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通过压缩模制生产塑料物品的回转车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压缩模制生产塑料物品的回转车装置。
背景技术
压缩模制装置通常包括一回转车,该回转车可以围绕一垂直轴线转动,并且在该回转车上安装有多个成一定角度隔开的模制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一个上部阳元件(插入物),该元件与一个下部阴模制部件(凹腔)对齐。
为获得一件物品,可将一定量的半流体状塑料引入阴模制部件中,并用通过两模制部件的相对移动而进行挤压以获得该物品。
在用于闭合设有内部凹槽的容器的盖子生产中(例如螺旋盖),在模制部件打开之后,模制的盖子保持与插入物相连,利用尚未硬化的塑料的弹性通过推顶器将其脱出。
在具有外部底切的情况中,由于盖子不能向内收缩,因此,不能通过简单地向下推动推顶器来执行脱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标在于消除以上提到的已知装置的缺点,也就是说,提供了一种回转车装置,该装置设有允许形成物品的装置,特别可用于形成中空物品,例如在外表面上具有凸起部分和底切的盖子。
以这个目标,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置,在这种装置中,盖子成形装置将有助于模制盖子脱模。
此目标和目的可以通过本发明装置实现,该装置地特征由所附权利要求书确定。
附图的简要描述
从对用于通过对塑料进行压缩模制来生产螺旋盖的回转车装置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可以显而易见其它的特点和优点,这些实施例是较佳的,但不是排它性的,附图中示出了非限制性的实例,其中附图分别为:
图1为沿垂直平面截取的装置的模制单元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单元上部的放大视图;
图3为图1中单元下部的放大视图
图4为图1中的单元的详细剖视图;
图5为沿图4中的线V-V截取的剖视图;
图6、图7和图8为三个连续操作情况下的单元下部的视图;
图9和图10为沿垂直平面截取的第二实施例的下部的两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到图5,该装置由一个回转车构成,该回转车可围绕垂直轴线Z转动并且在外围支承了多个用于模制盖子的单元S,其中盖子可以为由塑料制成的螺旋盖A。图8中进一步清晰地示出了一个所述盖子。
以下,假定所述盖子A由设有内部螺纹C的杯形件B和设有内齿E和外部环形脊部F的明显削弱的带状物D构成。带状物D与杯形件的边缘一起形成了一外部台阶G。
每个单元S由一上部阳模制部件以及一个下部阴模制部件构成,其中上部阳模制部件由标号1表示,而下部阴模制部件由标号2表示,这两个部件相互沿与轴线Z平行的轴线X同轴设置。阴模制部件2可以通过一液压千斤顶(未图示)致动而抵靠在阳模制部件1上。
阳模制部件1包括一板3(参见图3),该板通过一管状柄脚4螺纹固定到一套管5b中,而套管5b又与套管5a的下端螺纹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单个中空杆6(图1)。
中空管7密封地插入管状柄脚4内,该中空管由两部分7a和7b构成,两部分由螺纹连接在一起,所述中空管与中空杆6(也就是与套管5和5a)一起形一管状间隙8。套管5b的下部具有一较宽部分9,板3密封地位于其中间。管状柄脚4的较宽部分9形成了一个腔室10,该腔室10通过柄脚4的开孔11与间隙8相连。此外,腔室10通过形成在直接位于板3之上的柄脚4的区域中的开孔12与中空管子7的内部相连。
较宽部分9与中空杆6的套管5b一起形成了一个台阶9a,该台阶9a上可支撑管状元件13的肩部13b,该管状元件13设有一个下部13a,其形状被设置成具有分布在外围的一螺旋状外部槽14和若杆凹部13c(参见图8)。下文中将更清晰地示出的是,中空杆6可受到致动元件控制,它可从台阶9a邻接肩部13b的一个位置开始受到一个向下冲程作用,这使板3和较宽部分9下降到部分13a之下。以这种方式,台阶9a将与肩部13b邻接。部分13a和板3与在其中心集中的圆筒形较宽部分9的边缘一起形成了一成形插入件15(参见图6),该成形插入件15确定了盖子A的内部轮廓,也就是杯形件B的螺纹C、底部H以及用于将盖子保持在使用该盖子的容器上的明显削弱的带状物D的内突部。在示出一实例中,为了与凹部3c相匹配,所述突部由若杆齿E构成(参见图8),但它们也可以为任何其它形状,具体的说,它们可以由一环状唇部构成。
当中空杆6被致动而下降时,板3和圆筒形较宽部分9从管状部分13a突出,并且通过作用在盖子A的底部H上来用作所述盖子的一个推顶器,以下分别用标号3和9表示。
中空管子7的部分7a的上端密封连接在杆6的顶部的座16内(参见图2),而杆6又密封地插入本体18的座17内并且通过螺丝19保持。一连接器20设置在本体18上,并且其中形成有两个孔21、22,所述两个孔可以被连接以用来输送和返回冷却液体。孔21、22通过杆6的本体18的通道23、24与中空管子7和管状间隙8相连,从而将冷却液体输送入腔室10内,并可确保插入物15的冷却以及制成盖子A的塑料的设定。
中空杆6以其部分5a在管状元件或套管25内滑动导向,管状元件或套管25又同轴地容纳在支承本体的一个圆筒形座26内,而支承本体为回转车结构的一部分。在实践中,所述本体由一种转动鼓状物27构成,该鼓状物27安装在一垂直轴上,该垂直轴的轴线Z即为回转车的轴动轴线。在盖子A的模制过程中,套管25的下端适用于管状元件13的一邻接件。
衬套28插入座26内,并且以其上部环形唇部29邻接在座26的边缘上。套管25的外部凸缘32依靠在环形唇部29上方,两者之间设置了一弹性材料环30以及一垫片环31。保持元件33配合在凸缘32上,并且通过若杆螺丝(未图示)锁定在鼓状物的上表面上,套管25和衬套28相互同轴并且与座26同轴。
衬套28与管状元件23和套管25一起形成了一个隔间34,隔间34内有一个可以在管状元件13上滑动的管子35和一个可以在管子35上滑动的衬套36。管子35的下端35a以一种圆锥形形式的外部倒角。
轴向滑动轴承37、38设置在管子35和衬套36之间以及所述衬套36和衬套28之间。
在衬套36上方,隔间34中有一圆筒形的壳体39,该壳体39下部的内部唇部40依靠在衬套36的顶上。中间轴承41的中心设置在壳体39上,而弹性橡胶材料环42设置在所述中间轴承和套管25的凸缘32之间。
管子35的顶上具有一个外唇部43,该外唇可邻接在壳体39的内唇部40上,该外唇部43可支承一个用于保持圆柱弹簧45的中间轴承44。弹簧45容纳在一个环形腔室45a内,该腔室构成在套管25和壳体39之间,并且与中间轴承41邻接。弹簧45的压缩冲程,即管子35的向上冲程,可以通过中间轴承44抵靠着套管25的肩部46来限制。
管子35的下端具有一个圆形凹穴47(参见图3),该凹穴47用于垂直保持四个扇形件48,这些扇形件48被设置成构成一个插入物A的明显削弱的带状物D的区域的成形环,并且在塑料模制并打开模具之后,用作插入物15对盖子A进行推顶的一种辅助手段。
扇形件48围绕轴线X覆盖一90度角,并且设有一个可配合在凹穴47内的套环49。
此外,扇形件48以一个锥体部分50向下突出,超过套管35的下端,该锥体部分50以这样一个边缘51端结,即,该边缘51与轴线B同轴并且设有一个槽51a,而槽51a面对着管状元件13的部分13a。由此,边缘51使得可在盖子A的外侧上形成台阶G和套环F,即底切,在普通模具中这些底切与模制物品的抽出是对立的。
由扇形件48构成的环大致为截头锥体的形状,每个扇形件的外表面有一个楔形槽52,楔形槽位于一个通过轴线X的径向平面上。槽52构成了键53的滑动导向件,这些键53固定在锥体环55的座54内,锥体环55中心设置在轴线X上,并且通过若杆螺丝56与轴线X共轴地固定在板57下方,而板57是可以在衬套36上滑动导向的。
键53以与槽52相同的角度向下发散,这样,当致动衬套36而下降时,扇形件48可以沿径向和圆周方向相互移开,并且通过套环49保持与凹穴47轴向配合。
板57通过销58刚性地与转动鼓状物27相连(参见图1和图4),销58的一端与所述鼓状物固定,而另一端设有一蘑菇状部分59。销58可以在板57的翼部61中形成的一孔60内滑动,并且位于翼部60和鼓状物27之间的一部分销带有一弹簧62,该弹簧62的相对端部以设置在中间的衬套63和64依靠在翼部61和鼓状物27上。
弹簧62可保持板57依靠在扇形件48上,因此,在衬套36下降过程中,扇形件48保持闭合成一环状的配置形式,直到翼部61抵靠到销58的蘑菇状部分59上。
当执行一个冲程“h“之后,翼部61从一个预设的升起的位置邻接到蘑菇状部分59上时,通过衬套36的额外冲程,由槽52内的键53的配合来向扇形件48施加力,使其沿着一条向下发散的路径,并且使边缘51与管状元件13的下部带有螺纹的部分13a分开。为了致动衬套36,设置了一个柱状物65(参见图2),该柱状物可以通过轴承66和67在鼓状物27的座68内滑动,该鼓状物的座68与座26是平行的,且其轴线处于与装置S的轴线X相对的径向内部。
一臂69(参见图1和图3)通过一个螺丝68固定在柱状物65的下端,并且设有一开孔70,衬套36通过该开孔70导向。开孔70的形状被设定成,可保持其边缘被夹在衬套36的两套环71、72之间,从而使其与柱状物65轴向连接。套管36可以通过一销73设置成与臂69呈一定角度,销73可在臂69的径向孔73a内被引导并且设有一按钮74,通过与一复位弹簧75相对地作用在所述按钮上,可以使销73配合到形成在套环7 1和72之间的套管36中的多个孔中的任意一个内。
柱状物65的一个柄脚76突出在鼓状物27之上(参见图2),该柄脚在轴承77和78以及一套管79的协助下滑动支承。套管79具有一个可用作肩部80的套环,并且通过位于套管79上边缘上的垫片81来进行上部的安装。一预压缩的弹簧82位于垫片上,而弹簧的顶端设有一个衬套83,为了能调节所述弹簧82的预压缩量,该衬套83以一种可调节的方式固定在柄脚76的上端上。
一环84用螺纹固定在套管79上,直到它与肩部80相抵靠,并且一杆85从所述环84突出,并且可支承两辊子86、87。辊子87配合在凸轮88内,该凸轮88刚性地与装置的固定结构相连,并且由此相对于鼓状物27固定。辊子86在支架(未图示)的垂直槽内导向,该支架固定在鼓状物27上,并且可防止套管79相对于柄脚76转动。
凸轮88具有一圆形延伸部,该延伸部与回转车的轴线Z同轴,从而产生了柱状65的轴向移动,并且,通过由臂69提供的连接提供了衬套36的轴向移动。
衬套36的轴向移动可与推顶件3、9的运动相结合。为了这最后的运动,设置了一辊子89,该辊子89安装在杆6的顶端的圆筒本体18上,并且能够随着轴向凸轮90动作,该轴向凸轮90同样也是固定的并与凸轮88同轴。
辊子89通过弹簧91保持在凸轮90的轮廓上,该弹簧91的一个向下区域位于凸缘32上,而其一个上部区域通过一个杯形垫片93位于本体18的肩部92上。
为了防止杆6和本体18围绕它们自己的轴线转动,设置了一个桥形件94,该桥形件94与两柱状物95、96的顶部固定并具有一开孔,圆筒本体18可通过该开孔97滑动导向。
在圆筒本体18的外表面中形成有一轴向槽98,键99可滑动配合在其中,所述键与桥形件94固定并且突入开孔97内,从而使本体18可以在开孔97内滑动但不能在其中转动。
上述装置可如下进行操作。在回转车转动的过程中,将一定量具有浆状浓度的塑料放置到阴模制部件2的凹腔内。在这个步骤中,阴模制部件2与阳模制部件1相比较低,插入物15通过弹簧致动进入一个向上的停止位中,该停止位是由部分9的台阶9a抵靠管状元件的肩部13b以及其顶部的台阶抵靠套管25的下端而确定的。
在该停止位中,管子35的下端35a位于扇形件48的边缘51的上方、部分13a的凹部13c的前面。
当阴模制部件2由液压提升,扇形件48的边缘51最初抵靠模制部件2的肩部100(参见图1),而后抵靠管子35的下端35a,由此形成了盖子的成形腔。当阴模制部件2继续向上运动时,塑料可分配到成形腔内,注满该腔室,并由于其本身的不可压缩性而使阴模制部件停止在最终位置中,在该最终位置中盖子A具有设定的最终形状。
应予指出的是,通过由壳体39的唇部44作用在管子35以及衬套36上,弹簧45保持边缘51位于肩部100上,并且可根据置于阴模制部件的凹腔内的塑料的剂量的不同来变化成形腔的容积。
当塑料到达一个合适的设定点时,其中设定点是由进给入腔室10和阴模制部件的类似腔室内的冷却液体确定的,这使盖子的塑料变形不再重要,此时,可以启动阴模制部件2下降。然而,通过将螺纹C配合到部分13a的槽14内,以及通过使明显削弱的带状物D保持在由扇形件48的边缘51和管子35的锥体端部35a构成的外表面和由设置有凹部13c的部分13a的区域构成的内表面之间,可以将盖子A保持在插入物15上。
当阴模制部件2充分与插入15分离时,可以通过凸轮88和90启动柱状物65和中空杆6向下移动。
中空杆6的下降使(参见图6)使插入物15下降到冲程的极限水平面上,在该水平面处明显削弱的带状物D位于管子35的锥体端部35a之下。与此同时,由臂69引起的柱状物65的下降决定了轴承36的下降以及扇形件48的向下致动。
柱状物65的下降冲程包括一第一部分,该第一部分与插入物15的冲程相等,在此冲程过程中,通过作用在板57的翼部61上的弹簧62,锥体环55保持配合在扇形件48上并可阻止它们打开。在所述第一部分过程中,扇形件48的下降伴随着插入物15的下降,由此边缘51保持与模制盖子A的台阶G接触。
在冲程第一部分的结尾,翼部61抵靠着销58的蘑菇状部分59,该部分使板57和环55的下降停止,而通过顶部套环13d抵靠在管子35的肩部35b上可使管状元件13相对于杆6停止。
具体地说,需指出的是,通过使外唇部43抵靠在壳体39的内唇部40上可以阻止管子35下降,同时,该内唇部40已通过弹簧45移动,使其依靠在衬套28的内肩部28a上。
管子35的停止使边缘51上形成一环形开孔101(参见图6),明显削弱的带状物D可以膨胀入其中,以使齿E从部分13a的相应的凹部13c突出。
以柱状物65的下降冲程的第二部分以及中空杆6(参见图7),施加到套管36和杆6上的推力可使扇形件48和推顶件3、9向下致动,通过推顶件分别作用在盖子A的台阶G和底部H上,利用塑料的弹性可以使螺纹C与槽14脱开并且使齿E与部分13a的相应的凹部13c脱开,这使杯形件B径向膨胀并且使明显削弱的带状物D向外膨胀入开孔101内。
随着扇形件48的持续下降,通过导向件52和53的斜向定向,扇形件48被推动,从而进一步从盖子的周边区域上移开,直到它们离开台阶G。在这一点上,盖子的全脱模完全依靠推顶件3、9,该推顶件的推力持继,直到齿E下降到部分13a的下边缘下方,超过了这一点,盖子A便可以自由地落入收集区域中。
很显然,本发明的基础特性在于,扇形件48既是用于形成位于相对盖子外部的底切的元件,又是用于协助盖子脱模的元件。实际上,通过扇形件48轴向施加到盖子的圆筒壁上的推力可便于盖子变宽,这点是必须的,其目的在于使推顶件3、9能够施力以使螺纹C从螺旋槽14脱开而又不引起盖子材料的变形。
相反,需指出的是,在普通的模制装置中,盖子的脱模完全是由推顶器完成的,由所述推顶器施加到盖子底部的推力使杯形件B的圆筒壁更加紧密地夹持在管状部分13a上。显然,这样就需要更大的力来使螺纹C从槽上移出,而这将对盖子的整体性造成严重的后果。
为了处理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上述装置可以有多种变化形式。
图9和图10为一装置下部部件的剖视图,该装置是用于压缩模制塑料制成的容器下部L的,它由一截头体形板M和一外部带有螺纹的颈部N构成。
在图9和图10中,与图1到图8中示出的装置的元件相同的构成该装置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
如图中清晰地示出地,图9和图10的装置结构上较简单,其原因在于,为了在部件脱模的过程中能够从插入物15的相应的模制凹部中脱出,需模制的部件L未设置如上述模制装置的管子35的端部35a的实例允许的那样能向外膨胀的内部底切。由此,不存在内部底切使得通过打开锥体部分51就可简单地移出部件。
本发明要求优先权的意大利专利申请No.B02000A000704的内容援引在此以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