氧化剂、 触变助剂等。 这 些添加剂可单独使用一种, 也可并用两种以上。
     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 例如, 也可使用日本特开 2008-88309 号公报所记 载的以往公知的光聚合引发剂。
     作为将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涂布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上的方法, 例如可使 用喷注式涂布法、 模涂法、 旋涂法、 喷涂法、 凹版涂布法、 辊涂法、 棒涂法等涂布法。
     涂布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 从而在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上形成涂膜, 并 使上述涂膜固化。优选在上述固化之前使上述涂膜干燥。上述干燥例如可以是自然干燥, 可以是吹风的风干, 也可以是加热干燥, 还可以是将它们组合的方法。
     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的涂膜的固化方法没有特别限制, 但优选紫外线固 化。能量线源的照射量以紫外线波长为 365nm 的累积曝光量计优选为 50 ~ 500mJ/cm2。如 果照射量为 50mJ/cm2 以上时, 固化变得更充分, 所形成的防眩性硬涂层的硬度也变得更充
     分。另外, 如果照射量为 500mJ/cm2 以下时, 可防止所形成的防眩性硬涂层的着色。
     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在上述防眩性硬涂层上配置防反射层 ( 低折射率层 )。 在将防眩性硬涂薄膜安装在图像显示装置上时, 使图像的可见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 于, 空气与防眩性硬涂层界面上的光的反射被提高。防反射层用于降低其表面反射。此外, 也可以是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两面上都形成防眩性硬涂层和防反射层。另外, 防眩性硬 涂层和防反射层也可以是分别将两层以上进行层叠而得到的多层结构。
     在本发明中, 上述防反射层是将严格控制了厚度及折射率的光学薄膜或上述光学 薄膜进行二层以上的层叠而形成的。 上述防反射层利用光的干涉效果而使入射光和反射光 逆转之后的相位相互抵消来发挥防反射功能。 使防反射功能得以体现的可见光线的波长区 域例如为 380 ~ 780nm, 特别是可见度高的波长区域为 450 ~ 650nm 的范围, 优选设计防反 射层以使其中心波长即 550nm 的反射率为最小。
     根据光的干涉效果设计上述防反射层, 作为提高其干涉效果的方法, 例如有增加 上述防反射层和上述防眩性硬涂层之间的折射率之差的方法。一般来说, 在层叠了二至五 层光学薄层 ( 严密控制了厚度及折射率的薄膜 ) 的结构的多层防反射层中, 通过将折射率 不同的成分只按规定厚度形成多层, 即可提高防反射层的光学设计的自由度, 能进一步提 高防反射效果, 分光反射特性在可见光区域中也能变均匀 ( 平坦 )。 要求上述光学薄膜具有 高厚度精度, 所以, 一般来说, 各层的形成用干式的真空蒸镀、 溅射、 CVD 等实施。 光学薄层越形成多层, 越能降低反射率, 但通过形成多层, 花费成本。 例如, 在希望 反射率为 0.3%左右的情况下, 优选形成 5 层左右的结构。 在上述防眩性硬涂层上依次形成 第一 SiO2 层、 第一 TiO2 层、 第二 SiO2 层、 第二 TiO2 层、 第三 SiO2 层这 5 层的情况下, 优选第 一 SiO2 层的厚度是 10 ~ 40nm, 更优选是 10 ~ 30nm ; 优选第一 TiO2 层的厚度是 10 ~ 40nm, 更优选是 10 ~ 30nm ; 优选第二 SiO2 层的厚度是 10 ~ 40nm, 更优选是 15 ~ 35nm ; 优选第 二 TiO2 层的厚度是 70 ~ 140nm, 更优选是 110 ~ 130nm ; 优选第三 SiO2 层的厚度是 70 ~ 90nm, 更优选是 75 ~ 85nm。优选上述防反射层的总膜厚度为 170 ~ 350nm 的范围, 更优选 为 220 ~ 310nm 的范围。防反射层薄于上述防眩性硬涂层, 防反射层本身是难以对表面的 凹凸形状产生影响那样程度的厚度。因而, 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特征性的表面形状 主要由防眩性硬涂层形成。
     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特征之一在于低反射率。 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例 如具有下述特性。 以与垂直方向成 10°的角度且按照上述防眩性硬涂薄膜最表面的光强度 达到 1000Lx 的方式将光照射到防眩性硬涂薄膜表面上。在将折射率为 1.53 的硬涂薄膜的 反射强度设为 1 的情况下, 可得到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表面的反射强度比是 3 以下的 数值。反射强度比设为 3 以下的、 本发明的结构的防眩性硬涂薄膜能防止 “着色” 。在这种 情况下, 反射色调 x、 y 可实现 0.2 ≤ x ≤ 0.4、 0.2 ≤ y ≤ 0.4, 可得到观察不到 “着色” 的防 眩性硬涂薄膜。另外, 防眩性太强的情况下, 有时可看见 “着色” 。因而, 从该观点出发, 规定 为 θa 为 1.5 以下、 Ra 为 0.15μm 以下。
     而且, 在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中, 为了防止污染物的附着和提高附着的污染 物的除去容易性, 也优选将含有氟取代基的硅烷系化合物或含有氟取代基的有机化合物等 形成的防污染层层叠在上述防反射层上。
     在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中, 优选对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和上述防眩性硬涂
     层中的至少一个进行表面处理。如果对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表面进行表面处理, 能进一 步提高上述防眩性硬涂层或起偏器或偏振片之间的密合性。而且, 如果对上述防眩性硬涂 层表面进行表面处理, 能进一步提高上述防反射层或起偏器或偏振片之间的密合性。
     如上所述, 在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上述防眩性硬涂层, 还 在所形成的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形成上述防反射层, 由此能制造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 膜。另外, 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也可用上述方法以外的制造方法来制造。对于本发明 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硬度, 尽管其铅笔硬度也会受层厚度的影响, 但其具有例如 2H 以上的 硬度。
     作为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一个例子, 能列举出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个 面上形成防眩性硬涂层和防反射层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含有微粒, 由此 防眩性硬涂层表面成为凹凸形状。 另外, 在该例子中, 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有 防眩性硬涂层, 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 也可以是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两个面上形成有防 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另外, 该例子的防眩性硬涂层是单层, 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上述防眩性硬涂层也可以是层叠了二层以上的多层构造。
     在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有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等的防眩性硬涂 薄膜中, 为防止卷曲的发生, 也可以对另一面进行溶剂处理。另外, 在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 材的一个面上形成有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等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中, 为防止卷曲的发生, 也可 以在另一个面上形成透明树脂层。 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通常可将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侧通过粘合剂或粘接 剂贴合在用于 LCD 的光学部件上。另外, 在此贴合时, 也可以对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表面 进行如上所述的各种表面处理。
     作为上述光学部件, 例如可列举出起偏器或偏振片。偏振片一般是在起偏器的单 侧或两侧具有透明保护薄膜的结构。在起偏器的两面均设置透明保护薄膜时, 表面和背面 的透明保护薄膜可以是同样的材料, 也可以是不同的材料。偏振片通常配置在液晶单元的 两侧。而且以 2 片偏振片的吸收轴呈大致相互正交的方式配置偏振片。
     接着, 对于将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进行层叠的光学部件, 以偏振片为例进行 说明。通过将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使用粘合剂或粘接剂等与起偏器或偏振片进行层 叠, 可得到具有本发明的功能的偏振片。
     作为上述起偏器, 没有特别限制, 可使用各种起偏器。 上述起偏器例如可列举出在 聚乙烯醇类薄膜、 部分甲缩醛化的聚乙烯醇类薄膜、 乙烯 - 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类部分皂化 薄膜等亲水性高分子薄膜上吸附碘、 双色性染料等双色性物质并进行单轴拉伸后的薄膜 ; 聚乙烯醇的脱水处理物、 或聚氯乙烯的脱盐酸处理物等多烯类取向薄膜等。
     作为在上述起偏器的一个面或两面上设置的透明保护薄膜, 优选透明性、 机械强 度、 热稳定性、 水分阻断性、 相位差值的稳定性等均优异的透明保护薄膜。作为形成上述透 明保护薄膜的材料, 例如可列举出与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同样的材料。
     作为上述透明保护薄膜, 可以列举出日本特开 2001-343529 号公报 (WO01/37007) 中记载的高分子薄膜。 上述高分子薄膜可通过将上述树脂组合物挤出成型为薄膜状来进行 制造。因上述高分子薄膜的相位差小, 光弹性模量小, 所以在用于偏振片等的保护薄膜时, 可消除因变形引起的不均匀等不良状况, 且因透湿度小, 因而加湿耐久性优异。
     上述透明保护薄膜从偏振特性、 耐久性等方面来看, 优选三乙酰基纤维素等纤维 素类树脂制的薄膜及降冰片烯类树脂制的薄膜。作为上述透明保护薄膜的市售品, 例如可 列举出商品名 “FUJITAC”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制 )、 商品名 “ZEONOR” ( 日本 Zeon 公司制 )、 商品名 “ARTON” (JSR 公司制 ) 等。上述透明保护薄膜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 但从强度、 处理 性等操作性、 薄层性等方面来看, 例如为 1 ~ 500μm 的范围。
     将上述防眩性硬涂薄膜层叠后的偏振片的构成没有特别限制, 例如, 可在上述防 眩性硬涂薄膜上依次层叠透明保护薄膜、 上述起偏器及上述透明保护薄膜而构成, 也可在 上述防眩性硬涂薄膜上依次层叠上述起偏器、 上述透明保护薄膜而构成。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除使用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以外, 与通常的图像显示 装置有同样的构成。例如, 为 LCD 时, 可通过适当组装液晶单元、 偏振片等的光学部件及根 据需要的照明系统 ( 背光灯等 ) 等各构成元件并安装驱动电路等来进行制造。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可用于任意合适的用途。其用途例如是电脑显示器、 笔记 本电脑、 复印机等 OA 设备, 手机、 钟表、 数码照相机、 便携式信息终端 (PDA)、 便携式游戏机 等便携式设备, 摄像机、 电视机、 微波炉等家用电器, 后视监视器 (back monitor)、 汽车导航 系统用监视器、 汽车音响等车载设备, 商店用信息监视器等展示设备, 监视用监控器等警备 设备, 护理用监视器、 医疗用监视器等护理 / 医疗设备等。
     实施例
     下面, 就本发明的实施例与比较例一并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及比较例。另外, 下述实施例及比较例中的各种特性通过下述的方法进行评价或测定。
     ( 雾度值 )
     雾度值的测定方法以 JIS K 7136(2000 年版 ) 的雾度 ( 浊度 ) 为基准, 使用雾度 仪 ( 株式会社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 商品名 “HM-150” ) 进行测定。
     ( 平均倾斜角 θa 和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 Ra)
     在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没有形成防眩性硬涂层的面上, 将 MATSUNAMI 公司制的玻 璃板 ( 厚度 1.3mm) 用粘合剂贴合, 使用高精度微细形状测定器 ( 商品名 : Surfcorder ET4000” 、 株式会社小坂研究所制 ), 在截取值为 0.8mm 的条件下测定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 表面形状, 求出了平均倾斜角 θa 和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 Ra。而且, 上述高精度微细形状 测定器自动算出上述平均倾斜角 θa 和上述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 Ra。上述平均倾斜角 θa 和上述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 Ra 基于 JIS B 0601(1994 年版 )。
     ( 超过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数量 )
     在根据上述表面形状测定得到的粗糙度轮廓 (F 轮廓 ) 中, 将对任意 4mm 直线上超 过上述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数量进行测量而得到的值作为测定值。图 10 表示说 明上述凸状部数量的测量方法的示意图。在应测量的凸状部中画入斜线。凸状部数量的测 量不是测量峰的数量, 而是测量横切平均线部分的数量。例如, 如轮廓中的 1、 2、 4、 6、 8那 样, 在超过上述平均线的部分中具有多个峰时, 将凸状部的数量数作 1 个。在图 10 中, 凸状 部合计为 10 个。
     ( 超过基准线的凸状部数量 )
     在根据上述表面形状的测定得到的粗糙度轮廓 (F 轮廓 ) 中, 将与上述轮廓的粗糙 度平均线平行且位于 0.1μm 的高度的线作为基准线。在任意测定区域的 4mm 的直线上超过基准线的凸状部中, 将对横切凸状部的基准线的线段长度为 50μm 以上的凸状部数量及 横切凸状部的基准线的线段长度为 20μm 以下的凸状部的数量进行测量而得到的值作为 测定值。图 11 表示说明上述凸状部数量的测量方法的示意图。在应测量的凸状部中画入 斜线。凸状部数量的测量不是测量峰的数量, 而是测量横切上述基准线的部分的数量。例 如, 如轮廓中的 3、 9 那样, 在超过上述基准线的部分具有多个峰时, 凸状部的数量数作 1 个。 在图 11 中, 50μm 以上的凸状部的数量是 : 轮廓中的峰 3 为 1 个, 20μm 以下凸状部的数量 是: 轮廓中的峰 1、 4、 5、 6、 8 共计 5 个。
     ( 反射强度比 )
     (1) 使用膜厚度大约为 20μm 的丙烯酸系粘接材料将黑色丙烯酸酯板 ( 三菱 Rayon 株式会社制、 厚度 2.0mm、 50mm×50mm) 粘贴在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未形成有防眩性硬 涂层的一面上, 制造了使背面无反射的试样。
     (2) 相对上述试样, 将受光器 (MINOLTA 制、 SPECTROR ADIOMETERCS1000A) 平行地 设在 50cm 上方, 将环形 (ring) 照明 ( 直径 37mm : MORITEX 制 MHF-G150LR) 设在高度为 105mm 的位置。将在该设定位置处的从环形照明光照射到面板上的光的照射角度设为角度 10°。
     (3) 使用照度计 (TOPCOM 制、 ILLUMINANCE METER), 将照度调节成 1000Lx。
     (4) 测量防眩性硬涂薄膜带黑板的中央部分的 CIE1931 色度图 (2 度视场 XYZ 色度 图 ) 的 Y 值和色度座标, 将 Y 值作为反射强度。
     (5) 作为标准值, 除了没设置防反射层之外, 使用与下述的比较例 5 同样地制造的 硬涂薄膜, 用上述 (1) ~ (4) 的方法测量反射强度, 将该数值作为 100( 实际测量值 : 59) 而 标准化。另外, 作为与上述标准硬涂薄膜表面粗糙度有关的特性值, Ra 值为 0.002μm、 θa 值为 0.05°。
     (6) 算出将上述标准硬涂薄膜的反射强度设为 1 时的试样的反射强度的比, 将其 作为反射强度比。
     ( 反射色调评价 )
     在上述反射强度比的测量中, 将由 (4) 得到的色度座标 (x, y) 使用于反射色调评 价中。
     ( 防眩性评价 )
     (1) 在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未形成有防眩性硬涂层的面上, 将黑色丙烯酸酯板 ( 三 菱 Rayon 株式会社制、 厚度 2.0mm) 用粘合剂贴合, 制造了使背面无反射的试样。
     (2) 在通常使用显示器的办公室环境下 ( 大约 1000Lx), 通过目视对上述制造的试 样的防眩性进行判定。
     判定标准
     AA : 无面部映入, 对可视性无影响。
     A: 有面部映入, 但在实用上没有问题。
     B: 有面部映入, 有点担心。
     C: 面部清楚地映入, 相当担心。
     ( 眩光的评价 )
     将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未形成防眩性硬涂层的面通过粘合剂贴合在厚度为 1.1mm 的玻璃板上作为测定试样。将此试样安装在背光 (Hakuba Photo 产业株式会社制、 商品名“Light Viewer 5700” ) 上设置的掩模图案上。 上述掩模图案使用开口部为 146μm×47μm、 纵线宽为 19μm、 横线宽为 23μm 的格子状图案 (150ppi)。从上述掩模图案到上述防眩性 硬涂层的距离设为 1.1mm, 从上述背光灯到上述掩模图案的距离设为 1.5mm。而且将上述防 眩性硬涂薄膜的眩光按下述判定标准通过目视进行判定。
     判定标准
     AA : 几乎没有眩光。
     A: 有眩光, 但为不必担心的水平。
     B: 眩光强烈。
     ( 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和硬涂层的折射率 )
     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和硬涂层的折射率通过使用 Atago 公司制的阿贝折射率仪 ( 商 品名 : DR-M2/1550), 选择一溴代萘作为中间液, 对上述薄膜基材及上述硬涂层的测定面入 射测定光, 通过上述装置中所示的规定的测定方法进行了测定。
     ( 微粒的折射率 )
     将微粒置于载玻片上, 将折射率标准液滴下到上述微粒上, 覆盖上盖玻片以制备 试样。将该试样用显微镜观察, 将微粒的轮廓与折射率标准液之间的界面中最难看到的折 射率标准液的折射率作为微粒的折射率。 ( 微粒的重均粒径 )
     根据库尔特计数法测定微粒的重均粒径。具体地说, 使用利用了细孔电阻法的粒 度分布测定装置 ( 商品名 : Coulter Multisizer、 Beckman Coulter 公司制 ), 通过测定微粒 通过细孔时的与微粒体积相对应的电解液的电阻来测定微粒的数量和体积, 从而算出重均 粒径。
     ( 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 )
     使用株式会社 MITUTOYO 制的微量规 (microgauge) 式厚度仪测定防眩性硬涂薄膜 的整体厚度, 通过从上述整体厚度减去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厚度, 从而算出防眩性硬涂层 的厚度。
     ( 实施例 1)
     准备使无机氧化物粒子与含有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有机化合物结合而成的纳米 二氧化硅粒子 ( 上述 (B) 成分 ) 分散、 且含有上述 (A) 成分的硬涂层形成材料 (JSR 株式 会社制、 商品名 “OPSTAR Z7540” 、 固体成分 : 56 重量%、 溶剂 : 醋酸丁酯 / 甲乙酮 (MEK) = 76/24( 重量比 ))。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中, 按 (A) 成分合计∶ (B) 成分= 2 ∶ 3 的重量 比含有 : (A) 成分为二季戊四醇及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类聚氨酯、 和 (B) 成分为表面通过 有机分子修饰的二氧化硅微粒 ( 重均粒径为 100nm 以下 )。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的固化皮 膜的折射率为 1.485。在每 100 重量份的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的树脂固体成分中, 混合了 6 重量份丙烯酸和苯乙烯的交联粒子 ( 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 商品名 “TECHPOLYMER SSX1055QXE” 、 重均粒径 : 5.5μm、 折射率 : 1.515) 作为上述微粒、 0.1 重量份流平剂 (DIC 株 式 会 社 制、 商品名 “GRANDIC PC-4100” )、 0.5 重 量 份 光 聚 合 引 发 剂 (CibaSpecialty Chemicals 公司制、 商品名 “Irgacure127” )。 将此混合物稀释到固体成分浓度为 45 重量%、 醋酸丁酯 /MEK 比率为 2/1( 重量比 ), 从而调制了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
     作为透明塑料薄膜基材, 准备了三乙酰基纤维素薄膜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制、 商
     品名 “TD80UL” 、 厚度 : 80μm、 折射率 : 1.48)。在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个面上, 将上述 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使用逗号式涂布器涂布而形成涂膜。 其后, 通过在 100℃下加热 1 分 钟以使上述涂膜干燥。其后, 用高压水银灯照射累积光量为 300mJ/cm2 的紫外线, 对上述涂 膜进行固化处理而形成厚度为 9μm 的防眩性硬涂层。
     在形成的防眩性硬涂层上, 利用溅射法依次形成 SiO2 层 ( 厚度 20nm)、 TiO2 层 ( 厚 度 20nm)、 SiO2 层 ( 厚度 25nm)、 TiO2 层 ( 厚度 120nm)、 SiO2 层 ( 厚度 80nm) 这 5 个层构成 的防反射层, 从而得到了实施例 1 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 实施例 2)
     除 了 将 硅 氧 烷 微 粒 (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 公 司 制、 商品名 “Tospearl 145” 、 重均粒径 : 4.5μm、 折射率 : 1.425) 作为上述微粒, 并将其在每 100 重量份 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的树脂固体成分中混合 5 重量份以外, 用与实施例 1 同样的方法, 得到 了实施例 2 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 实施例 3)
     除了将与实施例 1 相同的丙烯酸和苯乙烯的交联粒子在每 100 重量份与实施例 1 相同的硬涂层形成材料的树脂固体成分中混合 10 重量份以外, 用与实施例 1 同样的方法, 得到了实施例 3 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 比较例 1)
     除了将由紫外线固化型树脂、 微粒构成的防眩性硬涂层的形成材料涂布在上述透 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个面上, 形成了厚度为 5μm 的防眩性硬涂层以外, 用与实施例 1 同样 的方法, 得到了比较例 1 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 比较例 2)
     作为硬涂层形成材料, 准备了由异氰脲酸三丙烯酸酯、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 二季 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类聚氨酯构成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 (DIC 株式会 社制、 商品名 “UniDic 17-806” 、 固体成分 : 80 重量%、 溶剂 : 醋酸丁酯 )。上述硬涂层形成 材料的固化皮膜的折射率为 1.53。 在每 100 重量份的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的树脂固体成分 中, 使 0.5 重量份流平剂 (DIC 株式会社制、 商品名 “MEGAFACE F-470N” )、 4.3 重量份重均 粒径为 4.2μm 的无定形二氧化硅粒子 ( 富士 Silysia 化学株式会社制、 商品名 “Silysia 436” 、 折射率 : 1.46) 和 5 重量份光聚合引发剂 (Ciba SpecialtyChemicals 公司制、 商品名 “Irgacure184” ) 溶解或分散到甲苯中, 使固体成分浓度达到 44 重量%, 从而调制了防眩性 硬涂层形成材料。
     使用棒涂布器将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涂布在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 个面上, 形成了涂膜。 接着, 在 100℃下加热 1 分钟, 从而使上述涂膜干燥。 之后, 使用金属卤 2 化物灯照射累积光量为 300mJ/cm 的紫外线, 对上述涂膜进行固化处理, 形成了厚度为 5μm 的防眩性硬涂层。在形成的防眩性硬涂层上形成与实施例 1 同样的防反射层, 从而得到了 比较例 2 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 比较例 3)
     准备了与比较例 2 相同的硬涂层形成材料。在每 100 重量份的上述硬涂层形成材 料的树脂固体成分中, 使 0.5 重量份流平剂 (DIC 株式会社制、 商品名 “MEGAFACE F-470N” )、 8 重量份重均粒径为 2.5μm 的无定形二氧化硅粒子 ( 富士 Silysia 化学株式会社制、 商品
     名 “SYLOPHOBIC 702” 、 折射率 : 1.46)、 7 重量份重均粒径为 1.5μm 的无定形二氧化硅粒子 ( 富士 Silysia 化学株式会社制、 商品名 “SYLOPHOBIC 100” 、 折射率 : 1.46)、 以及 5 重量份 光聚合引发剂 (Ciba Specialty Chemicals 公司制、 商品名 “Irgacure184” ) 溶解或分散到 混合溶剂 ( 甲苯∶醋酸丁酯= 85 ∶ 15( 重量比 )) 中, 使固体成分浓度达到 38 重量%, 从 而调制了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
     在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个面上, 将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使用逗号式 涂布器涂布而形成涂膜。 其后, 通过在 100℃下加热 1 分钟使上述涂膜干燥。 其后, 用金属卤 2 化物灯照射累积光量为 300mJ/cm 的紫外线, 对上述涂膜进行固化处理, 形成了厚度为 4μm 的防眩性硬涂层。在形成的防眩性硬涂层上形成与实施例 1 同样的防反射层, 从而得到比 较例 3 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 比较例 4)
     将 100 重量份聚氨酯丙烯酸酯系紫外线固化型树脂、 11.6 重量份重均粒径为 1.5μm 的 无 定 形 二 氧 化 硅 粒 子 ( 富 士 Silysia 化 学 株 式 会 社 制、 商品名 “SYLOPHOBIC 100” 、 折射率 : 1.46)、 0.5 重量份流平剂 ( 商品名 “MEGAFACE F-470N” 、 大日本油墨化学工 业株式会社制 )、 2.5 重量份合成蒙脱石、 以及 5 重量份光聚合引发剂 ( 商品名 “Irgacure 907” 、 Ciba SpecialtyChemicals 公司制 ) 用醋酸丁酯和甲苯的混合溶剂 ( 醋酸丁酯∶甲 苯= 13 ∶ 87( 重量比 )) 进行稀释, 使固体成分浓度达到 42 重量%, 从而调制了硬涂层的 形成材料。
     接着, 将硬涂层形成材料使用棒涂器涂布在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上而形成涂 膜, 将该涂膜在 100℃下加热 1 分钟而干燥。而且, 用金属卤化物灯对涂膜照射累积光量为 2 300mJ/cm 的紫外线, 进行固化处理, 形成了厚度为 5μm 的防眩性硬涂层。在形成的防眩性 硬涂层上形成与实施例 1 同样的防反射层, 从而得到比较例 4 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 比较例 5)
     对于比较例 2, 除了不加入无定形二氧化硅粒子以外, 按照与比较例 2 同样的方 法, 得到了比较例 5 的低反射硬涂薄膜。
     对这样得到的实施例 1 ~ 3 和比较例 1 ~ 4 的各防眩性硬涂薄膜、 以及比较例 5 的低反射硬涂薄膜, 进行了各种特性的测量或评价。其结果如图 1 ~图 8 和下述表 1 所示。
     如上述表 1 所示, 在实施例中, 反射光强度、 着色、 防眩性和眩光全都得到了良好 的结果。 一般而言, 在防眩性硬涂层上实施低反射处理的情况下, 因防眩层引起的扩散光的 着色, 整体更容易着色, 但在这些实施例中, 结果为 : 仅光照射的部分具有防眩性, 其他的部
     分看起来呈黑色, 显示了良好的特性。另一方面, 在比较例中, 虽然反射光强度、 着色、 防眩 性和眩光中的一部分能得到良好的结果, 但对所有的特性无法全部得到良好的结果。 即, 在 比较例 1 ~ 4 中, 具有上述线段的长度为 50μm 以上的凸状部, 反射色调 y 在 0.2 ≤ y ≤ 0.4 的范围之外, 因此虽然防眩性强, 但能看到着色。比较例 2 ~ 4 的 θa 超过 1.5, 推测对眩光 特性造成影响。而且, 反射强度比也超过 3。在比较例 5 中, θa 小于 0.5。Ra 为 0μm、 上 述线段的长度为 20μm 以下的凸状部数量也是 0, 没有防眩性。通过测量在本发明中规定 的 θa、 Ra 和凸状部数量, 不需要进行目视评价, 也能把握反射光强度、 着色、 防眩性和眩光 等可见性的倾向。
     图 1 ~图 8 是上述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或低反射硬涂薄膜的 截面表面形状的轮廓。在上述实施例中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与上述比较例中所得到的 防眩性硬涂薄膜相比, 并非整体粗糙, 而是零星地存在微细的凹凸, 并且是不存在局部较大 ( 上述线段的长度为 50μm 以上的 ) 的凸状部的状态。对于上述实施例那样的表面凹凸形 状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其上述 θa、 上述 Ra 和上述凸状部的大小和数量都在规定的范围内, 可知其能作为防眩性硬涂薄膜而良好地使用。
     根据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可在抑制进行了低反射化时的 “着色” 的同时具有 优异的防眩性, 并且眩光被抑制, 另外, 也能低雾度值化, 因此与以往的低反射防眩性硬涂 薄膜相比, 能改善可见性。而且, 通过防止 “着色” , 能提高图像显示装置的黑色显示中的黑 色的浓度。 因此, 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例如可合适地用于偏振片等光学部件、 液晶面板 及 LCD 等图像显示装置, 其用途不受限制, 可适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另外, 通过测量本发明 中规定的 θa、 Ra、 凸状部的大小和数量, 可以不进行目视评价而把握反射光强度、 着色、 防 眩性和眩光等可见性的倾向, 因此作为防眩性膜的评价指标也很有效。

防眩性硬涂薄膜、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以及图像显示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防眩性硬涂薄膜、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以及图像显示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防眩性硬涂薄膜、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以及图像显示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眩性硬涂薄膜、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以及图像显示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眩性硬涂薄膜、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以及图像显示装置.pdf(2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33252A43申请公布日20110427CN102033252ACN102033252A21申请号201010502831022申请日20100929233940/200920091007JPG02B1/10200601G02B1/11200601G02B5/30200601G02F1/1335200601C09D7/1220060171申请人日东电工株式会社地址日本大阪府72发明人新纳铁平滨本大介74专利代理机构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72002代理人张楠陈建全54发明名称防眩性硬涂薄膜、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以及图像显示装置57摘要本发明提供防眩性硬涂薄膜、偏振片等。

2、,其具有优异的防眩性,而且即使是低雾度值也具有优异的反射特性,能防止进行了低反射化后特有的“着色”,从而能提高黑色显示中黑色的浓度。一种防眩性硬涂薄膜,其具有防眩性硬涂层和防反射层,且下述反射强度比为3以下,其特征在于,防眩性硬涂层含有微粒,在上述防反射层表面的凹凸形状中,具有规定的范围的平均倾斜角度A、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另外,防反射层表面的表面形状如下所述超过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数量、以及超过与上述平均线平行且位于01M的高度的基准线的凸状部数量和大小在规定的范围内。30优先权数据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17页附。

3、图8页CN102033255A1/1页21一种防眩性硬涂薄膜,其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防眩性硬涂层和防反射层,且下述反射强度比为3以下,其特征在于,防眩性硬涂层含有微粒,所述防反射层表面的凹凸形状的平均倾斜角度A为05A15的范围,并且,下述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为005015M的范围,并且,在所述防反射层表面的任意部位的4MM长度上,具有80个以上的超过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并且,具有超过与所述平均线平行且位于01M的高度的基准线的凸状部,且不包含所述基准线的横切所述凸状部的部分的线段长度为50M以上的凸状部,反射强度比以与垂直方向成10的角度且按照防眩性硬涂。

4、薄膜最表面的光强度达到1000LX的方式照射光,将此时的反射强度与折射率为153的硬涂薄膜的反射强度设定为1时的比值作为反射强度比RA1994年版的JISB0601中规定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其单位是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其中,所述防反射层的厚度在170350NM的范围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其中,该防眩性硬涂薄膜的雾度值为430的范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其中,所述防眩性硬涂层是使用所述微粒、和含有下述A成分及B成分的硬涂层形成材料来形成的,A成分具有丙烯酸酯基和甲基丙烯酸酯基中的至少一种基团的固化型化合物,B成分无机氧化物粒子与含有聚。

5、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有机化合物结合而成的、重均粒径为200NM以下的粒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其中,在所述B成分中,无机氧化物粒子含有从由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锡和氧化锆构成的组选择的至少1种粒子。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其中,在所述硬涂层形成材料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A成分,含有100200重量份的范围的所述B成分。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其中,所述硬涂层形成材料与所述微粒的折射率之差为001004的范围,作为所述微粒,含有一种以上的重均粒径为058M的范围的球状或无定形的微粒,且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硬涂层形成材料,含有520。

6、重量份的范围的所述微粒。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其中,所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为所述微粒的重均粒径的123倍的范围。9一种偏振片,其特征在于,其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和起偏器。10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11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有权利要求9所述的偏振片。权利要求书CN102033252ACN102033255A1/17页3防眩性硬涂薄膜、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以及图像显示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防眩性硬涂薄膜、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以及图像显示装置。背景技术0002随着近年来技术的进步,作为图像显示装置,除了开发出。

7、以往的阴极管显示装置CRT之外,还开发出液晶显示装置LCD、等离子显示器PDP和电致发光显示器ELD等,并已经实用化。其中,LCD伴随着与宽视角化、高精细化、高速响应性、颜色再现性等有关的技术革新,利用LCD的应用范围也扩大到手机和汽车导航的显示器等车载用途。在这些用途中,要求进一步提高可见性。作为无法得到充分的可见性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被配置在显示器的最表面部的偏振片和空气之间的界面存在界面反射。因此,为了更加提高可见性,一般使用对偏振片的表面进行低反射处理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0003而且,为了防止因外光的映入映込所造成的对比度降低,存在实施防眩ANTIGLARE处理的方法。在防眩处。

8、理中,能使用防眩性的硬涂薄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在使用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情况下,从防止反射这样的观点出发,也以进一步提高可见性为目的,研究了进行低反射处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但赋予了低反射的特性之后,防眩性的确保也很重要。另一方面,近年来,防眩性硬涂薄膜因高对比度化的目的而被要求低雾度值化。降低防眩性硬涂薄膜的雾度值时,在构成显示器的像素中存在的亮度不均被进一步强化而引起可目视的故障眩光故障,从而存在图像质量恶化的问题。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95503号公报0005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122705号公报0006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90263号公报0007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

9、2006317957号公报发明内容0008为了兼顾上述各特性,如果同时使用低反射处理和防眩处理时,产生显示器上出现蓝色和红色的可见的“着色”的问题,因此,判断存在可见性反而降低的情况。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丧失LCD等图像显示装置的特性而提高可见性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即,目的在于提供防眩性硬涂薄膜、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以及图像显示装置,其具有优异的防眩性,而且即使是低雾度值也具有优异的反射特性,能防止在进行了低反射化的情况下所特有的“着色”,并能提高黑色显示中黑色的浓度。0009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防眩性硬涂层和防反射层,且下述反射强度。

10、比为3以下,其特征在于,0010防眩性硬涂层含有微粒,0011上述防反射层表面的凹凸形状的平均倾斜角度A为05A15的范围,并且,0012下述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为005015M的范围,并且,说明书CN102033252ACN102033255A2/17页40013在上述防反射层表面的任意部位的4MM长度上,具有80个以上的超过表面粗糙度轮廓SURFACEROUGHNESSPROFILE的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并且,0014具有超过与上述平均线平行且位于01M的高度的基准线的凸状部,且不包含上述基准线的横切上述凸状部的部分的线段长度为50M以上的凸状部。0015反射强度比以与垂直方向成10。

11、的角度且按照防眩性硬涂薄膜最表面的光强度达到1000LX的方式照射光,将此时的反射强度与折射率为153的硬涂薄膜的反射强度设定为1时的比值作为反射强度比。0016RAJISB06011994年版中规定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M。0017本发明的偏振片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和起偏器。0018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0019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本发明的偏振片。0020根据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具有低反射特性,并且通过实现作为特征的凹凸形状,由此可抑制进行低反射化情况下的“着色”且具有优异的防眩性,并且眩光被抑制;此外,也。

12、可实现低雾度值化,因此与以往的低反射防眩性硬涂薄膜相比,能改善可见性。而且,通过防止“着色”,能提高图像显示装置的黑色显示中的黑色的浓度。因而,使用了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或偏振片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特性优异。附图说明0021图1A是表示实施例1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量长度为4MM中的01MM的范围的轮廓。0022图1B是表示实施例1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量长度为4MM中的12MM的范围的轮廓。0023图1C是表示实施例1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量长度为4MM中的23MM的范围的轮廓。0024图1D是表示实施例1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量长度。

13、为4MM中的34MM的范围的轮廓。0025图2是实施例2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量长度为4MM的轮廓。A是01MM的范围,B是12MM的范围,C是23MM的范围,D是34MM的范围。0026图3是实施例3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量长度为4MM的轮廓。A是01MM的范围,B是12MM的范围,C是23MM的范围,D是34MM的范围。0027图4是表示比较例1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量长度为4MM中的23MM的范围的轮廓。0028图5是表示比较例2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量长度为4MM中的01MM的范围的轮廓。0029图6是表示比较例3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14、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量长度为4MM中的01MM的范围的轮廓。0030图7是表示比较例4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量长度为4MM中的说明书CN102033252ACN102033255A3/17页501MM的范围的轮廓。0031图8是表示比较例5的低反射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量长度为4MM中的01MM的范围的轮廓。0032图9是表示粗糙度曲线、高度H和标准长度L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0033图10是说明本发明中超过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数量的测量方法的示意图。0034图11是说明本发明中超过上述基准线的凸状部数量的测量方法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35在本发明的。

15、防眩性硬涂薄膜中,优选上述防反射层的厚度为170350NM的范围。0036在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中,优选雾度值为430的范围。0037在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中,上述防眩性硬涂层优选是使用上述微粒、和含有下述的A成分和B成分的硬涂层形成材料来形成的。0038A成分具有丙烯酸酯基和甲基丙烯酸酯基中的至少一种基团的固化型化合物,0039B成分无机氧化物粒子与含有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有机化合物结合而成的、重均粒径是200NM以下的粒子。0040在上述B成分中,无机氧化物粒子优选含有从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锡和氧化锆构成的组选择的至少1种粒子。0041在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中,优选相对于1。

16、00重量份的上述A成分,含有100200重量份的范围的上述B成分。0042优选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和上述微粒的折射率之差为001004的范围,作为上述微粒,含有一种以上的重均粒径为058M的范围的球状或无定形的微粒,且相对于100重量份的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含有520重量份的范围的上述微粒。0043在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中,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优选为上述微粒的重均粒径的123倍的范围。0044而且,作为防眩性硬涂薄膜的评价方法,可使用下述的参数来评价防眩性硬涂薄膜的可见性0045下述反射强度比,0046上述防眩性硬涂薄膜表面的凹凸形状的平均倾斜角度A,0047下述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00。

17、48上述防眩性硬涂薄膜表面的任意部位的4MM长度上、超过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数量,以及0049超过与上述平均线平行且位于01M的高度的基准线的凸状部的大小和数量。0050反射强度比以与垂直方向成10的角度且按照防眩性硬涂薄膜最表面的光强度达到1000LX的方式照射光,将此时的反射强度与折射率为153的硬涂薄膜的反射强度设定为1时的比值作为反射强度比。0051RAJISB06011994年版中规定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M。0052在上述评价方法中,优选在下述情况下为合格,即说明书CN102033252ACN102033255A4/17页60053上述反射强度比为3以下,0054上述。

18、A为05A15的范围,0055上述RA为005015M的范围,0056超过上述平均线的凸状部数量为80个以上,并且,0057横切超过上述基准线的凸状部的部分的线段的长度为50M以上的凸状部不包含在内。0058在上述评价方法中,还优选使用防眩性硬涂薄膜的雾度值来评价防眩性硬涂薄膜的可见性。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上述雾度值为430的范围时为合格。0059接着,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记载。0060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是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防眩性硬涂层的硬涂薄膜。0061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可见光的透光率优异优选透光率为90以上、透明性优异优选雾度值。

19、为1以下的基材,例如,能列举出日本特开200890263号公报所记载的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作为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优选使用光学双折射小的基材。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例如也能使用偏振片作为保护膜,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优选由三乙酰基纤维素TAC、聚碳酸酯、丙烯酸系聚合物、具有环状或降冰片烯构造的聚烯烃等形成的薄膜。而且,在本发明中,如后所述,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也可是起偏器本身。如果是这样的结构,则不需由TAC等构成的保护层而可使偏振片的结构简单化,因此可减少偏振片或图像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数,从而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此外,只要是这样的结构,就可使偏振片更加薄层化。另外,上述透明。

20、塑料薄膜基材为偏振片时,防眩性硬涂层可起到作为以往的保护层的作用。另外,只要是这样的结构,防眩性硬涂薄膜例如被安装在液晶单元表面时,还可兼作盖板COVERPLATE的功能。0062在本发明中,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但例如从强度、处理性等操作性和薄层性等方面考虑时,优选为10500M的范围,更优选为20300M的范围,最优选为30200M的范围。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折射率没有特别限制。上述折射率例如为130180的范围,优选为140170的范围。0063上述防眩性硬涂层是使用上述微粒和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而形成的。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例如能列举出热固性树脂、用紫外线或光固化的电离。

21、放射线固化性树脂。作为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也能使用市售的热固化型树脂或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等,但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例如优选含有下述的A成分和B成分。0064A成分具有丙烯酸酯基和甲基丙烯酸酯基中的至少一个基团的固化型化合物,0065B成分无机氧化物粒子与含有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有机化合物结合而成的、重均粒径为200NM以下的粒子。0066作为上述A成分,例如可使用具有能通过热、光紫外线等或电子束等固化的丙烯酸酯基和甲基丙烯酸酯基中的至少一种基团的固化型化合物。作为上述A成分,例如,能列举出硅树脂、聚酯树脂、聚醚树脂、环氧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醇酸树脂、螺缩醛树酯、聚丁二烯树脂、聚硫醇多烯树脂、多元醇。

22、等多官能化合物的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等低聚物或预聚物等。这些可单独使用1种,也可并用两种以上。说明书CN102033252ACN102033255A5/17页70067作为上述A成分,例如,也可使用具有丙烯酸酯基和甲基丙烯酸酯基中的至少一种基团的反应性稀释剂。上述反应性稀释剂例如可使用日本特开200888309号公报所记载的反应性稀释剂,例如含有单官能丙烯酸酯、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多官能丙烯酸酯、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等。作为上述反应性稀释剂,优选为3官能以上的丙烯酸酯、3官能以上的甲基丙烯酸酯。这是因为它们可使防眩性硬涂层的硬度更加优异。作为上述A成分,例如也可列举丁二醇甘油醚二丙烯酸酯、异氰。

23、脲酸的丙烯酸酯、异氰脲酸的甲基丙烯酸酯等。上述A成分可单独使用一种,也可并用两种以上。0068上述B成分如前所述。上述B成分中,作为无机氧化物粒子,例如可列举出氧化硅二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锡、氧化锆等的微粒。其中,优选氧化硅二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锡、氧化锆的微粒。这些可单独使用1种,也可并用两种以上。0069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中,从防止光的散射、防止硬涂层的透射率降低、防止着色、以及透明性等方面出发,上述B成分优选重均粒径为1NM200NM的范围的所谓的纳米粒子。上述重均粒径例如可使用后述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测量。上述重均粒径更优选为1NM100NM的范围。发。

24、明人等发现将作为纳米粒子的上述B成分添加到上述A成分中时,例如,通过后述溶剂的选择,可使涂布和干燥工序中的上述微粒的运动发生变化。即,在添加了纳米粒子的体系中,可产生下述倾向如果使用某种特定的溶剂时,难以形成由上述微粒引起的表面凹凸;如果使用其他特定的溶剂时,则容易形成上述凹凸。如果不含有上述纳米粒子,则根据溶剂的种类的不同而引起的表面凹凸形状的差异不大。从这些现象可推断出含有上述纳米粒子时,排斥力作用于纳米粒子和微粒,所以上述微粒容易比较均匀地分散,且也容易控制涂布和干燥工序中的微粒的运动,因此,可减少微粒的添加份数,有效地制造本发明的表面凹凸形状。但是本发明不因该推断而受到任何限制或限定。。

25、0070上述B成分中,上述无机氧化物粒子与含有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有机化合物结合表面修饰。上述聚合性不饱和基团通过与上述A成分反应固化,从而提高硬涂层的硬度。作为上述聚合性不饱和基团,例如优选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基、乙烯基、丙烯基、丁二烯基、苯乙烯基、乙炔基、肉桂酰基、马来酸酯基、丙烯酰胺基。此外,含有上述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有机化合物优选为分子内具有硅烷醇基的化合物或通过水解而生成硅烷醇基的化合物。含有上述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有机化合物还优选是具有光敏性基团的化合物。0071相对于100重量份的上述A成分,上述B成分的配合量优选为100200重量份的范围。通过使上述B成分的配合量为100重量份以上。

26、,可更有效地防止防眩性硬涂薄膜发生卷曲及弯折;通过使上述B成分的配合量为200重量份以下,可成为耐擦伤性、铅笔硬度高的硬涂薄膜。相对于100重量份的上述A成分,上述B成分的配合量更优选为100150重量份的范围。0072通过调节上述B成分的配合量,例如,可调节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折射率。为了抑制反射率,可降低防眩性硬涂层的折射率,但在设置低折射率的防反射层低折射率层时,通过提高防眩性硬涂层的折射率,可均匀降低可见光的波长区域的反射。0073用于形成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微粒可通过使所形成的防眩性硬涂层表面形成凹凸形状而赋予其防眩性,此外,还将控制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雾度值作为主要功能。上述防眩性硬涂层。

27、的雾度值可通过控制上述微粒和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之间的折射率之差来进说明书CN102033252ACN102033255A6/17页8行设计。作为上述微粒,例如有无机微粒和有机微粒。上述无机微粒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列举出氧化硅微粒、氧化钛微粒、氧化铝微粒、氧化锌微粒、氧化锡微粒、碳酸钙微粒、硫酸钡微粒、滑石微粒、高岭土微粒、硫酸钙微粒等。此外,有机微粒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列举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粉末PMMA微粒、硅树脂粉末、聚苯乙烯树脂粉末、聚碳酸酯树脂粉末、丙烯酸苯乙烯树脂粉末、苯并胍胺树脂粉末、三聚氰胺树脂粉末、聚烯烃树脂粉末、聚酯树脂粉末、聚酰胺树脂粉末、聚酰亚胺树脂粉末、聚氟乙烯树脂。

28、粉末等。这些无机微粒及有机微粒可单独使用一种,也可并用两种以上。0074上述微粒的重均粒径优选为058M的范围。上述微粒的重均粒径大于上述范围时,图像清晰性降低;另外,小于上述范围时,得不到充分的防眩性,容易产生眩光也变大的问题。上述微粒的重均粒径更优选为26M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36M的范围。此外,上述微粒的重均粒径也优选为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厚度的3080的范围。而且,上述微粒的重均粒径例如可通过库尔特计数法测定。例如,使用利用了细孔电阻法的粒度分布测定装置商品名COULTERMULTISIZER、BECKMANCOULTER公司制,通过测定微粒通过上述细孔时与微粒体积相对应的电解液的电阻来测。

29、定上述微粒的数量和体积,从而算出重均粒径。0075上述微粒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是珠状的近似球形,也可以是粉末等无定形,但优选近似球形的微粒,更优选纵横比为15以下的近似球形的微粒,最优选球形的微粒。0076相对于100重量份的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上述微粒的配合比例优选为520重量份的范围,更优选为517重量份的范围。0077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优选是上述微粒重均粒径的123倍的范围,更优选为122倍的范围。而且,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从涂布性及铅笔硬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为812M的范围,为达到此厚度范围,优选调整上述微粒的重均粒径。只要上述厚度在上述规定的范围内,即可容易地实现微细凹。

30、凸独立且大量存在的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表面形状,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硬度也达到充分的水平例如铅笔硬度为4H以上。另外,上述厚度比上述规定的范围大时,具有卷曲增大、涂布时作业线行走性降低的问题,还具有防眩性降低的问题。另外,上述厚度比上述规定范围小时,不能防止眩光,具有鲜明性降低的问题。0078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雾度值优选在430的范围内。上述雾度值是以JISK71362000年版为基准的防眩性硬涂薄膜整体的雾度值雾度。上述雾度值更优选为630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830的范围。为使雾度值在上述范围内,优选对上述微粒和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进行选择,以使上述微粒和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之间的折射率。

31、之差为001006的范围。由于雾度值在上述范围,因而可得到鲜明的图像,且可提高在暗处的对比度。雾度值过低时,容易引发眩光故障。0079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在上述防反射层表面的凹凸形状中的平均倾斜角度A为05A15的范围。在本发明中,上述平均倾斜角A是用下述的数学式1定义的数值。上述平均倾斜角A例如是由后述的实施例所记载的方法测量的数值。0080平均倾斜角ATAN1A10081在上述数学式1中,如下述的数学式2所示,A是将JISB06011994年度说明书CN102033252ACN102033255A7/17页9版中规定的粗糙度曲线的标准长度L中的相邻峰部的顶点和谷部的最低点之差高度H的总计。

32、值H1H2H3HN除以上述标准长度L所得的数值。上述粗糙度曲线是利用相位差补偿形高频滤波器从截面曲线去除了大于规定的波长的表面波动成分的曲线。而且,上述的所谓截面曲线,是指用与对象面成直角的平面切断了对象面时,出现在该切口的轮廓。图9中示出上述粗糙度曲线、高度H和基准线L的一个例子。0082AH1H2H3HN/L20083优选上述A为0614的范围,更优选为065135的范围。A小于05,防眩性弱;超过15时,眩光容易变得强烈。0084对于防反射层表面的凹凸形状,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JISB06011994年版中规定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为005015M的范围,并且在上述防反射层表面的任。

33、意部位的4MM长度上,超过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有80个以上。而且,具有超过与上述平行线平行且位于01M的高度的基准线的凸状部,且不包含上述基准线的横切上述凸状部的部分的线段的长度为50M以上的凸状部。上述RA优选为007012M的范围,更优选为008010M的范围。为防止防眩性硬涂薄膜表面的外光及图像的映入,需要一定程度的表面粗糙,通过使RA为005M以上,可改善上述映入现象。此外,为确保防眩性,必须使上述RA为015M以下,而且不必使表面全部变粗糙,而是具有波浪状或零星的微细凹凸的表面凹凸形状即可。如果是超过上述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的数量形成为80个以上、且上述RA为015M。

34、以下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则其用于图像显示装置等时,可抑制从倾斜方向看时反射光的散射,改善白色模糊泛白,同时也可提高明处的对比度。上述凸状部的数量更优选为80110个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90100个的范围。上述凸状部的数量小于80个时,易发生眩光;另外,超过110个时,整个表面的着色容易增强。0085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具有超过与上述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平行且位于01M的高度的基准线的凸状部。上述位于01M的高度的基准线横切上述凸状部,上述凸状部的大小为横切上述凸状部的部分的基准线的线段长度小于50M。进而优选的是,在上述防反射层表面的任意部位的4MM长度上,上述线段的长度为20M以下的。

35、上述凸状部形成有50个以上。上述线段的长度为20M以下的凸状部的数量形成有50个以上时,从防眩性方面考虑优选,也难以发生眩光。另外,如果上述线段的长度为50M以上的凸状部存在时,容易发生眩光。如果上述线段的长度为50M以上的凸状部不存在、且超过上述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的数量形成为80个以上、上述RA为015M以下的防眩性硬涂薄膜时,因大量存在比较均匀的微细凹凸,所以可实现优异的均匀散射,高精细面板中的眩光也可得到抑制。上述长度为20M以下的凸状部的数量优选为5090个的范围,更优选为6080个的范围。上述线段长度为20M以下的凸状部的数量过多时,白色模糊容易增强。0086对于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

36、薄膜,如上述RA及上述凸状部的大小和数量所规定的那样,微细凹凸独立、且具有多个,不存在上述长度为50M以上的凸状部,微细凹凸独立、且具有规定数目,优选通过具有用上述范围的雾度值规定的内部散射,可以兼顾防眩性的提高和眩光的消除。0087构成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防眩性硬涂层例如通过下述方法来进行制造,说明书CN102033252ACN102033255A8/17页10即,准备含有上述微粒、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及溶剂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将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涂布在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以形成涂膜,使上述涂膜固化,从而形成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在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层的制造中也可并用以。

37、下方法,即,通过利用模具的转印方式、喷砂、压花辊等适合的方式来赋予凹凸形状的方法等。0088上述溶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使用各种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并用二种以上。根据硬涂层形成材料的组成、微粒的种类、含量等,为了得到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层,存在最合适的溶剂种类和溶剂比率。0089例如,对于后述的实施例中使用的硬涂层形成材料,添加5重量份微粒子使固体成分浓度为45重量、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为约10M时,通过使甲基异丁基酮MIBK/甲乙酮MEK的比率至少在15/120/1重量比的范围内,可得到能实现本发明特性的防眩性硬涂层。在为醋酸丁酯/MEK时,通过使其比率至少在15/130/1重量比的范围内。

38、,可得到能实现本发明特性的防眩性硬涂层。如后述实施例中使用的硬涂层形成材料那样,上述B成分为纳米粒子时,例如,通过由上述溶剂的种类、混合比率引起纳米粒子及上述微粒的分散状态的变化,可推测出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凹凸倾向发生变化。但是,本发明不因该推测而受到任何限制或限定。例如,当为后述的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时,溶剂为MEK、环戊酮、醋酸乙酯、丙酮等时,容易在表面形成凹凸;溶剂为MIBK、甲苯、醋酸丁酯、2丙醇、乙醇等时,难以在表面形成凹凸。因此,为了得到具有本发明特性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优选根据溶剂的种类、溶剂的比率来控制表面形状。0090在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可添加各种流平剂。作为上述流平剂,。

39、例如可列举氟类或硅氧烷类的流平剂,优选硅氧烷类流平剂。作为上述硅氧烷类流平剂,特别优选反应性硅氧烷。通过添加上述反应性硅氧烷,可赋予表面光滑性且长期、持续地保持耐擦伤性。另外,如果使用具有羟基的反应性硅氧烷作为上述反应性硅氧烷,在上述防眩性硬涂层上形成含有硅氧烷成分的树脂层作为后述的防反射层低折射率层,则会提高上述防反射层和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密合性。0091上述流平剂的配合量为,相对于100重量份上述全部树脂成分,例如为5重量份以下,优选为0015重量份的范围。0092在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形成材料中,也可根据需要在不影响性能的范围内添加颜料、填充剂、分散剂、增塑剂、紫外线吸收剂、表面活性剂、防。

40、污剂、抗氧化剂、触变助剂等。这些添加剂可单独使用一种,也可并用两种以上。0093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例如,也可使用日本特开200888309号公报所记载的以往公知的光聚合引发剂。0094作为将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涂布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上的方法,例如可使用喷注式涂布法、模涂法、旋涂法、喷涂法、凹版涂布法、辊涂法、棒涂法等涂布法。0095涂布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从而在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上形成涂膜,并使上述涂膜固化。优选在上述固化之前使上述涂膜干燥。上述干燥例如可以是自然干燥,可以是吹风的风干,也可以是加热干燥,还可以是将它们组合的方法。0096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的涂膜的固。

41、化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紫外线固化。能量线源的照射量以紫外线波长为365NM的累积曝光量计优选为50500MJ/CM2。如果照射量为50MJ/CM2以上时,固化变得更充分,所形成的防眩性硬涂层的硬度也变得更充说明书CN102033252ACN102033255A9/17页11分。另外,如果照射量为500MJ/CM2以下时,可防止所形成的防眩性硬涂层的着色。0097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在上述防眩性硬涂层上配置防反射层低折射率层。在将防眩性硬涂薄膜安装在图像显示装置上时,使图像的可见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空气与防眩性硬涂层界面上的光的反射被提高。防反射层用于降低其表面反射。此外,也可以是在。

42、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两面上都形成防眩性硬涂层和防反射层。另外,防眩性硬涂层和防反射层也可以是分别将两层以上进行层叠而得到的多层结构。0098在本发明中,上述防反射层是将严格控制了厚度及折射率的光学薄膜或上述光学薄膜进行二层以上的层叠而形成的。上述防反射层利用光的干涉效果而使入射光和反射光逆转之后的相位相互抵消来发挥防反射功能。使防反射功能得以体现的可见光线的波长区域例如为380780NM,特别是可见度高的波长区域为450650NM的范围,优选设计防反射层以使其中心波长即550NM的反射率为最小。0099根据光的干涉效果设计上述防反射层,作为提高其干涉效果的方法,例如有增加上述防反射层和上述防眩性。

43、硬涂层之间的折射率之差的方法。一般来说,在层叠了二至五层光学薄层严密控制了厚度及折射率的薄膜的结构的多层防反射层中,通过将折射率不同的成分只按规定厚度形成多层,即可提高防反射层的光学设计的自由度,能进一步提高防反射效果,分光反射特性在可见光区域中也能变均匀平坦。要求上述光学薄膜具有高厚度精度,所以,一般来说,各层的形成用干式的真空蒸镀、溅射、CVD等实施。0100光学薄层越形成多层,越能降低反射率,但通过形成多层,花费成本。例如,在希望反射率为03左右的情况下,优选形成5层左右的结构。在上述防眩性硬涂层上依次形成第一SIO2层、第一TIO2层、第二SIO2层、第二TIO2层、第三SIO2层这5。

44、层的情况下,优选第一SIO2层的厚度是1040NM,更优选是1030NM;优选第一TIO2层的厚度是1040NM,更优选是1030NM;优选第二SIO2层的厚度是1040NM,更优选是1535NM;优选第二TIO2层的厚度是70140NM,更优选是110130NM;优选第三SIO2层的厚度是7090NM,更优选是7585NM。优选上述防反射层的总膜厚度为170350NM的范围,更优选为220310NM的范围。防反射层薄于上述防眩性硬涂层,防反射层本身是难以对表面的凹凸形状产生影响那样程度的厚度。因而,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特征性的表面形状主要由防眩性硬涂层形成。0101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45、的特征之一在于低反射率。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例如具有下述特性。以与垂直方向成10的角度且按照上述防眩性硬涂薄膜最表面的光强度达到1000LX的方式将光照射到防眩性硬涂薄膜表面上。在将折射率为153的硬涂薄膜的反射强度设为1的情况下,可得到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表面的反射强度比是3以下的数值。反射强度比设为3以下的、本发明的结构的防眩性硬涂薄膜能防止“着色”。在这种情况下,反射色调X、Y可实现02X04、02Y04,可得到观察不到“着色”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另外,防眩性太强的情况下,有时可看见“着色”。因而,从该观点出发,规定为A为15以下、RA为015M以下。0102而且,在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

46、薄膜中,为了防止污染物的附着和提高附着的污染物的除去容易性,也优选将含有氟取代基的硅烷系化合物或含有氟取代基的有机化合物等形成的防污染层层叠在上述防反射层上。0103在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中,优选对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和上述防眩性硬涂说明书CN102033252ACN102033255A10/17页12层中的至少一个进行表面处理。如果对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表面进行表面处理,能进一步提高上述防眩性硬涂层或起偏器或偏振片之间的密合性。而且,如果对上述防眩性硬涂层表面进行表面处理,能进一步提高上述防反射层或起偏器或偏振片之间的密合性。0104如上所述,在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上述防。

47、眩性硬涂层,还在所形成的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形成上述防反射层,由此能制造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另外,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也可用上述方法以外的制造方法来制造。对于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硬度,尽管其铅笔硬度也会受层厚度的影响,但其具有例如2H以上的硬度。0105作为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一个例子,能列举出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防眩性硬涂层和防反射层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含有微粒,由此防眩性硬涂层表面成为凹凸形状。另外,在该例子中,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有防眩性硬涂层,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两个面上形成有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另外。

48、,该例子的防眩性硬涂层是单层,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上述防眩性硬涂层也可以是层叠了二层以上的多层构造。0106在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有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等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中,为防止卷曲的发生,也可以对另一面进行溶剂处理。另外,在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有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等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中,为防止卷曲的发生,也可以在另一个面上形成透明树脂层。0107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通常可将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侧通过粘合剂或粘接剂贴合在用于LCD的光学部件上。另外,在此贴合时,也可以对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表面进行如上所述的各种表面处理。0108作为上述光学部件,例如可列举出起偏器或偏振片。

49、。偏振片一般是在起偏器的单侧或两侧具有透明保护薄膜的结构。在起偏器的两面均设置透明保护薄膜时,表面和背面的透明保护薄膜可以是同样的材料,也可以是不同的材料。偏振片通常配置在液晶单元的两侧。而且以2片偏振片的吸收轴呈大致相互正交的方式配置偏振片。0109接着,对于将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进行层叠的光学部件,以偏振片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将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使用粘合剂或粘接剂等与起偏器或偏振片进行层叠,可得到具有本发明的功能的偏振片。0110作为上述起偏器,没有特别限制,可使用各种起偏器。上述起偏器例如可列举出在聚乙烯醇类薄膜、部分甲缩醛化的聚乙烯醇类薄膜、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类部分皂化薄膜等亲水性高分子薄膜上吸附碘、双色性染料等双色性物质并进行单轴拉伸后的薄膜;聚乙烯醇的脱水处理物、或聚氯乙烯的脱盐酸处理物等多烯类取向薄膜等。0111作为在上述起偏器的一个面或两面上设置的透明保护薄膜,优选透明性、机械强度、热稳定性、水分阻断性、相位差值的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光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