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920121 上传时间:2018-03-18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622.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80035186.4

申请日:

2010.07.03

公开号:

CN102472206A

公开日:

2012.05.2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02M 25/07申请日:20100703|||公开

IPC分类号:

F02M25/07; F02D41/00; F02B37/013

主分类号:

F02M25/07

申请人:

戴姆勒股份公司

发明人:

H·拜尔; F·韦盖瑙什特

地址:

德国斯图加特

优先权:

2009.08.08 DE 102009036743.8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代理人:

吴鹏;张亚非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运行具有至少一个排气涡轮增压器(22、24)的内燃机(10)的方法,排气涡轮增压器在内燃机(10)的排气侧(50)具有能够由内燃机(10)的排气流动经过的涡轮机(62、68),其中根据内燃机(10)的运行状态借助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74)、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74)和/或借助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将排气排出并且再循环至内燃机(10)的进气侧(34),其中,在内燃机(10)的转速范围中设置切换阈值(104),在切换阈值处从借助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的排气再循环切换至借助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74)和借助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74、80)、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的排气再循环。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用于运行具有至少一个排气涡轮增压器 (22、 24) 的内燃机 (10) 的方法, 所述 排气涡轮增压器在所述内燃机 (10) 的排气侧 (50) 具有可以由所述内燃机 (10) 的排气 流动经过的涡轮机 (62、 68), 其中根据所述内燃机 (10) 的运行状态借助第一排气再循环 装置 (74)、 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74) 和 / 或借助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将排气排出并且再循环至所述内燃机 (10) 的进气 侧 (34),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燃机 (10) 的转速范围中设置切换阈值 (104), 在所述切换阈 值处从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进行的排气再循环切换到借助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 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74) 和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74、 80)、 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进 行的排气再循环。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阈值 (104) 设置在所述内燃机 (10) 的 的转速范围内, 在所述切换阈值处从借助所述至少一 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特别是所述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进行的排气再循环 切换到借助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 特别是所述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74) 和借助所述至少 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74、 80)、 特别是所述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进行的排气再 循环。
3: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阈值 (104) 设置在 的转速范围内, 在所述切换阈值处从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 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进行的排气再循环切换到借助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和借助所 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74、 80) 进行的排气再循环。
4: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阈值基本上设置在 处, 在所述切换阈值处, 从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进行的 排气再循环切换到借助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和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 装置 (74、 80) 进行的排气再循环。
5: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燃机 (10) 的低于所 述切换阈值 (104) 的转速范围内专门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特别 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将排气排出并再循环。
6: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燃机 (10) 的高于所 述切换阈值 (104) 的转速范围内借助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 (74)、 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 环装置 (74) 并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 置 (80) 以组合的方式将排气排出并再循环。
7: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 循环装置 (80)、 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的阀元件 (82)—— 特别是低压 -AGR 阀 (82)——在基本完全打开的打开位置与基本完全闭合的闭合位置之间被切换。
8: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燃机的上方的转速 范围和 / 或负载范围中, 专门借助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 (74)、 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 2 装置 (74) 将排气排出并再循环。
9: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燃机的高于所述切 换阈值 (104) 的转速范围内将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被排出并再 循环的排气借助一冷却装置 (78)、 特别是 AGR 冷却器 (78) 来冷却。
10: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燃机 (10) 的低于所述 切换阈值 (104) 的转速范围内以在 0%至 60%范围中的排气再循环率进行排气再循环。
11: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燃机 (10) 的高于所述 切换阈值 (104) 的转速范围内以在 0%至 60%范围中的排气再循环率进行排气再循环。
12: 一种具有至少一个排气涡轮增压器 (22、 24) 的内燃机 (10), 所述排气涡轮增压器 在所述内燃机 (10) 的排气侧 (50) 具有可以由所述内燃机 (10) 的排气流动经过的涡轮机 (62、 68), 其中设置了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 (74)、 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74) 和至少 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借助所述排气再循环 装置可以将排气从所述内燃机 (10) 的排气侧 (50) 再循环到进气侧 (34), 其特征在于, 所 述内燃机配备有控制装置, 借助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内燃机 (10) 的转速范围中可以从借 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特别是所述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进行 的排气再循环切换到借助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 特别是所述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74) 和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74、 80)、 特别是所述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进行的排气再循环。
13: 根据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内燃机, 其特征在于, 借助所述控制装置, 在所述内燃机 (10) 的 的转速范围内可以从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 再循环装置 (80)、 特别是所述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进行的排气再循环切换到借助所 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 特别是所述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74) 和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 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74、 80)、 特别是所述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进行的排气再循环。
14: 根据权利要求 12 或 13 所述的内燃机, 其特征在于, 借助所述控制装置, 在所述内燃 机 (10) 的 的转速范围内可以从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 气再循环装置 (80)、 特别是所述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进行的排气再循环切换到借助 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 特别是所述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74) 和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 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74、 80)、 特别是所述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进行的排气再循环。
15: 根据权利要求 12 至 14 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 其特征在于, 借助所述控制装置, 在 所述内燃机 (10) 的基本 的转速处可以从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 置 (80)、 特别是所述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进行的排气再循环切换到借助所述第一排 气再循环装置、 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74) 和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 装置 (74、 80)、 特别是所述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进行的排气再循环。
16: 根据权利要求 12 至 15 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 (10),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排 气涡轮增压器 (22) 构造为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 (22), 并且设置了在所述高压排气涡轮增 压器下游的串联的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 (24), 所述排气涡轮增压器在所述内燃机 (10) 的 3 排气侧 (50) 各自具有可以由所述内燃机 (10) 的排气流动经过的涡轮机 (62、 68), 其中在 所述内燃机 (10) 与所述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 (24) 的涡轮机 (68) 之间布置所述第一排气 再循环装置 (74)、 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74), 并且其中在所述两个排气涡轮增压器 (22、 24) 的两个涡轮机 (62、 68) 中的至少一个的下游布置了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 环装置 (80)、 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17: 根据权利要求 16 所述的内燃机 (10),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 (74) 布置在所述内燃机 (10) 与所述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 (22) 的涡轮机 (62) 之间。
18: 根据权利要求 16 或 17 所述的内燃机 (10),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 再循环装置 (80) 布置在所述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 (24) 的涡轮机 (68) 的下游。
19: 根据权利要求 16 至 18 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 (10),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排气再 循环装置 (74) 具有一冷却装置 (78)、 特别是排气再循环冷却器 (78)。
20: 根据权利要求 19 所述的内燃机 (10),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装置 (78) 包括一环流 装置 (46), 借助所述环流装置能使所述冷却装置 (78) 被围绕流动。
21: 根据权利要求 16 至 20 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 (10),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另 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具有一冷却装置 (84)、 特别是排气再循环冷却器 (84)。
22: 根据权利要求 16 至 21 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 (10),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低压涡轮 增压器 (24) 的涡轮机 (68) 的下游布置一排气清洁装置 (73)。
23: 根据权利要求 22 所述的内燃机 (10),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清洁装置 (73) 包括一 微粒过滤器 (73)。
24: 根据权利要求 22 或 23 所述的内燃机 (10),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清洁装置 (73) 包括氧化催化剂。
25: 根据权利要求 22 至 24 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另外 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布置在所述排气清洁装置 (73) 的下游、 特别是所述排气清洁装置 (73) 的微粒过滤器 (73) 的下游。
26: 根据权利要求 16 至 25 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 (10),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低压涡轮 增压器 (24) 的涡轮机 (68) 下游布置一拦截装置 (86), 特别是拦截阀 (86)。
27: 根据权利要求 16 至 26 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进气侧 (34), 在所述排气涡轮增压器 (22、 24) 的至少一个压缩机 (36、 42) 的下游布置了至少一个冷却装 置 (44), 特别是增压空气冷却器 (44)。
28: 根据权利要求 16 至 27 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 (10), 其特征在于, 借助所述第一排 气再循环装置 (74), 排气在所述内燃机 (10) 的上游可直接被再循环到所述进气侧 (34)。
29: 根据权利要求 16 至 28 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 (10), 其特征在于, 借助所述至少一 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排气在所述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 (24) 的压缩机 (36) 的上 游可直接被再循环到所述进气侧 (34)。 4 CN 102472206 A 说 明 内燃机 书 1/6 页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照权利要求 1 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运行内燃机的方法, 以及一 种按照权利要求 13 前序部分所述的内燃机。 背景技术 [0002] 从文献 DE 10 2005 046 507A1 公知一种内燃机, 该文献公开了一具有两个以一 个接着一个的方式连接的排气涡轮增压器的内燃机, 其中从内燃机的排气管路排出的内燃 机排气从靠近发动机的排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上游再循环到内燃机的进气管路中。 [0003] 这种公知的内燃机已经具有好的燃料消耗值以及排放值, 然而为了实现将来给定 的排放限值需要增大成本。 [0004] 从 US 7013879B2 公知一种排气再循环系统, 在该排气再循环系统中在排气涡轮 增压器的涡轮机上游设置高压排气再循环而在该排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下游设置低压 排气再循环。 WO 2008/058596A1 描述了一种具有排气再循环的内燃机, 其中同样地在排气涡轮 增压器的涡轮机上游设置高压排气再循环以及在该涡轮机下游设置了低压排气再循环。 然 而, 对于特别是将来的排放限值的实现, 这些公知的解决方案是具有缺点的。 [0005] 发明内容 由此, 本发明的目的是, 进一步发展一种开头部分所述类型的用于运行内燃机的 方法, 以能够实现小成本的低排放。 [0007] 上述目的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 1 所述特征的用于运行内燃机的方法以及通过 一种具有权利要求 13 所述特征的内燃机来实现。本发明的具有合适和有意义的改进方案 的有利构造方式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0008] ( 本发明涉及 ) 一种按照本发明的用于运行具有至少一个排气涡轮增压器的内燃 机的方法, 该排气涡轮增压器在内燃机的排气侧具有可以由内燃机的排气流动经过的涡轮 机, 其中根据内燃机的运行状态借助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 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和 / 或借助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排出排气并且将该排 气再循环 / 引回到该内燃机的进气侧, 其特征在于, 在内燃机的转速范围中设置一切换阈 值 (Umschaltgrenze), 在该切换阈值处从借助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特别是低 压排气再循环装置进行的排气再循环切换到借助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 特别是高压排气再 循环装置和借助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特别是低压再循环装置进行的排气再循 环。 [0009] 该切换阈值例如处于每分钟大于等于 1000 转至每分钟小于等于 2000 转的、 特别 是每分钟大于等于 1200 转至每分钟小于等于 1300 转的转速范围内、 并且特别是基本上每 分钟 1250 转。通过这种经由两个排气再循环路径从内燃机的排气侧到进气侧的排气再循 环, 可以实现目前的、 然而特别是还实现将来的通过立法者规定的排放限值。 特别是由此可 [0006]

说明书


以在没有主动的氮氧化物排气后处理 (NOx 排气后处理 ) 的情况下遵守 EU6 排放限值, 而不 必考虑与内燃机的燃料消耗有关的缺点。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至少一个排气涡轮增压器的内燃机, 该排气涡轮增压器在 内燃机的排气侧具有可以由内燃机的排气流动经过的涡轮机, 其中设置了第一排气再循环 装置、 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和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特别是低压排气再 循环装置, 借助它们可以将排气从内燃机的排气侧再循环到进气侧, 其中按照本发明, 内燃 机配备有一控制装置, 借助该控制装置在内燃机的转速范围中可以从借助至少一个另外的 排气再循环装置、 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进行的排气再循环切换到借助第一排气再循 环装置、 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和借助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特别是低压 排气再循环装置进行的排气再循环。在此, 所述方法的有利构造方案看作是内燃机的有利 构造方案, 反之亦然。
     所述控制装置例如可以构造为单独的控制设备。 控制装置也可以集成在本来就存 在的、 构造在发动机控制设备上的发动机控制装置中, 并且由此被包括在内燃机中。
     通过按照本发明的内燃机以及通过按照本发明的方法表示出仅以小成本就遵守 了所提及的限值, 这使得用于内燃机的以及用于所述方法的成本并且由此用于车辆的成本 保持在小的范围内。
     在此, 按照本发明的内燃机特别构造为柴油发动机, 其中根据已知地防止产生氮 氧化物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 内燃机也可以构造为其他的燃烧发动机, 例如构造为汽油发动 机。
     通过按照本发明的内燃机的和方法的实施方式, 通过增大经过相应的涡轮增压器 的涡轮机的排气质量流, 在同时增强排气再循环的情况下实现了增压度的提高。在排气再 循环的质量流分流的情况下, 致力于在内燃机的燃料消耗与氮氧化物排放之间进行最佳的 折衷 / 调和。
     如果内燃机的至少一个排气涡轮增压器构造为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 并且在所述 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下游串联地设置了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 其中这些排气涡轮增压器在 内燃机的排气侧分别具有可以由内燃机的排气流动经过的涡轮机, 则对于按照本发明的内 燃机可以在内燃机与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之间布置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相应 地, 可以在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的下游并且在排气后处理装置、 特别是微粒过滤 器的下游设置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其又布置在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 的下游。通过这样构造的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由于通过排气的更大的质量流使得涡轮机 的驱动功率 / 传动功率更高, 所以可以获得内燃机的更高的增压压力。由于这种更高的增 压压力, 在氧气质量浓度相同或排气再循环率相同的情况下又表现出更高的空气 - 燃料比 率, 所以在内燃机燃烧时得到改进的高压过程。
     在内燃机换气过程中由于更高的排气背压而导致的可能缺点通过这种改进的高 压过程而被过补偿。在按照本发明的内燃机的范围内, 由此可以在氧气质量浓度恒定的情 况下实现内燃机的更好的燃料消耗或者在空气 - 燃料比率恒定的情况下在的燃料消耗基 本恒定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更低的氧气质量浓度和由此更低的氮氧化物排放。
     此外, 通过更小的质量流利用在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之前内燃机的排气 的膨胀, 实现了碳烟排放与氮氧化物排放之间的最佳的折衷, 由此降低了内燃机的换气功。

    如已经指出的, 通过由两个排气再循环装置组成的排气再循环运行能够在排放与燃料消耗 之间实现最佳的折衷。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的优点、 特征和细节从以下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以及根据附图得 出。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 上面描述中提到的特征和特征组合以及下面在附图描 述中提到的和 / 或仅在附图中示出的特征和特征组合不仅能够按照相应给出的组合来被 使用, 而且还可以按照其他组合或单独地被使用。
     所述附图示出 :
     图 1 示意性示出了具有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和与该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串联的 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的内燃机, 其中在内燃机的排气侧在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的 上游设置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并且在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的下游设置第二排气 再循环装置,
     图 2 示出了用于按照图 1 的内燃机的运行策略, 其中绘出了与内燃机转速有关的 内燃机的有效平均压力,
     图 3 示出了用于按照图 1 的内燃机的低压排气再循环的运行策略, 其中绘出了与 内燃机转速有关的内燃机的有效平均压力,
     图 4 示出了按照图 1 的内燃机的低压排气再循环 - 拦截阀 (Aufstauklappe) 的运 行策略, 其中绘出了与内燃机转速有关的内燃机的有效平均压力, 以及
     图 5 示出了用于按照图 1 的内燃机的高压排气再循环阀的运行策略, 其中示出了 与内燃机转速有关的内燃机的有效平均压力。
     具体实施方式
     图 1 示意性示出具有双路排气再循环的内燃机, 通过该双路排气再循环可以以简 单的方式实现对 EU6 排放限值的遵守, 而图 2 至 5 示出了内燃机或内燃机的部件的运行策 略和双路排气再循环的运行策略, 以用于实现低排放以及低燃料消耗。
     图 1 示出了构造为柴油发动机并且具有四个气缸 12、 14、 16 和 18 的内燃机 10, 通 过一高压喷射系统 20 将燃料喷入所述气缸中。内燃机 10 包括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 22 以 及以串联的方式位于该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下游的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 24。按照方向箭 头 26 由内燃机在该内燃机的进气侧 34 处吸进的并且由空气过滤器 39 过滤的空气由低压 排气涡轮增压器 24 的压缩机 36 预压缩。根据环流装置 40 的环流阀 38 的位置, 将该预压 缩的空气通过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 22 的压缩机 42 进一步压缩。 在此, 方向箭头 28、 29、 30、 32 和 37 表明空气在进气侧 34 的流动经过。
     在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 22 的压缩机 42 的下游, 被压缩并且由此被加热的空气可 以流动经过增压空气冷却器 44, 由此将该空气冷却。
     在内燃机 10 的排气侧 50, 在燃料 - 空气混合物燃烧之后排气按照方向箭头 52、 54、 56、 58 和 60 经过排气侧 50 从内燃机 10 流出。在此, 排气驱动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的涡 轮机 62, 其中涡轮机 62 经由轴与压缩机 42 相连, 也就是说由此压缩机 42 也通过排气来被 驱动。通过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 22 可以形成的增压压力可以通过环流装置 64 来被调节,该环流装置包括调节阀 66, 借助该调节阀可以调节通过环流装置 64 而围绕涡轮机 62 流动 的排气质量流。
     为了驱动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 24 的压缩机 36, 在排气侧 50, 在涡轮机 62 的下游 布置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 24 的涡轮机 68, 该涡轮机也经由一轴与压缩机 36 相连。
     为了实现围绕涡轮机 68 的流动, 也设置一包括调节阀 72 的环流装置 70, 该调节阀 也称作废料排出门 (Waste-Gate) 并且可以以与调节阀 66 类似的方式对应围绕涡轮机 68 流动的排气质量流进行调节。
     在排气按照方向箭头 56 离开内燃机 10 的排气侧 50 且流动到环境中之前, 排气按 照方向箭头 54 进而流动经过呈氧化催化剂和微粒过滤器 73 形式的排气后处理装置, 氧化 催化剂将碳氢化合物 (HC) 和 COx 排放物从排气清除出, 微粒过滤器将特别是微粒从排气清 除出。
     为了减少排放、 特别是氮氧化物排放 (NOx 排放 ), 内燃机 10 具有呈高压排气再循 环装置 74 形式的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 该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将内燃机的排气按照方向 箭头 58 在内燃机的下游直接排出并且将该排气按照方向箭头 60 在内燃机 10 的上游直接 再循环至进气侧 34。为了对被再循环的排气的排气质量流进行调节, 设置了高压排气再循 环阀 ( 高压 AGR 阀 )76。此外, 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74 包括使再循环的排气的温度降低的 排气再循环冷却器 (AGR 冷却器 )78。在内燃机 10 燃烧时再循环的排气用作为惰性气体并 且降低了氮氧化物的形成。 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74 具有环流装置 46, 该环流装置配属给 AGR 冷却器 78。借 助该环流装置 46, AGR 冷却器 78 可被环流, 其中该环流性或可环流的排气的质量流通过环 流装置 46 的环流阀 48 来被调节。
     为了遵守更严格的排放限值——特别是氮氧化物限值、 如 EU6 标准, 内燃机 10 还 具有呈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形式的第二排气再循环装置, 借助该第二排气再循环装置, 内燃机 10 的排气可以在排气侧 50 在微粒过滤器 73 之后直接排出并且在低压排气涡轮增 压器 24 的压缩机 36 之前直接被再循环至进气侧 34。 为了对该再循环的排气的排气质量流 进行调节, 设置了呈低压 -AGR 阀 82 形式的另一 AGR 阀。该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也包括 用于对再循环的排气进行冷却的 AGR 冷却器 84。
     此外, 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包括一排气拦截阀 86, 借助该排气拦截阀, 内燃机 的排气可以在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的排出位置的下游直接被拦截, 以便由此实现对于 排气质量流的进一步的控制可能性。
     借助与运行点 / 运行工况点相关地通过混合由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再循环的 排气的排气质量流, 与高压排气再循环相比, 排气涡轮增压器的增压明显上升。由此, 通过 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来进行排气再循环是一增压措施。
     图 2 在一曲线图 88 中示出了按照图 1 的内燃机 10 的运行策略, 在该曲线图中在 纵坐标 90 上绘出按照图 1 的内燃机 10 的有效平均压力并且在横坐标 92 上绘出了该内燃 机 10 的转速。 在此, 有效平均压力以计量单位巴 (Bar) 的形式给出, 转速以计量单位每分钟 之一 (1pro Minute) 的形式给出。在此, 在曲线图 88 中相应给出的值仅理解为示例性的。 区域 96 表示内燃机 10 的一运行区域, 在该运行区域中通过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进行排 气再循环。在区域 98 和 100 中进行了组合式的排气再循环运行, 其中该组合式的排气再循
     环运行表示为通过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和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74 进行的排气再循环的 组合。在此, 在区域 100 中需要对通过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再循环的排气进行冷却。
     在 另 一 个 区 域 102 中、 也 就 是 说 在 内 燃 机 10 的 上 方 的 负 载 区 域 (oberen Lastenbereich) 中, 进行了通过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74 的排气再循环。
     通过图 2 中所示的运行策略, 能够遵守 EU6 排放限值。
     图 3 在一曲线图 88’ 中示出了按照图 1 的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的运行策略, 其 中按照结合图 2 所述的相应的计量单位在纵坐标 90’ 上仍示出内燃机 10 的有效平均压力 并且在横坐标 92’ 上示出转速。在曲线图 88’ 中示出的并且配有数字的等值线表示低压排 气再循环率, 其中, 在低于切换阈值 104 的转速范围中进行通过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80 的 排气再循环, 而在高于切换阈值 104 的转速范围中进行通过组合式的排气再循环运行的排 气再循环, 如已经结合图 2 的曲线图 88 所阐明地。
     图 4 也在一曲线图 88” ’ 中示出了一运行策略、 更确切地说示出了低压排气再循环 装置 80 的排气拦截阀 86 的运行策略, 其中曲线图 88” ’ 中示出的等值线以计量单位百分比 (% ) 的形式给出了排气拦截阀 86 的占空因数 / 循环工况 (Tastverhaeltnis)。在此, 占空 因数 0%对应于排气拦截阀 86 的打开位置, 而占空因数 100%相当于排气堵截阀 86 的闭合 位置。曲线图 88” ’ 的纵坐标 90” ’ 仍以巴为单位给出了用于内燃机 10 的有效平均压力的 值, 而在横坐标 93” ’ 上以计量单位每分钟之一的形式绘出了内燃机 10 的转速。结合前面 的曲线图 88’ 和 88” 给出的描述类似地也适用于曲线图 88” ’ 中画出的切换阈值。 图 5 在一曲线图 88” ” 中示出了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74 的高压 -AGR 阀 76 的运行 策略, 其中在纵坐标 90” ” 上以计量单位巴的形式绘出了内燃机 10 的有效平均压力并且在 横坐标 92” ” 上以计量单位每分钟之一的形式绘出了内燃机的转速。在曲线图 88” ” 中画出 的等值线表示高压 -AGR 阀 76 的呈百分比形式的占空因数。在这种情况下占空因数 0%对 应于高压 -AGR 阀 76 的闭合位置, 而占空因数 100%对应于该高压 -AGR 阀 76 的闭合位置。 如从曲线图 88” ” 可以获悉的并且与曲线图 88” 相比较可以看出的, 高压 -AGR 阀具有在完 全闭合与完全打开的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与之相反, 低压 AGR 阀 82 要么完全被闭合要么 完全被打开。但是也可以在需要时也设置低压 -AGR 阀 82 的中间位置。
     从图 5 还可以看出, 高压 -AGR 阀 76 仅在高于切换阈值 104 的转速范围中被致动, 因为在该区域中如已经提到地进行了借助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74 和借助低压排气再循环 装置 80 的排气再循环组合, 而在低于切换阈值 104 的转速范围中仅进行通过低压排气再循 环装置 80 的排气再循环。由此, 在该低转速范围中不需要或者不设置高压 -AGR 阀 76 的致 动。
     在此要指出, 特别是曲线图 88’ 、 88” 、 88” ’ 和 88” ” 的等值线的值理解为示例性的 并且完全可以在一定范围中变动。这对于内燃机 10 的转速和有效平均压力是同样适用的。
     附图标记列表 :
     10 内燃机
     12 气缸
     14 气缸
     16 气缸
     18 气缸
     20 高压喷射系统 22 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 24 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 26 方向箭头 28 方向箭头 29 方向箭头 30 方向箭头 32 方向箭头 34 进气侧 36 压缩机 37 方向箭头 38 环流阀 39 空气过滤器 40 环流装置 42 压缩机 44 增压空气冷却器 46 环流装置 48 环流阀 50 排气侧 52 方向箭头 54 方向箭头 56 方向箭头 58 方向箭头 60 方向箭头 62 涡轮机 64 环流装置 66 调节阀 68 涡轮机 70 环流装置 72 调节阀

内燃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内燃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内燃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燃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燃机.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472206A43申请公布日20120523CN102472206ACN102472206A21申请号201080035186422申请日20100703102009036743820090808DEF02M25/07200601F02D41/00200601F02B37/01320060171申请人戴姆勒股份公司地址德国斯图加特72发明人H拜尔F韦盖瑙什特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11247代理人吴鹏张亚非54发明名称内燃机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运行具有至少一个排气涡轮增压器22、24的内燃机10的方法,排气涡轮增压器在内燃机10的排气侧50具有能够由内。

2、燃机10的排气流动经过的涡轮机62、68,其中根据内燃机10的运行状态借助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74、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74和/或借助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将排气排出并且再循环至内燃机10的进气侧34,其中,在内燃机10的转速范围中设置切换阈值104,在切换阈值处从借助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的排气再循环切换至借助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74和借助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74、80、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的排气再循环。30优先权数据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2020886PCT。

3、申请的申请数据PCT/EP2010/00404420100703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11/018135DE2011021751INTCL权利要求书3页说明书6页附图5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3页说明书6页附图5页1/3页21一种用于运行具有至少一个排气涡轮增压器22、24的内燃机10的方法,所述排气涡轮增压器在所述内燃机10的排气侧50具有可以由所述内燃机10的排气流动经过的涡轮机62、68,其中根据所述内燃机10的运行状态借助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74、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74和/或借助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

4、80将排气排出并且再循环至所述内燃机10的进气侧34,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燃机10的转速范围中设置切换阈值104,在所述切换阈值处从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进行的排气再循环切换到借助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74和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74、80、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进行的排气再循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阈值104设置在所述内燃机10的的转速范围内,在所述切换阈值处从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特别是所述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进行的排气再循环切换到借助第一排气再循。

5、环装置、特别是所述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74和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74、80、特别是所述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进行的排气再循环。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阈值104设置在的转速范围内,在所述切换阈值处从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进行的排气再循环切换到借助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和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74、80进行的排气再循环。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阈值基本上设置在处,在所述切换阈值处,从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进行的排气再循环切换到借助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和借助所述至少。

6、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74、80进行的排气再循环。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燃机10的低于所述切换阈值104的转速范围内专门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将排气排出并再循环。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燃机10的高于所述切换阈值104的转速范围内借助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74、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74并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以组合的方式将排气排出并再循环。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

7、、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的阀元件82特别是低压AGR阀82在基本完全打开的打开位置与基本完全闭合的闭合位置之间被切换。8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燃机的上方的转速范围和/或负载范围中,专门借助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74、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权利要求书CN102472206A2/3页3装置74将排气排出并再循环。9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燃机的高于所述切换阈值104的转速范围内将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被排出并再循环的排气借助一冷却装置78、特别是AGR冷却器78来冷却。10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

8、在于,在所述内燃机10的低于所述切换阈值104的转速范围内以在0至60范围中的排气再循环率进行排气再循环。11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燃机10的高于所述切换阈值104的转速范围内以在0至60范围中的排气再循环率进行排气再循环。12一种具有至少一个排气涡轮增压器22、24的内燃机10,所述排气涡轮增压器在所述内燃机10的排气侧50具有可以由所述内燃机10的排气流动经过的涡轮机62、68,其中设置了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74、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74和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借助所述排气再循环装置可以将排气从所述内燃机10的排气侧。

9、50再循环到进气侧34,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配备有控制装置,借助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内燃机10的转速范围中可以从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特别是所述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进行的排气再循环切换到借助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特别是所述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74和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74、80、特别是所述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进行的排气再循环。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借助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内燃机10的的转速范围内可以从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特别是所述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进行的排气再循环切换到借助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特别是所。

10、述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74和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74、80、特别是所述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进行的排气再循环。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借助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内燃机10的的转速范围内可以从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特别是所述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进行的排气再循环切换到借助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特别是所述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74和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74、80、特别是所述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进行的排气再循环。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借助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内燃机10的基本的转速处可以从。

11、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特别是所述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进行的排气再循环切换到借助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74和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74、80、特别是所述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进行的排气再循环。16根据权利要求12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排气涡轮增压器22构造为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22,并且设置了在所述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下游的串联的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24,所述排气涡轮增压器在所述内燃机10的权利要求书CN102472206A3/3页4排气侧50各自具有可以由所述内燃机10的排气流动经过的涡轮机62、68,其。

12、中在所述内燃机10与所述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24的涡轮机68之间布置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74、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74,并且其中在所述两个排气涡轮增压器22、24的两个涡轮机62、68中的至少一个的下游布置了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内燃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74布置在所述内燃机10与所述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22的涡轮机62之间。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内燃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布置在所述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24的涡轮机68的下游。19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中任一项。

13、所述的内燃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74具有一冷却装置78、特别是排气再循环冷却器78。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内燃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78包括一环流装置46,借助所述环流装置能使所述冷却装置78被围绕流动。21根据权利要求16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具有一冷却装置84、特别是排气再循环冷却器84。22根据权利要求16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低压涡轮增压器24的涡轮机68的下游布置一排气清洁装置73。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内燃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清洁装置73包括一微粒过滤。

14、器73。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内燃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清洁装置73包括氧化催化剂。25根据权利要求22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布置在所述排气清洁装置73的下游、特别是所述排气清洁装置73的微粒过滤器73的下游。26根据权利要求16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低压涡轮增压器24的涡轮机68下游布置一拦截装置86,特别是拦截阀86。27根据权利要求16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气侧34,在所述排气涡轮增压器22、24的至少一个压缩机36、42的下游布置了至少一个冷却装置44,特别是增压。

15、空气冷却器44。28根据权利要求16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10,其特征在于,借助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74,排气在所述内燃机10的上游可直接被再循环到所述进气侧34。29根据权利要求16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10,其特征在于,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排气在所述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24的压缩机36的上游可直接被再循环到所述进气侧34。权利要求书CN102472206A1/6页5内燃机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运行内燃机的方法,以及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3前序部分所述的内燃机。背景技术0002从文献DE102005046507A1公知一种内燃。

16、机,该文献公开了一具有两个以一个接着一个的方式连接的排气涡轮增压器的内燃机,其中从内燃机的排气管路排出的内燃机排气从靠近发动机的排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上游再循环到内燃机的进气管路中。0003这种公知的内燃机已经具有好的燃料消耗值以及排放值,然而为了实现将来给定的排放限值需要增大成本。0004从US7013879B2公知一种排气再循环系统,在该排气再循环系统中在排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上游设置高压排气再循环而在该排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下游设置低压排气再循环。0005WO2008/058596A1描述了一种具有排气再循环的内燃机,其中同样地在排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上游设置高压排气再循环以及在该涡轮机。

17、下游设置了低压排气再循环。然而,对于特别是将来的排放限值的实现,这些公知的解决方案是具有缺点的。发明内容0006由此,本发明的目的是,进一步发展一种开头部分所述类型的用于运行内燃机的方法,以能够实现小成本的低排放。0007上述目的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特征的用于运行内燃机的方法以及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3所述特征的内燃机来实现。本发明的具有合适和有意义的改进方案的有利构造方式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0008本发明涉及一种按照本发明的用于运行具有至少一个排气涡轮增压器的内燃机的方法,该排气涡轮增压器在内燃机的排气侧具有可以由内燃机的排气流动经过的涡轮机,其中根据内燃机的运行状态借助第一排气再循。

18、环装置、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和/或借助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排出排气并且将该排气再循环/引回到该内燃机的进气侧,其特征在于,在内燃机的转速范围中设置一切换阈值UMSCHALTGRENZE,在该切换阈值处从借助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进行的排气再循环切换到借助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和借助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特别是低压再循环装置进行的排气再循环。0009该切换阈值例如处于每分钟大于等于1000转至每分钟小于等于2000转的、特别是每分钟大于等于1200转至每分钟小于等于1300转的转速范围内、并且特别。

19、是基本上每分钟1250转。通过这种经由两个排气再循环路径从内燃机的排气侧到进气侧的排气再循环,可以实现目前的、然而特别是还实现将来的通过立法者规定的排放限值。特别是由此可说明书CN102472206A2/6页6以在没有主动的氮氧化物排气后处理NOX排气后处理的情况下遵守EU6排放限值,而不必考虑与内燃机的燃料消耗有关的缺点。0010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至少一个排气涡轮增压器的内燃机,该排气涡轮增压器在内燃机的排气侧具有可以由内燃机的排气流动经过的涡轮机,其中设置了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和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借助它们可以将排气从内燃机的排。

20、气侧再循环到进气侧,其中按照本发明,内燃机配备有一控制装置,借助该控制装置在内燃机的转速范围中可以从借助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进行的排气再循环切换到借助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和借助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进行的排气再循环。在此,所述方法的有利构造方案看作是内燃机的有利构造方案,反之亦然。0011所述控制装置例如可以构造为单独的控制设备。控制装置也可以集成在本来就存在的、构造在发动机控制设备上的发动机控制装置中,并且由此被包括在内燃机中。0012通过按照本发明的内燃机以及通过按照本发明的方法表示出仅以小成本就遵守。

21、了所提及的限值,这使得用于内燃机的以及用于所述方法的成本并且由此用于车辆的成本保持在小的范围内。0013在此,按照本发明的内燃机特别构造为柴油发动机,其中根据已知地防止产生氮氧化物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内燃机也可以构造为其他的燃烧发动机,例如构造为汽油发动机。0014通过按照本发明的内燃机的和方法的实施方式,通过增大经过相应的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的排气质量流,在同时增强排气再循环的情况下实现了增压度的提高。在排气再循环的质量流分流的情况下,致力于在内燃机的燃料消耗与氮氧化物排放之间进行最佳的折衷/调和。0015如果内燃机的至少一个排气涡轮增压器构造为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并且在所述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

22、下游串联地设置了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其中这些排气涡轮增压器在内燃机的排气侧分别具有可以由内燃机的排气流动经过的涡轮机,则对于按照本发明的内燃机可以在内燃机与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之间布置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相应地,可以在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的下游并且在排气后处理装置、特别是微粒过滤器的下游设置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其又布置在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的下游。通过这样构造的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由于通过排气的更大的质量流使得涡轮机的驱动功率/传动功率更高,所以可以获得内燃机的更高的增压压力。由于这种更高的增压压力,在氧气质量浓度相同或排气再循环率相同的情况下又表现出更高的空气燃料。

23、比率,所以在内燃机燃烧时得到改进的高压过程。0016在内燃机换气过程中由于更高的排气背压而导致的可能缺点通过这种改进的高压过程而被过补偿。在按照本发明的内燃机的范围内,由此可以在氧气质量浓度恒定的情况下实现内燃机的更好的燃料消耗或者在空气燃料比率恒定的情况下在的燃料消耗基本恒定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更低的氧气质量浓度和由此更低的氮氧化物排放。0017此外,通过更小的质量流利用在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之前内燃机的排气的膨胀,实现了碳烟排放与氮氧化物排放之间的最佳的折衷,由此降低了内燃机的换气功。说明书CN102472206A3/6页7如已经指出的,通过由两个排气再循环装置组成的排气再循环运行能够在。

24、排放与燃料消耗之间实现最佳的折衷。附图说明0018本发明的其他的优点、特征和细节从以下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以及根据附图得出。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上面描述中提到的特征和特征组合以及下面在附图描述中提到的和/或仅在附图中示出的特征和特征组合不仅能够按照相应给出的组合来被使用,而且还可以按照其他组合或单独地被使用。0019所述附图示出0020图1示意性示出了具有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和与该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串联的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的内燃机,其中在内燃机的排气侧在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的上游设置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并且在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的下游设置第二排气再循环装置,0021图2示出了用于。

25、按照图1的内燃机的运行策略,其中绘出了与内燃机转速有关的内燃机的有效平均压力,0022图3示出了用于按照图1的内燃机的低压排气再循环的运行策略,其中绘出了与内燃机转速有关的内燃机的有效平均压力,0023图4示出了按照图1的内燃机的低压排气再循环拦截阀AUFSTAUKLAPPE的运行策略,其中绘出了与内燃机转速有关的内燃机的有效平均压力,以及0024图5示出了用于按照图1的内燃机的高压排气再循环阀的运行策略,其中示出了与内燃机转速有关的内燃机的有效平均压力。具体实施方式0025图1示意性示出具有双路排气再循环的内燃机,通过该双路排气再循环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实现对EU6排放限值的遵守,而图2至5示出。

26、了内燃机或内燃机的部件的运行策略和双路排气再循环的运行策略,以用于实现低排放以及低燃料消耗。0026图1示出了构造为柴油发动机并且具有四个气缸12、14、16和18的内燃机10,通过一高压喷射系统20将燃料喷入所述气缸中。内燃机10包括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22以及以串联的方式位于该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下游的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24。按照方向箭头26由内燃机在该内燃机的进气侧34处吸进的并且由空气过滤器39过滤的空气由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24的压缩机36预压缩。根据环流装置40的环流阀38的位置,将该预压缩的空气通过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22的压缩机42进一步压缩。在此,方向箭头28、29、30、32和37。

27、表明空气在进气侧34的流动经过。0027在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22的压缩机42的下游,被压缩并且由此被加热的空气可以流动经过增压空气冷却器44,由此将该空气冷却。0028在内燃机10的排气侧50,在燃料空气混合物燃烧之后排气按照方向箭头52、54、56、58和60经过排气侧50从内燃机10流出。在此,排气驱动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62,其中涡轮机62经由轴与压缩机42相连,也就是说由此压缩机42也通过排气来被驱动。通过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22可以形成的增压压力可以通过环流装置64来被调节,说明书CN102472206A4/6页8该环流装置包括调节阀66,借助该调节阀可以调节通过环流装置64而围。

28、绕涡轮机62流动的排气质量流。0029为了驱动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24的压缩机36,在排气侧50,在涡轮机62的下游布置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24的涡轮机68,该涡轮机也经由一轴与压缩机36相连。0030为了实现围绕涡轮机68的流动,也设置一包括调节阀72的环流装置70,该调节阀也称作废料排出门WASTEGATE并且可以以与调节阀66类似的方式对应围绕涡轮机68流动的排气质量流进行调节。0031在排气按照方向箭头56离开内燃机10的排气侧50且流动到环境中之前,排气按照方向箭头54进而流动经过呈氧化催化剂和微粒过滤器73形式的排气后处理装置,氧化催化剂将碳氢化合物HC和COX排放物从排气清除出,微粒。

29、过滤器将特别是微粒从排气清除出。0032为了减少排放、特别是氮氧化物排放NOX排放,内燃机10具有呈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74形式的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该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将内燃机的排气按照方向箭头58在内燃机的下游直接排出并且将该排气按照方向箭头60在内燃机10的上游直接再循环至进气侧34。为了对被再循环的排气的排气质量流进行调节,设置了高压排气再循环阀高压AGR阀76。此外,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74包括使再循环的排气的温度降低的排气再循环冷却器AGR冷却器78。在内燃机10燃烧时再循环的排气用作为惰性气体并且降低了氮氧化物的形成。0033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74具有环流装置46,该环流装置配属给A。

30、GR冷却器78。借助该环流装置46,AGR冷却器78可被环流,其中该环流性或可环流的排气的质量流通过环流装置46的环流阀48来被调节。0034为了遵守更严格的排放限值特别是氮氧化物限值、如EU6标准,内燃机10还具有呈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形式的第二排气再循环装置,借助该第二排气再循环装置,内燃机10的排气可以在排气侧50在微粒过滤器73之后直接排出并且在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24的压缩机36之前直接被再循环至进气侧34。为了对该再循环的排气的排气质量流进行调节,设置了呈低压AGR阀82形式的另一AGR阀。该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也包括用于对再循环的排气进行冷却的AGR冷却器84。0035此外,低。

31、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包括一排气拦截阀86,借助该排气拦截阀,内燃机的排气可以在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的排出位置的下游直接被拦截,以便由此实现对于排气质量流的进一步的控制可能性。0036借助与运行点/运行工况点相关地通过混合由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再循环的排气的排气质量流,与高压排气再循环相比,排气涡轮增压器的增压明显上升。由此,通过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来进行排气再循环是一增压措施。0037图2在一曲线图88中示出了按照图1的内燃机10的运行策略,在该曲线图中在纵坐标90上绘出按照图1的内燃机10的有效平均压力并且在横坐标92上绘出了该内燃机10的转速。在此,有效平均压力以计量单位巴BAR的形。

32、式给出,转速以计量单位每分钟之一1PROMINUTE的形式给出。在此,在曲线图88中相应给出的值仅理解为示例性的。区域96表示内燃机10的一运行区域,在该运行区域中通过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进行排气再循环。在区域98和100中进行了组合式的排气再循环运行,其中该组合式的排气再循说明书CN102472206A5/6页9环运行表示为通过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和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74进行的排气再循环的组合。在此,在区域100中需要对通过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再循环的排气进行冷却。0038在另一个区域102中、也就是说在内燃机10的上方的负载区域OBERENLASTENBEREICH中,进行了通过高压。

33、排气再循环装置74的排气再循环。0039通过图2中所示的运行策略,能够遵守EU6排放限值。0040图3在一曲线图88中示出了按照图1的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的运行策略,其中按照结合图2所述的相应的计量单位在纵坐标90上仍示出内燃机10的有效平均压力并且在横坐标92上示出转速。在曲线图88中示出的并且配有数字的等值线表示低压排气再循环率,其中,在低于切换阈值104的转速范围中进行通过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的排气再循环,而在高于切换阈值104的转速范围中进行通过组合式的排气再循环运行的排气再循环,如已经结合图2的曲线图88所阐明地。0041图4也在一曲线图88”中示出了一运行策略、更确切地说示出了。

34、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的排气拦截阀86的运行策略,其中曲线图88”中示出的等值线以计量单位百分比的形式给出了排气拦截阀86的占空因数/循环工况TASTVERHAELTNIS。在此,占空因数0对应于排气拦截阀86的打开位置,而占空因数100相当于排气堵截阀86的闭合位置。曲线图88”的纵坐标90”仍以巴为单位给出了用于内燃机10的有效平均压力的值,而在横坐标93”上以计量单位每分钟之一的形式绘出了内燃机10的转速。结合前面的曲线图88和88”给出的描述类似地也适用于曲线图88”中画出的切换阈值。0042图5在一曲线图88”中示出了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74的高压AGR阀76的运行策略,其中在纵坐标9。

35、0”上以计量单位巴的形式绘出了内燃机10的有效平均压力并且在横坐标92”上以计量单位每分钟之一的形式绘出了内燃机的转速。在曲线图88”中画出的等值线表示高压AGR阀76的呈百分比形式的占空因数。在这种情况下占空因数0对应于高压AGR阀76的闭合位置,而占空因数100对应于该高压AGR阀76的闭合位置。如从曲线图88”可以获悉的并且与曲线图88”相比较可以看出的,高压AGR阀具有在完全闭合与完全打开的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与之相反,低压AGR阀82要么完全被闭合要么完全被打开。但是也可以在需要时也设置低压AGR阀82的中间位置。0043从图5还可以看出,高压AGR阀76仅在高于切换阈值104的转速。

36、范围中被致动,因为在该区域中如已经提到地进行了借助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74和借助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的排气再循环组合,而在低于切换阈值104的转速范围中仅进行通过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的排气再循环。由此,在该低转速范围中不需要或者不设置高压AGR阀76的致动。0044在此要指出,特别是曲线图88、88”、88”和88”的等值线的值理解为示例性的并且完全可以在一定范围中变动。这对于内燃机10的转速和有效平均压力是同样适用的。0045附图标记列表004610内燃机004712气缸004814气缸004916气缸005018气缸说明书CN102472206A6/6页10005120高压喷射系统005。

37、222高压排气涡轮增压器005324低压排气涡轮增压器005426方向箭头005528方向箭头005629方向箭头005730方向箭头005832方向箭头005934进气侧006036压缩机006137方向箭头006238环流阀006339空气过滤器006440环流装置006542压缩机006644增压空气冷却器006746环流装置006848环流阀006950排气侧007052方向箭头007154方向箭头007256方向箭头007358方向箭头007460方向箭头007562涡轮机007664环流装置007766调节阀007868涡轮机007970环流装置008072调节阀说明书CN102472206A101/5页11图1说明书附图CN102472206A112/5页12图2说明书附图CN102472206A123/5页13图3说明书附图CN102472206A134/5页14图4说明书附图CN102472206A145/5页15图5说明书附图CN102472206A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燃烧发动机;热气或燃烧生成物的发动机装置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