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针缝纫机.pdf

上传人:e2 文档编号:906902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8125830.1

申请日:

1998.11.25

公开号:

CN1222599A

公开日:

1999.07.1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申请日:1998.11.25|||公开

IPC分类号:

D05B3/12

主分类号:

D05B3/12

申请人:

重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田中信; 田中正彦; 広濑范幸; 北田贤治; 前田明; 风晴広行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1997.11.25 JP 322758/97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林长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缝纫机包括两个旋梭体27a和27b,其均以与目前的缝纫机中的两根机针7和7相应的方式设置,分别用于改变两个旋梭体27a和27b间间隙的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33—35,用于起动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33—35的驱动装置36,输送装置37—41,这些收缩装置均用作将驱动装置36的驱动传送至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33—35,及控制装置50,其用于控制驱动装置36的驱动从而控制两个旋梭体之间的上述间隙,因此所述缝纫机仅通过驱动驱动装置便能容易地移动旋梭体27a和27b。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双针缝纫机包括: 两根机针; 针杆驱动装置,通过该针杆驱动装置以垂直方向移动所述两根机针,其中 两根机针间的间隙可进行改变; 两个旋梭体,它们分别相对于所述两根机针设置; 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用于改变两旋梭体间的间隙; 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 输送装置,用于将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输送至所述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 及 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从而控制所述旋梭体间隙。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针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旋梭体中的 一个旋梭体被固定,另一个旋梭体以可接近或远离所述固定旋梭体的方式移动。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针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微 调节装置,该装置用于以微量移动所述两旋梭体中的一个旋梭体。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针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旋梭体为垂 直旋梭体,其被分别定位以便所述两个旋梭体内的梭芯彼此相对设置,且还设有 增宽装置,该装置用于以规定量增大所述两旋梭体间的间隙。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针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宽装置具有在 更换所述梭芯时可起动的梭芯更换开关,且所述梭芯更换开关起动时,所述增宽 装置以规定量增大所述两旋梭体间的间隙。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针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宽装置包括梭 芯更换计时检测装置,其用于更换所述两个旋梭体内的所述梭芯的时间,根据所 述梭芯更换计时检测装置的输出信号,所述增宽装置能够以规定量增大所述两个 旋梭体将的间隙。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针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缝纫机还包括复 原控制装置,其用于使固定于间隙增大位置的活动旋梭体返回至其起始点。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针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梭体间隙调节 装置应具有能被手驱动的结构,同样还设置开关装置,这些开关装置能够使由所 述驱动装置进行的所述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的驱动与由手进行的所述旋梭体间隙 调节装置的驱动相互转换。
9: 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条所述的双针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所 述缝纫机还包括起始点检测器,该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活动旋梭体的起始点位 置。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针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针缝纫机还包 括供料装置,该装置用于将具有任意宽度的带襻送至布件的缝纫位置,且所述双 针缝纫机为能将所述带襻缝至所述布件上的缝纫机。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针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供料装置 被设置在缝纫机针床的一侧,而所述驱动装置被设置在所述缝纫机针床的另一侧 或下方。

说明书


双针缝纫机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针缝纫机,该缝纫机能同时驱动两根机针进行缝纫作业,且特别涉及适用作带襻缝纫机的双针缝纫机,所述带襻缝纫机能够将带襻缝在布件上。

    习惯上,作为双针缝纫机的一个例子,已采用了不同型式的带襻缝纫机,每一种缝纫机均被用作将多个带襻缝至如牛仔裤,短裤,裙子等不同布件(被缝物品)的腰部,该带襻用来插放裤腰带。

    此处,图7和8说明了上述传统带襻缝纫机的一个实施例,例如在美国专利NO.5,588,384中披露的带襻缝纫机。特别是,传统的带襻缝纫机1包括一作为缝纫装置的缝纫机主体2,以及分别被装在缝纫机主体2上的带襻成形装置3和带襻供给装置4,。

    缝纫机主体2,例如由双针循环式缝纫机构成。在设置在其自由端侧(图7中为左侧)的缝纫机臂6内部设有针杆驱动机构21(图8),该驱动机构以能使针杆8作上下运动的方式与缝纫机的上轴22(图8)相连。防止漏针装置8a被安装在针杆8的下端,同时平行设置的两机针7分别被装在防止漏针装置8a上。

    此外,在缝纫机臂6下方,以平行且相对于缝纫机臂6的方式设置一狭长缝纫机针床5。在缝纫机针床5地上表面,设有一具有针眼9a的针板9,通过所述针眼机针7可插入该针板。并且,在机针7的垂直运动位置,设有一对握持压脚10,其设置方式为由弹性驱动力下压握持压脚10接触针板9的上表面,从而压住其间的布S。两个握持压脚10由已知的布夹持装置(未示出)以能相对于针板9可上下移动的方式支承着。

    在缝纫机针床5内部的机针7的垂直运动位置处,设置了一对已知的垂直旋梭体27a和27b,它们均具有缠有底线的梭芯且在成形缝纫中与针相配合。垂直旋梭体27a和27b与下轴26a,26b,26c,26d接合以被驱动转动(图8),该下轴分别与上轴相连。

    在带襻缝纫机1中操作者通常在缝纫机臂6的自由端侧工作,且为了方便起鉴,在图7中,用FS表示所述缝纫机臂6的自由端侧,而用BS表示所述其相对侧。在缝纫机主体2的自由端侧FS的一侧中,设有上述带襻成形装置3和带襻供给装置4。

    所述带襻成形装置3不仅通过设置在缝纫机主体2的BS侧的供料源(未示出)、能沿缝纫机主体2纵向朝其FS侧送出用于形成带襻的长带襻材料12,而且能将带襻材料12切成规定长度,从而形成带襻。

    即,带襻送出座13大致与缝纫机针床5平行设置,且作为带襻送出装置的盘形布料发送齿轮14被设置在带襻送出座13的上部,在所述齿轮的外边缘面形成有发送齿。在工作中,布料发送齿轮14与图7中虚线所示、被输送至带襻送出座13上的带襻材料12上表面接触,并且在由带襻发送马达(未示出)驱动时,由于布料发送齿轮14的转动,带襻材料12以规定量向FS的供给位置发送带襻材料12。

    在带襻材料12沿发送方向,即沿图7中箭头B所示方向上的带襻送出座13的下游,设有将带襻利料12切制成规定长度的切断装置16。所述切断装置包括一固定刀片,其被牢固地固定在带襻材料12通行路线的下方,及一活动刀片,其通常被设置在带襻材料12通行路线的上方且通过如液压缸这样的切断驱动马达(未示出)使其向下运动以便能与固定刀片一起配合切断带襻材料12。

    在带襻材料12沿发送方向,即沿图7中箭头B所示方向上的切断装置16的下游,即供料位置处,设有一对前后带襻接收件17,所述接收件用于支承具有规定长度的切制成的带襻,同时,带襻接收件17的形状为L形,其前端从带襻下方向上弯曲。同样,在两带襻接收件17之间插入一导杆19,该导杆从带襻一端侧向下弯曲成L形。导杆19使送至供给位置的带襻12的位置固定在规定位置处,同时导杆19也被视为带襻上移杆。即,由于导杆19将带襻材料12的侧表面向上移至一规定位置,从而能按顺序配置带襻材料12,所以当由叉件20弯曲被切制成规定长度的带襻两端时,防止了弯曲部分在应有位置上的移动并使其被完全重叠在一起。

    此时,带襻供给装置4不但能固定邻近带襻部分的两端,所述带襻具有规定长度并由两个带襻接收件17固定在供给位置,而且能弯曲邻近带襻部分的两端并随后将这样处理的带襻送至缝纫位置。带襻供给装置4包括一对左右叉件20,这些叉件应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当它们固定了其邻近带襻部分的两端后,其中所述带襻由两个带襻接收件17被固定在供给位置,所述叉件能以180度及向下弯折的方式弯曲邻近带襻的两端,且随后,所述叉件将带襻送至缝纫位置。如图7所示,两个叉件20的各前端部分20a通常被置于其相应的后退位置,同时可通过如气缸等叉件驱动装置使所述前端部分20a转动、前进或后退。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传统带襻缝纫机,首先,通过布料发送齿轮14的转动,将带襻材料12从带襻送出座的上表面送至供料位置且通过两带襻接收件17从下侧支承所述带襻材料,且同时,使这样送出的带襻材料12向上运动,从而通过导杆19使其置于一侧。接着,使两个叉件20从后退位置、朝BS方向送至供给位置,并且使两个叉件20的前端部分20a被插入带襻,随后,通过切割装置16将带襻材料12的底侧部分切割成一定的长度,从而形成带襻。

    之后,使两个叉件20的前端部分20a转动,从而以180度及向下弯折的方式弯曲带襻的两个端部,且两叉件20将这样处理的带襻固定在叉件之间,且将带襻从供给位置送至缝制物S上的缝纫位置。随后,使布件握持压脚10向下移动,从而将缝制物S和带襻固定在针板9上。进而,例如在叉件20后退且从带襻抽出后,按照利用了由针杆驱动装置分别支承的两机针7的规定缝纫方式、沿其纵向缝制带襻的两侧弯折部分,以便能在缝制物S的规定位置处缝制带襻。

    顺便说一下,最好根据带襻的长度调节由针杆8支承的两机针7间的距离或间隙。为此目的,可准备多根针杆8,这些针杆使在安装在其上的两根机针7间的间隙上有所不同,且可根据带襻长度选择一根理想的针杆8并将其安装在针杆驱动装置上。

    或者,机针7可具有的结构可保证相对于防止漏针装置8a、沿垂直于布料送进方向进行移动和调节。

    当以根据带襻长度的方式设定两根机针7间的间隙时,相对于两根机针7设置的两旋梭体间的间隙也必须是可以进行调节。

    为此,在传统的带襻缝纫机中,如图8所示,设置另一个旋梭体27b,该旋梭体相对于旋梭体27a可以沿轴向被移动、调节。即,在上轴22的底端部分设置一曲轴机构23,并且通过该曲轴机构23,将上轴22的转动送至设置在缝纫机针床5内部且平行于上轴22的一下基轴24。同样,以垂直方向彼此分离且平行于下基轴24的方式分别将第一下轴26a和第二下轴26b设置在缝纫机针床5内。并且,通过具有多个齿轮的齿轮机构25将下基轴24的转动传送至第一和第二下轴26a和26b,其中所述齿轮分别被设置在轴24,26a,26b上。

    第一垂直旋梭体27a被固定至第一下轴26a的前端。另一方面,在与第二下轴26b相同的轴线上设置第三下轴26c,且通过螺钉29分别将第二下轴26b和第三下轴26c的相对端部固定至筒形接头28上,同时第二下轴26b和第三下轴26c应能沿其轴向被整体移动和调节。在第三下轴26c的上部,设置有第四下轴26d,该轴的结构应能使第二垂直旋梭体27b沿轴向被固定至下轴26d的一端,从而其另一端在轴向上的通过齿轮机构25b与第三下轴26c相连。

    如上所述,由于必须分别固定第一和第二垂直旋梭体27a和27b,以使这两个旋梭体与分别由防止漏针装置8支承的两根机针间的间隙相对应。在上述结构中,如果放松螺钉29以使第三下轴26c相对于接头28沿轴向前进或后退,则随后便能调节第三下轴26c的伸出长度。同样,应以这样的方式设置第四下轴26d,即当第三下轴26c的伸出长度在轴向变化时,第四下轴26d能与第三下轴26c一体被移动和调节。更特别的是,由与缝纫机针床5不同的壳体5A支承第三和第四下轴26c和26d,且该壳体5A能沿其轴向被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当按照带襻的长度调节两根机针7时,如果放松接头28的螺钉29而调节第三和第四下轴26c和26d的轴向位置,则能够使第二垂直旋梭体27b正好定位在位置改变了的机针7的下方,且随后,拧紧接头28的螺钉29以固定第三下轴26c,之后可进行上述带襻的缝纫作业。

    但是,在具有以上结构的带襻缝纫机中,每次根据两根机针7间的间隙调节以调整两个垂直旋梭体27a和27b间的间隙时,必须放松螺钉29,这样便在两个垂直旋梭体27a和27b间的间隙调节上造成了一定麻烦。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消除上述传统带襻缝纫机中所存在的缺陷。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简便准确调节两旋梭体间间隙的双针缝纫机,如带襻缝纫机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提供这样一种双针缝纫机,其包括:两根机针;针杆驱动装置,通过该针杆驱动装置以垂直方向移动所述两根机针,其中两根机针间的间隙可被改变;两个旋梭体,它们分别相对于所述两根机针设置;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用于改变两旋梭体间的间隙;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输送装置,用于将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输送至所述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及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从而控制所述旋梭体间隙。

    在上述结构中,当通过控制装置控制驱动装置时,驱动装置驱动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以便能够自动调节旋梭体的间隙。即,由于不必用手移动所述旋梭体,因而易于调节旋梭体间隙。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提供第一方面所述的双针缝纫机,其中两个旋梭体中的一个旋梭体被固定,另一个旋梭体以可接近或远离固定的旋梭体的方式移动。

    在上述结构中,不必设置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驱动装置和输送装置。因此,本发明的双针缝纫机结构紧凑且造价不贵。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是提供第一方面所述的双针缝纫机,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微调节装置,该装置用于微量移动两旋梭体中的一个旋梭体。

    在该结构中,同样能够自动正确地调节机针和旋梭体顶端之间的间隙。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是提供第一方面所述的双针缝纫机,其中所述两个旋梭体为垂直旋梭体,其被分别定位以便所述两个旋梭体内的梭芯彼此相对设置,且还设有增宽装置,该装置用于以规定量增大所述两旋梭体间的间隙。

    由于具有通过增宽装置以规定量自动增大两根旋梭体间的间隙的结构,所以不但便于目前双针缝纫机的维护,如对两个旋梭体周边的清洁,而且还便于梭芯的更换。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是提供第四方面的双针缝纫机,其中增宽装置具有在更换所述梭芯时可被操作的梭芯更换开关,且所述梭芯更换开关开启时,所述增宽装置能以规定量增大所述两旋梭体间的间隙。

    由于使用了这样的结构,当通过开启梭芯更换开关简便地更换梭芯时,能以规定量增大两个旋梭体间的间隙,从而便于梭芯的更换。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是提供第四方面所述的双针缝纫机,其中所述增宽装置包括梭芯更换计时检测装置,其用于检测所述两个旋梭体内的所述梭芯的时间,根据所述梭芯更换计时检测装置的输出信号,所述增宽装置能够以规定量增大所述两个旋梭体间的间隙。

    在上述结构中,在梭芯更换作业中,能以规定量自动增大两个旋梭体间的间隙,从而便于减少梭芯更换作业中操作者的负担,

    由于这种复位控制装置的设置,即使旋梭体间隙在目前的双针缝纫机的维护作业或在梭芯更换作业中、以规定量被增大,也易于将旋梭体间隙还原至其起始状态,从而避免了必须重新调节旋梭体间隙的要求。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是提供第一方面所述的双针缝纫机,其中所述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应具有能被手驱动的结构,同样还设置有开关装置,这些开关装置能够使由所述驱动装置进行的所述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的进行驱动及由手进行的所述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的驱动相互转换。

    即使在不使用驱动装置时,这一结构也能保证用手调节旋梭体间隙。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是提供上述双针缝纫机,其中还包括起始点检测器,该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活动旋梭体的起始点位置。

    这一结构的使用能够精确地对活动旋梭体进行定位。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是提供第一方面所述的双针缝纫机,其中所述双针缝纫机还包括供料装置,该装置用于将具有任意宽度的带襻送至布件的缝纫位置,且所述双针缝纫机为能将所述带襻缝送至所述布件上的缝纫机。

    这一结构的使用避免了用手调节旋梭体间隙的需求,其本身又避免了在旋梭体周边手动调节所需的空间,从而能够减少带襻供给装置装配的限制。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是提供第十方面所述的双针缝纫机,其中所述所述供料装置被设置在缝纫机针床的一侧,而所述驱动装置被设置在所述缝纫机针床的另一侧或下方。

    图1为本发明中带襻缝纫机的一个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主要部分的底视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透视图,用于说明旋转传送至第二装置的过程;

    图5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框图,用以说明用于该实施例的控制系统;

    图6为用于图1所示实施例的操作板的前视图;

    图7为传统带襻缝纫机中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8为图1所示的传统带襻缝纫机的透视图,该图用于说明旋转传送至传统的缝纫机中所用的可活动旋梭装置的过程;

    图9为用于本发明实施例中运动导引装置的端部纵向剖视图;

    图10为一用于说明控制上述本发明中实施例工作的流程图;

    图11为用于本发明实施例微调运动过程的流程图。

    图1-6分别描述了本发明中双针缝纫机的一个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在缝纫机针床5中设有一可动机壳31,其中于相对于第一垂直旋梭体27a的位置处,装有作为第二垂直旋梭体27b的活动旋梭体(后文将加以说明),其中所述第一垂直旋梭体27a朝向缝纫机针床5端部的外侧。

    即如图2和9所示,将以水平方向延伸的旋梭体支承座32的底端固定于缝纫机针床5前端的下部;且,旋梭体支承座32为矩形,其中最少沿一下轴轴线延伸的两侧端被向上弯曲,从而提供了两侧部32a。在两侧部32a内部,牢固地设置有一对板形导向件33,且在导向件33上表面形成有分别沿垂直旋梭体27b运动方向延伸的线形导向槽33a。

    可动机壳31被固定于可动底座34的上表面,且由可动底座34支承,将一对被导引件35固定于可动底座34的下端面。两个被导引件35分别包括两个导向部分35a,这些导向部分向下凸出且分别可滑动地接合导向槽33a和33a。导向件33,可动底座34,被导引件35等共同形成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或运动导向装置。

    将一脉冲马达36固定至设置于缝纫机针床5下方的旋梭体支承座32的底端部分上,所述驱动马达为用于移动可动机壳31的驱动装置,以便改变旋梭体间距,同时蜗杆37设有一位于脉冲马达36上端的输出轴36a。另一方面,在旋梭体支承座32中,可转动地支承一回转轴39,该轴与可动机壳31的运动方向相交,且在旋梭体支承座32下方、以水平方向延伸,同时将与蜗杆37啮合的蜗轮副38固定至回转轴39的一端。蜗杆37和蜗轮副38共同形成一蜗轮机构。同样,在回转轴39中部、沿其轴向设有一传动齿轮40;且另一方面,将一齿条41安装至可动底座34的下表面,所述齿条沿可动机壳31的移动方向延伸且与传动齿轮40啮合。并且,蜗杆37,蜗轮副38,回转轴39,传动齿轮40及齿条41共同形成传动装置,该装置用于将脉冲马达36的转动传递至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

    因此,根据脉冲马达36的向前或反向转动,可动机壳31以接近或远离缝纫剂针床5的方向运动。顺便说一下,在该实施例中,固定设置的第一垂直旋梭体27a和活动安装的第二垂直旋梭体27b间的间隙可在40mm-70mm的范围内变化。

    同样,与输出轴36a相连的下轴36b从脉冲马达36的下端凸出,同时,手动按钮36c被设置在下轴36b上且从下轴36b凸出,当断电或脉冲马达36出现故障时,手动操纵手动按钮36c以便即使在脉冲马达36不能被驱动时,也能改变第一和第二垂直旋梭体27a和27b间的间隙。即,如果通过操纵开关装置而选定了用于旋梭体间隙调节的人工控制方式(后文将加以说明),则随后中断对脉冲马达36的能源供给,使脉冲马达36的输出轴36a处于能够由手转动的状态。由于通过包括了蜗轮副38等传动装置而使脉冲马达36连至活动垂直旋梭体27b的可动机壳31,即使脉冲马达36处于可动状态,也不存在可动机壳31被容易移动的可能性。

    此处,以图4所述的方式不但能实现驱动力向第二垂直旋梭体27b的传送,而且也可实现驱动力向被固定设置的第一垂直旋梭体27a的传送,其中,所述第二垂直旋梭体包括一设置在可动机壳31内部的活动旋梭体。

    即在图4中,曲轴机构43被设置在上轴22上,缝纫机马达的转动经皮带轮42被传送至所述上轴,同时,曲轴机构43的曲柄43a以向下的方向延伸。曲柄43a的下端由第一下轴44a偏心支承,因此能以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以规定角度交替转动第一下轴44a的方式,通过曲轴机构43改变上轴22在同一方向上的转动。此处,第二下轴44b和第三下轴44c彼此平行设置,其设置方式应为这些轴的一侧端部在垂直方向彼此相对,且使第一下轴44a处于第二下轴44b和第三下轴44c之间。不但能通过固定于第一下轴44a的齿轮45a而且通过齿轮45b和45c将第一下轴44a的转动传送第二和第三下轴44b和44c,其中齿轮45b和45c分别被固定于第二和第三下轴44b和44c上且与齿轮45a啮合。并且,将第一垂直旋梭体27a固定于第二下轴44b的前端。

    另一方面,在第三下轴44c的前端部分形成一花键46。在与第三下轴44c相同的轴线上设置第四下轴44d;将能与形成在第三下轴44c上的花键46啮合的花键简47固定于与第三下轴44c相对的第四下轴44d的端部;且,相对于第三下轴44c,通过花键46和花键筒47可使第四下轴44d沿轴向滑动。第四下轴44d在其中部、沿其轴向被分为两个半部,同时,这两个半部通过万向节48彼此相连;且,由于万向节48的设置,即使第四和第三下轴44d和44c略微倾斜,它们也能彼此相对移动。

    因此,第四下轴44d以能改变轴向总长度的方式沿轴向移动,所述总长度为其自身长度和第三下轴44c的长度之和,同时,无论第四下轴44d的位置如何,第三下轴44c的扭矩能始终被传送至第四下轴44d。

    并且,在第四下轴44d的上方,在与第二下轴44b相同的轴线上设置第五下轴44e,第二垂直旋梭体27b以相对于第一垂直旋梭体27a的方式被固定于第五下轴44e的一端,且不仅通过沿其轴向固定于第五下轴44e另一端的齿轮45d而且通过固定于第四下轴44d的齿轮45e能使第四下轴44d的转动传送至第五下轴44e。

    当第四和第五下轴44d和44e分别由可动机壳31支承时,它们可一起被移动。

    如果驱动脉冲马达36而使可动机壳31沿轴向移动,则随后使第四和第五下轴44d和144e与可动机壳31整体沿轴向移动,因此能够改变第一和第二垂直旋梭体27a和27b间的间隙。

    在图5所示的框图中,脉冲马达36的驱动由多个由马达驱动电路6发出的驱动脉冲控制。且还设置一控制机构50,其用于控制脉冲马达36的驱动。此外,设置一起始点检测器51,该检测器用于检测第二垂直旋梭体27b在其轴向运动的起始点。

    即如图2所示,起始点检测器51被设置在脉冲马达36的邻近部分且包括一传输式光敏传感器52,一致动器53,该致动器以从可动底座34横向凸出的方式设置。并且,当可动底座34移动时,致动器53切断光敏传感器52的光线,以便光敏传感器52将一起始点信号送至控制机构50。顺便说一下,例如当相对于第一垂直旋梭体27a的间隙为40mm时,可设定第二垂直旋梭体27b的起始点位置。

    现在,将图6所示的操作板55设置在放置有缝纫机的台板(未示出)上,在操作板55上设有梭芯更换开关54,复位开关58,间隙设定开关59等部件。

    当设置在垂直旋梭体27a和27b上的梭芯线所剩无几时,或当必须更换梭芯线的颜色和种类时,即当必须用新的梭芯更换旋梭体内的梭芯时,操纵梭芯更换开关54。特别是,如果起动梭芯更换开关54从而发出更换信号,随后控制机构50起动马达驱动电路65从而驱动脉冲马达36,以便将第一和第二垂直旋梭体27a和27b间的间隙设定一个便于从一个旋梭体上拆下梭芯的间隙。例如,该间隙可为100mm。

    如果操纵复位开关58,则随后发出复位信号。根据所述复位信号,控制机构50起动马达驱动电路65,从而驱动脉冲马达36以便将垂直旋梭体27a和27b间的间隙设定为预先设定的间隙。

    上述设定间隙应相应于缝纫机中机针7间的间隙,且将在起动了设在操作板55上的间隙设定开关59后所获得的十键63的输入值(间隙长度)被预先存入控制机构50内的储存部分RAM(未示出)。即,如果起动复位开关58,随后读出存在控制机构50中存储部分的输入值并将其输出。

    在设在操作板55上的下线卷绕量设定装置被起动后所获得的十个键63的输入值被预先设置在装于操作板55内的梭芯计量器56。操作者根据梭芯上的下线卷绕量和缝纫条件设定当前的输入值。或者另一种方案是,操作者可输入下线的卷绕量及缝纫条件,且通过控制以上输入参数自动搜索设定所述规定值。梭芯计量器56计量上轴转动检测器66的输出值,缝纫机上侧轴每转动一次,所述上侧轴转动检测器便发出一个脉冲。并且,如果梭芯计量器56的计数与上述规定值相符,则随后发出一检测信号。一旦接收到所述检测信号,控制机构50便起动马达驱动电路65,从而起动脉冲马达36,以便将第一和第二垂直旋梭体27a和27b间的间隙设定为便于从一个旋梭体上拆下梭芯的间隙,例如,该间隙可为100mm。

    在操作板55上,除上述开关以外,还设有多种开关;即功能选择开关60,右向开关60R,左向开关60L。用于指示带襻缝纫机工作停止的停止开关61,插线开关62,后退开关64,用于指示带襻供给的重试操作;及类似其它部件。

    特别是,用功能选择开关60选定一种自动操作方式,该方式通过起动脉冲马达36进行旋梭体的间隙调节,手动控制方式,该方式通过手控制按钮36c来调节旋梭体的间隙,一种用于设定不同缝纫条件和其它参数的调整方式。

    在自动操作方式中,如果起动了右向开关60R或左向开关60L,则随后控制机构50起动马达驱动电路65,从而控制脉冲马达36,其控制方式应以规定量,如右向开关60R或左向开关60L起动一次0.1mm的量向右或向左移动第二垂直旋梭体27b。以此能微调旋梭体的间隙。

    顺便说一下,在上述情况下,所述微调的单位间隙为0.1mm,但是,更特别的是,可根据脉冲马达36的解象能力,机针位置调整的解象能力等确定微调单位间隙。

    此外,控制机构50还包括一计时器,该计时器用于测定分别具有向量指示的两个开关60R和60L被压下的时间。特别的是,如果两个向量指示开关60R和60L的下压时间经过规定时间(0.7秒),随后以规定速度连续移动第二垂直旋梭体27b,并且如果当前的下压时间又经过规定时间(0.7秒),即如果从下压所述开关开始已经过1.4秒,随后增大第二垂直旋梭体27b的运动速度。

    另外,未在图1中示出但在图7中示出的带襻供给装置被设置在缝纫机针床5一侧;并且,将脉冲马达36设置在缝机针床5的另一侧。这样不但能确保将缝纫主要部分固定到缝纫机针床5上的足够工作空间,而且还能确保固定带襻供给装置的足够固定空间。顺便说一下,另一方面,也可将脉冲马达36固定在缝纫机针床5的下方。

    现在,参照图10所示的流程图,能判断出功能选择开关60的状态(步骤S1)。根据功能选择开关60的状态,设定自动工作方式,手动工作方式或调整方式(S2-S4)。

    如果设定为手动工作方式,则随后将信号,即右向或左向开关60R和60L的输出信号,梭芯计量器检测信号,复位信号,间隙调整开关输出信号等设定为零(S5)。

    如果设定为自动工作方式,则随后检测右向或左向开关60R和60L是否置于开或置于关的位置(S6)。如果它们中的一个键被置于开的位置,则进行微调移动处理程序(图11)(S7)。并且,检测梭芯计量器检测信号是否被输入(S8)。如果未输入梭芯计量器检测信号,则检测梭芯更换信号是否由于梭芯更换开关54的工作而被输入(S9)。如果梭芯计量器检测信号或梭芯更换信号被输入,则进行梭芯更换程序(S10)。在梭芯更换程序中,如前所述,以移动第二垂直旋梭体27b进而使其以与第一垂直旋梭体27a分开100mm的方式控制脉冲马达36。

    接着,检测复位信号是否被输入(S11),如果复位信号被输入,则进行复位程序(S12)。在所述复位程序中,如前所述,为了两垂直旋梭体27a和27b能提供这样的间隙,该间隙相应于机针7和7间的针隙,读出预先存储的针隙数据,且对脉冲马达36进行控制,其控制方式是使第二垂直旋梭体27b移至两垂直旋梭体27a和27b能提供相应于当前针隙(长度)间隙的位置。

    进而参照上述微调运动程序(图11),如果打开右向开关60R或左向开关60L,随后设定控制机构50的内置计数器,从而检测右向开关60R或左向开关60L的工作时间是否超过0.7秒(S20)。且,如果所述工作时间超过了0.7秒,则控制脉冲马达36,其控制方式是沿向右或向左的方向、以速度V移动第二垂直旋梭体27b(S21)。

    随后,检查右向开关60R或左向开关60L的工作时间是否又超过0.7秒,即是否从开关操作真正开始计量时,所述工作时间是否超过了1.4秒(S22),如果所述工作时间超过了1.4秒,则控制脉冲马达36,其控制方式是沿与上述方向相同的方向、以大于速度V的速度Vh连续移动第二垂直旋梭体27b(S23)。

    如果检测右向开关60R或左向开关60L的工作时间未超过0.7秒,则应关闭当前的开关,随后控制脉冲马达36,其控制方式是以沿向右或向左的方向、以0.1mm的距离移动第二垂直旋梭体27b。

    此时,如果设定了调整方式,则检查间隙设定开关59是否被打开(S13),且如果该开关打开,则进行由十个键63存储输入值的程序(S14);检查下线卷绕量设定装置是否被接通(S15),如果该装置被接通,则将十个键的输入值记入梭芯计算器56(S16)。

    在上述自动工作状态中,如果起动右向开关60R或左向开关60L,则控制机构50起动马达驱动电路65,从而控制脉冲马达36,其控制方式是以右向开关60R或左向开关60L每工作一次,例如以0.1mm、向右或向左的方式移动第二垂直旋梭体27b。由此,能够对两旋梭体间的间隙进行微调。

    顺便说一下,在以上描述中,微调的单位间隙为0.1mm。但是,更为特别的是,根据脉冲马达36的解象能力或机针的位置解象能力确定该单位间隙。

    下面,对具有上述结构的该实施例的工作加以说明。

    在本发明的带襻缝纫机中,为了将带襻间隙设定在理想的间隙,由于针杆8的防止漏针装置由针杆驱动装置21支承,所以应选择这样的防止漏针装置,其中两根机针在其之间具有理想的针隙,且相应的针杆8被安装在针杆驱动装置21上。

    并且,为了能以对应于两机针7间间隙的方式设定第一和第二垂直旋梭体27a和27b间的间隙,则应在控制机构50的存储器中预先存入两种或多种彼此不同且频繁使用的防止漏针装置的针隙。因此,如果选定并从控制机构50的存储器中调出相应于所用防止漏针装置的数据,则可在无需每次输入针隙的条件下设定针隙。因此,通过起动操作板55上的功能选择键60,可设定能选定相应于广泛使用的防止漏针装置的数据的状态,并利用十键63输入相应于防止漏针装置的数据。结果,从控制装置50的存储器读出相应于当前针隙的数据,且随后将这些数据送至控制机构50。在接收到当前的数据时,控制机构50将一驱动脉冲送至脉冲马达36,从而起动脉冲马达36,以便使第一和第二垂直旋梭体27a和27b间的间隙对应于两机针7间的间隙。顺便说一下,当未出现相应于广泛使用的防止漏针装置的数据时,通过起动操作板55上的功能选择开关60,由手设定用于调节旋梭体间隙的方式;且,通过起动两右向或左向开关60R和60L,将一驱动脉冲送至脉冲马达36,从而以使第一和第二垂直旋梭体27a和27b间的间隙相应于两根机针7间间隙的方式驱动脉冲马达36。

    顺便说一下,更特别参照脉冲马达36的驱动程序,一旦以使第二垂直旋梭体27b向上移至起始点位置的方式驱动脉冲马达36,所述起始点位置为起始点检测器51的光传感器52能检测到致动器53的位置,且随后,脉冲马达36被进一步驱动以便使第二垂直旋梭体27b从起始点位置移至其设定位置,使第二垂直旋梭体27b从其起始点位置移至其设定位置处的原因在于根据驱动脉冲马达36的脉冲数目能准确地确定第二垂直旋梭体27b的位置。接着,操纵两个右向或左向开关60R和60L以微调旋梭体的间隙,且当完成微调时,操纵功能选择开关60以完成旋梭体间隙的调节。

    如果以此方式设定了第一和第二垂直旋梭体27a和27b间的间隙,该间隙对应于由针杆8支承的两机针7间的间隙,随后将缝纫的主要部分设定在缝纫机针床5的XY台板上。与此相应,设定带襻缝纫的准备完成状态,以便通过叉形机构将带襻送至缝纫主要部分。此时,起动缝纫开始开关,随后进行规定的缝纫操作以将带襻缝至缝纫主要部分。

    当完成上述缝纫操作时,当由于缝纫种类不同而改变两垂直旋梭体27a和27b的上下线种类时,操作梭芯更换开关54。结果,从梭芯更换开关54将一梭芯更换信号送至控制机构50,且当输入梭芯更换信号时,控制机构50向脉冲马达36施加一驱动信号从而以使第二垂直旋梭体27b进一步从第一垂直旋梭体27a分离的方式驱动脉冲马达36。与此对应,脉冲马达36的输出轴36a与装在输出轴36a上的蜗杆37一起转动,从而转动蜗轮副38与蜗杆啮合。由于蜗轮副38的转动,使装在支承蜗轮副38的回转轴39上的传动齿轮40转动,从而使与传动齿轮40啮合的齿条41运动,以便与支承齿条41的可动底座34一起、以远离缝纫机针床5的方式使可动机壳31运动。结果,设置在可动机壳31内的第二垂直旋梭体27b与第一垂直旋梭体27a进一步分离。顺便说一下,在用于检测最大分离位置的限位开关(未示出)检测到可动机壳31时,该分离运动停止。即,当第一和第二垂直旋梭体27a和27b中的一个梭芯(未示出)将被更换时,由于此时两个二垂直旋梭体27a和27b间的间隙被增大,所以易于更换梭芯。并且,在完成梭芯更换工作时,如果压下操作板55上的复位开关58,随后将复位信号从复位开关58送至脉冲马达36,并且与此相应,控制机构50将驱动脉冲赋予脉冲马达36,从而以使第二垂直旋梭体27b接近第一垂直旋梭体27a的方式驱动脉冲马达36。结果,脉冲马达36的输出轴36a与蜗杆37一起转动,其转动方向与第二垂直旋梭体27b远离第一垂直旋梭体27a的方向相反。由于蜗轮副38以下相反的方向转动,从而使装在支承蜗轮副38的回转轴39上的传动齿轮40以相反方向转动,从而与传动齿轮40啮合的齿条41以相反方向运动,以便以接近缝纫机针床5端部的方式使可动机壳31与支承齿条41的移动底座34一起移动。结果,使设置在可动机壳31内的第二垂直旋梭体27b接近第一垂直旋梭体27a。顺便说一下,为了使第二垂直旋梭体27b接近第一垂直旋梭体27a,赋予脉冲马达36的驱动脉冲数目应等于第二垂直旋梭体27b远离第一垂直旋梭体27a时、赋予脉冲马达36的驱动脉冲数目。

    进而,同样在缝纫工作中的梭芯计算器56的计数为0时,梭芯计算器56将一驱动脉冲赋予脉冲马达36,从而以使第二垂直旋梭体27b离开第一垂直旋梭体27a的方式驱动所述脉冲马达;即,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简便地更换梭芯。顺便说一下,另一方面,可设置公知的下部线残余量检测装置;即,当下部线残余量检测装置检测到下线被用完且未留下下线时,可增大两旋梭体27a和27b间的间隙。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带襻缝纫机,通过驱动由一脉冲驱动的脉冲马达36,可设定两垂直旋梭体27a和27b间的间隙,并能简便准确地设定两垂直旋梭体27a和27b间的间隙。

    同样,由于在用于移动活动旋梭体-第二垂直旋梭体27b的脉冲马达36的输出轴36a上装有蜗杆37,且同样由于具有第二垂直旋梭体27b的可动机壳31通过与蜗杆37啮合的蜗轮副而被移动,因而即使在第二垂直旋梭体27b上作用了载荷,也可在包括了蜗杆37和蜗轮副38的蜗轮机构中切断使脉冲马达36转动的扭矩的输送;即,即使在第二垂直旋梭体27b上作用一载荷,第二垂直旋梭体27b也不可能被移动。因此,两垂直旋梭体27a和27b总是能以稳定的方式保持一固定间隙。同样,更理想的是,第二垂直旋梭体27b可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在完成旋梭体的间隙调节后,能将其固定于旋梭体支承座32上。

    进而,由于设置了用于设定活动旋梭体-第二垂直旋梭体27b起始点位置的起始点位置探测器51,同样由于利用起始点位置探测器51能探测到第二垂直旋梭体27b的起始点位置,所以控制机构50能根据从其起始点位置获得的脉冲马达36的脉冲数目控制第二垂直挂旋梭体27b的设定位置,即能以高精度对第二垂直旋梭体7b进行定位。

    更进一步,由于梭芯更换开关54的设置,该开关能输出用于更换最少一个垂直旋梭体的下线的信号,从而能增大两垂直旋梭体27a和27b间的间隙,当要补充最少一个垂直旋梭体27a和27b的下线时,例如,当下线被用完且未留下下线时,或必须改变下线的种类时,如果起动了梭芯更换开关54,则随后可通过控制机构50、以远离第一垂直旋梭体27a的方式移动活动旋梭体一第二垂直旋梭体27b。因此,能确保更换梭芯所必须的间隙,从而易于实现梭芯的更换。

    进而,如上所述,由于带襻供给装置被设置在缝纫机针床5的一侧而脉冲马达36被设置在缝纫机针床5的另一侧或缝纫机针床5的下部,因而能确保缝纫主要部分所需的足够工作空间,及用于装配带襻供给装置所需的足够空间。

    顺便说一下,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对其进行多种改变和改进。例如,在对所举出实施例的在前描述中,虽使用了垂直旋梭体,但根据本发明,也可采用水平旋梭体。同样,也可使用两个旋梭体均能被移动的结构。此外,双针缝纫机并不局限于已在所举出实施例中描述的带襻缝纫机,但本发明的双针缝纫机也可适用于其它不同种类的双针缝纫机。

    如前所述,本发明的双针缝纫机包括以相应于两机针方式设置的两个旋梭体,用于改变两旋梭体间的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用于驱动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的驱动装置,用于将驱动装置的驱动传送至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的传送装置,及用于控制驱动装置的驱动从而控制旋梭体间隙的控制装置。由于使用了这种结构,当通过控制装置控制驱动装置时,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从而自动调节两旋梭体间的间隙。即,由于无需用手移动所述旋梭体,所以易于调节两旋梭体间的间隙。

    同样,由于两个旋梭体中的一个旋梭体被固定且另一个旋梭体以能沿接近、远离一个旋梭体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所以避免了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驱动装置及传送装置的双重设置。这样不仅能提供紧凑的结构,而且也可降低双针缝纫机的费用。

    进而,由于控制装置包括微量调节装置,该装置用于以微量移动最少两个旋梭体中的一个旋梭体,所以可无需手动而是自动地适当调节两根机针和旋梭体=顶端间的间隙。

    更进一步,由于两个旋梭体均为垂直旋梭体,其中两垂直旋梭体的各梭芯彼此相对设置,且同样由于设置了以规定量增大两旋梭体间间隙的增宽装置,因而能以规定量自动增大两旋梭体间的间隙,这样不但便于当前的双针缝纫机的维护,如旋梭体边缘的清洁,而且便于梭芯的更换操作。

    同样,由于增宽装置包括了在更换梭芯时能被起动的梭芯更换开关,且增宽装置能以规定量、通过梭芯更换开关的起动增大两旋梭体间的间隙,当通过起动梭芯更换开关而简便地更换梭芯时,两旋梭体间的间隙能以规定量被增大,从而便于梭芯的更换。

    进而,由于这样的事实,即增宽装置包括了梭芯更换计时检测装置,该装置用于检测两旋梭体的梭芯更换时间且增宽装置能以规定量、通过梭芯更换计时检测装置的输出信号加大两旋梭体间的间隙,所以能以规定量、在梭芯更换时自动加大两旋梭体间的间隙,从而能减少操作者在梭芯更换作业中的负担。

    更进一步,由于设置了复原控制装置,该装置用于将处于间隙增宽位置的活动旋梭体返回至其起始位置,所以即使在当前双针缝纫机的维护或在梭芯更换作业中,以规定量进一步使两旋梭体间的间隙分离的情况下,也易于使两旋梭体间的间隙返回至其起始状态,从而避免了必须再次调节旋梭体间隙要求。

    并且,由于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具有由手驱动的结构,同样也由于设置了这样的开关装置,即这些开关装置能使由驱动装置完成的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的驱动与由手完成的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的驱动进行彼此转换,因而即使不采用所述驱动装置,也能够用手调节两旋梭体间的间隙。

    同样,由于用于将驱动装置的驱动输送至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的输送装置包括蜗轮机构,所以在旋梭体间隙被调节后避免了活动旋梭体的移动,从而能以稳定方式保持固定的旋梭体间隙。

    进而,由于设置了用于检测活动旋梭体起始点位置的起始点检测器,因而能精确地对活动旋梭体进行定位。

    并且,由于驱动装置包括脉冲马达,所以所述驱动马达易于被控制其造价不高。

    同样,由于目前的双针缝纫机包括了供给装置,该装置由于能将具有任意宽度的带襻送至缝纫位置,且同样由于目前的双针缝纫机为能将带襻缝至缝制物的缝纫机,因而避免了须用手调节旋梭体间隙的需求,从而不仅避免了须保证在旋梭体周边进行人工调节所需的空间,而且减少了带襻供给装置装配的局限性。

    进而,由于所述供给装置被设置在缝纫机针床的一侧,且驱动装置被设置在另一侧或被设置在缝纫机作座的下方,所以能够确保设置缝制物的主要部分所需的足够作业空间及供给装置所需的足够装配空间。

双针缝纫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双针缝纫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双针缝纫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针缝纫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针缝纫机.pdf(2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缝纫机包括两个旋梭体27a和27b,其均以与目前的缝纫机中的两根机针7和7相应的方式设置,分别用于改变两个旋梭体27a和27b间间隙的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3335,用于起动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3335的驱动装置36,输送装置3741,这些收缩装置均用作将驱动装置36的驱动传送至旋梭体间隙调节装置3335,及控制装置50,其用于控制驱动装置36的驱动从而控制两个旋梭体之间的上述间隙,因此所述缝纫机仅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缝纫;绣花;簇绒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