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聚集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聚集装置.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94267A43申请公布日20110615CN102094267ACN102094267A21申请号201010592357522申请日20101208200928170320091211JPD01H5/7220060171申请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地址日本爱知县刈谷市72发明人佐藤江平芦崎哲也74专利代理机构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72001代理人陈江雄谭祐祥54发明名称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聚集装置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聚集装置。纤维束聚集装置包括吸入管和透气输送带。吸入管具有吸入狭缝。引导表面具有在吸入狭缝的宽度方向中沿着两侧延伸的引导边缘与非引。
2、导边缘。引导边缘与非引导边缘限定吸入狭缝的宽度。纤维束聚集装置包括覆盖件。覆盖件从上方覆盖该吸入狭缝,同时覆盖该非引导边缘外部的区域。在引导边缘与覆盖件之间设有气流引入间隙。30优先权数据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6页附图6页CN102094273A1/1页21一种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聚集装置11,包括吸入管15,其具有吸入狭缝27且位于牵伸机12的一对最终传递辊13的下游;以及,透气输送带16,其在移动的同时绕吸入管15的引导表面28缠绕以便覆盖该吸入狭缝15,该引导表面28具有在所述吸入狭缝15的宽度方向中沿着两侧延伸的第一侧边缘与第二。
3、侧边缘,所述第一侧边缘与第二侧边缘限定所述吸入狭缝27的宽度,且所述第一侧边缘充当用于聚集纤维束的引导边缘29,所述装置的特征在于覆盖件33,33A,33B,其从上方覆盖所述吸入狭缝27,同时覆盖所述第二侧边缘外部的区域,在所述引导边缘29与所述覆盖件33,33A,33B之间设有气流引入间隙S。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束聚集装置,其中所述覆盖件33,33A,33B具有覆盖壁32,所述覆盖壁32从上方覆盖所述吸入狭缝27,所述覆盖壁32从所述第二侧边缘外部的区域延伸到所述引导边缘29外部的区域,以便具有位于所述引导边缘29外部的区域中的远端边缘32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纤维束聚集装置,其中。
4、所述覆盖壁32,32C具有突出部331,所述突出部331位于所述第二侧边缘外部的区域中且朝向透气带16突出。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纤维束聚集装置,其中所述覆盖件33,33A,33B具有覆盖壁32,32C和侧壁31,31C,所述侧壁31,31C覆盖所述第二侧边缘外部的区域,所述覆盖壁32,32C和所述侧壁31,31C一体地形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纤维束聚集装置,其中所述侧壁31,31C布置于所述吸入管15上,使得在所述侧壁31,31C与所述吸入管15之间没有间隙,以及其中所述覆盖壁32,32C配接到所述侧壁31,31C,使得在所述覆盖壁32,32C与所述侧壁31,31C之间没有间隙。6根据权。
5、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束聚集装置,其中所述覆盖壁32,32C沿着所述吸入狭缝27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在靠近吸入狭缝27的上游端的部分中比在靠近所述吸入狭缝27的下游端的部分中更大。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束聚集装置,其中所述覆盖件33,33A,33B具有延伸穿过所述覆盖件33,33A,33B的孔322,以便使所述覆盖件33,33A,33B的外部与内部彼此连通,所述孔322位于靠近所述吸入狭缝27的上游端的区域中且在所述第二侧边缘的外部。权利要求书CN102094267ACN102094273A1/6页3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聚集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聚集。
6、装置FIBERBUNDLECONCENTRATINGAPPARATUS。背景技术0002日本特许公开专利公告第200269762号公开了一种纤维束聚集装置,其在对纤维束加捻TWISTED之前聚集牵伸的纤维束条片。在上述公告中所公开的纤维束聚集装置包括中空成型构件吸入管和穿孔的输送带。中空成型构件在纤维束移动方向中位于牵伸机DRAFTMACHINE的一对出口辊一对最终辊的下游,且输送带围绕形成于中空成型构件的外周向表面上的滑动表面缠绕。入口狭缝吸入狭缝形成于中空成型构件的滑动表面中。入口狭缝被输送带覆盖。中空成型构件具有张紧辊,其在纤维束的移动方向中设于下游端附近。张紧辊移动输送带,同时使纤维束。
7、和输送带压靠在中空成型构件的外周向表面上。0003入口狭缝相对于纤维束的移动方向倾斜,且在狭缝宽度方向中在两侧上的两个侧边缘之一形成纤维引导边缘。在一对出口辊与张紧辊之间,纤维束被覆盖件覆盖。覆盖件包括支承部和覆盖壁,覆盖壁从支承部的上端延伸。支承部与覆盖壁一体地形成。支承部配接到位于纤维引导边缘外部的滑动表面的一部分。空气入口间隙形成于与入口狭缝的支承部相对的狭缝的侧部上。空气入口间隙位于覆盖壁与输送带之间。0004上述公告公开了覆盖件用于进一步改进条片的压缩聚集。但是,由于覆盖件支承部位于纤维引导边缘外部的区域中,从外部区域到纤维引导边缘仅存在少量气流。这导致不充分的气流使纤维束从外部区域。
8、朝向纤维引导边缘移动。因此,纤维束的聚集是不充分的。这会降低纱线的品质。发明内容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进纤维束的聚集性质。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且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聚集装置。纤维束聚集装置位于纺纱机的一对最终传递辊的下游。纤维束聚集装置包括吸入管和透气输送带。吸入管具有吸入狭缝。透气输送带移动同时绕吸入管的引导表面缠绕以便覆盖该吸入狭缝。引导表面具有在吸入狭缝的宽度方向中沿着两侧延伸的第一侧边缘与第二侧边缘。第一侧边缘与第二侧边缘限定吸入狭缝的宽度。第一狭缝边缘充当用于聚集纤维束的引导边缘。纤维束聚集装置包括覆盖件。覆盖件从上方覆盖该吸入狭缝,同时覆盖第二侧。
9、边缘外部的区域。气流引入间隙设于引导边缘与覆盖件之间。附图说明0007图1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纤维束聚集装置的局部剖视的侧视图;0008图1B示出图1A的局部平面图;说明书CN102094267ACN102094273A2/6页40009图2A是示出图1A所示的纤维束聚集装置的吸入管与输送带之间关系的局部平面图;0010图2B是沿着图2A中的线2B2B所截取的截面图;0011图3A是示出纤维束的移动位置与毛羽状况之间关系的曲线图;0012图3B是示出纤维束的移动位置与纱线强度之间关系的曲线图;0013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纤维束聚集装置的截面图;0014图5A是示出根据。
10、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纤维束聚集装置的局部放大平面图;0015图5B是沿着图5A中的线5B5B所截取的截面图;0016图6A是示出纤维束的移动位置与毛羽状况之间关系的曲线图;0017图6B是示出纤维束的移动位置与纱线强度之间关系的曲线图;0018图7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修改实施例的纤维束聚集装置的局部放大平面图;0019图7B是沿着图7A中的线7B7B所截取的截面图;0020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修改的实施例的纤维束聚集装置的截面图;以及0021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修改的实施例的纤维束聚集装置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0022现将参看图1A至图3B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纤维束聚集装置11。。
11、0023如图1A所示,纤维束聚集装置11位于牵伸机12中,在一对最终传递辊13下游的位置。纤维束聚集装置11包括传递部14、吸入管15、透气输送带16以及引导部17。这对最终传递辊13包括前底辊131与前顶辊132。0024传递部14包括与前底辊131平行的旋转轴18、形成于旋转轴18上的底夹辊181以及经由透气输送带16压靠在底夹辊181上的顶夹辊19。如同前顶辊132,顶夹辊19由承重臂未图示支承,承重臂在每隔一个纺锤SPINDLE处具有支承构件20。支承构件20与前顶辊132的支承构件未图示一体地形成。吸入管15在纤维束F的移动方向中相对于传递部14的夹点顶夹辊19与透气输送带16的接触。
12、点位于上游侧上。0025多个辊支架21布置于沿着精纺机SPINNINGFRAME的纵向垂直于图1A的平面的方向的预定间隔处。支承臂未图示布置于每个相邻成对的辊支架21之间的中间位置。支承臂由支承梁未图示支承,其沿着精纺机的纵向延伸。旋转轴18支承于辊支架21与支承臂之间。旋转轴18在纵向在中间位置具有齿轮22。齿轮22与旋转轴18一体地旋转。0026齿轮部133形成于朝向齿轮22的前底辊131的外周向表面上。固定于支承梁上的支承臂24旋转地支承中间齿轮25。中间齿轮25与齿轮部133和齿轮22啮合。前底辊131的旋转力经由齿轮部133、中间齿轮25以及齿轮22传输到旋转轴18。0027吸入管道。
13、未图示布置于精纺机中沿着精纺机的纵向延伸。吸入管15平行于吸入管道延伸且由连接管26连接到吸入管道。吸入管15具有引导表面28,其中形成吸入狭缝27。引导表面28是自吸入管向外凸出的弯曲表面。0028透气输送带16缠绕并接触吸入管15、引导部17和底夹辊181。吸入狭缝27被透气输送带16覆盖。透气输送带16由编织布形成以便具有充分透气性。0029随着旋转轴18旋转,底夹辊181和顶夹辊19在相反方向旋转,使得在底夹辊181说明书CN102094267ACN102094273A3/6页5与顶夹辊19之间的透气输送带16在箭头R的方向中移动。因此在顶夹辊19与透气输送带16之间的纤维束F从上游端。
14、271移动到吸入狭缝27的下游端272。0030如图1B所示,吸入狭缝27相对于透气输送带16沿着引导表面28的输送方向倾斜。引导表面28具有在吸入狭缝27的宽度方向在图2A中的箭头H的方向或者吸入管的纵向沿着两侧延伸的一对侧边缘29、30。侧边缘29、30限定狭缝27的宽度。在两个侧边缘29、30中,侧边缘第一侧边缘29充当引导边缘在下文中被称作引导边缘29,其使纤维束F聚集。吸入狭缝27的宽度沿着透气输送带16的输送方向R从上游端朝向下游端部分地减小。0031如图2A和图2B所示,覆盖件33设于引导表面28上。覆盖件33从上方覆盖该吸入狭缝27、和与引导边缘29相对的侧边缘第二侧边缘或非引。
15、导边缘外部的区域。覆盖件33包括在侧边缘30外部的引导表面28的区域在侧边缘30左边的区域中的侧壁31,和位于吸入狭缝27上方的覆盖壁32。侧壁31与覆盖壁32一体地形成。在侧边缘30外部的区域是指在与侧边缘30相对的吸入狭缝27的侧部上的区域,且将在下文中被称作第一区域。侧壁31朝向引导表面28延伸,且覆盖壁32在垂直于侧壁31的方向中从例壁31的上端延伸。侧壁31的下端远端接触该引导表面28,使得在侧壁31与引导表面28之间没有间隙,且覆盖壁32配接到侧壁31,使得在覆盖壁32与侧壁31之间没有间隙。0032突出部331与侧壁31的内表面朝向吸入狭缝27的表面和覆盖壁32的内表面一体地形成。
16、。在第一区域中,突出部331朝向透气输送带16突出且到达侧边缘30之前的点,且在突出部331与透气输送带16之间存在小间隙。在覆盖壁32的内表面320除了突出部331之外的部分与引导表面28之间的空间是恒定的。在突出部331与引导表面28之间的空间也是恒定的。0033如图2A所示,覆盖壁32的远端边缘321相对于引导表面28上的透气输送带16的输送方向R略微倾斜。覆盖壁32沿着吸入狭缝27的宽度方向H的长度沿着与透气输送带16的输送方向R相反的方向增加。即,覆盖壁32沿着吸入狭缝27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在靠近吸入狭缝27上游端271的部分中比在靠近吸入狭缝27下游端272的部分中更大。沿着吸入狭缝。
17、27的宽度方向H,覆盖壁32的远端边缘321位于在引导边缘29外部的区域第二区域在图2A中引导边缘29右边的区域,且覆盖壁32沿着吸入狭缝27的宽度方向H覆盖该引导表面28到超过引导边缘29的位置。0034覆盖壁32向上与吸入狭缝27分开且覆盖大部分吸入狭缝27。在本实施例中,吸入狭缝27的上游端271和下游端272不在被覆盖壁32覆盖的区域中。0035侧壁31和覆盖壁32形成覆盖件33,其在第一区域在图2A中侧边缘30左边的区域中自引导表面28的部分伸展到第二区域在图2A中引导边缘29右边的区域中引导表面28的一部分上方的空间。第二区域是与吸入狭缝27相对的引导边缘29的侧部上的区域。第一区。
18、域与第二区域在吸入狭缝27的相对侧上。覆盖件33利用托架未图示支承到该支承构件20上。通过将承重臂未图示布置于释放位置,覆盖件33以及顶夹辊19可与吸入管15分开。0036气流引入间隙S形成于引导边缘29在本实施例中,布置于引导表面29上的透气输送带16的表面与覆盖壁32的远端边缘321之间。在覆盖件33与引导表面28之间的空间经由气流引入间隙S朝向第二区域开放。说明书CN102094267ACN102094273A4/6页60037纤维束F移动,同时由于横移装置TRAVERSEDEVICE未图示的操作而横移。横移运动的速度被设置为小于纤维束F移动速度的值。吸入狭缝27的上游端271垂直于透气。
19、输送带16的输送方向R。即使纤维束F的位置由于横移运动而改变,在一对最终传递辊13的夹点与吸入狭缝27之间的距离维持在恒定值。0038现将描述纤维束聚集装置11的操作。0039当启动精纺机时,纤维束F由牵伸机12牵伸,且然后从一对最终传递辊13引导至纤维束聚集装置11。使顶夹辊181与顶夹辊19旋转使得其外周向表面的速度基本上等于一对最终传递辊13的外周向表面的速度。在充分张力下经过辊181与19的夹点时,纤维束F向下游移动同时被加捻。0040吸入管道未图示的吸入通过连接管26作用于吸入管15上,且空气穿过透气输送带16且从吸入狭缝27抽送到吸入管15内。在吸入狭缝27形成的吸入通过透气输送带。
20、16作用于纤维束F上。同时,纤维束F沿着透气输送条带16移动,同时在覆盖件33与引导表面28之间的空间中沿着吸入狭缝27聚集。在此情况下,在吸入狭缝27附近和在透气输送带16表面附近的空气持续地流到吸入狭缝27。但是,覆盖件33的侧壁31阻挡从第一区域到吸入狭缝27的气流,且覆盖壁32阻挡从吸入狭缝27上方的区域流到吸入狭缝27的气流。因此,沿着吸入狭缝27的宽度方向H朝向吸入狭缝27的气流变成主要从覆盖壁32的远端边缘321与透气输送带16的表面之间的气流引入间隙S到吸入狭缝27的气流。因此,纤维束F吸引到透气输送带16上对应于吸入狭缝27的位置。然后通过透气输送带16的输送效果和主要从覆盖。
21、壁32的远端边缘321与透气输送带16的表面之间的气流引入间隙S到吸入狭缝27内的气流来聚集纤维束F。0041图3A示出通过实验获得的纤维束F的毛羽状况HAIMESS与移动位置之间的关系。图3B示出通过实验获得的纤维束F的纱线强度与移动位置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毛羽状况是指与起毛相关的评估项目,且被定义为每1CM纱线突出纤维的总长度。在水平轴线的位置X在图3A和图3B中代表纤维束F的移动位置,对应于在图2A中的位置X,且在水平轴线中的位置Z对应于图2A中的位置Z。在水平轴线中的位置Y对应于图2A中的位置Y。0042在图3A和图3B中的符号口代表其中使用覆盖件33的实验结果,且符号代表其中不使用覆。
22、盖件33的实验结果。毛羽状况越小,即,越靠近图3A的曲线的底部,纤维束F的性质变得更好。纱线强度越大,即,距图3B的曲线底部越远,纤维束F的性质变得更好。0043图3A的实验结果示出当使用覆盖件33时比不使用覆盖件33时毛羽状况更佳。当纤维束F处于移动位置Z时,特别地改进毛羽状况。另外,当使用覆盖件33时,与不使用覆盖件33的情况相比,在位置X、Y与Z中的毛羽状况差异较小。即,毛羽状况是稳定的,与横移位置无关。0044图3B中的实验结果示出当使用覆盖件33时比不使用覆盖件33时纱线强度更好。在纤维束F处于移动位置X与Z的两种情况下显著地改进纱线强度。另外,当使用覆盖件33时,与不使用覆盖件33。
23、的情况相比,在位置X、Y与Z的纱线强度差异较小。即,纱线强度是稳定的,与横移位置无关。0045本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00461侧壁31阻挡从与吸入狭缝27相对的侧边缘30的侧部上的区域第一区域说明书CN102094267ACN102094273A5/6页7到吸入狭缝27的气流。与无侧壁31的情况相比,这增加从与吸入狭缝27相对的引导边缘29的侧部上的区域第二区域通过气流引入间隙S到吸入狭缝27的空气流量。因此,增加了从第二区域到吸入狭缝27的空气流量,改进纤维束F的聚集性质。00472覆盖壁32阻挡从上方到吸入狭缝27内的气流。因此,与不提供覆盖壁32的情况相比,从第二区域通过气流引入间隙S到。
24、吸入狭缝27的空气流量增加。即,覆盖壁32有助于改进纤维束F的聚集性质。00483为了改进纤维束F的聚集性质,优选地,从第二区域到吸入狭缝27的气流朝向吸入狭缝27引导,同时平行于引导表面28流动。根据本实施例,覆盖壁32具有内表面320,其以预定距离远离引导表面28。覆盖壁32的远端边缘321在吸入狭缝27的宽度方向H到达超过引导边缘29的位置,即在第二区域中的位置。因此,从第二区域经由气流引入间隙S到吸入狭缝27的气流方向接近平行于引导表面28的方向。这改进纤维束F的聚集性质。00494在第一区域中朝向透气输送带16突出的突出部331抑制从第一区域中的吸入狭缝27的上游端271与下游端27。
25、2到吸入狭缝27的气流。这种对到吸入狭缝27的气流的抑制还增加从第二区域到吸入狭缝27的气流,由此有助于改进纤维束F的聚集性质。00505侧壁31的下端远端接触该引导表面28使得在侧壁31与吸入管15的引导表面28之间没有间隙,且覆盖壁32配接到侧壁31,使得在覆盖壁32与侧壁31之间没有间隙。在此配置中,在侧壁31的下端远端与引导件表面之间没有气流通过,且在侧壁31的上端与覆盖壁32的近端之间没有气流通过。因此,有效地增加了从第二区域到吸入狭缝27的空气流量。00516由于覆盖件33通过整合侧壁31与覆盖壁32而形成,覆盖件33可易于形成为所需形状。0052现将参看图4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
26、例。在本实施例中,对于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对应部件相同的部件,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且省略其详细解释说明。0053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覆盖件33A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覆盖件33A并不具有第一实施例的突出部331。0054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优点1至3、5和6相同的优点。0055现将参看图5和图6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对于与第二实施例的相对应部件相同的部件,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且省略其详细解释说明。0056如图5A和图5B所示,在覆盖件33B的覆盖壁32中形成孔322。孔322使覆盖壁32的外部与内壁彼此连通。孔322形成于覆盖件33B中靠近吸入狭缝27的上游端271。
27、且对应于第一区域的位置。从外部通过孔322流到覆盖壁32内部的气流朝向靠近第一区域中吸入狭缝27的上游端271的侧边缘30的一部分引导。穿过孔322的气流在移动位置X附近朝向引导边缘29移动纤维束F。0057图6A示出通过实验获得的纤维束F的毛羽状况与移动位置之间的关系。图6B示出通过实验获得的纤维束F的纱线强度与移动位置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6A和图6B中的符号示出其中使用覆盖件33B的实验结果,且符号示出其中使用第一实施例的覆盖件33的实验结果。0058在图6A中示出的实验结果示出在移动位置Y与Z,毛羽状况在覆盖件33B与覆盖说明书CN102094267ACN102094273A6/6页8。
28、件33之间并无显著不同。但是,在移动位置X,毛羽状况对于具有覆盖件33B比具有覆盖件33更佳。这示出当使用覆盖件33B时,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进一步减小在位置X、Y、Z之间毛羽状况的差异,且毛羽状况是稳定的,与横移位置无关。在图6B中示出的实验结果示出在移动位置Y与Z,纱线强度在覆盖件33B与覆盖件33之间并无显著不同。但在移动位置X,纱线强度对于具有覆盖件33B比具有覆盖件33更好。这示出当使用覆盖件33B时,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进一步减小在位置X、Y、Z之间纱线强度的差异,且纱线强度是稳定的,与横移位置无关。0059本发明提供与第二实施例相同或更多的优点。0060本发明并不限于上文所述的实施例。
29、,而是可如下实施。0061如图7A和图7B所示,孔332可形成于覆盖件33的突出部331中。孔332位于靠近吸入狭缝27的上游端271的突出部331的部分中且延伸到侧边缘30。穿过孔332的气流朝向引导边缘29移动在移动位置X附近的纤维束F。此配置提供与第三实施例相同的优点。0062可采用图8所示的覆盖件33C,其包括相对于引导表面28倾斜的侧壁31C,和覆盖壁32C,覆盖壁32C相对于引导表面28以与侧壁31C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倾斜。覆盖壁32C沿着吸入狭缝27的宽度方向H覆盖引导表面28到超过引导边缘29的位置。0063如图9所示,可采用相对于引导表面28倾斜的壁形覆盖件33D。覆盖件33D。
30、沿着吸入狭缝27的宽度方向H覆盖引导表面28到超过引导边缘29的位置。覆盖件33C用作相对于引导表面28倾斜的壁表面和相对于引导表面28倾斜的覆盖壁。0064在第一实施例中,引导表面28可为平坦表面,且覆盖壁32的内表面320可为平坦表面。0065在第一实施例中,覆盖件33的覆盖壁32可覆盖整个吸入狭缝27。0066在第一实施例中,突出部331可与侧壁31分开。0067引导表面28与覆盖壁32的表面320可具有不同形状。举例而言,引导表面28可为弯曲表面,且内表面320可为平坦表面。0068吸入狭缝27可相对于透气传输带16的传输方向在与第一实施例相反的方向中倾斜。即,吸入狭缝27可具有与图2。
31、A镜像反转的图像。0069可使用由具有大量孔的橡胶或弹性树脂制成的透气输送带。说明书CN102094267ACN102094273A1/6页9图1A图1B说明书附图CN102094267ACN102094273A2/6页10图2A图2B说明书附图CN102094267ACN102094273A3/6页11图3A图3B图4图5A说明书附图CN102094267ACN102094273A4/6页12图5B图6A图6B说明书附图CN102094267ACN102094273A5/6页13图7A图7B说明书附图CN102094267ACN102094273A6/6页14图8图9说明书附图CN10209426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