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流纺纱机上使纱线生头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气流纺纱机上使纱线生头的方法,在这些装有维护(attending)装置的纺纱机上进行纱线和纺纱杯准备生头工作的步骤,并且在这些纺纱机上手动完成这样纱线和纺纱杯准备生头工作的步骤。
本发明还涉及气流纺纱机上的使纱线生头的装置,包括多个彼此依次设置的工作机构,每个工作机构包括纱线产生纺纱机构、纱线拉离机构和绕纱装置。背景技术
在气流纺纱机的生头过程中,包括将生头纱线端插入纺纱杯中、纱线开始由纺纱杯拉离以及开始绕纱,纱线拉离速度和绕纱速度的差别导致了在纺纱阶段开始时拉离机构和绕纱装置之间地部分内的纱线发生松弛,绷得不够紧而在筒管表面卷绕成线圈。这样的线圈卷绕对以后的纱线处理造成不良影响并导致最终产品的缺陷,例如在染色中,由于纱线未卷绕过程中纱线张力的波动而导致纱线断裂。
在装有维护装置的自动纺纱机中,通过以下方式克服该缺陷,即通过维护装置首先使纱线生头,然后当开始纱线拉离和卷绕时至少控制绕纱装置直到达到稳定工作状态为止,然后仅将筒管和纱线传递给机器的工作机构的拉离和卷绕机构,由此可以使维护装置移动到另一工作机构。该过程延长了工作机构维护所需的时间,并且如果是高生产率纺纱机则要求必须使用多个维护装置。
在手动操作或半自动纺纱机中,没有根本解决该问题,降低了特别是半自动纺纱机中的纱线质量,其中在生头过程中操作者仅手动操作清理纺纱杯并准备供生头的纱线,即完成所需纱线长度的展开和计量并将纱线导入机器工作机构的生头装置。通过工作机构和/或通过机器的控制装置完成所有其它包括计时的生头步骤。但是,通过调节拉离速度或绕纱速度,不能避免在生头后由于工作机构的拉离和绕纱装置之间的纱线松弛,因而形成线圈,因为通过机器设计非调节地固定了拉离速度和绕纱速度。发明内容
通过在本发明气流纺纱机上使纱线生头的方法减少或完全克服了上述背景技术的缺点,其原理是,至少在纱线拉离开始时,向工作机构的负压管的吸纱线孔施加负压,在开始纺纱阶段时绕纱速度不足而导致纱线拉离机构和绕纱装置之间的纱线松弛以致产生纱线线圈,将该纱线线圈吸入该孔,接着在负压管中的纱线线圈随绕纱速度增大到其标准工作值而开始缩小,直到完全消失,由此停止工作机构的负压管连接。以该方式,防止了由松弛纱线产生的线圈在最终卷装中的沉积,因此提高了纱线质量。
在纺纱开始阶段,通过将纱线吸入气流纺纱机工作机构的负压管中,保持了足够绕纱张力。该方法可以应用于所有气流纺纱机,但是在完全手动操作的机器中,特别是由于采用这样的机器获得低质量和质量不稳定的接头工(piecer),认为其应用是多余的。
本发明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特别应用于半自动气流纺纱机,其中手动完成纺纱杯和纱线生头准备,而最终生头步骤由机器工作机构的部件完成。从随后的纱线处理观点来看,所纺出纱线的质量和绕纱质量得以提高而极大地满足了要求。
本发明的方法也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半自动气流纺纱机,其中至少一些最终生头步骤是与纺丝机构的关闭时刻相关计时地开始或完成。
本发明的方法还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安装有维护装置的自动气流纺纱机,这些维护装置完成所有纱线和纺纱杯准备生头的步骤以及最终生头步骤,至少包括:开始将单头(singled-out)纱线输送到纺纱杯中,使纱线的生头端落在纺纱杯的凝聚槽上,开始纱线拉离和卷绕。本方法的原理是,最迟在纱线拉离开始的时刻,维护装置发出命令对工作机构负压管的吸纱线孔使用负压,并停止其在已经完成最终生头之后在受到维护的工作机构上的工作,同时来自负压管吸纱线孔的负压作用于拉离机构和绕纱装置之间的纱线部分,在开始纺纱阶段由于拉离和绕纱装置之间纱线松弛而形成的纱线线圈被吸入到负压管中,该纱线线圈随着随后的绕纱速度增大到其常规工作值而开始减小以致完全消失,由此工作机构的负压管和负压源之间的连接被切断,因而通过维护装置缩短了工作机构维护所需的时间,并提高维护生产率,同时保持纺纱自动重新开始和接头工和绕纱的质量。
本发明原理在于,临时存储纺出纱线的负压管的吸纱线孔位于拉离机构和纱线装置之间的纱线通道附近,负压管是气流纺纱机工作机构的部件,并适于通过可控制的方式连接负压源。该结构在开始纺纱阶段保持了足够的纱线张力并防止在被卷绕的筒管上形成线圈。本发明的结构可以应用于安装有维护装置的自动纺纱机、半自动纺纱机和手动操作的纺纱机上。
负压管最好通过阀连接负压源,该阀连接控制机构并至少共用于机器的两个工作机构,保证了方便和可靠地控制阀并降低机器的生产成本,或者该阀共用于一个机器局部的工作机构,它还提高了每个机器的生产成本。但是在机器设计中必须对真空系统中负压的尺寸确定给予应有的考虑。附图说明
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装置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机器的工作机构的横截面视图;
图2是图1的工作机构的前视图;
图3显示具有一个阀的本发明实施例,该阀用于操作两个工作机构;以及
图4显示具有用于整个机器的一个阀的本发明实施例。具体实施方式
气流纺纱机包括多个依次设置的工作机构,每个部件适于独立地由纱条生产纱线并将产生的纱线卷绕在筒管上。依据公开在专利CZ284295中的半自动纺纱机说明本发明装置。
每个工作部件包括纺纱机构1和位于纺纱机构1下面并将纱条3输送到纺纱机构1的给料装置11中的纱条筒2,给料装置11包括与控制机构A相连的给料离合器111。给料装置11之后设置由纱条3单股抽出单纤维的单股抽出(singling-out)装置12。进入纺纱杯14内腔的单股抽出纤维的输送道13与单股抽出装置12相连,纺纱杯14的最宽部具有凝聚槽141,该纤维槽141用于在由旋转纺纱杯14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使单股抽出纤维形成纤维带31。
以公知的方式,通过拉离管15将纤维带31转换成由纺纱杯14传递的纱线32,通过纱线显示和质量传感器6将纱线32导入拉离机构4,拉离机构4装在所示的包括拉离辊41和安装在压力杠杆43下面的压力辊42的本发明中,并运动到在拉离辊41圆周之上的其工作位置。在斜离的位置,压力辊42的圆周和拉离辊41的圆周之间有间隙。压力辊43与控制电磁铁5连接,电磁铁5依次与控制机构A连接。
通过纱线显示传感器7和公知的纱线分配装置8将纱线32由拉离机构4导入包括驱动辊91的绕纱装置9内,驱动辊91沿机器长度穿过并与绕纱筒管92配合,绕纱筒管92的管93固定在筒管支架的臂94上,以公知方式设置该筒管支架,使其可由绕纱装置91的驱动辊91上卸下,并且在纺纱过程的中断时停止筒管92的转动。筒管支架的臂94还适于打开以增大其相互距离,从而允许取出绕纱筒管92并使腾空的管93得以插入并固定在筒管支架的臂94之间。纱线显示传感器7连接控制机构A。在所示的的实施例中,通过第二控制打结杆(tie-rod)52使筒管支架的臂94连接控制电磁铁5。
该装置还包括连接生头偏转电磁铁201的生头偏转(生头deflecting)件20,电磁铁201还连接控制单元A。生头偏转件20位于拉离管15的出纱孔和拉离机构4或纱线32的显示和质量传感器6之间,并用于使纱线32偏转以便形成纱线32的生头储备,从而在生头过程开始时放出储备的纱线32,并且还可以使纱线32的生头端落在纺纱杯的凝聚槽141上。
图1显示了工作机构的控制机构A。在图2中,工作机构的控制机构A与机器局部的控制机构AA互连,控制机构AA依次与机器的控制机构AAA互连。根据其中控制机构为工作机构的控制机构A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但是,在上述实施例中,控制机构还可以是机器局部的控制机构AA和/或机器的控制机构AAA。上述的和下面的控制机构A旨在表示工作机构的控制机构A和/或机器局部的控制机构AA和或机器的控制机构AAA。
在拉离机构4和绕纱装置9之间、靠近纱线32的通道处设置负压管10的吸纱线孔101,负压管10通过阀102与负压管道103相连,沿气流纺纱机相应侧的长度设置该负压管道103,并与公知的负压源104连接,负压源104为真空泵或通风机。阀102连接控制机构A。在图1和2所示的实施例中,阀102设置在机器的每个工作机构中并单独连接每个工作机构的负压管10。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阀102可以共用于两个或多个工作机构,如图3和4所示。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阀102共用于两相邻工作机构的负压管10并连接两个工作机构的控制机构A,或者连接机器局部的控制机构A。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阀102公用于整个机器局部,相应机器局部的所有工作机构的负压管10连接到该阀102上,并且该阀用于施加其与相应机器局部的控制机构A和/或机器的控制机构和/或相应机器局部的工作机构的控制机构相连的控制功能。
在气流纺纱机中的生头过程以一种与机器设计一致的公知方式开始进行时,对生头纱线端引导使其落入纺纱杯14内,当其到达凝聚槽141时与纤维带31连接,并以纱线32的形式开始得以拉离或在筒管92上绕纱。在图1和2所示的实施例中,通过由控制机构A发出的命令以打开阀102并连接负压源104,开始在发生生头过程的工作机构负压管10前拉离纱线32。由于在生头完成后不久,开始由纺纱杯14拉离的纱线32和开始将纱线32绕在筒管92时,绕纱速度低于拉离速度,过量纱线32被吸过吸纱线孔101而进入负压管10,因此保持足够的绕纱力并防止纱线松弛、形成线圈,并且将其绕在筒管上。在筒管92加速到常规的工作速度后,微微高于拉离速度,连续消耗负压管10中的纱线32直到将其全部消耗完了,于是控制机构A发出命令以断开负压管10与负压源104的连接。
最好在生头开始后的预定时间间隔后,控制机构A发出断开负压管10和负压源104连接的命令,由于具有足够的时间储备,考虑到该时间间隔足以拉离完事先吸入负压管10的松弛的纱线32,从而减小在纱线32卷绕中形成纱线线圈的危险性。
负压管10可以容纳与控制机构A相连的公知纱线显示传感器,控制机构A接着在纱线32完全由负压管10拉离完后发出命令以断开负压管10和负压源104的连接。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在生头时,形成实际受生头过程及其相邻生头机构控制的生头机构负压管10与负压源104的连接,生头机构连接相同阀102。在生头工作机构上,负压管10的吸纱线孔101接收吸入其中的纱线32,而在相邻操作中,来自负压管10的吸纱线孔101的负压对连续卷绕在筒管92上并且不吸入负压管10的纱线32的卷绕没有消极影响。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在生头过程中整个机器局部的工作机构的所有负压管10连接负压源104,仅有其中进行生头的工作机构通过吸纱线孔101将松弛的纱线32输送到负压管10中。图3和4显示了负压管10脱离与负压源4的连接的实施例,参照图1和2所示的实施例进行同样的说明。
具有本发明负压管10的生头纱线32装置不限于应用于半自动纺纱机的所述实施例,但是可以并且还用于其它半自动纺纱机的实施例,例如公开在专利CZ284729或实用新型CZ10295中的半自动纺纱机。装有负压管10的生头纱线装置还可以用于手动操作机,其中由操作者连接阀和脱开阀的连接,或由操作者仅仅连接阀而由定时器脱开(操作的关闭、开始)阀的连接。
类似地,具有负压管10的生头纱线装置还可以用于自动气流纺纱机,该纺纱机的维护由维护装置提供。在这样的机器中,安装在负压管10中的生头纱线装置使维护装置简化并特别缩短了维护装置停在维护工作机构的时间间隔。维护装置适于沿机器的工作机构移动,并安装有用于实现在给定工作机构中重新开始纺纱所需要的部分功能。维护装置完成纺纱杯14准备生头的步骤,即打开纺纱机构1,清理纺纱杯14,关闭纺纱机构1,以及完成纱线32准备生头的步骤,包括检测筒管92上的纱线32端部,展开纱线32的所需长度,产生纱线32的生头端并将其插入到纺纱机构1的拉离管15内。在执行纱线32生头准备后,按照常规,纱线32部分地位于工作机构的适当部件内,部分地位于维护装置的适当部件内。在完成准备生头步骤后,维护装置开始执行最终生头步骤,至少包括开始将单头纤维输送到纺纱杯14内、使使纱线生头的端部落在纺纱杯14的凝聚槽141上并开始纱线32的拉离和卷绕。在单头纤维开始输送到纺纱杯14内之前,按照常规,纱条3开始输送到单头装置2内后,将一团纱条纤维以公知方式移出纺纱杯14。最迟在开始纱线拉离时,维护装置发出命令以对工作机构负压管10的吸纱线孔101使用负压,即命令阀102连接负压管和负压源,以便纱线32处于纺纱开始阶段,受到拉离机构4和绕纱装置9之间的区域内吸力作用,由在开始纺纱阶段中纺纱速度不足而在拉离机构和绕纱装置9之间产生多余纱线32,通过吸纱线孔101将该多余的纱线32吸入其中产生纱线线圈的负压管10。在重新开始完全常规的绕纱速度后,负压管10中的纱线线圈开始缩小以致完全消失(耗尽),此后负压管10脱离与负压源104的连接。在最终生头步骤完成后,发出信号以负压管10的对吸纱线孔101应用负压,并将纱线32传递到工作机构的部件内,维护装置停止其在维护工作机构上的工作并准备移动到需要维护的另一工作机构。因此维护装置节省了时间,否则需要在生头过程的开始阶段中设置工作机构的状态,即修正纱线拉离量和绕纱量之间的关系。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还包括这些实施例及其等同物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