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烯多羧酸或其羧基衍生物或这些的盐类.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885045 上传时间:2018-03-16 格式:PDF 页数:50 大小:1.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9806114.X

申请日:

1999.03.11

公开号:

CN1300274A

公开日:

2001.06.20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实质审查的生效申请日:1999.3.11|||公开

IPC分类号:

C07C57/02; C07C69/604; C07C233/15; C07D207/444; C07D307/60; A61K7/00; B01F17/00; C12P7/44; C12P17/04; C12P17/16; //(C12P7/44,C12R1:645)(C12P17/04,C12R1:645)(C12P17/16,C12R1:645)

主分类号:

C07C57/02; C07C69/604; C07C233/15; C07D207/444; C07D307/60; A61K7/00; B01F17/00; C12P7/44; C12P17/04; C12P17/16; //

申请人:

藤泽药品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春日忍; 垣内利仁; 山西了; 冈田和树

地址:

日本大阪府大阪市

优先权:

1998.03.13 JP 63754/1998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刘元金;杨丽琴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下式(1)所示的多烯多羧酸或其羧基上的衍生物或这些的盐类,式中,n是0~5的整数,m是1或2的整数,但n为0时m是1。上述化合物,其羧基衍生物,及这些的盐类,是来源于天然物质的化合物,无论被分散物质属何种类,都具有优异分散性。

权利要求书

1: 1.下式(1)所示的多烯多羧酸或其羧基上的衍生物或这些的盐 类 式中,n是0~5的整数,m是1或2的整数,但n为0时m是1。 2.权利要求1记载的多烯多羧酸或其羧基上的衍生物或这些的盐 类,其中,上述式(1)中m=
2: n=0。 3.权利要求1记载的多烯多羧酸或其羧基上的衍生物或这些的盐 类,其中,上述式(1)中m=
3: n=1。 4.权利要求1记载的多烯多羧酸或其羧基上的衍生物或这些的盐 类,其中,上述式(1)中m=2、n=2。 5.从属于蓝霉菌(Talaromyces)属的微生物在培养基上培养、得 到的培养液制造上述式(1)所示的多烯多羧酸或其酸酐或这些的盐类 的方法,式中,n是0~5的整数,m是1或2的整数。 6.分散剂,其特征在于含有上述式(1)所示的多烯多羧酸或其 羧基上的衍生物或这些的盐类,式中,n是0~5的整数,m是1或2 的整数。 7.权利要求6记载的分散剂,包含上述式(1)中m=2、n=0 的多烯多羧酸或其羧基上的衍生物或这些的盐类。 8.权利要求6记载的分散剂,包含上述式(1)中m=2、n=1 的多烯多羧酸或其羧基上的衍生物或这些的盐类。 9.权利要求6记载的分散剂,包含上述式(1)中m=2、n=2 的多烯多羧酸或其羧基上的衍生物或这些的盐类。

说明书


多烯多羧酸或其羧基 衍生物或这些的盐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型多烯多羧酸或其羧基衍生物或这些的盐类(以下有时简称多烯多羧酸类),具体地说,涉及可以用蓝霉菌属(Talaromyces)微生物生产、分散性优异的多烯多羧酸类。

    背景技术

    先有技术上,在颜料、涂料、化妆品、加工纸、染料、窑业、土木建筑等各种各样领域中,表面活性剂或高分子聚合物等作为工业用分散剂加以利用,尤其近年来,这些化合物也广泛用于微细粒子的制造。

    上述化合物虽然如此广泛地用来作为工业用分散剂,但这些是有机合成化合物的情况居多,因而,具有优异分散性的反面,安全性或可生物降解性等低劣者居多,因此,因使用方法而异,对生物体的不良影响或对环境的污染、扩散等问题令人担心。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生物降解性优异且安全性高、对地球环境友好、来源于天然物质的分散剂引人注目。作为这样的分散剂,可以列举诸如微生物产生多糖类黄原酸胶,利用其粘性,在各种各样的产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黄源酸胶虽然安全性优异,但对于在颜料或涂料等中使用的无机物或油性成分,有分散性缺乏这样的问题。

    此外,葡糖酸钠等糖酸类也在一部分工业领域中得到应用,但可以适用的情况或分散质种类有限,因而作为分散剂的利用范围是有限的。

    因此,迫切希望提供一些无论分散质的种类如何都能发挥优异分散性、来源于天然物质的化合物。

    发明公开

    可以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是下式(1)所示的多烯多羧酸或其羧基衍生物或这些的盐类式中,n是0~5的整数,m是1或2的整数,但n为0时m是1。其中,上述式(1)中m=1、n=0者;m=2、n=1者;m=2、n=2者,是本发明的较好形态。

    而且,可以解决上述课题地本发明分散剂,其特征在于含有上述式(1)(式中,n为0~5的整数,m为1或2)所示的多烯多羧酸或其羧基衍生物或这些的盐。其中,上述式(1)中m=2、n=0者;m=2、n=1者;m=2、n=2者,均为本发明的较好形态。

    此外,上述式(1)(式中,n为0~5的整数,m为1或2)所示的多烯多羧酸或其酸酐或这些的盐类可以采用蓝霉菌属(Talaromyces)微生物在培养基中培养得到的培养液来制造,因而这样的制造方法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而,能生产上述式(1)(式中,n为0~5的整数,m为1或2)所示多烯多羧酸或其羧基衍生物或这些的盐类的微生物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要说明的是,以下为了便于叙述,有时称上述式(1)(式中,n为0~5的整数,m为1或2)所示多烯多羧酸或其羧基衍生物或这些的盐类为“本发明化合物”。而且,上述式(1)中m=1、n=0的多烯多羧酸简称R0化合物;m=2、n=0的多烯多羧酸简称S0化合物;m=2、n=1的多烯多羧酸简称S1化合物;m=2、n=2的多烯多羧酸简称S2化合物。进而,上述R0化合物、S0化合物、S1化合物、和S2化合物中邻接碳原子上结合的2个羧基完全结合而形成酸酐基者,分别简称为R0酐、S0酐、S1酐、和S2酐。这些的结构式如以下所示。

    发明最佳实施形态

    本发明者等人为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锐意探讨的结果,发现属于蓝霉菌属的NO.10092菌株生产的化合物,无论在水系还是非水系中,对各种分散质都有优异的分散性,从而完成本发明。

    上述式(1)所示化合物中n为1~5的整数、m为1或2的化合物或者n为0、m为1的化合物,是本发明者等人最先发现的新型化合物。要说明的是,n为0且m为2的化合物是已知的,例如,Aldridge,DC等人,J.C.S.Perkin I,1980,2134(isol,struct,nmr)中公开了下式所示的三羧酸酸酐并描述该化合物可从一种霉菌即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variotii)得到。而且,在另一篇文献[Jabbra,A等人,Pharmazie,1995,50,706(isol,props)]中,也描述了可以从青霉菌(Penicillium sp.)从分离出同样的化合物。然而,这些文献中,均只字未提上述化合物具有分散性。

    因此,当使用上述化合物作为分散剂时,n为0~5的整数、m为1或2所代表的化合物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本说明书中,“低级”系指碳原子数1~6个者。

    而且,本发明的化合物中,除上述式(1)所示的多烯多羧酸外,还包含其羧基衍生物或这些的盐类。

    作为上述“其羧基衍生物”,可以列举上述式(1)中羧基之一部或全部为盐类、酐、酯、酰胺等的化合物。而且,这种衍生物中也包含上述式(1)中羧基之一部或全部为这些的组合的化合物。具体地说,可以列举上述式(1)中羧基之一部为酯、其余羧基为酐者。而上述“这些的盐类”系指所述衍生物的盐类,具体地说,可以列举上述式(1)中羧基之一部变成所述衍生物、其余羧基为盐类者。

    其中,作为上述“盐类”,只要是常用的无毒性盐类即可,其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但可以列举诸如碱金属盐(例如钠盐、钾盐等)、碱土金属盐(例如钙盐、镁盐等)、铵盐、有机碱盐(例如三甲胺盐、三乙胺盐、吡啶盐、甲基吡啶盐、二环己基胺盐、N,N′-二苄基乙二胺盐等)、与氨基酸的盐(例如精氨酸盐、天冬氨酸盐、谷氨酸盐等)等。

    而作为上述“酐”,可以列举在邻接碳原子上结合的2个羧基结合而形成酸酐基者。这种酐的实例如下所示;

    进而,作为上述“酯”,可以列举酯化的羧基;作为较好的实例,可以列举烷酯,包括甲酯、乙酯、丙酯、异丙酯、丁酯、异丁酯、叔丁酯、戊酯、己酯等低级烷酯。

    而且,作为上述“酰胺”,可以列举酰胺化的羧基,也可以是缩合成马来酰亚胺型的。作为这样的实例,可以列举诸如一甲基酰胺、一乙基酰胺等低级烷基酰胺;一苯基酰胺、一苄基酰胺、苯乙基酰胺等芳基酰胺等。

    上述“盐类”、“酐”、“酯”和“酰胺”可以用常法制造。

    例如,上述“酐”可以通过使上述式(1)所示的多烯多羧酸发生脱水反应等方法制造。

    而上述“酯”可以通过使上述式(1)所示的多烯多羧酸与醇反应,使该多烯多羧酸的酸酐酯化等的方法制造。

    而且,上述“酰胺”可以通过使上述式(1)所示的多烯多羧酸铵盐发生脱水反应、或使该多烯多羧酸的腈化合物发生碱解反应、或用该多烯多羧酸的酸酐或酯等进行酰胺化等的方法制造。

    上述的本发明化合物中,S1化合物和S2化合物在致突变性(mutagenicity)试验中呈阴性,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经口给药:2.0g/kg)中未见异常,可以确认是毒性极低的安全化合物。

    以下说明用蓝霉菌属微生物得到本发明化合物的方法。

    首先说明上述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关于这种微生物的特征见后述,但由于该微生物属于真菌类〔俗称霉菌(丝状菌)〕,因而在其培养时可以使用一般已知物作为霉菌用培养基,可以列举由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和微量营养源组成的培养基等。其中,作为碳源,可以利用葡萄糖、木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氧化淀粉、水解淀粉等;作为氮源,可以利用玉米浸渍液等天然物,硝酸钠等无机氮,亮氨酸、赖氨酸等氨基酸。此外,作为上述无机盐类,可以利用碳酸钙、硫酸镁等;作为微量元素,可以利用硫酸铁等。

    要说明的是,所使用的培养基可以是液体、固体中任何一种,只要这些能进行振荡培养或通气搅拌培养即可。只要将培养时的pH调整在3~8、温度调整在20~40℃的范围内,就能以良好的产率得到有效活性成分。培养时间推荐为3~5日左右,不仅可以用间歇法制造,而且也可以用连续发酵法制造。

    这样得到的培养物通过萃取、分离、精制,就可以得到本发明化合物。具体地说,首先将以上述方法得到的培养物借助于过滤或离心分离等分离成培养液和菌体,得到含有本发明化合物的培养滤液。这种培养滤液用通常方法萃取、分离、精制,就可以得到本发明化合物。这些萃取方法、分离、精制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适当选择常用方法。例如,为了分离、精制本发明化合物,可以采用向上述培养滤液中添加无机酸或有机酸等的酸处理方法,借助于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树脂等的处理法,借助于渗析膜、超滤膜、凝胶过滤等的方法等。

    这样得到的化合物通过用常用方法处理,可以得到其羧基衍生物或这些的盐类。例如,本发明化合物的酯或酰胺等衍生物,只要在上述培养滤液浓缩至干得到的粗物质中发生化学反应而制成酯或酰胺等衍生物之后,按照常用的脂溶性物质精制法,就可以得到。而且,这些衍生物进行水解,也可以制成本发明化合物及其盐类。关于这一系列步骤,可以参照诸如后述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

    这样得到的化合物(1)、其羧基衍生物或这些的盐类,对无机质或有机质等范围广泛的分散质在水系或非水系中能发挥优异的分散性能,因而在涂料、颜料、油墨、纤维、纸、化妆品、食品、造影剂、绘具、水泥、混凝土、橡胶、塑料、喷墨、医药品、农药、染料、釉药、煤-油混合物〔COM(微粉煤)〕、照橡胶片、磁带、除垢(scale)、重油、清洁·分散剂(润滑油添加剂)等各种产业领域中,可以作为分散使用。

    此外,本发明化合物也有螯合作用。即,本发明化合物能螯合有害金属离子,从而使该金属离子掩蔽。利用这种作用,可以作为洗涤剂、染料中的添加剂,或食品、药品、化妆品等的稳定剂使用。具体地说,可以在金属表面清洗剂、食品工业中使用的洗瓶剂、医院等中使用的玻璃器具洗涤剂、印染工业中使用的染色助剂等范围广泛的产业领域中使用。

    进而,本发明化合物也有表面活性作用。利用这种作用,可以广泛用来作为洗衣用、橱房用、洗发用、洗脸用、洗澡用洗涤剂,化妆品或农药的乳化剂,服装的防静电剂等。

    本发明分散剂的使用量,因所用分散质的种类等而异,可以选择较好适用范围,但通常相对于分散质而言较好添加0.01~20%(重量)。低于0.01%(重量)时,不能达到所希望的分散作用。更好的是在0.1%(重量)以上。另一方面,若添加量超过20%(重量),则有产生沉淀等问题。更好的是在10%(重量)以下。

    以下说明能生产本发明化合物的蓝霉菌属微生物。要说明的是,作为其代表性实例,详述了本发明者等人分离的丝状菌10092株的特征,但绝无限定于此的意图。

    上述丝状菌10092株是从日本鹿儿岛县指宿市采集的土壤分离出来的。这个菌株能在各种培养基上广为生长,形成黄白色到浅黄色色调的菌落。而且,在培养基上形成大量子囊果(teleo-morphs)和少量分生孢子结构(anamorphs)。其中,子囊果是有未分化菌丝覆盖的球形橙色子囊果,内部有子囊分散存在。这种子囊孢子是无色、单细胞、宽椭圆形的,可以观察到赤道面上隆起。另一方面,分生孢子结构包含单独的分生孢子形成细胞或帚状分生孢子柄,所形成的分生孢子是单细胞、球形、连接成链状的。以下列出其细菌学特征。

    各种琼脂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结果归纳在表1~3中。

    要说明的是,表1的数据是接种后在25℃培养7日后观察到的。色调均按照Methuen的颜色手册(Handbook of Colour)(Komerup,A.和J.H.Wanscher,第3版第525页,Methuen,伦敦,1978年)记载。

    而表2和表3的数据是接种后在25℃培养14日后观察到的。色调同表1一样进行观察、确定。

    表1培养基培养性状麦芽提取琼脂*生长表面里面直径6.2~7.0cm,圆形平坦,从毡状到粒状,形成少量分生孢子结构,从白色(1A1)或黄白色(3A2)到浅黄色(3A3)从黄色(3A6)到灰黄色(386),产生黄色可溶性色素添加酵母提取物的察氏液琼脂*生长表面里面直径4.7~5.2cm,圆形平坦,毡状,生成辐射状的沟,子囊果和分生孢子结构均不形成,从白色(1A1)或黄白色(2A2)到浅黄色(2A3)黄白色(4A2)或灰黄色(484)G25N琼脂*生长表面里面直径0.7~1.3cm,圆形膨胀、棉毛状,子囊果和分生孢子结构均不形成。白色(1A1)白色(1A1)*:麦芽提取琼脂、添加酵母提取物的察氏液琼脂、G25N琼脂的组成系按照Pitt的专著(Pitt,J.I.,青霉菌属及其子囊果状态-真青霉菌和蓝霉菌,学术出版社,伦敦,1979年)。

    表2培养基培养性状麦芽提取琼脂生长表面里面广度上扩大,圆形,直径8.0cm以上平坦,从毡状到粒状,形成丰富的子囊果和少量分生孢子结构,从黄白色(2A2)到浅黄色(3A3)从黄色(3A6)到灰黄色(386),产生黄色可溶性色素马铃薯右旋糖琼脂(Difco 0013)生长表面里面广度上扩大,圆形,直径8.0cm以上平坦,从毡状到棉花状或粒状,产生扇形,形成丰富的子囊果但未观察到分生孢子结构,从黄白色(3A2)到浅黄色(3A3),扇形为黄白色(4A2)从黄茶色(5D5)到茶色(6E5),扇形为明黄色(4A4)察氏液琼脂**生长表面里面广度上扩大,圆形,直径8.0cm以上平坦,毡状,形成子囊果但未成熟,产生少量分生孢子结构,中心部从浅黄(3A3)到明黄(3A4),周边部为黄白色(2A2~4A2),中间部从浅橙色(5A3)到明橙色(5A4),产生浅橙色浸出液茶色(5E6~6E7),周边部从黄色(3A6)到灰黄色(386),产生浅黄色可溶性色素Sabouraud右旋糖琼脂(Difco 0190)生长表面里面广度上扩大,圆形,直径8.0cm以上平坦,毡状,形成子囊果但未成熟,未观察到分生孢子结构,从白色(1A1)到黄白色(2A2),中心部为浅黄色(2A3)从黄色(3A7)到红黄色(487),产生黄色可溶性色素**:察氏(Czapek)液琼脂的组成按照JCM分类目录(Nakase,T.,第5版第503页,日本物理与化学研究所微生物和生命科学研究信息部资料集,Saitama,1992年)。

    表3培养基培养性状Emerson YpSs琼脂(Difco 0739)生长表面里面广度上扩大,圆形,直径8.0cm以上平坦,毡状,周边部为粒状,形成丰富的子囊果和分生孢子结构,从黄白色(4A2)到浅黄色(4A3),周边部从黄白色(1A2)到浅黄色(1A3)浅黄色(3A3~4A3)玉米粉琼脂(Difco 0386)生长表面里面广度上扩大,圆形,直径8.0cm以上平坦,菌丝埋没,薄,部分呈粉状,形成丰富的子囊果和少量的分生孢子结构,白色(1A1),子囊果呈黄白色(3A2)白色(1A1),子囊果呈黄白色(3A2)MY20琼脂**生长表面里面广度上扩大,圆形,直径8.0cm以上平坦,从毡状到棉毛状,形成子囊果但未成熟,未观察到分生孢子结构,从黄白色(3A2)到浅黄色(3A3),周边部从黄白色(1A2)到浅黄色(1A3)红黄色(487)到灰黄色(4C7),有黄色可溶性色素扩散燕麦粉琼脂生长表面广度上扩大,圆形,直径8.0cm以上平坦,从毡状到棉毛状,产生辐射状沟和扇形,形成子囊果但未成熟,也形成了分生孢子结构,从黄白色(4A2)到明黄色(4A4),中心部为白色(1A1),扇形从浅黄色(2A3)到明黄色(2A4)**:MY20琼脂的组成按照JCM分类目录(Nakase,T.,第5版第503页,日本物理与化学研究所微生物和生命科学研究信息部资料集,Saitama,1992年)。

    从这些表可以考察如下。

    上述菌株在添加酵母提取物的察氏液琼脂培养基中可以迅速培养,在25℃培养7日后可以变成直径4.7~5.2cm的圆形菌落。这种菌落的表面是平坦的,产生毡状、辐射状的沟。而且菌落的色调是白色或黄白色~浅黄色,菌落里面是黄白色或灰黄色。此外,子囊果和分生孢子结构均未观察到。

    而且,若用麦芽提取琼脂培养基培养,则与上述琼脂培养基相比,可以更快地得到菌落,在与上述相同的条件下培养的情况下菌落大小达到直径6.2~7.0cm。这种菌落扩大成圆形,表面平坦且呈毡状到粒状,其色调呈白色或黄白色~浅黄色。而这种菌落里面呈黄色~灰黄色,有黄色可溶性色素扩散到培养基中。要说明的是,上述培养基上形成了少量分生孢子结构。进而,在该麦芽提取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到2周后,如表2中所示,菌落扩大到8cm以上,一直到达培养皿的壁面。其菌落表面平坦,有毡状到粒状,除少量分生孢子结构外,还形成了丰富的子囊果。而且菌落的色调呈黄白色~浅黄色,其里面是黄色~灰黄色,有黄色可溶性色素扩散到培养基中。

    进而,关于上述菌株的形态特征,是基于三浦和工藤(Miura,K.和M.Kudo:Trans.Myco1.Soc.Japan,11:116-118,1970)开发的LCA琼脂培养基(三浦培养基)上的培养结果确定的。其结果,在上述培养基上,观察到丰富的子囊果和分生孢子结构。

    其中,子囊果是表在性、独立、有球形~亚球形的,直径最大350μm,闭链型的。这种子囊果表面有相互交织的菌丝网覆盖,呈黄白色~橙色。上述子囊果的内部分散、形成了子囊,这种子囊有消失性、呈亚球形~椭圆形,直径7~10μm,内部产生8个子囊孢子。这种子囊孢子呈无色~浅橙色,表面稍微粗糙,单细胞,有宽椭圆形~透镜形。进而,该子囊孢子有一个赤道面隆起,大小为3~4.5×2.5~3μm。

    另一方面,分生孢子结构的形成方式是瓶梗型的,分生孢子是由瓶梗(phialide)连接成链而形成的。这种瓶梗是作为气中或基底菌丝的分枝产生的,或者在帚状分生孢子柄的尖端上形成3~5个。这些是无色、表面光滑、呈笔尖形的,其大小,单线体为13~18×1.5~3.5μm,轮生体为8~14×1.5~3.5μm。而且,分生孢子是无色、表面光滑、单细胞的,呈球形~宽椭圆形或卵形,大小为2~4(~5)×2~3.5μm。要注意的是,营养菌丝是表面光滑、有隔壁、无色、有分枝的。菌丝细胞是圆筒形的,宽1.5~6.5μm,但不形成厚膜孢子。

    关于上述菌株的最佳生长温度,用马铃薯右旋糖琼脂培养基(日水制药)考察时,发现在7~40℃的温度范围内可以生长,且最佳生长温度为29~34℃。

    以上细菌学特征,若与Von Arx的菌类分类基准(J.A.vonArx:The Genera of Fungi-Sporulating in Pure Culture,3rded.,J.Cramer,Vaduz,1974)以及Pitt的专著(Pitt.J.I.,The genusPenicillium and its teleomorphic states-Eupenicillium andTalaromyces,Academic Press,Lodon,1979)比较,则可以认为上述10092菌株属于不整子囊菌类的蓝霉菌属(Talaromyces C.R.Benj.1955)。这个菌株鉴定为蓝霉菌属的一个菌株,并命名为蓝霉菌属第10092号种(Talaromyces sp,No.10092)。要说明的是,这个菌株寄存于根据布达佩斯条约建立的国际寄存机关工业技术院生命工学工业技术研究所,寄存序号为FERM BP-6250(寄存接受日平成10年2月9日)。

    以下根据实施例详述本发明。但下述实施例不限制本发明,而且在不背离上述和下述的本发明精神的范围内可以变更实施,并完全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以下用培养例1~5的方法培养上述10092号菌株。

    培养例1〔通气搅拌培养法(其1)〕

    ①预培养1

    向225mL容量烧瓶中加入有下列组成的培养基1(60mL),接种来自斜面培养的菌种后,在25℃培养3日。

    〔培养基1的组成〕

    甘油           2%

    蔗糖           2%

    FERMA培养基    2%

    干燥酵母       1%

    胨             1%

    KH2PO4       0.1%

    吐温80         0.1%

    ②预培养2

    向500mL容量烧瓶中加入有下列组成的培养基2(140ml)后,接种上述前培养1得到的菌落(2.4ml),在25℃培养3日。

    〔培养基2的组成〕

    玉米淀粉       3%

    玉米浆         3%

    CaCO3         0.2%

    用NaOH调整到pH7

    ③主培养

    向30L容量广口瓶中加入上述培养基2(24L)后,灭菌,然后添加预培养2的菌液(480mL),通入20L/分钟的无菌空气,同时以300转/分钟搅拌,在25℃培养4日。向培养后的液中添加过滤助剂(昭和化学公司制“Radiolight”:食品添加剂用滤料,硅藻土),用压滤机(东京工程公司制“TFP-6-12型压滤机”)使滤液与菌体分离。其结果,从3个30L容量广口瓶得到滤液(40L:干燥固形分1.7%)。

    培养例2〔通气搅拌培养法(其2)〕

    在本培养例中,使培养例1中的培养基添加量或菌液添加量增大10倍,培养上述菌株。

    即,在培养例1的主培养中,向300L容量广口瓶中加入培养基2(240L)、灭菌后加入预培养2的菌液(4.8L),通入200L/分钟的无菌空气,同时以150转/分钟搅拌、培养,除此之外同培养例1一样进行培养。其结果,得到滤液(100L:干燥固形分1.4%)。

    以下培养例3~6中,与上述培养例1、2的通气搅拌培养不同,进行振荡培养。

    培养例3〔振荡培养法(其1)〕

    向225mL容量玻璃制三角烧瓶中加入上述培养基2(60mL)后,添加按照上述培养例1进行预培养得到的菌液(1.2mL),在25℃以每分钟1500转振荡培养4日。向所得到的培养物中添加过滤助剂Radiolight,用瓷漏斗过滤,得到滤液(40mL:干燥固形分1.25%)。

    培养例4〔振荡培养法(其2)〕

    除培养例3中的培养基2用有表4中所列组成的培养基3代替外,同培养例3一样进行,得到滤液(40mL:干燥固形分1.25%)。

    表4组成   培养基3   培养基4  培养基5木糖蔗糖果糖碳酸钙硝酸钠磷酸氢二钾硫酸镁氯化钾硫酸铁亮氨酸赖氨酸     -    30.0     -    0.01    3.0    1.0    0.5    0.5    0.01     -     -    30.0     -     -    5.0    2.0    1.0    0.5     -    0.01    0.6    0.3     -     -    50.0    0.2    3.0    1.0    0.5    0.5    0.01     -     - pH  7.3±0.2  7.3±0.2  7.3±0.2

    *表中各成分的单位:g/L

    培养例5〔振荡培养法(其3)〕

    除培养例3中的培养基2用有表4中所列组成的培养基4代替外,同培养例3一样进行,得到滤液(40mL:干燥固形分1.25%)。

    培养例6〔振荡培养法(其4)〕

    除培养例3中的培养基2用有表4中所列组成的培养基5代替外,同培养例3一样进行,得到滤液(40mL:干燥固形分1.25%)。

    其次,按照下列制造实施例,进行培养滤液精制、分离,得到本发明化合物。

    要说明的是,对于培养滤液中含有S1化合物的五钠盐和S2化合物的七钠盐者,可以用下列分析条件确认。

    〔HPLC分析条件〕

    柱:TSKgel ODS-80TsQA(φ4.6×250mm,东ソ-公司制)

    柱温:40℃

    移动相:磷酸缓冲液*∶甲醇=65∶35(分析条件1)

            磷酸缓冲液*∶甲醇=60∶40(分析条件2)

    流速:1.0mL/分钟

    检测:UV260nm

    *:用磷酸水溶液(磷酸1mL用水稀释到10mL)调整到pH7.5的20mM Na2HPO4水溶液(含5mM溴化四丁铵)

    上述分析条件1和分析条件2的结果分别列于表5和表6中。

    表5保留时间(峰面积)滤液9.5(327953)      17.4(310786)S1化合物的五钠盐9.3(685634)S2化合物的七钠盐                 17.2(300316)滤液+S1化合物的五钠盐9.3(1034918)     17.4(302496)滤液+S2化合物的七钠盐9.5(332875)      17.2(607650)表6保留时间(峰面积)滤液5.1(321296)    6.7(488487)S1化合物的五钠盐5.1(599122)S2化合物的七钠盐               6.6(611893)滤液+S1化合物的五钠盐5.2(1011628)   6.9(529522)滤液+S2化合物的七钠盐5.2(353880)    6.7(1051828)

    通过比较峰的保留时间,清楚地看出,在滤液中,S1化合物中全部羧基都钠化的S1化合物的五钠盐和S2化合物中全部羧基都钠化的S2化合物的七钠盐两者都存在。由于可以确认各峰的保留时间有一些差异,因而,像〔滤滤+S1化合物的五钠盐〕、〔滤液+S2化合物的七钠盐〕那样以等量混合注入,试验峰面积的加和性。

    这样的等量混合时,各该峰均增大,并等于两者合计之峰面积。这在改变移动相的情况下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制造实施例1(从培养滤液中分离本发明化合物)

    本制造实施例中,精制上述培养例得到的培养滤液,分离了本发明化合物。

    即,培养例2得到的培养滤液(5.1L)调整到pH=3之后,用乙酸乙酯(7.6L)萃取。所得到的萃取液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减压蒸出溶剂,得到茶色透明油状物质(37g)。

    这种油状物质按照下列条件用HPLC分级,分离成S1酐的前溶出级分,和含有S1酐与S2酐的溶出级分。

    〔HPLC分级条件〕

    柱:直径50mm、长度250mm的YMC制ODS柱

    柱温:室温

    移动相:乙腈∶磷酸缓冲液=6∶4(磷酸缓冲液的组成:

                  KH2PO4 6.53g,H3PO4 1.18g,水3L)

    流速:50mL/分钟

    检测:UV210nm

    然后,对上述S1酐的前溶出级分,含有S1酐和S2酐的溶出级分减压蒸出乙腈后,所得到的水层用乙酸乙酯萃取,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出乙酸乙酯,得到了S1酐的前溶出级分(3.9g)、S1酐(7.7g)和S2酐(13.7g)。

    其中S1酐的前溶出级分(850mg)进一步按照下列条件用HPLC分级,得到含有S0酐的溶出级分。

    〔HPLC分级条件〕

    柱:直径50mm、长度250mm的YMC制ODS柱

    柱温:室温

    移动相:乙腈∶磷酸缓冲液=4∶6(磷酸缓冲液组成:                  KH2PO4 6.53g,H3PO4 1.18g,水3L)

    流速:50mL/分钟

    检测:UV210nm

    然后,对上述含有S0酐的溶出级分减压蒸出乙腈后,所得到的水层用乙酸乙酯萃取、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出乙酸乙酯,得到S0酐(70mg)。经确认,此物质的1H-NMR与文献(Aldridge,DC等人,J.C.S.Perkin I,1980,2134;Jabbar,A.等人,Pharmazie,1995,50,706)上记载的值一致。

    此外,S1酐和S2酐是以下列性状和仪器分析数据表征的无色透明油状物质。

    ①S1酐的性状和仪器分析数据

    a)性状:无色透明油状物质

    b)分子式:C20H22O8

    ESI质谱(m/z):389(M-H)-

    c)紫外线吸收谱(乙腈中):

     λmax(nm):255,312

    d)红外线吸收谱(净相,NaCl板):

    Vmax:3100~2600,2970,1815,1770,1705,1640,1430,1355,

      1265,965,920cm-1

    e)1H-NMR谱(氘代氯仿中):

    δ(积分值,多重度):

    7.28(1H,dt,J=15.8,6.6Hz),6.23(1H,dt,J=15.8,1.5Hz),2.90~

    2.70(4H,m),2.62~2.16(7H,m),1.42~1.26(2H,m),1.12(3H,t,J

    =7.4Hz),0.98(3H,t,J=7.0Hz)ppm

    f)13C-NMR谱(氘代氯仿中):

    δ(多重度):

    177.3(s),166.2(s),165.5

    (s),165.2(s),164.1(s),

    150.5(d),144.3(s),143.5

    (s),138.5(s),136.8(s),

    115.9(d),38.2(d),30.8(t),

    28.7(t),28.2(t),27.8(t),

    26.7(t),19.8(t),12.4(q),

    10.7(q)ppm

    ②S2酐的性状和仪器分析数据

    a)性状:无色透明油状物质

    b)分子式:C29H32O11

          ESI质谱(m/z):555(M-H)-

    c)紫外线吸收谱(乙腈中):

      λmax(nm):258,313

    d)红外线吸收谱(净相,NaCl板):

    Vmax:3100~2600,2970,1815,1770,1705,1640,1430,1350,

    1265,965,925cm-1

    e)1H-NMR谱(氘代氯仿中):

    δ(积分值,多重度):

    7.28(1H,dt,J=15.8,6.7Hz),6.23(1H,dt,J=15.8,1.5Hz),2.70~

    2.90(4H,m),2.63~2.18(12H,m),1.37~1.26(4H,m),1.11(3H,t,J

    =7.4Hz),0.97(6H,t,J=7.0Hz)ppm

    f)13C-NMR谱(氘代氯仿中):

    δ(多重度):

    177.1(s),166.3(s),165.7

    (s),165.6(s),165.5(s),

    165.2(s),164.0(s),150.7

    (d),144.4(s),144.2(s),

    144.0(s),143.7(s),138.6

    (s),136.7(s),115.9(d),

    38.0(d),37.7(d),30.7(t),

    29.0(t),28.9(t),28.7(t),

    28.2(t),27.5(t),26.8(t),

    26.7(t),19.8(t),12.4(q),

    10.7(2c∶q)ppm

    制造实施例2(S1化合物和S2化合物的钠盐的制备)

    然后,把制造实施例1分离的S1酐和S2酐中的S1酐(206mg)和S2酐(199mg)分别悬浮在水(100mL)中之后,边搅拌边滴加0.1N氢氧化钠水溶液中的,直至该悬浮液的液性达到pH=7,溶解后,该溶液减压下浓缩至干,分别得到粉末状的S1化合物的五钠盐(304mg)和S2化合物的七钠盐(290mg)。这些物质的性状和仪器分析数据如下。

    ③S1化合物五钠盐的性状和仪器分析数据

    a)性状:无色粉末状物质

    b)红外线吸收谱(液体石蜡,NaCl板):

    Vmax:3700~2600,2960,1660,1630,1560,1400cm-1

    c)1H-NMR谱(重水中):

    δ(积分值,多重度): 

    6.38(1H,d,J=15.8Hz),5.87

    (1H,dt,J=15.8,6.6Hz),

     2.54~2.10(10H,m),1.53(1H,

     m),1.33(2H,m),1.00(3H,t,

     J=7.4Hz),0.86(3H,t,

     J=7.0Hz)ppm

    d)13C-NMR谱(重水中):

    δ(多重度):

    185.5(s),182.0(s),181.8

    (s),181.7(s),180.8(s),

    143.0(s),141.0(d),140.4

    (s),139.8(s),135.2(s),

    126.6(d),41.3(d),39.1(t),

    36.4(t),35.3(t),29.7(t),

    28.8(t),27.4(t),15.7(q),

    12.9(q)ppm

    ④S2化合物七钠盐的性状和仪器分析数据

    a)性状:无色粉末状物质

    b)红外线吸收谱(液体石蜡,NaCl板):

    Vmax:3700~2600,2960,1660,1630,1565,1400cm-1

    c)1H-NMR谱(重水中):

    δ(积分值,多重度):

    6.38(1H,d,J=15.8Hz),5.86

    (1H,dt,J=15.8,6.7Hz),

    2.53~2.19(14H,m),1.60~

    1.18(6H,m),1.01(3H,t,

    J=6.4Hz),0.86(3H,t,

    J=7.0Hz),0.84(3H,t,

    J=7.0Hz)ppm

    d)13C-NMR谱(重水中):

    δ(多重度):

    185.4(s),182.3(2C:s),

    181.9(2C:s),181.7(s),

    181.0(s),142.7(s),140.9

    (d),140.8(s),140.7(s),

    140.1(s),140.0(s),135.4

    (s),126.6(d),41.4(d),

    40.6(d),39.1(t),37.1(2C:

    t).36.4(t),35.3(t),29.6

    (t),28.8(t),27.1(2C:t),

    15.8(q),12.9(q),

    12.8(q)ppm

    制造实施例3(S1化合物五甲酯和S2化合物七甲酯的制造方法)

    培养例2得到的发酵滤液(100mL,pH=6.2)在室温搅拌,向此滤液中以少量重复添加1N乙酸水溶液。从滤液pH达到4.2时起开始析出沉淀,进一步添加该乙酸水溶液直至pH=3(约350mL),然后添加沸石(1g)、过滤。向滤取的固形物(1.45g)中加蒸馏水(50mL)、搅拌、制成悬浮液(pH=3.6),然后用1N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和(pH=7),在室温搅拌1小时,然后过滤除去不溶物。向所得到的滤液中添加1N乙酸水溶液使pH=3(约200mL),析出物用二氯甲烷萃取。所得到的二氯甲烷层用硫酸镁干燥,然后减压蒸出溶剂,加甲苯共沸除去乙酸,得到酸提取物(1.4g)。

    然后,上述酸提取物(80mg)用乙醚(2mL)与甲醇(1mL)的混合液溶解,在冰冷却下以少量重复添加重氮甲烷乙醚溶液,直至反应液变成黄色。要说明的是,所使用的重氮甲烷乙醚溶液是向乙醚(15mL)中添加40%(重量)氢氧化钾(10mL)、用冰冷却后,以少量重复添加N-甲基-N-亚硝基脲(0.5g),确认乙醚层变成黄色之后分离该乙醚层,用氢氧化钾颗粒干燥。

    然后,此溶液在室温下反应16小时。反应结束后,减压蒸出溶剂,所得到的粗生成物用分级用TLC〔正相硅胶,20cm×20cm,5枚,展开溶剂(己烷∶乙酸乙酯=1∶2)〕分离,分别得到S1化合物的甲基化物(20.5mg)和S2化合物的甲基化物(16.8mg)。这些化合物的1H-NMR和IR数据分别如以下所述。从这些数据可以确认,上述化合物就是S1化合物、S2化合物中全部羧基都甲酯化的衍生物。

    ⑤S1化合物五甲酯

    a)1H-NMR谱(氘代氯仿中):

    δ(积分值,多重度):

    6.31(1H,dt,J=15.8,1.3Hz),

    6.01(1H,dt,J=15.8,6.6Hz),

    3,83(3H,s),3.75(3H,s),

    3.72(3H,s),3.71(3H,s),

    3.68(3H,s),2.69(2H,t,

    J=8.2Hz),2.44(2H,t,

    J=8.2Hz),2.35~2.48(3H,m),

    2.30(1H,dd,J=13.9,6.9Hz),

    2.24(2H,ddq,J=7.4,6.6,

    1.3Hz),1.63(1H,hep,

    J=6.9Hz),1.25~1.35(2H,m),

    1.05(3H,t,J=7.4Hz),0.91

    (3H,t,J=7.3Hz)ppm

    b)红外线吸收谱(净相,NaCl板):

    Vmax:1716,1280cm-1

    ⑥S2化合物七甲酯

    a)1H-NMR谱(氘代氯仿中):

      δ(积分值,多重度):

    6.31(1H,dt,J=15.8,1.3Hz),

    6.01(1H,dt,J=15.8,6.6Hz),

    3.83(3H,s),3.74(3H,s),

    3.73(3H,s),3.72(6H,bs),

    3.70(3H,s),3.67(3H,s),

    2.68(2H,t,J=7.7Hz),2.44

    (2H,t,J=7.7Hz),2.2~2.42

    (10H,m),1.49~1.59(2H,m),

    1.23~1.33(4H,m),1.04(3H,

    t,J=7.4Hz),0.89(3H,t,

    J=7.4Hz),0.87(3H,t,

    J=7.4Hz)ppm

    b)红外线吸收谱(净相,NaCl板):

    Vmax:1731,1264cm-1

    制造实施例4(S2酐的对溴苄基酰胺的制造方法)

    在冰冷却下,向S2酐(224mg)的乙腈(2mL)溶液中添加二苯基磷酰氯(110mg)、N-甲基吗啉(81mg),搅拌2小时。在冰冷却下,进一步添加盐酸对溴苄胺(89mg)和N-甲基吗啉(40mg),在冰冷却下反应1小时、在室温反应2小时。将此反应液倾入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后,用水洗涤,用硫酸钠干燥。减压蒸出溶剂,所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色谱法精制,用己烷和乙酸乙酯〔1∶1(体积比)〕的混合液洗脱。含所希望生成物的溶出级分的溶剂减压蒸出,得到S2酐的对溴苄基酰胺(193mg)。此化合物的1H-NMR如下。从这些数据可以确认,上述化合物就是S2酐的羧基已发生了对溴苄基酰胺化的衍生物。

    1H-NMR(重水中):δ(积分值,多重度)

    7.43(2H,d),7.29(1H,dt),7.09(2H,d),6.20(1H,dt),

    5.88(1H,t),4.30(2H,d),2.81(2H,t),2.22~2.63(14H,m),

    1.22~1.37(4H,m),1.12(3H,t),0.97(6H,t)ppm

    制造实施例5(S2酐的对硝基苄基酰胺的制造方法)

    在冰冷却下,向S2酐(163mg)的乙腈(2mL)溶液中添加二苯基磷酰氯(79mg)和N-甲基吗啉(60mg),搅拌2小时。在冰冷却下,进一步添加盐酸对硝基苄基胺(55mg)和N-甲基吗啉(30mg),在冰冷却下反应1小时、在室温反应2小时。将此反应液倾入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后,用水洗涤、用硫酸钠干燥。减压蒸出溶剂,所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色谱法精制,用乙酸乙酯洗脱。减压蒸出含有所希望生成物的溶出级分的溶剂,得到S2酐的对硝基苄基酰胺(180mg)。此化合物的1H-NMR如下。从这些数据可以确认,上述化合物就是S2酐的羧基已发生了对硝基苄基酰胺化的衍生物。

    1H-NMR(重水中):δ(积分值,多重度)

    8.16(2H,d),7.40(2H,d),

    7.27(1H,dt),6.20(1H,dt),

    6.14(1H,t),4.48(2H,d),

    2.81(2H,t),2.18~2.69(14H,m),

    1.22~1.37(4H,m),1.12(3H,t),

    0.97(6H,t)ppm

    制造实施例6(S2酐的环己基酰胺的制造方法)

    在冰冷却下,向S2酐(156mg)的乙腈(2mL)溶液中添加二苯基磷酰氯(110mg)和N-甲基吗啉(57mg),搅拌2小时。在冰冷却下进一步添加环己基胺(28mg)和N-甲基吗啉(28mg),在冰冷却下反应1小时、在室温反应2小时。将此反应液倾入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后,用水洗涤、用硫酸钠干燥。减压蒸出溶剂,所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色谱法精制,用己烷和乙酸乙酯〔1∶2(体积比)〕的混合液洗脱。减压蒸出含有所希望生成物的溶出级分的溶剂,得到S2酐的环己基酰胺(10mg)。此化合物的1H-NMR如下。从这些数据可以确认,上述化合物就是S2酐的羧基已发生了环己基酰胺化的衍生物。

    1H-NMR(重水中):δ(积分值,多重度)

    7.31(1H,dt),6.22(1H,dt),

    5.37(d,1H),3.66(1H,m),

    2.78(2H,t),2.05~2.61(14H,m).

    1.50~1.95(10H,m),

    1.22~1.37(4H,m),1.12(3H,t),

    0.98(6H,t)ppm

    制造实施例7(S2化合物七苄酯的制造方法)

    向S2酐(50mg)的四氢呋喃(2mL)溶液中添加对溴苄醇(51mg)和2-(对溴苄基)-1,3-二异丙基异脲(140mg),在室温反应3日。在反应过程中,4次追加对溴苄醇(51mg)和2-(对溴苄基)-1,3-二异丙基异脲(140mg)。向此反应液中添加己烷、过滤后,减压蒸出溶剂。所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柱色谱法精制,用己烷和乙酸乙酯〔4∶1(体积比)〕的混合液洗脱。减压蒸出含有所希望生成物的溶出级分的溶剂,得到S2化合物的七苄酯(68mg)。此化合物的1H-NMR和IR如下。从这些数据可以确认,上述化合物就是S2化合物中全部羧基都苄基化的衍生物。

    a)1H-NMR(重水中):δ(积分值,多重度)

    7.38~7.52(14H,m),

    7.02~7.18(14H,m),6.26(1H,dt),

    5.85(1H,dt),4.70~5.05(14H,m),

    2.04~2.70(14H,m),

    1.15~1.60(6H,m),0.94(3H,t),

    0.70~0.82(6H,m)ppm

    b)红外吸收谱(净相,NaCl板):

    Vmax:2965,1733,1713cm-1

    制造实施例8(S2化合物的叔丁酯六甲酯的制造方法)

    向S2酐(100mg)的二氯甲烷(2mL)溶液中添加环己烷(2mL)、叔丁醇(0.5mL)、2,2,2-三氯乙酰亚胺酸叔丁酯(79mg)和三氟化硼-乙醚络合物(0.05mL),在室温反应15小时。向此反应液中加水,用乙酸乙酯萃取后,有机层用柠檬酸水溶液和食盐水洗涤,用硫酸镁干燥。减压蒸出溶剂,所得到的残渣在乙醚(2mL)和甲醇(2mL)中溶解后,添加三甲基甲硅烷基重氮甲烷的己烷溶液(2M,0.5mL),在室温反应4日。向此反应液中添加乙酸,减压蒸出溶剂,所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色谱法精制,用己烷和乙酸乙酯(5∶2(体积比)〕的混合液洗脱。减压蒸出含有所希望生成物的溶出级分的溶剂,得到S2化合物的叔丁酯六甲酯(106mg)。此化合物的1H-NMR如下。从这些数据可以确认,上述化合物就是S2化合物的结构式中饱和碳上结合的羧基发生叔丁基化、其它羧基全部甲基化的衍生物。

    1H-NMR(重水中):δ(积分值,多重度)

    6.00(1H,dt),3.84(3H,s),

    3.75(3H,s),3.72(9H,s),

    3.71(3H,s),2.64(2H,t),

    2.16~2.41(12H,m),1.44(9H,s),

    1.22~1.60(6H,m),1.05(3H,t),

    0.83~0.94(6H,m)ppm

    制造实施例9(S2化合物六甲酯的制造方法)

    向上述S2化合物的叔丁酯六甲酯(100mg)的二氯甲烷(2mL)溶液中添加三氟乙酸(2mL),在室温反应1.5小时。减压蒸出溶剂后,用甲苯共沸2次,得到S2化合物的六甲酯(95mg)。此化合物的1H-NMR如下。从这些数据可以确认,上述化合物就是S2化合物的结构式中除饱和碳上结合的羧基外全部羧基都甲基化的衍生物。

    1H-NMR(重水中):δ(积分值,多重度)

    6.30(1H,dt),6.02(1H,dt),

    3.85(3H,s),3.69~3.75(15H,m),

    2.19~2.70(14H,m),

    1.20~1.65(6H,m),1.04(3H,t),

    0.83~0.94(6H,m)ppm

    制造实施例10(S2化合物的对溴苯甲酰基六甲酯的制造方法)

    向上述S2化合物六甲酯(95mg)的乙酸乙酯(2mL)溶液中添加三乙胺(20mg)和对溴苯甲酰溴(34mg),在室温搅拌。2小时后,添加三乙胺(20mg)和对溴苯甲酰溴(34mg),再反应2小时。反应结束后,向反应液中添加乙酸乙酯和水,使之萃取到有机层中,用食盐水洗涤后,用硫酸镁干燥,减压蒸出溶剂,所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色谱法精制,用己烷和乙酸乙酯〔3∶2(体积比)〕的混合液洗脱。减压蒸出含有所希望生成物的溶出级分的溶剂,得到S2化合物的对溴苯甲酰六甲酯(100mg)。此化合物的1H-NMR、IR和质量分析如下。从这些数据可以确认,上述化合物就是S2化合物的结构式中饱和碳上结合的羧基发生对溴苯甲酰化、其它羧基全部发生甲基化的衍生物。

    a)1H-NMR(重水中):δ(积分值,多重度)

    7.78(2H,d),7.64(2H,d),

    6.31(1H,d t),5.97(1H,dt),

    5.30(2H,s),3.83(3H,s),

    3.76(3H,s),3.74(3H,s),

    3.72(3H,s),3.70(6H,s),

    2.18~2.80(14H,m),

    1.20~1.65(6H,m),1.03(3H,t),

    0.88(6H,t)ppm

    b)红外吸收谱(净相,NaCl板):

    Vmax:2955,1747,1726,1427cm-1

    c)质谱(MALDI):

    913[M+Na]+,915[M+2+Na]+

    制造实施例11(S0酐的合成制备)

    按以下要领制备S0酐。首先,从已知化合物二乙基膦酰溴乙酸乙酯和2-酮戊二酸二甲酯合成以下所示S0中间体1再让此化合物与丁烯基二戊基硼烷反应,来合成以下所示中间体2最后在碱性条件下使这种S0中间体2水解,所得到的钠盐在酸性条件下处理,合成S0酐。

    以下详细说明各步骤。

    首先,在冰冷却下,向二乙基膦酰溴乙酸乙酯(48g)的乙腈(400mL)溶液中添加氯化锂(4.7g),并滴加二异丙基胺(14.3g)。就在这样的状态下搅拌1小时,然后滴加2-酮戊二酸二甲酯(13.7g),在冰冷却下反应1小时。反应结束后,减压蒸出溶剂,添加乙酸乙酯,水洗后用硫酸镁干燥。减压蒸出溶剂,所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色谱法精制,用己烷和乙酸乙酯〔4∶1(体积比)〕的混合液洗脱。减压蒸出含有所希望生成物的溶出级分的溶剂,得到S0中间体1(19.5g)。这种化合物的1H-NMR如下:

    1H-NMR(重水中):δ(积分值,多重度)

    4.25(2H,q),3.79(3H,s),3.70(3H,s),2.87(2H,t),

    2.53(2H,t),1.33(3H,t)

    然后,上述S0中间体1(46.1g)的二噁烷(1.5L)溶液在氮气氛围下添加丁烯基二戊基硼烷的四氢呋喃溶液(0.47mol/L,500mL)、碳酸钾(74.1g)、磷酸钾(56.9g)和四(三苯膦)钯(3.1g),然后在搅拌下于100℃加热。2小时40分钟后又添加四(三苯膦)钯(0.5g)和碳酸钾(5.0g),再反应12小时。反应结束后,减压蒸出溶剂,所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色谱法精制,用己烷和乙酸乙酯〔5∶1(体积比)〕的混合液洗脱。减压蒸出含有所希望生成物的溶出级分的溶剂,得到S0中间体2(31.6g)。此化合物的1H-NMR如下:

    1H-NMR(重水中):δ(积分值,多重度)

    6.38(1H,dt),6.06(1H,dt),

    4.33(2H,q),3.75(3H,s),

    3.69(3H,s),2.71~2.81(2H,m)

    2.44~2.54(2H,m),

    2.17~2.28(2H,m),1.35(3H,t)

    1.06(3H,t)

    然后,上述S0中间体2(32.0g)溶解在二噁烷(250mL)和水(150mL)中之后,添加氢氧化钠水溶液(400g/L,53.5mL),在室温反应14小时。反应结束后,减压蒸出溶剂,加水和二异丙醚,把粗生成物萃取到水层中。向此水层中添加柠檬酸水溶液把pH调整到3,放置1小时后用乙酸乙酯萃取,用硫酸镁干燥。减压蒸出溶剂,所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色谱法精制,用己烷、乙酸乙酯和乙酸〔2∶1∶0.1(体积比)〕的混合液洗脱。使含有所希望生成物的溶出级分的溶剂减压蒸出,得到粗S0化合物(13.6g)。然后,用乙醚-己烷重结晶,进一步用乙酸乙酯-己烷进行重结晶,得到S0酐(7.7g)。此化合物的1H-NMR同制造实施例1所示S0酐以及文献上记载的值一致。

    制造实施例12(从滤液得到R0化合物的衍生物的制造方法)

    向制造实施例1从滤液得到的油状物质(1.13g)的二氯甲烷(15mL)溶液中添加对溴苯胺(1.5g),在室温搅拌8小时后,添加二异丙基碳化二亚胺(1.1g),在室温反应1小时。反应液的溶剂减压蒸出,添加乙酸乙酯和0.5N盐酸萃取后,用水洗涤、用硫酸钠干燥。减压蒸出溶剂,所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色谱法精制,用己烷和乙酸乙酯〔9∶1(体积比)〕的混合液洗脱。含有所希望生成物的溶出级分的溶剂减压蒸出,得到R0化合物的衍生物(40mg)。这种衍生物的1H-NMR、IR和元素分析如下。从这些数据可以确认,上述衍生物就是R0化合物的结构式中饱和碳上结合的羧基已发生对溴苯胺化、其它羧基发生(对溴苯基)亚胺化的R0化合物的衍生物。

    而且,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培养滤液中产生了R0化合物。

    a)1H-NMR(重水中):δ(积分值,多重度)

    7.60(2H,d),7.41(4H,s),7.34(1H,d),7.29(1H,s),

    7.26(2H,d),6.46(1H,d),3.62(2H,s),2.35(2H,q),

    1.13(3H,t)ppm

    b)红外吸收谱(液体石蜡,NaCl板):

    vmax:3345,1708,1685,1640,1589cm-1

    c)元素分析(C22H18N2O3Br)

              C      H      N

    计算值:50.99    3.50    5.40

    测定值:50.30    3.41    5.31

    制造实施例13(S1化合物的丁基酰胺四钠盐的制造方法)

    在冰冷却下,向S1酐(840mg)的乙腈(8mL)溶液中添加二苯磷酰氯(577mg)和N-甲基吗啉(430mg),搅拌1小时。进一步在冰冷却下添加正丁胺(157mg)、反应1小时。反应结束后,向反应液中添加乙酸乙酯,用柠檬酸水溶液洗涤后,用硫酸镁干燥。减压蒸出溶剂,所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色谱法精制,用己烷和乙酸乙酯〔1∶1(体积比)〕的混合液洗脱。含有所希望生成物的溶出级分的溶剂减压蒸出,得到S1酐的丁基酰胺(190mg)。此化合物的1H-NMR和IR如下。从这些数据可以确认,上述化合物就是S1酐中羧基发生了丁基酰胺化的衍生物。

    a)1H-NMR(重水中):δ(积分值,多重度)

    7.30(1H,dt),6.22(1H,d),5.45~5.60(1H,m),3.12~3.25(2H,m),

    2.80(2H,t),2.10~2.65(9H,m),1.20~1.50(6H,m),1.12(3H,t),

    0.87~1.02(6H,m)ppm

    b)红外吸收谱(净相,NaCl板):

    Vmax:2970,1818,1769,1648cm-1

    然后,向上述S1酐的丁基酰胺(160mg)中添加碳酸氢钠水溶液(NaHCO3121mg,水20mL)和1,4-二噁烷(20mL),在室温反应16小时。反应结束后,减压蒸出溶剂,得到S1化合物的丁基酰胺四钠盐(200mg)。此化合物的1H-NMR和IR如下。从这些数据可以确认,上述化合物就是S1化合物的结构式中饱和碳上结合的羧基发生了丁基酰胺化、其它羧基业已钠化的衍生物。

    a)1H-NMR(重水中):δ(积分值,多重度)

    6.36(1H,d),5.88(1H,dt),2.10~2.65(10H,m),1.25~1.60

    (7H,m),1.01(3H,t),0.80~0.95(6H,m)ppm

    b)红外吸收谱(KBr):

    Vmax:3425,1635,1550,1398cm-1

    制造实施例14(S1化合物的叔丁酯四钠盐的制造方法)

    向S1酐(500mg)的二氯甲烷(4mL)溶液中添加环己烷(4mL)、2,2,2-三氯乙酰亚胺酸叔丁酯(308mg)和三氟化硼乙醚络合物(0.05mL),在室温反应4小时。反应结束后,加己烷、过滤、减压蒸出溶剂,所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色谱法精制,用己烷和乙酸乙酯〔1∶1(体积比)〕的混合液洗脱。含有所希望生成物的溶出级分的溶剂减压蒸出,得到S1酐的叔丁酯(240mg)。此化合物的1H-NMR和IR如下。从这些数据确认,上述化合物就是S1化合物的羧基业已叔丁基化的衍生物。

    a)1H-NMR(重水中):δ(积分值,多重度)

    7.30(1H,dt),6.21(1H,dt),2.11~2.75(11H,m),1.41(9H,s),

    1.22~1.55(2H,m),1.08(3H,t),0.99(3H,t)ppm

    b)红外吸收谱(净相,NaCl板):

    Vmax:2975,1820,1771,1722cm-1

    然后,向上述S1酐的叔丁酯(218mg)中添加碳酸氢钠水溶液(NaHCO3164mg,水20mL)和1,4-二噁烷(20mL),在室温反应20小时。反应结束后,减压蒸出溶剂,得到S1化合物的叔丁酯四钠盐(276mg)。此化合物的1H-NMR和IR如下。从这些数据确认,上述化合物就是S1化合物的结构式中饱和碳上结合的羧基已经叔丁基化、其它羧基业已钠化的衍生物。

    a)1H-NMR(重水中):δ(积分值,多重度)

    6.36(1H,d),5.87(1H,dt),2.10~2.60(10H,m),1.47(9H,s),

    1.20~1.65(3H,m),1.01(3H,t),0.86(3H,t)ppm

    b)红外吸收谱(KBr):

    Vmax:3405,1705,1551,1403cm-1

    制造实施例15(S1化合物的苄基酰胺四钠盐的制造方法)

    在冰冷却下,向S1酐(500mg)的乙腈(5mL)溶液中添加二苯基磷酰氯(344mg)和N-甲基吗啉(260mg),反应1小时后添加苄胺(137mg),进一步反应1小时。反应结束后,减压蒸出溶剂,所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色谱法精制,用己烷和乙酸乙酯〔1∶1(体积比)〕的混合液洗脱。含有所希望生成物的溶出级分的溶剂减压蒸出,得到S1酐的苄基酰胺(159mg)。此化合物的1H-NMR和IR如下。从这些数据确认,上述化合物就是S1酐中羧基业已苄基酰胺化的衍生物。

    a)1H-NMR(重水中):δ(积分值,多重度)

    7.15~7.38(6H,m),6.21(1H,d),5.70~5.82(1H,m),

    4.38(2H,d),2.83(2H,t),2.10~2.63(9H,m),1.20~

    1.42(2H,m),1.11(3H,t),0.99(3H,t)ppm

    b)红外吸收谱(净相,NaCl板):

    Vmax:1820,1750,1640cm-1

    然后,向上述S1酐的苄基酰胺(157mg)中添加碳酸氢钠水溶液(NaHCO3 110mg,水20mL)和1,4-二噁烷(20mL),在室温反应16小时。反应结束后,减压蒸出溶剂,得到S1化合物的苄基酰胺四钠盐(196mg)。此化合物的1H-NMR和IR如下。从这些数据确认,上述化合物就是S1化合物的结构式中饱和碳上结合的羧基已经苄基酰胺化、其它羧基发生了钠化的衍生物。

    a)1H-NMR(重水中):δ(积分值,多重度)

    7.25~7.50(5H,m),6.35(1H,d),5.85(1H,dt),4.40(2H,s),

    2.10~2.70(10H,m),1.20~1.65(3H,m),0.99(3H,t),

    0.85(3H,t)ppm

    b)红外吸收谱(KBr):

    Vmax:3405,1641,1555,1403cm-1

    制造实施例16(S1化合物的二酰亚胺的制造方法)

    向S1酐(0.3g)的1,4-二噁烷(5mL)溶液中,在氩气流下添加氨水(0.5mL)和乙酸(0.1mL),在105℃反应9小时。反应结束后,减压蒸出溶剂,所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色谱法精制,用己烷、氯仿和甲醇〔2∶7∶1(体积比)〕的混合液洗脱。含有所希望生成物的溶出级分的溶剂减压蒸出,得到S1化合物的二酰亚胺(0.2g)。此化合物的1H-NMR和IR如下。从这些数据确认,上述化合物就是S1化合物中邻接碳原子上结合的2个羧基发生酰亚胺化的衍生物。

    a)1H-NMR(重水中):δ(积分值,多重度)

    8.53(1H,s),8.41(1H,s),7.09(1H,dt),6.15(1H,dt),

    2.68(4H,s),2.36~2.48(2H,m),2.19~2.34(4H,m),

    2.05~2.18(1H,m),1.28~136(2H,m),1.06(3H,t),

    0.94(3H,t)ppm

    b)红外吸收谱(净相,NaCl板):

    vmax:2500~3500,1731,1741,1682,1349,1070cm-1

    制造实施例17〔S1化合物的二(对溴苯基)酰亚胺的制造方法〕

    在氩气流下,向S1酐(0.3g)的1,4-二噁烷(5mL)溶液中添加对溴苯胺(0.4mL)和乙酸(0.1mL),在105℃反应9小时。反应结束后,减压蒸出溶剂,所得到的粗生成物用硅胶色谱法精制,用己烷、氯仿和甲醇〔5∶7∶1(体积比)〕的混合液洗脱。含有所希望生成物的溶出级分的溶剂减压蒸出,得到S1化合物的二(对溴苯基)酰亚胺(0.3g)。此化合物的1H-NMR和IR如下。从这些数据确认,上述化合物就是S1化合物中邻接碳原子上结合的2个羧基发生了(对溴苯基)酰亚胺化的衍生物。

    a)1H-NMR(重水中):δ(积分值,多重度)

    7.50~7.56(4H,m),7.15~7.24(5H,m),6.24(1H,dt),

    2.70~2.80(4H,m),2.54~2.62(2H,m),2.40~2.47(2H,m),

    2.24~2.30(3H,m),1.35~1.48(2H,m),1.08(3H,t),1.03

    (3H,t)ppm

    b)红外吸收谱(净相,NaCl板):

    Vmax:2500~3500,1738,1713,1681,1493,1392,1242,1120cm-1

    以下实施例1~4中,对稀溶液中本发明分散剂的分散活性,以溶液的浊度等为指标,进行评价。

    实施例1(稀溶液中的分散活性评价(对高岭土的活性)]

    首先,向高岭土(30g,和光纯药公司)中加蒸馏水(300mL),用超声波洗涤器(夏普公司制“UT 0205”)进行超声波照射(15分钟,最大功率),配制10%高岭土悬浮液。

    然后,向试管中分别注入上述高岭土悬浮液(10mL)以及以下表7中所列各试样水溶液(1mL),用点式混合器(point mixer)搅拌15秒钟后,在无振动板上静置24小时。要说明的是,相对于分散质微粒(高岭土)而言,试样添加量为0.1%和0.5%(固形物重量比)。静置后测定高岭土微粒的沉降体积,所得到的结果一并列于表7中。要说明的是,以沉降体积作为分散性指标,沉降体积越小,表明分散性越优异。

    表7试样             沉降体积(mL)    添加   0.02%   添加   0.1%   添加   0.5%  添加   2.0%添加滤液添加Sl化合物五钠盐添加S2化合物七钠盐    3.2    3.1    3.1    3.2    1.2    1.1    2.3    1.O    1.0    1.5    1.0    1.1添加木素磺酸盐    3.2     2.7    1.2    1.2无添加(对照)    3.3

    从表中可以看出,当使用滤液、S1化合物五钠盐和S2化合物七钠盐作为试样时,均能发挥比对照组(无添加组)良好的分散性。而且,S1化合物五钠盐和S2化合物七钠盐,即使与现有分散剂木素磺酸盐相比,也有更高的活性,添加0.1%就显示出令人满意的活性。另一方面,滤液样品显示出与木素磺酸盐大致相同的活性。

    实施例2〔稀溶液中的分散活性评价(对碳酸钙的活性)〕

    除使用碳酸钙代替实施例1中的高岭土作为分散质外,同实施例1一样进行处理,测定表8中所列各试样的沉降体积。要说明的是,碳酸钙同高岭土一样,用超声波洗涤器(夏普公司制“UT 0205”)进行超声波照射(15分钟,最大功率),配制10%碳酸钙悬浮液(30g/300mL)。所得到的结果一并列于表8中。要说明的是,以沉降体积作为分散性指标,沉降体积越小,表明分散性越优异。

    表 8试样    沉降体积(mL)添加0.1%添加0.5%添加滤液    3.73    3.63    3.45    2.59    3.04    2.90添加S1化合物五钠盐添加S2化合物七钠盐无添加(对照)           5.66

    从表中可以看出,当使用滤液、S1化合物五钠盐和S2化合物七钠盐作为试样时,与对照组(无添加组)比较,都发挥出非常优异的分散性。而且,就分散性程度而言,0.5添加组一方均比O.1%添加组优异。

    实施例3〔稀溶液中的分散活性评价(对水泥的活性)〕

    各试管中,分别注入表9中所列预定浓度的各试样(1mL),并且分别注入水泥(秩父小野田水汲)悬浮液(4mL:31.3g/500mL),用点式混合器搅拌后静置,用目视法观察分散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分散状态能保持2小时以上者,其分散性判定为有分散效果(○),否则判定为无分散性(×)。这些结果一并列于表9中。

    表    9试样                      浓度(mg/ml)0 0.5 1.0 2.0 3.0 4.0 5.0 7.5 10.0 14.5添加滤液添加S1化合物五钠盐添加S2化合物七钠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分散×:不分散

    从表中可以看出,滤液添加组3.0mg/mL以上、S1化合物五钠盐添加组7.5mg/mL以上、S2化合物七钠盐添加组2.0mg/mL以上,分别达到了所希望的分散效果。

    实施例4(稀溶液中的分散活性评价(对炭黑的活性))

    首先,将炭黑(80mg)加到水(1L)中,用超声波洗涤器(夏普公司制“UT 0205”)进行超声波照射(15分钟,最大功率),配制炭黑悬浮液。

    其次,向试管中分注所得到的炭黑悬浮液(10mL),随即添加预定量的各试样,然后用点式混合器搅拌15秒钟,在无振动板上静置5小时。静置后添加3%氯化钠水溶液(1mL),然后用点式混合器搅拌15秒钟,再一次在无振动盘上静置19小时。然后,取试管的上层液(从上表面起约2cm),测定吸光度(波长:660nm)。

    分散性评价按以下要领进行。首先,预先求出炭黑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式,从所测定的吸光度算出各试管中悬浮的炭黑浓度。以最初配制的炭黑悬浮液的悬浮率为100%,从基于吸光度算出的炭黑浓度,求出微粒的悬浮率。其结果列于表10中。

    表10滤液添加量(固形分)mg/L    0    13    26    40    53    66炭黑悬浮率    3.1    2.9    10.3    67.8    79.1    83.8

    本试验法中使用的炭黑悬浮液,是用炭黑平均粒径为20nm的微粉配制的、非常稳定的悬浮液。为了强制凝聚之目的,这种悬浮液中添加电解质(氯化钠)后再评价其分散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无添加时炭黑不悬浮(凝聚沉降)的条件下,滤液(冷冻干燥品)的分散活性为40mg/L以上。

    以下实施例5~9涉及浓溶液中的分散活性,以液体的粘度等为指标进行评价。

    实施例5〔浓溶液中的分散活性评价(对高岭土的活性-其1)〕

    在室温25℃的条件下,向容器中添加高岭土(42g)和含有上述培养例1得到的滤液的蒸馏水(60g),然后用手动混合器搅拌1分钟。然后,用匙使容器底部和周围充分混合,随后再用手动混合器搅拌2分钟,立即用B型旋转粘度计(转速60rpm,使用3号转子)测定粘度。这些结果列于表11中。

    表11    试样(固形分重量%/高岭土)粘度(mPa·s)    仅蒸馏水    700    0.1    340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使用培养例1的滤液的情况下,与不使用该滤液的情况相比,粘度显著下降,表明有良好的分散性。

    实施例6(浓溶液中的分散活性评价(对高岭土的活性-其2)]

    在室温25℃的条件下,向容器中添加表11中记载的样品溶液(3mL)和高岭土(2g)。此试样用点式混合器搅拌1分钟,进一步进行3分钟超声波处理,然后,10分钟后用E型粘度计(可测定粘度范围:93~932 mPa·s)测定粘度。这些结果列于表12中。

    表12    样品溶液  粘度(mPa·s)    无添加(仅蒸馏水)    384±8.6    S1化合物五钠盐0.020%(w/v)    314±14.40.033%(w/v)    239±19.20.047%(w/v)    134±22.7    S2化合物七钠盐0.020%(w/v)    340±22.20.033%(w/v)    233±l5.50.047%(w/v)     89±8.9    滤液(冷冻干燥品)0.033%(w/v)    347±24.90.067%(w/v)    281±28.70.135%(w/v)    122±4.1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使用S1化合物五钠盐、S2化合物七钠盐和含有这些的滤液中任何一种的情况下,也发现依赖于浓度的粘度显著降低,表明有良好的分散性。

    实施例7(浓溶液中的分散活性评价(对硫酸钡的活性))

    除使用硫酸钡(42g)代替实施例5中的高岭土外,同实施例5一样进行处理,分别测定各试样的粘度。这些结果列于表13中。

    表13添加量(固形分重量%/硫酸钡)    粘度(mPa·s)    滤液    木素磺酸盐  仅蒸馏水         700    0.1    0.3    0.5    480         440     20         285     60         120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使用培养例1的滤液的情况下,与不使用该滤液的情况和使用木素磺酸盐的情况相比,粘度显著下降,显示出良好的分散性。

    实施例8〔浓溶液中的分散活性评价(对碳酸钙的活性)〕

    除使用碳酸钙(40g)代替实施例5中的高岭土外,同实施例5一样进行处理,分别测定各试样的粘度。这些结果列于表14中。

    表14添加量(固形分重量%/碳酸钙)    粘度(mPa·s)    滤液    木素磺酸盐   仅蒸馏水         680    0.1    0.3    0.9    3.0    250          200    250          160    230          160    240          230

    从表中可以看出,当使用培养例1的滤液时,与不使用该滤液的情况相比,粘度显著下降,表明分散性优异。而且,分散性的程度与使用木素磺酸盐时大致相同。

    实施例9〔浓溶液中的分散活性评价(对轻质碳酸钙的活性)〕

    除使用轻质碳酸钙(40g)代替实施例5中的高岭土外,同实施例5一样进行处理,分别测定各试样的粘度。这些结果列于表15中。

    表15添加量(固形分重量%/轻质碳酸钙)    粘度(mPa·s)    滤液    木素磺酸盐   仅蒸馏水         790    0.3    0.9    245        220    183        100

    从表中可以看出,当使用培养例1的滤液时,与不使用该滤液的情况相比,粘度显著下降,显示出良好的分散性。而且,其分散性程度与使用木素磺酸盐时大致相同。

    实施例10〔浓溶液中的分散活性评价(对长石釉料的活性)〕

    除使用长石釉料(50g)代替实施例5中的高岭土外,同实施例5一样进行处理,分别测定各试样的粘度。此外,本实施例中不仅测定了刚搅拌后的粘度,而且也同样测定了搅拌后1个月后、2个月后的粘度。这些结果列于表16中。

    表16添加量(固形分重量%/长石釉料)       粘    度(mPa·s)刚搅拌后    1个月后    2个月后  仅蒸馏水    720      800        800    O.15    0.45    620      680        610    480      300        320

    从表中可以看出,当使用培养例1的滤液时,与不使用该滤液的情况相比,粘度显著下降,显示出良好的分散性。而且,其分散性程度在相对于长石釉料而言固形分添加量为0.45%(重量)的情况下保存月数增长,而且分散性有提高的趋势。

    实施例11〔灰浆试验法分散活性评价〕

    对添加了培养例1得到的滤液的灰浆的减压水性能,与添加了市售木素磺酸盐的灰浆的减水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

    (1)使用材料和灰浆的配合

    本实施例中,每一批都分别使用包含JIS R 5210规定的普通卜特兰水泥(600g,比重3.16)、河砂(1800g,比重2.67、粗粒率2.99)、和水或含有培养例1得到的滤液的水溶液(310g)的材料。此外,实施时添加消泡剂,以使夹带空气量调整到2%左右。

    (2)灰浆的混炼

    按照JIS R 5201混炼灰浆,每一批灰浆(约1.2L)都用灰浆搅拌机混炼3分钟。

    (3)滑移(slump)测定

    灰浆的滑移是按照JIS A 1173用滑移锥(上端内径50mm、下端内径100mm、高度150mm)测定的。此外,测定在2个时点实施:刚混炼后和经过60分钟后,其中,经过60分钟后的滑移,是在测定了刚混炼后的滑移之后,把灰浆回收到混合容器中放置60分钟后,用捏合匙反复捏合10次后再测定。这些结果列于表17中。要说明的是,滑移测定值越大,表明分散性越优异。

    表17    试样固形分添加量    %/C    滑移(cm)刚混炼后60分后    无添加(对照)    0    4.7       -    木素磺酸盐    滤液    滤液    0.25    0.25    0.15    8.7      5.8    9.7      8.1    9.0      7.2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使用培养例1得到的滤液的情况下,与不使用该滤液的情况相比,滑移显著提高了。而且,分散性程度也比使用木素磺酸盐的情况优异,而且其效果从60分钟后的分散性差异可以更显著地看出来。

    实施例12〔水系中有机颜料的分散活性评价(其1)〕

    试管(16×150mm)中添加预定量酞菁绿悬浮液(5mL,酞菁绿16mg/蒸馏水200mL)和培养例1得到的滤液(干固物),用点式混合器搅拌15秒钟。搅拌后静置3小时,然后测定试管底部堆积的酞菁绿的直径,根据其直径的大小评价分散性。即,所得到的直径值越大,表示分散性越良好。此外,为比较起见,使用市售萘磺酸盐或木素磺酸盐进行同样处理。这些结果列于表18中。

    表18    试样                 直径(mm)    0 0.17mg 0.85mg 1.7mg 8.5mg 1.7mg    滤液    4    7    11    12     14    14萘磺酸盐木素磺酸盐    4    4     5     6      6     6    4    5     5     5      4     4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使用培养例1得到的滤液(干固物)的情况下,与不使用该滤液的情况相比,直径显著增大,显示出良好的分散性。而且,分散性程度也比使用萘磺酸盐和木素磺酸盐的情况更优异。

    实施例13〔水系中有机颜料的分散活性评价(其2)〕

    酮酞菁蓝(400mg/水400mL)用超声波洗涤器(夏普公司制“UT0205”)进行超声波照射(10分钟,最大功率),配制一种均匀悬浮液。这种悬浮液边用搅拌器搅拌边取出4.5mL,按表19中所列添加量添加各样品液(0.5mL)。用点式混合器搅拌10秒钟后,在无振动盘上静置,测定660nm的光透射率随时间的变化。这些结果一并列于表19中。此外,透射率成为分散性的指标,透射率越小,表示分散性越优异。

    表19    试样  浓度(mg/mL)         透射率(%)3小时后6小时后24小时后    无添加 -    31    55    82 S1化合物叔丁酯四钠盐(制造例14)0.025    0    1    70.05    0    0    40.1    0    0    1 S1化合物苄基酰胺四钠盐(制造例15)0.025    0    1    80.05    0    0    50.1    0    0    3 S1化合物正丁基酰胺四钠盐(制造例13)0.025    0    2    100.05    0    1    80.1    0    2    7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025    20    23    360.05    14    17    250.1    4    6    9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使用S1化合物的衍生物作为试样的情况下,与不使用该衍生物的情况相比,透射率显著提高。而且,分散性程度也优于使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情况,低添加量时可以更显著地看出分散性的差异。

    实施例14〔非水系中有机颜料的分散活性评价(其1)〕

    试管(16×150mm)中边用点式混合器搅拌边量取铜酞菁蓝的乙酸乙酯悬浮液(40mg/10mL)0.5mL,并进一步添加乙酸乙酯(4.5mL)。

    向其中添加制造实施例1得到的S1酐和S2酐的乙酸乙酯溶液(20mg/2mL),并进一步添加乙酸乙酯,使总量为6mL。此液用点式混合器搅拌l5秒钟后,进行30分钟超声波处理,静置10~30分钟。采集所得到的上清液(0.5mL),然后添加乙酸乙酯,使总量为3mL,测定波长660nm的吸光度。从这样得到的吸光度评价分散性。这些结果列于表20中。

    表20    添加量    (mg)    吸光度(660nm)    S1酐    S2酐    0    0.62    0.38    2.5    5    10    0.66    0.47    1.27    0.99    1.86    1.51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使用S1酐和S2酐的乙酸乙酯溶液的情况下,与不使用该化合物的情况相比,分散性显著提高。

    实施例15〔非水系中有机颜料的分散活性评价(其2)〕

    制造实施例11得到的S0酐同实施例14一样进行处理。采集上清液(0.25mL),添加乙酸乙酯使总量为3mL,测定吸光度。从这样得到的吸光度评价分散活性。这些结果列于表21中。

    表21    添加量    (mg)    吸光度    (660nm)    0    0.14    0.5    1.0    0.84    0.89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使用S0酐的乙酸乙酯溶液的情况下,与不使用该化合物的情况相比,分散性显著提高了。

    实施例16〔非水系中有机颜料的分散活性评价(其3)〕

    除使用乙醇代替实施例14中的乙酸乙酯外,同实施例14一样进行处理。但上清液的采集量为0.25mL。从这样得到的吸光度评价分散活性。这些结果列于表22中。

    表22    添加量    (mg)    吸光度(660nm)    S1酐    S2酐    0    0.01    0.25    0.50    1.00    0.05    0.09    0.69    0.87    0.63    0.80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使用S1酐和S2酐的乙醇溶液的情况下,与不使用该化合物的情况相比,分散性显著提高了。

    实施例17〔对钙离子的封锁能力(碱性条件下,pH13)〕

    首先,按以下要领配制测定液。即,草酸钾(0.6g)用0.1N氢氧化钠(500mL)溶解,向此溶液(10mL)中添加S1化合物五钠盐(40mg)或S2化合物七钠盐(40mg),溶解后作为测定液。而使用2.2%乙酸钙溶液作为滴定液。

    此测定液边搅拌边滴加滴定液,测定液中有草酸钙白色混浊析出的那一点为终点,求出其滴定数A(mL)。另外,对不含试样的测定液也进行同样测定,求出空白滴定数B(mL)。根据这些A和B,按照下式算出对钙离子的封锁能力。此外,为比较起见,对现有螯合剂(EDTA·4Na)也进行同样处理,算出对钙离子的封锁能力。

    对钙离子的封锁能力〔Ca离子(mg)/试样(1g)〕=(A-B)×(1g/试样精称量)×5

    式中的“5”是相当于2.2%乙酸钙溶液1mL的Ca离子量(5mg)。

    得到的结果列于表23中。

    表23试样Ca离子(mg/试样1g)EDTA·4Na    92S1化合物五钠盐S2化合物七钠盐    39    59

    对钙离子的封锁能力是表示螯合作用的指标之一,数值越大,意味着螯合能力越高。

    从表中可以看出,与S1化合物的五钠盐相比,S2化合物的七钠盐有更强的螯合作用,与现有螯合剂(EDTA·4Na)大致相同。

    实施例18(表面张力测定)

    按照Wihelmy的吊板法,分别测定S1化合物五钠盐和S2化合物七钠盐的表面张力。即,垂直悬挂一块清洁的玻璃板,使样品液面上升到一定位置以浸没玻璃板,然后使样品液面缓缓下降,同时用电子天平读取该玻璃板整个前端与液面平齐时的负荷。若此时的荷重为P(g)、玻璃板的宽为L(cm)、厚为d(cm)、浮力为B、重力为W,则表面张力γ(dyn/cm)为

    γ=(P+B-W)/〔2(L+d)〕在本试验的情况下,求得

    γ=P×203.3要说明的是,测定在室温(25℃)进行。此外,S1化合物五钠盐和S2化合物七钠盐均在1×10-5~1×10-2M的范围内测定表面张力。这些结果列于表24中。

    表24    浓度(M)    表面张力(dyn/cm)S1化合物五钠盐S2化合物七钠盐    1×10-5    5×10-4    1×10-4    5×10-3    1×10-3    5×10-2    1×10-2    71.4    70.7    68.9    65.3    62.4    56.9    51.4    70.7    63.4    60.8    53.9    51.4    49.0    45.9

    从表中可以看出,S1化合物五钠盐和S2化合物七钠盐有表面活性剂的特征,随浓度增加出现表面张力下降现象,可以确认S1化合物五钠盐和S2化合物七钠盐有表面活性作用。

    实施例19〔作为衣料用洗涤剂的评价(对人工污染布的洗净力活性)〕

    使用一台Launder-O-meter作为洗净力试验机,在有表25中所示组成的洗涤液(水温20℃)150mL中,将(财)洗涤科学协会制湿式人工污染布(尺寸:5×5cm;污物组成:油酸28.3%,三油精15.6%,油酸胆甾醇酯12.2%,液体石蜡2.5%,角鲨烯2.5%,胆甾醇1.6%,明胶7.0%,泥29.8%,炭黑0.2~0.3%)15枚,在洗涤时间10分钟、漂洗时间3分钟的条件下进行洗净力试验。

    判定按以下要领进行。对15枚人工污染布分别用分光测色计测定试验前后污染布的反射率,从其平均值按照Kubelka-Munk公式算出洗净力,其与无添加情况下的洗净力之比表示为洗净力比。这些结果一并列于表25中。

    表25    基本洗涤液组成    添加剂添加剂量洗净力比月桂基苯磺酸钠牛脂脂肪酸钠聚氧乙烯烷基醚碳酸钠硅酸钠0.20g/L 0.03g/L 0.02g/L 0.10g/L 0.10g/L S2化合物七钠盐0.25g/L    1.72    三聚磷酸钠0.25g/L    1.38    沸石0.25g/L    1.72    柠檬酸三钠0.25g/L    1.38    无添加    1.00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使用S2化合物七钠盐的情况下,与不使用该化合物的情况相比,有高洗净力。

    产业上的可利用 性

    本发明的化合物由于具有如上所述的构成,因而可以提供无论分散质的种类如何都能发挥优异分散性的、源于天然产物的化合物。

    进而可以确认,本发明的化合物除具有上述优异的分散作用外,还能与有害金属离子螯合,从而有掩蔽该金属离子的作用,以及表面活性作用。

多烯多羧酸或其羧基衍生物或这些的盐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多烯多羧酸或其羧基衍生物或这些的盐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多烯多羧酸或其羧基衍生物或这些的盐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烯多羧酸或其羧基衍生物或这些的盐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烯多羧酸或其羧基衍生物或这些的盐类.pdf(5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下式(1)所示的多烯多羧酸或其羧基上的衍生物或这些的盐类,式中,n是05的整数,m是1或2的整数,但n为0时m是1。上述化合物,其羧基衍生物,及这些的盐类,是来源于天然物质的化合物,无论被分散物质属何种类,都具有优异分散性。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化学〔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