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备乙二醇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备乙二醇的方法.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410498111.X (22)申请日 2014.09.25 C07C 29/12(2006.01) C07C 31/20(2006.01) B01J 31/08(2006.01) (71)申请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100728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 22 号 申请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 油化工研究院 (72)发明人 陈梁锋 何文军 (54) 发明名称 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备乙二醇的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备乙二醇 的方法, 主要解决现有技术存在树脂易溶胀, 活性 下降快的问题。。
2、本发明通过采用以碳酸乙烯酯和 水为原料, 在反应温度为60180, 水和碳酸乙 烯酯的摩尔为 1 10, 催化剂与碳酸乙烯酯的重 量比为 0.005 1 的条件下, 反应原料与催化剂 接触 1 8 小时, 生成乙二醇 ; 所述催化剂为交换 型复合咪唑基树脂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问 题, 可用于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备乙二醇的工业生 产中。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7页 CN 105503520 A 2016.04.20 CN 105503520 A 1/2 页 2 1. 一种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备乙二醇的方法, 以碳酸乙。
3、烯酯和水为原料, 在反应温度为 60 180, 水和碳酸乙烯酯的摩尔为 1 10, 催化剂与碳酸乙烯酯的重量比为 0.005 1 的条件下, 反应原料与催化剂接触 1 8 小时, 生成乙二醇 ; 所述催化剂为交换型复合咪唑 基树脂,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1) 将助剂一配成水溶液 A ; 将单体、 共聚单体、 纳米材料、 引发剂以及助剂二配成溶液 B ; 所述单体选自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丁酯、 苯乙烯、 - 甲基苯乙烯、 4- 丁基苯乙烯 或丙烯腈中的至少一种 ; 所述共聚单体选自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 二丙烯基苯、 二乙烯基 苯基甲烷或二乙烯基苯中的至少一种 ; 所述纳米材料选自多。
4、壁碳纳米管、 单壁碳纳米管、 C60 或 C70 富勒烯中的至少一种 ; 所述引发剂选自过氧化苯甲酰、 偶氮二异丁腈、 过氧化月 桂酰或异丙苯过氧化氢中的至少一种 ; 所述助剂一选自聚乙烯醇、 明胶、 淀粉、 甲基纤维素、 膨润土或碳酸钙中的至少一种 ; 所述助剂二选自脂肪烃、 聚苯乙烯、 汽油、 脂肪酸或石蜡中 的至少一种 ; 其中, 以重量百分比计, 单体的用量为 85 95, 共聚单体的用量为 2 5, 纳米材 料的用量为 0.1 3, 引发剂的用量为 0.1 10 ; 助剂一的用量为单体用量的 150 400, 助剂二的用量为单体用量的 50 100 ; 2) 将溶液 B 与溶液 A 。
5、混合, 反应得到复合微球 ; 3) 向所述复合微球中加入氯甲基化试剂和氯化锌, 得到复合氯球 ; 4) 向所述复合氯球中加入咪唑衍生物反应后得到氯型复合咪唑基树脂 ; 所述咪唑衍 生物结构式为其中 R 为甲基、 乙基、 丙基、 异丙基、 丙烯基、 正丁基或正戊基 ; 5) 向所述氯型复合咪唑基树脂中加入交换剂交换后得到所述交换型复合咪唑基树脂。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备乙二醇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溶液 A 的重量百分比浓度为 0.5 2。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备乙二醇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步骤 2) 反应 过程为 : 溶液 B 在 60 75预聚。
6、合 0.5 2.5 小时, 然后将溶液 B 与溶液 A 混合, 升温至 70 90反应 5 15 小时, 再升温至 90 100反应 5 15 小时 ; 反应结束后, 经抽提、 洗涤、 过滤、 干燥、 过筛, 得到粒径范围 0.35 0.60 毫米的复合微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备乙二醇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步骤3)反应过 程为 : 向所述复合微球中加入相当于复合微球重量 200 500的氯甲基化试剂, 以及相当 于复合微球重量 20 70的氯化锌催化剂, 在 30 60下反应 8 30 小时, 经过滤、 洗 涤得到复合氯球, 烘干至恒重 ; 所述氯甲基化试剂选自氯甲醚或 1。
7、,4- 二氯甲氧基丁烷中的 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备乙二醇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步骤4)反应过 程为 : 向所述复合氯球中加入相当于复合微球重量 200 700的有机溶剂、 30 300的 咪唑衍生物, 回流状态下反应 4 30 小时, 经洗涤、 烘干后得到所述氯型复合咪唑基树脂 ; 其中, 所述有机溶剂选自乙腈、 苯甲腈、 甲苯、 四氢呋喃、 二甲基甲酰胺、 氯仿或二氯乙烷中 的至少一种。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5503520 A 2 2/2 页 3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备乙二醇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步骤 5) 反应 过程为 : 向所述。
8、氯型复合咪唑基树脂中加入相当于氯型复合咪唑基树脂重量 20 200的 交换剂、 200 2000的水, 在室温下搅拌 1 20 小时, 经过滤、 洗涤和烘干后得到所述交 换型复合咪唑基树脂 ; 其中, 所述交换剂包括 NaOH、 KOH、 LiOH、 Ca(OH)2、 Sr(OH)2、 Ba(OH)2、 NaHCO3或 KHCO3中的至少一种。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备乙二醇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选自 苯乙烯 ; 所述共聚单体选自二乙烯基苯 ; 所述纳米材料选自多壁碳纳米管 ; 所述引发剂选 自过氧化苯甲酰。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备乙二醇的方。
9、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剂一选 自聚乙烯醇 ; 所述助剂二选自聚苯乙烯。 9.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备乙二醇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反应温度为 80 160, 水和碳酸乙烯酯的摩尔比为 1 8, 催化剂与碳酸乙烯酯的重量比为 0.01 0.5, 反应时间为 1 6 小时。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5503520 A 3 1/7 页 4 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备乙二醇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备乙二醇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酯类的水解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 广泛地应用于石化生产的各个领域, 其中环 状碳酸酯, 如碳酸乙烯酯 (EC)、 碳酸丙烯酯。
10、等的水解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 0003 EC 的水解是由环氧乙烷 (EO) 催化水合两步法生产乙二醇 (EG) 的重要步骤。EG 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 主要用来生产聚酯纤维、 防冻剂、 不饱和聚酯树脂、 非离子表 面活性剂、 乙醇胺以及炸药等。EG 的生产技术主要分为石化路线和非石化路线。在石化路 线中有 EO 直接水合法和 EO 催化水合法, 直接水合法需要较高的水比 ( 大于 20) 才能保证 有较高的 EG 得率, 而提纯 EG 的过程中耗能较高。EO 催化水合法又包括直接催化水合法和 EC 路线。直接催化水合法水比相对较低 ( 约 5 左右 ), 但是仍需要蒸发除去大量的。
11、水, 而 EC 路线则首先利用乙烯氧化制 EO 时排放的 CO2为原料与 EO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 EC, 然后 以 EC 为中间产物催化水解生成 EG, 该过程水比接近化学计量比 1, 是今后 EO 制 EG 的工业 化方向。 0004 目前已用于环状碳酸酯水解的催化剂主要有 : 碱 ( 土 ) 金属碳酸 ( 氢 ) 盐 (US4524224, 1985)、 Mo和W的化合物(JP822106631, 1982 ; WO2009071651, 2009)、 季铵盐、 季 铵盐和离子交换树脂 (EP0133763, 1989 ; US6080897, 2000 ; US20090156867。
12、, 2009) 等。但这 些催化体系或多或少存在催化剂分离困难、 活性低、 稳定性不高等问题。 0005 强碱型离子交换树脂用于环状碳酸酯水解时活性和选择性都较好, 但是由于其耐 温和耐溶胀性能差, 在催化反应过程中活性下降较快 (Yu FP,Cai H,He WJ,et al.J.Appl. Polym.Sci.,2010,115:2946 2954), 这是导致该催化剂未能工业化的主要原因。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存在树脂催化剂不耐温、 易溶胀、 活性下 降快的问题, 提供一种新的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备乙二醇的方法。 该方法具有催化剂耐温、 耐 溶胀、 活性下降。
13、慢的特点。 000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 一种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备乙 二醇的方法, 以碳酸乙烯酯和水为原料, 在反应温度为 60 180, 水和碳酸乙烯酯的摩 尔为 1 10, 催化剂与碳酸乙烯酯的重量比为 0.005 1 的条件下, 反应原料与催化剂接 触 1 8 小时, 生成乙二醇 ; 所述催化剂为交换型复合咪唑基树脂,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 骤 : 0008 1) 将助剂一配成水溶液 A ; 将单体、 共聚单体、 纳米材料、 引发剂以及助剂二配成 溶液 B ; 0009 所述单体选自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丁酯、 苯乙烯、 - 甲基苯乙烯、 4- 丁基苯 乙。
14、烯或丙烯腈中的至少一种 ; 所述共聚单体选自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 二丙烯基苯、 二乙 说 明 书 CN 105503520 A 4 2/7 页 5 烯基苯基甲烷或二乙烯基苯中的至少一种 ; 所述纳米材料选自多壁碳纳米管、 单壁碳纳米 管、 C60 或 C70 富勒烯中的至少一种 ; 所述引发剂选自过氧化苯甲酰、 偶氮二异丁腈、 过氧化 月桂酰或异丙苯过氧化氢中的至少一种 ; 所述助剂一选自聚乙烯醇、 明胶、 淀粉、 甲基纤维 素、 膨润土或碳酸钙中的至少一种 ; 所述助剂二选自脂肪烃、 聚苯乙烯、 汽油、 脂肪酸或石蜡 中的至少一种 ; 0010 其中, 以重量百分比计, 单体的用量为 85。
15、 95, 共聚单体的用量为 2 5, 纳米材料的用量为 0.1 3, 引发剂的用量为 0.1 10 ; 助剂一的用量为单体用量的 150 400, 助剂二的用量为单体用量的 50 100 ; 0011 2) 将溶液 B 与溶液 A 混合, 反应得到复合微球 ; 0012 3) 向所述复合微球中加入氯甲基化试剂和氯化锌, 得到复合氯球 ; 0013 4) 向所述复合氯球中加入咪唑衍生物反应后得到氯型复合咪唑基树脂 ; 所述咪 唑衍生物结构式为其中 R 为甲基、 乙基、 丙基、 异丙基、 丙烯基、 正丁基或正戊 基 ; 0014 5) 向所述氯型复合咪唑基树脂中加入交换剂交换后得到所述交换型复合咪。
16、唑基 树脂。 0015 上述技术方案中, 优选地, 所述水溶液 A 的重量百分比浓度为 0.5 2。 0016 上述技术方案中, 优选地, 步骤 2) 反应过程为 : 溶液 B 在 60 75预聚合 0.5 2.5 小时, 然后将溶液 B 与溶液 A 混合, 升温至 70 90反应 5 15 小时, 再升温至 90 100反应515小时 ; 反应结束后, 经抽提、 洗涤、 过滤、 干燥、 过筛, 得到粒径范围0.35 0.60 毫米的复合微球。 0017 上述技术方案中, 优选地, 步骤 3) 反应过程为 : 向所述复合微球中加入相当于复 合微球重量 200 500的氯甲基化试剂, 以及相当于。
17、复合微球重量 20 70的氯化锌催 化剂, 在 30 60下反应 8 30 小时, 经过滤、 洗涤得到复合氯球, 烘干至恒重 ; 所述氯甲 基化试剂选自氯甲醚或 1,4- 二氯甲氧基丁烷中的至少一种。 0018 上述技术方案中, 优选地, 步骤 4) 反应过程为 : 向所述复合氯球中加入相当于复 合微球重量200700的有机溶剂、 30300的咪唑衍生物, 回流状态下反应430小 时, 经洗涤、 烘干后得到所述氯型复合咪唑基树脂 ; 其中, 所述有机溶剂选自乙腈、 苯甲腈、 甲苯、 四氢呋喃、 二甲基甲酰胺、 氯仿或二氯乙烷中的至少一种。 0019 上述技术方案中, 优选地, 步骤 5) 反应。
18、过程为 : 向所述氯型复合咪唑基树脂中加 入相当于氯型复合咪唑基树脂重量 20 200的交换剂、 200 2000的水, 在室温下搅 拌 1 20 小时, 经过滤、 洗涤和烘干后得到所述交换型复合咪唑基树脂 ; 其中, 所述交换剂 包括 NaOH、 KOH、 LiOH、 Ca(OH)2、 Sr(OH)2、 Ba(OH)2、 NaHCO3或 KHCO3中的至少一种。 0020 上述技术方案中, 优选地, 所述单体选自苯乙烯。 0021 上述技术方案中, 优选地, 所述共聚单体选自二乙烯基苯。 0022 上述技术方案中, 优选地, 所述纳米材料选自多壁碳纳米管。 0023 上述技术方案中, 优选地。
19、, 所述引发剂选自过氧化苯甲酰。 0024 上述技术方案中, 优选地, 所述助剂一选自聚乙烯醇。 说 明 书 CN 105503520 A 5 3/7 页 6 0025 上述技术方案中, 优选地, 所述助剂二选自聚苯乙烯。 0026 上述技术方案中, 优选地, 反应温度为 80 160, 水和碳酸乙烯酯的摩尔比为 1 8, 催化剂与碳酸乙烯酯的重量比为 0.01 0.5, 反应时间为 1 6 小时。 0027 本发明方法采用交换型复合咪唑基树脂为催化剂, 由于在树脂基底材料中掺入 了高强度的纳米材料, 从而增强了树脂的耐溶胀性能。本发明的催化剂用于碳酸乙烯酯 水解制备乙二醇的反应中, 在反应温。
20、度 100, 水与碳酸乙烯酯的摩尔比为 1.5, 催化剂与 碳酸乙烯酯的重量比为 0.05 条件下, 碳酸乙烯酯的转化率为 98.9, 乙二醇的选择性为 99.5, 催化剂重复使用 5 次后, 活性下降小于 5, 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 0028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 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只用 于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 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实施例 1】 0030 在 500 毫升三口烧瓶内加入 58.0 克苯乙烯、 0.6 克二乙烯基苯、 30 克聚苯乙烯和 0.6 克过氧化苯甲酰引发剂, 于 60下搅拌 2.0 小时 ; 然。
21、后加入 2.8 克多壁碳纳米管, 继续 搅拌 1 小时进行预聚合。加入已溶解有 2.5 克聚乙烯醇的 260 毫升去离子水溶液。调节 搅拌速度, 同时逐步升温至至 80, 反应 5 小时 ; 再升温到 90, 反应 5 小时, 最后升温至 98, 反应 6 小时。反应结束后, 倾倒出上层液体, 用 85热水洗涤, 再用冷水洗涤, 然后过 滤, 放入烘箱内 80烘干, 过筛, 收集粒径在 0.35 0.60 毫米范围内的复合微球 A。 0031 复合微球的氯甲基化 : 在 500 毫升的三口烧瓶内, 加入 50 克复合微球 A 和 250 毫 升氯甲醚, 室温静置4小时, 开始搅拌, 加入15克。
22、氯化锌为催化剂, 升温至50反应8小时, 氯化结束后冷却至室温, 滤出氯化母液, 用甲醇反复洗涤, 在 100下烘干 8 小时, 得到复合 氯球 A。 0032 复合氯球的咪唑盐化 : 在 500 毫升三口瓶中, 加入 20 克复合氯球 A, 100 毫升四氢 呋喃, 8 克 N- 甲基咪唑, 在回流状态下搅拌反应 12 小时, 0033 反应结束后过滤除去母液, 分别依次用二氯甲烷、 丙酮和水洗涤, 在真空下烘干得 氯型复合咪唑基树脂 A1。 0034 氯型复合咪唑基树脂的转型 : 在 200 毫升烧杯中, 加入 10 克氯型复合咪唑基树脂 A1、 3 克 NaOH 和 180 克去离子水,。
23、 室温搅拌 2 小时后, 0035 过滤, 用去离子水洗涤后, 重复上述过程 2 次, 过滤, 用去离子水洗涤, 在真空下烘 干得到交换型复合咪唑基树脂 A2。 0036 【实施例 2】 0037 在500毫升三口瓶中, 加入20克 【实施例1】 所得的复合氯球A, 150毫升甲苯, 35.0 克 N- 丙烯基咪唑, 在回流状态下搅拌反应 30 小时, 反应结束后过滤除去母液, 分别依次用 二氯甲烷、 丙酮和水洗涤, 在真空下烘干得氯型复合咪唑基树脂 A3。 0038 氯型复合咪唑基树脂的转型 : 在 200 毫升烧杯中, 加入 10 克氯型复合咪唑基树脂 A3、 20 克 KHCO3和 40。
24、 克去离子水, 室温搅拌 18 小时后, 过滤, 用去离子水洗涤后, 重复上述 过程 2 次, 过滤, 用去离子水洗涤, 在真空下烘干得到交换型复合咪唑基树脂 A4。 0039 【实施例 3】 说 明 书 CN 105503520 A 6 4/7 页 7 0040 在500毫升三口烧瓶内加入含有引发剂的单体混合物溶液(60.0克苯乙烯, 1.7克 二乙烯基苯, 60 克聚苯乙烯, 1.6 克多壁碳纳米管和 1.0 克过氧化苯甲酰, 该溶液先于 70 搅拌反应 0.5 小时 ), 开动搅拌器, 加入 200 毫升去离子水和 5 克明胶的混合溶液, 升温至 85, 反应 3 小时, 再升温到 90。
25、, 反应 9 小时, 最后升温至 100, 反应 10 小时。反应结束 后, 倾倒出上层液体, 用 85热水洗涤, 再用冷水洗涤, 然后过滤, 放入烘箱内 80烘干, 过 筛, 收集粒径在 0.35 0.60 毫米范围内的复合微球 B。 0041 复合微球的氯甲基化 : 在 500 毫升的三口烧瓶内, 加入 50 克复合微球 B 和 150 毫 升氯甲醚, 室温静置 6 小时, 开始搅拌, 加入 30 克氯化锌为催化剂, 升温至 50反应 24 小 时, 氯化结束后冷却至室温, 滤出氯化母液, 用甲醇反复洗涤, 在 100下烘干 8 小时, 得到 复合氯球 B。 0042 复合氯球的咪唑盐化 。
26、: 在 500 毫升三口瓶中, 加入 20 克复合氯球 B, 150 毫升四氢 呋喃, 30.0克N-丙基咪唑, 在回流状态下搅拌反应24小时, 反应结束后过滤除去母液, 分别 依次用二氯甲烷、 丙酮和水洗涤, 在真空下烘干得氯型复合咪唑基树脂 B1。 0043 将氯型复合咪唑基树脂 B1 用 【实施例 2】 所述的方法进行转型, 得到交换型复合咪 唑基树脂 B2。 0044 【实施例 4】 0045 在 500 毫升三口瓶中, 加入 15 克 【实施例 3】 所得的复合氯球 B, 150 毫升四氢呋 喃, 35.0克N-正丁基咪唑, 在回流状态下搅拌反应10小时, 反应结束后过滤除去母液, 。
27、分别 依次用二氯甲烷、 丙酮和水洗涤, 在真空下烘干得氯型复合咪唑基树脂 B3。 0046 将氯型复合咪唑基树脂 B3 用 【实施例 2】 所述的方法进行转型, 得到交换型复合咪 唑基树脂 B4。 0047 【实施例 5】 0048 改变 【实施例 3】 中的单体混合物溶液 (76.0 克 - 甲基苯乙烯, 3.5 克二乙烯基 苯, 75 克汽油, 2.4 克多壁碳纳米管和 1.4 克过氧化苯甲酰 ), 其余制备条件与 【实施例 3】 相同, 得到复合微球 C。 0049 复合微球的氯甲基化 : 在500毫升的三口烧瓶内, 加入40克复合微球C和150毫升 1,4- 二氯甲氧基丁烷, 室温静置。
28、 6 小时, 开始搅拌, 加入 25 克氯化锌为催化剂, 升温至 50 反应24小时, 氯化结束后冷却至室温, 滤出氯化母液, 用甲醇反复洗涤, 在100下烘干8小 时, 得到复合氯球 C。 0050 复合氯球的咪唑盐化 : 在 500 毫升三口瓶中, 加入 30 克复合氯球 C, 150 毫升四氢 呋喃, 20.0克N-乙烯基咪唑, 在回流状态下搅拌反应12小时, 反应结束后过滤除去母液, 分 别依次用二氯甲烷、 丙酮和水洗涤, 在真空下烘干得氯型复合咪唑基树脂 C1。 0051 将氯型复合咪唑基树脂 C1 用 【实施例 2】 所述的方法进行转型, 得到交换型复合咪 唑基树脂 C2。 005。
29、2 【实施例 6】 0053 按照 【实施例 4】 的步骤对复合氯球 C 进行咪唑盐化反应, 得到氯型复合咪唑基树 脂 C3。 0054 将氯型复合咪唑基树脂 C3 用 【实施例 2】 所述的方法进行转型, 得到交换型复合咪 唑基树脂 C4。 说 明 书 CN 105503520 A 7 5/7 页 8 0055 【对比例 1】 0056 催化剂的制备过程与 【实施例1】 相同, 只是不加入多壁碳纳米管, 分别得到氯型咪 唑基树脂 CA1 和交换型咪唑基树脂 CA2。 0057 【实施例 7】 0058 将 【实施例 1】 所制备的交换型复合咪唑基树脂 A2 用于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备碳酸 乙烯酯。
30、的反应中。将 44.0 克碳酸乙烯酯、 13.5 克去离子水和 2.2 克催化剂置于 100 毫升高 压釜中(水与碳酸乙烯酯的摩尔比为1.5, 催化剂与碳酸乙烯酯的质量比为0.05), 100反 应 2 小时。反应结束后, 将高压釜冷却至室温, 放空。取液相产物进行气相色谱分析, 测得 碳酸乙烯酯的转化率为98.9, 乙二醇的选择性为99.5, 树脂催化剂的溶胀度为SSWELL为 3.9。 0059 【对比例 2】 0060 催化剂活性测试条件与 【实施例 7】 相同, 只是所用的催化剂为交换型咪唑基树脂 CA2, 得到碳酸乙烯酯的转化率为 96.8, 乙二醇的选择性为 99.1, 多乙二醇的。
31、选择性为 0.9, 树脂催化剂的溶胀度为 SSWELL为 21.5。 0061 【实施例 8-12】 0062 改变所使用的交换型纳米复合季铵盐树脂种类, 其余条件与 【实施例 7】 所述的相 同, 得到的结果如表 1 所示。 0063 表 1 0064 0065 【实施例 13】 0066 同 【实施例 7】 , 只是反应温度为 120。得到碳酸乙烯酯的转化率为 99.5, 乙二 醇的选择性为 99.1, 多乙二醇的选择性为 0.9。 0067 【实施例 14】 0068 同 【实施例 7】 , 只是反应温度为 140。得到碳酸乙烯酯的转化率为 99.9, 乙二 醇的选择性为 98.8, 多。
32、乙二醇的选择性为 1.2。 0069 【实施例 15】 0070 同 【实施例 7】 , 只是反应温度为 80。得到碳酸乙烯酯的转化率为 71.5, 乙二 醇的选择性为 99.1, 多乙二醇的选择性为 0.9。 0071 【实施例 16】 0072 同 【实施例 7】 , 只是去离子水的质量为 27.0 克 ( 水与碳酸乙烯酯的摩尔比为 3 : 1)。得到碳酸乙烯酯转化率为 99.5, 乙二醇的选择性为 99.3, 多乙二醇的选择性为 说 明 书 CN 105503520 A 8 6/7 页 9 0.7。 0073 【实施例 17】 0074 同 【实施例 7】 , 只是去离子水的质量为 72。
33、.0 克 ( 水与碳酸乙烯酯的摩尔比为 8 : 1)。得到碳酸乙烯酯转化率为 99.9, 乙二醇的选择性为 99.9, 多乙二醇的选择性为 0.1。 0075 【实施例 18】 0076 同 【实施例 7】 , 只是催化剂的用量为 1.1 克 ( 催化剂和碳酸乙烯酯的比例为 0.025 : 1)。得到碳酸乙烯酯转化率为 72.5, 乙二醇的选择性为 99.3, 多乙二醇的选择 性为 0.7。 0077 【实施例 19】 0078 同 【实施例7】 , 只是催化剂用量为8.8克(催化剂和碳酸乙烯酯的比例为0.2 : 1)。 得到碳酸乙烯酯转化率为 99.5, 乙二醇的选择性为 98.2, 多乙二。
34、醇的选择性为 1.8。 0079 【实施例 20】 0080 同 【实施例 7】 , 只是催化剂的质量为 17.6 克 ( 催化剂与碳酸乙烯酯的质量比为 0.4 : 1)。得到碳酸乙烯酯转化率为 99.4, 乙二醇的选择性为 95.2, 多乙二醇的选择性 为 4.8。 0081 【实施例 21】 0082 将 【实施例 7】 反应结束后的催化剂按相同反应条件套用 5 次, 活性没有明显下降。 反应结果见表 2 所示。 0083 表 2 0084 0085 【对比例 3】 0086 将 【对比例 2】 反应结束后的催化剂按相同反应条件套用 5 次, 活性明显下降。反 应结果见表 3 所示。 0087 表 3 0088 说 明 书 CN 105503520 A 9 7/7 页 10 说 明 书 CN 105503520 A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