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pdf

上传人:62****3 文档编号:914133 上传时间:2018-03-18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34.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46516.6

申请日:

2010.07.30

公开号:

CN101966857A

公开日:

2011.02.0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2D 25/20申请日:20100730|||公开

IPC分类号:

B62D25/20

主分类号:

B62D25/20

申请人: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瞿元; 张林波; 孙敏

地址:

241009 安徽省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春路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代理人:

李永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包括地板(5),漏液孔(9,10)和环形加强筋,所述漏液孔(9,10)设置在地板(5)上,所述环形加强筋包括第一道加强筋(11)和第二道加强筋(14),所述漏液孔(9,10)为两个,其中,所述第一道加强筋(11)为以第一漏液孔(9)为圆心的在地板(5)的平直板面上布置的加强筋,所述第二道加强筋(14)为以第二漏液孔(10)为圆心的在地板(5)的平直板面上布置的加强筋。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 其特征在于, 包括地板 (5), 漏液孔 (9, 10) 和环形加 强筋, 所述漏液孔 (9, 10) 设置在地板 (5) 上, 所述环形加强筋包括第一道加强筋 (11) 和第 二道加强筋 (14), 所述漏液孔 (9, 10) 为两个, 其中, 所述第一道加强筋 (11) 为以第一漏液 孔 (9) 为圆心的在地板 (5) 的平直板面上布置的加强筋, 所述第二道加强筋 (14) 为以第二 漏液孔 (10) 为圆心的在地板 (5) 的平直板面上布置的加强筋。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漏液孔 (9, 10) 为 一个较大的第一漏液孔 (9) 和一个较小的第二漏液孔 (10)。
3: 如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加强筋 还包括第三道加强筋 (12), 其为分别以第一漏液孔 (9) 和第二漏液孔 (10) 为圆心的在地板 (5) 的平直板面上形成的环形筋的综合加强筋。
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道加强筋 (12) 包括第一部位 (12a), 第二部位 (12b) 和第三部位 (12c), 其中第一部位 (12a) 为以 第一漏液孔 (9) 为圆心的综合加强筋, 第二部位 (12b) 为以第一漏液孔 (9) 和第二漏液孔 (10) 分别为圆心形成的环形筋的开始交叉部位, 第三部位 (12c) 为以第一漏液孔 (9) 和第 二漏液孔 (10) 分别为圆心形成的环形筋的融合部位。
5: 如权利要求 1-4 中任一项所述的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 加强筋还包括第四道加强筋 (13), 其为以第二漏液孔 (10) 为圆心的在地板 (5) 的平直板面 上布置的加强筋, 位于第三道加强筋 (12) 和第二道加强筋 (14) 之间。
6: 如权利要求 3-5 中任一项所述的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 道加强筋 (12) 设置在第一道加强筋 (11) 和第二道加强筋 (14) 之间, 筋高为 10mm 左右。
7: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道加强筋 (12) 设置在第一道加强筋 (11) 和第三道加强筋 (12) 之间, 筋高为 2mm 左右。
8: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 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中通道 (1), 前横梁 (3), 后横梁 (4), 门槛 (2) 和纵梁 (6), 门槛 (2) 位于地板 (5) 外侧, 中通道 (1) 位于地板 (5) 内侧, 前横梁 (3) 位于地板 (5) 前侧, 后横梁 (4) 位于地板 (5) 后侧, 纵梁 (6) 纵向横穿地板 (5), 地板钣金为薄钢板冲压而成, 上述构件之间均为焊接连接。
9: 如权利要求 1-8 中任一项所述的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道加强筋 (11) 高为 8mm 左右, 其截面形状为适当高度的弧线, 该弧线为曲率是变化的。
10: 如权利要求 8 所述的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位 (12a) 受到中通道 (1) 限制, 其靠近中通道 (1) 的部位为平直筋, 所述第二部位 (12b) 上设置豁 口, 形成一凹形的型面, 所述第三部位 (12c) 保留筋端部分别以漏液孔 9 和 10 为圆心的环 形筋特征。

说明书


一种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工程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轿车乘客舱地板结构的布筋形式。背景技术 轿车乘员舱的结构通常采用单层板件冲压形成, 其周边分别于前后横梁、 中通道 以及纵梁等结构焊接, 为了漏液, 在地板上通常会设置漏液孔, 以便在涂装过程中涂料液体 的泄露。为了减轻车身的重量, 地板厚度通常比较薄, 一般为车身最薄板件之一。为了提高 地板的刚度, 使得乘员踩踏时不至于有松软的感觉, 同时, 避免因局部刚度不足, 导致共振 而产生车内噪音, 降低 NVH 性能, 一般都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来提高地板的性能。增加地板 钣金厚度和布置加强筋都是有效提高其性能的方法。在现有技术中, CN101121423A 公开了 一种其车身地板中部结构, 主要解决侧面碰撞安全的问题 ; CN1380215A 公开了一种车辆地 板, 包括一个突起部分, 突起部分沿着车辆的横向延伸并横穿地板通道 ; CN1830716A 公开 了一种在包括由金属板冲压形成并且包括限定了上凹形表面和下凸形表面的凹槽的地板 组件。这些公开的技术中, 没有发现针对乘员舱地板的布筋技术。
     为了能够比较经济地解决乘员舱地板性能问题, 布置加强筋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方 法。能够在不显著增加结构重量的情况下, 有效提高结构的局部刚度。但是不同的布置, 带 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合适的布筋方式, 有利于 NVH 性能的显著改进。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 本发明对一种典型车身乘员舱布置提供了一种可有效提高性能 的布筋形式, 此加强筋的布置方式对于提高中地板处的刚度性能有显著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乘员舱布置形式下, 以漏液孔为中心进行环形筋的布置方法, 筋的截面采用变曲率弧形及等高直线的方式, 不同高度及类型加强筋筋混合布置形式, 从 而提高其频率及刚度。详见说明书。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
     一种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 包括地板 (5), 漏液孔 (9, 10) 和环形加强筋, 所述 漏液孔 (9, 10) 设置在地板 (5) 上, 所述环形加强筋包括第一道加强筋 (11) 和第二道加强 筋 (14), 所述漏液孔 (9, 10) 为两个, 其中, 所述第一道加强筋 (11) 为以第一漏液孔 (9) 为 圆心的在地板 (5) 的平直板面上布置的加强筋, 所述第二道加强筋 (14) 为以第二漏液孔 (10) 为圆心的在地板 (5) 的平直板面上布置的加强筋。
     进一步地, 所述漏液孔 (9, 10) 为一个较大的第一漏液孔 (9) 和一个较小的第二漏 液孔 (10)。
     进一步地, 所述环形加强筋还包括第三道加强筋 (12), 其为分别以第一漏液孔 (9) 和第二漏液孔 (10) 为圆心的在地板 (5) 的平直板面上形成的环形筋的综合加强筋。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三道加强筋 (12) 包括第一部位 (12a), 第二部位 (12b) 和第三部 位 (12c), 其中第一部位 (12a) 为以第一漏液孔 (9) 为圆心的综合加强筋, 第二部位 (12b)
     为以第一漏液孔 (9) 和第二漏液孔 (10) 分别为圆心形成的环形筋的开始交叉部位, 第三部 位 (12c) 为以第一漏液孔 (9) 和第二漏液孔 (10) 分别为圆心形成的环形筋的融合部位。
     进一步地, 所述环形加强筋还包括第四道加强筋 (13), 其为以第二漏液孔 (10) 为 圆心的在地板 (5) 的平直板面上布置的加强筋, 位于第三道加强筋 (12) 和第二道加强筋 (14) 之间。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三道加强筋 (12) 设置在第一道加强筋 (11) 和第二道加强筋 (14) 之间, 筋高为 10mm 左右。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三道加强筋 (12) 设置在第一道加强筋 (11) 和第三道加强筋 (12) 之间, 筋高为 2mm 左右。
     进一步地, 进一步包括中通道 (1), 前横梁 (3), 后横梁 (4), 门槛 (2) 和纵梁 (6), 门槛 (2) 位于地板 (5) 外侧, 中通道 (1) 位于地板 (5) 内侧, 前横梁 (3) 位于地板 (5) 前侧, 后横梁 (4) 位于地板 (5) 后侧, 纵梁 (6) 纵向横穿地板 (5), 地板钣金为薄钢板冲压而成, 上 述构件之间均为焊接连接。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道加强筋 (11) 高为 8mm 左右, 其截面形状为适当高度的弧线, 该弧线为曲率是变化的。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部位 (12a) 受到中通道 (1) 限制, 其靠近中通道 (1) 的部位为 平直筋, 所述第二部位 (12b) 上设置豁口, 形成一凹形的型面, 所述第三部位 (12c) 保留筋 端部分别以漏液孔 9 和 10 为圆心的环形筋特征。
     与目前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根据地板结构形式, 以双漏液孔中心为布筋的中心 点, 筋的截面为变曲率弧形和等高截面相结合形式布置, 充分考虑双环筋的融合, 不同高度 的筋相混合的方式, 有效提高结构的局部频率以及刚度。
     附图说明
     图 1 乘员舱地板布置图 ( 俯视图 ) ;
     图 2 乘员舱地板布置图 ( 仰视图 ) ;
     图 3 地板加强筋布置图 ;
     图 4A-A 截面投影图 ;
     图 5 乘员舱地板初始布置 ( 俯视 / 仰视图 )。
     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 : 1 为中通道, 2 为门槛, 3 为前横梁, 即前排座椅前安装点支 架, 4 为后横梁, 5 为地板, 6 为纵梁, 7 为前排座椅内侧安装支架, 8 为前排座椅外侧安装支 架, 9 为大漏液孔, 10 为小漏液孔, 11 为以 9 为圆心的加强筋, 12 为以 9 和 10 为圆心的综合 加强筋, 12a 为以 9 为圆心的综合加强筋, 12b 为以 9 和 10 为圆心的加强筋开始融合部位, 12c 为以 9 和 10 为圆心的综合加强筋, 保持两个圆环特征, 13 为 12 和 14 中间部位过渡加 强筋, 14 为以 10 为圆心的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其为本发明多种实施方式中的一种优选实 施例。
     本实施例为了解决在乘员舱地板的一种典型布置中, 前排座椅后安装点部位 ( 附 图 1 中 7 和 8) 没有横向贯穿的横梁, 导致前排座椅安装部位横梁 ( 附图 1 中 3) 与后横梁 ( 附图 1 中结构 4) 之间距离较大, 地板钣金形成比较大的平面, 从而容易因地板刚度问题而 导致结构共振, 产生 NVH 问题。本实施例不改变地板总成原有焊接工序, 可根据需要直接将 地板钣金与其他连接部件焊接在一起, 地板与周边结构没有冲突, 不需要改变周边结构的 形状。
     在乘员舱地板的典型布置中, 该部位地板 ( 附图 1 中结构 5) 通常同中通道 ( 附 图 1 中结构 1)、 前横梁 ( 附图 1 中结构 3)、 后横梁 ( 附图 1 中结构 4)、 门槛 ( 附图 1 中结 构 2) 以及纵梁 ( 附图 2 中结构 6) 焊接而成。由于该地板布置方式中前排座椅后安装点部 位 ( 附图 1 中 7 和 8) 没有横向贯穿的横梁, 导致前排座椅安装部位横梁 ( 附图 1 中 3) 与 后横梁 ( 附图 1 中结构 4) 之间距离较大, 地板钣金形成比较大的平面。地板钣金通常为薄 钢板 ( 附图 3 中结构 5) 冲压而成, 布置有适当的过孔或者漏液孔 ( 附图 3 中 9 和 10), 分别 以附图 3 中漏液孔 9 和 10 的中心为圆心, 在平直板面上布置环形加强筋。在较大漏液孔 9 周围布置第一道加强筋 ( 附图 3 中 11), 该筋截面形状如附图 4 中 11 所示, 为适当高度的弧线, 该弧线为曲率是变化的, 而不是一个恒定的值, 主要根据钣金的尺寸、 漏液孔的尺寸等 确定, 起筋的方向为地板内部, 高度可根据需要设定, 不能太大, 一般 6-10mm 左右。以附图 3 漏液孔 10 中心为圆心的第一道筋 ( 附图 3 中 14、 附图 4 中 14), 该筋高度 8mm 左右 ; 第三 道筋 ( 附图 3 中 12、 附图 4 中 12) 是以附图 3 中漏液孔 9 和 10 分别为圆心形成的环形筋的 综合, 筋高约 10mm 左右 ; 该筋中 12a 部位受到中通道 ( 附图 1 中 1) 限制, 靠近中通道部位 为平直筋 ; 附图 3 中 12b 为以附图 3 中漏液孔 9 和 10 分别为圆心形成的环形筋开始交叉部 位, 为避免形成较大的平面, 在该部位设置豁口, 形成一凹形的型面 ; 附图 3 中 12c 为以附图 3 中漏液孔 9 和 10 分别为圆心形成的环形筋融合部位, 需要保留筋端部分别以漏液孔 9 和 10 为圆心的环形筋特征 ; 第四道筋 ( 附图 3 中 13、 附图 4 中 13) 是以附图 3 漏液孔 10 中心 为圆心的筋, 位于附图 3 中筋 12 和 14 之间, 高度为 2mm 左右。附图 3 中筋 11-14 应该避免 与附图 3 中纵梁 6 交叉。
     本实施例中, 不仅仅是上述筋的布置方式, 还在于附图 3 中加强筋 11 为变曲率弧 形截面, 如附图 4 中 11 所示, 避免了常规的等高起筋方式。
     图 5 为初始加强筋布置方式, 从表 1 可以看出, 采用本发明的布筋方案, 可以明显 提高局部频率以及刚度性能, 接近目标值或者优于目标值。
     表 1 不同布置方案性能结果对比目标 初始结果 本发明结果 局部频率 (HZ) 135 124 139 1 号考察点刚度 (mm) 6.1 10.1 6.2 2 号考察点刚度 (mm) 5.7 8.2 4.8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 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 的限制, 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 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 于其它场合的, 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一种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一种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66857A43申请公布日20110209CN101966857ACN101966857A21申请号201010246516622申请日20100730B62D25/2020060171申请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地址241009安徽省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春路8号72发明人瞿元张林波孙敏74专利代理机构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4107代理人李永杰54发明名称一种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包括地板5,漏液孔9,10和环形加强筋,所述漏液孔9,10设置在地板5上,所述环形加强筋包括第一道加强筋11和第二道加强筋14,所述漏液。

2、孔9,10为两个,其中,所述第一道加强筋11为以第一漏液孔9为圆心的在地板5的平直板面上布置的加强筋,所述第二道加强筋14为以第二漏液孔10为圆心的在地板5的平直板面上布置的加强筋。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4页CN101966857A1/1页21一种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板5,漏液孔9,10和环形加强筋,所述漏液孔9,10设置在地板5上,所述环形加强筋包括第一道加强筋11和第二道加强筋14,所述漏液孔9,10为两个,其中,所述第一道加强筋11为以第一漏液孔9为圆心的在地板5的平直板面上布置的加强筋,所述第二道。

3、加强筋14为以第二漏液孔10为圆心的在地板5的平直板面上布置的加强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液孔9,10为一个较大的第一漏液孔9和一个较小的第二漏液孔10。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加强筋还包括第三道加强筋12,其为分别以第一漏液孔9和第二漏液孔10为圆心的在地板5的平直板面上形成的环形筋的综合加强筋。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道加强筋12包括第一部位12A,第二部位12B和第三部位12C,其中第一部位12A为以第一漏液孔9为圆心的综合加强筋,第二部位12B为以第一漏液孔9和。

4、第二漏液孔10分别为圆心形成的环形筋的开始交叉部位,第三部位12C为以第一漏液孔9和第二漏液孔10分别为圆心形成的环形筋的融合部位。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加强筋还包括第四道加强筋13,其为以第二漏液孔10为圆心的在地板5的平直板面上布置的加强筋,位于第三道加强筋12和第二道加强筋14之间。6如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道加强筋12设置在第一道加强筋11和第二道加强筋14之间,筋高为10MM左右。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道加强筋12设置在第一道加强筋11和第三道。

5、加强筋12之间,筋高为2MM左右。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中通道1,前横梁3,后横梁4,门槛2和纵梁6,门槛2位于地板5外侧,中通道1位于地板5内侧,前横梁3位于地板5前侧,后横梁4位于地板5后侧,纵梁6纵向横穿地板5,地板钣金为薄钢板冲压而成,上述构件之间均为焊接连接。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道加强筋11高为8MM左右,其截面形状为适当高度的弧线,该弧线为曲率是变化的。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位12A受到中通道1限制,其靠近中通道1的部位为平直筋,所述第二部。

6、位12B上设置豁口,形成一凹形的型面,所述第三部位12C保留筋端部分别以漏液孔9和10为圆心的环形筋特征。权利要求书CN101966857A1/4页3一种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车辆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轿车乘客舱地板结构的布筋形式。背景技术0002轿车乘员舱的结构通常采用单层板件冲压形成,其周边分别于前后横梁、中通道以及纵梁等结构焊接,为了漏液,在地板上通常会设置漏液孔,以便在涂装过程中涂料液体的泄露。为了减轻车身的重量,地板厚度通常比较薄,一般为车身最薄板件之一。为了提高地板的刚度,使得乘员踩踏时不至于有松软的感觉,同时,避免因局部刚度不足,导致共振而产生车内噪音,。

7、降低NVH性能,一般都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来提高地板的性能。增加地板钣金厚度和布置加强筋都是有效提高其性能的方法。在现有技术中,CN101121423A公开了一种其车身地板中部结构,主要解决侧面碰撞安全的问题;CN1380215A公开了一种车辆地板,包括一个突起部分,突起部分沿着车辆的横向延伸并横穿地板通道;CN1830716A公开了一种在包括由金属板冲压形成并且包括限定了上凹形表面和下凸形表面的凹槽的地板组件。这些公开的技术中,没有发现针对乘员舱地板的布筋技术。0003为了能够比较经济地解决乘员舱地板性能问题,布置加强筋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方法。能够在不显著增加结构重量的情况下,有效提高结构的局部。

8、刚度。但是不同的布置,带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合适的布筋方式,有利于NVH性能的显著改进。发明内容0004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对一种典型车身乘员舱布置提供了一种可有效提高性能的布筋形式,此加强筋的布置方式对于提高中地板处的刚度性能有显著效果。000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乘员舱布置形式下,以漏液孔为中心进行环形筋的布置方法,筋的截面采用变曲率弧形及等高直线的方式,不同高度及类型加强筋筋混合布置形式,从而提高其频率及刚度。详见说明书。0006具体技术方案如下0007一种轿车乘客舱地板布筋结构,包括地板5,漏液孔9,10和环形加强筋,所述漏液孔9,10设置在地板5上,所述环形加强筋包括第一道加强筋11和。

9、第二道加强筋14,所述漏液孔9,10为两个,其中,所述第一道加强筋11为以第一漏液孔9为圆心的在地板5的平直板面上布置的加强筋,所述第二道加强筋14为以第二漏液孔10为圆心的在地板5的平直板面上布置的加强筋。0008进一步地,所述漏液孔9,10为一个较大的第一漏液孔9和一个较小的第二漏液孔10。0009进一步地,所述环形加强筋还包括第三道加强筋12,其为分别以第一漏液孔9和第二漏液孔10为圆心的在地板5的平直板面上形成的环形筋的综合加强筋。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道加强筋12包括第一部位12A,第二部位12B和第三部位12C,其中第一部位12A为以第一漏液孔9为圆心的综合加强筋,第二部位12。

10、B说明书CN101966857A2/4页4为以第一漏液孔9和第二漏液孔10分别为圆心形成的环形筋的开始交叉部位,第三部位12C为以第一漏液孔9和第二漏液孔10分别为圆心形成的环形筋的融合部位。0011进一步地,所述环形加强筋还包括第四道加强筋13,其为以第二漏液孔10为圆心的在地板5的平直板面上布置的加强筋,位于第三道加强筋12和第二道加强筋14之间。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道加强筋12设置在第一道加强筋11和第二道加强筋14之间,筋高为10MM左右。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道加强筋12设置在第一道加强筋11和第三道加强筋12之间,筋高为2MM左右。0014进一步地,进一步包括中通道1,前。

11、横梁3,后横梁4,门槛2和纵梁6,门槛2位于地板5外侧,中通道1位于地板5内侧,前横梁3位于地板5前侧,后横梁4位于地板5后侧,纵梁6纵向横穿地板5,地板钣金为薄钢板冲压而成,上述构件之间均为焊接连接。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道加强筋11高为8MM左右,其截面形状为适当高度的弧线,该弧线为曲率是变化的。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部位12A受到中通道1限制,其靠近中通道1的部位为平直筋,所述第二部位12B上设置豁口,形成一凹形的型面,所述第三部位12C保留筋端部分别以漏液孔9和10为圆心的环形筋特征。0017与目前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根据地板结构形式,以双漏液孔中心为布筋的中心点,筋的截面为变。

12、曲率弧形和等高截面相结合形式布置,充分考虑双环筋的融合,不同高度的筋相混合的方式,有效提高结构的局部频率以及刚度。附图说明0018图1乘员舱地板布置图俯视图;0019图2乘员舱地板布置图仰视图;0020图3地板加强筋布置图;0021图4AA截面投影图;0022图5乘员舱地板初始布置俯视/仰视图。0023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为中通道,2为门槛,3为前横梁,即前排座椅前安装点支架,4为后横梁,5为地板,6为纵梁,7为前排座椅内侧安装支架,8为前排座椅外侧安装支架,9为大漏液孔,10为小漏液孔,11为以9为圆心的加强筋,12为以9和10为圆心的综合加强筋,12A为以9为圆心的综合加强筋,12B为以9。

13、和10为圆心的加强筋开始融合部位,12C为以9和10为圆心的综合加强筋,保持两个圆环特征,13为12和14中间部位过渡加强筋,14为以10为圆心的加强筋。00240025002600270028说明书CN101966857A3/4页5002900300031003200330034003500360037003800390040004100420043004400450046004700480049具体实施方式0050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其为本发明多种实施方式中的一种优选实施例。0051本实施例为了解决在乘员舱地板的一种典型布置中,前排座椅后安装点部位附图1中7和8没有横向贯穿的。

14、横梁,导致前排座椅安装部位横梁附图1中3与后横梁附图1中结构4之间距离较大,地板钣金形成比较大的平面,从而容易因地板刚度问题而导致结构共振,产生NVH问题。本实施例不改变地板总成原有焊接工序,可根据需要直接将地板钣金与其他连接部件焊接在一起,地板与周边结构没有冲突,不需要改变周边结构的形状。0052在乘员舱地板的典型布置中,该部位地板附图1中结构5通常同中通道附图1中结构1、前横梁附图1中结构3、后横梁附图1中结构4、门槛附图1中结构2以及纵梁附图2中结构6焊接而成。由于该地板布置方式中前排座椅后安装点部位附图1中7和8没有横向贯穿的横梁,导致前排座椅安装部位横梁附图1中3与后横梁附图1中结构。

15、4之间距离较大,地板钣金形成比较大的平面。地板钣金通常为薄钢板附图3中结构5冲压而成,布置有适当的过孔或者漏液孔附图3中9和10,分别以附图3中漏液孔9和10的中心为圆心,在平直板面上布置环形加强筋。在较大漏液孔9周围布置第一道加强筋附图3中11,该筋截面形状如附图4中11所示,为适当高度的弧说明书CN101966857A4/4页6线,该弧线为曲率是变化的,而不是一个恒定的值,主要根据钣金的尺寸、漏液孔的尺寸等确定,起筋的方向为地板内部,高度可根据需要设定,不能太大,一般610MM左右。以附图3漏液孔10中心为圆心的第一道筋附图3中14、附图4中14,该筋高度8MM左右;第三道筋附图3中12、。

16、附图4中12是以附图3中漏液孔9和10分别为圆心形成的环形筋的综合,筋高约10MM左右;该筋中12A部位受到中通道附图1中1限制,靠近中通道部位为平直筋;附图3中12B为以附图3中漏液孔9和10分别为圆心形成的环形筋开始交叉部位,为避免形成较大的平面,在该部位设置豁口,形成一凹形的型面;附图3中12C为以附图3中漏液孔9和10分别为圆心形成的环形筋融合部位,需要保留筋端部分别以漏液孔9和10为圆心的环形筋特征;第四道筋附图3中13、附图4中13是以附图3漏液孔10中心为圆心的筋,位于附图3中筋12和14之间,高度为2MM左右。附图3中筋1114应该避免与附图3中纵梁6交叉。0053本实施例中,。

17、不仅仅是上述筋的布置方式,还在于附图3中加强筋11为变曲率弧形截面,如附图4中11所示,避免了常规的等高起筋方式。0054图5为初始加强筋布置方式,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的布筋方案,可以明显提高局部频率以及刚度性能,接近目标值或者优于目标值。0055表1不同布置方案性能结果对比0056目标初始结果本发明结果局部频率HZ1351241391号考察点刚度MM61101622号考察点刚度MM5782480057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说明书CN101966857A1/4页7图1说明书附图CN101966857A2/4页8图2说明书附图CN101966857A3/4页9图3图4说明书附图CN101966857A4/4页10图5说明书附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