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至少两个布片沿一共同伸展部交织而成的织物及其生产 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主题涉及一种由至少两个布片沿一共同伸展部交织而成的织物, 以及用 于其生产的方法。
背景技术 具有双倍宽度的织物仅可以由有梭织机制得, 所述有梭织机用于制造宽度是通常 能由筘幅获得的织物宽度两倍的织物。
通过所述技术, 获得一个设在另一个顶部上并在一侧连接到一起的两个织物 ; 一 旦其离开织机, 获得的该织物因此具有两倍于筘幅的宽度。
对于上述织物的生产, 如可以在图 1 中注意到的, 必须将织物正面的组织和背面 的组织在经纱 11 和纬纱 10 的方向上结合。
在平纹组织的情况中, 引纬将遵循以下的顺序 : 插入的第一根纬纱将与顶部织物 12 的经纱 ( 在顶部织物顶面上的奇数纱线 ) 交织 ; 插入的第二根纬纱将与底部织物 13 的 经纱 ( 在底部织物顶面上的奇数纱线, 并且与顶部织物的纱线一起提升 ) 交织 ; 同样地插入 第三根纬纱 ( 在底部织物顶面上的偶数纱线, 并且与顶部织物的纱线一起提升 ) ; 并且插入 的第四根纬纱将与顶部织物的经纱 ( 在顶部织物顶面上的偶数纱线 ) 交织。
通过采用上述的逻辑顺序, 有可能获得三倍宽度 12、 13、 14 和 17 的织物, 其在图 2 中示出并在下文具体描述。
同样仅能由有梭织机制得的圆筒织物 ( 图 3 中示出 ), 由一个设在另一个顶部上并 且仅在端部 17 处通过两个布边连接到一起的两个织物 12 和 13 而构成 ; 它们通常用于制造 包或袋、 或者圆筒织物衣料。
就引纬系统而言, 圆筒织物不同于双倍 - 宽度的织物, 在平纹组织的情况中, 其遵 循以下步骤 : 第一根纬纱将与顶部织物的经纱 ( 在顶部织物顶面上的奇数纱线 ) 交织 ; 第 二根纬纱与底部织物的经纱 ( 在底部织物顶面上的偶数纱线, 并且与顶部织物的纱线一起 提升 ) 交织 ; 第三根纬纱将与顶部织物的经纱 ( 在顶部织物顶面上的偶数纱线 ) 交织 ; 并且 第四根纱线将与底部织物的纱线 ( 在底部织物顶面上的奇数纱线, 并且与顶部织物的纱线 一起提升 ) 交织。
如果在圆筒织物中经纱和纬纱交替, 如可以在图 4 中看到的, 则获得一个交替的 圆筒织物, 其中构成顶部织物 12 和 13 的经纱和纬纱在纵向线 15 上互相交换, 然后开始形 成底部织物 13’ 和 12’ , 如图 4 中所示。
通过采用同样的逻辑顺序, 有可能获得交替的三重织物 12、 13、 16 ; 16’ 、 12’ 、 13’ ; 13” 、 16” 、 12” , 如图 5 中所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生产一种织物, 所述织物由一个或更多个系列的纵向纱线 ( 经纱 ) 与横向于这些纵向纱线的一个或更多个系列的纱线 ( 纬纱 ) 交织而形成, 通过由一个 或更多个交织伸展部限制, 其可以形成具有三个、 四个或更多织物布片的产品, 所述织物布 片由所述的交织得到。
交织伸展部及其各布片的互相限制可以是纵向或横向的。
织物布片可以由具有平纹组织的织物或者由具有复杂组织的织物构成, 并且因此 可以利用综片织机 (heddle looms) 或者提花织机生产。
本发明源自双倍或三倍宽度的织物以及平直或交替的圆筒织物。 本发明的独创性 在于以下事实, 获得将各个织物布片连接到一起的一个或更多个交织伸展部, 然后使所述 各个织物布片以各种方式彼此分开和独立。
此 外, 上 述 的 布 片 将 具 有 这 样 的 特 性, 即: 为 纵 向 边 提 供 折 入 边 (tuck-in selvedges)、 光边的处理, 或者也可以提供由纱罗运动机构进行的处理和 / 或在后续步骤 中执行缝边。
为了实现上述以及将在下文中被更充分地理解的另外的目的,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 种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织物和一种如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用于生产该织物的方法。 附图说明 现在将根据附上的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织物, 其中 :
图 1-5 示出了属于现有技术的织物的不同实施例 ; 每个附图以示意性的形式并以 网的形式表示织物 ;
图 6 是根据本发明的织物的一些实施例的示意性图解 ;
图 7、 8、 9、 10 和 11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织物, 在其一些实施例中以与如图 1-5 中 所示根据现有技术的织物相同的方式示出 ;
图 7a、 8a、 9a 和 10a 示出了可以在各个实施例中获得的折入边。
具体实施方式
虽然使用上述织物类型的基本思想, 在织物布片的组织、 缩减 (reductions)、 可能 的交替方式以及数目的所有可变形式中, 根据本发明织物的独创性特有特征在于, 具有至 少一个纵向的 ( 并不必须是直线的 ) 交织伸展部, 在所述交织伸展部周围、 在至少一侧上, 织物的各个布片自由且互相独立, 虽然不排除的可能性是, 它们通过交织在横向线上也以 不同的方式被限制。
所谓的 “交织伸展部” 构成一种限制, 由此织物的各个布片被保持在一起 ; 交织伸 展部优选但非排它地具有一个纵向的延展, 也就是说在经纱方向上的延展。 实际上, 对于织 物的某些应用, 交织伸展部可以具有横向延展, 也就是说在纬纱方向上的延展, 在上述两种 情况的任何一种情况中, 它都可以具有线性或非线性的延展 ; 线性伸展部可以由综片织机 和由提花型织机制成 ; 非线性伸展部必须由提花型织机制成。
交织伸展部通过将构成织物各个布片的经纱与纬纱交织而制成, 以便使得它们 能够互相连接到一起 ; 其宽度可以更宽或更窄 ; 也就是说它可以包含更多或更少数量的经 纱。
可以制成的交织伸展部的数目是可变的, 并且可以在同一个织物上制成一给定尺寸 ( 宽度 × 长度 ) 的数量为 n 的伸展部和另一尺寸 ( 宽度 × 长度 ) 的 n 个伸展部。
在图 6 中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制成的织物的一些实施例 ; 为了简化附图, 在 除了 H 的所有实施例中, 交织伸展部以细带 30 示出, 虽然它们必须具有一定的平面伸展度 以便保证构成产品的各个布片的牢固连接。
例如, 在图 6 中示出了 : 具有四个布片的织物 A, 其中两个形成圆筒织物 ; 织物 B, 与织物 A 类似, 但圆筒织物纵向地切开以形成四个布片 ; 具有四个布片的织物 C ; 具有六个 布片的织物 D ; 具有四个布片和一中央圆筒织物的织物 E ; 具有六个布片和一中央横向圆筒 织物的织物 F ; 具有八个布片的织物 G, 其由在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上的两个交织伸展部分 割; 和具有三个布片的织物 H。实施例 H 是唯一的一个其中交织伸展部 30 非常宽以致这也 形成了一个织物布片的实施例, 并因此, 该织物具有三个布片。
可以使用简单的组织或复杂的组织来用于组织和共同交织伸展部的产生, 包括可 以呈现几何形状、 装饰图案或斜纹图案的均匀的组织。
任何可能的横向限制在原理上也类似于交织伸展部, 也就是, 它们在纬向上被制 成在织物上, 可以与纵向伸展部相结合或不进行结合。
该织物在传统的有梭织机上手工或机械制成, 也可以在具有不同引纬系统的织机 上制成, 所述引纬系统为 : 箭杆型、 片梭型 (projectiletype)、 夹片型 (gripper type) 或喷 射型。 在需要生产操作的 ( 提花型 ) 织物的情况中, 两种类型的织机可以理解为由综片 经纱控制装置或借助于提花型织机来进行调节。
也可以利用 “开槽的纱罗综” 体来用于纱罗型或轻薄织物的形成。
织机可以具有单个织轴或者具有多个织轴, 所述织轴的每一个设置有一对或多对 的凸缘。
在无梭织机的情况中, 根据要在织机宽度中同时生产织物的各个宽度的数目, 可 以设置折入装置, 或者在希望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布边处理的情况中, 可以使用纱罗运动装 置来使 n 个物件在织机上生产。
构成织物经纱的纱线可以是各种类型的, 也就是, 光滑或者各种处理过的、 具有平 纹或花式斜纹的各类纤度和成分的纱线 ; 它们的数量可以根据宽度和根据每单位长度织物 的缩减而或多或少 ; 并且它们可以是单一类型的或者是互相结合的。
它们可以使经纱形成为具有缩减和任意类型颜色的阴影。
这些纱线将以希望的宽度被放置到经轴上, 该希望的宽度由一对凸缘限定。
构成织物纬纱的纱线可以是各种类型的, 也就是, 光滑或者各种处理过的、 具有平 纹或花式斜纹的各类纤度和成分的纱线, 并且它们可以是单一类型的或者是互相结合的, 与用于经纱的纱线相同或不同。
它们可以使纬纱形成为具有缩减和任意类型颜色的阴影。
对于综片织机, 经纱的穿经根据所要生产的织物的类型和根据织机允许的综片的 最大数量而不同。
对于提花型织机, 穿经方式可以是传统的, 但根据所要使用的经纱的类型也可以 采用区别化的穿经方式。
织机可以设置有单独的钢筘, 或者设置具有相同或不同穿筘的双钢筘, 也可以根
据所要生产的织物的类型设置具有变化横截面的钢筘。
下面仅通过举例给出根据本发明生产的许多织物中最具体类型织物中的用于生 产围巾的五种类型的具体说明。 应该理解, 虽然描述了将围巾作为织物的用途, 但并不暗示 对根据本发明织物的可能应用的任何限制。
实际上, 这种织物可以在制衣、 室内装饰、 工业用纺织品的领域中找到多种应用, 并且总之能够在其中织物能有优势地表现根据本发明织物特性的所有领域中找到应用。
实施例 1
围巾 ( 参见图 7) 具有四个布片, 交织伸展部在中央设置 ; 对于织物的四个布片, 设计为采用平纹组织, 而对于中央伸展部使用 Batavia 2/2( 二上二下斜纹组织 ) 类型的组 织。
该围巾在任意宽度的综片织机上生产, 如果其是有梭类型的织机, 围巾宽度将必 然对应于织机的宽度 ( 单个围巾 ), 而如果其在引纬方式不同于有梭织机的织机上生产, 则 借助于多对折入装置能够在同一个织机宽度上制成多个围巾, 每个折入装置用于切断一段 纬纱的再次插入。在围巾被制成带有流苏和 / 或侧面的密拷边的情况中, 折入装置可以是 多余的或者不操作的。 在要在四个布片上制成平纹组织并将中央伸展部的组织制成 Batavia 组织的情 况中, 加上用于布边的综片, 必须有 8 个综片 ; 4 个综片将用于制造布片, 剩余的 4 个综片用 于制造交织的伸展部。
在具体实施例中, 执行织造以便产生一顶部织物, 其形成两个布片 20 和 20’ 并由 经纱 22 和纬纱 23 构成 ; 和产生一底部织物, 其形成布片 21 和 21’ 并由经纱 24 和纬纱 25 构成。
如可以注意到的, 顶部纬纱 23 与顶部织物的经纱 22 以及底部织物的经纱 24 都交 织; 同样地, 底部织物的纬纱 25 与顶部织物的经纱 22 以及底部织物的经纱 24 都交织, 在对 应于伸展部 30 的区域中, 其根据需要可以更宽或更窄, 但其无论如何都在已经形成的四个 织物布片之间限定一类似于铰接轴的连接部 (axis of hinge)。
在用于在产品的四个布片上生产更复杂的组织或生产特别的变化样式或图案的 中央交织伸展部的情况中, 可以考虑采用提花型织机。
在将产品在设置有折入装置的无梭织机上生产的情况中 ( 所述折入装置用于在 织物的两侧处将切断的纬纱重新插入 ), 应该考虑设计织机的空载拾纬 (idle pick), 此时 没有用于形成织物的引纬, 但具有提升综片的操作, 以使得在前一次拾纬中由折入装置切 断的纬纱端部能够被重新插入织物中。
图 7a 图示了如何根据这个解决方案获得折入边。
实施例 2
围巾 ( 参见图 8) 具有两个在中央设置的伸展部, 所述两个伸展部限定一圆筒织物 的中央带, 同时在两个伸展部的外侧延伸两个相应的织物布片。这些布片在围巾中以交替 的方式延伸 ; 也就是 : 左侧的顶部布片 20 在左手侧交织伸展部 30 之后居中地到达底部侧 20’ 上, 并且在右手侧交织伸展部 30’ 之后再次到达顶部侧 20” 上; 织物的另一布片沿着相 对的路径 : 从左手侧底部 21, 在第一交织伸展部 30 之后它到达顶部侧 21’ 上, 并且在第二 交织伸展部 30’ 之后, 回到底部侧 21” 。对于织物的布片 20、 20’ 、 21、 21’ , 采用平纹组织, 而
对于两个交织伸展部 30、 30’ , 采用 Batavia 2/2 组织。
该围巾将在任意宽度的综片织机上织造, 如果是有梭织机, 围巾宽度将必然对应 于织机的宽度 ( 单个围巾 )。 如果该围巾在引纬方式不同于有梭引纬的织机上织造, 则借助 于多对折入装置能够在同一个织机宽度上制成多个围巾, 每个折入装置用于切断一段纬纱 的再次插入。在围巾被制成带有流苏和 / 或侧面的密拷边的情况中, 折入装置可以是多余 的或者不操作的。
在要在两个交替面上完成平纹组织、 并且对两个轴部形成 Batavia 组织的情况 中, 加上布边综片, 必须有 12 个综片 ; 4 个综片将用于制造两个轴部, 而另外的 8 个综片用 于制造两个交替的织物。
在用于在产品的两个 ( 交替 ) 布片上生产更复杂的组织或者轴部的特别的变化样 式或图案的情况中, 可以考虑采用提花型织机。
在将产品在设置有折入装置的无梭织机上生产的情况中 ( 所述折入装置用于在 织物的两侧处将切断的纬纱重新插入 ), 应该考虑设计织机的空载拾纬, 此时没有用于形成 织物的引纬, 但具有提升综片的操作, 以使得在前一次拾纬中由折入装置切断的纬纱端部 能够被重新插入织物中。 图 8a 图示了如何根据这个解决方案获得折入边。
实施例 3
围巾 ( 参见图 9) 具有六个布片, 交织伸展部在中央设置 ; 对于织物的六个布片设 计为采用平纹组织 ; 对于中央伸展部设计为采用 Batavia 2/2 类型的组织。
该围巾在任意宽度的综片织机上生产, 如果其是有梭织机, 围巾宽度将必然对应 于织机的宽度 ( 单个围巾 )。 如果该围巾在引纬方式不同于有梭引纬的织机上织造, 借助于 多对折入装置能够在同一个织机宽度上制成多个围巾, 每个折入装置用于切断一段纬纱的 再次插入。在围巾被制成带有流苏和 / 或侧面的密拷边的情况中, 折入装置可以是多余的 或者不操作的。
在于六个布片上完成平纹组织并对交织伸展部制成 Batavia 组织的情况中, 加上 布边的综片, 需要有 10 个综片 ; 6 个综片将用于生产布片, 剩余的 4 个综片用于生产交织的 伸展部。
在具体实施例中, 执行织造以便产生一顶部织物, 其形成两个布片 20 和 20’ 并由 经纱 22 和纬纱 23 构成 ; 和产生一中间织物, 其形成布片 21 和 21’ 并由经纱 24 和纬纱 25 构成 ; 以及产生一底部织物, 其形成两个布片 28 和 28’ 并由经纱 26 和纬纱 27 构成。
在这种情况中, 顶部纬纱 23 的纱线与以下纱线交织 : 顶部织物的经纱 22、 中间织 物的经纱 24 以及底部织物的经纱 26。
同样地, 中间织物的纬纱 25 和底部织物的纬纱 27 与上述三组经纱 22、 24、 26 交 织, 在对应于中央伸展部 30 的区域中, 其宽度可以根据需要更宽或更窄, 但其无论如何在 已经形成的织物六个布片之间确定一类似于铰链轴的连接部。
在用于在产品的六个布片上生产更复杂组织或者轴部的特别的变化样式或图案 的情况中, 可以考虑采用提花型织机。
在将产品在设置有折入装置的无梭织机上生产的情况中 ( 所述折入装置用于在 织物的两侧处将切断的纬纱重新插入 ), 应该考虑设计织机的空载拾纬, 此时没有用于形成
织物的引纬, 但具有提升综片的操作, 以使得在前一次拾纬中由折入装置切断的纬纱端部 能够被重新插入织物中。
图 9a 图示了如何根据这个解决方案获得折入边。
实施例 4
围巾 ( 参见图 10) 具有两个布片, 交织伸展部横向地设置以限定一第三布片 ; 对于 织物的两个布片设计为采用平纹组织 ; 对于横向伸展部设计为采用 Batavia 2/2 类型的组 织。
该围巾在任意宽度的综片织机上生产, 如果其是有梭织机, 围巾宽度将必然对应 于织机的宽度 ( 单个围巾 )。 如果围巾在引纬方式不同于有梭引纬的织机上织造, 借助于多 对折入装置可以在同一个织机宽度上制成多个围巾, 每个折入装置用于切断一段纬纱的再 次插入。在围巾被制成带有流苏和 / 或侧面的密拷边的情况中, 折入装置可以是多余的或 者不操作的。
在具体实施例中, 将执行织造以便产生一顶部织物, 其形成一个布片 20 并由经纱 22 和纬纱 23 构成 ; 和产生一底部织物, 其形成布片 21 并由经纱 24 和纬纱 25 构成。
如同在参照图 7 说明的实施例 1 中一样, 顶部纬纱 23 的纱线与顶部织物的经纱 22 以及底部织物的经纱 24 都交织。
同样地, 底部织物的纬纱 25 也与顶部织物的经纱 22 以及底部织物的经纱 24 两者 在对应于伸展部 30 的区域中都交织, 该伸展部在这个情况中足够宽以提供一任意所需宽 度的第三布片 30.
在用于在产品的六个布片上生产更复杂组织或交织伸展部的特别的变化样式或 图案的情况中, 可以考虑采用提花型织机。
在将产品在设置有折入装置的无梭织机上生产的情况中 ( 所述折入装置用于在 织物的两侧处将切断的纬纱重新插入 ), 应该考虑设计织机的空载拾纬, 此时没有用于形成 织物的引纬, 但具有提升综片的操作, 以使得在前一次拾纬中由折入装置切断的纬纱端部 能够被重新插入织物中。
图 10a 图示了如何根据这个解决方案获得折入边。
实施例 5
织物 ( 参见图 11) 具有两个布片, 交织伸展部横向地设置以限定一第三布片。
示出的实施例是这样的情况, 其中交织伸展部不是沿纵向制成, 也就是说不是平 行于经纱, 而是沿横向方向, 即平行于纬纱。
在横向交织的伸展部的情况中 ( 其它实施例涉及纵向交织的伸展部 ), 不必再现 在先实施例的所有情况, 只需要从每种情况的附图旋转 90°就可以简单地获得。
这个实施例与图 10 的实施例 4 相当, 其中具有通过一交织伸展部连接的两个布 片。在这个具体实施例中, 将进行织造以产生一织物, 其形成一个由经纱 22 和纬纱 23 构成 的布片 20, 和一个由经纱 24 和纬纱 25 构成的布片 21。
如同参考图 10 说明的实施例 4 中一样, 在布片 20 中, 纬纱 23 与经纱 22 交织 ; 在 布片 21 中, 纬纱 25 与经纱 24 交织 ; 在对应于共同交织伸展部的区域中, 在这种情况中交织 伸展部也足够宽以提供一任意所需长度的第三布片 30, 两根纬纱 23 和 25 与经纱 22 和 24 两者都交织。在用于在产品的六个布片上生产更复杂组织或中央交织伸展部的特别的变化样 式或图案的情况中, 可以考虑采用提花型织机。
在将产品在设置有折入装置的无梭织机上生产的情况中 ( 所述折入装置用于在 织物的两侧处将切断的纬纱重新插入 ), 应该考虑设计织机的空载拾纬, 此时没有用于形成 织物的引纬, 但具有提升综片的操作, 以使得在前一次拾纬中由折入装置切断的纬纱端部 能够被重新插入织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