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化合物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杂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背景技术
吲哚是吡咯与苯并联的化合物, 又称苯并吡咯, 具有式 (VII) 结构 :
吲哚环是自然界中存在最普遍的杂环, 含有吲哚环的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 性, 如具有抗真菌、 抗病毒、 抗肿瘤、 抗焦虑等作用。如 : 吲哚环是具有式 (VII-a) 结构的吲 哚美辛的主要结构, 吲哚美辛是一种强效镇痛药, 其英文名称为 Indomethacin, 商品名称为 消炎痛 ; 具有式 (VII-b) 结构的利扎曲坦 (Rizatriptan)、 具有式 (VII-c) 结构的琥珀酸舒 马普坦 (SumatriptanSuccinate) 的核心结构均为吲哚环, 这两种药物可以用于治疗偏头 痛; 具有式 (VII-d) 结构的褪黑素是松果腺分泌的化学物质, 含有吲哚环结构, 且具有广泛 的生理作用, 如激素分泌、 深井 - 内分泌 - 免疫调节、 生物节律、 延缓衰老、 抗自由基损伤、 镇 静、 镇痛、 催眠、 抗惊厥等作用。
呋喃是最简单的含氧五节杂环化合物, 具有式 (VIII) 结构 :
呋喃具有生物活性, 广泛存在于具有药理生理活性的化合物及天然产物中。呋喃 类化合物具有较广的抗菌范围, 能抑制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生长繁殖, 在药物化 学、 化学生物学和天然产物化学中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如呋喃是具有式 (VIII-a) 结构的药物雷尼替丁 (ranitidine) 的主要结构, 雷尼替丁可用于治疗胃溃疡 ; 具有式 (VIII-b) 结构 的杀菌剂呋喃唑酮的主要结构也是呋喃环。
现有技术公开了多种呋喃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如对现有呋喃环进行改造生成新 的呋喃类化合物 ; 或者以过渡金属为催化剂催化合成呋喃类化合物等, 如炔丙醇酯在碘化 亚铜的催化下可以合成多种呋喃衍生物 (Barluenga J, Riesgo L, Vicente R, et al.J.Am. Chem.Soc.2008, 130, 13528-13529)。现有技术也公开了多种吲哚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如 通过以贵金属催化剂催化的偶联反应合成吲哚类化合物等 (Guy R.Humphrey and Jeffrey T.Kuethe.Chem.Rev.2006, 106, 1875-2911)。 但是, 将吲哚环与呋喃环同时引入分子结构中 合成具有呋喃并吲哚骨架的化合物的报道并不多见。
吲哚环与呋喃环均具有生物活性, 具有呋喃并吲哚骨架的化合物可以同时具 有吲哚环和呋喃环的生物活性, 有些化合物还能够表现出独特的性能。 如申请号为 200680007769.X 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作为钾通道开放剂的具有苯并呋喃并吲哚 骨架的化合物, 该化合物通过以下步骤制备 : 水杨酸衍生物在加入甲醇溶剂的硫酸存在下 与溴代乙酸乙酯发生缩合反应后, 除去溴化氢和乙基后得到第一中间产物 ; 在乙酸酐或乙 酸钠的存在下第一中间产物发生环化反应, 生成第二中间产物 ; 根据菲舍尔 - 吲哚反应 (Fisher-indolereaction), 在乙醇或 p-TsOH 溶剂的存在下, 第二中间产物偶合取代的苯 肼, 得到具有苯并呋喃并吲哚骨架的化合物。但是该合成方法工艺流程复杂、 步骤繁多、 操 作繁琐。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杂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杂环化合物具有呋喃并吲哚骨架,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工艺流程简单, 步 骤较少, 能够制得多种具有呋喃并吲哚骨架的杂环化合物。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式 (I) 结构的化合物 :
其中, R 为烷基或芳香基 ; R2 为氢、 烷基或芳香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具有式 (II) 结构的化合物 :
其中, R 为烷基或芳香基 ; R3 为氢、 烷基或芳香基 ; R4 为氢、 烷基或芳香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具有式 (III) 结构的化合物 :其中, R 为烷基或芳香基 ;
R5 为氢、 烷基或芳香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杂环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包括 :
a) 将邻卤苯甲醛、 含羟基化合物和异腈化合物混合, 回流反应, 生成中间产物, 所 述含羟基化合物具有式 (IV)、 式 (V) 或式 (VI) 结构 :
其中, R2 为氢、 烷基或芳香基 ;
R3 为氢、 烷基或芳香基 ;
R4 为氢、 烷基或芳香基 ;
R5 为氢、 烷基或芳香基 ;
b) 将所述中间产物在卤化亚铜、 L- 脯氨酸和碱性无机化合物为催化剂的条件下 继续回流反应, 得到杂环化合物。
优选的, 所述含羟基化合物为 4- 羟基香豆素、 4- 羟基 -N- 甲基喹啉 -2- 酮或 2- 羟 基萘醌。
优选的, 所述邻卤苯甲醛为邻溴苯甲醛或邻碘苯甲醛。
优选的, 所述异腈化合物为叔丁基异腈、 环己基异腈或 2, 6- 二甲苯基异腈。
优选的, 所述卤化亚铜为碘化亚铜。
优选的, 所述碱性无机化合物为碳酸钾或碳酸铯。
优选的, 所述邻卤苯甲醛、 含羟基化合物和异腈化合物的摩尔比为 1 ~ 2 ∶ 1 ~ 2 ∶ 1.1 ~ 2.5。
优选的, 所述卤化亚铜、 L- 脯氨酸、 碱性无机化合物与所述含羟基化合物的摩尔比 为 0.05 ~ 0.15 ∶ 0.10 ~ 0.25 ∶ 1.5 ~ 3 ∶ 1。
优选的, 所述步骤 a) 中, 所述回流反应的温度为 90℃~ 120℃, 所述回流反应的时 间为 2h ~ 30h。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首先将邻卤苯甲醛、 含羟基化合物和异腈化合物混合, 回 流进行多组分串联反应, 得到中间产物 ; 然后将所述中间产物转移到卤化亚铜、 L- 脯氨酸 和碱性无机化合物的催化剂体系中继续回流, 发生分子内的厄尔曼 (Ulmann) 偶联反应, 得 到具有呋喃并吲哚骨架的杂环化合物。 本发明仅需两步反应即可制得具有呋喃并吲哚骨架 的杂环化合物, 而且无需对所述中间产物进行分离提纯即可进行第二步反应, 即可以 “一锅 法” 合成, 不仅工艺流程简单、 步骤少、 操作简单, 而且成本低廉、 适于工业化生产。此外, 在 本发明提供的合成方法中, 通过选择具有不同官能团的含羟基化合物和异腈化合物, 可以 得到具有不同官能团的含有呋喃并吲哚骨架的杂环化合物。
附图说明
图 1 为本发明实施例 1 提供的杂环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杂环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包括 :
a) 将邻卤苯甲醛、 含羟基化合物和异腈化合物混合, 回流反应, 生成中间产物, 所 述含羟基化合物具有式 (IV)、 式 (V) 或式 (VI) 结构 :
其中, R2 为氢、 烷基或芳香基 ;
R3 为氢、 烷基或芳香基 ;
R4 为氢、 烷基或芳香基 ;
R5 为氢、 烷基或芳香基 ;
b) 将中间产物在卤化亚铜、 L- 脯氨酸和碱性无机化合物为催化剂的条件下继续 回流反应, 得到杂环化合物。
本发明中, 所述邻卤苯甲醛优选为邻溴苯甲醛或邻碘苯甲醛, 更优选为邻溴苯甲 醛。
本发明中, 所述含羟基化合物至少需要具有以下结构 :
其中, 虚线部分表示与 -COH = C-CO- 构成环状结构的、 除 -COH = C-CO- 以外的部 分, 该虚线部分与 -COH = C-CO- 可以构成芳香环, 也可以构成杂环。在本发明中, 所述羟基 化合物为具有式 (IV)、 式 (V) 或式 (VI) 结构的化合物, 优选为具有式 (IV-a) 结构的 4- 羟 基香豆素、 具有式 (V-a) 结构的 4- 羟基 -N- 甲基喹啉 -2- 酮或具有式 (VI-a) 结构的 2- 羟 基萘醌 :本发明中, 所述异腈化合物具有 R-NC 结构, 其中, R 为烷基或芳香基 ; 所述异腈化 合物优选为叔丁基异腈、 环己基异腈或 2, 6- 二甲苯基异腈。
所述异腈化合物能够发生 α- 加成反应, 将邻卤苯甲醛、 含羟基化合物和异腈化 合物混合后, 三组分发生串联反应, 得到中间产物, 反应如下 :
按照本发明, 所述邻卤苯甲醛、 含羟基化合物和异腈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进行 回流反应, 所述回流反应的温度优选为 90 ℃~ 120 ℃, 更优选为 95 ℃~ 115 ℃, 最优选为 100℃~ 115℃; 所述回流反应的时间优选为 2h ~ 30h, 更优选为 4h ~ 25h, 最优选为 15h ~ 25h。所述回流反应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本发明对所述有机溶剂没有特殊限制, 优选为 苯或甲苯, 更优选为甲苯。
为了使反应充分、 完全, 所述邻卤苯甲醛、 含羟基化合物和异腈化合物的摩尔比优 选为 1 ~ 2 ∶ 1 ~ 2 ∶ 1.1 ~ 2.5, 更优选为 1 ~ 2 ∶ 1 ~ 2 ∶ 1.2 ~ 2.2, 最优选为 1 ~ 2 ∶ 1 ~ 2 ∶ 1.5 ~ 2.2。
得到中间产物后, 无需将所述中间产物进行分离、 提纯, 直接将反应后的反应混合 物冷却后转移到卤化亚铜、 L- 脯氨酸和碱性无机化合物的催化剂体系中, 继续回流反应。 所 述中间产物在碘化亚铜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分子内的厄尔曼 (Ulmann) 偶联反应, 生成具有 呋喃并吲哚骨架的杂环化合物, 反应如下 :
按照本发明, 所述卤化亚铜、 L- 脯氨酸、 碱性无机化合物与所述含羟基化合物的摩 尔比优选为 0.05 ~ 0.15 ∶ 0.10 ~ 0.25 ∶ 1.5 ~ 3 ∶ 1, 更优选为 0.08 ~ 0.13 ∶ 0.12 ~ 0.23 ∶ 1.8 ~ 2.8 ∶ 1, 最优选为 0.10 ~ 0.12 ∶ 0.15 ~ 0.20 ∶ 2 ~ 2.5 ∶ 1。在本发明 提供的催化剂体系中, 所述卤化亚铜是主要的催化剂, 催化中间产物进行分子内的厄尔曼偶联反应 ; L- 脯氨酸是配体, 碱性无机化合物主要提供碱性环境。所述卤化亚铜优选为氯 化亚铜、 溴化亚铜或碘化亚铜, 更优选为碘化亚铜 ; 所述碱性无机化合物包括但不限于氢氧 化钾、 碳酸钾、 碳酸铯、 氢氧化钠、 碳酸钠等, 优选为碳酸钾或碳酸铯。
按照本发明, 所述中间产物在催化剂体系存在时在有机溶剂中进行回流反应, 生 成具有呋喃并吲哚骨架的杂环化合物。按照本发明, 所述回流反应的温度优选为 90℃~ 120℃, 更优选为 95℃~ 115℃, 最优选为 100℃~ 115℃; 所述回流反应的时间优选为 10h ~ 40h, 更优选为 20h ~ 30h, 最优选为 22h ~ 28h。所述回流反应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本 发明对所述有机溶剂没有特殊限制, 优选为苯或甲苯, 更优选为甲苯。
生成具有呋喃并吲哚骨架的杂环化合物后, 利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减压 除去有机溶剂, 然后用二氯甲烷萃取, 再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然后柱层析后得到具有呋喃并 吲哚骨架的杂环化合物纯品。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首先将邻卤苯甲醛、 含羟基化合物和异腈化合物混合, 回 流进行多组分串联反应, 得到中间产物 ; 然后将所述中间产物转移到卤化亚铜、 L- 脯氨酸 和碱性无机化合物的催化剂体系中继续回流, 发生分子内的厄尔曼 (Ulmann) 偶联反应, 得 到具有呋喃并吲哚骨架的杂环化合物。 本发明仅需两步反应即可制得具有呋喃并吲哚骨架 的杂环化合物, 而且无需对所述中间产物进行分离提纯即可进行第二步反应, 即可以 “一锅 法” 合成, 不仅工艺流程简单、 步骤少、 操作简单, 而且成本低廉、 适于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得到的具有呋喃并吲哚骨架的杂环化合物同时具有呋喃环和吲哚环的生 物活性, 如抗菌等, 可以用作杀菌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具有式 (XI) 结构的、 具有呋喃并吲哚骨架的杂环化合物 :
其中, 虚线部分表示与 -C = C-CO- 构成环状结构的、 除 -C = C-CO- 以外的部分, 该虚线部分与 -C = C-CO- 可以构成芳香环, 也可以构成杂环, 该虚线部分可以为 -C = C-O-、 -C = C-N-、 -CO-C = C- ; R 为烷基或芳香基。
该具有呋喃并吲哚骨架的杂环化合物可以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合成方法合 成, 通过选择具有不同官能团的含羟基化合物和异腈化合物, 得到的具有呋喃并吲哚骨架 的杂环化合物具有不同的官能团。
当以具有式 (IV) 结构的含羟基化合物为原料时, 通过上述合成方法得到的具有 呋喃并吲哚骨架的杂环化合物具有式 (I) 结构 :
其中, R 为烷基或芳香基, 优选为环己基、 叔丁基或二甲苯基 ;
R2 为氢、 烷基或芳香基, 优选为氢。
当以具有式 (V) 结构的含羟基化合物为原料时, 通过上述合成方法得到的具有呋 喃并吲哚骨架的杂环化合物具有式 (II) 结构 :
其中, R 为烷基或芳香基, 优选为环己基、 叔丁基或二甲苯基 ;
R3 为氢、 烷基或芳香基, 优选为氢 ;
R4 为氢、 烷基或芳香基, 优选为烷基, 更优选为甲基。
当以具有式 (VI) 结构的含羟基化合物为原料时, 通过上述合成方法得到的具有 呋喃并吲哚骨架的杂环化合物具有式 (III) 结构 :
其中, R 为烷基或芳香基, 优选为环己基、 叔丁基或二甲苯基 ;
R5 为氢、 烷基或芳香基, 优选为氢。
本发明提供的具有呋喃并吲哚骨架的杂环化合物同时具有呋喃环和吲哚环的生 物活性, 如抗菌等, 可以用作杀菌剂。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杂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
法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各原料均为从市场上购得。
实施例 1
将 1mmol4- 羟基香豆素、 1mmol 邻溴苯甲醛和 1.2mmol 叔丁基异腈在惰性气体保护 下, 110℃时在甲苯溶剂中回流反应 24h, 得到反应混合物 ; 将所述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 并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转移到以含有 0.1mmolCuI、 0.2mmolL- 脯氨酸和 2mmol 碳酸钾的封闭 体系中, 升温至 110℃以甲苯为溶剂继续回流反应 24h, 冷却至室温后, 减压除去溶剂, 将粗 产物经过萃取、 干燥、 柱层析后得到产物, 所述产物为 N- 叔丁基吲哚并 [2, 3-b] 呋喃并 [3, 2-c] 香豆素, 反应式如下 :
1 对所述产物进行核磁共振测试, 其核磁共振氢谱如下 : H NMR(400MHz, CDCl3)δ = 1.98(s, 9H, CH3), 7.26-7.29(m, 2H, ArH), 7.31-7.35(m, 1H, ArH), 7.43-7.47(m, 2H, ArH), 7.70-7.72(m, 1H, ArH), 7.84(d, J = 7.6Hz, 1H, ArH), 8.14(d, J = 5.2Hz, 1H, ArH)ppm。
用型号为 Rigaku Mercury CCD 的 X 射线单晶衍射仪对所述产物进行 X 射线单晶 衍射, 根据衍射图谱得到所述产物的分子结构图, 结果参见图 1, 图 1 为本发明实施例 1 提 供的杂环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图。由图 1 可知, 所述产物为 N- 叔丁基吲哚并 [2, 3-b] 呋喃并 [3, 2-c] 香豆素。
实施例 2
将 1mmol4- 羟基香豆素、 1mmol 邻碘苯甲醛和 1.2mmol 环己基异腈在惰性气体保护 下, 110℃时在甲苯溶剂中回流反应 24h, 得到反应混合物 ; 将所述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 并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转移到以含有 0.1mmolCuI、 0.2mmolL- 脯氨酸和 2mmol 碳酸钾的封闭 体系中, 升温至 110℃以甲苯为溶剂继续回流反应 24h, 冷却至室温后, 减压除去溶剂, 将粗 产物经过萃取、 干燥、 柱层析后得到产物。 所述产物为 N- 环己基吲哚并 [2, 3-b] 呋喃并 [3, 2-c] 香豆素, 反应式如下 :
对所述产物进行核磁共振测试, 其核磁共振氢谱如下 : 1H NMR(400MHz, CDCl3)δ= 1.42-1.55(m, 3H, CH2), 1.86-1.90(m, 1H, CH2), 2.03-2.06(m, 2H, CH2), 2.14-2.22(m, 4H, CH2), 4.38-4.44(m, 1H, CH), 7.28-7.39(m, 3H, ArH), 7.44-7.48(m, 3H, ArH), 7.94(d, J = 7.6Hz, 1H, ArH), 8.12(d, J = 8.0Hz, 1H, ArH)ppm。
实施例 3
将 1mmol4- 羟基香豆素、 1mmol 邻溴苯甲醛和 1.2mmol2, 6- 二甲苯基异腈在惰性气 体保护下, 110℃时在甲苯溶剂中回流反应 24h, 得到反应混合物 ; 将所述反应混合物冷却 至室温, 并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转移到以含有 0.1mmolCuI、 0.2mmolL- 脯氨酸和 2mmol 碳酸钾 的封闭体系中, 升温至 110℃以甲苯为溶剂继续回流反应 24h, 冷却至室温后, 减压除去溶 剂, 将粗产物经过萃取、 干燥、 柱层析后得到产物。所述产物为 N-2, 6- 二甲苯基吲哚并 [2, 3-b] 呋喃并 [3, 2-c] 香豆素, 反应式如下 :
对所述产物进行核磁共振测试, 其核磁共振氢谱如下 : 1H NMR(400MHz, CDCl3)δ = 2.06(s, 6H, CH3), 7.01(d, J = 8.0Hz, 1H, ArH), 7.32-7.41(m, 5H, ArH), 7.44-7.55(m, 3H, ArH), 7.86(d, J = 8.0Hz, 1H, ArH), 8.24(d, J = 7.6Hz, 1H, ArH)ppm。
实施例 4
将 1mmolN- 甲基喹啉 -2- 酮、 1mmol 邻溴苯甲醛和 1.2mmol 叔丁基异腈在惰性气体 保护下, 110℃时在甲苯溶剂中回流反应 16h, 得到反应混合物 ; 将所述反应混合物冷却至 室温, 并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转移到以含有 0.1mmolCuI、 0.2mmolL- 脯氨酸和 2mmol 碳酸钾的 封闭体系中, 升温至 110℃以甲苯为溶剂继续回流反应 24h, 冷却至室温后, 减压除去溶剂, 将粗产物经过萃取、 干燥、 柱层析后得到产物。所述产物为 N- 叔丁基吲哚并 [2, 3-b] 呋喃 并 [3, 2-c]N- 甲基喹啉 -2- 酮, 反应式如下 :
对所述产物进行核磁共振测试, 其核磁共振氢谱如下 : 1H NMR(400MHz, CDCl3) δ = 1.94(s, 9H, CH3), 3.80(s, 3H, NCH3), 7.24-7.26(m, 2H, ArH), 7.39-7.43(m, 1H, ArH), 7.58-7.62(m, 1H, ArH), 7.69-7.71(m, 1H, ArH), 7.87-7.89(m, 1H, ArH), 7.80-8.03(m, 2H, ArH)ppm。实施例 5
将 1mmolN- 甲基喹啉 -2- 酮、 1mmol 邻碘苯甲醛和 1.2mmol 环己基异腈在惰性气体 保护下, 110℃时在甲苯溶剂中回流反应 16h, 得到反应混合物 ; 将所述反应混合物冷却至 室温, 并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转移到以含有 0.1mmolCuI、 0.2mmolL- 脯氨酸和 2mmol 碳酸钾的 封闭体系中, 升温至 110℃以甲苯为溶剂继续回流反应 24h, 冷却至室温后, 减压除去溶剂, 将粗产物经过萃取、 干燥、 柱层析后得到产物。所述产物为 N- 环己基吲哚并 [2, 3-b] 呋喃 并 [3, 2-c]N- 甲基喹啉 -2- 酮, 反应式如下 :
1 对所述产物进行核磁共振测试, 其核磁共振氢谱如下 : H NMR(400MHz, CDCl3)δ = 1.65-1.70(m, 2H, CH2), 1.93-1.97(m, 1H, CH2), 2.01-2.13(m, 2H, CH2), 2.22-2.30(m, 5H, CH2), 3.97(s, 3H, NCH3), 4.44-4.52(m, 1H, CH), 7.36-7.44(m, 3H, ArH), 7.51-7.53(m, 1H, ArH), 7.56-7.61(m, 2H, ArH), 8.15(d, J = 7.6Hz, 1H, ArH), 8.29(d, J = 8.8Hz, 1H, ArH)ppm。
实施例 6
将 1mmolN- 甲基喹啉 -2- 酮、 1mmol 邻碘苯甲醛和 1.2mmol2, 6- 二甲苯基异腈在 惰性气体保护下, 110℃时在甲苯溶剂中回流反应 4h, 得到反应混合物 ; 将所述反应混合物 冷却至室温, 并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转移到以含有 0.1mmolCuI、 0.2mmolL- 脯氨酸和 2mmol 碳 酸钾的封闭体系中, 升温至 110℃以甲苯为溶剂继续回流反应 24h, 冷却至室温后, 减压除 去溶剂, 将粗产物经过萃取、 干燥、 柱层析后得到产物。所述产物为 N-2, 6- 二甲苯基吲哚并 [2, 3-b] 呋喃并 [3, 2-c]N- 甲基喹啉 -2- 酮, 反应式如下 :
1 对所述产物进行核磁共振测试, 其核磁共振氢谱如下 : H NMR(400MHz, CDCl3)δ = 1.93(s, 6H, CH3), 3.80(s, 3H, NCH3), 6.93(d, J = 8.4Hz, 1H, ArH), 7.24-7.34(m, 3H, ArH),7.37-7.40(m, 2H, ArH), 7.45-7.48(m, 1H, ArH), 7.54-7.58(m, 1H, ArH), 7.68(d, J = 8.4Hz, 1H, ArH), 7.88(d, J = 7.6Hz, 1H, ArH), 8.05(d, J = 7.6Hz, 1H, ArH)ppm。实施例 7
将 1mmol2- 羟基萘醌、 1mmol 邻溴苯甲醛和 1.2mmol 叔丁基异腈在惰性气体保护 下, 110℃时在甲苯溶剂中回流反应 4h, 得到反应混合物 ; 将所述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 并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转移到以含有 0.1mmolCuI、 0.2mmolL- 脯氨酸和 2mmol 碳酸钾的封闭 体系中, 升温至 110℃以甲苯为溶剂继续回流反应 24h, 冷却至室温后, 减压除去溶剂, 将粗 产物经过萃取、 干燥、 柱层析后得到产物。 所述产物为 N- 叔丁基吲哚并 [2, 3-b] 呋喃并 [2, 3-b] 萘醌, 反应式如下 :
1 对所述产物进行核磁共振测试, 其核磁共振氢谱如下 : H NMR(400MHz, CDCl3)δ = 1.75(s, 9H, CH3), 7.13-7.23(m, 2H, ArH), 7.63-7.71(m, 2H, ArH), 7.76(d, J = 8.4Hz, 1H, ArH), 7.85(d, J = 7.2Hz, 1H, ArH), 7.89-7.93(m, 2H, ArH)ppm。
实施例 8
将 1mmolN- 甲基喹啉 -2- 酮、 1mmol 邻碘苯甲醛和 1.2mmol 环己基异腈在惰性气体 保护下, 110℃时在甲苯溶剂中回流反应 16h, 得到反应混合物 ; 将所述反应混合物冷却至 室温, 并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转移到以含有 0.1mmolCuI、 0.2mmolL- 脯氨酸和 2mmol 碳酸钾的 封闭体系中, 升温至 110℃以甲苯为溶剂继续回流反应 24h, 冷却至室温后, 减压除去溶剂, 将粗产物经过萃取、 干燥、 柱层析后得到产物。所述产物为 N- 环己基吲哚并 [2, 3-b] 呋喃 并 [2, 3-b] 萘醌, 反应式如下 :
1 对所述产物进行核磁共振测试, 其核磁共振氢谱如下 : H NMR(400MHz, CDCl3)δ = 1.42-1.54(m, 3H, CH2), 1.81-1.84(m, 1H, ArH), 2.01-2.04(m, 2H, CH2), 2.17-2.22(m, 4H, CH2), 4.33-4.40(m, 1H, CH), 7.31-7.46(m, 3H, ArH), 7.67-7.77(m, 2H, ArH), 8.18-8.25(m, 3H, ArH)ppm。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 对
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 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 若干改进和修饰, 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