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机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洗衣机,尤其,涉及可有效减少振动的洗衣机。
背景技术
通常,洗衣机作为通过借助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和洗涤槽或波轮的旋转而
产生的水流作用及波轮所施加的冲击作用等来洗涤洗涤物的设备,利用洗涤
剂和水的作用以去除附着于洗涤物(以下,称为“待洗物”)的污染物质的
方式进行洗涤、漂洗和/或脱水过程。
通常,洗衣机包括:壳体,形成洗衣机的外观;外槽,以悬挂于上述壳
体内部的形态收容;内槽,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上述外槽内部。并且,这
种洗衣机还包括借助上述内槽和/或震动器的旋转在上述外槽振动时,用于减
少振动的减震器。
以往减震器体现为利用基于弹簧的弹性/复原力、流体的粘性力来减少从
外槽产生的振动的结构。然而,这种减震器可在外槽在恒定振幅范围内振动
的正常状态下,可有效减少振动,但在减少以比正常振动状态更大的振幅振
动的过度振动状态下的振动时存在界限。
以振幅大的过度振动状态为最优化设计通常的减震器的情况下,可在振
幅相对较小的正常振动状态中的振动减少效果会降低,相反,以正常振动状
态为最优化设计的情况下,具有在过度振动状态下不可期待充分地振动减少
效果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强求不管是正常振动状态及过度振动状态中的任
一情况均可有效减少振动的方案。
以往的减震器借助沿着支撑杆而移动的摩擦部件与支撑杆之间的摩擦作
用,将振动能转换成热能,从而发挥衰减振动的功能,在此情况下,存在因
摩擦热导致摩擦部件热变形的问题,或者压在支撑杆而阻碍摩擦作用的问题。
尤其,支撑杆上涂敷有润滑剂,上述润滑剂用于摩擦部件与支撑杆之间保持
恒定的粘性,还用于抑制因摩擦所致的过热,而根据以往的洗衣机的结构,
很难补充润滑剂以进行维护。
并且,构成减震器的大部分部件由合成树脂注塑而形成,但收容摩擦部
件的结构越复杂,成型难度越大。并且,构成减震器的部件与弹簧等弹性部
件相联动,因此,当外槽振动时,应确保足够的耐久性,为了确保耐久性,
对材质要求其厚度大的部分,在注塑过程中发生收缩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洗衣机,根据上述洗衣机,便于
实施润滑剂补充,并且设有减震器。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洗衣机,上述洗衣机的收容部本体与外槽支撑部
以可分离的结构构成,上述收容部本体收容有在与支撑杆之间产生摩擦力的
摩擦部,上述外槽支撑部在上述收容部本体的上侧用于支撑外槽。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洗衣机,根据上述洗衣机,在外槽的振幅在规定
范围内的正常振动状态下和在外槽的振幅相对大的过度振动状态下的衰减作
用以不同的方式呈现。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洗衣机,根据上述洗衣机,通过衰减外槽的振动,
来提高壳体内的空间应用性,尤其,相比于以往的外槽容量,容量得到增加。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洗衣机,根据上述洗衣机,耐久性和稳定性得到
提高,并因振动所致的噪音得到缓解。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洗衣机,上述洗衣机可便于向减震器补充润滑剂。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洗衣机,根据上述洗衣机,通过减小构成减震器
的注塑物的厚度,既可以抑制在成型过程中的收缩,又可以确保足够的耐久
性。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洗衣机,上述洗衣机的收容部本体与外槽支撑部
以可分离的结构构成,上述收容部本体收容有在与支撑杆之间产生摩擦力的
摩擦部,上述外槽支撑部在上述收容部本体的上侧用于支撑外槽。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洗衣机,根据上述洗衣机,在外槽的振幅在规定
范围内的正常振动状态下和在外槽的振幅相对大的过度振动状态下的衰减作
用以不同的方式呈现。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洗衣机,根据上述洗衣机,通过衰减外槽的振动,
来提高壳体内的空间应用性,尤其,相比于以往的外槽容量,容量得到增加。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洗衣机,根据上述洗衣机,耐久性和稳定性得到
提高,并因振动所致的噪音得到缓解。
本发明的洗衣机,包括:壳体;外槽,用于盛放洗涤水;支撑杆,一端
与上述壳体相连接,在另一端设有支撑端;第一摩擦部和第二摩擦部,以能
够沿着支撑杆移动的方式设置,向上述支撑杆与上述第一摩擦部和第二摩擦
部之间施加摩擦力;收容部本体,以能够沿着支撑杆移动的方式设置,保持
上述第一摩擦部和上述第二摩擦部,上述收容部本体与上述第一摩擦部一体
移动,而相对于上述第二摩擦部,上述收容部本体能够进行位移;外槽支撑
部,与上述收容部本体单独形成,以能够沿着支撑杆移动的方式设置,并在
上述收容部的上侧支撑上述外槽;以及弹性部件,被上述支撑端支撑,并对
上述收容部本体进行弹性支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洗衣机的侧剖视图。
图2为表示在图1所示的外槽上安装有减震器的构成的部分立体图。
图3为放大图2所示的A部分的部分放大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减震器。
图5为表示图4所示的收容部本体。
图6为表示外槽支撑部与收容部本体的结合部剖面。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减震器。
图8的(a)部分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减震器,图8的(b)部分
表示适用于上述减震器的摩擦部件,图8的(c)部分表示收容部本体。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减震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为表示图9所示的减震器的前视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减震器的纵剖视图。
图12为表示图11所示的减震器中收容部本体与第一摩擦部的结合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的实施例会让本发明的优点、特征和实现这些优
点和特征的方法更加明确。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所公开的实施例,能够
以互不相同的各种方式实施,本实施例只用于使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完整地理解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仅由发明要求保护范围定义。在
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要素。
下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洗衣机包括:壳体;外槽,用于盛放洗涤水;
支撑杆,上述支撑杆的一端与上述壳体相连接,在上述支撑杆的另一端设有
支撑端;第一摩擦部和第二摩擦部,以能够沿着上述支撑杆移动的方式设置,
用于在与上述支撑杆之间施加摩擦力;收容部本体,以能够沿着支撑杆移动
的方式设置,保持(retaining)上述第一摩擦部和上述第二摩擦部,上述收
容部本体与上述第一摩擦部一体移动,而相对于上述第二摩擦部,上述收容
部本体能够进行位移;外槽支撑部,与上述收容部本体单独形成,以能够沿
着支撑杆移动的方式设置,并在上述收容部的上侧支撑上述外槽;以及弹性
部件,被上述支撑端支撑,并对上述收容部本体进行弹性支撑。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洗衣机的侧剖视图。图2为示出在图1所示
出的外槽安装有减震器的结构的部分立体图。图3为放大图2所图示的A
部分的部分放大图。
参照图1至图3,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洗衣机包括:壳体1,形成外观;
操作键,从用户接受各种控制命令;控制面板11,设置表示对于洗衣机
的运行状态信息的显示器等来提供用户界面;门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
于壳体1来开闭洗涤水出入的出入孔(未图示)。
装有洗涤水的外槽2借助支撑杆15来悬挂于壳体1的内部,且内槽
3以垂直轴(verticalaxis)为中心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外槽2内部,而
震动器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内槽3的底面。内槽3中形成有使洗涤水
通过的多个孔。
本发明所定义的壳体仅为形成洗衣机的外观的单元足矣,尤其,优选
地,悬挂壳体内部外槽2的支撑杆15的一端为以能够被壳体固定的方式,
为不移动的固定体。以下所提及的壳体1仅是形成洗衣机外观的结构的一
例,而本申请的发明要求保护范围中所记载的壳体的范围并非仅局限于
此。
壳体1包括:机壳12,上述机壳的上侧开口;顶盖部14,设于机壳
12的上侧并大约在中央部形成使洗涤水出入的出入孔。
支撑杆15向纵方向以长的方式延伸,一端与壳体1相连接,另一端
则通过减震器100与外槽2相连接。支撑杆15的一端均可与机壳12或顶
盖部14中的一个相连接,且机壳12或机盖部14可包括支撑杆15以能够
枢接(pivot)的方式连接的连接单元(未图示)。
支撑杆15可包括设于另一端的支撑端140。支撑端140为以使外插
于支撑杆15的弹性部件150防止从支撑杆15脱离的方式支撑的单元。支
撑杆140以使弹性部件150不从支撑杆15脱离的方式,优选地,支撑弹
性部件150的下端的支撑面与支撑杆15的横截面相比具有较大面积。
以支撑杆15为中心旋转的弹性部件150可受支撑端140的限制。根
据实施例,支撑端140可形成有与弹性部件150的下端相结合的结合部或
限制下端旋转的卡定部。
供水流路5向与水龙头等的外部水源相连接的外槽2和/或内槽供水。
供水阀6约束供水流路。驱动部13驱动内槽3和/或震动器4。排水流路
9排出外槽2内的洗涤水。排水阀8约束排水流路9。排水泵10向外部抽
出向排水流路排出的洗涤水。
减震器100减少借助内槽3或震动器4旋转所诱发的外槽的振动。减
震器100与外槽2的下端部相结合,这种结合可为了容易进行减震器100
的设置和分离而以能够分离的方式形成。例如,图3中为了减震器100的
设置而示出从外槽2下部的外周面突出的底座2a(mount),且底座2a
形成有向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侧方向开口的缝隙2b(slit)
减震器100与外槽2相结合时,在减震器100设于支撑杆15的状态
下,通过缝隙2b来使支撑杆15侧向插入于底座2a内部,底座2a放置于
后述的外槽支撑部110,由此,将减震器100和外槽2相结合。由于外槽
2的负重始终作用于外槽支撑部110,因此,外槽2和外槽支撑部110不
分离,且以形成为一体的方式移动。另一方面,向下侧方向稍微拉下减震
器100后,通过缝隙2b的侧面开口部去除支撑杆15,由此以简单的方式
形成用于维持、维修的减震器100的分离。
下面,在参照附图对减震器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过程中,适用上述减震
器的洗衣机的通用构成将参照图1至图3。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减震器。图5为表示图4中示出的收
容部本体。图6为表示外槽支撑部与收容部本体的结合部剖面。
参照图4至图6,减震器100包括外槽支撑部110、收容部本体120、弹
性部件150、第一摩擦部130、第二摩擦部140。
外槽支撑部110支撑外槽2并沿着支撑杆15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外槽
支撑部110可包括:滑块111,供支撑杆15贯通,呈管状;安置部112,形
成有从滑块111向外侧方向扩张而供外槽2安置的安置面112a。安置部112
可以卡止于外槽2的座架2a,滑块111的至少一部分可向座架2a的上侧突
出。
收容部本体120以可沿着支撑杆15移动的方式设置,并由弹性部件150
进行弹性支撑。弹性部件150的下端被支撑端160支撑,上端支撑收容部本
体120。
外槽支撑部110在收容部本体120的上侧支撑外槽2。外槽支撑部110
可由与收容部本体120相分离的部件构成。根据这种结构,便于实施注入润
滑剂的作业。不仅在洗衣机的制造工序中,在洗衣机的使用过程中也有必要
注入或补充润滑剂。此时,将从收容部本体120分离的外槽支撑部110向上
侧推举,使得被外槽支撑部110遮挡的支撑杆15露出,可直接向露出的部分
涂敷润滑剂。进一步地,还可向配置于收容部本体120的内侧的第一摩擦部
130或第二摩擦部140注入润滑剂。这种润滑剂注入过程中,无需从支撑杆
15中分离减震器100,实施非常方便。
另一方面,即便在外槽支撑部110与收容部本体120未采用稳固相结合
的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外槽支撑部110在收容部本体120的上侧支撑外槽2,
因此,借助施加于外槽支撑部110的外槽2的荷重和支撑收容部本体120的
弹性部件150的复原力,外槽支撑部110与收容部本体120呈一体化,即,
两者可沿着支撑杆15移动。
第一摩擦部130和第二摩擦部140分别以沿着支撑杆15可移动的方式设
置,并在与支撑杆15之间产生摩擦力(尤其,外槽2的振动过程中的运动摩
擦力)。第一摩擦部130和第二摩擦部140收容于收容部本体120。第一摩
擦部130和第二摩擦部140可包括分别在与支撑杆15的外周面之间产生摩擦
力的摩擦部件。
收容部本体120保持(retain)第一摩擦部130和第二摩擦部140,在沿
着支撑杆15移动的过程中,上述收容部本体120以与第一摩擦部130一体移
动,而相对于第二摩擦部140,可位移。
关于构成第一摩擦部130和/或第二摩擦部140的摩擦部件的材质,可由
毛毡(felt)等具有多孔的纤维或橡胶等弹性材质形成,关于构成第一摩擦部
130和/或第二摩擦部140的摩擦部件的形态,可呈能够外插于支撑杆15的
管状,或者呈具有柔软性的片状(sheet)或带状(band),以围绕支撑杆15
的外周面。尤其,由纤维构成的摩擦部件,其润滑剂的吸收性优秀。下面,
将设于第一摩擦部130的摩擦部件称为第一摩擦部件,设于第二摩擦部140
的摩擦部件称为第二摩擦部件。
根据具体实施例,第一摩擦部130和第二摩擦部140可包括用于收容摩
擦部件的收容器(例如:第二摩擦部件外壳142)。这种收容器稳固地支撑
摩擦部件,从而保持其外形,并且沿着收容部本体120的内周面摩擦滑动,
起到稳定地支撑摩擦部130、140的作用。但是,由于第一摩擦部130以固定
方式配置于收容部本体120,因此,只需得到形成收容部本体120的第一收
容部121的支撑即可,下面,对于第一摩擦部130就是摩擦部件本身为例进
行说明。
两个摩擦部130、140和支撑杆15之间的摩擦作用,随着外槽2的振幅
而表现出不同的状态。例如,当洗衣机运行时,根据整体振动系统所具有的
物性,外槽2共振,或者因内槽3中的洗涤物的不均等配置,产生过度振动
的过度振动区间中,第一摩擦部130和第二摩擦部140均与外槽支撑部110
(或者,收容部本体120)一体移动,并向与支撑杆15之间施加运动摩擦力。
由此,在过度振动区间中,借助第一摩擦部130和第二摩擦部140的摩擦作
用,振动能可积极消散。
相反地,外槽2的振幅在足够小于上述过度振动区间的区间(例如:正
常振动区间)中,仅有第一摩擦部130执行借助摩擦的振动衰减功能。即,
第一摩擦部130沿着支撑杆15运动的过程中,第二摩擦部140能够以与收容
部本体120相分离的状态停在支撑杆15上的规定的位置。在仅借助第一摩擦
部130来实现通过摩擦的振动衰减期间,外槽2可以比较自由地振动。
即,在洗衣机的运行过程中,减震器100在对于振动较为稳定的区间中,
借助一个摩擦部130来实施振动衰减作用,但在过度振动区间中,借助两个
摩擦部130、140来实施更加积极的摩擦衰减作用。即,根据本实施例的洗衣
机,考虑到设备的耐久力、可允许的振动位移等,在已设定的允许振幅内,
使得外槽2可以较为自由地移动,在产生恒定水平以上的振动的情况下,为
了限制振幅,积极衰减振动,从而表现出根据不同振幅的各种形态的振动衰
减特性。
如此,为了根据外槽2的振幅而表现出不同形态的借助第一摩擦部130
和第二摩擦部140的振动衰减作用,首先,第二摩擦部140的最大位移应大
于在与收容部本体120的关系中可允许的第一摩擦部130的最大位移,优选
地,第一摩擦部130以固定方式配置于收容部本体120,第二摩擦部140在
由收容部本体120限定的空间内,相对于收容部本体120,应允许位移。
根据这种方面,收容部本体120形成用于收容第一摩擦部130的第一收
容部121和用于收容第二摩擦部140的第二收容部126,第一摩擦部130借
助第一收容部121固定于收容部本体120,第二收容部126的用于收容第二
摩擦部140的空间的长度大于第二摩擦部140的纵向长度,由此,允许收容
部本体120与第二摩擦部140之间的相对运动。
第二收容部126可配置于第一收容部121的下侧,收容部本体120可包
括用于区分第一收容部121和第二收容部126的隔板121c。支撑杆15穿过
隔板121c的中心部。以隔板121c为基准,第一收容部121可定义为收容部
本体120的上部,第二收容部126可定义为收容部本体120的下部。
第一收容部121可包括由支撑杆15穿过中心部的管状的上部侧面部
121b。上部侧面部121b向隔板121c的上侧延伸。在由上部侧面部121b和隔
板121c所限定的空间中可浸渍有润滑剂。第一摩擦部件130根据其材质可浸
渍于润滑剂,并且,润滑剂的一部分可渗透到第一摩擦部件130与隔板121c
之间的缝隙而到达支撑杆15。
另一方面,第一收容部121可包括从上部侧面部121b的内周面向支撑杆
15所在的中心部延伸的多个筋121d。筋121d的外侧端与上部侧面部121b
的内周面相连接,下端与隔板121c的上部面相连接,第一摩擦部件130介于
内侧端与支撑杆15之间。第一摩擦部件130配置于由筋121d的内侧端所限
定的空间127的内部。优选地,第一摩擦部件130以按照恒定水平被压缩的
状态插入于空间127,外周面始终保持与筋121d的内侧端相接触的状态。并
且,筋121d能够以内侧端向上部侧面部121b的中心收缩的放射状延伸,多
个筋121d可相对于上述中心而以对称(symmetrical)地配置。
沿着第一摩擦部件130的周围形成有空间,在上述空间的内部浸渍润滑
剂或空气,因此,借助第一摩擦部件130和支撑杆15之间的摩擦作用的热量
可轻易地被发散,由此,可以防止第一摩擦部件130因高温所致的改性,或
者可防止第一摩擦部件130粘在支撑杆15。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为了更加积极地散热,优选地,第一收容部121
为收容有第一摩擦部件130的空间呈开放的结构。
第二收容部126可包括从第一收容部121向下侧延伸而向内侧形成用于
收容第二摩擦部140的空间的下部侧面部123a、123b。如上部侧面部121b,
上述下部侧面部也可以呈沿着整体外围延伸的管状,但与此不同地,如图5
所示,上述下部侧面部可具有朝横向开放的开口部126h,使得收容有第二摩
擦部140的空间能够透气。由第二摩擦部140所产生的摩擦热通过开口部
126h来释放。
更具体地,第二收容部126可包括用于限定收容有第二摩擦部140的空
间的下侧端的底部124和分别与底部124和第一收容部121相连接的下部侧
面部123a、123b。在本实施例中,以中间隔着开口部126h的方式设有第一
下部侧面部123a和第二下部侧面部123b,但无需限定为此种方式,下部侧
面部本身也可以形成开口部。
当外槽2的振幅达到恒定水平以上时,第二摩擦部140被收容部本体120
推动。在实施例中,第二摩擦部140被隔板121c推动而下降,被底部124
推动而上升。
第二摩擦部140还可以包括在上部和下部分别收容有第二摩擦部件141
的摩擦部件外壳142。摩擦部件外壳142可包括管状的外壳侧面部142a和将
外壳侧面部142a的内部的空间分为上下部并供支撑杆15贯通的分割板
142b。摩擦部件外壳142可在借助分割板142b而区分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
分别收容第二摩擦部件141。
隔板121c可包括从底面向下侧突出的至少一个突起128a。突起128a可
形成于供支撑杆15贯通的孔周边。当收容部本体120向下侧移动时,突起
128a与第二摩擦部140的上端之间相接触。优选地,突起128a以与第二摩
擦部件141相接触的方式设置。
底部124可包括从上部面向下侧突出的至少一个突起128b。突起128b
形成于供支撑杆15贯通的孔周边。当收容部本体120向上侧移动时,突起
128b与第二摩擦部140的下端之间相接触。优选地,突起128b以与第二摩
擦部件141相接触的方式设置。
根据在隔板121c或底部124形成有突起128a、128b的结构,可减少收
容部本体120与第二摩擦部件141之间的冲突面积,从而具有可减少打击噪
音的效果。
另一方面,由弹性部件150支撑收容部本体120。收容部本体120可包
括外周突出部121a,相比于下部侧面部123a、123b,上述外周突出部121a
进一步向外侧突出,下端部由弹性部件150的上端支撑。在本实施例中,外
周突出部121a从第一收容部121向下部侧面部123a、123b的外侧延伸。
在外槽2的振动过程中,外槽支撑部110与收容部本体120之间可存在
细小的间隔。例如,在振动过程中,外槽2的上升幅度大的情况或者外槽2
的上升速度快于弹性部件150的复原速度的情况等,外槽支撑部110与收容
部本体120可微微分离。这种分离状态的外槽支撑部110和收容部本体120
不仅导致外槽2下降时产生冲突噪音,而且也会对耐久性造成不良影响。为
了解决这种问题,减震器100还可包括介于外槽支撑部110和收容部本体120
之间的缓冲部件180。缓冲部件180可由多孔性的纤维材质或橡胶等弹性材
质构成。
缓冲部件180可具有与第一收容部121的内侧相连通的开口部181。在
此情况下,由第一摩擦部件130产生的热通过开口部181来释放。开口部181
可位于与相邻的筋121d之间相对应的区域。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减震器。图8为表示图7所示的减震
器的分解图。尤其,图8示出了去除第一摩擦部件130的状态的第一收容部
221。
参照图7至图8,减震器200可包括外槽支撑部210、收容部本体220、
270、第一摩擦部130(参照图6)、第二摩擦部140、弹性部件150(参照图
3)。外槽支撑部210与上述实施例的外槽支撑部210实质上具有相同的构成,
因此,沿用上述的说明,并省略有关详细说明。
收容部本体270保持(retain)第一摩擦部130和第二摩擦部140,在沿
着支撑杆15移动的过程中,上述收容部本体270与第一摩擦部130一体移动,
而相对于第二摩擦部140,可位移。
更具体地,收容部本体270包括:第一收容部形成部220,用于形成第
一收容部221;以及第二收容部形成部270,在内侧插入有第一收容部形成部
220,在上述第二收容部形成部270与第一收容部形成部220之间形成用于收
容第二摩擦部140的空间。即,在本实施例中,用于收容第二摩擦部140的
第二收容部226借助第一收容部形成部220和第二收容部形成部270来形成。
隔板224形成于第一收容部形成部220,相当于隔板224的上部的第一收容
部221实质上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收容部121相同。
在第一收容部形成部220的下部形成有向上侧凹陷的凹陷部223,第二
摩擦部140在振动过程中可到达凹陷部223的内侧。当然,还可以不在第一
收容部形成部220形成凹陷部223,仅在第二收容部形成部270形成收容有
第二摩擦部140的空间。
第二收容部形成部270具有相比于下部侧面部273进一步向外侧突出的
上部侧面部271,相当于上部侧面部271和下部侧面部273的外径差异的被
支撑端272被弹性部件150支撑。并且,在第一收容部形成部220形成有安
置有第一摩擦部件130的隔板224,从隔板224的底面向收容有第二摩擦部
140的空间可向下方突出形成有突起228。并且,在第二收容部形成部270
的底部274可形成有向收容有第二摩擦部140的空间向上突出的突起278。
优选地,这些突起228、278如上述实施例中的突起128a、128b,与第二摩
擦部件141相接触。
另一方面,如上述的实施例,在第一收容部221可形成有多个放射状突
起121d,上述突起向支撑杆15穿过的中心部收缩。第一收容部221实质上
与上述实施例的第一收容部121具有相同的构成,由此,在本实施例中,不
同点在于,以与第二收容部形成部270相独立的方式设于第一收容部形成部
220。
图8的(a)部分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减震器,图8的(b)部分
表示适用于减震器的摩擦部件,图8的(c)部分表示收容部本体。参照图8,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减震器300采用与上述实施例的减震器100相似的结
构,包括:外槽支撑部310、收容部本体320、弹性部件150、第一摩擦部
341以及第二摩擦部340。
收容部本体320保持(retain)第一摩擦部130和第二摩擦部340,在沿
着支撑杆15移动的过程中,与第一摩擦部或第一摩擦部件130一体移动,而
相对于第二摩擦部340,可位移。
更具体地,收容部本体320可包括第一收容部321和第二收容部326。
在图8中虽未图示,但在第一收容部321中收容有第一摩擦部件130(参照
图6)。
第一收容部321可包括:多个第一筋321b,从用于限定收容有第一摩擦
部件130的空间的侧面的内周面321a向支撑杆15所在的中心部延伸;以及
多个第二筋321d,从用于区分第一收容部321和第二收容部326的隔板321c
的上部面,即,从第一收容部321的底面突出并支撑第一摩擦部件130。第
一筋321b与第一摩擦部件130的外周面相接触,第二筋321d与第一摩擦部
件130的下端相接触。
相比于第一筋321b,第二筋321d可向上述中心部进一步延伸。可沿着
形成于隔板321c的孔的外围,突出形成环形的筋321e,使得支撑杆15穿过,
在此情况下,第二筋321d可延伸到环形的筋321e。
借助第二筋321d,在第一收容部321的底面和第一摩擦部件130之间形
成规定的间隔,由此,注入于第一收容部321的内部的润滑剂沿着第一筋321d
之间向下侧移动,并可填充于第二筋321d之间。为了实现优秀的吸收性,第
一摩擦部件130可由多孔性的纤维材质构成。
第二摩擦部340可包括:摩擦部件341,可插入支撑杆15并呈圆筒形;
以及摩擦部件外壳342,在内侧收容有摩擦部件341,并呈管状。摩擦部件
341的上端部与下端部向摩擦部件外壳342的外侧突出,在移动过程中,分
别与形成于隔板321c的底面的突起128a和从第二收容部326的底部324向
上侧突出的突起128b相接触。
这种洗衣机具有可简便地向减震器补充润滑剂的效果。尤其,可直接向
摩擦部注入润滑剂,上述摩擦部在与支撑杆的之间产生摩擦力。
并且,收容部本体与外槽支撑部采用可分离的结构,其中,上述收容部
本体收容有在与支撑杆之间产生摩擦力的摩擦部,上述外槽支撑部在上述收
容部本体的上侧支撑外槽,因此,在抬起上述外槽支撑部的状态下,可直接
向上述收容部本体的内部注入润滑剂,便于润滑剂的补充和维护管理。
并且,外槽的振幅不仅在规定范围内的正常振动状态,在超出上述规定
范围的过度振动状态下也可以有效地衰减振动。
并且,通过衰减外槽的振动,可提高壳体的内部的空间利用性,尤其,
相比于以往的外槽的容量,可进一步增大容量。
并且,还具有可提高耐久性及稳定性,减少因振动导致的噪音的效果。
图9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减震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0为图9所示的
减震器的前视图。
参照图9至图10,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减震器400包括:外槽支撑部
410、收容部本体420、弹性部件150(参照图3)、第一摩擦部440、第二摩
擦部470。
外槽支撑部410支撑外槽2并沿着支撑杆15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外槽
支撑部410可包括:滑块411,供支撑杆15贯通,呈管状;安置部412,形
成有从滑块411向外侧方向扩张而供外槽2安置的安置面412a。安置部412
可以卡止于外槽2的座架2a,滑块411的至少一部分可向座架2a的上侧突
出。滑块411在与支撑杆15相接触的部分(即,内侧的长孔内周面)上可涂
敷有油脂(grease)等润滑剂。
第一摩擦部440与第二摩擦部470分别以可沿着支撑杆15移动的方式设
置,在与支撑杆15之间产生摩擦力(尤其,在外槽2的振动过程中的运动摩
擦力)。第一摩擦部440和第二摩擦部470可分别包括摩擦部件,上述摩擦
部件在与支撑杆15的外周面之间产生摩擦力。
关于上述摩擦部件的材质,可由毛毡(felt)等具有多孔的纤维或橡胶等
弹性材质形成,关于上述摩擦部件的形态,可呈能够外插于支撑杆15的管状,
或者呈具有柔软性的片状(sheet)或带状(band),以围绕支撑杆15的外
周面。尤其,由纤维构成的摩擦部件,其润滑剂的吸收性优秀。下面,将设
于第一摩擦部440的摩擦部件称为第一摩擦部件437,设于第二摩擦部470
的摩擦部件称为第二摩擦部件471。
收容部本体420保持(retain)第一摩擦部440和第二摩擦部470,在沿
着支撑杆15移动的过程中,上述收容部本体420与第一摩擦部440一体移动,
而相对于第二摩擦部470,上述收容部本体420可位移。
收容部本体420以可沿着支撑杆15而移动的方式设置,并由弹性部件
150(参照图3)弹性支撑。收容部本体420的一部分位于弹性部件150的内
侧,剩余部分在弹性部件150的外侧被弹性部件150支撑。将收容部本体420
以被弹性部件150支撑的部分为基准进行区分,将上述被支撑部分的上侧定
义成收容部本体上部420U,下侧定义成收容部本体下部420L。相比于收容
部本体下部420L,收容部本体上部420U向外侧突出,这种突出部分的下端
被弹性部件150的上端支撑。
在收容部本体420的内侧形成有规定的收容空间S1。收容空间S1朝纵
向延长,延伸长度超过第二摩擦部470的纵向长度。支撑杆15纵向横穿收容
空间S1,第二摩擦部470在收容空间S1的内部以可沿着支撑杆15移动的方
式设置。
收容部本体420具有横向开放的侧方向开口部420h,通过侧方向开口部
426,收容空间S1向外部露出。通过侧方向开口部420h,第一摩擦部440和
第二摩擦部470向收容空间S1的内部插入。侧方向开口部420h可分别形成
于收容部本体420的两侧。侧方向开口部420h不仅提供摩擦部440、470的
安装和分离的便利性,而且还具有释放出由摩擦部440、470所产生的热的功
能。并且,可通过侧方向开口部420h直接向摩擦部440、470注入润滑剂,
从而提供维护便利性。
在实施例中,收容部本体420可包括:本体底部424,用于限定收容空
间S1的下端;本体上面部422,用于限定收容空间S1的上端,并支撑外槽
支撑部410;以及至少一个本体侧面部423a、423b,分别与本体底部424和
本体上面部422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两个侧方向开口部420h设于第一本
体侧面部423a与第二本体侧面部423b之间。但是,与此不同地,根据不同
实施例,侧方向开口部420h还可形成于将本体底部424和本体上面部422
相连接的侧面部本身,在此情况下,在围绕支撑杆15的管状的一个侧面部上,
相对于支撑杆15,可对称地形成两个侧方向开口部。
根据将收容部本体420区分并定义为上部420U和下部420L,第一本体
侧面部423a与第二本体侧面部423b的上部构成收容部本体上部420U,第一
本体侧面部423a与第二本体侧面部423b的下部构成收容部本体下部420L。
第一摩擦部440与收容部本体420朝横向相结合。尤其,第一摩擦部440
可与收容部本体上部420U相结合。收容部本体上部420U被弹性部件150
支撑,因此,相比于收容部本体下部420L,收容部本体上部420U呈向外侧
突出的结构。由此,在侧面部423a、423b中,相比于构成收容部本体下部
420L的下部,构成收容部本体上部420U的上部的厚度更大。通常,在注塑
成型的过程中,材质的厚度越厚的部分,存在其收缩程度更大的问题。因此,
在成型过程中,为了防止收容部本体上部420U的收缩,设置收容空间S1一
直到收容部本体上部420U,与收容部本体420单独形成,形成用于将第一摩
擦部件437安装于收容部本体420的摩擦部件固定框架430,通过形成于收
容部本体420的侧方向开口部420h来完成设置。加上,即便使收容部本体
420的受到弹性部件450支撑的部分的厚度变薄,借助位于收容部本体420
的内部的摩擦部件固定框架430,在结构层面非常稳固,尤其,固定框架430
的至少一部分与收容部本体420一同被弹性部件450支撑,因此,可确保足
够的耐久性。
摩擦部件固定框架430可包括:第一框架侧面部4311和第二框架侧面部
4312,上述第一框架侧面部4311和第二框架侧面部4312相向地配置;框架
底部433,分别与第一框架侧面部4311和第二框架侧面部4312相连接,并
支撑第一摩擦部件437;以及多个筋432,从框架底部433的上部面突出,以
放射状配置,并向支撑杆15所在的中心部收缩。第一摩擦部件437介于筋
432的内侧端与支撑杆15之间。多个筋432可对称地(symmetrical)配置。
摩擦部件固定框架430在与收容部本体420相结合的状态下,可被弹性
部件450支撑。相比于收容部本体下部420L,摩擦部件固定框架430呈向外
侧突出的形态,其突出部分可被弹性部件450支撑。在实施例中,框架侧面
部4311、4312的下端部与收容部本体上部420U一同被弹性部件450支撑。
在摩擦部件固定框架430的内部可浸渍有润滑剂。第一摩擦部件437根
据其材质可浸渍于润滑剂,并且,润滑剂的一部分可渗透到第一摩擦部件437
与框架底部433之间的缝隙并达到支撑杆15。
在多个筋432中的一部分,其外侧端与第一框架侧面部4311或第二框架
侧面部4312相连接,但是,其他部分的外侧端则通过第一框架侧面部4311
与第二框架侧面部4312之间而外露。摩擦部件固定框架430在与收容部本体
420相结合的状态下,第一框架侧面部4311与第二框架侧面部4312之间被
收容部本体上部420U的内侧面遮挡。由此,防止收容于筋432之间的润滑
剂泄漏。
框架侧面部4311、4312其剖面可呈格子结构。框架侧面部4311、4312
可包括:外侧壁431a;内侧壁431b,在外侧壁431a的相对内侧;以及多个
格子筋431c,形成于外侧壁431a与内侧壁431b之间。
另一方面,在收容部本体420
本体上面部422可形成有使收容空间S
1与外部相连通的上部面开口部422h。在此情况下,由第一摩擦部件437所
产生的热通过上部面开口部422h来释放。本体上面部422包括:外周部422a,
与本体侧面部423a、423b相连接;内周部422b,形成供支撑杆15贯穿的孔;
以及多个上部面筋422c,分别与外周部422a和内周部422b相连接。借助上
部面筋422c之间的相隔间隙,可形成上部面开口部422h。上部面筋422c能
够以放射状延伸。
在第一摩擦部440和收容部本体420中的一个上可以形成横向延伸的引
导筋426,在另一个上可以形成引导槽434,使得当第一摩擦部440与收容部
本体420相结合时,可引导引导筋426插入上述引导槽434。在实施例中,
在收容部本体420上朝收容空间S1突出的引导筋426横向延长,在摩擦部
件固定框架430的第一框架侧面部4311和第二框架侧面部4312上分别形成
有供引导筋426插入的引导槽434。在这里,形成于第一框架侧面部4311的
引导槽434呈横向开放的形态,使得引导筋426可经过第一框架侧面部4311,
而形成于第二框架侧面部4312的引导槽434呈一侧堵截的形态,以限制引导
筋426的移动。
第二摩擦部470在上部和下部还可分别包括用于收容第二摩擦部件471
的摩擦部件外壳472。摩擦部件外壳472可包括:管状的外壳侧面部472a;
以及分割板472b,将外壳侧面部472a的内部的空间分割为上下部分,供支
撑杆15贯通。摩擦部件外壳472可在借助分割板472b而被分割的上部空间
和下部空间中分别收容第二摩擦部件471。
第二摩擦部470还可包括设于摩擦部件外壳472的上部和/或下部的冲击
吸收部件473。冲击吸收部件473可由毛毡(felt)等多孔性纤维材质构成,
由此,不仅缓冲第二摩擦部470和收容部本体420之间的冲击,还可以减少
因相互冲突所致的击打噪音。
另一方面,设于收容部本体420的收容空间S1的上部被第一摩擦部440
所占有,第二摩擦部470在第一摩擦部440的下侧,即收容空间S1的下部
的内部,允许其相对收容部本体420的位移。下面,将收容空间S1中的允
许第二摩擦部470的位移的区域定义为位移允许空间。
第一框架侧面部4311和第二框架侧面部4312也可向框架底部433的下
侧延伸。在此情况下,位移允许空间达到第一框架侧面部4311与第二框架侧
面部4312之间的槽S2。
两个摩擦部440、470与支撑杆15之间的摩擦作用随着外槽2的振幅表
现出不同的状态。例如,当洗衣机运行时,根据整体振动系统所具有的物性,
外槽2共振,或者因内槽3中的洗涤物的不均等配置,产生过度振动的过度
振动区间中,第一摩擦部440和第二摩擦部470均与外槽支撑部410一体移
动,并向与支撑杆15之间施加运动摩擦力。由此,在过度振动区间中,借助
第一摩擦部440和第二摩擦部470的摩擦作用,振动能可积极消散。
相反地,外槽2的振幅在足够小于上述过度振动区间的区间(例如:正
常振动区间)中,仅有第一摩擦部440执行借助摩擦的振动衰减功能。即,
第一摩擦部440沿着支撑杆15运动的过程中,第二摩擦部470能够以与收容
部本体420相分离的状态停在支撑杆15上的规定的位置。在仅借助第一摩擦
部440来实现通过摩擦的振动衰减期间,外槽2可以比较自由地振动。
即,在洗衣机的运行过程中,减震器400在对于振动较为稳定的区间中,
借助一个摩擦部440来实施振动衰减作用,但在过度振动区间中,借助两个
摩擦部440、470来实施更加积极的摩擦衰减作用。即,根据本实施例的洗衣
机,考虑到设备的耐久力、可允许的振动位移等,在已设定的允许振幅内,
使得外槽2可以较为自由地移动,在产生恒定水平以上的振动的情况下,为
了限制振幅,积极衰减振动,从而表现出根据不同振幅的各种形态的振动衰
减特性。
如此,为了根据外槽2的振幅而表现出不同形态的借助第一摩擦部440
和第二摩擦部470的振动衰减作用,首先,第二摩擦部470的最大位移应大
于在与收容部本体420的关系中可允许的第一摩擦部440的最大位移,优选
地,第一摩擦部440以固定方式配置于收容部本体420,第二摩擦部470在
位移限定空间内,相对于收容部本体440,应允许位移。在这种层面上,第
一摩擦部440以固定方式配置于收容部本体420并与收容部本体420一体移
动,位移允许空间的形成长度比第二摩擦部470的纵向长度长。
当外槽2的振幅达到恒定水平以上时,第二摩擦部470沿着支撑杆15
移动。第二摩擦部470被第一摩擦部440推动而下降,而在被收容部本体420
的本体底部424推动时则上升。
第一摩擦部440的摩擦部件固定框架430可包括向下侧突出的至少一个
突起428a。突起428a可形成于供支撑杆15贯通的孔的周边。当第二摩擦部
470进行下降运动时与突起428a相接触。优选地,突起428a以可与第二摩
擦部件471相接触的方式设置。
本体底部424可包括向上侧突出的至少一个突起428b。突起428b可形
成于供支撑杆15贯通的孔的周边。当第二摩擦部470进行上升运动时与突起
428b相接触。优选地,突起428b以可与第二摩擦部件471相接触的方式设
置。
根据借助第二摩擦部件471与突起428a、428b相接触来实现第二摩擦部
470的移动的结构,可减少冲击波及的面积,降低冲击噪音。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在从收容部本体上部420U到收容部本体下
部420L的一个收容空间S1中收容有第一摩擦部440和第二摩擦部470,但
是,并非一定受此限定。根据具体实施例,也可相互独立地形成用于收容第
一摩擦部440的空间和用于收容第二摩擦部470的空间。
外槽支撑部410在收容部本体420的上侧支撑外槽2。外槽支撑部410
能够与收容部本体420以可分离的方式相结合。这种结构便于实施润滑剂注
入作业。不仅在洗衣机的制造工序中,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入或补
充润滑剂,以进行维修维护。此时,此时,将从收容部本体420分离的外槽
支撑部410向上侧推举,使得被外槽支撑部410遮挡的支撑杆15露出,可直
接向露出的部分涂敷润滑剂。进一步地,还可向配置于收容部本体420的内
侧的第一摩擦部440或第二摩擦部470注入润滑剂。这种润滑剂注入过程中,
无需从支撑杆15中分离减震器400,实施非常方便。
另一方面,即便在外槽支撑部410与收容部本体420未采用相结合的结
构的情况下,由于外槽支撑部410在收容部本体420的上侧支撑外槽2,因
此,借助外槽2的荷重,外槽支撑部410与收容部本体420呈一体化,即,
两者可沿着支撑杆15移动。
图11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减震器500的纵剖视图。图12为表示在
图11所示的减震器500中的收容部本体520与第一摩擦部540的结合结构。
参照图11至图12,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减震器500包括外槽支撑部510、
收容部本体520、第一摩擦部540、第二摩擦部570以及弹性部件150(参照
图3)。
外槽支撑部510支撑外槽2并沿着支撑杆15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外槽
支撑部510可包括:滑块511,供支撑杆15贯通,呈管状;安置部512,形
成有从滑块511向外侧方向扩张而供外槽2安置的安置面512a。安置部512
可以卡止于外槽2的座架2a,滑块511的至少一部分可向座架2a的上侧突
出。滑块511在与支撑杆15相接触的部分(即,内侧的长孔内周面)上可涂
敷有油脂(grease)等润滑剂。并且,在外槽支撑部510上还可形成结合槽
513a,上述结合槽513a供形成于收容部本体520的上端部的结合突起523
插入。从安置部512向下侧可形成环形的下端部513,结合槽513a设于以下
端部513围绕的内侧。
收容部本体520保持(retain)第一摩擦部540和第二摩擦部570,在沿
着支撑杆15移动的过程中,与第一摩擦部540一体移动,并且相对于第二摩
擦部570,可位移。
收容部本体520向内侧形成有收容空间S1,包括将收容空间S1分为上
部和下部的隔板524。第一摩擦部540在上述被区分的上部中被隔板524支
撑,由隔板524区分的下侧空间为收容有第二摩擦部570的空间,相当于位
移允许空间。在隔板524上可形成使上述上侧空间和下侧空间相连通的多个
通孔524a。
收容部本体520可在限定收容空间S1的外围的本体侧面部521形成供
第一摩擦部540插入的侧方向开口部526。侧方向开口部526可沿着插入第
一摩擦部540的横向设置有两个。
收容部本体520可包括外周突出部522,上述外周突出部522从本体侧
面部521向外侧突出,并被弹性部件550支撑。外周突出部522向上侧支撑
安置部512的下端部513,并被位于下侧的弹性部件550支撑。
第一摩擦部540包括第一摩擦部件537以及用于收容第一摩擦部件537
的摩擦部件固定框架530。摩擦部件固定框架530通过本体侧面部521的侧
方向开口部526向收容空间S1的内部插入。
摩擦部件固定框架530可包括:摩擦部件支架531,上述摩擦部件支架
531向内侧收容有第一摩擦部件537,并呈管状;以及支座532,上述支座532
与摩擦部件支架531一体化形成,并被收容部本体520支撑。
摩擦部件支架531包括支架体531a,上述支架体531a朝上下方向开放
并向内侧收容有管状的第一摩擦部件537。支架体531a外插于支撑杆15。多
个筋531c可从支架体531a的上端部531b突出。筋531c能够以朝配置有支
撑杆15的中心部收缩的放射状延伸。支架体531a的上端部531b为开放结构,
借助筋531c可防止第一摩擦部件537从支架体531脱离。并且,借助第一摩
擦部件537的摩擦作用而产生的热可通过支架体531a的开放的上端部531b
来释放。
支座532可与摩擦部件支架531一体形成,并且可包括:被支撑部532a,
在与收容部本体520相结合的状态下,与外周突出部522一同被弹性部件150
支撑;下部框架532c,支撑摩擦部件支架531的下端部的同时托置于隔板524
的上部;以及侧面框架532b,分别与被支撑部532a和下部框架532c相连接。
被支撑部532a与支架体531之间可形成间隔533。
第一摩擦部540在完成与收容部本体520的组装的状态下,被支撑部
532a的下端与外周突出部522的下端位于相同的高度,优选地,被支撑部532a
的下端与外周突出部522的下端形成由弹性部件150支撑的一个共同的平面,
被弹性部件550稳定地支撑。
另一方面,相比于被支撑部532a,支架体531的上端部531b可进一步
向上侧突出,并位于白收容部本体520的结合突起523围绕的内侧。但是,
如图12所示,结合突起523呈一个完整的圆形,因此,在组装过程中,可引
起与支架体531的上端部531b的干扰。在本实施例中,摩擦部件固定框架
530由具有弹性的材质构成,允许某种程度的变形。因此,在组装过程中,
只需施加微小的力,也可以使支架体531的上端部531b弯曲,且向结合突起
523的内侧插入。
但是,与此不同地,在支架体531由硬质构成的情况下,在结合突起523
上可形成用于防止与支架体531的上端部531b产生干扰的回避槽。
第二摩擦部570可包括收容有第二摩擦部件571的摩擦部件外壳572。
第二摩擦部570还可包括设于摩擦部件外壳572的上部和/或下部的冲击
吸收部件573。冲击吸收部件573可由毛毡(felt)等多孔性纤维材质构成,
不仅可以缓冲第二摩擦部570与收容部本体520之间的冲击,还可以降低因
相互之间的冲突所致的冲击噪音。
另一方面,上述实施例的外槽支撑部、本体收容部、第一摩擦部件固定
框架的材质较佳地为合成树脂,可采用注塑成型方式来形成。
本发明的洗衣机具有可简便地向减震器补充润滑剂的效果。尤其,可直
接向在与支撑杆之间产生摩擦力的摩擦部注入润滑剂。
并且,通过减小构成减震器的注塑物的厚度,既可以抑制在成型过程中
的收缩,又可以确保足够的耐久性。
并且,收容部本体与外槽支撑部采用可分离的结构,其中,上述收容部
本体收容有在与支撑杆之间产生摩擦力的摩擦部,上述外槽支撑部在上述收
容部本体的上侧支撑外槽,因此,在抬起上述外槽支撑部的状态下,可直接
向上述收容部本体的内部注入润滑剂,便于润滑剂的补充和维护管理。
并且,具有外槽的振幅不仅在规定范围内的正常振动状态,而且在超出
上述规定范围的过度振动状态下也能有效减少振动的效果。
并且,具有减少外槽的振动,从而可提高壳体内的空间适用性,尤其,
可扩大外槽的容量的效果。
并且,具有可提高设备的耐久性及稳定性,且降低由于振动引起的噪音
的效果。
以上,虽然参照多个例示性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要理解的
是,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及范围
的情况下,设计出很多其他变更以及实施例。更详细地,在本发明的附图及
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的范围内,能够对结构要素和/或对象组合的配置进行各种
修改及变更。为了对结构要素和/或配置进行修改及变更,其他选择对于本发
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