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改良的食品容器用盖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经改良的食品容器用盖材,特别是涉及容纳即食食品的容器上所用的层叠结构的盖材。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作为加注热水并放置所定时间后倒去热水即完成烹调的即食食品,市场上流行的有即食炒面、细面条、大米饭、糯米饭等即食食品。
对于这些即食食品用容器上的盖材,本申请人以往曾提出过如图12(A)所示的在复合片101上层叠表面片111的层叠结构片状盖材100。如图12(B)所示,该盖材100俯视呈圆形,其表面分为易剥离区域A和具有前述层叠结构的非剥离区域B。在易剥离区域A的复合片101与表面片111之间隔着易剥离层105,该易剥离层105是涂覆离型剂(易剥离剂:如剥离清漆)形成。
在易剥离区域A的复合片101上,沿其垂直剖面方向切设内径R的排水口形状的环状剥离线107,在与由剥离线107形成的复合片101上的切设面接触的表面片111背面地接触面上,设有内径r的(不形成易剥离层105)粘接部106。即,通过粘接部106使复合片101与表面片111相互粘接,在表面片111从复合片101剥离的同时剥离线107断裂,在复合片101上形成排水口。并且,如图13所示,通过将盖材100粘接(譬如热贴附)在即食食品用容器120的凸边部121上将容器120密封包装,构成即食食品用容器。
作为这种密封包装容器120的使用方法,如图12和图13所示,首先是将设在非剥离区域B外周的复合片101所组成的小翼片113拉起,将盖材100的一部分从凸边部121剥离,使容器120开口。在将热水注入容器120内之后,再次将小翼片113向凸边部121的外侧折入,重新封住容器120。然后,放置数分钟,以对容器120内的即食食品(未图示)进行烹调。
接着,将设在盖材100外周的表面片111所组成的小翼片112拉起,并将易剥离区域A的表面片111从复合片101上剥离,在复合片101上形成排水口。然后将容器120内的热水从排水口排出。
然而,内径R的剥离线107包含着内径r的粘接部106全体和易剥离层105的一部分。一旦受到冲模刀(拔ま型刃)的推压力和冲击,有时会因易剥离层105的剥离作用而沿着粘接部106的外周使表面片111意外剥离。
又,内径R与内径r通常是相互接近的内径值,故在剥离线107的切设位置与易剥离层105对位时,要求高度的方位精度。实际上,在采用这种结构时,离型剂的精密涂覆作业和对位需要相当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会导致盖材的制造损耗。
又,在一边拉起小翼片112以撕开撕开部109、一边将易剥离区域A的表面片111从复合片101上剥离的场合,即使沿着撕开部109形成易剥离线,表面片111也不会沿着撕开部109笔直撕开,而是引起表面片111的破裂(纸剥落),往往会影响盖材100的外观性。
这种现象有时会引起易剥离区域A的表面片111与复合片101之间的剥离强度增大或相互对位不准。
又,作为离型剂,以往经常使用的是尿烷系树脂和聚酰胺系树脂等热可塑性树脂、硝酸纤维素(硝化绵)树脂、或以这些混合树脂为主成分的离型剂(剥离清漆)。然而,一旦采用这种离型剂,则在生产盖材100时,需要在20~40g/15mm这种较小的范围内控制关系到表面片111剥离强度的离型剂。结果是难以稳定地供给盖材,而且在剥离表面片111时,其剥离强度不稳定,不能得到良好的剥离强度。
这样,采用图12所示的以往的盖材,有时会使易剥离区域A发生表面片111剥离性不良,特别是在采用由纸质表面片111时,会导致纸剥落。本发明目的在于,减轻在上述离型剂的精密涂覆作业以及复合片101与表面片111相互对位时劳动强度,并且防止易剥离层105引起的沿着粘接部106外周部的表面片111意外剥离,提高盖材的产品质量。
本发明提供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将表面片顺利地从复合片上剥离而不会出现纸质表面片111的纸剥落现象、容易露出/形成排水口的盖材。
发明的公开
参照图1,本发明的食品容器用盖材(以下称为“盖材”)是一种在复合片1上层叠表面片11的层叠结构的盖材10,包括:在复合片1与表面片11之间具有涂覆离型剂后形成的易剥离层5的易剥离区域A、设置在易剥离区域内并在该部位形成排水口的开口区域C、以及与易剥离区域A相邻设置的非剥离区域B;
还包括:沿复合片1的垂直剖面方向切设并在开口区域C形成排水口的第1剥离线7以及在表面片11的垂直剖面方向切设并沿着易剥离区域A与非剥离区域B的边界线形成的(用于剥离易剥离区域A的表面片)第2剥离线9;在开口区域C,在比由第1剥离线7在复合片1上围成的排水口切设面的面积小的范围内,复合片1与表面片11之间不设离型剂而相互粘接(未图示)。
所谓易剥离区域A,是通过离型剂可使表面片11容易从复合片1剥离的区域。所谓开口区域C,是在易剥离区域A内,形成排水口部分的复合片在与表面片11粘接的状态下从复合片剥离而形成排水口的区域。所谓非剥离区域B,则是在复合片1与表面片11之间不涂覆离型剂、故表面片11不容易从复合片11上剥离的区域。
采用这种结构的盖材,可将易剥离区域A的表面片11沿着第2剥离线9正可靠地剥离,通过易剥离区域A的表面片的剥离,可容易地在开口区域C沿着第1剥离线7开出排水口。为了便于排水口的粘接部分与第1剥离线7对位,且防止排水口的表面片落在容器内,将开口区域C中复合片1与表面片11间的粘接面积设定为由第1剥离线围成的切设面面积的约1/9~约4/9(未图示)。
此时,作为本发明盖材10的较佳形态,如图3所示,是将第1剥离线7形成的内径R的圆形切设面与表面片11背面的内径r的圆形粘接面设定为R/3≤r≤2R/3。其面积比相当于由第1剥离线7围成的切设面面积的约1/9~约4/9。
又,本发明盖材10的较佳形态是,易剥离区域A的盖材5将离型剂涂覆成图案状后形成。这种图案形状可采用网点图案、网眼图案、方格花样图案、砂眼(砂目)图案及它们的组合等,均可在本发明中使用。
在这些离型剂的图案状涂覆形态中,本发明最好是采用图4(A)所示的有规则地将离型剂涂覆成圆形等形状的网点图案状的涂覆形态,或是如图4(B)所示,除了有规则地将离型剂涂覆成圆形等形状之外,还涂覆成网点图案状。无论哪一种涂覆形态,最好都是离型剂的涂覆面积占易剥离区域面积的约60~约90%。
这样,通过采用将离型剂涂覆成图案状的方法,在开口区域C,不必再在第1剥离线7内为形成排水口而制作粘接部分。通过将离型剂涂覆成图案状,在沿复合片1的剖面垂直方向切设环状剥离线7时,就可防止因冲模刀的推压力和冲击引起复合片1与表面片11意外的不规则剥离(包括错位)。
又,本发明的又一形态如图5所示,是沿着易剥离区域A与非剥离区域B的边界线切设第2剥离线9,并沿着该剥离线9设置易剥离层30,在该易剥离层30上将离型剂涂覆成图案状。这样,可减小第2剥离线9上的表面片11对复合片1的剥离强度,便于易剥离区域A上的表面片11分离。如图5所示,因易剥离层30形成一定宽度,故通过对较宽的易剥离层打上标记,在将表面片11层叠在复合片1上时,就可容易地将两者相对定位。
又,本发明的又一形态如图6所示,是在易剥离区域A中的盖材外周部设有将排水口开口的表面片11剥离用的小翼片12,在小翼片12附近的易剥离区域A的外周边缘部(小翼片的安装基部)上,将离型剂涂覆成图案状,形成易剥离层40。这样,剥离表面片11时所需的力很小,便于易剥离区域A的表面片11的剥离。并且,在小翼片12附近以外的易剥离区域A的外周部上,通过将离型剂涂覆成网眼图案或网点图案以形成易剥离层41,可缓和盖材10热贴附在容器上时的表面片浮起。在此场合,作为易剥离区域A外周部的易剥离层41上的离型剂涂覆方法,最好是使离型剂的涂覆密度小于外周部以外的易剥离层5。
又,本发明的又一形态是在形成易剥离层5的离型剂中,含有离型剂重量的约5%~约95%的蜡。因离型剂含有所定量的蜡,在将热水注入食品容器时等,盖材受热后该蜡会化开,使易剥离区域中的表面片与复合片之间的粘接强度下降,就可容易地将易剥离区域A的表面片11从复合片1剥下。
本发明的又一形态如图7所示,盖材10在易剥离层17与表面片之间还设有清漆层(填缝清漆层)16。通过在表面片11上涂覆清漆层16,就可防止易剥离层17的剥离剂和蜡随着时间推移而移到表面片11上或被其吸收,由此可保持最佳的离型性,便于表面片的剥离。
又,本发明的又一形态如图8所示,是在从盖材10的外周部到第2剥离线9上或第2剥离线9的附近切设有切口15,切口15从表面片11贯通复合片1,由此,易剥离区域A的表面片11以切口15为界,可容易地从复合片11剥离。特别是在排水口开口用的小翼片12位于第2剥离线9附近时,通过上拉小翼片,就可从切口15向第2剥离线9顺利地撕开,故可防止小翼片断开或第2剥离线9附近的表面片的纸剥离。
又,本发明的又一形态如图9(A)所示,剥离线9不仅有连续的直线状剥离线,而且还可形成由相互向外侧扩展的不连续的一对剥离线5a构成的剥离带50。
对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A)和(B)分别为本发明一实施形态的盖材的纵剖视图及局部切除的俯视图。
图2为贴有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盖材的食品用容器的正面剖视图。
图3(A)和(B)分别为本发明另一实施形态的盖材的纵剖视图及俯视图。
图4(A)为表示涂覆成网点图案的离型剂涂覆状态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B)为表示涂覆成网眼图案的离型剂涂覆状态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A)和(B)分别为本发明又一实施形态的盖材纵剖视图及其局部切除的俯视图。
图6(A)和(B)分别为本发明又一实施形态的盖材纵剖视图及其局部切除的俯视图。
图7(A)和(B)分别为本发明又一实施形态的盖材纵剖视图及其局部切除的俯视图。
图8为本发明又一实施形态的盖材的后视图。
图9(A)和(B)分别为本发明又一实施形态的盖材的俯视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10为表示本使用发明一实施例的盖材的食品用容器使用状态的局部切除剖面图。
图11为表示使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盖材的食品用容器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12(A)和(B)分别为以往的盖材的纵剖视图及其局部切除俯视图。
图13为表示贴有以往盖材的食品用容器的正面剖视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的盖材通常是如图1(A)和(B)所示的在圆形状或多边的复合片1上层叠表面片11的层叠结构的盖材10。该盖材10可分为:在复合片1与表面片11之间涂覆离型剂形成易剥离层5的层叠结构的易剥离区域A、设置在易剥离区域A内并在该处形成排水口的开口区域C、以及与易剥离区域A相邻设置的具有该层叠结构的非剥离区域B。
在开口区域C,设有沿着复合片1的垂直剖面方向切设成环状并形成排水口的第1剥离线7。
剥离线7是从复合片1的背面侧(与表面片11相反的一侧)用冲模刀切制,在将易剥离区域的表面片剥离时,由形成环状的第1剥离线7划分的复合片的一部分在保持与表面片1粘接的状态下剥离。
又,在表面片11上,基本沿着易剥离区域A与非剥离区域B间的边界线,在易剥离区域A或区域A与B的边界线上,在表面片11上的剖面垂直方向形成将表面片11从复合片1剥离用的第2剥离线9(参照图1(B))。该第2剥离线9既可是直线状的连续的剥离线,也可是不连续的譬如缝纫机线迹状的剥离线,或者是如后所述的将相互向外扩展的不连续剥离线并排多行的剥离带,可选择合适的使用。
在开口区域C中,在比由第1剥离线7在复合片1上围成的排水口切设面面积小的范围内,复合片1与表面片11之间不设离型剂而相互粘接(图1中未示)。粘接部分可以是面积小于第1剥离线7切设面,也可如图3(B)所示,在内径r的一个圆上形成粘接面,也可如图4(A)所示,形成网点状等图案,或者除了它们的组合之外,形成十字状等形状。
又,在易剥离区域A,设有从其外周边缘部凸出的小翼片12。该小翼片12是由表面片11组成的小翼片,通过将它拉上而将表面片11从复合片1上剥离。该小翼片12不一定只用表面片11组成,也可是在表面片11上用强粘接力粘贴的其它类型的小翼片,或者也可是具有由复合片1和表面片11组成的层叠结构、并在小翼片的安装基部设置穿通复合片1的剥离线的小翼片。
又,在非剥离区域B,设有从其外周边缘部凸出的小翼片13。该小翼片13是由复合片1组成的小翼片,通过将它上拉而将盖材10从容器凸边部上剥离,使容器敞开。该小翼片13也可是例如包含表面片1和复合片1双方的结构,或者是用强粘接力粘贴在复合片1上的独立的小翼片。
虽然最好是设置小翼片12、13,但如果可以让表面片11、复合片1或盖材10分别在无小翼片的状态下剥离,则不设小翼片也可。
采用上述的盖材,可在易剥离区域A将表面片11从复合片1剥离,由此在开口区域C形成排水口,同时可将易剥离区域A的表面片11沿着第2剥离线9与盖材分离。
并且,如图2所示,通过将本发明的盖材10贴在盖材容器20(塑料制或纸制容器)的凸边部20(譬如热贴附),再将容器20密封包装,就可构成即食食品用容器。
本发明又一形态如图3(A)和(B)所示,在开口区域C,由沿复合片1的垂直剖面方向切设的剥离线7构成的复合片1上的内径R的切设面与表面片11背面的2R/3以下的内径r(不形成易剥离层)的粘接面6粘接(对置)。即,粘接面6被围在内径R的切设面内。如果内径r大于2R/3,就难以使内径R的切设面与粘接面6相互对位。因此,通常根据内径R的大小适当设定内径r,最好是设定为约2R/3以下(面积约为4/9以下),更好是约R/3~约2R/3(面积约为1/9~约4/9)。当形成排水口的第1剥离线7的形状为方形或椭圆形时也同样,在此场合,粘接面的面积为由第1剥离线7围成的切设面面积的约1/9~约4/9。通过这样构成粘接面6,可容易地进行排水口部分的对位,并且有效防止排水口部分的复合片向容器内剥落。
这样设定粘接面6的效果无论是对离型剂全面涂满易剥离区域的场合、还是对如后所述的在易剥离区域A涂覆成图案状的场合均有效。
又,在将形成排水口的剥离线7做成圆形时,内径R的大小只要是可顺利排出热水、且不会被烹调复原后的即食食品堵住排水口即可,例如在做成圆形时,以约5mm≤R≤约7mm为佳,最好是约5.5mm≤R≤约6.5mm。在此场合,若粘接面6也是圆形的,其内径r最好设定为约2.0mm≤r≤约4.3mm。切设在易剥离区域A上的排水口数量当然可根椐放入容器内的食品量和种类等可任意调整。
作为离型剂的涂覆形态,除了在易剥离区域A全面涂满离型剂的形态外,还有在区域A全面涂覆成图案状的形态。例如,除了图4所示的网眼图案、网点图案之外,本发明还适用方格花样图案、砂眼(砂目)图案及它们的组合。
具体来讲,本发明最好是将离型剂涂覆成图4(A)所示的网点图案和图4(B)所示的网眼图案(在图4(A)和(B)中,斜线部表示剥离剂涂覆部分)等图案。
采用这些涂覆形态时,易剥离区域A中也包含开口区域C,譬如在将离型剂涂覆成网点图案时,最好网点直径为约0.5~约1.5mm、网点线数为约0.5~约2.0根/mm,在涂覆成网眼图案时,最好网眼孔径为约0.3~约0.5mm、网眼线数为约0.5~约2.0根/mm。在此场合,易剥离层5上的离型剂涂覆面积占易剥离区域A的约60~约90%。
一般为了在已形成易剥离层5的复合片1上形成排水口而用冲模刀切设剥离线7时,易剥离层5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易剥离性,即,不会因冲模刀的推压力和冲击而沿剥离线7边缘发生意外不规则剥离。换言之,易剥离层5既要保持适度的易剥离性,又要保持可防止意外不规则剥离发生的一定程度的粘接性。为了保持这种适度的易剥离性,如前所述,最好是将离型剂涂覆成网点图案、网眼图案、方格花样图案、砂眼图案等,并将其涂覆面积调整为前述的面积。通过这样将离型剂涂覆成图案状,即使是在排水口部分,在约10~约40%的面积范围内,复合片与表面片之间不设离型剂而相互粘接。因此,在开口区域C中,即使没有特意为形成排水口而形成粘接部分,排水口部分的复合片也不会因粘接力不足而剥落到容器内。但为了增大排水口部分的表面片与复合片的粘接强度,最好是在排水口部分另外设置与区域A全面的图案不一样的粘接部分。
本发明的又一形态如图5(A)和(B)所示,在易剥离区域A的离型剂涂覆成图案状的盖材上,在沿着易剥离区域A与非剥离区域B的边界线切设的第2剥离线9上形成的易剥离层30是将离型剂涂满形成的。
采用这种易剥离层30,由于第2剥离线9上的表面片11对复合片1的剥离强度减小,因此在第2剥离线9上可容易地将易剥离区域A的表面片11分离,又,通过使易剥离层30带具有一定宽度,可将较宽的易剥离层30作为标志,便于在将表面片11层叠在复合片1上时的相对性定位和与第2剥离线9之间的对位。
本发明的又一形态如图6(A)和(B)所示,在易剥离区域A的离型剂涂覆成图案状的盖材10上,为了减小盖材10开封时表面片11的剥离强度,在小翼片12附近的易剥离区域A的外周部,在复合片1与表面片11之间涂满离型剂以形成易剥离层40。
又,在小翼片12附近以外的易剥离区域A的外周边缘部41上,为了使盖材10具有表面片11不会剥离的一定程度的剥离强度,在复合片1与表面片11之间,将离型剂涂覆成约0.5~约3mm直径的网眼图案或约0.5~约3mm直径的网点图案,以形成易剥离层41。如果网眼图案的直径小于0.5mm,会减小盖材热贴附在容器上后的剥离强度,使表面片容易剥离,反之,如直径大于2mm,会使易剥离强度过大。同样,在采用网点图案时,如果网点图案的直径大于3mm,会减小盖材热贴附在容器上后的剥离强度,使表面片容易剥离,反之,如直径小于2mm,会使易剥离强度过大。在此场合,外周部41上的离型剂涂覆面积(密度)与在外周部以外的易剥离区域5涂覆成图案状的离型剂涂覆面积相比,大致相同或更小,因此,外周部41的粘接力与其它的易剥离区域5的粘接力相比,相同或更大。
根椐本发明人的实验,在易剥离层的网眼图案的直径为约0.3mm时,热贴附之前的表面片的剥离强度为约40~约50g/15mm宽度,一旦在约160~约190℃温度中进行盖材的热贴附,剥离强度会下降到约25~约30g/15mm宽度,表面片容易剥离。然而,当易剥离层的网眼图案的直径为约0.5mm时,热贴附之前的表面片的剥离强度为约50~约70g/15mm宽度,热贴附后也无变化,看不到表面片浮起等不良现象。
上述本发明各形态的盖材10最好是在易剥离区域A的形成易剥离层5的离型剂中含有约5%~约95重量%的蜡。通常,作为用于从层叠结构的片材剥离表面片的离型剂,使用以硝酸纤维素(硝化绵)树脂、尿烷系树脂和聚酰胺系树脂及它们的混合树脂为主成分的剥离清漆。但使用这些离型剂时,剥离性不稳定,难以获得轻松的开封性。如果将这些剥离清漆和蜡混合,并将蜡含量调整为离型剂的约5%~约95重量%,则在为烹调容器内的即食食品而向容器内加注热水时,热水的热量就可使离型剂中的蜡成分化开(渗出现象),降低复合片1与表面片11的粘接强度,改善剥离性。作为具有这种性质的蜡,有聚乙烯系蜡、剥离清漆蜡、脂肪族氨基系蜡及它们组合而成的蜡。
在采用添加了蜡的离型剂时,作为易剥离层5上的离型剂涂覆方法,除了前述的在易剥离层5全面涂满的方法外,还可采用图4至图6的图案状涂覆方法。在此场合,蜡的含有量也可以是前述范围的含量。
本发明的又一形态如图7(A)和(B)所示,是在前述的各种盖材10上,在易剥离区域A的表面片11的背面涂覆清漆层(填缝清漆层)16,制成由复合片1、易剥离层5、清漆层16、表面片11构成的层叠结构的盖材10。
通过在表面片11的背面再设置清漆层16,在将表面片11从复合片1上剥离时,可消除表面片11的纸剥落现象,顺利地进行剥离。这是因为可通过涂覆清漆层16来解决在离型剂与表面片之间、例如随着时间推移而使离型剂被表面片吸收而导致剥离性劣化等问题。
涂覆清漆层时易剥离层5的所谓“适度的剥离性”是指在剥离试验时约10~约20g/15mm范围的粘接强度。即,若不到10g/15mm的粘接强度,有可能因易剥离层5上的层间剥离而在制造过程中造成自然剥离,反之,若超过20g/15mm的粘接强度,则粘接强度过大。为调整这一粘接强度而涂覆的清漆层最好是采用硝化绵系(硝酸纤维素)树脂与尿烷系树脂、氨基醇酸系树脂(ァミノァルキレッド)、聚酰胺系树脂等的混合清漆。在设置清漆层16时,形成与清漆层16对接的易剥离层5的离型剂最好含有其重量的约20%~约85%的蜡。
本发明的又一形态如图8的盖材10的后视图所示,是在第2剥离线9上的盖材外周部设置切口15。在此场合,切口15贯穿盖材10的剖面,从盖材外周部延伸约数mm。并且,切口15最好是设置在与第2剥离线9重合的位置或略靠非剥离区域B的位置上。
在图8所示的盖材10上,小翼片12是一种表面片与复合片的层叠结构,在小翼片12的安装部位(基部)上,设有贯穿复合片1的剖面的小翼片剥离用剥离线14,其一端设在第2剥离线9上。小翼片剥离用剥离线14是用冲模刀从复合片1的背面(与表面片11相反的一面)切设而成。并且,在第2剥离线9上,从盖材的外周部至剥离线14的开始点切出切口15。通过将切口15设在该位置,在拉起小翼片12而将表面片11剥离时,表面片11就可按照切口15、剥离线14、剥离线9的顺序顺利地从复合片1上剥离。若用切出剥离线9或剥离线14用的冲模刀同时切出切口15,则可防止相互间的错位。
又,第2剥离线9也可制成图9所示的剥离带50。在此场合,如图9(B)所示,将剥离线5a作为相对剥离方向(流向)倾斜约20度、相互向外侧扩展的不连续的一对剥离线并列设置。也可使用冲模刀从表面片11的表面切出2列以上的剥离线5a排列成带状,形成剥离带50。又,通过将剥离线5a切成相互向外侧扩展的不连续的一对剥离线并左右对称设置,可容易地将这些剥离线切断,而且可防止在切断部分发生基材的断片。剥离线5a可设置成2列以上的多列形态,从获得良好剥离性的观点出发,最好是设置3~5列并排成带状。
在此场合,最好易剥离区域A与非剥离区域B的边界线(第2剥离线9)的位置与剥离带50重合。
上述本发明的各盖材如后所述,通过在复合片1与表面片11之间夹入聚乙烯树脂层4,就可制成“由复合片1和表面片11组成的”层叠结构的层叠材料。并且,在将该层叠材料大裁切成单张纸状之后、或不裁切成单张纸状而是切出所定的剥离线和切口、然后进行小裁切或不进行小裁切即作冲切加工,即可获得盖材10。
剥离线和切口也可在小裁切或冲切加工时同时形成。各剥离线也可分别在不同的工序中形成。
例如,第2剥离线9和剥离带50也可在层叠之前预先在表面片11上切设。剥离线7、14也同样可在层叠前切设。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盖材的构成材料。
如图1(A)所示,复合片1是在热可塑性树脂层2上依次层叠金属箔层3和聚乙烯树脂层4后形成的片材。
热可塑性树脂层2由具有密封剂功能的树脂组成,最好采用通过挤压层叠形成、且与容器凸边部热贴附性能优良的材料。例如,可使用各种聚乙烯树脂等。
另外,从经济性等观点出发,金属箔层3通常是采用铝箔,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能改善容器的遮光性和防透气性、提高食品保存性的材料均可。聚乙烯树脂层4通常是由利用了金属箔层3和表面片11的夹层形成。作为这种聚乙烯树脂,例如可使用低密度聚乙烯树脂、中密度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乙烯一聚丙烯共聚体等。当然,若从盖材的生产性考虑,则最好是可热熔融挤压层叠的聚乙烯、离聚物、聚丙烯等。除此之外,这种树脂也可采用薄膜形态。
作为表面片11,要求其表面具有优良的印刷性,故通常采用纸。例如,除了单面美术纸和双面美术纸之外,也可使用相同厚度的其它铜版纸和高档纸等。若通过在其表面实施印刷等处理后可用作盖材表面片,则合成纸也能使用。此外,为防止剥离时拉伸力作用的部位以外的纸破裂,也可采用在上述纸类上层叠合成树脂薄膜的铜版纸或纸与合成树脂薄膜的复合薄膜。
作为形成易剥离层5的离型剂,有硝化绵系(硝酸纤维素)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酯系树脂及它们的混合物等,但并不局限于此。若采用本发明的最佳实施形态,则除了这些树脂之外,可使离型剂含有蜡。
作为这种蜡,只要是与前述的树脂具有相熔性的即可,不作特别的限定,譬如可使用:聚乙烯系蜡、聚酯蜡、脂肪族氨基系蜡及它们的混合物等。蜡的量如前所述,最好是离型剂的约5~约95重量%。作为离型剂的涂覆方法,可用凹印、胶印、凸印方式等在表面片或复合片上印刷。
在按照本发明的一形态采用填缝清漆层时,蜡的量最好是约20~约85重量%。理由是,当蜡量不足离型剂的20重量%时,会因表面片对于清漆层和易剥离层的粘接强度过大而产生纸剥落等不良现象。反之,若蜡量超过离型剂的85重量%,则会引起易剥离层17的层间剥离现象。因此,从获得合适的剥离性的观点出发,最好是如上所述,将蜡量控制在离型剂的20~85重量%。
下面,说明利用本发明盖材的容器的一般使用方法。首先,如图1所示,拉起小翼片13,将盖材10的一部分从容器凸边部剥离,使容器敞开。
从开口处将热水向容器内注入后,将小翼片13再次向凸边部21的外侧折起,重新将盖材10封住。然后放置数分钟以烹调容器内的即食食品。
接着拉起小翼片12,如图10所示,在将表面片11从复合片1剥离的同时,将剥离线7拉断,在复合片1上形成排水口8。然后将容器20倾斜以将容器内的热水从排水口8排出(参照图11)。拉起小翼片13,将盖材10从凸边部21剥离,即可食用容器内的食品。
(实施例)
通过以下实验证实了在离型剂中添加蜡所产生的效果。
作为表面片,准备了单面美术纸(坪量:127.9g/m2),将其美术铜版面作为表面。将50重量部的硝酸纤维素(硝化绵系)与50重量部的聚乙烯系蜡混合调制出离型剂。将该离型剂在表面片背面的非剥离区域涂覆成孔径3mm的网点图案,然后进行于燥。
接着,在铝箔的一面层叠低密度聚乙烯薄膜(密封层)。向铝箔的另一面与前述表面片的易剥离层形成面之间挤出熔融的低密度聚乙烯树脂,将其层叠后,制成层叠结构的层叠体。然后在复合片的易剥离区域穿设三个排水口。
同时在将表面片的易剥离区域与非剥离区域分离的边界线上加工出缝纫机线迹状,并将层叠体冲压成盖子形状,从而得到本实施例的盖材(实施例品)。把除了涂覆以硝酸纤维素(硝化绵)为主成分的清漆获得易剥离层以外、用与前述作业工序同样的工序获得的盖材作为对照品。
对实施例品和对照品分别施加130℃的加热密封温度和1kg/cm2封口压力,将盖材的密封层面热贴在容器的凸边部上,再向该容器内注入20~85℃的的热水。然后,测定各种热水温度下复合片与表面片之间的剥离强度(g/15mm),其结果详见表1。表1热水温度(℃)剥离强度(g/15mm)实施例品对照品 85 80 75 70 60 50 40 30 20 20 20 21 22 29 45 50 49 52 45 47 46 50 48 57 50 49 48
从表1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实施例品在70℃~85℃的热水温度下,剥离强度下降,但在接近常温的20℃左右的热水温度时,保持着较强的粘接力,因此,若采用实施例品,即使将易剥离层的剥离强度上限设定为例如60~70g/15mm,也可因热水产生的热量而在食用时容易剥离表面片。相反,对照品无论注入什么温度的热水,其剥离强度都不会变化,即,在对照品的剥离强度(粘接力)方面看不出理想的温度。
工业上应用的可能性
若采用本发明的盖材,可通过将该盖材贴在容器的凸边部上而将容器密闭。并且,将盖材的易剥离区域的表面片从密闭的容器上剥离,可在盖材上露出排水口。由于可从该排水口倒掉烹调容器内食品用的热水等,因此,本发明的盖材可作为注入热水使食品胀松开之后倒掉热水再食用的即食食品、如即食炒面和即食面条等的容器用盖材。
又,这种盖材是在比形成排水口的剥离线所围成的切设面小的面积范围、在排水口部分使复合片与表面片粘接。通过这样形成排水口部分,就可防止排水口部分的复合片意外地落在容器内,并便于切设面与粘接面之间的对定位,可改善作业效率。在此场合,粘接面积最好是形成排水口的切设面的约1/9~约4/9,当排水口为圆形时,若形成排水口的切设面的内径为R,粘接面的内径就是R/3~2R/3。
又,本发明的盖材通过将可形成易剥离区域的易剥离层的离型剂涂覆成图案状,可避免在沿着复合片的剖面垂直方向切设环状剥离线时因冲模刀的推压力和冲击造成复合片与表面片的意外不规则剥离,容易保持盖材的产品质量。又,通过这样将离型剂涂覆成图案状,在易剥离区域中,即使排水口部分不形成离型剂的非涂覆部,也不会产生排水口部分的复合片脱落在容器内的不良现象。又由于离型剂的涂覆面积也能增减,因此可容易地调整表面片与复合片的粘接强度,并可减少离型剂的用量。
又,在本发明的盖材上,沿着将易剥离区域与非剥离区域分离的分离部涂满离型剂来形成易剥离层,可减小切离部的表面片对复合片的剥离强度,容易将切离部的表面片分离。又,通过将一定宽度的易剥离层作为标记,在将表面片与复合片层叠时,可容易地将两者相对定位,减少盖材的制造损耗。
又,本发明的盖材通过在由表面片组成的小翼片附近涂满离型剂而形成易剥离层,可减小表面片剥离时所需的力,便于表面片剥离。并且,通过在小翼片附近以外的易剥离区域外周部将离型剂涂覆成图案状以形成易剥离层,在将盖材热贴附在容器上时,可缓和表面片的浮起。
又,在离型剂中含有蜡,注入容器内的热水的热量可使蜡软化和液化,降低复合片与表面片相互间的粘接强度,便于表面片剥离。由此,更便于对易剥离层的管理,并可提高盖材的生产性。
又,由于在易剥离层与表面片之间还夹有清漆层(填缝清漆层),因此可防止离型剂被表面片吸收,可在不引起易剥离层的层间剥离的前提下剥离表面片。由此,可穿设内径统一的排水口,还可防止表面片剥离时产生破纸片。
又,采用本发明的盖材,由于在盖材的外周部设有切口,将其用作表面片剥离时的起点,因此可正确而又顺利地将易剥离区域的表面片从复合片剥离。
特别是由于盖材采用了将分离部制成由相互向外侧扩展的不连续的一对剥离线组成的剥离带结构,因此可极其容易地剥离表面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