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921448 上传时间:2018-03-18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577.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200062.6

申请日:

2009.12.07

公开号:

CN102086261A

公开日:

2011.06.0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C08G 63/688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上海联吉合纤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上海德福伦化纤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201419 上海市星火开发区明城路195号变更后权利人:201502 上海市金山区枫泾工业区建安路58号登记生效日:20150522|||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8G 63/688申请日:20091207|||公开

IPC分类号:

C08G63/688; C08G63/183; C08G63/78; D06P3/52

主分类号:

C08G63/688

申请人:

上海联吉合纤有限公司

发明人:

谢宇江; 何正锋; 徐冬; 朱毅; 陈利兴; 方强; 褚新龙; 许海波; 王伟君

地址:

201419 上海市星火开发区明城路195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代理人:

刘锋;王传林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进行浆料配置、酯化I、酯化II、预缩I、预缩II、终缩和切粒步骤,还包括将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另一种多元醇先进行酯交换反应,再经乙二醇稀释后,进入酯化II。本发明采用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另一种多元醇先行反应,增加了另一种多元醇参与反应的机率,保证了另一种多元醇在成品中达到所要求的摩尔比。本发明主要应用于各种采用多种二元醇合成常温常压染色改性聚酯的生产。该改性聚酯主要采用阳离子染料染色,应用的染色色谱较普通聚酯多,上染率可达99%以上、色牢度达欧标的4~5级,色彩显更为艳丽。在长丝纺丝时,满卷率可达95%~100%。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 包括将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进行浆料配置、 酯化 I、 酯化 II、 预缩 I、 预缩 II、 终缩和切粒步骤,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将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 酸钠与另一种多元醇进行酯交换反应步骤, 再加入乙二醇进行稀释步骤后, 再进入所述的 酯化 II 步骤。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 选自丁二醇、 丙二醇、 聚乙二醇、 新戊二醇、 甲基丁二醇、 甲基丙二醇和季戊四醇中的一种。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 选自聚乙二醇、 新戊二醇、 甲基丁二醇和季戊四醇中的一种。
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聚乙二醇的聚 合度为 200 ~ 400。
5: 如权利要求 1 ~ 4 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与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进行酯交换反应步骤, 由下述步骤组成 : (1) 在 80 ~ 130 ℃条件下, 将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送入酯交换反应器, 搅拌速度为 15 ~ 30 转 / 分 ; (2) 将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送入该酯交换反应器, 其中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 酸钠与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的重量比为 1 ∶ 2 ~ 1 ∶ 4 ; (3) 升温至离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沸点下 50 ~ 100℃时, 按每分钟升温 0.66 ~ 1℃速 率, 升温至离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沸点下 30 ~ 50℃ ; (4) 保温 60 ~ 120 分钟 ; (5) 按每分钟升温 0.33 ~ 0.67 ℃的速率继续升温至离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沸点下 15 ~ 20℃, 搅拌速度为 30 ~ 50 转 / 分 ; (6) 继续搅拌并保温 60 ~ 120 分钟, 得到酯交换液。
6: 如权利要求 1 ~ 4 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稀释 步骤, 由下述步骤组成 : 用氮气将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与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进行酯交换反应步骤 制得的酯交换液压送到稀释罐, 并加入乙二醇进行稀释, 得到稀释液, 控制该稀释液中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的质量浓度为 20 ~ 40%, 并按搅拌速度 10 ~ 30 转 / 分进行混 合冷却, 稀释冷却温度为 90 ~ 100℃, 按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与最终产物多元醇共 聚酯质量百分比为 1.5%~ 2.5%计量, 将稀释液加入到前述的酯化 II 步骤。
7: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稀释步骤, 由下述 步骤组成 : 用氮气将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与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进行酯交换反应步骤 制得的酯交换液压送到稀释罐, 并加入乙二醇进行稀释, 得到稀释液, 控制该稀释液中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的质量浓度为 20 ~ 40%, 并按搅拌速度 10 ~ 30 转 / 分进行混 合冷却, 稀释冷却温度为 90 ~ 100℃, 按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与最终产物多元醇共 聚酯质量百分比为 1.5%~ 2.5%计量, 将稀释液加入到前述的酯化 II 步骤。
8: 如权利要求 1 ~ 4 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浆料配置 步骤中, 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 1 ∶ 0.36 ~ 1 ∶ 0.42。
9: 如权利要求 6 所述的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浆料配置步骤中, 对苯 2 二甲酸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 1 ∶ 0.36 ~ 1 ∶ 0.42。
10: 如权利要求 9 所述的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酯化 I 步骤中, 对乙二 醇进行回流, 其中乙二醇的回流量相对于所述浆料配置步骤中所加入的对苯二甲酸, 质量 比为 3 ∶ 20 ~ 1 ∶ 5。

说明书


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酯的制备方法, 尤其涉及一种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背景技术
     我国聚酯纤维产量居世界首位, 是国内生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纺织纤维。常规聚 酯是以第一组份对苯二甲酸 (PTA) 与第二组份乙二醇 (EG) 进行酯化反应、 缩聚反应而成, 其基本生产流程, 如图 1 所示, 包括浆料配置、 酯化 I、 酯化 II、 预缩 I、 预缩 II、 终缩和切粒。 其中, 浆料配置是指将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混合配成符合酯化反应要求的浆料。酯化反应 是指将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在一定的压力和高温条件下, 反应生成中间产物对苯二甲酸乙 二酯 (BHET) 和水, 水经精馏塔被分离, 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通常分为二段酯化, 即酯化 I 和 酯化 II。 聚合反应是指中间产物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在高温、 真空和催化剂作用下, 发生聚合 反应, 达到工业聚酯化的聚合度, 聚合度约为 100( 瓶片聚合度在 110 ~ 140) 左右, 通常分 为三段聚合, 即预缩 I、 预缩 II 和终缩。切粒是指经过滤去除杂物, 经过用冷水急冷成固体 带状, 再用切粒刀将其切成一定规格的颗粒。但是, 我国聚酯纤维的差别化、 功能化与国际先进技术尚有很大差距, 各种功能化 特性的纤维比重小、 品种少且质量差, 这些极大地影响聚酯纤维的附加值和新型风格纺织 品的开发。随聚酯产品差异化开发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聚酯改性产品开始分别在常规聚酯 的基础上, 加上第三组份甚至第四组份、 第五组份。
     在聚酯改性产品——阳离子切片的生产中, 除第一组份与第二组份外, 还需加入 第三组份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 以形成高温高压阳离子深染聚酯切片。 在此基础上, 如加入另一种二元醇作为第四组份, 将形成常温常压阳离子深染聚酯切片。 目前, 在国内外 应用最多的第四组份为聚乙二醇。第三组份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一般需与第二组 份乙二醇先行进行酯交换反应, 在酯化 II 阶段加入到常规聚酯生产中。而第四组份作为醇 类产品, 一般采用直接从酯化 II 阶段加入的方式, 其基本生产流程如图 2 所示。
     聚酯改性产品第一组份对苯二甲酸与第二组份乙二醇在浆料配制系统充分混合 后, 送至酯化 I 进行初步酯化。当酯化率达到 90%时, 送到酯化 II。第三组份 1, 3- 间苯 二甲酸 -5- 磺酸钠与乙二醇在酯交换反应器中进行充分反应后, 通过稀释罐加入乙二醇稀 释, 送入储罐后, 通过计量泵送入酯化 II。 而第四组份通过加入系统也计量加入酯化 II。 由 酯化 I 送入的聚酯溶液与第三组份的酯交换物及第四组份共同进行酯化反应。当酯化率达 到 96%左右时, 送至预缩反应器进行低真空预缩。当达到一定粘度后送至终缩釜进行高真 空缩聚, 等成品粘度达到工艺要求后, 出料送切粒、 打包系统。
     采用上述的聚酯改性产品第四组份的加入方式, 使得该制备方法存在以下缺陷 :
     1、 在酯化 II 步骤, 聚酯溶液中未反应的第一组份对苯二甲酸在与醇类进行进一 步的酯化反应时, 因游离的大量乙二醇反应活性大于第四组份, 因此第四组份参与反应的 机率较小, 大量未能及时反应的第四组份将在缩聚抽真空阶段被排出, 从而不能保证第四 组份在成品中工艺所要求达到的摩尔比 ;
     2、 作为醇类的第四组份的加入, 将加大酯化反应中的醇的总摩尔量, 而摩尔量的 上升将使醇类更易产生醚化反应, 影响产品的内在质量均匀性与后道的可纺性。
     正是因为这两大弊端, 使以聚乙二醇为第四组份的聚酯改性产品不能真正实现量 化生产。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元醇共聚酯的 制备方法。通过改进反应及添加方式, 使多组分多元醇共聚反应的产品改性聚酯既能达到 工艺需求的质量比又能匀质量化的生产。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
     一种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 包括将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进行浆料配置、 酯化 I、 酯化 II、 预缩 I、 预缩 II、 终缩和切粒步骤, 还包括, 将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与另一 种多元醇进行酯交换反应步骤, 再经加入乙二醇进行稀释步骤后, 再进入上述的酯化 II 步 骤。
     所述的, 另一种多元醇, 为非乙二醇的多元醇, 可以选自丁二醇、 丙二醇、 聚乙二 醇、 新戊二醇、 甲基丁二醇、 甲基丙二醇和季戊四醇中的一种或其混合物。 优选的, 选自聚乙 二醇、 新戊二醇、 甲基丁二醇和季戊四醇中的一种或其混合物。特别的, 所述的聚乙二醇聚 合度优选的为 200 ~ 400。
     具体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 :
     进一步的, 所述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与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进行酯交换反 应步骤, 由下述步骤组成 :
     (1) 在 80 ~ 130℃条件下, 将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送入酯交换反应器, 搅拌速度为 15 ~ 30 转 / 分 ;
     (2) 将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送入该酯交换反应器, 其中 1, 3- 间苯二甲 酸 -5- 磺酸钠与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的重量比为 1 ∶ 2 ~ 1 ∶ 4 ;
     (3) 升温至离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沸点下 50 ~ 100 ℃时, 按每分钟升温 0.66 ~ 1℃的速率, 升温至离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沸点下 30 ~ 50℃ ;
     (4) 保温 60 ~ 120 分钟 ;
     (5) 按每分钟升温 0.33 ~ 0.67℃的速率继续升温至离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沸点 下 15 ~ 20℃, 搅拌速度为 30 ~ 50 转 / 分 ;
     (6) 继续搅拌并保温 60 ~ 120 分钟, 得到酯交换液。
     所述稀释步骤, 由下述步骤组成 :
     用氮气将上述酯交换液压送到稀释罐, 并加入乙二醇进行稀释, 得到稀释液, 控制 稀释液中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的质量浓度为 20 ~ 40%, 并按搅拌速度 10 ~ 30 转 / 分进行混合冷却, 稀释冷却温度至 90 ~ 100℃, 按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与最终产 物多元醇共聚酯质量百分比为 1.5%~ 2.5%计量, 将稀释液加入到前述的酯化 II 阶段, 参 与后续的反应。
     另外, 在浆料配置步骤中, 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的质量比, 优选的, 为 1 ∶ 0.36 ~ 1 ∶ 0.42。
     在本发明中, 对苯二甲酸为第一组份, 乙二醇为第二组份,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 酸钠为第三组份, 另一种多元醇为第四组份。
     上述的各种原料, 为本行业常规原料, 均可以从市场方便购得。
     在本发明中, 未具体加以描述的工艺及设备等均是本行业常规使用的。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
     (1) 采用的第三组份与第四组份先行反应技术, 使两种组份可作为一体一次加入, 增加了第四组份参与反应的机率, 同时反应后所形成的大分子量成份也不易在后期缩聚抽 真空阶段被排出, 从而保证第四组份在成品中达到工艺所要求的质量比 ;
     (2) 因第三组份与第四组份的先行反应, 减少了醇类的总量, 降低的醇类间的醚化 反应, 提高最终产品内在质量的均匀性与后道的可纺性。
     (3) 采用本发明技术生产出的产品属阳离子染料染色产品, 因其中的第三组份可 与阳离子染料进行化学反应进行着色, 同时, 第四组份的存在加大了分子内部的空隙, 使染 料分子更易进入并储存其间。两大基理使产品即具有深染效果, 同时所具有的常温常压染 色性能, 大大降低后道染色加工中的能耗。 附图说明 图 1 是现有技术中采用对苯二甲酸为第一组份、 乙二醇为第二组份的常规聚酯生 产流程图 ;
     图 2 是现有技术中采用对苯二甲酸为第一组份、 乙二醇为第二组份、 1, 3- 间苯二 甲酸 -5- 磺酸钠为第三组份、 聚乙二醇为第四组份的改性聚酯生产流程图 ;
     图 3 是本发明采用对苯二甲酸为第一组份、 乙二醇为第二组份、 1, 3- 间苯二甲 酸 -5- 磺酸钠为第三组份、 另一种多元醇为第四组份的多元醇共聚酯生产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 如图 3 所示, 其生产流程为 : 将对苯二甲酸与 乙二醇进行浆料配置、 酯化 I、 酯化 II、 预缩 I、 预缩 II、 终缩和切粒步骤, 将 1, 3- 间苯二甲 酸 -5- 磺酸钠与另一种多元醇进行酯交换反应步骤, 再经稀释步骤后, 再进入上述的酯化 II 步骤。
     具体阐述如下 :
     (1) 浆料配置
     精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质量比为 : 1 ∶ 0.36 ~ 1 ∶ 0.42 ;
     液位控制 : 60 ~ 80% ;
     温度 : 40 ~ 60℃ ;
     停留时间 : 3 ~ 5h。
     (2) 酯化 I
     反应温度 : 261 ~ 265℃ ;
     反应时间为 3 ~ 4h ; 压力 50 ~ 65Kpa ;
     液位 50 ~ 65% ;
     对乙二醇进行回流, 其中乙二醇的回流量相对于所述步骤 (1) 的浆料配置步骤中所加入的对苯二甲酸, 质量比为 3 ∶ 20 ~ 1 ∶ 5。
     (3) 酯化 II
     反应温度 : 261 ~ 265℃ ;
     反应时间 : 1.5 ~ 2h ;
     压力 : 100 ~ 120KPa/A ;
     液位 : 25 ~ 40% ;
     回流乙二醇 : 0 公斤 / 小时。
     (4) 预缩 I
     反应温度 : 270 ~ 275℃ ;
     反应时间 : 0.5 ~ 1.5h ;
     压力 : 12 ~ 15KPa/A :
     液位 : 25 ~ 40%。
     (5) 预缩 II
     反应温度 : 270 ~ 275℃ ;
     反应时间 : 1.5 ~ 2.5h ; 压力 : 1.5 ~ 2.5KPa/A, ;
     液位 : 50 ~ 65% ;
     转速 5 ~ 10rpm。
     (6) 终缩反应
     温度 : 280 ~ 285℃ ;
     反应时间 : 2.5 ~ 3.5h ;
     压力 : 0.18 ~ 0.30KPa/A ;
     液位 : 30 ~ 45% ;
     转速 : 4.2 ~ 5.0rpm。
     (7) 切粒
     冷却水温度 : 30 ~ 35℃。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 本发明的改进部分具体实施方法为 : 改第三组份 1, 3- 间苯 二甲酸 -5- 磺酸钠与第二组份乙二醇先行进行酯交换反应, 为第三组份 1, 3- 间苯二甲 酸 -5- 磺酸钠与第四组份或第五组份的另一种多元醇, 按照一定的反应时间与温度先进行 酯交换反应, 再通过稀释罐的稀释, 送入储罐后, 通过计量泵送入酯化 II, 参与后续的反应。
     基本步骤 :
     酯交换反应——稀释
     (8) 酯交换反应
     步骤及技术参数
     a. 在 80 ~ 130℃的条件下将计量后的第四组份另一种多元醇送入酯交换反应器。
     b. 开搅拌器, 搅拌转速为 15 ~ 30 转 / 分。
     c. 将计量后的第三组份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送入酯交换反应器, 其中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与该另一种多元醇的重量比为 1 ∶ 2 ~ 1 ∶ 4。
     d. 升温的温度控制在比第四组份另一种多元醇的沸点温度低 50 ~ 100℃时, 再以
     每分钟升温 0.66 ~ 1℃的速率, 升温控制在比第四组份另一种多元醇的沸点温度低下 30 ~ 50℃。
     e. 在该温度条件下, 保温 60 ~ 120 分钟, 此时的酯交换率可达到 50 ~ 70%。
     e. 按每分钟升温 0.33 ~ 0.67℃的速率继续升温到比第四组份另一种多元醇的沸 点温度低 15 ~ 20℃, 搅拌器转速为 30 ~ 50 转 / 分。
     f. 继续搅拌并保温 60 ~ 120 分钟, 得到酯交换液。
     (9) 稀释
     至反应结束后, 将上述步骤得到的酯交换液用氮气压送到稀释罐, 并加入乙二醇 进行稀释, 控制稀释后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的质量浓度为 20 ~ 40%, 得到稀释液, 并按搅拌速度 10 ~ 30 转 / 分进行混合冷却。
     至温度达到 90 ~ 100℃以下后, 用氮气压至储罐, 该稀释液待用。使用时, 按需要 加入的稀释液中的第三组分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与最终产物多元醇共聚酯的质量 百分比为 1.5%~ 2.5%计量, 将储罐中的稀释液加入到前述的酯化 II 阶段, 参与后续的反 应。
     实施例 1 : 一种新型常温常压共聚酯切片改进生产中, 其工艺流程如图 3 所示。其中, 第四组 分的另一种多元醇为新戊二醇。
     首先将第三组分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与第四组分新戊二醇先期进行酯交 换反应, 反应方程式如下 :
     在达到 85%左右的酯交换率后, 送至酯化 II
     实施工艺 :
     具体反应控制工艺如下 :
     (1) 浆料配置
     同时加入精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 其中精对苯二甲酸 10000 公斤 / 小时, 乙二醇 3800 公斤 / 小时, 液位控制在 60 ~ 80%, 温度 40 ~ 60℃, 停留时间 3 ~ 5h。
     (2) 酯化 I
     反应温度为 261 ~ 265℃, 反应时间为 3 ~ 4h, 压力 50 ~ 65Kpa、 液位 50 ~ 65%, 回流乙二醇 1800 公斤 / 小时。乙二醇的回流量 (1800 公斤 / 小时 ) 相对于所述步骤 (1) 的浆料配置步骤中所加入的对苯二甲酸 (10000 公斤 / 小时 ), 质量比为 9 ∶ 50。
     (3) 酯化 II
     反应温度为 261 ~ 265℃, 反应时间为 1.5 ~ 2h, 压力 100 ~ 120KPa/A, 液位 25 ~ 40%, 回流乙二醇 0 公斤 / 小时。
     其中酯化 I、 酯化 II 阶段主反应式如下 :
     (4) 预缩 I 反应温度为 270 ~ 275℃, 反应时间为 0.5 ~ 1.5h, 压力 12 ~ 15KPa/A, 液位 25 ~40%。 (5) 预缩 II
     反应温度为 270 ~ 275 ℃, 反应时间为 1.5 ~ 2.5h, 压力 1.5 ~ 2.5KPa/A, 液位 50 ~ 65%, 转速 5 ~ 10rpm。
     其中预缩 I、 预缩 II 阶段主反应式如下 :
     副反应方程式 ( 含第三组份与第四组份 ) 为 :(6) 终缩
     反应温度为 280 ~ 285℃, 反应时间为 2.5 ~ 3.5h, 压力 0.18 ~ 0.30KPa/A, 液位 30 ~ 45%、 转速 4.2 ~ 5.0rpm。
     (7) 切粒
     冷却水温度 30 ~ 35℃, 切粒即可得到本发明所需要制备的新型常温常压共聚酯 切片。
     其中, 第三组份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与第四组份新戊二醇在酯交换反应器 中进行充分反应后, 通过稀释罐的稀释, 送入储罐后, 通过计量泵送入酯化 II, 参与后续的 反应。具体步骤, 如下 :
     (1) 在 130℃往酯交换反应器中加入已计量的第四组份新戊二醇 4000 公斤, 开搅 拌器, 转速为 25 转 / 分。
     (2) 加入配制所需第三组份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 2000 公斤。
     (3) 升温至 160℃ ( 新戊二醇沸点为 210℃, 该升温后的温度在该沸点下 50℃ ), 开始搅拌, 按每分钟升温 0.66 ~ 1℃的速率, 升温至 180℃ ( 该升温后的温度在该沸点下 30℃ )。
     (4) 保温 90 分钟, 此时的酯交换率可达到 65%左右。
     (5) 按每分钟升温 0.33 ~ 0.67℃的速率继续升温至 190℃ ( 该升温后的温度在该 沸点下 20℃ ), 搅拌器转速为 35 转 / 分,
     (6) 继续搅拌并保温 90 分钟, 此时的酯交换率可达到 85%左右。 。
     (7) 用氮气压送到稀释罐, 并加入 2000 公斤的乙二醇, 稀释液中 1, 3- 间苯二甲 酸 -5- 磺酸钠的质量浓度为 25%, 按搅拌速度 20 转 / 分进行混合冷却。
     (8) 至温度达到 90 ℃后, 用氮气压至储罐待用, 通过计量泵将 1, 3- 间苯二甲 酸 -5- 磺酸钠质量浓度为 25%稀释液按与最终产物多元醇共聚酯的质量百分比为 2.15% 计量送入酯化 II, 参与后续的反应。
     对比例 1 :
     现有技术生产常温常压共聚酯切片。其工艺流程可以参考如图 2 所示的流程图, 唯一的区别在于第四组分原料为新戊二醇, 而不是聚乙二醇。 在常温常压共聚酯切片生产中, 首先将第三组分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与第 二组分乙二醇进行酯交换反应, 反应方程式如下 :
     在达到 85%左右的酯交换率后, 送至酯化 II ; 同时匹配加入第四组份新戊二醇到 酯化 II。
     实施工艺 :
     具体反应控制工艺如下 :
     (1) 浆料配置
     加入精对苯二甲酸 10000 公斤 / 小时, 乙二醇 3800 公斤 / 小时, 液位控制在 60 ~ 80%, 温度 40 ~ 60℃, 停留时间 3 ~ 5h。
     (2) 酯化 I
     反应温度为 261 ~ 265℃, 反应时间为 3 ~ 4h, 压力 50 ~ 65Kpa、 液位 50 ~ 65%, 回流乙二醇 1800 公斤 / 小时。( 相对浆料配置中的精对苯二甲酸质量比为 0.18)。
     (3) 酯化 II
     反应温度为 261 ~ 265℃, 反应时间为 1.5 ~ 2h, 压力 100 ~ 120KPa/A, 液位 25 ~ 40%, 回流乙二醇 0 公斤 / 小时。
     其中酯化 I、 酯化 II 阶段主反应式如下 :
     (4) 预缩 I反应温度为 270 ~ 275℃, 反应时间为 0.5 ~ 1.5h, 压力 12 ~ 15KPa/A, 液位 25 ~40%。 (5) 预缩 II
     反应温度为 270 ~ 275 ℃, 反应时间为 1.5 ~ 2.5h, 压力 1.5 ~ 2.5KPa/A, 液位 50 ~ 65%, 转速 5 ~ 10rpm。
     其中预缩 I、 预缩 II 阶段主反应式如下 :
     副反应方程式 ( 含第三组份与第四组份 ) 为 :(6) 终缩
     反应温度为 280 ~ 285℃, 反应时间为 2.5 ~ 3.5h, 压力 0.18 ~ 0.30KPa/A, 液位 30 ~ 45%、 转速 4.2 ~ 5.0rpm。
     (7) 切粒
     冷却水温度 30 ~ 35℃, 切粒即可得到本发明所需要制备的新型常温常压共聚酯 切片。
     其中, 第三组份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与第二组份乙二醇在酯交换反应器中 进行充分反应后, 通过稀释罐的稀释, 送入储罐后, 通过计量泵送入酯化 II, 参与后续的反 应。具体步骤, 如下 :
     (1) 在 80℃往酯交换反应器中加入已计量的第二组份乙二醇 4000 公斤, 开搅拌 器, 转速为 25 转 / 分。
     (2) 加入配制所需第三组份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 2000 公斤。
     (3) 升温至 120℃, 开始搅拌, 按每分钟升温 0.66 ~ 1℃的速率, 升温至 160℃。
     (4) 保温 90 分钟, 此时的酯交换率可达到 65%左右。
     (5) 按每分钟升温 0.33 ~ 0.67℃的速率继续升温至 180℃, 搅拌器转速为 35 转 / 分,
     (6) 继续搅拌并保温 90 分钟, 此时的酯交换率可达到 85%左右。 。
     (7) 用氮气压送到稀释罐, 并加入 2000 公斤的乙二醇, 稀释液中 1, 3- 间苯二甲 酸 -5- 磺酸钠的质量浓度为 25%, 按搅拌速度 20 转 / 分进行混合冷却。
     (8) 至温度达到 90 ℃后, 用氮气压至储罐待用, 通过计量泵将 1, 3- 间苯二甲 酸 -5- 磺酸钠质量浓度为 25%稀释液按第三组分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与最终产物 多元醇共聚酯的质量百分比为 2.15%计量送入酯化 II, 参与后续的反应。
     同时第四组份新戊二醇按与最终产物多元醇共聚酯的质量百分比为 4.30%计量 到酯化 II 步骤中, 参与后续的反应。
     采用本专利工艺的实施例 1 与采用对比例 1 相比, 成品的含量与质量有了显著提 高, 具体数据见表 1。
     表1
     实施例 1 三单体含量 四单体含量 POY 满卷率 ( 表征可纺性 ) 上色率 ( 表征深染效果 )
     2.15 4.22 98%以上 99%以上 ( 无色差 ) 对比例 1 2.15 3.82 93%左右 95%左右 ( 有色差 )实施例 2 :
     ECDP 改进生产中, 其工艺流程如图 3 所示。 其中, 第四组份的另一种多元醇为聚乙 二醇 PEG-200。
     首先将第三组份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与第四组份的聚乙二醇 PEG-200 进 行酯交换反应, 反应方程式如下 :
     在达到 85%左右的酯交换率后, 送至酯化 II。
     实施工艺 :
     具体反应控制工艺如下 :
     (1) 浆料配置
     加入精对苯二甲酸 10000 公斤 / 小时, 乙二醇 3800 公斤 / 小时, 液位控制在 60 ~ 80%, 温度 40 ~ 60℃, 停留时间 3 ~ 5h。
     (2) 酯化 I
     反应温度为 261 ~ 265℃, 反应时间为 3 ~ 4h, 压力 50 ~ 65Kpa、 液位 50 ~ 65%, 回流乙二醇 1800 公斤 / 小时。乙二醇的回流量 (1800 公斤 / 小时 ) 相对于所述步骤 (1)
     的浆料配置步骤中所加入的对苯二甲酸 (10000 公斤 / 小时 ), 质量比为 9 ∶ 50。
     (3) 酯化 II
     反应温度为 261 ~ 265℃, 反应时间为 1.5 ~ 2h, 压力 100 ~ 120KPa/A, 液位 25 ~ 40%, 回流乙二醇 0 公斤 / 小时。
     其中酯化 I、 酯化 II 阶段主反应式如下 :
     (4) 预缩 I 反应温度为 270 ~ 275℃, 反应时间为 0.5 ~ 1.5h, 压力 12 ~ 15KPa/A, 液位 25 ~40%。 (5) 预缩 II
     反应温度为 270 ~ 275 ℃, 反应时间为 1.5 ~ 2.5h, 压力 1.5 ~ 2.5KPa/A, 液位 50 ~ 65%, 转速 5 ~ 10rpm。
     其中预缩 I、 预缩 II 阶段主反应式如下 :
     副反应方程式 ( 含第三组份与第四组份 ) 为 :(6) 终缩
     反应温度为 280 ~ 285℃, 反应时间为 2.5 ~ 3.5h, 压力 0.18 ~ 0.30KPa/A, 液位 30 ~ 45%、 转速 4.2 ~ 5.0rpm。
     (7) 切粒
     冷却水温度 30 ~ 35 ℃, , 切粒得到本发明所需要制备的新型常温常压共聚酯切 片。
     其中, 第三组份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与第四组份聚乙二醇 ( 聚合度为 200) 在酯交换反应器中进行充分反应后, 通过稀释罐的稀释, 送入储罐后, 通过计量泵送入酯化 II, 参与后续的反应。具体步骤, 如下 :
     (1) 在 90℃往酯交换反应器中加入已计量的第四组份聚乙二醇 PEG-200 4000 公
     斤, 开搅拌器, 转速为 30 转 / 分。
     (2) 加入配制所需第三组份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 2000 公斤。
     (3) 升温至 140℃ (PEG-200 沸点为 208℃, 该升温后的温度在该沸点下 68℃ ), 按 每分钟升温 0.66 ~ 1℃的速率, 升温至 170℃ ( 该升温后的温度在该沸点下 38℃ ) ; 。
     (4) 保温 120 分钟, 此时的酯交换率可达到 60%左右。
     (5) 按每分钟升温 0.33 ~ 0.67℃的速率继续升温至 190℃ ( 该升温后的温度在该 沸点下 18℃ ), 搅拌器转速为 45 转 / 分。
     (6) 继续搅拌并保温 120 分钟, 此时的酯交换率可达到 85%左右。
     (7) 用氮气压送到稀释罐, 并加入 2000 公斤的乙二醇, 稀释液中 1, 3- 间苯二甲 酸 -5- 磺酸钠的质量浓度为 25%, 按搅拌速度 30 转 / 分进行混合冷却。
     (8) 至温度达到 100 ℃后, 用氮气压至储罐待用, 通过计量泵将 1, 3- 间苯二甲 酸 -5- 磺酸钠质量浓度为 25%稀释液按第三组分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与最终产物 多元醇共聚酯的质量百分比为 2.15%计量送入酯化 II, 参与后续的反应。
     对比例 2
     现有技术生产 ECDP。其工艺流程如图 2 所示。
     在以往常规 ECDP 生产中, 首先将第三组份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与第二组 份的乙二醇进行酯交换反应, 反应方程式如下 :
     在达到 85 %左右的酯交换率后, 送至酯化 II ; 同时匹配加入第四组份聚乙二醇 PEG-200 到酯化 II。
     实施工艺 :
     具体反应控制工艺如下 :
     (1) 浆料配置
     加入精对苯二甲酸 10000 公斤 / 小时, 乙二醇 3800 公斤 / 小时, 液位控制在 60 ~ 80%, 温度 40 ~ 60℃, 停留时间 3 ~ 5h。
     (2) 酯化 I
     反应温度为 261 ~ 265℃, 反应时间为 3 ~ 4h, 压力 50 ~ 65Kpa、 液位 50 ~ 65%, 回流乙二醇 1800 公斤 / 小时。
     (3) 酯化 II
     反应温度为 261 ~ 265℃, 反应时间为 1.5 ~ 2h, 压力 100 ~ 120KPa/A, 液位 25 ~ 40%, 回流乙二醇 0 公斤 / 小时。
     其中酯化 I、 酯化 II 阶段主反应式如下 :
     (4) 预缩 I反应温度为 270 ~ 275℃, 反应时间为 0.5 ~ 1.5h, 压力 12 ~ 15KPa/A, 液位 25 ~40%。 (5) 预缩 II
     反应温度为 270 ~ 275 ℃, 反应时间为 1.5 ~ 2.5h, 压力 1.5 ~ 2.5KPa/A, 液位 50 ~ 65%, 转速 5 ~ 10rpm。
     其中预缩 I、 预缩 II 阶段主反应式如下 :
     副反应方程式 ( 含第三组份与第四组份 ) 为 :(6) 终缩
     反应温度为 280 ~ 285℃, 反应时间为 2.5 ~ 3.5h, 压力 0.18 ~ 0.30KPa/A, 液位 30 ~ 45%、 转速 4.2 ~ 5.0rpm。
     (7) 切粒
     冷却水温度 30 ~ 35 ℃, , 切粒得到本发明所需要制备的新型常温常压共聚酯切 片。
     其中, 第三组份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与第二组份乙二醇在酯交换反应器中 进行充分反应后, 通过稀释罐的稀释, 送入储罐后, 通过计量泵送入酯化 II, 参与后续的反 应。具体步骤, 如下 :
     (1) 在 80℃往酯交换反应器中加入已计量的第二组份乙二醇 4000 公斤, 开搅拌 器, 转速为 25 转 / 分。
     (2) 加入配制所需第三组份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 2000 公斤。
     (3) 升温至 120℃, 开始搅拌, 按每分钟升温 0.66 ~ 1℃的速率, 升温至 160℃。
     (4) 保温 90 分钟, 此时的酯交换率可达到 65%左右。
     (5) 按每分钟升温 0.33 ~ 0.67℃的速率继续升温至 180℃, 搅拌器转速为 35 转 / 分,
     (6) 继续搅拌并保温 90 分钟, 此时的酯交换率可达到 85%左右。 。
     (7) 用氮气压送到稀释罐, 并加入 2000 公斤的乙二醇, 稀释液中 1, 3- 间苯二甲 酸 -5- 磺酸钠的质量浓度为 25%, 按搅拌速度 20 转 / 分进行混合冷却。
     (8) 至温度达到 90 ℃后, 用氮气压至储罐待用, 通过计量泵将 1, 3- 间苯二甲 酸 -5- 磺酸钠质量浓度为 25%稀释液按第三组分 1, 3- 间苯二甲酸 -5- 磺酸钠与最终产物 多元醇共聚酯的质量百分比为 2.15%计量送入酯化 II, 参与后续的反应。
     同时第四组份聚乙二醇 -200 按与最终产物多元醇共聚酯的质量百分比为 4.30% 计量到酯化 II 步骤中, 参与后续的反应。
     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 2 与对比例 2 相比, 成品的含量与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具 体数据见表 2。
     表2
     实施例 2 三单体含量 四单体含量 POY 满卷率 ( 表征可纺性 ) 上色率 ( 表征深染效果 )
     2.15 4.24 95%以上 99%以上 ( 无色差 ) 对比例 2 2.15 3.93 只能短丝生产 /其中, 在上述的表 1 和表 2 中 :
     满卷率为长丝厂采用数学统计法来表征的可纺性能, 无国标, 以行业经验值来衡 定。一般指纺丝的部位数在规定的时间内实际达到的定重卷数 ( 发生断头无法达到定重 ) 占理论上应达到定重卷数来表示。本数据采自 75D/48f 常规规格 POY 丝的比较。
     上色率表示染色过程中染料吸附量的多少, 采用国标 GB/T 16602-2008。 其中色差 表示染色样品颜色存在深浅, 国标只有灰色色卡对比, 其它颜色以眼观为主。 采用原有工艺 存在 0.5 ~ 1.5 级的色差。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 主要应用于各种采用多种二元醇合成的常温常压染色改性聚 酯的生产。 该改性聚酯产品主要采用阳离子染料染色, 应用的染色色谱较普通聚酯多, 同时 上染率可达 99%以上、 色牢度达欧标的 4 ~ 5 级, 色彩显更为艳丽。在长丝纺丝时, 满卷率 可达 95%~ 100%。另外常温常压染色较普通聚酯的高温高压染色可降低染色能源成本约 0.2 ~ 0.3 元 / 米。
     毫无疑问, 本发明, 还可以具有多种变换及改型, 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 构。总之,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包括那些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变换或 替代以及改型。

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86261A43申请公布日20110608CN102086261ACN102086261A21申请号200910200062622申请日20091207C08G63/688200601C08G63/183200601C08G63/78200601D06P3/5220060171申请人上海联吉合纤有限公司地址201419上海市星火开发区明城路195号72发明人谢宇江何正锋徐冬朱毅陈利兴方强褚新龙许海波王伟君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5代理人刘锋王传林54发明名称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对苯。

2、二甲酸与乙二醇进行浆料配置、酯化I、酯化II、预缩I、预缩II、终缩和切粒步骤,还包括将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另一种多元醇先进行酯交换反应,再经乙二醇稀释后,进入酯化II。本发明采用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另一种多元醇先行反应,增加了另一种多元醇参与反应的机率,保证了另一种多元醇在成品中达到所要求的摩尔比。本发明主要应用于各种采用多种二元醇合成常温常压染色改性聚酯的生产。该改性聚酯主要采用阳离子染料染色,应用的染色色谱较普通聚酯多,上染率可达99以上、色牢度达欧标的45级,色彩显更为艳丽。在长丝纺丝时,满卷率可达95100。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

3、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13页附图3页CN102086264A1/2页21一种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进行浆料配置、酯化I、酯化II、预缩I、预缩II、终缩和切粒步骤,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另一种多元醇进行酯交换反应步骤,再加入乙二醇进行稀释步骤后,再进入所述的酯化II步骤。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选自丁二醇、丙二醇、聚乙二醇、新戊二醇、甲基丁二醇、甲基丙二醇和季戊四醇中的一种。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选自聚乙二醇、新戊二醇、甲基丁二醇和季戊四醇中。

4、的一种。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乙二醇的聚合度为200400。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进行酯交换反应步骤,由下述步骤组成1在80130条件下,将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送入酯交换反应器,搅拌速度为1530转/分;2将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送入该酯交换反应器,其中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的重量比为1214;3升温至离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沸点下50100时,按每分钟升温0661速率,升温至离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沸点下3050;4保温60120分钟;5按每分钟。

5、升温033067的速率继续升温至离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沸点下1520,搅拌速度为3050转/分;6继续搅拌并保温60120分钟,得到酯交换液。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稀释步骤,由下述步骤组成用氮气将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进行酯交换反应步骤制得的酯交换液压送到稀释罐,并加入乙二醇进行稀释,得到稀释液,控制该稀释液中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的质量浓度为2040,并按搅拌速度1030转/分进行混合冷却,稀释冷却温度为90100,按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最终产物多元醇共聚酯质量百分比为1525计量,将稀释液加入到前述的酯化II步骤。。

6、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稀释步骤,由下述步骤组成用氮气将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进行酯交换反应步骤制得的酯交换液压送到稀释罐,并加入乙二醇进行稀释,得到稀释液,控制该稀释液中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的质量浓度为2040,并按搅拌速度1030转/分进行混合冷却,稀释冷却温度为90100,按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最终产物多元醇共聚酯质量百分比为1525计量,将稀释液加入到前述的酯化II步骤。8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浆料配置步骤中,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10361042。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

7、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浆料配置步骤中,对苯权利要求书CN102086261ACN102086264A2/2页3二甲酸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10361042。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酯化I步骤中,对乙二醇进行回流,其中乙二醇的回流量相对于所述浆料配置步骤中所加入的对苯二甲酸,质量比为32015。权利要求书CN102086261ACN102086264A1/13页4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聚酯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背景技术0002我国聚酯纤维产量居世界首位,是国内生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纺织纤维。常规聚酯是。

8、以第一组份对苯二甲酸PTA与第二组份乙二醇EG进行酯化反应、缩聚反应而成,其基本生产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浆料配置、酯化I、酯化II、预缩I、预缩II、终缩和切粒。其中,浆料配置是指将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混合配成符合酯化反应要求的浆料。酯化反应是指将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在一定的压力和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中间产物对苯二甲酸乙二酯BHET和水,水经精馏塔被分离,排入污水处理系统,通常分为二段酯化,即酯化I和酯化II。聚合反应是指中间产物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在高温、真空和催化剂作用下,发生聚合反应,达到工业聚酯化的聚合度,聚合度约为100瓶片聚合度在110140左右,通常分为三段聚合,即预缩I、预缩II和终。

9、缩。切粒是指经过滤去除杂物,经过用冷水急冷成固体带状,再用切粒刀将其切成一定规格的颗粒。0003但是,我国聚酯纤维的差别化、功能化与国际先进技术尚有很大差距,各种功能化特性的纤维比重小、品种少且质量差,这些极大地影响聚酯纤维的附加值和新型风格纺织品的开发。随聚酯产品差异化开发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聚酯改性产品开始分别在常规聚酯的基础上,加上第三组份甚至第四组份、第五组份。0004在聚酯改性产品阳离子切片的生产中,除第一组份与第二组份外,还需加入第三组份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以形成高温高压阳离子深染聚酯切片。在此基础上,如加入另一种二元醇作为第四组份,将形成常温常压阳离子深染聚酯切片。目前,在国。

10、内外应用最多的第四组份为聚乙二醇。第三组份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一般需与第二组份乙二醇先行进行酯交换反应,在酯化II阶段加入到常规聚酯生产中。而第四组份作为醇类产品,一般采用直接从酯化II阶段加入的方式,其基本生产流程如图2所示。0005聚酯改性产品第一组份对苯二甲酸与第二组份乙二醇在浆料配制系统充分混合后,送至酯化I进行初步酯化。当酯化率达到90时,送到酯化II。第三组份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乙二醇在酯交换反应器中进行充分反应后,通过稀释罐加入乙二醇稀释,送入储罐后,通过计量泵送入酯化II。而第四组份通过加入系统也计量加入酯化II。由酯化I送入的聚酯溶液与第三组份的酯交换物及第四组份共。

11、同进行酯化反应。当酯化率达到96左右时,送至预缩反应器进行低真空预缩。当达到一定粘度后送至终缩釜进行高真空缩聚,等成品粘度达到工艺要求后,出料送切粒、打包系统。0006采用上述的聚酯改性产品第四组份的加入方式,使得该制备方法存在以下缺陷00071、在酯化II步骤,聚酯溶液中未反应的第一组份对苯二甲酸在与醇类进行进一步的酯化反应时,因游离的大量乙二醇反应活性大于第四组份,因此第四组份参与反应的机率较小,大量未能及时反应的第四组份将在缩聚抽真空阶段被排出,从而不能保证第四组份在成品中工艺所要求达到的摩尔比;说明书CN102086261ACN102086264A2/13页500082、作为醇类的第四。

12、组份的加入,将加大酯化反应中的醇的总摩尔量,而摩尔量的上升将使醇类更易产生醚化反应,影响产品的内在质量均匀性与后道的可纺性。0009正是因为这两大弊端,使以聚乙二醇为第四组份的聚酯改性产品不能真正实现量化生产。发明内容0010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通过改进反应及添加方式,使多组分多元醇共聚反应的产品改性聚酯既能达到工艺需求的质量比又能匀质量化的生产。0011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0012一种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进行浆料配置、酯化I、酯化II、预缩I、预缩II、终缩和切粒步骤,还包括,将1,3间苯二甲酸5。

13、磺酸钠与另一种多元醇进行酯交换反应步骤,再经加入乙二醇进行稀释步骤后,再进入上述的酯化II步骤。0013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为非乙二醇的多元醇,可以选自丁二醇、丙二醇、聚乙二醇、新戊二醇、甲基丁二醇、甲基丙二醇和季戊四醇中的一种或其混合物。优选的,选自聚乙二醇、新戊二醇、甲基丁二醇和季戊四醇中的一种或其混合物。特别的,所述的聚乙二醇聚合度优选的为200400。0014具体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0015进一步的,所述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进行酯交换反应步骤,由下述步骤组成00161在80130条件下,将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送入酯交换反应器,搅拌速度为1530转/分;00172。

14、将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送入该酯交换反应器,其中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的重量比为1214;00183升温至离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沸点下50100时,按每分钟升温0661的速率,升温至离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沸点下3050;00194保温60120分钟;00205按每分钟升温033067的速率继续升温至离所述的另一种多元醇沸点下1520,搅拌速度为3050转/分;00216继续搅拌并保温60120分钟,得到酯交换液。0022所述稀释步骤,由下述步骤组成0023用氮气将上述酯交换液压送到稀释罐,并加入乙二醇进行稀释,得到稀释液,控制稀释液中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的质量浓度为20。

15、40,并按搅拌速度1030转/分进行混合冷却,稀释冷却温度至90100,按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最终产物多元醇共聚酯质量百分比为1525计量,将稀释液加入到前述的酯化II阶段,参与后续的反应。0024另外,在浆料配置步骤中,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优选的,为10361042。说明书CN102086261ACN102086264A3/13页60025在本发明中,对苯二甲酸为第一组份,乙二醇为第二组份,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为第三组份,另一种多元醇为第四组份。0026上述的各种原料,为本行业常规原料,均可以从市场方便购得。0027在本发明中,未具体加以描述的工艺及设备等均是本行业常规使用。

16、的。0028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00291采用的第三组份与第四组份先行反应技术,使两种组份可作为一体一次加入,增加了第四组份参与反应的机率,同时反应后所形成的大分子量成份也不易在后期缩聚抽真空阶段被排出,从而保证第四组份在成品中达到工艺所要求的质量比;00302因第三组份与第四组份的先行反应,减少了醇类的总量,降低的醇类间的醚化反应,提高最终产品内在质量的均匀性与后道的可纺性。00313采用本发明技术生产出的产品属阳离子染料染色产品,因其中的第三组份可与阳离子染料进行化学反应进行着色,同时,第四组份的存在加大了分子内部的空隙,使染料分子更易进入并储存其间。两大基理使产品即具。

17、有深染效果,同时所具有的常温常压染色性能,大大降低后道染色加工中的能耗。附图说明0032图1是现有技术中采用对苯二甲酸为第一组份、乙二醇为第二组份的常规聚酯生产流程图;0033图2是现有技术中采用对苯二甲酸为第一组份、乙二醇为第二组份、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为第三组份、聚乙二醇为第四组份的改性聚酯生产流程图;0034图3是本发明采用对苯二甲酸为第一组份、乙二醇为第二组份、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为第三组份、另一种多元醇为第四组份的多元醇共聚酯生产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0035本发明的多元醇共聚酯的制备方法,如图3所示,其生产流程为将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进行浆料配置、酯化I、酯化II、预缩I、预缩。

18、II、终缩和切粒步骤,将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另一种多元醇进行酯交换反应步骤,再经稀释步骤后,再进入上述的酯化II步骤。0036具体阐述如下00371浆料配置0038精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质量比为10361042;0039液位控制6080;0040温度4060;0041停留时间35H。00422酯化I0043反应温度261265;0044反应时间为34H;压力5065KPA;0045液位5065;0046对乙二醇进行回流,其中乙二醇的回流量相对于所述步骤1的浆料配置步骤中说明书CN102086261ACN102086264A4/13页7所加入的对苯二甲酸,质量比为32015。00473酯化I。

19、I0048反应温度261265;0049反应时间152H;0050压力100120KPA/A;0051液位2540;0052回流乙二醇0公斤/小时。00534预缩I0054反应温度270275;0055反应时间0515H;0056压力1215KPA/A0057液位2540。00585预缩II0059反应温度270275;0060反应时间1525H;0061压力1525KPA/A,;0062液位5065;0063转速510RPM。00646终缩反应0065温度280285;0066反应时间2535H;0067压力018030KPA/A;0068液位3045;0069转速4250RPM。00707。

20、切粒0071冷却水温度3035。0072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改进部分具体实施方法为改第三组份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第二组份乙二醇先行进行酯交换反应,为第三组份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第四组份或第五组份的另一种多元醇,按照一定的反应时间与温度先进行酯交换反应,再通过稀释罐的稀释,送入储罐后,通过计量泵送入酯化II,参与后续的反应。0073基本步骤0074酯交换反应稀释00758酯交换反应0076步骤及技术参数0077A在80130的条件下将计量后的第四组份另一种多元醇送入酯交换反应器。0078B开搅拌器,搅拌转速为1530转/分。0079C将计量后的第三组份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送。

21、入酯交换反应器,其中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该另一种多元醇的重量比为1214。0080D升温的温度控制在比第四组份另一种多元醇的沸点温度低50100时,再以说明书CN102086261ACN102086264A5/13页8每分钟升温0661的速率,升温控制在比第四组份另一种多元醇的沸点温度低下3050。0081E在该温度条件下,保温60120分钟,此时的酯交换率可达到5070。0082E按每分钟升温033067的速率继续升温到比第四组份另一种多元醇的沸点温度低1520,搅拌器转速为3050转/分。0083F继续搅拌并保温60120分钟,得到酯交换液。00849稀释0085至反应结束后,将上述。

22、步骤得到的酯交换液用氮气压送到稀释罐,并加入乙二醇进行稀释,控制稀释后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的质量浓度为2040,得到稀释液,并按搅拌速度1030转/分进行混合冷却。0086至温度达到90100以下后,用氮气压至储罐,该稀释液待用。使用时,按需要加入的稀释液中的第三组分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最终产物多元醇共聚酯的质量百分比为1525计量,将储罐中的稀释液加入到前述的酯化II阶段,参与后续的反应。0087实施例10088一种新型常温常压共聚酯切片改进生产中,其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其中,第四组分的另一种多元醇为新戊二醇。0089首先将第三组分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第四组分新戊二醇先期进行。

23、酯交换反应,反应方程式如下00900091在达到85左右的酯交换率后,送至酯化II0092实施工艺0093具体反应控制工艺如下00941浆料配置0095同时加入精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其中精对苯二甲酸10000公斤/小时,乙二醇3800公斤/小时,液位控制在6080,温度4060,停留时间35H。00962酯化I0097反应温度为261265,反应时间为34H,压力5065KPA、液位5065,回流乙二醇1800公斤/小时。乙二醇的回流量1800公斤/小时相对于所述步骤1的浆料配置步骤中所加入的对苯二甲酸10000公斤/小时,质量比为950。00983酯化II0099反应温度为261265,反应。

24、时间为152H,压力100120KPA/A,液位2540,回流乙二醇0公斤/小时。0100其中酯化I、酯化II阶段主反应式如下说明书CN102086261ACN102086264A6/13页9010101024预缩I0103反应温度为270275,反应时间为0515H,压力1215KPA/A,液位2540。01045预缩II0105反应温度为270275,反应时间为1525H,压力1525KPA/A,液位5065,转速510RPM。0106其中预缩I、预缩II阶段主反应式如下01070108副反应方程式含第三组份与第四组份为010901106终缩0111反应温度为280285,反应时间为253。

25、5H,压力018030KPA/A,液位3045、转速4250RPM。01127切粒0113冷却水温度3035,切粒即可得到本发明所需要制备的新型常温常压共聚酯切片。0114其中,第三组份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第四组份新戊二醇在酯交换反应器中进行充分反应后,通过稀释罐的稀释,送入储罐后,通过计量泵送入酯化II,参与后续的反应。具体步骤,如下01151在130往酯交换反应器中加入已计量的第四组份新戊二醇4000公斤,开搅拌器,转速为25转/分。01162加入配制所需第三组份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2000公斤。说明书CN102086261ACN102086264A7/13页1001173升温至。

26、160新戊二醇沸点为210,该升温后的温度在该沸点下50,开始搅拌,按每分钟升温0661的速率,升温至180该升温后的温度在该沸点下30。01184保温90分钟,此时的酯交换率可达到65左右。01195按每分钟升温033067的速率继续升温至190该升温后的温度在该沸点下20,搅拌器转速为35转/分,01206继续搅拌并保温90分钟,此时的酯交换率可达到85左右。01217用氮气压送到稀释罐,并加入2000公斤的乙二醇,稀释液中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的质量浓度为25,按搅拌速度20转/分进行混合冷却。01228至温度达到90后,用氮气压至储罐待用,通过计量泵将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质量浓度。

27、为25稀释液按与最终产物多元醇共聚酯的质量百分比为215计量送入酯化II,参与后续的反应。0123对比例10124现有技术生产常温常压共聚酯切片。其工艺流程可以参考如图2所示的流程图,唯一的区别在于第四组分原料为新戊二醇,而不是聚乙二醇。0125在常温常压共聚酯切片生产中,首先将第三组分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第二组分乙二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反应方程式如下01260127在达到85左右的酯交换率后,送至酯化II;同时匹配加入第四组份新戊二醇到酯化II。0128实施工艺0129具体反应控制工艺如下01301浆料配置0131加入精对苯二甲酸10000公斤/小时,乙二醇3800公斤/小时,液位控制在。

28、6080,温度4060,停留时间35H。01322酯化I0133反应温度为261265,反应时间为34H,压力5065KPA、液位5065,回流乙二醇1800公斤/小时。相对浆料配置中的精对苯二甲酸质量比为018。01343酯化II0135反应温度为261265,反应时间为152H,压力100120KPA/A,液位2540,回流乙二醇0公斤/小时。0136其中酯化I、酯化II阶段主反应式如下013701384预缩I说明书CN102086261ACN102086264A8/13页110139反应温度为270275,反应时间为0515H,压力1215KPA/A,液位2540。01405预缩II01。

29、41反应温度为270275,反应时间为1525H,压力1525KPA/A,液位5065,转速510RPM。0142其中预缩I、预缩II阶段主反应式如下01430144副反应方程式含第三组份与第四组份为014501466终缩0147反应温度为280285,反应时间为2535H,压力018030KPA/A,液位3045、转速4250RPM。01487切粒0149冷却水温度3035,切粒即可得到本发明所需要制备的新型常温常压共聚酯切片。0150其中,第三组份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第二组份乙二醇在酯交换反应器中进行充分反应后,通过稀释罐的稀释,送入储罐后,通过计量泵送入酯化II,参与后续的反应。具。

30、体步骤,如下01511在80往酯交换反应器中加入已计量的第二组份乙二醇4000公斤,开搅拌器,转速为25转/分。01522加入配制所需第三组份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2000公斤。01533升温至120,开始搅拌,按每分钟升温0661的速率,升温至160。01544保温90分钟,此时的酯交换率可达到65左右。01555按每分钟升温033067的速率继续升温至180,搅拌器转速为35转/分,说明书CN102086261ACN102086264A9/13页1201566继续搅拌并保温90分钟,此时的酯交换率可达到85左右。01577用氮气压送到稀释罐,并加入2000公斤的乙二醇,稀释液中1,3间苯。

31、二甲酸5磺酸钠的质量浓度为25,按搅拌速度20转/分进行混合冷却。01588至温度达到90后,用氮气压至储罐待用,通过计量泵将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质量浓度为25稀释液按第三组分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最终产物多元醇共聚酯的质量百分比为215计量送入酯化II,参与后续的反应。0159同时第四组份新戊二醇按与最终产物多元醇共聚酯的质量百分比为430计量到酯化II步骤中,参与后续的反应。0160采用本专利工艺的实施例1与采用对比例1相比,成品的含量与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具体数据见表1。0161表10162实施例1对比例1三单体含量215215四单体含量422382POY满卷率表征可纺性98以上9。

32、3左右上色率表征深染效果99以上无色差95左右有色差0163实施例20164ECDP改进生产中,其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其中,第四组份的另一种多元醇为聚乙二醇PEG200。0165首先将第三组份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第四组份的聚乙二醇PEG200进行酯交换反应,反应方程式如下01660167在达到85左右的酯交换率后,送至酯化II。0168实施工艺0169具体反应控制工艺如下01701浆料配置0171加入精对苯二甲酸10000公斤/小时,乙二醇3800公斤/小时,液位控制在6080,温度4060,停留时间35H。01722酯化I0173反应温度为261265,反应时间为34H,压力5065K。

33、PA、液位5065,回流乙二醇1800公斤/小时。乙二醇的回流量1800公斤/小时相对于所述步骤1说明书CN102086261ACN102086264A10/13页13的浆料配置步骤中所加入的对苯二甲酸10000公斤/小时,质量比为950。01743酯化II0175反应温度为261265,反应时间为152H,压力100120KPA/A,液位2540,回流乙二醇0公斤/小时。0176其中酯化I、酯化II阶段主反应式如下017701784预缩I0179反应温度为270275,反应时间为0515H,压力1215KPA/A,液位2540。01805预缩II0181反应温度为270275,反应时间为15。

34、25H,压力1525KPA/A,液位5065,转速510RPM。0182其中预缩I、预缩II阶段主反应式如下01830184副反应方程式含第三组份与第四组份为018501866终缩0187反应温度为280285,反应时间为2535H,压力018030KPA/A,液位3045、转速4250RPM。01887切粒0189冷却水温度3035,切粒得到本发明所需要制备的新型常温常压共聚酯切片。0190其中,第三组份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第四组份聚乙二醇聚合度为200在酯交换反应器中进行充分反应后,通过稀释罐的稀释,送入储罐后,通过计量泵送入酯化II,参与后续的反应。具体步骤,如下01911在90往。

35、酯交换反应器中加入已计量的第四组份聚乙二醇PEG2004000公说明书CN102086261ACN102086264A11/13页14斤,开搅拌器,转速为30转/分。01922加入配制所需第三组份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2000公斤。01933升温至140PEG200沸点为208,该升温后的温度在该沸点下68,按每分钟升温0661的速率,升温至170该升温后的温度在该沸点下38;。01944保温120分钟,此时的酯交换率可达到60左右。01955按每分钟升温033067的速率继续升温至190该升温后的温度在该沸点下18,搅拌器转速为45转/分。01966继续搅拌并保温120分钟,此时的酯交换率。

36、可达到85左右。01977用氮气压送到稀释罐,并加入2000公斤的乙二醇,稀释液中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的质量浓度为25,按搅拌速度30转/分进行混合冷却。01988至温度达到100后,用氮气压至储罐待用,通过计量泵将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质量浓度为25稀释液按第三组分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最终产物多元醇共聚酯的质量百分比为215计量送入酯化II,参与后续的反应。0199对比例20200现有技术生产ECDP。其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0201在以往常规ECDP生产中,首先将第三组份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第二组份的乙二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反应方程式如下02020203在达到85左右的酯交换。

37、率后,送至酯化II;同时匹配加入第四组份聚乙二醇PEG200到酯化II。0204实施工艺0205具体反应控制工艺如下02061浆料配置0207加入精对苯二甲酸10000公斤/小时,乙二醇3800公斤/小时,液位控制在6080,温度4060,停留时间35H。02082酯化I0209反应温度为261265,反应时间为34H,压力5065KPA、液位5065,回流乙二醇1800公斤/小时。02103酯化II0211反应温度为261265,反应时间为152H,压力100120KPA/A,液位2540,回流乙二醇0公斤/小时。0212其中酯化I、酯化II阶段主反应式如下021302144预缩I说明书CN。

38、102086261ACN102086264A12/13页150215反应温度为270275,反应时间为0515H,压力1215KPA/A,液位2540。02165预缩II0217反应温度为270275,反应时间为1525H,压力1525KPA/A,液位5065,转速510RPM。0218其中预缩I、预缩II阶段主反应式如下02190220副反应方程式含第三组份与第四组份为022102226终缩0223反应温度为280285,反应时间为2535H,压力018030KPA/A,液位3045、转速4250RPM。02247切粒0225冷却水温度3035,切粒得到本发明所需要制备的新型常温常压共聚酯切。

39、片。0226其中,第三组份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第二组份乙二醇在酯交换反应器中进行充分反应后,通过稀释罐的稀释,送入储罐后,通过计量泵送入酯化II,参与后续的反应。具体步骤,如下02271在80往酯交换反应器中加入已计量的第二组份乙二醇4000公斤,开搅拌器,转速为25转/分。02282加入配制所需第三组份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2000公斤。02293升温至120,开始搅拌,按每分钟升温0661的速率,升温至160。02304保温90分钟,此时的酯交换率可达到65左右。02315按每分钟升温033067的速率继续升温至180,搅拌器转速为35转/分,02326继续搅拌并保温90分钟,此时。

40、的酯交换率可达到85左右。说明书CN102086261ACN102086264A13/13页1602337用氮气压送到稀释罐,并加入2000公斤的乙二醇,稀释液中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的质量浓度为25,按搅拌速度20转/分进行混合冷却。02348至温度达到90后,用氮气压至储罐待用,通过计量泵将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质量浓度为25稀释液按第三组分1,3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与最终产物多元醇共聚酯的质量百分比为215计量送入酯化II,参与后续的反应。0235同时第四组份聚乙二醇200按与最终产物多元醇共聚酯的质量百分比为430计量到酯化II步骤中,参与后续的反应。0236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

41、与对比例2相比,成品的含量与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具体数据见表2。0237表20238实施例2对比例2三单体含量215215四单体含量424393POY满卷率表征可纺性95以上只能短丝生产上色率表征深染效果99以上无色差/0239其中,在上述的表1和表2中0240满卷率为长丝厂采用数学统计法来表征的可纺性能,无国标,以行业经验值来衡定。一般指纺丝的部位数在规定的时间内实际达到的定重卷数发生断头无法达到定重占理论上应达到定重卷数来表示。本数据采自75D/48F常规规格POY丝的比较。0241上色率表示染色过程中染料吸附量的多少,采用国标GB/T166022008。其中色差表示染色样品颜色存在深浅,国。

42、标只有灰色色卡对比,其它颜色以眼观为主。采用原有工艺存在0515级的色差。0242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主要应用于各种采用多种二元醇合成的常温常压染色改性聚酯的生产。该改性聚酯产品主要采用阳离子染料染色,应用的染色色谱较普通聚酯多,同时上染率可达99以上、色牢度达欧标的45级,色彩显更为艳丽。在长丝纺丝时,满卷率可达95100。另外常温常压染色较普通聚酯的高温高压染色可降低染色能源成本约0203元/米。0243毫无疑问,本发明,还可以具有多种变换及改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总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包括那些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变换或替代以及改型。说明书CN102086261ACN102086264A1/3页17图1说明书附图CN102086261ACN102086264A2/3页18图2说明书附图CN102086261ACN102086264A3/3页19图3说明书附图CN102086261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其制备或化学加工;以其为基料的组合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