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倾倒突起的塑料帽.pdf

上传人:1520****312 文档编号:910408 上传时间:2018-03-18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80110925.4

申请日:

2008.08.08

公开号:

CN101821172A

公开日:

2010.09.0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5D 47/06申请日:20080808|||公开

IPC分类号:

B65D47/06; B65D47/08; B65D47/12; B65D47/36; B65D25/40

主分类号:

B65D47/06

申请人:

龟甲万株式会社; 日本皇冠塞株式会社

发明人:

桑垣传美; 山崎恭典; 石井修; 福士诚司; 杉山尚

地址:

日本千叶县

优先权:

2007.08.09 JP 2007-208506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0

代理人:

胡强;蔡民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提供一种具有倾倒圆筒的塑料帽,在倾倒盛装液体时的容器倾斜度多少有些变化的场合下,它可以按照一定的液体宽度顺利进行盛装液体的倾倒并且能容易地调节液量。塑料帽的特点是,在设于帽体(1)顶板(5)上的倾倒圆筒(11)的上端部,形成向外倾斜突出的尖嘴部(20),倾倒圆筒(11)内表1面的下端部形成大致圆筒形的密封表面(17),在倾倒圆筒(11)的尖嘴部(20)的内表面上形成从密封表面(17)的上端部延伸到尖嘴部(20)上端的槽(30),以及在上盖(2)的内表面上形成在上盖(2)闭合时与倾倒圆筒(11)的内表面的密封表面(17)紧密接触密封环(29)。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塑料帽,包括固定到容器口部的帽体和可启闭地安装到该帽体的上盖,所述帽体具有顶板和从该顶板的周缘起向下延伸的侧缘,在所述顶板上形成有用于倾倒出容器内液体的开口或预定开口区域,在该顶板的上表面上的开口或该预定开口区域的外侧部分上形成有倾倒突起和用于与该上盖接合的环状小突起,该倾倒突起成为倾倒容器内液体的引导件并且该环状小突起位于该倾倒突起的外侧,其特征是,在所述倾倒突起的上端部形成尖嘴部,该尖嘴部向外倾斜突出并从上表面看呈三角形,所述倾倒突起的内表面的下端部形成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密封表面,在所述倾倒突起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从该尖嘴部的上端部延伸到该密封表面的上端部的槽,在该上盖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在该上盖闭合时与该密封表面紧密接触的密封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帽,其特征是,所述倾倒突起具有圆筒形形状。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帽,其特征是,所述倾倒突起的所述尖嘴部的内表面形成从该密封表面的上端起向上向外倾斜的倾斜表面,在该尖嘴部的周向中心的侧剖面上看,所述倾斜表面构造成在所述倾倒突起的至少一半高度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帽,其特征是,所述开口或预定开口区域被构形成位于该尖嘴部对面侧的部分具有小宽度的倾倒液体节流区的形状。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帽,其特征是,从上方看,所述槽包括从所述密封表面延伸到所述尖嘴部的上端的大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在该大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之内的、比大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的宽度小但深的且从该密封表面的上端部延伸至尖嘴部上端的小液量或中等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塑料帽,其特征是,在该大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的内侧,形成有比该大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的宽度小但深的且从该密封表面的上端部延伸至尖嘴部上端的中等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和比该中等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的宽度小但深的且从该密封表面的上端部延伸至尖嘴部上端的小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塑料帽,其特征是,在所述顶板的倾倒突起的内侧部分上,形成有中间部位最凹陷的凹部,所述开口或预定开口区域形成于所述凹部,从所述开口或预定开口区域的倾倒液体节流区朝向所述倾倒突起的根部,形成尖细渐缩的倾倒流路,所述槽的中间部位于该倾倒流路的延长线上。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帽,其特征是,在所述倾倒突起的外表面上形成有缓冲突起,该缓冲突起位于该尖嘴部的下方且在比该上盖接合用环形小突起高的部分上向外突出。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塑料帽,其特征是,所述缓冲突起位于所述尖嘴部下端的附近,并且所述缓冲突起的径向外侧端位于与尖嘴部的径向外侧端相同的位置上或略微靠外。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帽,其特征是,所述上盖铰接在所述侧缘的上端部,该尖嘴部形成在与该上盖和该侧缘相铰接的部分相反的一侧部分上。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塑料帽,其特征是,该尖嘴部的径向外侧端以在上盖闭合时邻近但未接触该上盖的下端的内周面的程度突出。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塑料帽,其特征是,在所述侧缘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包括内壁和外壁的双壁结构,该内壁和该外壁在其下端通过可撕裂的弱化部相互连接,并有铰接部形成在所述外壁上。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塑料帽,其特征是,在该外侧壁的该铰接部一方侧端的外侧上形成轴向延伸的且可撕裂的轴向刻痕,并且在形成有该轴向刻痕的部分上,在该外壁的上端和下端上均形成有切口,在该内壁和该外壁的下端部上形成有以该轴向刻痕的下端为起点并在周向上朝向该铰接部的另一侧端所在一侧延伸的撕开起始区域和与所述撕开起始区域相连的撕开进行区域,并且在所述撕开起始区域中的内壁同外壁的连接强度被设定为比在所述撕开进行区域中的连接强度相对低。

说明书


具有倾倒突起的塑料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倾倒突起的塑料帽(例如倾倒圆筒),当容器中的液体被倾倒时,倾倒突起用作引导件。确切地说,本发明涉及塑料帽,在倾倒突起的上端形成有作为倾注口的向外突出的尖嘴部。

    背景技术

    具有在倾倒容器内液体时成为引导件的倾倒圆筒的塑料帽已被广泛地使用。这样的塑料帽的代表具有如此的结构,例如包括固定到容器口部的帽体和可打开闭合地铰接在帽体上的上盖,其中在帽体上设有倾倒圆筒。也就是说,帽体具有圆筒形侧壁(侧缘)和被构形成能闭合圆筒形侧壁的上端的顶板,倾倒圆筒在顶板的上表面上形成,并且在顶板上的被倾倒圆筒围绕的区域中形成了用环状刻痕所划分的开口预定部分。通过撕开在固定到容器口部的帽体上的刻痕来形成开口。如果通过开口倾倒容器内液体,倾倒出的液体沿倾倒圆筒的壁面流动,例如,液体顺畅地被倾倒而没有被四散飞溅。

    在上述的倾倒圆筒中,一般,其上端的至少一部分向外突出越过倾倒圆筒的根部而形成倾注口,并且倾注口的上端部像角一样向外弯曲。然而近年来,已经提出了形成一种尖嘴部作为倾注口部,该尖嘴部形成部在倾倒圆筒的上端且明显向外突出,通过形成该尖嘴部,已知改善了液体剪切性能(参见专利文献1和2)。

    还提出了一种帽,在倾倒圆筒的一部分上形成了从下端到上端细长外突的部分,通过该部分进行所盛装的液体的倾倒(参见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JP-A-2003-40299

    专利文献2:JP-A-2004-352284

    专利文献3:JP-A-2007-131352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如专利文献1和2中那样,在倾倒圆筒中形成有尖嘴部的塑料帽具有优良的液体剪切性能,但如果在倾倒盛装液体时的容器倾斜程度仅发生很小的变化,也会引起从尖嘴部倾倒出的液体的宽度变化。结果,倾倒出的液体落下部分的尺度(面积)显著变化。特别是,在液体落下部分的尺度减小时,没有发生那样的问题,但当液体落下部分的尺度增大时,可能出现盛装液体可能落在不期望的部分这样的不便。

    另一方面,如专利文献3中那样,在细长突出部形成在倾倒圆筒上的帽中,除非容器倾斜程度大,否则所盛装的液体不会倾倒而出,结果,这不适合倾倒少量液体。此外,由于倾倒出的液体多,所以被倾倒出的液体的宽度还是容易根据容器倾斜程度的改变而变,对获得好的液体剪切性能不能有太高期待。

    而且,关于专利文献1至3中的帽,当倾倒液体的倾倒量是恒定时,尖嘴部和细长突出部可有效地工作,但无法随着所盛装的液体的倾倒量的变化而变。例如尖嘴部被设计成在倾倒少量液体时能完成从尖嘴部中顺畅地倾倒出液体,而当大角度倾斜容器地大量倾倒液体时,尖嘴部将不能有效工作。例如,液体甚至会从尖嘴部以外的部分倾倒而出,液体倾倒是不稳定的,液体不能顺利地剪切。此外,如果尖嘴部被设计成在大量倾倒液体时能顺畅倾倒液体,那么在倾倒少量液体场合下,液体也能被顺畅地倒出。但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将尖嘴部和细长突出部构造成不必要的大尺寸。因此,从普通消费者的便利性角度考虑,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倾倒突起的塑料帽,该倾倒突起可以在所盛装的液体倾倒时的容器倾斜程度多少有些变化的情况下也能以稳定的液体宽度顺畅地倾倒出所盛装的液体,并且该倾倒突起还成为具有良好液体剪切性能的倾倒液体的引导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液体被少量或大量倾倒时都能维持稳定顺畅的液体倾倒并且便利性出色的塑料帽。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塑料帽,包括固定到容器口部的帽体和可启闭地安装到帽体上的上盖,帽体具有顶板和从顶板周缘起向下延伸的侧缘,顶板具有用于倾倒容器内液体的开口或预定开口区域,在该顶板的上表面中,在该开口或预定开口区域的外侧形成倾倒突起和用于与上盖接合的环状小突起,倾倒突起用作倾倒容器内液体的引导件并且环状小突起位于该倾倒突起的外侧,其中,尖嘴部形成在倾倒突起的上端部,尖嘴部倾斜向外突出并从上方看呈三角形,该倾倒突起的内表面的下端部形成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密封表面,在从倾倒突起的内表面上形成从所述尖嘴部的上端部延伸到所述密封表面的上端部的槽,并且在所述上盖的内表面上形成在上盖闭合时与密封表面紧密接触的密封环。

    本发明的塑料帽可采用以下实施例。

    (1)倾倒突起具有圆筒形的形状。

    (2)所述倾倒突起的所述尖嘴部的内表面形成从该密封表面的上端起向上向外倾斜的倾斜表面,在该尖嘴部的周向中心的侧剖面上看,所述倾斜表面构造成在所述倾倒突起的至少一半高度上。

    (3)所述开口或预定开口区域被构形成位于该尖嘴部对面侧的部分具有小宽度的倾倒液体节流区的形状。

    (4)从上方看,所述槽包括从所述密封表面延伸到所述尖嘴部的上端的大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在该大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之内的、比大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的宽度小但深的且从该密封表面的上端部延伸至尖嘴部上端的小液量或中等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

    (5)在该大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的内侧形成有比该大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的宽度小但深的且从该密封表面的上端部延伸至尖嘴部上端的中等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和比该中等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的宽度小但深的且从该密封表面的上端部延伸至尖嘴部上端的小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

    (6)在所述顶板的倾倒突起的内侧部分上,形成有中间部位最凹陷的凹部,所述开口或预定开口区域形成于所述凹部,从所述开口或预定开口区域的倾倒液体节流区朝向所述倾倒突起的根部地形成尖细渐缩的倾倒流路,所述槽的中间部位于该倾倒流路的延长线上。

    (7)在所述倾倒突起的外表面上形成有缓冲突起,该缓冲突起位于该尖嘴部的下方且在比该上盖接合用环形小突起高的部分上向外突出。

    (8)所述缓冲突起位于所述尖嘴部下端的附近,并且所述缓冲突起的径向外侧端位于与尖嘴部的径向外侧端相同的位置上或略微靠外。

    (9)所述上盖铰接在所述侧缘的上端部,该尖嘴部形成在与该上盖和该侧缘相铰接的部分相反的一侧部分上。

    (10)该尖嘴部的径向外侧端以在上盖闭合时邻近但未接触该上盖的下端的内周面的程度突出。

    (11)在侧缘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包括内壁和外壁的双壁结构,内壁和外壁在其下端通过可撕裂的弱化部相互连接,铰接部形成在外壁上。

    (12)在该外侧壁的该铰接部一方侧端的外侧上形成轴向延伸的且可撕裂的轴向刻痕,在形成有轴向刻痕的部分上,在该外壁的上端和下端上均形成有切口,在内壁和外壁的下端部上形成有以轴向刻痕的下端为起点并沿周向朝向铰接部另一侧端所在的一侧延伸的撕开起始区域和与撕开起始区域相连的撕开进行区域,在撕开起始区域中的内壁同外壁的连接强度被设定为比在撕开进行区域中的连接强度相对低。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塑料帽具有重要的特征在于,在从倾倒突起向外突出的尖嘴部的内表面上形成槽,该槽从密封表面的上端部起向上延伸到尖嘴部的上端。该槽用于节流倒出的液体。因此,即使在倾倒盛装液体时的容器倾斜程度有一定变化,也能以恒定的液体宽度顺畅倾倒盛装液体,因此,可以容易地调节盛装液体的倾倒。例如,即使容器倾斜很大程度并且大量液体被倒出,液体也被槽节流。因此,从尖嘴部倒出的液体的宽度不是总在变化,并且在液体落下处的液体面积不会增大。

    而且,尖嘴部的内表面位于从几乎竖直的密封表面的上端起向外倾斜的倾斜表面上,槽延伸经过该倾斜表面。因此,无需很大程度地倾斜容器,即可倾倒液体。

    此外,在本发明中,在槽中形成用于大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在大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内进一步形成小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和中等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因此,可顺畅地倾倒出液体,并在通过大程度倾斜容器以便大量倾倒液体时或通过略微倾斜容器以便倾倒小量液体时,防止液体宽度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上盖部打开状态下的本发明的具有倾倒圆筒的塑料帽的平面图。

    图2是图1的具有倾倒圆筒的塑料帽的侧视图(A-A截面)。

    图3是上盖闭合状态下的图1的具有倾倒圆筒的塑料帽的侧视图。

    图4是从倾斜的上方观察帽体时塑料帽的透视图,其中通过撕裂在图1中的具有倾倒圆筒的塑料帽中的刻痕而在顶板上形成有开口。

    图5是以放大视图形式示出了图1中的具有倾倒圆筒的塑料帽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6是图4所示倾倒圆筒的尖嘴部部分的放大侧视图(B-B截面图)。

    图7是以放大视图的形式示出了尖嘴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平面图,该尖嘴部是图1中的具有倾倒圆筒的塑料帽的主要部分。

    图8是上盖打开状态下的设有缓冲突起的本发明塑料帽的平面图。

    图9是图8的塑料帽的侧视图(A-A截面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塑料帽的缓冲突起从侧面看的侧视图。

    图11是图8所示的塑料帽的缓冲突起从前面看的侧视图。

    图12是图8所示的塑料帽的底视图。

    图13表示没有缓冲突起的塑料帽在上盖被打开时的手指的状态。

    图14表示当图8所示的塑料帽的上盖被打开时的手指的状态。

    图15示出了使用图13中的、没有缓冲突起的塑料帽将盛装液体转移到小容器时的帽的状态。

    图16表示使用图8的塑料帽将盛装液体转移到小容器时的帽的状态。

    图17是在帽体的侧缘被狭缝S分为内壁和外壁的状态下的帽的底视图,内壁和外壁通过可断开的桥接部连接在一起。

    图18是图17中的塑料帽在外侧壁中形成有刻痕并且在内壁和外壁之间的桥部被撕开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19是帽在图18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4,帽包括帽体1和铰接到帽体1上的上盖2。这样的帽在上盖2打开状态下通过利用本身已知的合成树脂的注塑成型来制成(见图2),合成树脂例如包括烯烃树脂如低、中、高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全同立构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聚丁烯-1、乙烯/丁烯-1共聚物、丙烯/丁烯-1共聚物或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或聚苯乙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ABS树脂、热塑性聚酯或聚酰胺。

    帽体1包括顶板5和从顶板5的周缘下垂的侧缘6。上盖2被铰接到侧缘6的上端部。铰接部由附图标记7表示,并且包括被连接到侧缘6上端的中间带7a和位于中间带7a两侧且被连接到稍低于侧缘6上端的部分上的一对辅助带7b。这样,通过翻转被铰接到侧缘6上的上盖2,帽体1的顶板5被上盖2闭合。

    此外,矩形的浅槽7c在中间带7a的中间部的顶面侧一直延伸到中间带7a的两端附近。设置槽7c是为了加强铰链的易弯折性。未延伸至铰链两端地形成槽7c是为了即便多次启闭上盖而铰链也不会断裂。

    尤其参见图2,在帽体1侧缘6的内表面上形成接合突起8,在顶板5内表面的周缘部分上形成内环9,内环9相对侧缘6留有间隔地向下延伸。就是说,容器口部(未示出)装配入内环9和侧缘6之间的空间,并且通过接合突起8和容器口部的外表面的接合,帽体1被牢固安装到容器口部。

    再有,侧缘6在其厚壁部上形成有从上向下延伸的狭缝S,通过这种狭缝S,侧缘6成为被分为内壁6a和外壁6b的双壁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内壁6a和外壁6b在下端相互连接。通过将侧缘6构造成双壁结构,在单独丢弃帽时可容易地从容器口部上取下帽。

    在帽体1顶板5的上表面上形成在倾倒盛装液体时成为倾倒液体的导向的倾倒圆筒11。如从图2和图3中理解的那样,在倾倒圆筒11的内侧部,顶板5形成像杯子一样凹陷的凹部。而且,参见图1,用来形成倾倒开口的环形刻痕12形成在凹部中,用于破坏刻痕的拉环15通过形成在作为环形刻痕12内侧的区域中的支柱14设置在顶板5的外表面上。即,通过拉起拉环15,使刻痕12断裂,如图4所示,在顶板5中形成倾倒开口,并且容器内液体可通过倾倒开口被倾倒而出。

    因此,从因刻痕12破断而形成的倾倒开口中流出的盛装液体被倾倒圆筒11引导,沿其内表面被倒出。尤其从图2和图3中知道,倾倒圆筒11在同上盖2铰接的一侧变矮,该低矮部分的上部11a向外倾斜。这是为了在上盖2闭合时该倾倒圆筒11不构成阻碍。

    另外,在倾倒圆筒11的内表面上的下端部在整个圆周上是平的并形成大致竖直的密封表面17。当上盖12闭合时,上盖2的一部分与密封表面17紧密接触,保证在通过使刻痕12破裂而形成倾倒开口后的密封性。

    在倾倒圆筒11的与铰接部7相反的一侧的部分上,上端部的一部分向外倾斜,并且形成以三角形状向外突出的尖嘴部20,如图1和图4的平面图所示。尖嘴部20的前端部20a(最突出的上端中间部)位于经过铰接部7a中心的帽中心线X上,构成三角形的顶点。这种尖嘴部20的内表面的下部(对应于由尖嘴部20形成的三角形的底边部)位于密封表面17的上端部,尖嘴部20的内表面成为从该部分起向上倾斜的倾斜表面20b。这样,比倾倒圆筒11的根部明显向外突出的尖嘴部20成为倾注口,通过该部分倒出盛装液体,能顺畅地进行盛装液体的倒出。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上述尖嘴部20的上端部变薄且像角一样向外弯曲。即,除了尖嘴部形状之外,通过如此呈角状的弯曲,抑制液体附着到该部分上并提高液体剪切性能,能有效防止盛装液体倾倒结束时的液体滴下。

    此外,用于接合上盖2的环状小突起21在倾倒圆筒11更外侧的部分上形成在顶板5外表面上。

    另一方面,上盖2包括顶板25和从顶板25周缘起延伸的筒形侧壁27,而且在顶板25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密封环29。即,当上盖2闭合时,密封环29的外表面与在倾倒圆筒11内表面下方的密封表面17紧密接触,通过该紧密接触来保证通过刻痕12断裂而形成倾倒开口后的密封性。此外,由于倾倒圆筒11的铰接部7侧的部分11a变矮并向外倾斜,因此在上盖2闭合时,密封环29顺利进入倾倒圆筒11并与密封表面17紧密接触。

    再有,如图3所示,上盖2顶板25的中间部分形成像穹顶一样隆起的隆起部分25a。在形成隆起部分25a的情况下,从密封环29的内表面开始,被密封环29围绕的顶板25的内表面被制成没有角的圆弧形表面,在刻痕12断裂后,附着在顶板25内表面上的盛装液体可迅速回到容器内。

    再有,在顶板25的与铰接部7相反的一侧的部分上形成凸缘25b,借此允许上盖2能容易地启闭。如从图3中理解的那样,凸缘25b设在圆筒形侧壁27的上端部。因此,在开启上盖2时,手指难以触碰在倾倒圆筒11中形成的尖嘴部20的前端部20a。

    如图2所示,按照适当间隔地在上盖2的圆筒形侧壁27的下端面上的前端部侧(与铰接部7相反一侧的部分)上设置小突起27a。即,当倾倒盛装液体时,被倾倒出的液体可能附着到帽体1顶板5的上表面的周缘部分上,尤其附着到与铰接部7b相反一侧的部分上。在此情况下,当上盖2闭合时,如果圆筒形侧壁27的整个下端面与顶板5上表面的周缘部分紧密接触,则附着液体将四散飞溅,出现把周围环境弄脏的不便。然而,如果形成上述小突起27b,就能有效阻止附着液体的四散飞溅。而且,在圆筒壁27下端面的铰接部7b侧形成有高度调整用的弧形突起27b,用以避免由小突起27a的形成而引起的倾斜。

    此外,在圆筒形侧壁27下部分的内表面上,沿周向形成有突起27c。即,当上盖2闭合时,突起27c与形成在顶板5外表面上的小突起21接合并由此将上盖2保持在闭合状态。

    同时参见放大表示本发明主要部分的图5和图6以及图4的透视图,在倾倒圆筒11的尖嘴部20的内表面上形成槽30是重要的。槽30从密封表面17的上端部起一直延伸到尖嘴部20的上端。由于形成有上述槽30,所以在本发明的帽中,被倾倒出的液体通过尖嘴部20被节流,例如当倾斜容器地倾倒盛装液体时,即便容器的倾斜角度多少有些变化,尖嘴部20也能将倒出的液体的宽度保持恒定,因此液体落下点的面积能保持几乎恒定,能有效避免因液体落下点的面积的增大而弄脏周围环境等不便之处,容易调整倒出的量。

    此外,由于上述槽30形成在从几乎竖直的密封表面17的上端起向外倾斜的倾斜表面20b(尖嘴部20的内表面)中,所以存在不需要大角度倾斜容器地倾倒盛装液体的好处。

    在本发明中,如图6的侧剖视图所示,形成有槽30的尖嘴部20内表面即倾斜表面20b最好被构造成直到至少不少于倾倒圆筒11的一半高度。即,如果倾斜表面20b的区域短,则将引起诸如容器必须大角度倾斜以便倾倒液体这样的不便。此外,在倾斜表面20b上形成的槽30的长度减小,由槽30产生的节流效果也减弱一半。

    更理想的是,考虑到倾倒液体的难易程度和在帽成型后的脱模难易程度,倾斜表面20a的倾斜角度θ(见图6)大约为10至55度。

    参见图1至图5,由在顶板5中形成的刻痕12所划分的预定开口区域(对应于在图中用Z表示的开口)最好为如此形状,与尖嘴部20相对的一侧的部分具有小宽度的倾倒液体节流区Z1,并且槽30最好具有与倾倒液体节流区Z1几乎相同的宽度W。即,通过形成倾倒液体节流区Z1,从通过撕裂刻痕12而形成的开口到槽30地进行倾倒液体的节流,由此进一步增强节流效果。

    而且,在图1和图5所示的例子中,预定开口区域(或开口)Z通过刻痕12形成在杯状的凹部中,倾倒液体节流区Z1朝向倾倒圆筒11根部尖细渐缩地延伸,该部分成为比其它部分更凹陷的槽。此外,尖嘴部20的前端部20a(槽30的中心)位于倾倒液体节流区Z1的延长线上。因此当容器倾斜时,从倾倒液体节流区Z1到尖嘴部20前端部20a地一路形成倾倒流路,能够有效地进行容器内液体的倾倒和节流。

    参见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的图7的局部放大平面图,槽30最好被构形成多个台阶。即,在图7中,在最大的槽30a(以下称为大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的内部中形成有槽30b(以下称为中等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该槽30b的宽度比槽30a的宽度小,但比其深,在中等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30b的内部形成有槽30c(以下称为小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该槽30c的宽度更小,但更深。这些槽部30a-30c都从密封表面17的上端部延伸到尖嘴部20的上端。这样,通过多段构成槽30,允许普通使用者容易调整倾倒液体量。具体地说,如果容器大角度倾斜,则通过大宽度的大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30a来完成液体倾倒。如果容器倾斜角度减小,则通过中等宽度的中等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30b进行液体倾倒,如果容器倾斜程度进一步减小,则通过最小宽度的小液量倾倒引导用槽部30c完成液体倾倒。即,观察从尖嘴部20倒出的液体宽度,普通使用者能够调节容器倾斜程度并正确调整倾倒出的液体量。

    而且,在上述的本发明中,因为尖嘴部20显著外突,所以尽管未示出,但最好在上盖2的内表面上设置如JP-A-2004-352284所公开的用于变形矫正的肋。因为恐怕尖嘴部在脱模时会变形,所以通过在帽成型后闭合上盖,利用矫正变形的肋来矫正尖嘴部变形。

    而且,在上述的具体例子中,预定开口区域Z由刻痕12形成,倾倒开口通过撕裂刻痕12来形成。但不形成刻痕,而是一开始就形成倾倒开口(即图4的状态),这显然也是可行的。

    此外,尽管上盖2铰接到帽体1上,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容易理解到,在本发明中在尖嘴部20内表面中形成槽30,因此本发明也可应用到上盖2通过螺纹紧固到帽体1上的帽中。

    除了上述和图示的形态外,上述的本发明塑料帽可呈现多种结构。例如在尖嘴部20在倾倒圆筒11的上端中形成的情况下,在用手指试图揭开上盖2时,手指会与尖嘴部20的尖锐端接触,让使用者感到不适。然而,这种不适感可通过提供缓冲突起来消除。在图8至图12中示出了具有缓冲突起的帽的一个例子。

    图8至图12中的帽具有与图1至图4所示的帽一样的基础结构。因此,图1至图4的附图标记在图8至图12中同样适用。

    在图8至图12所示形态的帽中,形成具有弧形形状的倾倒突起110,代替倾倒圆筒11。即,通过将倾倒圆筒11的铰接部7侧的较矮部分切除来形成弧形的倾倒突起110。就是说,因为盛装液体从与铰接部7相反的一侧被倾倒,因而在该部分不需要引导壁。因此,通过切除掉该部分,倾倒突起110在闭合上盖2时不会构成阻碍。

    像在倾倒圆筒11中一样,在这样的倾倒突起110的周向中心部分中形成尖嘴部20,在尖嘴部20的内表面(倾斜表面20b)上形成槽30。而且如从图9中理解的那样,在倾倒突起110的内侧部分上,顶板5如此倾斜,即铰接部7侧变低矮。

    倾倒突起110的内表面上的下端部在整个区域中是平的,并且形成几乎竖直的密封表面17(尤其参见图9)。在铰接部7侧的切口(即倾倒突起110被切除而不存在的区域)中,顶板5上形成朝向环形刻痕12下垂的表面。该表面的下部形成延伸到环形刻痕的渐缩表面,与该渐缩表面相连的上部形成几乎竖直的密封表面17a,该密封表面17a与在倾倒突起110的下部的密封表面17相连。就是说,当上盖2闭合时,上盖2的密封环29紧密接触在倾倒突起110和顶板5中形成的密封表面17、17a,由此保证在通过断裂刻痕12而形成倾倒开口后的密封性。如从图9中理解的那样,形成在上盖2上的密封环29的紧密接触密封表面17a的部分是细长的。

    而且参见图8和图9,通过减薄,在该帽的上盖2的圆筒形侧壁27的内表面上且在与铰接部7相反侧的部分(形成由凸缘25b的部分的内侧)上形成纵槽40。通过形成这种纵槽40,倾倒突起110的尖嘴部20在上盖2闭合时不接触上盖的圆筒形侧壁27的内表面,即上盖2能顺利地闭合。

    在这样的塑料帽中,在倾倒突起110的外表面上形成缓冲突起50,其在尖嘴部20下方的部分上向外突出。缓冲突起50位于比与上盖2接合的环状小突起21高的部分上,其径向外侧端比尖嘴部的径向外端20a略靠外。而且如图10和图11所示,缓冲突起50的上表面50a水平延伸,其外周缘呈弧形延伸,缓冲突起50的侧表面50b被制成这样的曲面,即突起的长度朝下逐渐减小,制成在成型时易于脱模的形状。

    在本发明中,通过形成上述缓冲突起50,可以有效防止在开启上盖时因手指碰到尖嘴部20前端部20a而引起不适感。

    例如参见图13,其示出了在倾倒突起110中没有缓冲突起50的帽在上盖打开时的状态。就是说,用手指P揭起上述的凸缘25b地打开已闭合的上盖2。在这种情况下,手指P恐怕要使劲抵到形成在倾倒突起110上的尖细的尖嘴部20。在此情况下,会让开启上盖2的人感到不适。

    与此相比,参见图14,其表示形成有上述缓冲突起50的本发明的帽在上盖开启时的状态。如从图14中理解的,在本发明中,在用手指P揭开上盖2时,手指接触缓冲突起50。为此,即使手指P碰到尖嘴部20的前端部20a,碰撞尖嘴部20的情况得以缓和,从而有效避免由碰撞所产生的不适感。

    如上述说明中理解的那样,缓冲突起50设置在尖嘴部20前端部20a的下端附近,缓冲突起的上端50a最好突出到经过尖嘴部20前端的轴线L部分或比轴线L略微靠外的部分(如图10所示)。这样做是因为,如果突出位置位于比轴线L靠内的位置,则没有充分发挥减轻手指碰撞尖嘴部20的效果。

    这样,通过设置上述缓冲突起50,在尖嘴部20的前端部20a以在开启上盖2时邻近但不接触圆筒形侧壁27下端的内周面的程度突出的场合下,也能有效减轻上盖2闭合时手指P碰撞尖嘴部20的程度。

    此外,在将容器内液体轻易转移到小容器时,本发明的帽也是有利的。

    图15表示在没有形成缓冲突起的图13的塑料帽的在将容器内液体转移到小容器时的状态。如从该图中理解的那样,在一边使帽的倾倒突起110的外表面接触将移液的小容器的口部100的上端并一边倾斜容器时,倾倒突起110上端的尖嘴部20前端部如此定位,即与小容器的口壁100的上端接触或者不接触小容器的口壁100,在该状态下,进行盛装液体的倾倒。因而在此情况下,在接触小容器的口壁100的上端表面的情况下,被倒出的盛装液体流入,结果,容易引起部分液体流到并溅到容器口部100的外表面侧这样的不便。

    对此,如图16所示,在使用具有缓冲突起50的本发明的帽中,如果一边使小容器的口壁100接触形成在倾倒突起110外表面上的缓冲突起50一边倾斜盛有液体的容器,则倾倒突起110的尖嘴部20位置略微在小容器口壁100的上方,结果,液体可被直接倒入小容器,而不与小容器口壁100的上端紧密接触。就是说,通过一边使缓冲突起50与小容器口壁100紧密接触一边倾斜容器,能避免倾倒时的容器位移,而且因为能够在不接触液体将被倒入的小容器的容器壁100的情况下倾倒液体,所以盛装液体可以不飞溅地被可靠倒进小容器中。

    回到图9至图12,尤其如图12所示,在帽体1顶板5中形成的环形刻痕12具有如此形状,即在铰接部7侧和与铰接部7相反一侧的部分是狭窄的,分别形成狭窄部12a和12b。即,在环形刻痕12被撕开以形成倾倒开口、且一边将容器倾斜一边从倾倒开口倒出盛装液体的情况下,盛装液体从形成在与铰接部7相反的一侧的狭窄部12b聚集在倾倒突起110的尖嘴部20的内表面上并快速流出。此外,在倾倒结束后,附着残留在铰接部7侧的壁面上的液体从狭窄部12a迅速回到容器内。这是因为形成有环形刻痕12的表面是形成有尖嘴部20的一侧高而铰接部7侧低地倾斜的。

    而且如图12所示,在顶板5的内面中形成有在形成有该狭窄部12a、12b的各部分上向下延伸的小肋60、60。肋60成为引导,附着残留在铰接部7侧的壁面上的液体无法滞留在狭窄部12a附近的壁面上,而是有效地回到容器内。

    此外,尽管关于图1至图4的帽做了说明,在如图1至图4和图8至图12所示的帽中,侧缘6被构造成被狭缝S分成内壁6a和外壁6b的双壁结构,内壁6a和外壁6b在下端连接在一起。通过形成呈双壁结构的侧缘6,可在单独丢弃帽时从容器口部上容易地取下帽。当采用上述双壁结构时,例如如图10所示,外壁6b上优选地设有刻痕65。

    上述刻痕65在外壁6b中形成在铰接部7(铰接带7b)附近位置上并且沿轴向延伸地构成。就是说,通过向下拉打开状态下的上盖2,刻痕65被撕裂且外壁6b被打破,由此能从容器上容易地取下帽体1。

    在通过这样的刻痕65撕裂外壁6b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最好在刻痕65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形成切口67。切口67的形成易于实现借助刻痕65的撕裂。而且,通常通过向下拉已打开的上盖2来进行利用刻痕65的外壁6b撕裂。然而,普通消费者可以通过向上拉拽上盖2来将帽体1从容器除去。不过,通过也在刻痕65下端形成切口67,刻痕65可在向上拉上盖2时也被撕裂,帽体1可从容器上被取掉。

    而且在图10的例子中,轴向延伸的肋70形成在外壁6b的外表面上,在刻痕65的邻近部分(铰接部7附近)上。肋70被用作在将帽体1装配固定到容器口部时的定位元件。

    此外,在侧缘6如上所述地通过狭槽S被构造成双壁形式时,内壁6a和外壁6b的下端部最好通过可断裂的桥接部相连,这样一来,不用任何特殊工具就可以容易地将帽体1从容器口部上除去。

    此外,在内壁6a和外壁6b通过可断裂的桥接部相连接时,通过调节连接强度,能增强单独丢弃性。图17示出了这样的帽的例子。

    图17是表示上盖2打开时的塑料帽的仰视图。在该帽中,通过狭缝S划分的内壁6a和外壁6b的下端部通过弱化部(刻痕和多个桥接部75)连接在一起。桥接部75可容易地被撕开。

    而且在图17中,内壁6a和外壁6b的下端部被分成撕开起始区域Q1、撕开进行区域Q2和不可撕开区域Q3。就是说,在撕开起始区域Q1,内壁6a和外壁6b的连接强度最小,例如被设定为小于例如撕开进行区域Q2的强度。在不可撕开区域Q3,连接强度被设定成最高,很难将其撕开。

    如从图17中理解的,撕开起始区域从位于外壁6b铰接部7的一端外侧上的轴向刻痕65的下端开始,沿周向朝向铰接部7另一端所在侧延伸。撕开进行区域Q2与撕开起始区域Q1相连,不可撕开区域Q3与撕开进行区域Q2相连并且进一步与撕开起始区域Q1相连。

    上述区域Q1-Q3中的连接强度可通过调节狭缝S深度来简单实现。

    例如在撕开起始区域Q1,使狭缝S从侧缘6的上端到下端地完全贯通。在该区域Q1,内壁6a完全与外壁6b分开。因此,该区域是连接强度最低的区域。在此情况下,连接强度为0,没有形成弱化部。此外,完全分开的狭缝S可用具有最低连接强度的桥接部75相连。

    与此相比,在撕开进行区域Q2,通过在可撕开程度的范围内将可破裂的桥接部75的设定为大于在撕开起始区域Q1中的桥接部75,或者通过将桥接部75之间间隔缩短到小于撕开起始区域Q1中的桥接部之间间隔,能将连接强度增大到高于撕开起始区域Q1的强度。而且,在撕开进行区域Q2,连接强度可通过形成深的狭缝S的刻痕来调整,无需设置打破裂的桥接部75。

    此外,在不可撕开区域Q3,可通过形成最浅的狭缝S或根本不形成狭缝S来获得不能撕裂的连接强度。

    如上所述,通过在内壁6a和外壁6b的下端部形成调节了连接强度的区域Q1-Q3,能进一步增强单独丢弃性。例如,在图18和图19中示出了从容器口部移除形成有上述区域的帽的状态。

    在图18和图19的例子中,在相当于撕开起始区域Q1的部分上没有形成可破裂的桥接部,仅在相当于撕开进行部Q2的部分上,按照一定的间隔形成可破裂的桥接部75。

    即如从图18和图19中理解的那样,在向下拉动上盖2地撕开刻痕65之后,通过抓住上盖2并沿周向剥离外壁6b,桥接部75被撕裂,外壁6b完全与内壁6a分离,外壁6b和内壁6a仅在不允许撕裂的区域Q3保持连接。结果,在帽体1和容器口部之间接合力大幅度减小,并且通过用手抓住撕掉的外壁6b并向上拉帽体1,可容易地从容器口部上除去帽体1。

    在如上所述地进行撕裂时,外壁6b的设有用于连接上盖2的铰接部7的部分成为桥接部75的撕开起始区域Q1的起点,并且内壁6a和外壁6b之间的连接强度最低(在此情况下为0),因此,能够快速开始撕裂并且随后转移至在撕开进行区域Q2中的撕裂,不需要任何工具就能将帽体1从容器口部除去。

    此外,在此情况下,除了在轴向刻痕65的上端设置切口67,还在其下端设置切口67,因而当试图向上拉上盖2地将帽体1从容器口部移除时,可以通过在轴向刻痕65下端的切口67和撕开起始区域Q1的作用从容器口部移除帽体1。

    此外,最好如此设定上述各区域Q1-Q3的长度,在无损帽体1和容器口部之间接合力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的密封性,可破裂的桥接部75的撕裂可顺利进行,并且可容易地从容器口部上除去帽体1。例如,如果撕开起始区域Q1的强度不必要地增大,则帽体1和容器的口部之间的接合力减小,密封性受损。因此,该长度通常被设定为几乎等于铰接带部7的周向长度。另外,可如此设定撕开进行区域Q2的长度,该区域的桥接部75被撕开时,可容易地将帽体1从容器口部上除去。例如,如果撕开起始区域Q1和撕开进行区域Q2的总长度足以达到不小于侧缘6周向总长度的一半。而且,不一定必须设置不可撕开区域Q3。

    如从上文描述中理解的那样,内壁6a和外壁6b通过可破裂的桥接部75连接在一起的帽具有优良的单独丢弃性。

    上述的本发明帽可有效地作为装填有各种饮料和调味料如酱油等的容器的帽(盖)。

    

具有倾倒突起的塑料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具有倾倒突起的塑料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具有倾倒突起的塑料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具有倾倒突起的塑料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倾倒突起的塑料帽.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提供一种具有倾倒圆筒的塑料帽,在倾倒盛装液体时的容器倾斜度多少有些变化的场合下,它可以按照一定的液体宽度顺利进行盛装液体的倾倒并且能容易地调节液量。塑料帽的特点是,在设于帽体(1)顶板(5)上的倾倒圆筒(11)的上端部,形成向外倾斜突出的尖嘴部(20),倾倒圆筒(11)内表1面的下端部形成大致圆筒形的密封表面(17),在倾倒圆筒(11)的尖嘴部(20)的内表面上形成从密封表面(17)的上端部延伸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输送;包装;贮存;搬运薄的或细丝状材料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