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应用.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923627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87.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572308.5

申请日:

2010.12.03

公开号:

CN102093187A

公开日:

2011.06.15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C07C 49/755申请公布日:20110615|||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7C 49/755申请日:20101203|||公开

IPC分类号:

C07C49/755; C07D321/00; C12P15/00; C12P17/08; A61K31/122; A61K31/357; A61P35/00; A61P37/02

主分类号:

C07C49/755

申请人:

沈阳药科大学

发明人:

裴月湖; 张起辉; 陈刚; 卢轩; 华会明; 白皎

地址: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103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沈阳杰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07

代理人:

李宇彤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从海洋来源微生物的发酵液中提取得到的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应用,具体的说是从采集自南海潮间带红树植物木果楝XylocarpusGranatum的一株真菌Nigrosporasphaerica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两个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应用,具体涉及具有一定细胞毒活性及免疫佐剂功能的新的聚酮类化合物。本发明所涉及的聚酮类化合物结构式如下图(1和2)所示。用体外细胞毒实验模型测试了新化合物的活性。结果表明:两个化合物对肿瘤细胞表现了不同程度的活性,另外还利用刀豆蛋白刺激的免疫调节实验初测了化合物的免疫调节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免疫佐剂功能,其具体机制还未有太明确的相关报道。

权利要求书

1: 具有如下结构的聚酮类化合物 : 。
2: 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聚酮类化合物在制备抗癌药物中的应用。
3: 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聚酮类化事物在制备免疫佐剂中的应用。

说明书


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 涉及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应用。背景技术 目前从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到 30000 种以上的天然产物, 其中很大一部分都 具有生物活性, 它们有望被开发成药物。已经面世的微生物相关药物已过百种。人们正做 出巨大的努力去探寻和发现更有价值的代谢产物。 而耐药性病原体、 新病原体、 癌症和心脑 血管等疾病快速发展, 因此寻找活性更好、 毒性更低的药物成了当务之急, 由于从传统的陆 生微生物中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的速度逐年减缓, 故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当 务之急。
     发明内容 :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从海洋来源微生物的发酵液中提取得到新的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应 用, 具体的说是从采集自南海潮间带红树植物木果楝 Xylocarpus Granatum 的一株真菌 Nigrospora sphaerica 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两个具有一定细胞毒活性及免疫佐剂功能的 新的聚酮类化合物 Rousselianone A'(compound 1) 、 Dimeric sculezonone A(compound 2) 及其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中国海洋药物资源 , 寻找新的活性化合物 , 为研究开发药 物提供先导化合物。
     本发明是以采集自南海潮间带红树植物木果楝Xylocarpus Granatum 的一株真菌 Nigrospora sphaerica 的发酵液为原料 , 经溶剂萃取和多种色谱方法分离 , 得到两个新的 聚酮类化合物。采用了质谱、 核磁共振等光谱技术 , 确定了该化合物的结构。
     该化合物的结构如下 :
     其制备方法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施 : 将分离自南海潮间带红树植物 Xylocarpus Granatum 的真菌 Nigrospora sphaerica 大 量 发 酵。16 层 纱 布 过 滤, 将 菌 丝 体 和 发 酵 液 分 离, 发 酵 液 减 压 浓 缩 至 10L, 将浓缩 液分别用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 各萃三次, 合并萃取物, 经中低压柱色谱, 硅胶柱色 谱 ,sephadexLH-20 凝胶柱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纯化 , 得单体化合物。本发明的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及免疫抑制作用。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1 : 分离培养基采用马铃薯浸汁 200ml+ 玉米浸汁 8ml+ 蛋白胨 1g+ 葡萄糖 9g+ 陈海水 600ml+ 水 300 ml, 在 23℃条件下, 培养 12 天。发酵培养基采用马铃薯浸汁 200ml+ 玉米 浸汁 5ml+ 蛋白胨 1g + 酵母粉 1g+ 葡萄糖 17g+ NaCl 18 g+ MgCl2 1.3g+ KCl 0.2g+ FePO40.01g+ 水 1000ml, 在 23℃条件下, 以 150rpm 振荡培养 17 天, 发酵量为 70L。
     菌落与菌株生物学特性 : 发育完全的菌落呈现为灰色毛茸状, 菌丝体具荚膜显褐 色。菌丝体分裂时, 前期为灰色, 后期为深棕色。菌株分生的孢子为黑色球状, 由单细胞构 成, 分生于透明腔状菌丝体的顶端, 粒径一般在 15.3-20.5μm 之间。
     将 Y9-19 菌株的 18S rRNA 序列与 GenBank 中的序列比对, 发现核酸序列与真菌 Nigrospora sp. 相似率达到 95% 以上, 再结合之前观测到的生物学特性及孢子结构分析, 最终将该真菌鉴定为 Nigrospora sphaerica。 海洋来源真菌 Nigrospora sphaerica 的发酵液 70L, 减压浓缩至 10L, 等量乙酸乙酯, 正丁醇萃取三次, 回收溶剂的到浸膏 66.5g, 经中低压液相色谱, 30% 甲醇 / 水洗脱部分过硅 胶柱色谱, 氯仿甲醇梯度洗脱, 得到 10 个流分, 其中氯仿甲醇 100:3 洗脱部分使用 Sephedex LH-20 凝胶柱色谱 (氯仿 : 甲醇 =1:1 系统) , 减压硅胶柱色谱 (石油醚 : 乙酸乙酯 =2:1) , 最后 使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 (45% 甲醇水) 得到化合物 1 和 2。 物理常数光谱数据如下 : 化合物 1 Rousselianone A' 黄色针晶 ( 甲醇 ), mp 149-150℃。UV (MeOH) λ max 592, 334, 259nm; IR (KBr) ν max 3246, 2922, 1710, 1603, 1555, 1462, 1384, 1211, 1115, 1048, 976 cm-1。 1 HR-TOF-MS m/z 421.12564 [M+Na]+ (calcd for C22H22O7Na, 421.12577)。 H-NMR (600MHz, DMSO-d 6) δ : 13.24 (1H, s, 1-OH), 12.67 (1H, s, 6-OH), 6.78 (1H, s, H-5), 6.38 (1H, s, H-2), 5.55 (1H, t, J = 6.0Hz, H-19), 4.69 (1H, d, J =6.0Hz, H-18), 3.79 (H, s, 12-OH), 3.25 (1H, s, H-14), 2.79 (1H, s, H-17), 2.20 (1H, s, H-16), 1.84 (1H, s, H-21), 1.79 (1H, s, H-22)。13C-NMR (150MHz, DMSO-d 6) δ 205.6 (C-15), 199.2 (C-11), 197.1 (C-13), 168.8 (C-1), 166.5 (C-3), 165.6 (C-6), 150.1 (C-4), 139.8 (C-20), 137.1 (C-9), 119.1 (C-5), 117.1 (C-19), 113.1 (C-10), 105.5 (C-7), 101.8 (C-8), 97.1 (C-2), 77.5 (C-12), 66.3 (C-18), 51.9 (C-14), 31.1 (C-16), 26.6 (C-17), 25.7 (C-21), 18.3 (C-22). 化合物 2: Dimeric sculezonone A 黄色无定形粉末。UV (MeOH) λ max 593, 343, 260 nm; IR (KBr) ν max 3426, 2923, 1710, 1605, 1458, 1383, 1201, 1146, 1061, 1032 cm-1。HR-TOF-MS m/z 819.2624 [M+Na]+ (calcd for C44H44O14Na, 819.2625). 1H-NMR (600MHz, DMSO-d 6) δ : 13.32 (1H, s, 1-OH), 13.27 (1H, s, 1-OH'), 12.79 (1H, s, 6-OH), 12.76 (1H, s, 6-OH'), 6.75 (1H, s, H-5), 6.75 (1H, s, H-5'), 4.64 (1H, q, J = 6.0Hz, H-18), 4.65 (1H, q, J = 6.0Hz, H-18'), 3.72 (H, s, 12-OH), 3.67 (H, s, 12-OH'), 3.30
     (1H, s, H-14), 3.26 (1H, s, H-14'), 2.77 (1H, s, H-17), 2.77 (1H, s, H-17'), 2.20 (1H, s, H-16), 2.20 (1H, s, H-16'), 1.53 (1H, s, H-22), 1.51 (1H, s, H-22'), 1.47 (1H, d, J = 6.0Hz, H-20), 1.46 (1H, d, J = 6.0Hz, H-20'), 1.28 (1H, s, H-21), 1.31 (1H, s, H-21')。13C-NMR (150MHz, DMSO-d 6) δ : 205.8 (C-15), 205.6 (C-15'), 199.2 (C-11), 199.2 (C-11'), 197.0 (C-13), 196.9 (C-13'), 166.2 (C-6), 166.1 (C-6'), 166.0 (C-1), 166.0 (C-1'), 165.3 (C-3), 165.3 (C-3'), 149.2 (C-4), 149.2 (C-4'), 137.5 (C-9), 137.5 (C-9'), 118.5 (C-2), 118.5 (C-2'), 117.9 (C-5), 117.9 (C-5'), 109.7 (C-10), 109.7 (C-10'), 105.4 (C-7), 105.4 (C-7'), 102.6 (C-8), 102.6 (C-8'), 91.6 (C-18), 91.5 (C-18'), 77.5 (C-12), 77.5 (C-12'), 52.1 (C-14), 51.7 (C-14'), 43.3 (C-19), 43.2 (C-19'), 31.0 (C-16), 30.9 (C-16'), 25.8 (C-22), 25.4 (C-22'), 24.2 (C-17), 24.2 (C-17'), 20.6 (C-21), 20.5 (C-21'), 14.6 (C-20), 14.4 (C-20'). 实施例 2 : 细胞毒活性测试 化合物 1 和 2 的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1 2 HL-60cellsIC50(μ M) 33.6 58.2 PC-3cellsIC50(μ M) 54.8 62.3实验方法 采用 MTT 法, 将密度为 4.5×104 个 /mL 的细胞液 (HL-60, PC -3) 以 2 ml/ 孔剂量接种 于 24 孔板, 向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化合物 1 和 2 , 共同孵育 72 小时后于显微镜下计数, 生 长抑制率 = 细胞总数 / 孔 ÷ 对照细胞总数 / 孔 ×100%, 并求 IC50 (细胞生长抑制率达 50% 时的药物浓度 )。
     实施例 3 : 免疫调节活性测试 : 化合物 1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注 : 与 ConA 组比较﹡ P<0.05 ; ﹡﹡ P<0.01。
     化合物 2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注 : 与 ConA 组比较﹡ P<0.05 ; ﹡﹡ P<0.01。
     对于两个化合物来说, 空白组 OD 值分别为 0.162±0.008/0.135±0.011, 而 ConA 组 OD 值明显增加 , 分别为 0.335±0.011/0.305±0.010, ConA+ 药组 OD 值与 ConA 组比较 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另外高浓度组 OD 值 (化合物 1 的 50μg· ml–1 给药加 ConA 组, 化 –1 合物 2 的 50μg · ml–1 给药加 ConA 组和未加 ConA 组, 以及化合物 2 的 100μg·ml 给 药加 ConA 组)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且具有浓度依赖性。说明化合物 1 和 2 具有 免疫佐剂样作用, 2 的作用强于 1。 1 和 2 的高浓度组效果减弱, 说明它们的量效关系曲线成 抛物线状, 过大剂量无益于免疫调节。 实验方法 无菌条件下制备小鼠脾细胞, 然后用 1640 不完全培养液洗涤 2 次, 每次 1000r/min, 离 心 10 min, 再用 1640 完全培养液配成终浓度为 5×106 个 /ml, 取 100 μl 加入 96 孔板每 孔, 再加入终浓度为 5μg/ml 的 ConA, 置 37℃, 5% CO2 条件下培养 48 小时后, MTT 染色, 再 继续培养 12 小时, 然后加入 DMSO, 充分震荡后静置, 酶标仪 560 nm 波长检测 OD 值。
     6

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应用.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93187A43申请公布日20110615CN102093187ACN102093187A21申请号201010572308522申请日20101203C07C49/755200601C07D321/00200601C12P15/00200601C12P17/08200601A61K31/122200601A61K31/357200601A61P35/00200601A61P37/0220060171申请人沈阳药科大学地址110016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103号72发明人裴月湖张起辉陈刚卢轩华会明白皎74专利代理机构沈阳杰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21207代理人李宇。

2、彤54发明名称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应用57摘要本发明涉及从海洋来源微生物的发酵液中提取得到的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应用,具体的说是从采集自南海潮间带红树植物木果楝XYLOCARPUSGRANATUM的一株真菌NIGROSPORASPHAERICA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两个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应用,具体涉及具有一定细胞毒活性及免疫佐剂功能的新的聚酮类化合物。本发明所涉及的聚酮类化合物结构式如下图(1和2)所示。用体外细胞毒实验模型测试了新化合物的活性。结果表明两个化合物对肿瘤细胞表现了不同程度的活性,另外还利用刀豆蛋白刺激的免疫调节实验初测了化合物的免疫调节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免疫佐剂功能,其具。

3、体机制还未有太明确的相关报道。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CN102093194A1/1页21具有如下结构的聚酮类化合物。2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酮类化合物在制备抗癌药物中的应用。3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酮类化事物在制备免疫佐剂中的应用。权利要求书CN102093187ACN102093194A1/4页3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应用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应用。背景技术0002目前从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到30000种以上的天然产物,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具有生物活性,它们有望被开发成药物。已经面世的微生物相关药物已过百种。

4、。人们正做出巨大的努力去探寻和发现更有价值的代谢产物。而耐药性病原体、新病原体、癌症和心脑血管等疾病快速发展,因此寻找活性更好、毒性更低的药物成了当务之急,由于从传统的陆生微生物中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的速度逐年减缓,故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当务之急。0003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应用。0004本发明涉及从海洋来源微生物的发酵液中提取得到新的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应用,具体的说是从采集自南海潮间带红树植物木果楝XYLOCARPUSGRANATUM的一株真菌NIGROSPORASPHAERICA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两个具有一定细胞毒活性及免疫佐剂功能的新的聚酮类化合物ROUS。

5、SELIANONEA(COMPOUND1)、DIMERICSCULEZONONEA(COMPOUND2)及其应用。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中国海洋药物资源,寻找新的活性化合物,为研究开发药物提供先导化合物。0006本发明是以采集自南海潮间带红树植物木果楝XYLOCARPUSGRANATUM的一株真菌NIGROSPORASPHAERICA的发酵液为原料,经溶剂萃取和多种色谱方法分离,得到两个新的聚酮类化合物。采用了质谱、核磁共振等光谱技术,确定了该化合物的结构。0007该化合物的结构如下其制备方法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施将分离自南海潮间带红树植物XYLOCARPUSGRANATUM的真菌N。

6、IGROSPORASPHAERICA大量发酵。16层纱布过滤,将菌丝体和发酵液分离,发酵液减压浓缩至10L,将浓缩液分别用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各萃三次,合并萃取物,经中低压柱色谱,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得单体化合物。说明书CN102093187ACN102093194A2/4页40008本发明的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及免疫抑制作用。具体实施方式0009实施例1分离培养基采用马铃薯浸汁200ML玉米浸汁8ML蛋白胨1G葡萄糖9G陈海水600ML水300ML,在23条件下,培养12天。发酵培养基采用马铃薯浸汁200ML玉米浸汁5ML蛋白胨1G酵母粉。

7、1G葡萄糖17GNACL18GMGCL213GKCL02GFEPO4001G水1000ML,在23条件下,以150RPM振荡培养17天,发酵量为70L。0010菌落与菌株生物学特性发育完全的菌落呈现为灰色毛茸状,菌丝体具荚膜显褐色。菌丝体分裂时,前期为灰色,后期为深棕色。菌株分生的孢子为黑色球状,由单细胞构成,分生于透明腔状菌丝体的顶端,粒径一般在153205M之间。0011将Y919菌株的18SRRNA序列与GENBANK中的序列比对,发现核酸序列与真菌NIGROSPORASP相似率达到95以上,再结合之前观测到的生物学特性及孢子结构分析,最终将该真菌鉴定为NIGROSPORASPHAERI。

8、CA。海洋来源真菌NIGROSPORASPHAERICA的发酵液70L,减压浓缩至10L,等量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三次,回收溶剂的到浸膏665G,经中低压液相色谱,30甲醇/水洗脱部分过硅胶柱色谱,氯仿甲醇梯度洗脱,得到10个流分,其中氯仿甲醇1003洗脱部分使用SEPHEDEXLH20凝胶柱色谱(氯仿甲醇11系统),减压硅胶柱色谱(石油醚乙酸乙酯21),最后使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45甲醇水)得到化合物1和2。0012物理常数光谱数据如下化合物1ROUSSELIANONEA黄色针晶甲醇,MP149150。UVMEOHMAX592,334,259NMIRKBRMAX3246,2922,1710。

9、,1603,1555,1462,1384,1211,1115,1048,976CM1。HRTOFMSM/Z42112564MNACALCDFORC22H22O7NA,42112577。1HNMR600MHZ,DMSOD613241H,S,1OH,12671H,S,6OH,6781H,S,H5,6381H,S,H2,5551H,T,J60HZ,H19,4691H,D,J60HZ,H18,379H,S,12OH,3251H,S,H14,2791H,S,H17,2201H,S,H16,1841H,S,H21,1791H,S,H22。13CNMR150MHZ,DMSOD62056C15,1992C11。

10、,1971C13,1688C1,1665C3,1656C6,1501C4,1398C20,1371C9,1191C5,1171C19,1131C10,1055C7,1018C8,971C2,775C12,663C18,519C14,311C16,266C17,257C21,183C22化合物2DIMERICSCULEZONONEA黄色无定形粉末。UVMEOHMAX593,343,260NMIRKBRMAX3426,2923,1710,1605,1458,1383,1201,1146,1061,1032CM1。HRTOFMSM/Z8192624MNACALCDFORC44H44O14NA,819。

11、26251HNMR600MHZ,DMSOD613321H,S,1OH,13271H,S,1OH,12791H,S,6OH,12761H,S,6OH,6751H,S,H5,6751H,S,H5,4641H,Q,J60HZ,H18,4651H,Q,J60HZ,H18,372H,S,12OH,367H,S,12OH,330说明书CN102093187ACN102093194A3/4页51H,S,H14,3261H,S,H14,2771H,S,H17,2771H,S,H17,2201H,S,H16,2201H,S,H16,1531H,S,H22,1511H,S,H22,1471H,D,J60HZ,H2。

12、0,1461H,D,J60HZ,H20,1281H,S,H21,1311H,S,H21。13CNMR150MHZ,DMSOD62058C15,2056C15,1992C11,1992C11,1970C13,1969C13,1662C6,1661C6,1660C1,1660C1,1653C3,1653C3,1492C4,1492C4,1375C9,1375C9,1185C2,1185C2,1179C5,1179C5,1097C10,1097C10,1054C7,1054C7,1026C8,1026C8,916C18,915C18,775C12,775C12,521C14,517C14,433C1。

13、9,432C19,310C16,309C16,258C22,254C22,242C17,242C17,206C21,205C21,146C20,144C20实施例2细胞毒活性测试化合物1和2的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HL60CELLSIC50MPC3CELLSIC50M13365482582623实验方法采用MTT法,将密度为45104个/ML的细胞液(HL60,PC3)以2ML/孔剂量接种于24孔板,向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化合物1和2,共同孵育72小时后于显微镜下计数,生长抑制率细胞总数/孔对照细胞总数/孔100,并求IC50(细胞生长抑制率达50时的药物浓度。0013实施例3免疫调节活性测试化合物。

14、1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注与CONA组比较P005;P001。0014化合物2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说明书CN102093187ACN102093194A4/4页6注与CONA组比较P005;P001。0015对于两个化合物来说,空白组OD值分别为01620008/01350011,而CONA组OD值明显增加,分别为03350011/03050010,CONA药组OD值与CONA组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高浓度组OD值(化合物1的50GML1给药加CONA组,化合物2的50GML1给药加CONA组和未加CONA组,以及化合物2的100GML1给药加CONA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具有浓度依赖性。说明化合物1和2具有免疫佐剂样作用,2的作用强于1。1和2的高浓度组效果减弱,说明它们的量效关系曲线成抛物线状,过大剂量无益于免疫调节。0016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制备小鼠脾细胞,然后用1640不完全培养液洗涤2次,每次1000R/MIN,离心10MIN,再用1640完全培养液配成终浓度为5106个/ML,取100L加入96孔板每孔,再加入终浓度为5G/ML的CONA,置37,5CO2条件下培养48小时后,MTT染色,再继续培养12小时,然后加入DMSO,充分震荡后静置,酶标仪560NM波长检测OD值。说明书CN102093187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化学〔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