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倾角调整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变更车轮的外倾角的外倾角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如下外倾角调整装置:为了通过对车轮付与负外倾角而
实现稳定的行驶,变更车轮相对于车身的外倾角。作为这种外倾角调整
装置,存在通过使用杠杆曲柄机构而减轻对致动器的负载、且确保强度的
装置(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32377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中,由于采用长条状的臂等,
因此无法有效灵活地运用空间,且因悬架装置的结构而导致不容易设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
凑且简单、且能够容易地进行设置的外倾角调整装置。
因此,本发明的外倾角调整装置具有车身、车轮、以及将所述车轮悬
挂于所述车身的悬架装置,并且对所述车轮的外倾角进行变更,所述外倾
角调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驱动部件,其具有马达与输出轴,该马达
设置于所述车身并产生驱动力,该输出轴用于输出所述马达所产生的驱动
力;减速部,其与所述输出轴连结而对所述驱动部件的旋转进行减速;曲
柄部,其具有曲轴与曲柄销,该曲轴与所述减速部连结、且以与所述输出
轴同一轴上的中心线为中心旋转,该曲柄销与所述曲轴平行地连结、且以
所述曲轴为中心旋转;连结部件,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将一端与所述曲柄
销连结;以及转动部件,其将所述车轮支承为相对于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
的轴能够旋转,并且在铅直方向的一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悬架
装置,在另一侧与所述连结部件的另一端连结。
另外,外倾角调整装置对经由上臂与下臂而悬挂于车身的车轮的外倾
角进行变更,所述外倾角调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驱动部件,其设置
于所述车身并产生驱动力;减速部,其对所述驱动部件的旋转进行减速;
以及曲柄部,其具有与所述减速部连结的曲柄轴、以及与所述上臂连结的
曲柄销。
另外,外倾角调整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件具有:产生驱动力
的马达;以及用于输出所述马达所产生的驱动力的输出轴,并将所述输出
轴与所述曲轴配置于同一轴上。
另外,外倾角调整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减速部具有:支承于所述车
身的外齿轮;与所述输出轴在同一轴上连结的太阳齿轮;行星齿轮,其与
所述外齿轮及所述太阳齿轮啮合,能够在所述太阳齿轮的周围移动;以及
输出部件,其与所述曲柄部的曲轴在同一轴上连结、且因所述行星齿轮的
移动而旋转。
另外,外倾角调整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件的外径大于所述减
速部的外径,所述驱动部件的所述输出轴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减速部的长
度短。
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外倾角调整装置具有车身、车轮、
以及将所述车轮悬挂于所述车身的悬架装置,对所述车轮的外倾角进行变
更,并且所述外倾角调整装置具备:驱动部件,其具有马达与输出轴,该
马达设置于所述车身并产生驱动力,该输出轴用于输出所述马达所产生的
驱动力;减速部,其与所述输出轴连结而对所述驱动部件的旋转进行减速;
曲柄部,其具有曲轴与曲柄销,该曲轴与所述减速部连结、且以与所述输
出轴同一轴上的中心线为中心旋转,该曲柄销与所述曲轴平行地连结、且
以所述曲轴为中心旋转;连结部件,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将一端与所述曲
柄销连结;以及转动部件,其将所述车轮支承为相对于所述车身的宽度方
向的轴能够旋转,并且在铅直方向的一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悬
架装置,在另一侧与所述连结部件的另一端连结,所以能够提供结构紧凑
且简单、能够容易地进行设置的外倾角调整装置。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外倾角调整装置对经由上
臂与下臂而悬挂于车身的车轮的外倾角进行变更,并且所述外倾角调整装
置具备:驱动部件,其设置于所述车身并产生驱动力;减速部,其对所述
驱动部件的旋转进行减速;以及曲柄部,其具有与所述减速部连结的曲柄
轴、以及与所述上臂连结的曲柄销,所以所述外倾角调整装置形成为部件
件数较少的简单的结构,并能够容易地设置于双横臂式悬架。另外,能够
实现弹簧下的轻量化,从而改善乘坐舒适度以及车辆的运动性能。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由于所述驱动部件具有:产生
驱动力的马达;以及输出所述马达所产生的驱动力的输出轴,并将所述输
出轴与所述曲柄轴配置于同一轴上,所以形成为更加简单的结构。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由于所述减速部具有:支承于
所述车身的外齿轮;与所述输出轴在同一轴上连结的太阳齿轮;行星齿轮,
其与所述太阳齿轮及所述外齿轮啮合,能够在所述太阳齿轮的周围移动;
以及输出部件,其与所述曲柄部的曲轴在同一轴上连结,因所述行星齿轮
的移动而旋转,所以能够缩小设置空间。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由于所述驱动部件的外径大于
所述减速部的外径,所述驱动部件的所述输出轴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减速
部的长度短,所以能够进一步缩小设置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外倾角调整装置的前方立体图。
图2是从前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外倾角调整装置的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外倾角调整装置的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沿图2的A-A剖开的剖视图。
图5是从前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动作状态下的外倾角调整装置的
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沿图5的B-B剖开的剖视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沿图2的A-A剖开的剖视图。
图8是从前方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动作状态下的外倾角调整装置的
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沿图5的B-B剖开的剖视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制动器的放大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动作中的电磁制动器的放大图。
图12是示出外倾角调整单元的电磁制动器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图。
图13是其它实施方式的电磁制动器的放大图
图14是其它实施方式的动作中的电磁制动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外倾角调整装置1的前方立体图,图2是从前方观
察实施方式的外倾角调整装置的图,图3是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外倾角
调整装置的图,图4是沿图2的A-A剖开的剖视图。其中,附图中示出了
将前半部分切下后的车轮。另外,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W表示与
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车辆的车身宽度方向。
在图1中,1表示外倾角调整装置,2表示驱动部件,3表示减速部,
4表示曲柄部,5表示轴承部件,6表示检测部件,20表示车身,21表示
第一悬架构件,22表示第二悬架构件,23表示单元支承部件,30表示轮
毂,31表示轮毂部件,32表示盘式制动器,33表示作为转动部件的轮毂
支承部件,40表示车轮,41表示轮子,42表示轮胎,50表示悬架装置,
51表示作为连结部件的上臂,52表示第一下臂,53表示弹簧,54表示减
振器,55表示从动臂,56表示第二下臂。
本实施方式的外倾角调整装置1具有车身20、车轮40、以及将车轮
40悬挂于车身20的悬架装置50,对车轮40的外倾角进行变更,并且该外
倾角调整装置1具备:驱动部件2,其具有马达2a与输出轴2b,该马达
2a设置于车身20并产生驱动力,该输出轴2b用于输出马达2a所产生的
驱动力;减速部3,其与输出轴2b连结、且对驱动部件2的旋转进行减速;
曲柄部4,其具有曲轴4a与曲柄销4b,该曲轴4a与减速部3连结、且以
与输出轴2b同一轴上的中心线为中心旋转,该曲柄销4b与曲轴4a平行
地连结且以曲轴4a为中心旋转;上臂51,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将一端与
曲柄销4b连结;以及轮毂支承部件33,其将车轮40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车
身20的宽度方向W的轴旋转,并且在铅直方向的一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
支承于第二下臂56,在另一侧与上臂51的另一端连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外倾角调整装置1作为单元考虑。在
这种情况下,1形成为作为外倾角调整装置的外倾角调整单元。
对供本实施方式的外倾角调整单元1安装的车辆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是采用双横臂式悬架的车辆。车辆具有车身20、车
轮40、将车轮40支承为相对于车身20能够旋转的轮毂30、以及将车轮
40及轮毂30悬挂于车身20的悬架装置50。
车身20具有第一悬架构件21、第二悬架构件22、以及架设于第一悬
架构件21及第二悬架构件22的单元支承部件23。
轮毂30具有:旋转部31a,其与未图示的驱动轴连结,且借助发动机
或马达等的驱动力而旋转;与旋转部31a一起旋转的盘式制动器31b;以
及轮毂支承部件31c,其经由悬架装置30与车身20连结,且将旋转部31a
及盘式制动器31b支承为能够旋转。另外,轮毂支承部件31c在铅直方向
的一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二下臂56,在另一侧与上臂51的另一
端连结。
车轮40具有:轮子41,利用螺栓等将该轮子41紧固于轮毂30的旋
转部31b,并且该轮子41与旋转部31b一起旋转;以及组装于轮子41的
外周的轮胎42。
悬架装置50包括上臂51、第一下臂52、弹簧53、减振器54,从动臂
55、以及第二下臂56。
上臂51在一端的第一连结部51a经由滑动轴承等轴承7而以能够旋转
的方式与曲柄部件4的曲柄销4a2连结,在另一端的第二连结部51b经由
橡胶轴瓦、滑枕式滚珠(pillow ball)轴承等而以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或大
致前后方向的轴能够旋转的方式与轮毂30的轮毂支承部件33连结。
第一下臂52在未图示的一端的第一连结部经由橡胶轴瓦、滑枕式滚珠
轴承等而以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或大致前后方向的轴能够旋转的方式与
车身20的第二悬架构件22连结。另外,在作为形成另一端的车辆前后方
向或大致前后方向的外倾轴的外倾部件CA的第一外倾部件CA1,第一下
臂52经由橡胶轴瓦、滑枕式滚珠轴承等而以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或大致前
后方向的轴能够旋转的方式与轮毂30的轮毂支承部件33连结。
弹簧53在上方经由第一弹簧支架53a而与车身20连结,在下方经由
第二弹簧支架53b而与第一下臂52连结。
虽然未对减振器54进行图示,但是该减振器54在上方与车身20连结,
在下方与第一下臂52连结。
对于从动臂55,在前端的第一连结部经由橡胶轴瓦、滑枕式滚珠轴承
等而以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或大致宽度方向的轴能够旋转的方式与车身
20连结,在后端上方的第二连结部55b经由橡胶轴瓦、滑枕式滚珠轴承等
而以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或大致宽度方向的轴能够旋转的方式与轮毂30
的轮毂支承部件33连结,在后端下方的第三连结部55c利用螺栓等将其紧
固于轮毂30的轮毂支承部件33。
第二下臂56在一端的第一连结部56a经由橡胶轴瓦、滑枕式滚珠轴承
等而以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或大致前后方向的轴能够旋转的方式与车身
20的第一悬架构件21连结。另外,在作为形成另一端的车辆前后方向或
大致前后方向的外倾轴的外倾部件CA的第二外倾部件CA2,第二下臂56
经由橡胶轴瓦、滑枕式滚珠轴承等轴承7而以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或大致
前后方向的轴能够旋转的方式与轮毂30的轮毂支承部件33连结。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下臂56具有作为对校准时的前束角进行调整的前束
控制连杆的功能。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外倾角调整单元1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外倾角调整单元1对经由双横臂式悬架装置50的上臂
51与下臂52而悬挂于车身20的车轮40的外倾角进行变更,并且该外倾
角调整单元1具备:驱动部件2,其产生外倾角调整单元1的驱动力;减
速部3,其对驱动部件2的旋转进行减速;以及曲柄部4,其具有作为与减
速部3连结的曲轴的第一曲轴部4a1、以及作为与上臂51连结的曲柄销的
曲柄销部4a2。
驱动部件2包括由DC马达等构成的马达2a、输出马达的驱动力的输
出轴2b等。马达2a设置于架设在车身20的第一悬架构件21及第二悬架
构件22的单元支承部件23。即,马达2a相对于悬架装置30安装于弹簧
上。此外,单元支承部件23可以不预先设置于车身20,而是作为外倾角
调整单元1的一部分而设置于车身20。
这样,通过将马达2a设置于弹簧上而能够实现弹簧的轻量化,从而改
善乘坐舒适度以及车辆的运动性能。
另外,如图4所示,马达2a优选轴向的长度比径向的长度短的扁平马
达。另外,优选马达2a的外径大于减速部3a的各齿轮的外径。
这样,通过将马达2a设为扁平马达而能够缩小设置空间。
减速部3安装于驱动部件2的输出轴2b、且对马达2a的驱动力进行
减速进而将该驱动力传递至曲柄部件4。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减速
部3具有:外壳3a;固定于外壳3a的环状的外齿轮3b;太阳齿轮3c,其
与马达2a的输出轴2b连结;多个第一行星齿轮3d,其与太阳齿轮3c及
外齿轮3b啮合、且借助太阳齿轮3c的驱动力而在太阳齿轮3c的周围旋
转;第一行星轴3e,其支承第一行星齿轮3d;行星齿轮架3f,其固定于
第一行星轴3e,因第一行星齿轮3d在太阳齿轮3c的周围旋转而以旋转轴
3f1为中心旋转;多个第二行星齿轮3g,其与行星齿轮支座3f的旋转轴3f1
及外齿轮3b啮合,在行星齿轮架3f的旋转轴3f1的周围旋转;第二行星
轴3h,其支承第二行星齿轮3g;以及输出部件3j,其固定于第二行星轴
3h,因第二行星齿轮3g在行星齿轮支座3f的旋转轴3f1的周围旋转而旋转。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使用3个第一行星齿轮3d以及3个第二行
星齿轮3g。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形成为具有第一行星齿轮3d及
第二行星齿轮3g的二级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是将第一行星齿轮3d的第一
行星轴3e固定于输出部件3j的一级的结构。
这样,通过由行星齿轮构成减速部3而能够缩小设置空间。
曲柄部4包括第一曲柄部件4a与第二曲柄部件4b,所述第一曲柄部
件4a具有与减速部3的输出部件3j一体旋转的第一曲轴部4a1、以及与上
臂31连结的曲柄销部4a2,所述第二曲柄部件4b具有以能够一体地旋转
的方式安装于第一曲柄部件4a的曲柄销部4a2的曲柄销接合部4b1、以及
在单元支承部23被滚动轴承、滑动轴承等轴承5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二曲
轴部4b2。
另外,优选在曲柄部4设置作为检测部件的角度传感器6。在本实施
方式中,角度传感器6与第二曲柄部件4b的第二曲轴部4b2相邻设置,对
旋转角进行测量。关于传感器的结构,可以是读取已有的标识等的光传感
器等。并且,可以根据角度传感器6测量所得的角度来控制示出付与了外
倾角的情况的未图示的显示装置、马达2a或者车辆的油门、制动器等的操
作系统。
通过在弹簧上将角度传感器6设置成与曲柄部4相邻,与在弹簧下设
置角度传感器6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振动的影响,从而能够高精度地进
行检测。此外,检测部件可以安装于第一曲柄部件4a侧。另外,可以作为
设置于马达2a、减速部3而检测转数的转数传感器。
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外倾角调整单元1被单元化,且在将第一曲柄部
件4a的曲柄销部4a2插通于上臂51的第一连结部51a之后,通过将第二
曲柄部件4b安装于第一曲柄部件4a而能够简单地将外倾角调整单元1设
置于车身20。此外,可以在预先安装于上臂51的状态下将外倾角调整单
元1设置于车身20。
接下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倾角调整单元1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5是从前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动作状态下的外倾角调整装置的图,图
6是沿图5的B-B剖开的剖视图。
首先,当通过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等发出调整外倾角的指令时,驱动部
件2的马达2a进行驱动。通过减速部2b对马达2a的驱动力进行减速。
在减速部3中,首先,与马达2a的输出轴2b连结的太阳齿轮3c旋转。
当太阳齿轮3c旋转时,配置于太阳齿轮3c的周围的多个第一行星齿轮3d
一边在太阳齿轮3c与外齿轮3b之间旋转一边移动。当第一行星齿轮3d
移动时,支承第一行星齿轮3d的第一行星轴3e进行移动,进而固定于第
一行星轴3e的行星齿轮架3f以旋转轴3f1为中心旋转。当行星齿轮架3f
的旋转轴3f1旋转时,与旋转轴3f1及外齿轮3b啮合的多个第二行星齿轮
3g一边在旋转轴3f1的周围旋转一边移动。当第二行星齿轮3g移动时,支
承第二行星齿轮3g的第二行星轴3h移动,进而固定于第二行星轴3h的
输出部件3j旋转。
减速部3的输出部件3j的旋转被传递至曲柄部4,进而第一曲柄部件
4a以及第二曲柄部件4b以第一曲柄轴部4a1以及第二曲柄轴部4b2的曲柄
轴为中心旋转。
当第一曲柄部件4a以及第二曲柄部件4b旋转时,与曲柄轴偏心配置
的曲柄销部4a2以曲柄轴为中心,从图4所示的状态变为如图6所示那样
的在车宽方向上旋转大致180°后的状态。
因曲柄部4进行旋转,故与曲柄销部4a2连结的上臂51的第一连结部
51a与曲柄销部4a2一起旋转。当第一连结部51a旋转时,上臂51被第一
连结部51a拉动而沿箭头C方向移动。上臂51拉动第二连结部51b,进
而拉动与第二连结部51b连结的轮毂支承部件33。
被上臂51拉动的轮毂支承部件33以形成有外倾部件CA的外倾轴为
中心沿箭头D的方向旋转。
当轮毂支承部件33沿箭头D的方向旋转时,轮毂部件31以及车轮40
也沿箭头D的方向旋转,从而对车轮40付与负外倾角。
不管是未付与负外倾角的状态还是赋予了负外倾角的状态中的那种状
态,由于包括曲柄部4的第一曲轴部4a1以及第二曲轴部4b2的曲轴、曲柄
销部4a2、以及第二连结部51b形成为在直线上或大致直线上排列的自锁
状态,所以对于来自车轮40的外部干扰等也变得牢固。
这样,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由于外倾角调整装置1具有、车身20、车
轮40、将车轮40悬挂于车身20的悬架装置50,对车轮40的外倾角进行
变更,并且该外倾角调整装置1具备:驱动部件2,其具有马达2a与输出
轴2b,该马达2a设置于车身20、且产生驱动力,该输出轴2b用于输出
马达2a所产生的驱动力;减速部3,其与输出轴2b连结、且对驱动部件
2的旋转进行减速;曲柄部4,其具有曲轴4a与曲柄销4b,该曲轴4a与
减速部3连结、且以与输出轴2b同一轴上的中心线为中心旋转,该曲柄
销4b与曲轴4a平行地连结、且以曲轴4a为中心旋转;上臂51,其以能
够旋转的方式将一端与曲柄销4b连结;以及轮毂支承部件33,其将车轮
40支承为相对于车身20的宽度方向W的轴能够旋转,并且在铅直方向的
一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二下臂56,在另一侧与上臂51的另一端
连结,所以能够提供结构紧凑且简单,并能够容易设置的外倾角调整装置
1。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由于外倾角调整装置1对经由双横臂式悬
架装置50的上臂51、与第一下臂52或第二下臂56而悬挂于车身20的车
轮40的外倾角进行变更,并具备:驱动部件2,其设置于车身20且产生
驱动力;减速部3,其对驱动部件2的旋转进行减速;以及曲柄部4,其具
有与减速部3连结的第一曲轴部4a1、以及与上臂51连结的曲柄销部4a2,
所以能够形成为部件件数较少的简单的结构,并能够容易地设置于双横臂
式悬架。另外,能够实现弹簧下的轻量化,从而改善乘坐舒适度以及车辆
的运动性能。
另外,由于驱动部件2具有:产生驱动力的马达2a;以及将马达2a
所产生的驱动力输出的输出轴2b,并将马达2a与第一曲柄轴部4a1配置
于同一轴上,所以形成为更加简单的结构。
另外,由于减速部3具有:支承于车身20的外齿轮3b;与输出轴2b
在同一轴上连结的太阳齿轮3c;行星齿轮3d,其与太阳齿轮3c及外齿轮
3b啮合,能够在太阳齿轮3c的周围移动;以及输出部件3j,其与曲柄部
4的第一曲轴部4a1在同一轴上连结,因行星齿轮3d的移动而旋转,所以
能够缩小设置空间。
另外,由于驱动部件2的外径大于减速部3的外径,且驱动部件2的
输出轴方向上的长度比减速部3的长度短,所以能够进一步缩小设置空间。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外倾角调整单元1进行说明。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沿图2的A-A剖开的剖视图。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外倾角调整单元1中,驱动部件2的输出轴2b贯通
马达2a,且与作为设置于与减速器3的相反侧的制动器部件的电磁制动器
8连接。在电磁制动器8与马达2a之间设置从输出轴2b的轴部2b1向径
向突出的圆形的板状部2b2。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此外,在后
文中对电磁制动器8的动作进行叙述。
图8是从前方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动作状态下的外倾角调整装置的
图。图9是沿图8的B-B剖开的剖视图。
第二实施方式的外倾角调整单元1的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外倾角调整单元1的电磁制动器8的动作
进行说明。
图10是电磁制动器的放大图,图11是动作中的电磁制动器的放大图。
电磁制动器8是无励磁动作型电磁制动器,具有:固定于马达2a的外
壳81;将输出轴2b支承为相对于外壳81能够旋转的轴承82;通过施加
电压而产生磁力的线圈83;将一端支承于外壳81的弹簧84;以及可动板
85,其抵接按压于弹簧84的另一端,并被线圈所产生的磁力吸引,该电磁
制动器8与马达2a直接连结。
外壳81固定于马达2a,经由轴承82而将输出轴2b支承为能够旋转。
通常,如图10所示,在外倾角调整单元1的电源接通的状态下,线圈
83被施加电压,从而产生磁力而吸引可动板85。利用强于弹簧84的按压
力的磁力来吸引可动板85,使该可动板85位于线圈83侧。在可动板85
与驱动部件2的板状部2b2之间产生间隙,从而输出轴2的轴部2b1以及
板状部2b2形成为能够旋转的状态。
接下来,当停止向线圈83施加电压时,磁力消失,如图11所示,可
动板85因弹簧84的按压力而沿箭头E的方向移动,从而被按压于板状部
2b2。通过可动板85产生制动力从而使板状部2b2的旋转停止。由于在这
种停止状态下保持负载,所以如果设定为在自锁状态下使曲柄部4停止,
那么外部干扰等从车轮40进入而使得悬架装置50进行动作,也能够将曲
柄部4的位置固定,从而能够针对外部干扰变得牢固。另外,由于电磁制
动器8对驱动部件2进行制动,并且用于减速前的扭矩较小的位置,所以
能够采用小型的电磁制动器8,从而能够设置低成本的电磁制动器8。
图12是示出外倾角调整单元1的电磁制动器8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减速部3与曲柄部4之间设置电磁制动器8。具
体而言,设置将减速部3的输出部件3j、与曲柄部4的第一曲柄部件4a
的第一曲轴部4a1连接成能够一体旋转的连接部件9。
图13是其它实施方式的电磁制动器的放大图,图14是其它实施方式
的动作中的电磁制动器的放大图。
通常,如图13所示,在外倾角调整单元1的电源接通的状态下,线圈
83被施加电压,从而产生磁力而吸引可动板85。利用强于弹簧84的按压
力的磁力吸引可动板85,使其位于线圈83侧。在可动板85与输出部件3j
之间产生间隙,输出部件3j形成为能够旋转的状态。
接下来,当停止向线圈83施加电压时,磁力消失,如图14所示,可
动板85因弹簧84的按压力而沿箭头G的方向移动,从而被按压于输出部
件3j。通过可动板85产生制动力而使输出部件3j停止旋转。由于在这种
停止状态下保持负载,所以如果设定为在自锁状态下使曲柄部4停止,那
么即使外部干扰等从车轮40进入而使得悬架装置50进行动作,也能够将
曲柄部4的位置固定,从而对于外部干扰变得牢固。另外,由于通过对减
速部3的输出部件3j进行制动而固定减速部3的各齿轮,因此对于外部干
扰等变得更加牢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下臂设置了第一下臂52与第二下臂
56,但是也可以仅设置第一下臂52。
这样,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由于外倾角调整装置1具有车身20、车轮
40、将车轮40悬挂于车身20的悬架装置50,通过以外倾轴为中心转动而
变更车轮40的外倾角,并且该外倾角调整装置1具备:驱动部件2,其具
有马达2a与输出轴2b,该马达2a设置于车身20、且产生驱动力,该输
出轴2b输出马达2a所产生的驱动力;减速部3,其与输出轴2b连结、且
对驱动部件2的旋转进行减速;曲柄部4,其具有曲轴4a与曲柄销4b,
该曲轴4a与减速部3连结、且以与输出轴2b同一轴上的中心线为中心旋
转,该曲柄销4b与曲轴4a平行地连结、且以曲轴4a为中心旋转;上臂
51,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将一端与曲柄销4b连结;外倾部件CA,其通过
外倾轴;轮毂支承部件33,其将车轮40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在铅直方
向的一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外倾部件CA,在另边侧与上臂51的另
一端连结;以及电磁制动器8,其对曲柄部4的旋转进行制动,所以能够
提供结构紧凑且简单,并能够容易设置的外倾角调整装置1。另外,由于
电磁制动器8在停止状态下保持负载,所以如果设定为在自锁状态下使曲
柄部4停止,那么即使外部干扰等从车轮40进入而使得悬架装置50进行
动作,也能够将曲柄部4的位置固定,从而对于外部干扰等变得牢固。
另外,由于电磁制动器8对输出轴2b进行制动,并且被用于减速前的
扭矩较小的位置,所以能够采用小型的电磁制动器8,从而能够设置低成
本的电磁制动器8。
另外,由于电磁制动器8对减速部3与曲轴4a之间进行制动,所以减
速部3的各齿轮被固定,从而能够对于干扰变得更加牢固。
另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由于外倾角调整装置1对经由双横臂式悬
架装置50的上臂51、与第一下臂52或第二下臂56而悬挂于车身20的车
轮40的外倾角进行变更,并且具备:驱动部件2,其设置于车身20且产
生驱动力;减速部3,其对驱动部件2的旋转进行减速;曲柄部4,其具有
与减速部3连结的第一曲轴部4a1、以及与上臂51连结的曲柄销部4a2;
以及电磁制动器8,其对所述曲柄部的旋转进行制动,所以形成为部件件
数较少的简单的结构,并能够容易地设置于双横臂式悬架。另外,能够实
现弹簧下的轻量化,从而改善乘坐舒适度以及车辆的运动性能。进而,由
于电磁制动器8在停止状态下保持负载,所以如果设定为在自锁状态下使
曲柄部4停止,那么即使外部干扰等从车轮40进入而使得悬架装置50进
行动作,也能够将曲柄部4的位置固定,从而对于外部干扰等变得牢固。
另外,由于驱动部件2具有:产生驱动力的马达2a;以及将马达2a
所产生的驱动力输出的输出轴2b,并将输出轴2b与第一曲轴部4a1配置
于同一轴上,电磁制动器8对输出轴2b进行制动,所以形成为更加简单
的结构,并且由于在减速前的扭矩较小的位置使用电磁制动器8,所以能
够采用小型的电磁制动器8,从而能够设置低成本的电磁制动器8。
另外,由于减速部3具有:支承于车身20的外齿轮3b;与输出轴2b
在同一轴上连结的太阳齿轮3c;行星齿轮3d,其与太阳齿轮3c及外齿轮
3b啮合,且能够在太阳齿轮3c的周围移动;以及输出部件3j,其与曲柄
部4的第一曲轴部4a1在同一轴上连结,且因行星齿轮3d的移动而旋转,
并且所述制动器部件对输出部件进行制动,所以能够缩小设置空间,并且
能够对于外部干扰变得更加牢固。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在以上的本发明中,能够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且简单,并能够容易设置
的外倾角调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