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取暖器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取暖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立式取暖器。
背景技术
取暖器是一种用于取暖的设备,取暖器有多种类型,最常见
的是电取暖器,其以电为能源进行加热供暖,多适用于室内,还
有一种燃气取暖器,其以燃气为能源进行加热供暖,多适用于一
些无电源提供的场所。
立式取暖器与其它类型的取暖器相比,其占地面积较小,因
而使用较广泛,例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4791885A的发明专利
公开了一种可360度出风的立式取暖器,虽然其能360度旋转,
从而增加加热面积,但是其结构较复杂,装配不方便,其体积较
大,造成占地面积较大,移动不方便,而且生产成本较高。
综上所述,为了解决上述取暖器存在的技术问题,需要设计
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且生产成本较低的立式取暖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
结构简单、体积小且生产成本较低的立式取暖器。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立式取暖器,
包括
外壳,其竖立设置,外壳内部中空并形成有容纳腔;
第一安装组件,其设置有容纳腔上端,所述第一安装组件上
设置有照明灯;
第二安装组件,其设置于容纳腔下端;
第三安装组件,其设置于容纳腔中部并分别与第一安装组件
和第二安装组件相连,所述第二安装组件上设置有加热管;
控制开关,其设置于外壳上并分别与照明灯和加热管电连接;
底座,其水平设置并与第二安装组件固连。
在上述一种立式取暖器中,所述第一安装组件包括
第一上定位板,其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照明灯通过灯座安
装于第一通孔上;
第一下定位板,其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下定位板与第
三安装组件相连;
第一套筒,其两端分别与第一上定位板和第一下定位板固连
且第一套筒分别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相通。
在上述一种立式取暖器中,所述第二安装组件包括
第二上定位板,其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上定位板与第
三安装组件相连;
第二下定位板,其开设有第四通孔;
第二套筒,其两端分别与第二上定位板和第二下定位板固连
且第二套筒分别与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相通。
在上述一种立式取暖器中,所述第三安装组件包括
上安装板,其贴于第一下定位板上,上安装板开设有上安装
孔且加热管一端固定于上安装孔中;
下安装板,其与上安装板平行并贴于第二上定位板上,下安
装板开设有下安装孔且加热管另一端固定于下安装孔中;
支撑杆,其有多根且环绕设置,支撑杆上端与上安装板和第
一下定位板固连,支撑杆下端与下安装板和第二上定位板固连。
在上述一种立式取暖器中,在支撑杆上端设置有上螺纹段,
下端设置有下螺纹段,上螺纹段贯穿上安装板与第一下定位板,
上安装板与第一下定位板通过上螺母与上螺纹段固连,下螺纹段
贯穿下安装板与第二上定位板,下安装板与第二上定位板通过下
螺母与下螺纹段固连。
在上述一种立式取暖器中,所述上螺纹段上设置有上固定套,
所述上安装板与第一下定位板位于支撑杆与上固定套之间且上固
定套抵在第一下定位板上,所述下螺纹段上设置有下固定套,所
述下安装板与第二上定位板位于支撑杆与下固定套之间且下固定
套抵在第二上定位板上。
在上述一种立式取暖器中,所述上安装板的周缘垂直设置有
第一挡边,第一挡边与上安装板之间安装有上安装槽且第一下定
位板位于上安装槽内,所述下安装板的周缘垂直设置有第二挡边,
第二挡边与下安装板之间形成有下安装槽且第二下定位板位于下
安装槽内,所述第一安装边与第二安装边均与网筒罩固连。
在上述一种立式取暖器中,所述第二下定位板上开设有定位
缺口,所述外壳内表面上设置有定位块且所述定位块位于定位缺
口内。
在上述一种立式取暖器中,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倾倒开关,所
述倾倒开关分别与照明灯和加热管电连接,当取暖器倾斜一定角
度时,所述倾倒开关能分别将照明灯与加热管的电路断开。
在上述一种立式取暖器中,所述外壳包括由上而下依次相连
的灯罩、上壳体、网筒罩、下壳体,所述照明灯位于灯罩内,所
述第一安装组件位于上壳体内,所述第二安装组件位于下壳体内,
所述第三安装组件位于网筒罩内并与网筒罩固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零部件较少、结构简单,装配相当方便,生产成本
相对较低。
2、本发明体积较小,占地面积较小,对空间环境影响较小,
移动方便。
3、本发明中,可实现取暖和照明双重功能,使用范围广,使
用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外壳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B的剖视图。
图中,100、外壳;110、灯罩;120、上壳体;121、第二容
纳孔;130、网筒罩;131、第三容纳孔;140、下壳体;141、第
四容纳孔;142、控制开关;143、倾倒开关;
200、底座;
300、第一安装组件;310、第一套筒;320、第一上定位板;
321、第一通孔;322、灯座;323、照明灯;330、第一下定位板;
400、第二安装组件;410、第二套筒;420、第二上定位板;
421、第三通孔;430、第二下定位板;431、定位缺口;
500、第三安装组件;510、支撑杆;511、上螺纹段;511a、
上固定套;512、第一凸台;513、上螺母;514、下螺纹段;514a、
下固定套;515、第二凸台;516、下螺母;520、上安装板;521、
上安装孔;522、第一挡边;523、上安装槽;530、下安装板;531、
下安装孔;532、第二挡边;540、加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
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一种立式取暖器,包括外壳100
以及位于外壳100底部的底座200,在外壳100内设置有第一安
装组件300、第二安装组件400、第三安装组件500,该第二安装
组件400与底座200固连。
外壳100竖立设置,该外壳100包括由上而下依次相连的灯
罩110、上壳体120、网筒罩130、下壳体140。
灯罩110内部中空并形成有第一容纳孔(图中未示出),该灯
罩110罩设在上壳体120上。
上壳体120轴向贯通并形成有第二容纳孔121。
网筒罩130轴向贯通并形成有第三容纳孔131。
下壳体140轴向贯通并形成有第四容纳孔141,在下壳体140
上安装有两控制开关142。
第一容纳孔、第二容纳孔121、第三容纳孔131、第四容纳孔
141同轴相通并形成一个容纳腔。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安装组件300位于第二容纳孔121内,
其包括第一套筒310、第一上定位板320、第一下定位板330。
该第一套筒310竖立设置且上下轴向贯通。
第一上定位板320水平设置并与第一套筒310的上端固连,
在第一上定位板320上开设有第一通孔321,该第一通孔321与
第一套筒310同轴相通,在第一通孔321中安装有灯座322,灯
座322上安装有照明灯323,该照明灯323伸出第二容纳孔121
并位于第一容纳孔中,其中一控制开关142与照明灯323电连接。
第一下定位板330水平设置并与第一套筒310的下端固连,
在第一下定位板330上开设有第二通孔,该第二通孔与第一套筒
310同轴相通。
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安装组件400位于第四容纳孔141中,
其包括第二套筒410、第二上定位板420、第二下定位板430。
该第二套筒410竖立设置且上下轴向贯通。
第二上定位板420水平设置并与第二套筒410的上端固连,
在第二上定位板420上开设有第三通孔421,该第三通孔421与
第二套筒410同轴相通。
第二下定位板430水平设置并与第二套筒410的下端固连,
在第二下定位板430上开设有第四通孔,该第四通孔与第二套筒
410同轴相通。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三安装组件500位于第三容纳孔131中,
其包括支撑杆510、上安装板520、下安装板530。
该支撑杆510有三根且均垂直设置,三根支撑杆510均匀分
开且各支撑杆510之间相互平行。
优选的,在支撑杆510的上端设置有上螺纹段511,该上螺
纹段511直径小于支撑杆510直径,所述上螺纹段511与支撑杆
510之间形成有第一凸台512,上螺纹段511上安装有上螺母513,
在支撑杆510的下端设置有下螺纹段514,下螺纹段514的直径
也小于支撑杆510的直径,所述下螺纹段514与支撑杆510之间
形成有第二凸台515,下螺纹段514上安装有下螺母516。
上安装板520贴于第一下定位板330上,三个支撑杆510均
匀分布于上安装板520的周围且支撑杆510的上螺纹段511依次
贯穿上安装板520与第一下定位板330,通过上螺母513与上螺
纹段511螺纹连接,上安装板520抵在第一凸台512上,使得上
安装板520与第一下定位板330均与支撑杆510上端固连。
上安装板520水平设置且其周缘与网筒罩130的上端内表面
固连,在上安装板520的中部开设有上安装孔521。
下安装板530水平设置且贴于第二上定位板420上,支撑杆
510的下螺纹段514依次贯穿下安装板530与第二上定位板420,
通过下螺母516与下螺纹段514螺纹连接,下安装板530抵在第
二凸台515上,使得下安装板530与第二上定位板420均与支撑
杆510下端固连,从而使得第一安装组件300、第二安装组件400、
第三安装组件500连为一个整体,支撑杆510通过螺纹连接的方
式与上安装板520、下安装板530、第一下定位板330、第二上定
位板420固连,其连接方式简单且安装较方便,便于整个取暖器
的装配。
下安装板530水平设置且其周缘与网筒罩130的下端内表面
固连,在下安装板530的中部开设有下安装孔531,在上安装板
520与下安装板530之间设置有加热管540,加热管540的两端分
别固定在上安装孔521与下安装孔531中,上述的另一控制开关
142与加热管540电连接。
如图1、图2所示,所述底座200为圆盘状并水平设置,所
述底座200与第二下定位板430固连并用于支撑整个外壳100、
第一安装组件300、第二安装组件400、第三安装组件500,底盘
的直径大于外壳100的外径,以增加整个取暖器的稳定性。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如图3所示,在上螺纹段511上设置有
上固定套511a,安装时,上螺纹段511穿过上安装板520与第一
下定位板330,然后将上固定套511a套在上螺纹段511上,再将
上螺母513安装在上螺纹段511上并将上固定套511a抵紧,上安
装板520与第一下定位板330位于支撑杆510与上固定套511a
之间,在下螺纹段514上设置有下固定套514a,安装时,下螺纹
段514穿过下安装板530与第二上定位板420,然后将下固定套
514a套在下螺纹段514上,再将下螺母516安装在下螺纹段514
上并将下固定套514a抵紧,下安装板530与第二上定位板420
位于支撑杆510与下固定套514a之间。
通过设置上固定套511a与下固定套514a,既增加了支撑杆
510与第一下定位板330和第二上定位板420连接时的稳固性,
另外,避免上螺纹段511与下螺纹段514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而出
现锈蚀现象,保证上螺母513与下螺母516拧动顺畅,而且,设
置上固定套511a与下固定套514a,缩短了上螺母513与下螺母
516在安装时的行程。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上安装板520的周缘垂直设置有第一挡
边522,第一挡边522与上安装板520之间安装有上安装槽523
且第一下定位板330位于上安装槽523内,所述下安装板530的
周缘垂直设置有第二挡边532,第二挡边532与下安装板530之
间形成有下安装槽(图中未示出)且第二下定位板430位于下安
装槽内,第一安装边与第二安装边均与网筒罩130固连。
第一挡边522与第二挡边532的设置,使得上安装板520、
下安装板530与网筒罩130连接更加方便,通过第一挡边522与
上安装板520之间形成的上安装槽523,第二挡边532与下安装
板530之间形成的下安装槽,使得第一下定位板330能刚好嵌入
到上安装槽523中,第二上定位板420能刚好嵌入到下安装槽中,
因此,使得整个第一安装组件300和第二安装组件400在安装时
能快速定位,同时,安装后,增加了第一安装组件300与第二安
装组件400饿稳定性,防止第一安装组件300和第二安装组件400
晃动。
如图3所示,在第二下定位板430上开设有定位缺口431,
所述下壳体140内设置有定位块(图中未示出)且所述定位块位
于定位缺口431内。
通过设置定位缺口431与定位块配合,使得第二下定位板430
安装在下壳体140内后,能保持第二下定位板430与下壳体140
之间的相对稳定,从而防止第二安装组件400在下壳体140内转
动。
作为改进,所述下壳体140内设置有倾倒开关143,所述倾
倒开关143分别与照明灯323和加热管540电连接,设置倾倒开
关143后,当取暖器倾斜一定角度时,倾倒开关143能分别将照
明灯323与加热管540的电路断开,并能防止取暖器漏电或者出
现短路现象,从而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安装时,首先将三根支撑杆510的两端分别穿过上安装板520
与下安装板530,将加热管540安装于上安装板520和下安装板
530之间。
然后将第一安装组件300中的第一下定位板330安装在三根
支撑杆510的上端,并使第一下定位板330嵌入上安装槽523中,
将上固定套511a套在上螺纹段511上并通过上螺母513将上安装
板520、第一下定位板330和上螺纹段511三者固定,将第二安
装组件400中的第二上定位板420安装在三根支撑杆510的下端,
并使第二上定位板420嵌入下安装槽中,将下固定套514a套在下
螺纹段514上并通过下螺母516将下安装板530、第二上定位板
420和下螺纹段514三者固定,此时,第一安装组件300、第二安
装组件400、第三安装组件500组装为一整体。
再将第二安装组件400中的第二下定位板430与底盘固连。
随后将下壳体140、网筒罩130、上壳体120依次由上而下组
装,并使第一安装组件300、第二安装组件400、第三安装组件
500分别位于上壳体120、下壳体140和网筒罩130内,将第三安
装组件500中的上安装板520和下安装板530分别与网筒罩130
相连,使整个外壳100与第三安装组件500固定。
最后,将灯座322安装在第一上定位板320上,并将照明灯
323安装在灯座322上,将灯罩110安装在上壳体120上,整个
取暖器安装完成。
当然,本取暖器在安装时,不限于上述的安装顺序。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
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
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
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