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气缸发动机的吸气装置 本发明涉及多气缸发动机的吸气装置。
在现有技术的多气缸发动机的吸气装置中,有的是将通孔形成于气化器的混合通路的顶壁。在这种吸气装置中,从通孔溢流于混合通路的顶壁面的液体燃料往往沿混合通路内壁面向下游吹流。但是,在现有的吸气装置中,却没有对这种从该顶壁的通孔被吹流到下游的液体燃料促使其雾化的机构。因此,常常是燃料以液体状态流入形成于气缸盖内的各吸气孔。在这种情况下,向各气缸分配的燃料变得不均匀,由于燃料供给的过分不足,引起点火失误或排出气体中CO浓度增加。
另外,现有吸气装置的大部分,由于是通过进气歧管将气化器安装到气缸盖上,气化器从气缸盖伸出程度较大,这一点也成了发动机大型化的主要原因。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可解决上述诸点的多气缸发动机的吸气装置。
本发明地第一技术方案的多气缸发动机的吸气装置,如图1(B)或图3(B)所示,在混合通路4的顶壁4b上向下地形成通孔6,在该通孔6的下游,于位于混合气入口10的上游的混合气通路部分7a的周壁上设置液体燃料承接部31,由于是这样,则具有如下的优点。从通孔6落下的燃料油滴卷进了通过混合通路4的混合气气流中,可促进其雾化。从通孔6溢流混合通路4的顶壁面上的液体燃料,在沿混合通路4的内壁面向下游吹流的过程中,被某种程度的雾化。在吹流过程中没有被雾化的液体燃料,接住于液体燃料承接部31,由混合气气流的作用也被促使雾化。这样,从混合通路4的顶壁4b的通孔6流出的液体燃料,在到达图1(A)或图3(A)所例示的气缸盖23的混合气入口10跟前即被促使雾化。因此,燃料可从混合气入口10通过分支通路11均衡分配到各吸气孔12,这就抑制了由向各气缸的燃料分配不均引起的不良情况,即抑制了点火失误或排出气体中CO浓度增加等的不完善。
另外,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如图1(A)或图3(A)所例示,由于在气缸盖23内具有分支通路11、11,不再需要进气歧管,可使得气化器1从气缸盖向外伸出量缩小,故可望减小发动机的尺寸。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如图1(B)或图3(B)所例示,由于液体燃料承接部31具有凹设于混合气通路部分7a的顶壁7b的沟8,则有着如下的优点。在混合气气流流速较快的情况下,从通孔6溢流到混合通路4的顶壁面上的液体燃料的大部分被沿着混合通路4的顶壁面向下游吹流,而在吹流过程中没有被雾化的液体燃料流入凹设于混合气通路部分7a的顶壁7b的沟8中,在这里接住,由通过沟8的开口部附近的混合气气流产生的负压促使其雾化。
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如图1(A)或图3(A)所例示,由于液体燃料承接部31具有凹设于混合气通路部分7a的左右两侧壁7c、7c的沟8、8,它具有如下的好处。在混合气气流流速比较慢的情况下,从通孔6溢流到混合通路4的顶壁面上的液体燃料的大部分最初沿混合通路4的顶壁面被向下游吹流,逐渐地一边靠自重下降,一边沿混合通路4的左右两侧壁面被向下游吹流,而在吹流过程中未被雾化的液体燃料,流入凹设于混合气通路部分7a的左右两侧壁7c、7c的沟8、8中,在此处接住,由通过沟8的开口部附近的混合气气流所产生的负压的作用促使其雾化。
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如图1(B)或图3(B)所例示,由于液体燃料承接部31具有从混合气通路部分7a的顶壁7b突出出来的壁9a,由该壁9a形成了混合气的节流孔9,其具有如下优点。在沿混合通路4的顶壁面被向下游吹流过程中未被雾化的液体燃料被从混合气通路部分7a的顶壁7b突出出来的壁9a所接住,由通过节流孔9的混合气气流所产生的负压的作用促使其雾化。
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如图1(A)或3(A)所例示,由于液体燃料承接部31具有从混合气通路部分7a的左右两侧壁7c、7c突出出来的壁9a、9a,由该壁9a形成了混合气的节流孔9,它具有如下的优点。在沿混合通路4的左右两侧壁面被向下游吹流过程中未被雾化的液体燃料被从混合气通路部分7a的左右两侧壁7c、7c突出出来的壁9a、9a接住,由通过节流孔的混合气气流所产生的负压的作用,促使其雾化。
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如图1(B)或图3(B)所例示,液体燃料承接部31具有凹设于混合气通路部分7a的顶壁7b的沟8、和从混合气通路部分7a的顶壁7b突出出来的壁9a,由该壁9a形成混合气的节流孔9,因此,它具有如下的优点。在沿混合通路4的顶壁面被向下游吹流的过程中未被雾化的液体燃料流入凹设于混合气通路部分7a的顶壁7b的沟8中。流入沟8中的液体燃料,在由通过沟8的开口附近的混合气气流所产生的负压作用下,即使有某些燃料在液体状态下从沟8流出到下游,但也确实为壁9a接住,由通过沟8开口部附近的混合气气流与通过节流孔9的混合气气流分别产生的负压促使其雾化。
另外,由于即使为了由壁9a确实对液体燃料接住而将壁9a做高,仍可将9a的突出尺寸减小沟8深度的程度,节流孔9的节流阻力不会不必要地变大,故可确保高的输出。
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如图1(A)或图3(A)所例示,由于液体燃料承接部31具有凹设于混合气通路部分7a的左右两侧壁7c、7c的沟8、8和从混合气通路部分7a的左右两侧壁7c、7c突出出来的壁9a、9a,其具有如下的优点。在沿混合通路4的左右两侧壁面被向下游吹流过程中未被雾化的液体燃料流入凹设于混合气通路部分7a的左右两侧壁7c、7c的沟8、8中,同时,确实为壁9a、9a接住。另外,即使壁9a、9a的宽度做得较大,也可将壁9a、9a的突出尺寸减小沟8的深度的程度。
本发明的第8技术方案,如图1(A)、(B)与图3(A)、(B)所例示,由于混合通路4的出口4a与混合气入口10通过隔热件7相连通,在该隔热件7内形成了燃料承接部31,故其具有如下优点。由于隔热件7的成形模比气化器1的混合体1a或气缸盖23的成形模构造简单,故与在混合体1a等上面形成液体燃料承接部的情况相比,不会给用于形成液体燃料承接部31的成形模的加工与拔模产生障碍。
本发明的第9技术方案,如图1(A)、(B)或图3(A)、(B)所例示,由于将隔热件7的长度L1做得比从通孔6到混合通路4出口4a的长度L2短,故其有如下优点。由于隔热件7短,不会产生由隔热件7引起的混合气通气阻力不必要的变大。另外,由于可减小气化器1从气缸盖23的突出量,故可望谋求发动机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10技术方案,如图1(A)或图3(A)所示,由于节气阀5的阀轴5a实际上是水平的,分支通路11、11形成V字形,故其有如下优点。由于混合气可从节气阀5向混合气入口10左右均等分配,从混合气入口10经V字形分支通路11、11均等分配给各吸气孔12、12,故可促使分配到各气缸的混合气的均匀化。
本发明的第11技术方案,如图1(A)、(B)或图3(A)、(B)所例示,由于沟8从混合通路4的出口4a的开口缘跌落地形成着,故其有如下之优点。在沿混合通路4的顶壁或左右两侧壁面被吹流的过程中未被雾化的液体燃料,由于其从混合通路4的出口4a流出之后紧接着流入沟8,故液体燃料雾化可迅速地进行。
本发明的第12技术方案,如图3(B)所例示,由于不从混合气通路部分7a的底壁7d使壁9a突出,其有如下之优点。由于无壁9a从底壁7d突出,节流孔9的节流阻力即不会有不必要的增大。
图1(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多气缸发动机的吸气装置之横剖平面图;图1(B)是图1(A)所示的吸气装置要部纵剖侧视图;图1(C)是图1(A)所示吸气装置所使用的隔热件的正视图;图2是具有图1(A)所示的吸气装置的多气缸发动机侧视图;图3(A)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多气缸发动机吸气装置之横剖平面图;图3(B)是图3(A)所示的吸气装置要部纵剖侧视图;图3(C)是图3(A)所示的吸气装置使用的隔热件的正视图。
下边借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与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多气缸发动机吸气装置的说明图。该发动机为纵型4冲程水冷2气缸汽油发动机。
将该发动机E的构成概要介绍如下。
如图2所示,在将曲柄箱21与气缸部20一体形成的气缸组件22的上部组装着气缸盖23;在气缸组件22的前部组装着齿轮箱24;在其前方配置着散热器25与冷却风扇26。另外,在气缸盖23右侧壁前后方向中央部安装着气化器1,在此组装着图中未示出的空气滤清器。图2中的符号16是调速器杆,17是将节气阀5的阀轴5a连结于该调速器杆16上的连结杆,18是调速操作杆,19则表示调速器弹簧。27是油过滤器,28是燃油泵,29是点火塞,30是消音器。
关于该发动机E的吸气装置15的构成说明如下。
如图1(A)所示,吸气装置15具有气化器1、气缸盖23内的吸气通路和隔热件7。
如图2所示,气化器1安装于气缸盖23的横侧壁上。气化器1具有混合体1a与燃料贮存器1b。如图1(A)、(B)所示,在混合体1a的内部形成文氏管部2,在该文氏管部2内设主喷嘴3。在文氏管部2的上游设有蝶形阻风阀13,该阻风阀13的阀轴13a实际上是向着垂直方向的。在主喷嘴3的下游形成混合通路4,在该混合通路4中设有蝶形节气阀5。混合通路4向着气缸盖23的横侧壁,实际成水平方向;节气阀5的阀轴5a实际与混合通路4成正交,实际朝向着水平方向。在与节气阀5的外周相对的位置,在通路的顶壁4b上朝下地形成通孔6。
如图1(A)所示,气缸盖23内的吸气通路具有混合气入口10、从该混合气入口10分支的二股分支通路11、11,以及与各分支通路11相连通的吸气孔12。混合气入口10开口于气缸盖23的横侧壁上。如图1(A)所示,从与节气阀5的阀轴5a正交的方向看,分支路11、11形成为V字型。
隔热件7,在其中心部具有混合气通路部分7a。该隔热件7夹装于气化器1与气缸盖23之间,隔热件7的混合气通路部分7a配置于气化器1的混合通路4的出口4a与气缸盖23的混合气入口10之间,将两者连通起来。该混合气通路部分7a在通孔6的下游,而位于混合气入口10的上游。隔热件7的长度L1比从通孔6至混合通路4的出口的长度L2要短。
在该混合气通路部分7a上设有液体燃料承接部31。该液体燃料承接部31具有沟8与壁9a。沟8连续地凹设于混合气通路部分7a的顶壁7b与左右两侧壁7c、7c上。该沟8以凹设于隔热件7的凹部的断面V字形的内壁面、和混合通路4的出口4a的开口缘部的平坦的端壁面形成断面U字形,从混合通路4的出口4a的开口缘分台阶形成。
壁9a,从混合气通路部分7a的顶壁7b与左右两侧壁7c、7c朝向混合气通路部分7a的中心方向突出。该壁9a连续形成,由该壁9a在混合气通路部分7a的中央部形成混合气的节流孔9。在该混合气通路部分7a的底面不形成壁9a。如图1(C)所示,从与混合通路4的轴向平行的方向看,壁9a的内缘部除了左右两下端部外比混合通路4的出口4a之开口缘更向内侧伸出。
图1(A)中的符号14是排气通路,14a是排气孔。
在图3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使沟8沿混合气通路部分7a的全周形成连续环状。而壁9a也沿混合气通路部分7a的全周形成连续环状。如图3(C)所示,从正面看隔热件7,节流孔9形成圆形。如图3(C)所示,从与混合通路4的轴向平行的方向看,壁9a的内周缘部比混合通路4的出口4a之开口缘更向内侧伸出。其他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图3(A)~(C)中,对与图1(A)~(C)中相同的要素给予与图1(A)~(C)中相同的符号。在该第二实施例中,流入沟8内的液体燃料即使降落到混合气通路部分7a的底面的情况下,这些燃料由壁9a接住,也难以从沟8内向下游流出,从而促进了雾化。
本发明实施例的内容如上所述,但本发明也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违反本发明之意旨的范围内,可作如下的变化。液体燃料承接部31也可以仅为沟8,或壁9a;另外,也可以将燃料承接部31仅形成于混合气通路部分7a的顶壁7b上,或仅形成于左右两侧壁7c、7c上。液体燃料承接部31也可以形成于气化器1的混合通路4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