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秋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婴儿秋千,特别是关于一种可收合的婴儿秋千及其收合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人父母者皆知晓规律的摆动能对婴幼儿产生相当大的抚慰作用,在婴幼儿睡眠前或哭闹时,多以此法稳定婴幼儿情绪。因此,市面上出现婴儿秋千、婴儿摇椅、摇篮等商品皆可提供类似的功能,以供父母选择使用。
一般的婴儿秋千主要包括一座椅组及一支撑架体,借由支撑架体稳定地站立于地面上,使得与其固定连接的座椅组得以在进行前后往复摆动时,提供安全稳固的支撑。为了强化整体的稳定性,通常支撑架体的主要结构都是以前后支撑管及塑胶组件构成。支撑管之间的角度越开阔,则可使得支撑架体的重心越稳定,但相对地亦造成婴儿秋千所占空间越大的缺点。当不需使用时,无法进行收合以减少所占用的空间。
目前的婴儿秋千针对上述问题所提供的解决办法十分有限,缺少方便操作的收合机构。有鉴于此,便产生了提供一种能改善上述缺失,提供使用上更具便利性的婴儿秋千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婴儿秋千,其在支撑架体的支撑管之间连接一枢纽座。借由枢纽座的设计,让使用者可以快速、便利的操作方式调整支撑管之间的距离,使婴儿秋千可以较小的体积收合。
本发明提供一种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支撑架体,包括一第一支撑管、一第二支撑管及二摆臂,该些摆臂可相对该第一支撑管及该第二支撑管旋转;
一座椅组,连接该两摆臂;及
一枢纽座,连接于该第一支撑管的一第一顶端及该第二支撑管的一第二顶端之间,其中该枢纽座包括一外壳,该外壳的一内侧开设有一定位孔;
一限位件,设置于该第一顶端中,该第一顶端枢接于该外壳内,该限位件包括一第一突起及一第二突起,该第一突起可选择地卡合于该定位孔中,该第二突起则伸出于该第一支撑管的外表面;
其中当该第二突起被按压时,可带动该第一突起脱离该定位孔的卡合,允许该第一支撑管相对于该枢纽座由一第一位置转动至一第二位置。
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突起位于该外壳以外。
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一支撑管位于该第一位置时为张开至一使用状态,该第一突起则卡合于该定位孔中。
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内包括一开口槽,该开口槽包括该定位孔及一滑动槽,该第一突起滑动式组接于该开口槽中。
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一支撑管位移至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一突起为沿该滑动槽中移动。
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内还包括有一第一挡壁及一第二挡壁,用以限制该第一支撑管对于该外壳的旋转幅度。
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管的该第一顶端上套设有一套接件,该套接件设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随该第一支撑管转动时,该第一挡壁及该第二挡壁分别用以抵触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以限制该第一支撑管转动。
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包括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二壳体,该限位件还包括一第三突起,该第三突起相对于该第一突起穿过该第一顶端设置,该第一突起及该第三突起分别滑动设置于该第一壳体及该第二壳体内。
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该限位件为弹簧片,其折弯成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其中该第一突起及该第二突起位于该第一端上,该第三突起则位于该第二端上。
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该枢纽座上还固定有一摆臂转动机构,该摆臂转动机构与该二摆臂其中之一连接。
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位置为对应该第一支撑管的一收合状态,其中该第一支撑管在该收合状态时与该第二支撑管呈大约平行。
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突起为圆弧形。
依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上述婴儿秋千之特征在于,其包括:一支撑架体,包括一第一支撑管、一第二支撑管及二摆臂,该些摆臂可相对该第一支撑管及该第二支撑管旋转;一座椅组,连接该两摆臂;及一枢纽座,连接于该第一支撑管的一第一顶端及该第二支撑管的一第二顶端之间,其中该枢纽座包括一外壳,该外壳的一内侧开设有一定位孔。一限位件,设置于该第一顶端中,该第一顶端枢接于该外壳内,该限位件则包括一第一突起及一第二突起,该第一突起可选择地卡合于该定位孔中,该第二突起伸出于该第一支撑管的外表面,其中当该第二突起被按压时,可带动该第一突起脱离该定位孔的卡合,允许该第一支撑管相对于该枢纽座由一第一位置转动至一第二位置。
借由前述的设计,在使用此婴儿秋千时,可使支撑架体是稳固站立于地面上,在不使用此婴儿秋千时,亦可简易地完成支撑架体收合的动作,且无需保存任何零组件,因此,使得该婴儿秋千的使用更具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婴儿秋千的示意图。
图2为绘示图1的婴儿秋千在收合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3为绘示婴儿秋千中枢纽座与前支撑管相互组接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绘示枢纽座的分解图。
1婴儿秋千 10支撑架体
11前支撑管 12后支撑管
13摆臂 14顶蓬组
20座椅组 30枢纽座
32套接件 33限位件
34插梢 40摆臂转动机构
11A、12A底管 11B、12B顶端
31外壳 31A第一壳体
31B第二壳体 311开口
32A、32B、32C、11C、11D、11E、11F穿孔
331第一突起 332第二突起
333第三突起 312、314开口槽
312A定位孔 312B滑动槽
312C间隔肋 312D底部
316A、316B挡壁 325A、325B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婴儿秋千,其在支撑架体的支撑管之间连接一枢纽座。借由枢纽座的设计,让使用者可以快速、便利的操作方式调整支撑管之间的距离,使婴儿秋千可以较小的体积收合。
首先请参考图1,其为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婴儿秋千1的示意图。如图中所示,婴儿秋千1包括一支撑架体10、一座椅组20二枢纽座30、及二摆臂转动机构40。支撑架体10包括一前支撑管11、一后支撑管12、二摆臂13、及一顶蓬组14。前支撑管11与后支撑管12大约呈U字形状,且各具有底管11A、12A并由底管11A、12A的左、右两侧往上延伸至顶端11B、12B。前支撑管11的顶端11B及后支撑管12的顶端12B皆组接至位于支撑架体10左、右两侧的枢纽座30。摆臂转动机构40则设置于其中之一枢纽座30上,并与摆臂13的顶端连接,使摆臂13可相对于前支撑管11及后支撑管12作前后摆动。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摆臂转动机构40亦可设置于两枢纽座30上。座椅组20是连接摆臂13的底端,其中提供一空间可放置婴儿,因此座椅组20透过摆臂13进行前后摆动的往复运动。顶蓬组14是用以遮蔽其内婴儿。
图1中是显示婴儿秋千1的使用状态,支撑架体10的前支撑管11及后支撑管12是相距较宽的距离而张开站立于地面上。当不使用婴儿秋千1而欲收合支撑架体10时,使用者可借由按压支撑架体10前支撑管11或后支撑管12在其两端上设置的突起332而解除枢纽座30对前支撑管11及后支撑管12的位置限制,并施力转动前支撑管11或后支撑管12即可缩短前支撑管11及后支撑管12之间的夹角,而收合支撑架体10。请参考图2,其为绘示图1的婴儿秋千1在支撑架体10为收合状态时的示意图。其中,前支撑管11及后支撑管12处于大约平行的状态,减少占用的空间。若能搭配座椅组20的转动收合至平行前支撑管11跟后支撑管12的位置,即可减少整体婴儿秋千1的体积,可以降低包装及运送的成本。
接着请参考图3,其绘示枢纽座30与前支撑管11相互组接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显示的前支撑管11处于张开的状态。为更清楚表示本实施例的特征,图3仅显示枢纽座30与前支撑管11相组接的主要元件。如图3所示,枢纽座30包括一外壳31,其例如以一第一壳体31A及一第二壳体31B所构成,且外壳31的下缘开设有开口311供前支撑管11的顶端11B插入并枢接于外壳31中。前支撑管11的顶端11B上套设有一套接件32,且顶端11B的内侧设置有一限位件33。套接件32与前支撑管11的顶端11B皆开设有相对应的穿孔32A、11C,借由一插梢34穿设于该些穿孔32A、11C使套接件32与前支撑管11枢接于外壳31中。套接件32与前支撑管11在其穿孔32A、11C下方亦设有另一组对应穿孔32B、11D供限位件33组接。
如图3所示,限位件33设置于前支撑管11的顶端11B内。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33为一弹簧片,其折弯成一第一端33A及一第二端33B。限位件33在其第一端33A上具有一第一突起331及一第二突起332,限位件33在其第二端33B上则具有一第三突起333,第一突起331及第三突起333分别滑动设置于第一壳体31A及第二壳体31B内。第一突起331为圆弧形,其穿设于套接件32与前支撑管11的穿孔32B、11D,并由套接件32的外表面伸出,使第一突起331可选择地卡合于第一壳体31A内侧所开设的一开口槽312的一定位孔312A中。第二突起332穿设于前支撑管11的侧壁所开设的穿孔11E,并伸出于前支撑管11的外表面,以供使用者操作限位件33。依据此实施例,第二突起332位于前支撑管11上邻近枢纽座30的下方。至于第三突起333,其相对于第一突起331穿过顶端11B设置,并穿设于套接件32与前支撑管11的对应穿孔32C、11F并卡合于第二壳体31B内侧所设置的开口槽314。当使用者按压第二突起332时,可促使限位件33的第一端33A往内摆动(如虚线所示),带动第一突起331脱离定位孔312A,借此允许套接件32与前支撑管11相对于枢纽座30绕插梢34转动。由于第二突起332相对于第一突起331的施力臂较长,使用者不需花费太多力量即可使第一突起331脱离定位孔312A。
图4为绘示枢纽座30的分解图。第一壳体31A的内侧在邻近其开口311处设有开口槽312,其中开口槽312包括前述的定位孔312A、一滑动槽312B及介于定位孔312A与滑动槽312B之间的一间隔肋312C,第一突起331是滑动式地组接于开口槽312中。而且,滑动槽312B的底部312D设置于较浅的位置。当前支撑管11位于张开状态时,借由限位件33的弹力作用,促使第一突起331卡合于开口槽312的定位孔312A中。
至于枢纽座30的操作,当使用者按压第二突起332时,第一突起331将脱离定位孔312A的卡合(限位件33之状态请参考图3所绘示的虚线),并随前支撑管11的摆动沿滑动槽312B内位移。当使用者将前支撑管11由收合状态(如图2所示)转动至使用状态(如图1所示)时,前支撑管11及套接件32将绕插梢34转动。第一突起331则沿滑动槽312B往定位孔312A移动,并借由限位件33的形变跨过间隔肋312C后即可卡合于定位孔312A中。由于第一突起331设计为圆弧形,可以不需按压第二突起332的情况下,直接拉开支撑管11即可卡合。
值得注意,当第一突起331位于滑动槽312B内时,借由限位件33的弹力作用,第一突起331会抵触滑动槽312B的底部312D。然而,因底部312D处于较浅的位置,故可限制限位件33的第一端33A复位的幅度,使第二突起332不会如其卡合于定位孔312A时伸出于穿孔11E外。借此,可明确地分辨限位件33是否已卡合于定位孔312A,或仍位于滑动槽312B内,以便使用者判断前支撑管11是否已确实完成卡合定位。
为限制前支撑管11的转动范围,第一壳体31A及第二壳体31B的内侧亦可设有挡壁316A、316B。随前支撑管11转动位移至其收合状态或使用状态时,挡壁316A及316B分别用以抵触套接件32的相对表面325A及325B以限制前支撑管11转动。例如,当前支撑管11移动至其使用状态时,随第一突起331卡合于定位孔312A的同时,表面325A亦将抵触挡壁316A,借以确保第一突起331不会因前支撑管11过度转动而脱离开口槽312。同样,当前支撑管11移动至其收合状态时,表面325B可与挡壁316B相抵触,避免第一突起331脱离脱离开口槽312。因此,借由套接件32与挡壁316A、316B的接触,可控制前支撑管11的转动幅度。
如图4所示,以上叙述的结构、及操作方式同样可适用于组接前支撑管11和后支撑管12至枢纽座30,以利支撑架体10的收合操作。此外,虽然前述实施例皆使用套接件32,其并非必要元件。本发明亦可将套接件32的表面325A、325B直接设置于支撑管上,当支撑管上旋转时,该支撑管可同样与挡壁抵触,借以限制支撑管的转动范围。
是故,从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发明借由设计独特的枢纽座,在使用此婴儿秋千时,可使支撑架体提供稳定支撑。在不使用此婴儿秋千时,亦可简易地完成支撑架体收合的动作,且无需保存任何零组件。因此,使得该婴儿秋千的使用更具便利性。
以上叙述依据本发明多个不同实施例,其中各项特征可以单一或不同结合方式实施。因此,本发明实施方式之揭露为阐明本发明原则之具体实施例,应不拘限本发明于所揭示的实施例。进一步言之,先前叙述及其附图仅为本发明示范之用,并不受其限囿。其他元件之变化或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发明之精神与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