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覆盖发动机侧方散热器的外侧的发动机罩内部配置油冷却器的联合收割机。
过去,在具有割取升降用的液压缸和液压无级变速装置(以下称“HST”)等的联合收割机中,由于油的使用量多,所以,为了提高液压机器的工作效率、防止劣化,配置了油冷却器。该油冷却器配置在散热器的吸入侧,该散热器用于冷却配置于座席下方的发动机。
由于这样的现有油冷却器直接固定在散热器的安装支架,所以在不安装油冷却器的规格的联合收割机中产生无用空间,安装支架也大,所以不可避免多余重量的增加。
因此,在联合收割机中,通过将油冷却器设置在发动机室外侧的发动机罩内部,省略用于在发动机内配置油冷却器的空间,并通过撑条在上述安装支架支承该油冷却器,可防止安装支架的大型化。
然而,这样的发动机罩内的类型和现有类型的油冷却器都配置在散热器的正前面,所以,在该油冷却器的背部,从发动机罩上部流入地冷却风的风速下降,易于在其风速下降部附着尘土,或由油冷却器阻碍冷却风的流动,存在风速全体下降的问题。
由于这些类型的油冷却器都支承在机体侧,所以,只能依次分别拆下发动机罩和油冷却器,才能进行散热器的维护修理作业,存在维修性差的问题。
本发明为了消除这样的问题点,第一,将散热器配置在发动机的外侧方的位置,由发动机罩覆盖该散热器的外侧,在该发动机罩内部配置油冷却器,在这样的构成中,在发动机罩内的冷却风流路内将该油冷却器配置在离开上述散热器的位置。
第二,可减轻风速下降地将上述油冷却器倾斜配置在发动机罩内的冷却风流路内。
第三,上述油冷却器支承在发动机罩内部,可与发动机罩一体回转。
第四,上述发动机罩的外侧可容易开闭地由前面罩覆盖。
第五,在上述油冷却器与散热器之间,设置空气过滤器,可容易装拆地设置该空气过滤器。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手段如上述那样,下面说明附图所示实施例的构成。
图1为联合收割机的全体右侧面图,图2为其全体平面图,图3为其全体左侧面图,图4为示出割取部的侧面图,图5为示出割取部的各输送装置的从前方看到的透视图,图6为示出割取部的各输送装置的从后方看到的透视图,图7为示出割取部的各输送装置的平面图,图8为示出右穗前端输送装置的驱动传递构成的侧面断面图,图9为示出右穗前端输送装置的驱动传递构成的下面图,图10为示出左穗前端输送装置的驱动传递构成的侧面断面图,图11为发动机室的正面图,图12为油冷却器的正面图,图13为发动机室的平面图,图14为其侧面图,图15为发动机罩的开闭机构的说明图,图16为前面罩的开闭机构的说明图,图17为液压回路图。
首先,说明联合收割机的全体构成。
如图1-图3所示那样,在履带式行走装置9上安装机架2,在其上,于机体行进方向左侧载置脱粒部4和分选部5,在右侧载置驾驶座10和贮存谷粒的上部箱3。
割取部6在上述脱粒部4的前方位于机体最前部,割取部6的各输送装置朝脱粒部4侧部的供给链7输送割取的稻秆,由该供给链7输送的稻秆由脱粒滚筒8脱粒后,从上述分选部5送到上部箱3。
在上述驾驶座10侧方的机架2前部,形成可沿上下回转地支承割取部6的载置台24,另外,在驾驶座10下方设置发动机室收容发动机73,该发动机室由发动机罩82封闭。
在驾驶座10前方立起设置前立柱114,配置转向杆123。另外,在前立柱114侧部的机体中央侧立起设置侧立柱115,在该侧立柱115上配置主变速杆120、副变速杆121、割取离合器122等。
下面,说明联合收割机的割取部的输送装置。
首先,根据图4说明支承上述割取部6的各输送装置的割取架的构成。
割取架后部的上述回转基部12为筒状支架,在内部支承图中未示出的驱动轴,发动机的动力通过皮带轮输入。将上述纵支架13延伸到上述回转基部12的右侧前下方,连接到筒状下侧横支架14的途中部,该筒状下侧横支架14沿左右横向延伸到该纵支架13的下端,从该下侧横支架14的左侧端部朝前上方立起筒状的立起支架15,同时从下侧横支架14的右侧端部朝前上方立起图中未示出的支架,在两支架15的上端间沿横向架设上侧横支架16,从上侧横支架16的左右途中部朝后方凸起设置水平支架17,从该水平支架17下面途中部将图中未示出的支架固定设置在上述纵支架13的途中部。另外,从上述下侧横支架14的左右侧部朝各自前方延伸设置左右一对下侧连接支架18、18。
在上述割取架前部配置使未割取稻杆立起的扶起装置和将未割取稻杆分开的分草板19。扶起装置由具有扶起尖端33、33…的扶起箱34、34…构成,从上述下侧连接支架18的途中部朝上方立起设置支承体58,在该支承体58上部固定设置扶起箱34下部。如图2所示,相向地配置扶起箱34、34的扶起尖端33、33…,使右侧的2个扶起箱34、34的扶起尖端33、33…相向,设置使各2条的未割取稻秆进入加以扶起的作用面,扶起4条。
如图4所示,在上述下侧连接支架18、18的前后途中部间横向架设用于固定设置割刀装置47的支架48,从该支架48朝前方凸起设置支承分禾板的图中未示出的连接支架,在上述下侧连接支架18、18与连接支架的前端部如图9所示那样交替安装大型的分禾板19、19、19和小型的分禾板19′、19′。
在上述扶起装置的后方,如图5-图7所示那样,配置割取部6的各输送装置。在扶起装置的扶起箱34、34…的后方,设置用于拢入扶起的稻秆的根部侧的对应4条的星形轮35、35…和拢入皮带36、36…、及用于切断拢入的稻秆根部的割刀装置47。
在割刀装置47的上方,配置将右侧2条的割取稻杆朝左斜后方输送的右下部输送装置37和将左侧2条割取稻秆在输送终端位置近旁汇集到后方的左下部输送装置39。
另外,从上述上侧横支架16中央部朝下方延伸辅助支承杆141,在上部固定托架142。该托架142延伸到右方,由螺栓连接固定到从后述穗前端输送驱动管44延伸到左方的托架143,辅助支承杆141支承穗前端输送驱动管44。在辅助支承杆141下部固定设置夹持杆144、144,该夹持杆144、144沿夹持输送稻根部的右下部输送装置37和左下部输送装置39的输送链137、139的配置路线设置。
另外,在上述右下部输送装置37上方,配置由尖端140、140…输送右侧2条割取稻杆的穗部的右上部输送装置38和右穗前端输送装置60,在上述左下部输送装置39上方,配置用于输送左侧2条割取稻秆的穗部的左上部输送装置40和左穗前端输送装置61。
如图4所示,右穗前端输送装置60配置在左穗前端输送装置61的上方。
如图7、图8所示,右穗前端输送装置61在驱动轴46固定板30的中心,以等间隔支承3个尖端31、31…。
驱动轴46的回转方向在图7中为右转方向,尖端31从将该尖端31在板30的连接部位与驱动轴46连接起来的线设置后退角α地进行固定设置,使得不会受输送终端挂住。
左穗前端输送装置61由多个尖端62、62…和横向输送链63等构成,该尖端62以一定间隔支承在该横向输送链63的外周上,该横向输送链63卷绕驱动链轮64、从动链轮65、66。尖端62、62…在右侧方位置凸出,在后方位置成为收容位置。
与该尖端62的稻秆接触的面相对横向输送链63的输送方向大体成直角。在该场合,在输送终端收容,所以不会挂住。
由右穗前端输送装置60和右上部输送装置38输送的右侧2条割取稻杆沿输送通道LR输送。另外,由左穗前端输送装置61和左上部输送装置40输送的左侧2条割取稻秆沿输送通道LL输送。
因此,左穗前端输送装置61从上述星轮35、35、拢入皮带36、36接受的稻秆输送距离比右穗前端输送装置60长。由左穗前端输送装置61形成的输送通道LL比由右穗前端输送装置60形成的输送通道LR长。
在右下部输送装置37和左下部输送装置39终端位置汇合的4条割取稻杆的根部侧转移到纵向输送装置41,4条割取稻秆的穗前端侧由右上部输送装置38的后半部夹持着输送。随后,转移到上述纵向输送装置41的输送终端部的辅助输送链42,以适当的姿势将割取稻杆转移到供给链7,然后将穗前端供给到脱粒部4进行脱粒处理。
在现有技术中,朝左右(具有双方的场合)穗前端输送装置进行的动力传递通过割取部下部的各输送装置和扶起装置进行。为此,配置在左右上部输送装置上方的左右穗前端输送装置的配置场所受到限制。特别是在右方的穗前端输送装置中,需要将稻的穗部朝右上方倾斜,所以不能从右方下部输送装置延伸出驱动轴,配置位置的限制大。
下面说明改善了这一点的本实施例的驱动传递构成。
首先说明的右侧穗前端输送装置的驱动传递的构成。
割取部6的动力传递如上述那样,从变速箱通过皮带轮传递到上述回转基部12内部的驱动轴。上述纵支架13、下侧横支架14、立起支架15分别内装传递轴,通过该传递轴使得可对割取部6的各输送装置进行驱动。
如图8、图9所示,在上侧横支架16内部支承扶起横轴27,在该扶起横轴27固定多个锥齿轮28。
在上侧横支架16后面固定设置4个连接板43,使得可用螺栓连接固定扶起箱34。在该连接板43中央部设有穿设孔,通过该穿设孔连通上侧横板16和扶起箱34内,在该穿设孔贯通传动轴127,在该传动轴127的后端固定设置锥齿轮128,在前端固定设置驱动链轮129,使得可向扶动箱34进行动力的轴传递。
在扶起箱34内装扶起链130,上述扶起尖端33以一定间隔支承在链130的外周上,该扶起链130卷绕上述驱动链轮129、从动链轮131。
上侧横支架16在中央部下方与穗前端输送驱动管44连通。穗前端输送驱动管44如图8所示那样,弯曲成侧视く字形,在内部收容传递轴45和驱动轴46,该传递轴45和驱动轴46可由锥齿轮的啮合传递动力。
另外,穗前端输送驱动管44在下端与右穗前端输送装置60连通,驱动轴46下部插入到该穗前端输送装置60。
传递轴45在两端固定锥齿轮57、57,驱动轴46在上端固定锥齿轮26,在下端固定上述板30。
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从扶起横轴27通过锥齿轮的啮合将动力传递到传递轴46、驱动轴46,使板30回转,由尖端31、31、31进行稻秆的拢入。
下面说明左侧穗前端输送装置的驱动传递构成。
如图7所示,从上述下侧横支架14左部,朝上述左穗前端输送装置61和左上部输送装置40下方延伸设置上部输送驱动箱55。
在上部输送驱动箱55内部设置传递轴56,该传递轴56立起,从内装于支架15的传递轴获得驱动力。
如图10所示,在传递轴56左端固定设置锥齿轮67,与固定设置于上部输送驱动轴68下端的锥齿轮69啮合。上部输送驱动轴68从下方贯通左上部输送装置40,上端插入到左穗前端输送装置61。
在上部输送驱动轴68中途部固定设置驱动链轮29,可驱动左上部输送装置40。另外,在上部输送驱动轴68上端固定设置上述驱动链轮64,可驱动左穗前端输送装置61。
左下部输送装置40与左穗前端输送装置61相同,由多个尖端124、124…和横向输送链125等构成,该尖端124以一定间隔由枢轴支承于该横向输送链的外周,该横向输送链125卷上述驱动链轮29和从动链轮126等。
另外,为了检测秆长,配置秆长检测传感器49。
即,在割取架的水平支架17途中部固定设置U形支架59的一端,绕过割取部6的上部地延伸设置到左外侧(供给链7侧),在该U形支架59途中部配置杆长检测传感器49,通过检测转移到辅助输送链42的稻秆的穗前端位置判断秆长。
另外,上述U形支架59的外端下部(供给链7侧端部)延伸到右上部输送装置38的前后途中部的侧方。在U形支架59的外端下部通过图中未示出的撑条固定设置2根导杆50、51。上方的导杆50沿右上部输送装置38的输送面的正上方延伸,在左上部输送装置40后部上方固定设置前端部。
同样,下方的导杆51沿右上部输送装置38的输送面的正下方延伸,在左上部输送装置40后部上方通过撑条53固定设置前端部。由上述导杆50、51,可沿右上部输送装置38的输送面引导和输送汇合后的4条割取稻秆的穗前端侧。
另外,从上述U形支架59的外端部朝下方凸起设置延长支架52,该延长支架52延伸到纵向输送装置41途中部的外上方。在该延长支架52下部固定设置作为导向体的辅助导杆54。
上述辅助导杆54将圆杆以前低后高的形式配置,在右上部输送装置38的导杆50、51与纵向输送装置41的夹扼杆间的位置配置辅助导杆54,使该辅助导杆54的前端部位于纵向输送装置41的前部上方,使辅助导杆54的后端部位于最大回转位置的纵向输送装置41的上方。
因此,即使秆长大,上述纵向输送装置41回转到最大回转位置,右上部输送装置38与纵向输送装置41的间隔打开,并且两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的错位使输送的割取稻秆扭转,也可使输送的割取稻秆的中部不朝外侧凸出地进行引导,使穗前端可确实沿右上部输送装置38的输送面引导地防止输送姿势的破坏。
支持上述辅助导杆54的构成不限定于延长支架52,也可为支承于纵输送装置41侧的构成。另外,辅助导杆54也可不是一根,而可在上下设置多根,也可不是圆杆,而是由板体形成导向体。
下面详细说明联合收割机的油冷却器。
首先说明发动机室的构成。
如图11-图13所示,上述驾驶座10下方构成为发动机室70,在该发动机室70的上部将驾驶座10后部作为收容空气滤清器72的空气滤清器室71。
在发动机室70内收容发动机73和散热器74,朝外侧(行走方向右侧)配置设于该发动机73的输出轴上的冷却扇25,在该冷却扇75的外侧位置配置散热器74,在该散热器74与冷却扇75间设置护罩76以防止冷却风扩散。
另外,上述护罩74的外侧由立起设置于机架77的左右安装支架78、79固定支承,在该安装支架78、79间架设用于安装空气过滤器81的过滤器支架80,由该空气过滤器81防止尘埃进入到发动机室70内。
该发动机室70的开口侧由发动机罩82封闭。该发动机罩82一体构成载置驾驶座10的上面罩、前面罩及侧面罩82a,能以设于侧面罩82a下部的回转轴83为中心朝外(右)侧回转从而开放,可容易地打开前方和上方对发动机73进行维修。
另外,在上述侧面罩82a设置吸入口84a、84b,该吸入口84a、84b由空气过滤器85a、85b覆盖,防止尘土进入,可由该空气过滤器85a、85b和上述空气过滤器81进行二级除尘。空气从该吸入口84a、84b流入到上述空气滤清器72。
下面,说明设于侧面罩82a内的油冷却器86的安装构成。
如图11-图14所示,油冷却器86的上部通过上安装板89连接固定在上述侧面罩82a的下背面板87的上部,在该下背面板87设置有通气口87a,冷却风通过该通气口87a流入到上述发动机室70内。
一方面,油冷却器86的下部通过下安装板90连接固定到从侧面罩82a的侧板92、92朝内侧凸起设置的撑条91、91,该撑条91、91在上述通气口87a下端的上方配置于外侧方位置。
因此,油冷却器86在侧面罩82a内以上部朝内侧方倾斜的姿势配置在从上述散热器74离开的位置。为此,如图11所示,从上述吸入口84、84b流入并流过流路内的冷却风93由于大体垂直地通过油冷却器86的冷却面86a,所以油冷却器86的压力损失时间小,可减轻油冷却器86导致的风速下降。
即,在发动机73的外侧方位置配置散热器74,由发动机罩82覆盖该散热器74的外侧,在该发动机罩82内部配置油冷却器86,在这样的构成中,由于在发动机罩82内的冷却风流路内将该油冷却器86配置到离开上述散热器72的位置,所以,与油冷却器68相撞、在风速下降部产生的冷却风也在到散热器的范围都均匀,因此,当到达散热器74时,不产生极端的风速下降部,可确实地防止尘土附着到该散热器74。
在发动机罩82内的冷却风流路内,可减少风速下降地倾斜配置油冷却器68,所以,可使冷却风的风速保持为高速,可提高冷却效率,并大幅度减轻尘土在散热器74的附着。
另外,如图11、图12、图14、图17所示那样,在上述油冷却器68的下边,与油冷却器68的吸入侧软管98和排出侧软管99连通,在该软管98、99的中部外嵌固定环109、109,由该固定环109、109确实地支承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软管98、99,并且不会因发动机73的振动等产生破损。
该固定环109、109内插固定到在支承撑条108开口的连通孔108a、108b,该支承撑条108固定设置在上述下背面板87下部外侧面。
上述吸入侧软管98通过图中未示出的排油软管与HST104连通,将从液压箱101通过过滤器102、管路过滤器103注入到HST104升了温的驱动油送入到油冷却器86内,由冷却风进行空冷。在该油冷却器86内冷却了的驱动油通过上述排出侧软管99注入到液压箱101内,该液压箱101内的驱动油通过上述过滤器102、泵105压送到阀CV106,由该阀CV106伸缩控制图1所示升降缸107,从而可使割取部6升降。
另外,如图12、图15所示,上述侧面罩82a下部如上述那样支承在回转轴83,在该回转轴83的上方凸起设置限制销95,在该限制销95可滑动地外嵌限制板94的长孔94a。该限制板94的下端部支承在限制轴97,该限制轴97设于上述限制销95与回转轴83之间,通过撑条96固定设置在上述安装支架78前面。
在这样的构成中,当侧面罩82a以回转轴83为中心朝外侧回转时,侧面罩82a上的限制销95也以回转轴83为中心回转,同时在限制板94的长孔94a中从一端滑动到另一端,当侧面罩82a以特定角度回转时,限制销95卡在长孔94a的另一端,使侧面罩82a不能进一步回转。
在这样回转的侧面罩82a内部,如上述那样固定支承油冷却器86,与该油冷却器86连通的软管98、99也固定支承在侧面罩82a的下背面板87,而且,该软管98、99为可在上述回转轴83近旁折曲的弹性体,所以,油冷却器86可与侧面罩82a一起回转特定角度。
即,油冷却器86支承在发动机罩82内部,可与发动机罩82一体回转,所以,只要使发动机罩82回转,即可马上确认散热器74的状况,大大提高散热器74的维修性。
下面说明上述油冷却器86和空气过滤器81的维修性。
如图11、图16所示,在上述侧面罩82a外侧面的上下途中部以枢轴支承前面罩88,该前面罩88可以其上边为中心朝侧方开放。
即,发动机罩82的外侧可容易开闭地由前面罩88覆盖,所以,附着在油箱冷却器86的尘土等,也可通过开放前面罩88露出油冷却器86后喷吹空气而容易地除去,可容易而且迅速地进行包含油冷却器86的更换等的油冷却器86的维护管理作业。
另外,如图12、图14所示,在上述过滤器支架80的各外周缘形成断面呈U字状的滑动导向构件80,其中的左右两缘和下缘的滑动导向构件80a固定在过滤器支架80外侧面,上缘的滑动导向构件80b可自由脱开地设置。
在这样的构成中,当要拆下空气过滤器81时,如图15时,首先以上述回转轴83为中心朝外方回转侧面罩82a,露出空气过滤器81,之后,取下上述滑动导向构件80b,沿滑动导向构件80a朝上方拔出空气过滤器81;当安装空气过滤器81时,可按相反的顺序进行。
即,在油冷却器86与散热器74之间设置空气过滤器81,可容易装拆地设置该空气过滤器81,所以可容易而迅速地进行空气过滤器81的维修管理作业。
由于如上述那样构成,所以本发明可具有以下效果。
第一,在发动机的外侧方位置配置散热器,由发动机罩覆盖该散热器的外侧,在该发动机罩内部配置油冷却器,在这样的构成中,由于在发动机罩内的冷却风流路内将该油冷却器配置在离开上述散热器的位置,所以可不受油冷却器妨碍地使冷却风良好地流动,确实防止尘土附着在散热器。
第二,由于在发动机罩内的冷却风流路内可减轻风速地倾斜配置上述油冷却器,所以可将冷却风的风速保持为高速,可提高冷却效率,同时进一步减轻尘土在散热器的附着。
第三,上述油冷却器支承在发动机罩内部,可与发动机罩一体回转,所以,只需使发动机罩回转,马上可以确认散热器的状况,可大幅度提高散热器的维修性。
第四,由于上述发动机罩的外侧可容易开闭地由前面罩覆盖,所以附着在油冷却器的尘土等也可通过开放前面罩喷吹空气而容易地除去,可容易而且迅速地进行包含油冷却器的更换等的油冷却器的维修管理作业。
第五,由于在上述油冷却器与散热器之间设置空气过滤器,可容易装拆地设置该空气过滤器,所以空气过滤器的维修管理作业也可容易而迅速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