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pdf

上传人:zhu****_FC 文档编号:8902587 上传时间:2021-01-10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75.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462876.7

申请日:

20160623

公开号:

CN107541505A

公开日:

20180105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C12N15/01,C12R1/46

主分类号:

C12N15/01,C12R1/46

申请人:

扬州市扬大康源乳业有限公司

发明人:

印伯星,杨仁琴,徐广新,房东升,华鹤良,吴慧,吴长清

地址:

225009 江苏省扬州市食品产业园鼎兴路88号

优先权:

CN201610462876A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赵秀斌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乳酸菌菌株的初筛;通过高压诱变获得突变菌株;突变菌株的初筛,选取生长较慢且产酸较弱的突变菌株;突变菌株的复筛;遗传稳定性的检测,对所获得的优良的突变菌株进行传代培养,检测每代的发酵情况及倒置显微镜下突变菌株形态的稳定性,选取稳定性高的突变菌株,从而获得所述的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本发明通过高压诱变方法获得遗传稳定优良的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发酵时间适中。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乳酸菌菌株的初筛:将乳酸菌菌株按体积比0.5%-1%接种到乳酸菌培养基中以获得菌液,将所述菌液移至恒温培养箱中恒温培养,从中筛选出活菌数最多的乳酸菌菌株;步骤S2、突变菌株的获得:通过高压诱变对步骤S1中所获得的活菌数最多的乳酸菌菌株进行诱变处理,从而获得所述突变菌株;步骤S3、突变菌株的初筛:将所述突变菌株涂布于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并将所述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恒温培养,从中选取生长较慢且产酸较弱的突变菌株;步骤S4、突变菌株的复筛:将步骤S3中所获得的生长较慢且产酸较弱的突变菌株接入到脱脂乳中恒温培养,并测定其参数以筛选出优良的突变菌株;步骤S5、遗传稳定性的检测:对步骤S4中所获得的优良的突变菌株进行传代培养,检测每代的发酵情况及倒置显微镜下突变菌株形态的稳定性,选取稳定性高的突变菌株,从而获得所述的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所述恒温培养的温度为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所述高压诱变的具体处理如下:取对数生长期的菌液,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离心并洗净以获得菌悬液,将所述菌悬液稀释至10cfu/mL,取10cfu/mL菌悬液18mL装入聚丙烯袋中,并经封口机封口处理,在30℃下经100-200Mpa处理4-20min。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高压诱变的压力为150Mpa,时间为10min。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菌悬液装袋的过程采用无菌操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所述恒温培养的温度为3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中,所述恒温培养为在30℃下培养15-18h,所述参数包括质构(TPA)、酸度及PH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的乳酸菌菌株为嗜热链球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每1升乳酸菌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的组分:葡萄糖20-40g、蛋白胨11-15g、牛肉膏11-15g以及酵母粉5-8g,其余为蒸馏水,pH值为6.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所述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包括如下重量的组分:葡萄糖20-40g、蛋白胨11-15g、牛肉膏11-15g、酵母粉5-8g、碳酸钙30g、质量分数为1.6%的溴甲酚紫2mL、琼脂20g,蒸馏水1000mL,pH为6.0-6.8。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乳酸菌诱变选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低温发酵酸奶由于口感细腻和风味较佳的特点越来越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归因于低温发酵酸奶(30℃发酵15-18h)避免了高温短时发酵(42℃发酵3-4h)导致的口感粗糙、乳清析出、乳酸菌活菌数偏低、风味不足等质量问题。

酸奶是含活菌的乳制品,正常发酵结束后,在产品贮存、运输、销售和食用前这一过程中,菌体仍要生长繁殖,发生后酸化现象(postacidification),即酸奶的pH值继续下降,以至出现消费者不可接受的过酸味及感官质量下降。酸奶后酸化现象导致的结果是酸奶无法长期贮存,酸奶贮存期短的缺陷困扰着酸奶的消费。

因此,亟需寻找一种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通过高压诱变方法获得遗传稳定优良的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乳酸菌菌株的初筛:

将乳酸菌菌株按体积比0.5%-1%接种到乳酸菌培养基中以获得菌液,将所述菌液移至恒温培养箱中恒温培养,从中筛选出活菌数最多的乳酸菌菌株;

步骤S2、突变菌株的获得:

通过高压诱变对步骤S1中所获得的活菌数最多的乳酸菌菌株进行诱变处理,从而获得所述突变菌株;

步骤S3、突变菌株的初筛:

将所述突变菌株涂布于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并将所述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恒温培养,从中选取生长较慢且产酸较弱的突变菌株;

步骤S4、突变菌株的复筛:

将步骤S3中所获得的生长较慢且产酸较弱的突变菌株接入到脱脂乳中恒温培养,并测定其参数以筛选出优良的突变菌株;

步骤S5、遗传稳定性的检测:

对步骤S4中所获得的优良的突变菌株进行传代培养,检测每代的发酵情况及倒置显微镜下突变菌株形态的稳定性,选取稳定性高的突变菌株,从而获得所述的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可选地,在步骤S1中,所述恒温培养的温度为30℃。

可选地,在步骤S2中,所述高压诱变的具体处理如下:取对数生长期的菌液,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离心并洗净以获得菌悬液,将所述菌悬液稀释至107cfu/mL,取107cfu/mL菌悬液18mL装入聚丙烯袋中,并经封口机封口处理,在30℃下经100Mpa-200Mpa处理4-20min。

可选地,所述步骤S2中高压诱变的压力为150Mpa,时间为10min。

可选地,将所述菌悬液装袋的过程采用无菌操作。

可选地,在步骤S3中,所述恒温培养的温度为30℃。

可选地,在步骤S4中,所述恒温培养为在30℃下培养15-18h,所述参数包括质构(TPA)、酸度及PH值。

可选地,所述步骤S1中的乳酸菌菌株为嗜热链球菌。

可选地,所述步骤S1中,每1升乳酸菌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的组分:葡萄糖20-40g、蛋白胨11-15g、牛肉膏11-15g以及酵母粉5-8g,其余为蒸馏水,pH值为6.0。

可选地,所述步骤S3中所述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包括如下重量的组分:葡萄糖20-40g、蛋白胨11-15g、牛肉膏11-15g、酵母粉5-8g、碳酸钙30g、 质量分数为1.6%的溴甲酚紫2mL、琼脂20g,蒸馏水1000mL,pH为6.0-6.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高压诱变方法获得遗传稳定优良的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发酵时间适中;

2.本发明所采用的高压诱变方法具有高效、操作简便、无污染、无毒害、周期短、突变率和正变率较高等优点,更具应用和推广价值;

3.本发明最大产酸量降低了50%、活菌数增长30%,且稳定性可保持至少4代以上,其传代后的菌落还可达到1×108CFU/mL。

4.本发明采用的高压诱变方法可以造成微生物的多样性,同时克服了紫外诱变的光修复现象和化学试剂诱变的有毒有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通过高压诱变方法获得遗传稳定优良的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发酵时间适中;

本发明所采用的高压诱变方法具有高效、操作简便、无污染、无毒害、周期短、突变率和正变率较高等优点,更具应用和推广价值;

本发明最大产酸量降低了50%、活菌数增长30%,且稳定性可保持至少4代以上,其传代后的菌落还可达到1×108CFU/mL。

本发明采用的高压诱变方法可以造成微生物的多样性,同时克服了紫外诱变的光修复现象和化学试剂诱变的有毒有害。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乳酸菌菌株的初筛:

将乳酸菌菌株按体积比0.5%-1%接种到乳酸菌培养基中以获得菌液,将所述菌液移至恒温培养箱中恒温培养,从中筛选出活菌数最多的乳酸菌菌株。

所述恒温培养的温度为30℃。

其中,每1升乳酸菌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的组分:葡萄糖20-40g、蛋白胨11-15g、牛肉膏11-15g以及酵母粉5-8g,其余为蒸馏水,pH值为6.0。

优选地,所述乳酸菌菌株为嗜热链球菌。

步骤S2、突变菌株的获得:

通过高压诱变对步骤S1中所获得的活菌数最多的乳酸菌菌株进行诱变处理,从而获得所述突变菌株。

所述高压诱变的具体处理如下:取对数生长期的菌液,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离心并洗净以获得菌悬液,将所述菌悬液稀释至107cfu/mL,取107cfu/mL菌悬液18mL装入聚丙烯袋中,并经封口机封口处理,在30℃下经100Mpa-200Mpa处理4-20min。

将所述菌悬液装袋的过程采用无菌操作。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高压诱变的压力为150Mpa,时间为10min。

步骤S3、突变菌株的初筛:

将所述突变菌株涂布于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并将所述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恒温培养,从中选取生长较慢且产酸较弱的突变菌株。

所述恒温培养的温度为30℃。

其中,所述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包括如下重量的组分:葡萄糖20-40g、蛋白胨11-15g、牛肉膏11-15g、酵母粉5-8g、碳酸钙30g、质量分数为1.6%的溴甲酚紫2mL、琼脂20g,蒸馏水1000mL,pH为6.0-6.8。

步骤S4、突变菌株的复筛:

将步骤S3中所获得的生长较慢且产酸较弱的突变菌株接入到脱脂乳中恒温培养,并测定其参数以筛选出优良的突变菌株。

所述恒温培养为在30℃下培养15-18h,所述参数包括质构(TPA)、酸度及PH值。突变菌株在经15-18h培养后,脱脂乳在乳酸菌突变菌株作用下,发酵形成发酵乳,测定发酵乳的质构(TPA)、酸度及PH值以验证突变菌株的发酵性能是否适宜低温下长时间发酵,若测量结果符合要求,那么从中筛选出优良的突变菌株。

步骤S5、遗传稳定性的检测:

对步骤S4中所获得的优良的突变菌株进行传代培养,检测每代的发酵 情况及倒置显微镜下突变菌株形态的稳定性,选取稳定性高的突变菌株,从而获得所述的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

下面将通过具体的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乳酸菌菌株的初筛:

将乳酸菌菌株按体积比0.8%接种到乳酸菌培养基中以获得菌液,将所述菌液移至恒温培养箱中以30℃恒温培养,从中筛选出活菌数最多的乳酸菌菌株。

其中,每1升乳酸菌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的组分:葡萄糖30g、蛋白胨13g、牛肉膏13g以及酵母粉7g,其余为蒸馏水,pH值为6.0。

其中,所述乳酸菌菌株为嗜热链球菌。

步骤S2、突变菌株的获得:

通过高压诱变对步骤S1中所获得的活菌数最多的乳酸菌菌株进行诱变处理,从而获得所述突变菌株。

所述高压诱变的具体处理如下:取对数生长期的菌液,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离心并洗净以获得菌悬液,将所述菌悬液稀释至107CFU/mL,取107CFU/mL菌悬液18mL在无菌操作下装入聚丙烯袋中,并经封口机封口处理,在30℃下经150Mpa处理10min。

步骤S3、突变菌株的初筛:

将所述突变菌株涂布于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并将所述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以30℃恒温培养,从中选取生长较慢且产酸较弱的突变菌株。

其中,所述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包括如下重量的组分:葡萄糖30g、蛋白胨13g、牛肉膏13g、酵母粉7g、碳酸钙30g、质量分数为1.6%的溴甲酚紫2mL、琼脂20g,蒸馏水1000mL,pH为6.4。

步骤S4、突变菌株的复筛:

将步骤S3中所获得的生长较慢且产酸较弱的突变菌株接入到脱脂乳中 恒温培养,并测定其参数以筛选出优良的突变菌株。

所述恒温培养为在30℃下培养17h,所述参数包括质构(TPA)、酸度及PH值。突变菌株在经17h培养后,脱脂乳在乳酸菌突变菌株作用下,发酵形成发酵乳,测定发酵乳的质构(TPA)、酸度及PH值以验证突变菌株的发酵性能是否适宜低温下长时间发酵,若测量结果符合要求,那么从中筛选出优良的突变菌株。

步骤S5、遗传稳定性的检测:

对步骤S4中所获得的优良的突变菌株进行传代培养,检测每代的发酵情况及倒置显微镜下突变菌株形态的稳定性,选取稳定性高的突变菌株,从而获得所述的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

本实施例中以嗜热链球菌为出发菌株,经本发明的高压诱变方法获得诱变菌株,表1是本发明的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的后酸化测定结果。其中,STZ为出发菌株嗜热链球菌,将出发菌株按发酵时间不同作对比,其发酵时间分为5h和17h,发酵时间和后酸化程度与诱变菌株存在显著差异性。YB1为经本发明选育的诱变菌株,YB2为YB1以菌株继代的方式传至第五代的诱变菌株。YB1和YB2的发酵时间均为17小时。参见表1,可以看出,出发菌株在发酵时间延长后,其后酸化程度大大增加,同时乳酸菌数也大大降低。此外,出发菌株的后酸化程度远高于诱变菌株的后酸化程度,其中,YB1和YB2的凝固时间符合工业生产实际情况,后酸化程度有利于延长货架期。并且,YB2在经过传4代后,其后酸化程度与YB1基本无异。

表1 实施例1出发菌株与诱变菌株后酸化测定结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的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乳酸菌菌株的初筛:

将乳酸菌菌株按体积比1%接种到乳酸菌培养基中以获得菌液,将所述菌液移至恒温培养箱中以30℃恒温培养,从中筛选出活菌数最多的乳酸菌菌株。

其中,每1升乳酸菌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的组分:葡萄糖40g、蛋白胨15g、牛肉膏15g以及酵母粉8g,其余为蒸馏水,pH值为6.0。

其中,所述乳酸菌菌株为嗜热链球菌。

步骤S2、突变菌株的获得:

通过高压诱变对步骤S1中所获得的活菌数最多的乳酸菌菌株进行诱变处理,从而获得所述突变菌株。

所述高压诱变的具体处理如下:取对数生长期的菌液,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离心并洗净以获得菌悬液,将所述菌悬液稀释至107CFU/mL,取107CFU/mL菌悬液18mL在无菌操作下装入聚丙烯袋中,并经封口机封口处理,在30℃下经200Mpa处理4min。

步骤S3、突变菌株的初筛:

将所述突变菌株涂布于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并将所述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以30℃恒温培养,从中选取生长较慢且产酸较弱的突变菌株。

其中,所述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包括如下重量的组分:葡萄糖40g、蛋白胨15g、牛肉膏15g、酵母粉8g、碳酸钙30g、质量分数为1.6%的溴甲酚紫2mL、琼脂20g,蒸馏水1000mL,pH为6.0。

步骤S4、突变菌株的复筛:

将步骤S3中所获得的生长较慢且产酸较弱的突变菌株接入到脱脂乳中恒温培养,并测定其参数以筛选出优良的突变菌株。

所述恒温培养为在30℃下培养16h,所述参数包括质构(TPA)、酸度及PH值。突变菌株在经16h培养后,脱脂乳在乳酸菌突变菌株作用下,发 酵形成发酵乳,测定发酵乳的质构(TPA)、酸度及PH值以验证突变菌株的发酵性能是否适宜低温下长时间发酵,若测量结果符合要求,那么从中筛选出优良的突变菌株。

步骤S5、遗传稳定性的检测:

对步骤S4中所获得的优良的突变菌株进行传代培养,检测每代的发酵情况及倒置显微镜下突变菌株形态的稳定性,选取稳定性高的突变菌株,从而获得所述的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

本实施例中以嗜热链球菌为出发菌株,经本发明的高压诱变方法获得诱变菌株,表2是本发明的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的后酸化测定结果。其中,STZ为出发菌株嗜热链球菌,将出发菌株按发酵时间不同作对比,其发酵时间分为5h和17h,发酵时间和后酸化程度与诱变菌株存在显著差异性。YB3为经本发明选育的诱变菌株,YB4为YB3以菌株继代的方式传至第五代的诱变菌株。YB3和YB4的发酵时间均为16小时。参见表2,可以看出,出发菌株在发酵时间延长后,其后酸化程度大大增加,同时乳酸菌数也大大降低。此外,出发菌株的后酸化程度远高于诱变菌株的后酸化程度,其中,YB1和YB2的凝固时间符合工业生产实际情况,后酸化程度有利于延长货架期。并且,YB2在经过传4代后,其后酸化程度与YB1基本无异。

表2 实施例2出发菌株与诱变菌株后酸化测定结果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的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包括如下步 骤:

1、乳酸菌菌株的初筛:

将乳酸菌菌株按体积比0.5%接种到乳酸菌培养基中以获得菌液,将所述菌液移至恒温培养箱中以30℃恒温培养,从中筛选出活菌数最多的乳酸菌菌株。

其中,每1升乳酸菌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的组分:葡萄糖20g、蛋白胨11g、牛肉膏11g以及酵母粉5g,其余为蒸馏水,pH值为6.0。

其中,所述乳酸菌菌株为嗜热链球菌。

步骤S2、突变菌株的获得:

通过高压诱变对步骤S1中所获得的活菌数最多的乳酸菌菌株进行诱变处理,从而获得所述突变菌株。

所述高压诱变的具体处理如下:取对数生长期的菌液,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离心并洗净以获得菌悬液,将所述菌悬液稀释至107CFU/mL,取107CFU/mL菌悬液18mL在无菌操作下装入聚丙烯袋中,并经封口机封口处理,在30℃下经100Mpa处理20min。

步骤S3、突变菌株的初筛:

将所述突变菌株涂布于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并将所述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以30℃恒温培养,从中选取生长较慢且产酸较弱的突变菌株。

其中,所述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包括如下重量的组分:葡萄糖20g、蛋白胨11g、牛肉膏11g、酵母粉5g、碳酸钙30g、质量分数为1.6%的溴甲酚紫2mL、琼脂20g,蒸馏水1000mL,pH为6.8。

步骤S4、突变菌株的复筛:

将步骤S3中所获得的生长较慢且产酸较弱的突变菌株接入到脱脂乳中恒温培养,并测定其参数以筛选出优良的突变菌株。

所述恒温培养为在30℃下培养17h,所述参数包括质构(TPA)、酸度及PH值。突变菌株在经17h培养后,脱脂乳在乳酸菌突变菌株作用下,发酵形成发酵乳,测定发酵乳的质构(TPA)、酸度及PH值以验证突变菌株的发酵性能是否适宜低温下长时间发酵,若测量结果符合要求,那么从中筛选出优良的突变菌株。

步骤S5、遗传稳定性的检测:

对步骤S4中所获得的优良的突变菌株进行传代培养,检测每代的发酵情况及倒置显微镜下突变菌株形态的稳定性,选取稳定性高的突变菌株,从而获得所述的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

本实施例中以嗜热链球菌为出发菌株,经本发明的高压诱变方法获得诱变菌株,表3是本发明的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的后酸化测定结果。其中,STZ为出发菌株嗜热链球菌,将出发菌株按发酵时间不同作对比,其发酵时间分为5h和17h,发酵时间和后酸化程度与诱变菌株存在显著差异性。YB5为经本发明选育的诱变菌株,YB6为YB5以菌株继代的方式传至第五代的诱变菌株。YB5和YB6的发酵时间均为17小时。参见表3,可以看出,出发菌株在发酵时间延长后,其后酸化程度大大增加,同时乳酸菌数也大大降低。此外,出发菌株的后酸化程度远高于诱变菌株的后酸化程度,其中,YB5和YB6的凝固时间符合工业生产实际情况,后酸化程度有利于延长货架期。并且,YB6在经过传4代后,其后酸化程度与YB5基本无异。

表3 实施例3出发菌株与诱变菌株后酸化测定结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种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种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462876.7 (22)申请日 2016.06.23 (71)申请人 扬州市扬大康源乳业有限公司 地址 225009 江苏省扬州市食品产业园鼎 兴路88号 (72)发明人 印伯星杨仁琴徐广新房东升 华鹤良吴慧吴长清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12 代理人 赵秀斌 (51)Int.Cl. C12N 15/01(2006.01) C12R 1/46(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 方法 (57)。

2、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 菌突变菌株的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乳酸菌菌株 的初筛; 通过高压诱变获得突变菌株; 突变菌株 的初筛, 选取生长较慢且产酸较弱的突变菌株; 突变菌株的复筛; 遗传稳定性的检测, 对所获得 的优良的突变菌株进行传代培养, 检测每代的发 酵情况及倒置显微镜下突变菌株形态的稳定性, 选取稳定性高的突变菌株, 从而获得所述的弱后 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 本发明通过高压诱变 方法获得遗传稳定优良的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 突变菌株, 发酵时间适中。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7页 附图1页 CN 107541505 A 2018.01.05 CN 107541505。

3、 A 1.一种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 乳酸菌菌株的初筛: 将乳酸菌菌株按体积比0.5-1接种到乳酸菌培养基中以获得菌液, 将所述菌液移 至恒温培养箱中恒温培养, 从中筛选出活菌数最多的乳酸菌菌株; 步骤S2、 突变菌株的获得: 通过高压诱变对步骤S1中所获得的活菌数最多的乳酸菌菌株进行诱变处理, 从而获得 所述突变菌株; 步骤S3、 突变菌株的初筛: 将所述突变菌株涂布于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并将所述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置于恒温 培养箱中恒温培养, 从中选取生长较慢且产酸较弱的突变菌株; 步骤S4、 突变菌株的复筛: 将步骤S3中所获得的生长。

4、较慢且产酸较弱的突变菌株接入到脱脂乳中恒温培养, 并测 定其参数以筛选出优良的突变菌株; 步骤S5、 遗传稳定性的检测: 对步骤S4中所获得的优良的突变菌株进行传代培养, 检测每代的发酵情况及倒置显微 镜下突变菌株形态的稳定性, 选取稳定性高的突变菌株, 从而获得所述的弱后酸化低温乳 酸菌突变菌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步 骤S1中, 所述恒温培养的温度为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步 骤S2中, 所述高压诱变的具体处理如下: 取对数生长期的菌液, 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 离心。

5、 并洗净以获得菌悬液, 将所述菌悬液稀释至107cfu/mL,取107cfu/mL菌悬液18mL装入聚丙烯 袋中, 并经封口机封口处理, 在30下经100-200Mpa处理4-20min。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步骤S2中高压诱变的压力为150Mpa, 时间为10min。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将所 述菌悬液装袋的过程采用无菌操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步 骤S3中, 所述恒温培养的温度为3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6、的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步 骤S4中, 所述恒温培养为在30下培养15-18h, 所述参数包括质构(TPA)、 酸度及PH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步骤S1中的乳酸菌菌株为嗜热链球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步骤S1中, 每1升乳酸菌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的组分: 葡萄糖20-40g、 蛋白胨11-15g、 牛肉膏 11-15g以及酵母粉5-8g, 其余为蒸馏水, pH值为6.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

7、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 述步骤S3中所述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包括如下重量的组分: 葡萄糖20-40g、 蛋白胨11-15g、 牛肉膏11-15g、 酵母粉5-8g、 碳酸钙30g、 质量分数为1.6的溴甲酚紫2mL、 琼脂20g, 蒸馏水 权利要求书 1/2 页 2 CN 107541505 A 2 1000mL, pH为6.0-6.8。 权利要求书 2/2 页 3 CN 107541505 A 3 一种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乳酸菌诱变选育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 变菌株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当前, 低温发酵酸奶由于。

8、口感细腻和风味较佳的特点越来越受广大消费者的青 睐, 归因于低温发酵酸奶(30发酵15-18h)避免了高温短时发酵(42发酵3-4h)导致的口 感粗糙、 乳清析出、 乳酸菌活菌数偏低、 风味不足等质量问题。 0003 酸奶是含活菌的乳制品, 正常发酵结束后, 在产品贮存、 运输、 销售和食用前这一 过程中, 菌体仍要生长繁殖, 发生后酸化现象(postacidification), 即酸奶的pH值继续下 降, 以至出现消费者不可接受的过酸味及感官质量下降。 酸奶后酸化现象导致的结果是酸 奶无法长期贮存, 酸奶贮存期短的缺陷困扰着酸奶的消费。 0004 因此, 亟需寻找一种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

9、突变菌株的方法。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 通过高压诱 变方法获得遗传稳定优良的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 0006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 一种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0008 步骤S1、 乳酸菌菌株的初筛: 0009 将乳酸菌菌株按体积比0.5-1接种到乳酸菌培养基中以获得菌液, 将所述菌 液移至恒温培养箱中恒温培养, 从中筛选出活菌数最多的乳酸菌菌株; 0010 步骤S2、 突变菌株的获得: 0011 通过高压诱变对步骤S1中所获得的活菌数最多的乳酸菌菌株进行诱变处理, 从。

10、而 获得所述突变菌株; 0012 步骤S3、 突变菌株的初筛: 0013 将所述突变菌株涂布于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并将所述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置于 恒温培养箱中恒温培养, 从中选取生长较慢且产酸较弱的突变菌株; 0014 步骤S4、 突变菌株的复筛: 0015 将步骤S3中所获得的生长较慢且产酸较弱的突变菌株接入到脱脂乳中恒温培养, 并测定其参数以筛选出优良的突变菌株; 0016 步骤S5、 遗传稳定性的检测: 0017 对步骤S4中所获得的优良的突变菌株进行传代培养, 检测每代的发酵情况及倒置 显微镜下突变菌株形态的稳定性, 选取稳定性高的突变菌株, 从而获得所述的弱后酸化低 温乳酸菌突变菌株。。

11、 0018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 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说明书 1/7 页 4 CN 107541505 A 4 0019 可选地, 在步骤S1中, 所述恒温培养的温度为30。 0020 可选地, 在步骤S2中, 所述高压诱变的具体处理如下: 取对数生长期的菌液, 用无 菌生理盐水稀释、 离心并洗净以获得菌悬液, 将所述菌悬液稀释至107cfu/mL,取107cfu/mL 菌悬液18mL装入聚丙烯袋中, 并经封口机封口处理, 在30下经100Mpa-200Mpa处理4- 20min。 0021 可选地, 所述步骤S2中高压诱变的压力为150Mpa, 时间为10min。 0022 可选地。

12、, 将所述菌悬液装袋的过程采用无菌操作。 0023 可选地, 在步骤S3中, 所述恒温培养的温度为30。 0024 可选地, 在步骤S4中, 所述恒温培养为在30下培养15-18h, 所述参数包括质构 (TPA)、 酸度及PH值。 0025 可选地, 所述步骤S1中的乳酸菌菌株为嗜热链球菌。 0026 可选地, 所述步骤S1中, 每1升乳酸菌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的组分: 葡萄糖20-40g、 蛋白胨11-15g、 牛肉膏11-15g以及酵母粉5-8g, 其余为蒸馏水, pH值为6.0。 0027 可选地, 所述步骤S3中所述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包括如下重量的组分: 葡萄糖20- 40g、 蛋白胨1。

13、1-15g、 牛肉膏11-15g、 酵母粉5-8g、 碳酸钙30g、 质量分数为1.6的溴甲酚紫 2mL、 琼脂20g, 蒸馏水1000mL, pH为6.0-6.8。 002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29 1.本发明通过高压诱变方法获得遗传稳定优良的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 发酵时间适中; 0030 2.本发明所采用的高压诱变方法具有高效、 操作简便、 无污染、 无毒害、 周期短、 突 变率和正变率较高等优点, 更具应用和推广价值; 0031 3.本发明最大产酸量降低了50、 活菌数增长30, 且稳定性可保持至少4代以 上, 其传代后的菌落还可达到1108CFU/mL。 0032 4.本。

14、发明采用的高压诱变方法可以造成微生物的多样性, 同时克服了紫外诱变的 光修复现象和化学试剂诱变的有毒有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 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 并 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0034 本发明通过高压诱变方法获得遗传稳定优良的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 发 酵时间适中; 0035 本发明所采用的高压诱变方法具有高效、 操作简便、 无污染、 无毒害、 周期短、 突变 率和正变率较高等优点, 更具应用和推广价值; 0036 本发明最大产酸量降低了50、 活菌数增。

15、长30, 且稳定性可保持至少4代以上, 其传代后的菌落还可达到1108CFU/mL。 0037 本发明采用的高压诱变方法可以造成微生物的多样性, 同时克服了紫外诱变的光 说明书 2/7 页 5 CN 107541505 A 5 修复现象和化学试剂诱变的有毒有害。 0038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0039 步骤S1、 乳酸菌菌株的初筛: 0040 将乳酸菌菌株按体积比0.5-1接种到乳酸菌培养基中以获得菌液, 将所述菌 液移至恒温培养箱中恒温培养, 从中筛选出活菌数最多的乳酸菌菌株。 0041 所述恒温培养的温度为30。 0042 其中, 每1升。

16、乳酸菌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的组分: 葡萄糖20-40g、 蛋白胨11-15g、 牛 肉膏11-15g以及酵母粉5-8g, 其余为蒸馏水, pH值为6.0。 0043 优选地, 所述乳酸菌菌株为嗜热链球菌。 0044 步骤S2、 突变菌株的获得: 0045 通过高压诱变对步骤S1中所获得的活菌数最多的乳酸菌菌株进行诱变处理, 从而 获得所述突变菌株。 0046 所述高压诱变的具体处理如下: 取对数生长期的菌液, 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 离心 并洗净以获得菌悬液, 将所述菌悬液稀释至107cfu/mL,取107cfu/mL菌悬液18mL装入聚丙烯 袋中, 并经封口机封口处理, 在30下经100Mpa-。

17、200Mpa处理4-20min。 0047 将所述菌悬液装袋的过程采用无菌操作。 0048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 高压诱变的压力为150Mpa, 时间为10min。 0049 步骤S3、 突变菌株的初筛: 0050 将所述突变菌株涂布于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并将所述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置于 恒温培养箱中恒温培养, 从中选取生长较慢且产酸较弱的突变菌株。 0051 所述恒温培养的温度为30。 0052 其中, 所述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包括如下重量的组分: 葡萄糖20-40g、 蛋白胨11- 15g、 牛肉膏11-15g、 酵母粉5-8g、 碳酸钙30g、 质量分数为1.6的溴甲酚紫2mL、 琼脂20g,。

18、 蒸 馏水1000mL, pH为6.0-6.8。 0053 步骤S4、 突变菌株的复筛: 0054 将步骤S3中所获得的生长较慢且产酸较弱的突变菌株接入到脱脂乳中恒温培养, 并测定其参数以筛选出优良的突变菌株。 0055 所述恒温培养为在30下培养15-18h, 所述参数包括质构(TPA)、 酸度及PH值。 突 变菌株在经15-18h培养后, 脱脂乳在乳酸菌突变菌株作用下, 发酵形成发酵乳, 测定发酵乳 的质构(TPA)、 酸度及PH值以验证突变菌株的发酵性能是否适宜低温下长时间发酵, 若测量 结果符合要求, 那么从中筛选出优良的突变菌株。 0056 步骤S5、 遗传稳定性的检测: 0057 。

19、对步骤S4中所获得的优良的突变菌株进行传代培养, 检测每代的发酵情况及倒 置显微镜下突变菌株形态的稳定性, 选取稳定性高的突变菌株, 从而获得所述的弱后酸化 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 0058 下面将通过具体的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0059 实施例1 0060 本实施例提供的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0061 1、 乳酸菌菌株的初筛: 说明书 3/7 页 6 CN 107541505 A 6 0062 将乳酸菌菌株按体积比0.8接种到乳酸菌培养基中以获得菌液, 将所述菌液移 至恒温培养箱中以30恒温培养, 从中筛选出活菌数最多的乳酸菌菌株。 0063 其中, 每。

20、1升乳酸菌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的组分: 葡萄糖30g、 蛋白胨13g、 牛肉膏 13g以及酵母粉7g, 其余为蒸馏水, pH值为6.0。 0064 其中, 所述乳酸菌菌株为嗜热链球菌。 0065 步骤S2、 突变菌株的获得: 0066 通过高压诱变对步骤S1中所获得的活菌数最多的乳酸菌菌株进行诱变处理, 从而 获得所述突变菌株。 0067 所述高压诱变的具体处理如下: 取对数生长期的菌液, 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 离心 并洗净以获得菌悬液, 将所述菌悬液稀释至107CFU/mL,取107CFU/mL菌悬液18mL在无菌操作 下装入聚丙烯袋中, 并经封口机封口处理, 在30下经150Mpa处理10m。

21、in。 0068 步骤S3、 突变菌株的初筛: 0069 将所述突变菌株涂布于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并将所述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置于 恒温培养箱中以30恒温培养, 从中选取生长较慢且产酸较弱的突变菌株。 0070 其中, 所述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包括如下重量的组分: 葡萄糖30g、 蛋白胨13g、 牛 肉膏13g、 酵母粉7g、 碳酸钙30g、 质量分数为1.6的溴甲酚紫2mL、 琼脂20g, 蒸馏水1000mL, pH为6.4。 0071 步骤S4、 突变菌株的复筛: 0072 将步骤S3中所获得的生长较慢且产酸较弱的突变菌株接入到脱脂乳中恒温培 养, 并测定其参数以筛选出优良的突变菌株。 0073。

22、 所述恒温培养为在30下培养17h, 所述参数包括质构(TPA)、 酸度及PH值。 突变菌 株在经17h培养后, 脱脂乳在乳酸菌突变菌株作用下, 发酵形成发酵乳, 测定发酵乳的质构 (TPA)、 酸度及PH值以验证突变菌株的发酵性能是否适宜低温下长时间发酵, 若测量结果符 合要求, 那么从中筛选出优良的突变菌株。 0074 步骤S5、 遗传稳定性的检测: 0075 对步骤S4中所获得的优良的突变菌株进行传代培养, 检测每代的发酵情况及倒置 显微镜下突变菌株形态的稳定性, 选取稳定性高的突变菌株, 从而获得所述的弱后酸化低 温乳酸菌突变菌株。 0076 本实施例中以嗜热链球菌为出发菌株, 经本发。

23、明的高压诱变方法获得诱变菌株, 表1是本发明的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的后酸化测定结果。 其中, STZ为出发菌株嗜热链球菌, 将出发菌株按发酵时间不同作对比, 其发酵时间分为5h和17h, 发酵时间和后酸化程度与诱 变菌株存在显著差异性。 YB1为经本发明选育的诱变菌株, YB2为YB1以菌株继代的方式传至 第五代的诱变菌株。 YB1和YB2的发酵时间均为17小时。 参见表1, 可以看出, 出发菌株在发酵 时间延长后, 其后酸化程度大大增加, 同时乳酸菌数也大大降低。 此外, 出发菌株的后酸化 程度远高于诱变菌株的后酸化程度, 其中, YB1和YB2的凝固时间符合工业生产实际情况, 后 酸化程度有。

24、利于延长货架期。 并且, YB2在经过传4代后, 其后酸化程度与YB1基本无异。 0077 表1实施例1出发菌株与诱变菌株后酸化测定结果 说明书 4/7 页 7 CN 107541505 A 7 0078 0079 实施例2 0080 本实施例提供的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0081 1、 乳酸菌菌株的初筛: 0082 将乳酸菌菌株按体积比1接种到乳酸菌培养基中以获得菌液, 将所述菌液移至 恒温培养箱中以30恒温培养, 从中筛选出活菌数最多的乳酸菌菌株。 0083 其中, 每1升乳酸菌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的组分: 葡萄糖40g、 蛋白胨15g、 牛肉膏 15g以及酵。

25、母粉8g, 其余为蒸馏水, pH值为6.0。 0084 其中, 所述乳酸菌菌株为嗜热链球菌。 0085 步骤S2、 突变菌株的获得: 0086 通过高压诱变对步骤S1中所获得的活菌数最多的乳酸菌菌株进行诱变处理, 从而 获得所述突变菌株。 0087 所述高压诱变的具体处理如下: 取对数生长期的菌液, 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 离心 并洗净以获得菌悬液, 将所述菌悬液稀释至107CFU/mL,取107CFU/mL菌悬液18mL在无菌操作 下装入聚丙烯袋中, 并经封口机封口处理, 在30下经200Mpa处理4min。 0088 步骤S3、 突变菌株的初筛: 0089 将所述突变菌株涂布于溴甲酚紫碳酸钙。

26、平板并将所述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置于 恒温培养箱中以30恒温培养, 从中选取生长较慢且产酸较弱的突变菌株。 0090 其中, 所述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包括如下重量的组分: 葡萄糖40g、 蛋白胨15g、 牛 肉膏15g、 酵母粉8g、 碳酸钙30g、 质量分数为1.6的溴甲酚紫2mL、 琼脂20g, 蒸馏水1000mL, pH为6.0。 0091 步骤S4、 突变菌株的复筛: 0092 将步骤S3中所获得的生长较慢且产酸较弱的突变菌株接入到脱脂乳中恒温培养, 并测定其参数以筛选出优良的突变菌株。 0093 所述恒温培养为在30下培养16h, 所述参数包括质构(TPA)、 酸度及PH值。 突变菌 株。

27、在经16h培养后, 脱脂乳在乳酸菌突变菌株作用下, 发酵形成发酵乳, 测定发酵乳的质构 (TPA)、 酸度及PH值以验证突变菌株的发酵性能是否适宜低温下长时间发酵, 若测量结果符 合要求, 那么从中筛选出优良的突变菌株。 0094 步骤S5、 遗传稳定性的检测: 0095 对步骤S4中所获得的优良的突变菌株进行传代培养, 检测每代的发酵情况及倒置 显微镜下突变菌株形态的稳定性, 选取稳定性高的突变菌株, 从而获得所述的弱后酸化低 说明书 5/7 页 8 CN 107541505 A 8 温乳酸菌突变菌株。 0096 本实施例中以嗜热链球菌为出发菌株, 经本发明的高压诱变方法获得诱变菌株, 表2。

28、是本发明的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的后酸化测定结果。 其中, STZ为出发菌株嗜热链球菌, 将出发菌株按发酵时间不同作对比, 其发酵时间分为5h和17h, 发酵时间和后酸化程度与诱 变菌株存在显著差异性。 YB3为经本发明选育的诱变菌株, YB4为YB3以菌株继代的方式传至 第五代的诱变菌株。 YB3和YB4的发酵时间均为16小时。 参见表2, 可以看出, 出发菌株在发酵 时间延长后, 其后酸化程度大大增加, 同时乳酸菌数也大大降低。 此外, 出发菌株的后酸化 程度远高于诱变菌株的后酸化程度, 其中, YB1和YB2的凝固时间符合工业生产实际情况, 后 酸化程度有利于延长货架期。 并且, YB2在经。

29、过传4代后, 其后酸化程度与YB1基本无异。 0097 表2实施例2出发菌株与诱变菌株后酸化测定结果 0098 0099 实施例3 0100 本实施例提供的选育弱后酸化低温乳酸菌突变菌株的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0101 1、 乳酸菌菌株的初筛: 0102 将乳酸菌菌株按体积比0.5接种到乳酸菌培养基中以获得菌液, 将所述菌液移 至恒温培养箱中以30恒温培养, 从中筛选出活菌数最多的乳酸菌菌株。 0103 其中, 每1升乳酸菌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的组分: 葡萄糖20g、 蛋白胨11g、 牛肉膏 11g以及酵母粉5g, 其余为蒸馏水, pH值为6.0。 0104 其中, 所述乳酸菌菌株为嗜热链球菌。

30、。 0105 步骤S2、 突变菌株的获得: 0106 通过高压诱变对步骤S1中所获得的活菌数最多的乳酸菌菌株进行诱变处理, 从而 获得所述突变菌株。 0107 所述高压诱变的具体处理如下: 取对数生长期的菌液, 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 离心 并洗净以获得菌悬液, 将所述菌悬液稀释至107CFU/mL,取107CFU/mL菌悬液18mL在无菌操作 下装入聚丙烯袋中, 并经封口机封口处理, 在30下经100Mpa处理20min。 0108 步骤S3、 突变菌株的初筛: 0109 将所述突变菌株涂布于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并将所述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置于 恒温培养箱中以30恒温培养, 从中选取生长较慢且产酸。

31、较弱的突变菌株。 0110 其中, 所述溴甲酚紫碳酸钙平板包括如下重量的组分: 葡萄糖20g、 蛋白胨11g、 牛 肉膏11g、 酵母粉5g、 碳酸钙30g、 质量分数为1.6的溴甲酚紫2mL、 琼脂20g, 蒸馏水1000mL, pH为6.8。 说明书 6/7 页 9 CN 107541505 A 9 0111 步骤S4、 突变菌株的复筛: 0112 将步骤S3中所获得的生长较慢且产酸较弱的突变菌株接入到脱脂乳中恒温培养, 并测定其参数以筛选出优良的突变菌株。 0113 所述恒温培养为在30下培养17h, 所述参数包括质构(TPA)、 酸度及PH值。 突变菌 株在经17h培养后, 脱脂乳在乳。

32、酸菌突变菌株作用下, 发酵形成发酵乳, 测定发酵乳的质构 (TPA)、 酸度及PH值以验证突变菌株的发酵性能是否适宜低温下长时间发酵, 若测量结果符 合要求, 那么从中筛选出优良的突变菌株。 0114 步骤S5、 遗传稳定性的检测: 0115 对步骤S4中所获得的优良的突变菌株进行传代培养, 检测每代的发酵情况及倒置 显微镜下突变菌株形态的稳定性, 选取稳定性高的突变菌株, 从而获得所述的弱后酸化低 温乳酸菌突变菌株。 0116 本实施例中以嗜热链球菌为出发菌株, 经本发明的高压诱变方法获得诱变菌株, 表3是本发明的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的后酸化测定结果。 其中, STZ为出发菌株嗜热链球菌, 将。

33、出发菌株按发酵时间不同作对比, 其发酵时间分为5h和17h, 发酵时间和后酸化程度与诱 变菌株存在显著差异性。 YB5为经本发明选育的诱变菌株, YB6为YB5以菌株继代的方式传至 第五代的诱变菌株。 YB5和YB6的发酵时间均为17小时。 参见表3, 可以看出, 出发菌株在发酵 时间延长后, 其后酸化程度大大增加, 同时乳酸菌数也大大降低。 此外, 出发菌株的后酸化 程度远高于诱变菌株的后酸化程度, 其中, YB5和YB6的凝固时间符合工业生产实际情况, 后 酸化程度有利于延长货架期。 并且, YB6在经过传4代后, 其后酸化程度与YB5基本无异。 0117 表3实施例3出发菌株与诱变菌株后酸化测定结果 0118 0119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 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明书 7/7 页 10 CN 107541505 A 10 图1 说明书附图 1/1 页 11 CN 107541505 A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