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长毛绒织物的圆型双面针织机.pdf

上传人:g**** 文档编号:894728 上传时间:2018-03-16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80030288.1

申请日:

2004.10.14

公开号:

CN1871388A

公开日:

2006.11.29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D04B15/34(2006.01); D04B15/32(2006.01); D04B15/58(2006.01)

主分类号:

D04B15/34

申请人:

阿姆特克斯珀尔有限公司;

发明人:

F·皮斯库拉; L·纽曼

地址:

捷克布尔诺

优先权:

2003.10.14 CZ PV2003-2801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苏娟;廖凌玲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生产长毛绒织物的圆型双面针织机,该针织机包括至少一个针织系统,该针织系统包括有包绕底线(126)的腹(83)和包绕长毛绒线(127)的鼻(84)的径向活动弯纱片(8),弯纱片(8)受凸轮控制,包括径向固定针凸轮(91)和/或径向固定针凸轮的各部分和在向针织机中心作径向运动时张紧长毛绒绒圈的长毛绒绒圈的径向活动张紧器(92),弯纱片(8)鼻(84)在向针织机中心拉出弯纱片(8)时插入原先形成的长毛绒绒圈中,该针织机进一步包括布置在针筒中、由包括一凸轮槽的提升和下拉部分的针筒凸轮系统控制的针织装置。径向固定针凸轮(91)有一在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前外拉弯纱片(8)的部分(913),该部分在床(2,3)转动方向上位于弯纱片(8)腹(83)的边缘上方底线(126)弯纱点之后,紧随径向固定针凸轮的该部分(913)的是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前端(921),径向固定针凸轮(91)的该部分(913)的坡度比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前端(921)平坦和/或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后端(927)在弯纱片(8)下拉方向上的坡度在长毛绒绒圈张紧器之后下拉弯纱片(8)的径向固定针凸轮(91)的下一部分(914)的坡度平坦。还涉及在针筒凸轮系统中使用该原理。还涉及该生产长毛绒织物的圆型双面针织机上的一纱线引导件(11)。还涉及正确调节控制弯纱片(8)和针(6)的凸轮槽的相对位置。

权利要求书

1、  生产长毛绒织物的圆型双面针织机,该针织机包括至少一个针织系统,该针织系统包括其上有一包绕底线的腹和一包绕长毛绒线的鼻的径向活动弯纱片,这些弯纱片受一些凸轮控制,这些凸轮包括径向固定针凸轮和/或径向固定针凸轮的各部分和在向针织机中心作径向运动时张紧长毛绒绒圈的长毛绒绒圈的径向活动张紧器,弯纱片鼻在向针织机中心拉出弯纱片时插入原先形成的长毛绒绒圈中,而该针织机进一步包括布置在针筒中、由包括一凸轮槽的提升和下拉部分的针筒凸轮系统控制的针织装置,其特征在于,径向固定针凸轮(91)设有在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前拉出弯纱片(8)的部分(913),该部分在床(2,3)转动方向上位于弯纱片(8)的腹(83)的边缘上方底线(126)弯纱点之后,紧随径向固定针凸轮(91)的该部分(913)的是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的前端(921),径向固定针凸轮(91)的该部分(913)的坡度比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的前端(921)平坦和/或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的后端(927)在弯纱片(8)下拉方向上倾斜,所述倾斜低于在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之后下拉弯纱片(8)的径向固定针凸轮(91)的下一部分(914)的坡度。

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受凸轮控制的弯纱片(8)于直接在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前方的区域中的运动轨迹与受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前端(921)控制的弯纱片运动轨迹(916)相交。

3、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于直接在径向固定针凸轮(91)下一部分前方的区域中受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后端(927)控制的弯纱片(8)的运动轨迹(917)与受径向固定针凸轮(91)的该下一部分控制的弯纱片(8)运动轨迹(918)相交,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对弯纱片(8)的控制直接传到由控制弯纱片(8)下拉的凸轮对弯纱片的控制。

4、
  按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在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前拉出弯纱片的径向固定针凸轮(91)的部分(913)影响弯纱片(8)前踵(82)的后边,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后的前端(921)影响弯纱片(8)后踵(81)的后边,在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前拉出弯纱片(8)的径向固定针凸轮(91)的部分(913)和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的随后前端(921)同时出现在一点上,在该点上,弯纱片(8)前踵(82)接触径向固定针凸轮(91)的同时弯纱片(81)后踵(81)接触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前端(921)。

5、
  按权利要求1和3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的后端(927)影响弯纱片(8)后踵(81)的前边,在与针织机轴线平行的方向上与径向固定针凸轮(91)下一部分(914)重叠,这也影响弯纱片(8)前踵(81)的前边,而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后端(927)和径向固定针凸轮(91)的下一部分(914)同时出现在一点上,在该点上,弯纱片(8)前踵(82)同时接触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的后端(927)和径向固定针凸轮(91)的下一部分(914)。

6、
  生产长毛绒织物的圆型双面针织机,该针织机包括至少一个针织系统,该针织系统包括其上有一包绕底线的腹和一包绕长毛绒线的鼻的径向活动弯纱片,这些弯纱片受一些凸轮控制,这些凸轮包括径向固定针凸轮和/或径向固定针凸轮的各部分和在向针织机中心作径向运动时张紧长毛绒绒圈的长毛绒绒圈的径向活动张紧器,弯纱片鼻在向针织机中心拉出弯纱片时插入原先形成的长毛绒绒圈中,而该针织机进一步包括布置在针筒中、由包括一凸轮槽的提升和下拉部分的针筒凸轮系统控制的针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针筒凸轮系统包括有一凸轮槽的提升部的针凸轮,该提升部位于凸轮槽中针(6)最大提升点之后,凸轮槽有下拉该针(6)的部分,该部分的坡度比该针凸轮中的随后各部分的坡度大,该针凸轮上的后部大体水平,凸轮槽的这两个部分之间的过渡由曲率不变或变动的弧形部分构成,该曲率的主要部分比包括针(6)最大提升点的部分中的凸轮槽的曲率小。

7、
  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其上有凸轮槽的提升部的针凸轮的后端之后是其上有凸轮槽的下拉部的针凸轮前端,其上有凸轮槽下拉部的针凸轮在针织机运动方向上位于其上有提升该针(6)的后端的针(6)的最里弯纱点之后,该后端的坡度与其上有凸轮槽提升部的下一针凸轮的凸轮槽的前端的坡度大体相同或更小。

8、
  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针(6)开始在最里弯纱后面提升的该针筒凸轮槽的点对应于纱线在控制弯纱片(8)的凸轮系统的径向固定针凸轮(91)的部分(913)上弯纱后开始拉出弯纱片(8)的基本构型。

9、
  生产长毛绒织物的圆型双面针织机,该针织机包括至少一个针织系统,该针织系统包括其上有一包绕底线的腹和一包绕长毛绒线的鼻的径向活动弯纱片,这些弯纱片受一些凸轮控制,这些凸轮包括径向固定针凸轮和/或径向固定针凸轮的各部分和在向针织机中心作径向运动时张紧长毛绒绒圈的长毛绒绒圈的径向活动张紧器,弯纱片鼻在向针织机中心拉出弯纱片时插入原先形成的长毛绒绒圈中,而该针织机进一步包括布置在针筒中、由包括一凸轮槽的提升和下拉部分的针筒凸轮系统控制的针织装置,针织装置有纱线引导件,把底线经与针织机轴线平行的孔喂入弯纱片喉中,其特征在于,引导件(11)包括引导部(12),其中,传送底线(126)的孔(123)的前方设有传送在针(6)的侧面中引导的长毛绒线(127)的斜孔(124),该孔比集圈位置上的针(6)的钩点低,比弯纱片(8)鼻(84)的顶边高。

10、
  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引导件(11)在其引导部(12)外侧面上设有用于把弹性纤维(128)引入针织装置中的引导弹性纤维(128)的突起(125)。

11、
  按权利要求10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把弹性纤维(128)引入针织装置中的该突起(125)包括该引导件(11)外侧面上该孔中的销。

12、
  按权利要求6-11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在从中央凸轮(13)排出前停止针(6)下拉的凸轮槽弧的始端位于纱线引导件(11)引导部(12)的进入边的始端(122)之前,在从中央凸轮(13)排出前停止针(6)下拉的凸轮槽弧的终端位于该始端(122)之后。

13、
  生产长毛绒织物的圆型双面针织机,该针织机包括至少一个针织系统,该针织系统包括其上有一包绕底线的腹和一包绕长毛绒线的鼻的径向活动弯纱片,这些弯纱片受一些凸轮控制,这些凸轮包括径向固定针凸轮和/或径向固定针凸轮的各部分和在向针织机中心作径向运动时张紧长毛绒绒圈的长毛绒绒圈的径向活动张紧器,弯纱片鼻在向针织机中心拉出弯纱片时插入原先形成的长毛绒绒圈中,而该针织机进一步包括布置在针筒中、由包括一凸轮槽的提升和下拉部分的针筒凸轮系统控制的针织装置,针织装置有纱线引导件,把底线经过与针织机轴线平行的孔喂入弯纱片喉中,其特征在于,由受针凸轮(4)支撑的针凸轮构成的针筒凸轮系统与针筒针凸轮(4)支撑物(41)固定连接,其位置可用调节弯纱深度的装置在针织机轴线方向上调节,而由凸轮槽提升部分构成的每一针凸轮位于该部件(42)上,该部件在针凸轮(4)上可在针织机轴线方向上活动设置,它直接或用保持相对位置不变的连接装置与针筒针凸轮(4)支撑物(41)或弯纱片的凸轮系统的凸轮连接。

14、
  按权利要求13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该连接装置中有限制传递力的装置。

15、
  按权利要求14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该限制传递力的装置设有其一端用一柔性件下压到弯纱片的针织凸轮系统的凸轮或针凸轮的支撑物(10)上的支承面上的臂(44),而该臂(44)的第二端与携带针筒凸轮系统的凸轮槽的提升部分的部件(42)连接。

16、
  按权利要求10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把弹性纤维(128)引入针织装置的突起(125)包括位于引导件(11)外侧面上的突起并装有用于引导弹性纤维的凹槽(1250)。

说明书

生产长毛绒织物的圆型双面针织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产长毛绒织物的圆型双面针织机,该针织机由至少一个针织系统构成,该针织系统包括其上有一包绕底线的腹和一包绕长毛绒线的鼻的径向活动弯纱片,这些弯纱片受凸轮控制,包括径向固定针凸轮和/或径向固定针凸轮的各部分和在向针织机中心作径向运动时张紧长毛绒绒圈的长毛绒绒圈的径向活动张紧器,弯纱片鼻在向针织机中心拉出弯纱片时插入原先形成的长毛绒绒圈中,而该针织机进一步包括布置在针筒中、由包括一凸轮槽的提升和下拉部分的针筒凸轮系统控制的针织装置。
                       背景技术
生产长毛绒织物的针织机的原理公知有多种。这里涉及的是用针和特殊弯纱片形成针织底布和长毛绒绒圈的单边针织机。例如公知有一种原理,在该原理中针织底布如所公知地形成在双面针织机的弯纱片腹上,长毛绒绒圈形成在位于弯纱片腹上方、顶面上有对长毛绒绒圈集圈、把长毛绒线和底线正确包绕入针中的倾斜突起的弯纱片鼻上。该原理的问题是很难生成均匀的织物,特别是长毛绒绒圈的长度长短不一。
还公知有一种在一个凹槽中使用两个弯纱片的原理,此外还公知有与本发明主题无关、不构成本发明背景技术的其它原理。
此外,还公知有一种原理,参见ES 459450(同美国专利4,194,374和4,346,572)。按照该原理,使用一针筒中的针和使用弯纱片床上径向凹槽中的弯纱片生成长毛绒织物。在该实施例中,在纱线喂入位置上,弯纱片在从针织机中心向外方向上下拉到极限,因此长毛绒线包绕在弯纱片鼻上,底线包绕在弯纱片腹上,弯纱片腹设有一斜面使底线爬入针钩中。该起始位置的弯纱片在径向上向针织机轴线拉出所述床进入弯纱位置并且在所述用于使底线爬行的斜面在针钩底下的位置中继续弯纱。然后张紧长毛绒绒圈、使用弯纱片顶面上的突起拉出弯纱片,在针位于最高提升位置时在针尾上方闭合长毛绒绒圈。在拉出弯纱片时针织织物深入弯纱片腹与弯纱片鼻之间的弯纱片喉中,同时弯纱片鼻插入原先形成的长毛绒绒圈中,这样再次校准在同一直径上。这样可生产由另一个原理很难生产的非常均匀的针织织物。针的运动由一针筒凸轮系统实现,弯纱片的运动由控制弯纱片的凸轮系统实现。这些凸轮系统和把纱线包绕入针中和弯纱片中的引导件的设置在实际针织机中是公知的。
用一与针凸轮固定连接、上方有一针凸轮支撑物的固定凸轮把弯纱片下拉到起始位置,针凸轮套围绕弯纱片床倾斜设置。首先由作用在弯纱片前踵上的固定凸轮把弯纱片从最大下拉位置向前拉出到弯纱位置,在这个位置停止弯纱片的运动。然后用一长毛绒绒圈张紧器拉出弯纱片,该张紧器的一部分为一活动针凸轮,该活动针凸轮在针织机调节时用一围绕设置在针凸轮中的销的调节凸轮转动,该活动针凸轮作用在弯纱片后踵上并拉出弯纱片以张紧长毛绒绒圈。该张紧器上有两突起,第一突起在针钩或针胸上方进行张紧,第二突起在针尾上方进行张紧。在该活动凸轮的张紧部之后是下一个固定凸轮,由后踵把弯纱片下拉入最里弯纱的起始位置,该周期反复进行。与弯纱片的运动同步由凸轮系统控制针的运动。该凸轮的固定部把针提升到张紧位置,在该位置上引导件中有一传送长毛绒线的孔,同时从最大提升位置慢慢下拉针,使得针舌被线引导件盖住而不会无意中张紧以及长毛绒线可来到针钩底下。然后针很陡地下拉到用于由针钩集圈纱线的位置,用一尖形短弧把它提升到集圈位置,此时其上升运动停止,针在水平方向上离开凸轮固定部。但在很陡下拉针对长毛绒线集圈时惯性力会闭合针舌。因此凸轮固定部必须足够长且纱线引导件的相应形状必须做成使得此时它盖住针舌,防止其张紧。此外,这种结构的引导件和凸轮系统要求使用张紧长度足够长的针来确保针对长毛绒线集圈,因此凸轮长度必须很长,针织机上的针织系统数量必须减少。在离开固定凸轮后,针移到活动下拉凸轮上,在这里该针冲击凸轮槽的下拉部,并进行该弯纱。
然后在最里弯纱位置上针进入下一个固定凸轮的中央凸轮中。
上述方案的主要缺点尤其在于凸轮系统的结构。通过把转动凸轮用作长毛绒绒圈张紧器,冲击不仅发生在弯纱片后踵过渡到长毛绒绒圈张紧器很陡前端时而且还发生在弯纱片后踵从张紧器过渡到固定凸轮时,其中弯纱片两踵碰撞凸轮槽的很陡倾斜部。如此生成的许多冲击限制了针织机的运转速度。该实施例的另一个缺点是,改变张紧器的调节也改变该点的位置,从而弯纱后重新向前拉出弯纱片。然后在针筒系统中改变弯纱就改变该点的位置,从而针踵碰入中央凸轮中,开始提升针。这样相对位置被改变,即发生了针开始提升和弯纱片开始张紧平动的定时地改变同时释放旧绒圈、闭合底线。因此需要加长在最里弯纱位置上的针的延迟,从而加长凸轮系统的需要长度并导致针织机上的针织系统数的减少。由于引导件的结构,特别是由于传送长毛绒线的孔的位置因此针织机上的针织系统数进一步减小,这需要使用更长的凸轮固定部并缩短了下拉凸轮的可用空间,从而必须把下拉凸轮做得陡而不是逐渐过渡。针织系统数的减少使得针织机生产率下降。该实施例的另一个缺点是,各踵碰撞很陡的中央凸轮和下拉凸轮造成针筒系统中发生冲击,所有这一切的不良结果是运转速度下降和针织机的生产率进一步下降。
本发明的目的是消除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这些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由用于生产长毛绒织物的圆型双面针织机实现,其原理在于,径向固定针凸轮有在长毛绒绒圈张紧器前拉出弯纱片的部分,该部分在床转动方向上位于弯纱片腹边缘上方底线弯纱点之后,紧随径向固定针凸轮的该部分的是长毛绒绒圈张紧器前端,径向固定针凸轮的该部分比长毛绒绒圈张紧器前端的坡度小和/或长毛绒绒圈张紧器后端沿弯纱片下拉方向倾斜,在长毛绒绒圈张紧器之后下拉弯纱片的径向固定针凸轮的下一部分的坡度大。
按照一个优选实施例,受凸轮控制的弯纱片直接在长毛绒绒圈张紧器前方区域中的运动轨迹与受长毛绒绒圈张紧器前端控制的弯纱片的运动轨迹相交。
按照另一优选实施例,直接在径向固定针凸轮下一部分前方区域中受长毛绒绒圈张紧器后端控制的弯纱片的轨迹与受径向固定针凸轮的该下一部分控制的弯纱片运动轨迹相交,长毛绒绒圈张紧器对弯纱片的控制直接传到由控制弯纱片下拉的凸轮对弯纱片的控制。
最好是,在长毛绒绒圈张紧器前拉出弯纱片的径向固定针凸轮的部分影响弯纱片前踵的后边,在长毛绒绒圈张紧器后的前端影响弯纱片后踵的后边,在长毛绒绒圈张紧器前面的拉出弯纱片的径向固定针凸轮并且直接在长毛绒绒圈张紧器的前端之后的部分同时出现在一点上,在该点上,弯纱片前踵接触径向固定针凸轮的同时弯纱片后踵接触长毛绒绒圈张紧器前端。
最好是,长毛绒绒圈张紧器的后端影响弯纱片后踵的前边,在与针织机轴线平行的方向上与径向固定针凸轮下一部分重叠,这也影响弯纱片前踵的前边,长毛绒绒圈张紧器后端和径向固定针凸轮的下一部分同时出现在一点上,在该点上,弯纱片前踵同时接触长毛绒绒圈张紧器的后端和径向固定针凸轮的下一部分。
与弯纱片凸轮系统的方案对应,针筒凸轮系统包括有一凸轮槽的提升部的针凸轮,该提升部位于凸轮槽中针最大提升点之后,凸轮槽有下拉针的部分,该部分的坡度比该针凸轮中的随后各部分的坡度大,该针凸轮上的后端大体水平,凸轮槽的这两个部分之间的过渡由曲率不变或变动的一弧形部分构成,该曲率的主要部分比包括针最大提升点的部分中的凸轮槽的曲率小。
最好是,其上有凸轮槽的提升部的针凸轮的后端之后是其上有凸轮槽的下拉部的针凸轮前端,其上有凸轮槽下拉部的针凸轮沿针织机运动方向位于其上有针提升后端的针最里弯纱点之后,该后端的坡度与其上有凸轮槽提升部的下一针凸轮的凸轮槽的前端的坡度大体相同或更平坦。
为在针织时获得最佳特性,最好是,在最里弯纱之后针开始提升的针筒凸轮槽的点对位于纱线在控制弯纱片的凸轮系统的径向固定的针凸轮的该部分上弯纱后开始拉出弯纱片的基本构型。
为在一圆型双面针织机上生产长毛绒织物,一种满意的方案的原理在于,引导件包括一包绕部,其中,传送底线的孔的前方有一传送来自针的一边的长毛绒线的斜孔,该孔比集圈位置上的针钩点低,比弯纱片鼻的顶边高。
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引导件在其引导部外侧面上有用于引导弹性纤维到针织装置中的突起。把弹性纤维引入针织装置中的该突起最好包括该引导件外侧面上在该孔中的销或在引导件外侧面上设有引导弹性纤维的凹槽的鼻部。
最好是,在从中央凸轮排出前停止针下拉的凸轮槽弧的始端位于纱线引导件的引导部的进入边的始端之前,在从中央凸轮排出前停止针下拉的凸轮槽弧的终端位于该始端之后。
由于在该发明中也可使用弯纱深度的中央控制原理,因此长毛绒绒圈张紧要能正确工作必须在改变中央弯纱调节时在张紧时针按照弯纱片的高度位置保持不变,在上述本发明上使用弯纱的中央控制的原理包括:该针筒凸轮系统包括与针筒针凸轮支撑物固定连接的针凸轮支撑的针凸轮,其位置可用调节弯纱深度的装置在针织机轴线方向上调节,而由凸轮槽的提升部分构成的每一针凸轮位于该部件上,该部件在可在针织机轴线方向上活动设置的针凸轮中,它直接或用保持相对位置不变的连接装置与针筒针凸轮支撑物或弯纱片的凸轮系统的凸轮连接。
最好是,该连接装置中有限制传递力的装置,按照一设有限制传递力的装置的优选实施例,该限制传递力的装置设有其一端用柔性件下压到设置在弯纱片的针织凸轮系统的凸轮或针凸轮的支撑物上的支承表面上的臂,该臂的第二端与携带针筒凸轮系统的凸轮槽的提升部分的部件连接。
                    附图说明
本发明示意在各附图中,图1为一弯纱片和一针筒床的垂直剖面图,其中,一由凸轮槽的弯纱部构成的针筒凸轮系统的针凸轮处于弯纱片最大下拉点的起始位置;图2为该弯纱片和该针筒床的垂直剖面图,其中,一由凸轮槽的提升部构成的针筒凸轮系统的针凸轮处于弯纱片最大外拉点同时张紧一长毛绒绒圈;图3为弯纱片凸轮系统的结构,左边示出长毛绒绒圈张紧器最大外拉时的该凸轮系统,右边示出长毛绒绒圈张紧器的最小外拉位置;图4示出针织中针筒凸轮系统中一针踵的位置发展和针头的对应位置;图5为从针织机内部看去的弯纱片、针和一纱线引导件的相对位置图;图6为从针织机外部看去的弯纱片、针和该纱线引导件的相对位置图;图7a为其突起为一具有凹槽的突起的纱线引导件实施例;和图7b为图7a中方向A上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一单床圆型双面针织机为例说明本发明,该针织机包括针筒床2支撑物1该针筒床2的支撑物1以来示出的合适方式与针织机轴线同轴转动地安装在一机架上。针筒床2的支撑物1上有一针筒床2,针筒床上有一弯纱片8的床3。针筒床2围绕有一同轴设置的针筒针凸轮支撑物4,针筒针凸轮上装有活动和固定凸轮5或针凸轮52,51,凸轮5或针凸轮52,51在针筒床2转动时影响针6的踵61,从而在与针织机轴线平行的方向上控制针6的运动。
弯纱片8的床3上方与针织机轴线同轴地设有弯纱片8凸轮系统,在与针筒床2连接的弯纱片8的床3转动时用弯纱片针凸轮9控制弯纱片8的径向运动。
控制弯纱片8的弯纱片针凸轮9包括径向固定凸轮和/或比方说用螺丝与弯纱片8的针凸轮7和/或弯纱片针凸轮9的支撑物10或针凸轮7固定连接的针凸轮91和径向活动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
针凸轮支撑物10环绕弯纱片8的床3设置,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在其底面上安装弯纱片8的针凸轮7。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在其靠近针织机轴线的前边上有插入径向固定针凸轮91与针凸轮7之间间隙中的台阶922。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顶面上有一与针凸轮7中径向凹槽对齐的突起923。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的靠近弯纱片8的床3的顶面的底面上设有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的凸轮槽924,其垂直壁影响弯纱片8后踵81,并且控制其径向运动。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相对针织机轴线沿径向由定位螺丝925调节,并由弹簧926复位。
弯纱片8和针6的针织工艺是公知的。
特别从以下对针织机功能的说明中可清楚看出控制弯纱片8的该凸轮系统实施例。为说明针织机功能,图1示出起始位置,此时弯纱片8被向下拉到起始回复位置,即离针织机轴线最大距离位置。从该位置针织机运转时弯纱片8被径向固定针凸轮91的部分911拉出进入弯纱位置,在这里其径向运动停止并由径向固定针凸轮91的部分912把弯纱片保持在停止位置上。径向固定针凸轮91在靠近针织机轴线的一侧上在弯纱位置后方直接形成一部分913,通过该部分,由在弯纱片前踵82的后边上进行作用,比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的随后凸轮槽的坡度小地拉出弯纱片8。
该部分913用来下压旧绒圈和张紧新形成的底线126线圈。受该部分913控制的弯纱片8的轨迹915的向针织机轴线的坡度比其在长毛绒绒圈张紧器的前端921上的轨迹916的坡度平坦。
在弯纱片8后踵81接触张紧器92前端921时,对弯纱片8的控制传到张紧器92上。张紧器92碰撞径向不动弯纱片8的踵81,82时,由部分913的角度与张紧器92前端921的角度之差得出的弯纱片8落到张紧器92上的角度,由于过渡部的坡度调节因而较之公知结构大大减小。该实施例的很大优点是即使随后长毛绒绒圈张紧器92的调节的改变,也不改变弯纱片8从纱线弯纱位置开始的拉出。这使得针筒凸轮系统的结构也可精确控制底线126的张紧而提高针织质量。在开始拉出弯纱片8的该实施例中,在纱线弯纱后开始提升针6,从而保持底布线圈长度不变,最后可用整个弯纱片8的凸轮系统的切向位移(围绕针织机轴线的位移)在张紧底布线圈时调节针6与弯纱片8之间的配合,这一切都独立于长毛绒绒张紧器92的调节。
在长毛绒绒圈最大张紧区中,张紧器92有首先在针6的钩和/或针6的胸上方,然后在针6的尾上方闭合长毛绒绒圈的张紧突起对928,929。在另一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张紧器92可在径向上分为两部分,用第一和第二部分、也可用第一张紧突起928和第二张紧突起929独立调节张紧。然后形成张紧器92的后端927,该后端927用比在随后的径向固定的针凸轮91中下拉弯纱片8、把弯纱片继续下拉回起始最大下拉位置的坡度小地逐渐下拉弯纱片8。在下一凸轮系统中重复弯纱片8的该整个运动周期。凸轮槽的结构在弯纱片8从张紧器92过渡到下一个径向固定的针凸轮91时也大大限制了冲击,此时弯纱片8的踵碰撞下一个径向固定针凸轮91。
针织时针6的运动由设置用于两个针凸轮上的每个系统的针筒凸轮系统控制。第一针凸轮4上有称为中央凸轮13的针凸轮5,第二针凸轮4上有称为下拉凸轮14的针凸轮5。
中央凸轮13的坡度很平的前端131和随后较陡的提升部134把针6向上提升到中央凸轮13顶面132上最高位置,在这里针6的运动方向改变,针6由中央凸轮13的随后部分133下拉,部分133的坡度开始基本不变同时比中央凸轮13的随后部分陡,因此由曲率比针最高提升点曲率更平坦的弧135停止针6的下拉,同时针6的踵61在中央凸轮13的过渡到下拉凸轮14的紧随前端141的后端136中在集圈位置上继续水平运动。在中央凸轮13的后端136前停止针6下拉的平坦曲率设计成使得针6的踵61在中央凸轮13的壁上不发生很大反弹,因此针6的踵61基本以水平运动离开中央凸轮13进入下拉凸轮14。在这一实施例中无需使用现有技术中较长水平部分稳定针6,因此可大大缩短凸轮系统的长度,提高针织机上针织系统的数量。
针6的逐渐停止由于作用在其上的惯性力打开针6舌并保持打开而不发生反弹和振动,从而针舌打开的针6在把底线126和长毛绒线127喂入针织系统时在纱线126,127的引导件11的引导部12前通过且针舌碰撞纱线引导件11的引导部12的进入边121。但停止针6下拉的凸轮槽的弧135的始端最好位于纱线引导件11的引导部12的进入边121前端122,该弧135的终端位于该始端后。在本发明如此结构的引导件11中底线126如所公知地经垂直方向(即与针织机轴线3平行)的孔123喂入弯纱片8的喉85中,长毛绒线127经供应底线126的孔123前方的斜孔124被供应并被输出使得该长毛绒线精确导入比针6的钩点低、比弯纱片8的鼻84高的位置。但在引导件11的引导部12外侧面(离针6较远)上有一突起125,该突起最好用作将弹性纤维128引入弯纱片8的喉85的销。但弹性纤维128经过装在纱线引导件11上的滑轮供应并绕上述突起125旋转并沿纱线引导件11外部喂入到针6的钩下方的弯纱片8的喉85中。使用本发明该实施例在针织织物中可由底线126从一边和由长毛绒线127从另一边非常良好地添加弹性纤维128,因为这一纤维128喂入在用于纱线126,127之间正确包绕的精确位置。在图7a,7b所示实施例中纱线引导件11的外侧面上可有其上有引导弹性纤维128的凹槽1250的突起。在未示出实施例中该突起125也可为其它合适部件。
在下拉凸轮14中,针6的踵61经基本水平方向的前端141驱动到下拉凸轮14前端141的稍陡顶面上,针6由下拉凸轮14的随后曲率加速进入下拉部142,并且横动到弯纱。在另一未示出实施例中,下拉凸轮14的前端141上有双面宽度减小到与有一合适间隙的针6踵61宽度相同的引导部。下拉凸轮14前端141随后是下拉凸轮14的把针6下拉到弯纱的部分142。
在达到弯纱143的底点后针6在该位置上作短暂停留,然后针踵61进入提升部并到下拉凸轮14的后端146,在这里针6开始以与随后凸轮系统中央凸轮13后端131的坡度相同或更平坦的坡度提升,从而针6踵61落在中央凸轮13上的角度大大减小,从而针6从下拉凸轮14转移到下拉凸轮13上时的冲击也大大减小。在这里一个巨大优点是,在改变弯纱时,点143无位移,针6从该弯纱逆着该点开始提升,此时针6在弯纱后,由控制弯纱片8运动的径向固定针凸轮91的合适部分重新拉出弯纱片8。弯纱片8的腹83上的坡度不大的斜面86闭合新形成的底线126线圈,这样保持其合适长度以生产高质量的针织织物。
在本发明针织机的该实施例中,可使用公知的中央控制针6弯纱深度。但针筒凸轮系统的针凸轮4装在针筒针凸轮4支撑物41上,其在针织机轴线方向上的位置由弯纱深度中央控制装置以所公知方式控制。这样同时改变所有下拉凸轮14的位置和在所有系统中的弯纱。为了张紧长毛绒绒圈,必须在改变中央弯纱调节时在张紧过程中针6按照弯纱片8的高位保持不变。因此,由凸轮槽提升部构成的针筒凸轮系统的针凸轮5,即装在位于沿针织机轴线方向移动的针筒针凸轮4上的部件42上的中央凸轮13用连接装置与凸轮支撑物10或弯纱片8凸轮系统的凸轮连接。使用弯纱片8针凸轮7支撑物10底面上的盘簧46和螺丝45这些连接装置在优选实施例中由一臂44构成,该臂44在其一端上被支承面47下压。臂44的另一端上有一凹槽441,其上固定有针6的中央凸轮13的部件42顶端上的一连接圆盘421沿与机器轴平行的方向插入该凹槽中。按照弯纱片8在针织机轴线方向上该部件42的位置、同时针6的中央凸轮13的位置不变,针6的中央凸轮13按照针筒针凸轮4支撑物41的运动相对弯纱片8以及下拉凸轮14移动。如果针6的中央凸轮13在该移动期间开始停止限制按照下拉凸轮14的运动,超过连接臂下压到弯纱片8针凸轮7支撑物10上的弹簧强度导致与连接圆盘421连接的连接臂44的端部的偏转,从而防止针织机部件损坏。
工业应用
本发明可用于生产长毛绒织物的针织机。

生产长毛绒织物的圆型双面针织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生产长毛绒织物的圆型双面针织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生产长毛绒织物的圆型双面针织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产长毛绒织物的圆型双面针织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长毛绒织物的圆型双面针织机.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生产长毛绒织物的圆型双面针织机,该针织机包括至少一个针织系统,该针织系统包括有包绕底线(126)的腹(83)和包绕长毛绒线(127)的鼻(84)的径向活动弯纱片(8),弯纱片(8)受凸轮控制,包括径向固定针凸轮(91)和/或径向固定针凸轮的各部分和在向针织机中心作径向运动时张紧长毛绒绒圈的长毛绒绒圈的径向活动张紧器(92),弯纱片(8)鼻(84)在向针织机中心拉出弯纱片(8)时插入原先形成的长毛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编织;花边制作;针织;饰带;非织造布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