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胺热熔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酰胺热熔胶.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842277.8 (22)申请日 2016.09.21 (71)申请人 东莞市舜天实业有限公司 地址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犀牛陂 公凹横一路19号 (72)发明人 冷先勇 (74)专利代理机构 东莞市科安知识产权代理事 务所(普通合伙) 44284 代理人 曾毓芳 (51)Int.Cl. C09J 177/08(2006.01) C09J 177/00(2006.01) C09J 123/08(2006.01) C09J 11/08(2006.01) C0。
2、8G 69/34(2006.01) C08G 69/36(2006.01) (54)发明名称 聚酰胺热熔胶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热熔胶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聚酰 胺热熔胶, 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 二聚 酸3045; 己内酰胺1520; 己二酸10 15; 己二胺520; 二乙酸铵510; 聚醚胺 13; 乙烯丙烯酸共聚物1020, 与现有技 术相比, 本发明的聚酰胺热熔胶, 首先是酸和胺 经聚合反应形成酰胺, 造粒形成颗粒, 再加入高 溶指乙烯丙烯酸共聚物, 经挤压成条状收卷获得 成品, 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起到增韧作用, 产品具 有很好的柔韧性、 热稳定性和加工性, 邵氏硬度 75, 。
3、软化点185, 耐-45低温, 剥离强度达 6.5N/mm, 伸长率达620, 低温柔性和黏接性好, 尤其适用于各种绷楦的上胶机械, 实现自动上 胶, 加工性能好, 大大降低了鞋子的加工成本。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7页 CN 106433550 A 2017.02.22 CN 106433550 A 1.聚酰胺热熔胶,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胺热熔胶, 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胺热熔胶, 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聚酰胺热熔胶, 其特征在于: 所述乙烯丙烯酸共聚物 权利要求书 1/2 页。
4、 2 CN 106433550 A 2 为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酰胺热熔胶, 其特征在于: 所述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中丙 烯酸乙酯的含量为15-18wt,以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的重量计。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酰胺热熔胶, 其特征在于: 所述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的重 均分子量为8000-4000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胺热熔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胺醚为D230。 权利要求书 2/2 页 3 CN 106433550 A 3 聚酰胺热熔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热熔胶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聚酰胺热熔胶。 背景技术 0002 中国是世界鞋业的超。
5、级生产大国, 年产鞋量达7080亿双。 制鞋中很多工序都要 用到胶粘剂, 绷楦就是用热熔胶使鞋帮与内底牢固粘合, 中后帮绷楦主要使用条状聚酰胺 热熔胶。 条状胶条通过自动上胶机的胶管, 在熔胶涂布在鞋帮的中后帮与内底之间, 数秒钟 内完成粘合操作。 鞋用聚酰胺后帮胶要求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包括较高的软化点、 良好的 粘合强度和低温柔韧性、 快速固化、 硬度适中(邵氏硬度大于40)和熔融粘度适中等。 目前中 国制鞋业使用的后帮胶还不能完全符合上述要求, 价格非常贵。 0003 聚酰胺是由二元酸和二元胺经缩聚反应后得到的, 根据二元酸和二元胺种类的不 同可制成具有各种软化点的产品。 由二聚酸(为。
6、长链不饱和脂肪酸, 系植物脂肪酸的二聚 体)与二元胺缩合得到的聚酰胺树脂, 俗称二聚酸型聚酰胺, 具有良好的粘接强度, 其作为 热熔胶具有熔融范围宽、 固化速度快等优点, 非常适用于制鞋行业。 然而, 这类产品存在韧 性不好、 低温发脆、 熔融粘度小不易成型等缺点, 必须对其进行改性才能适合后帮胶的要 求。 0004 因此, 急需提供聚酰胺热熔胶, 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聚酰胺热熔胶, 低温柔韧性好、 软化点高、 粘接强度高, 而且 硬度适中、 固化速度快。 0006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8 聚酰胺热熔胶,包括以。
7、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 0009 0010 较优地, 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 说明书 1/7 页 4 CN 106433550 A 4 0011 0012 较优地, 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 0013 0014 0015 较优地, 所述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为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 0016 较优地, 所述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中丙烯酸乙酯的含量为15-18wt,以乙烯丙 烯酸乙酯共聚物的重量计。 0017 较优地, 所述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8000-40000。 0018 较优地, 所述聚胺醚为D230。 0019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聚酰胺热熔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首。
8、先由酸和胺经聚 合反应形成酰胺, 造粒形成颗粒, 再加入高溶指乙烯丙烯酸共聚物, 经挤压成条状收卷获得 成品, 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起到增韧作用, 获得的产品具有很好的柔韧性、 热稳定性和加工 性, 邵氏硬度75, 软化点185, 耐-45低温, 剥离强度达6.5N/mm, 伸长率达620, 低温柔 性和黏接性好, 尤其适用于各种绷楦的上胶机械, 实现自动上胶, 加工性能好, 大大降低了 鞋子的加工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这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0021 实施例1 说明书 2/7 页 5 CN 106433550 A 5 0022 聚酰胺热熔胶,包。
9、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 0023 0024 0025 较优地, 所述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中丙烯酸乙酯的含量为15wt,以乙烯丙烯 酸乙酯共聚物的重量计。 0026 较优地, 所述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8000-40000。 0027 较优地, 所述聚胺醚为D230。 0028 实施例2 0029 聚酰胺热熔胶,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 0030 0031 较优地, 所述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中丙烯酸乙酯的含量为18wt,以乙烯丙烯 酸乙酯共聚物的重量计。 0032 较优地, 所述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8000-40000。 0033 较优地, 所述聚胺醚为D230。
10、。 0034 实施例3 0035 聚酰胺热熔胶,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 说明书 3/7 页 6 CN 106433550 A 6 0036 0037 较优地, 所述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中丙烯酸乙酯的含量为17wt,以乙烯丙烯 酸乙酯共聚物的重量计。 0038 较优地, 所述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8000-40000。 0039 较优地, 所述聚胺醚为D230。 0040 实施例4 0041 聚酰胺热熔胶,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 0042 0043 0044 较优地, 所述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中丙烯酸乙酯的含量为16wt,以乙烯丙烯 酸乙酯共聚物的重量计。 0045 较优。
11、地, 所述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8000-40000。 0046 较优地, 所述聚胺醚为D230。 0047 实施例5 0048 聚酰胺热熔胶,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 说明书 4/7 页 7 CN 106433550 A 7 0049 0050 较优地, 所述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中丙烯酸乙酯的含量为16wt,以乙烯丙烯 酸乙酯共聚物的重量计。 0051 较优地, 所述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8000-40000。 0052 较优地, 所述聚胺醚为D230。 0053 实施例6 0054 聚酰胺热熔胶,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 0055 0056 0057 较优地。
12、, 所述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中丙烯酸乙酯的含量为16wt,以乙烯丙烯 酸乙酯共聚物的重量计。 0058 较优地, 所述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8000-40000。 0059 较优地, 所述聚胺醚为D230。 0060 实施例7 0061 聚酰胺热熔胶,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 说明书 5/7 页 8 CN 106433550 A 8 0062 0063 较优地, 所述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中丙烯酸乙酯的含量为17wt,以乙烯丙烯 酸乙酯共聚物的重量计。 0064 较优地, 所述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8000-40000。 0065 较优地, 所述聚胺醚为D230。 0。
13、066 实施例8 0067 聚酰胺热熔胶,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 0068 0069 较优地, 所述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中丙烯酸乙酯的含量为17wt,以乙烯丙烯 酸乙酯共聚物的重量计。 0070 较优地, 所述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8000-40000。 0071 较优地, 所述聚胺醚为D230。 0072 实施例1-8所述的聚酰胺热熔胶的各项指标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说明书 6/7 页 9 CN 106433550 A 9 0073 0074 表1 0075 由表1的数据可知, 本发明的聚酰胺热熔胶达到邵氏硬度75, 软化点达到185, 耐-45低温, 剥离强度达6.5N/mm, 伸长率达620, 低温柔性和黏接性好, 易于机械化加工 成型。 0076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而非对本发明保 护范围的限制, 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 当理解, 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 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 质和范围。 说明书 7/7 页 10 CN 106433550 A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