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刺绣品的托裱工艺 本发明是把刺绣品进行托裱,像字画一样经托裱后收藏或悬挂。涉及的是托裱技术领域。
现有的刺绣品是镶框摆设,或通过其它载体表现其美感。
现有的字画是在宣纸上作字作画,经托裱装祯后收藏或悬挂。
上述的两种技术,作为刺绣在框中或载体的表现方式,其收藏不便,占空间大,不易于悬挂,美感表现不充分。而字画作品虽然流传多年,但不能体现刺绣独特的艺术品格。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把刺绣的艺术品格与字画的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为一体,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取其两种技术的精华,把该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取花凌布、凌布、绢布做底板,在底板上进行刺绣。
制备特制浆糊备用。
把刺绣品作为画芯,以宣纸作底,用特制浆施行一托、二托或三托。
托好的画芯平放于刷好浆糊的墙板上。
待自然干燥后进行剪裁,使其规格化,成为画芯。
剪裁后的画芯一次裱于宣纸上,作为画件。
画芯和画件的组合件,再托裱于凌子上,上无木和地轴,进行装祯即为成品。
以上叙述,呈现了本发明的工艺即:
取材--刺绣--备糊--托画芯--上墙--剪裁--画件--上墙--组合--装祯--成品。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以详细说明:
用花凌布、凌布、绢布都可以做画芯布,此布刺绣史上没有用过,因为这几件布是裱画用的,质料特别脆、刺绣需要撑子,此种布都怕拉,一拉一个洞,此布上撑子前四周要用布围起来才能上撑子,然后才能进行刺绣,此布绣成后,已经是满身小洞了,这时候要做修复工作,要用针一根一根把布丝拨回位然后用高压熨斗把绣品熨平,修复的绣品不能时间长就得进行托浆,因为时间一长又出洞。
浆糊的配方:
面粉500克,胶20~50克,矾10~30克。
水300~420克。搅拌均质。托裱工艺作以下简述:
因为画芯布的是绣的,所以干托效果比较好,把空纸铺到工作台上底下垫上几张吸水纸,然后上浆子,要看绣品的厚度上浆子,刷时必须均匀,然后两个人把绣品用圆根卷好一点一点往下放,一个人用刷子把放下来地绣品一点一点往纸上粘,全部过程要万分注意绣品出皱纹,全部托到纸上以后开始从上到下一遍一遍刷,然后左右一遍一遍刷,轻轻地拍打,把该凸该凹的地方都刷,拍出来,然后把绣品抬到墙上,墙上已刷好了浆子,这个墙和纸画上墙不一样,纸画上墙是立着,绣品上墙是躺着的,温度不能加火烤,不能用热风吹,不能太阳晒,温度在20℃左右最好,2-3天取下来进行复托,画芯复托前,在工作台上铺好吸水纸把宣纸放在水纸上,然后上2号浆子把画芯用根卷起来一点一点放到纸上,然后轻轻的拍打,刷多遍,要拍实,最后用3号浆子上墙,贴平,自然干燥,看绣品干透才能下墙。
托花凌布:把工作台擦干净,把花凌布反面朝上铺在工作台上,用排笔蘸水把凌布刷湿,然后用毛巾轻轻吸干水,把凌布拉平,拉紧,然后上浆子,横刷、直刷2遍,浆子要均匀,把纸用根卷起来一点一点往下放,边放边用刷子刷,一定要刷实,不能有空洞,托完后上墙2天左右取下来,卷成卷,准备做画件用。
把下墙的画芯用尺子量好裁下来,再把本画需的画件一件一件裁好,底纸裁好。
在工作台上多铺几张吸水纸,把底纸铺到上面,然后上2号浆子,把画芯裱上去,画件一件一件裱上去,全部组合完成后,用3号浆子上墙。托、裱分开叙述:
画芯一般情况托2遍,画件托一遍,裱只有一次,全部画组合的时候叫裱。
把托好的画芯、用裁刀裁好,量好画件的尺寸,把它也用裁刀裁下来,把裱画的底纸也裁好,然后经过刷浆子,把画芯、画件组合到一起一样一样裱到底纸上,全部组合完成。
用凌子作载体,上天木、地轴即为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