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针织机的滑动针舌复合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针织机的滑动针舌复合针,其包括一个织针和一个至少部分跨骑该织针的滑动针舌:所述织针配备有一个针钩,所述滑动针舌配备有至少一个针踵,并且具有一个端部和一个肩部;所述滑动针舌的底部在其包括所述端部和所述肩部的远端区域沿着纵向开槽,以便允许所述端部被所述织针或者一个相对的织针或者一个相对的滑动针舌分开,所述滑动针舌可以相对于织针移动,从而关闭和打开所述织针的针钩并且通过所述滑动针舌的肩部驱动一个线圈。现有技术
在本申请人的专利申请EP0881315中描述了一种织针。在该申请文件所描述的实施例中,所述滑动针舌的底部和所述织针的上边缘是直线型的并且平行于所述织针的行进方向。因此,所述针舌的运动也是直线型的并且平行于所述织针的行进方向。由于这种结构,当所述织针相对于所述滑动针舌前进到准备转移一个线圈的位置时,所述将被转移的线圈将必须跨骑在所述织针上的一个斜面上,一直到该线圈实际上与所述滑动针舌的底部具有相同的高度为止。这样一来的结果是在所述线圈施加了一个向上地拉力,并且具有扩大所述线圈的效果。当所述滑动针舌前进并携带所述线圈于所述织针的针钩上时,上述效果进一步被增强,所述滑动针舌的端部和肩部在所述织针的针钩上通过非常多。因此能够被针织的线圈的精细度受到限制。
在传统的较早类型的复合织针中,织针以滑动件的形式装备有一个针钩,所述针钩位于一个滑动通道的下方用于关闭和打开所述针钩。在专利FR2652593中已经提出了用于相对于所述织针的槽的底部升起和降低所述滑动通道的装置,以便减小由所述织针携带线圈上的摩擦力和张力,并获得更加均匀的线圈组织。这些装置一方面在所述织针的槽的底部具有支撑效果,另一方面,具有通过所述织针推杆施加一个杠杆效果的作用。然而,所述滑动通道的端部的路径并不能足够紧密地被控制,并且另外,因为所述织针的总体设计,所述滑动通道不能够移动到所述织针的针钩之外,而仅仅能够在一个下方位置和一个升起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滑动针舌的底部前后移动。发明概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更精细和均匀地针织线圈,并且使得将线圈转移到一个或多个接收元件更加容易。
为此,根据本发明的滑动针舌复合织针具有用于在所述滑动针舌相对于织针移动的所有位置处、对该滑动针舌进行定位和垂直引导的装置,这些用于引导和垂直定位的装置全部只有织针和滑动针舌的特定形状,这样所述滑动针舌沿着一个在所有点受到控制的非线性路径移动,并且具有升起和下降运动。
通过以良好控制的方式引导所述滑动针舌,这些导引装置具有尽可能降低作用在所述线圈上的垂直张力及其扩大的作用。从而可以针织更精细和更均匀的线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滑动针舌的底部在所述针踵和所述滑动针舌的中点附近之间开口,并且所述织针具有一个臂,所述臂从后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织针的主体而向前延伸;所述臂通过所述滑动针舌的开口底部穿过该滑动针舌,并延伸到所述滑动针舌的实体部分上方,以便与所述织针的主体一起形成一个叉子,在所述叉子中引导所述滑动针舌。
为了进行引导,所述叉子的内直径和所述滑动针舌的实体部分的底部和背部有利地具有三角/凸轮(cam)的形状,以提供所述滑动针舌的非线性运动,即,使针舌相对于织针升起和降低。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滑动针舌在其后部具有至少一个支撑点,该支撑点与所述织针的主体配合以防止所述滑动针舌意外地摆动和/或引起所述滑动针舌的后部相对于织针在一个垂直平面内运动。在此最后的例子中,至少所述支撑点抵靠于其的所述织针主体的至少一个侧面为三角的形式。附图简述
附图通过举例的方式表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1是所述滑动针舌复合针的一个侧视图。
图2表示所述织针和所述滑动针舌彼此分开。
图3表示从上方看去时所述滑动针舌前部的放大图。
图4到图11表示滑动针舌相对于织针从一个极端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八个连续位置,特别表示了转移线圈的情况。优选实施例的描述
织针和滑动针舌的形状将首先参照图1至图3进行描述。
所述复合织针包括一个织针1和一个滑动针舌2,所述滑动针舌2跨骑在所述织针1上,其方式类似于文件EP-A-0 816 315中所描述的滑动针舌织针的滑动针舌。为此,所述滑动针舌2具有一个倒转的U形轮廓,但因为后面将会明白的原因只是在所述针舌2的一部分长度上具有所述倒转的U形轮廓。
所述织针1以传统的方式配备有一个针钩3。在所示实施例中,织针1装备有一个针踵4,该针踵4用于通过一个三角支架的三角对其进行驱动。然而,所述织针能够由一个驱动螺栓驱动。所述织针在其中部附近设有一个向前延伸的臂5,该向前延伸的臂5在织针本体的上方、平行于所述织针的纵向轴线;也就是说,平行于所述织针在其针床中运行的方向。所述织针1和臂5形成一个叉子6,其内侧面7和8具有一个非线性的三角形式的轮廓。所述三角形式的侧面7延伸到所述叉子6外具有一个凹陷9的地方,在该凹陷9后接着一个斜面10向前方升起。织针在该斜面10的向前方向上以一种以知的方式呈逐渐变细的方式倾斜,形成一个向下的斜面11一直到所述针钩3。
所述滑动针舌2在其前方具有一个端部12位于一个肩部13的前面,并且在其后部装备有一个针踵14用于对其进行驱动。所述滑动针舌2的底部在其两点被去除;一方面在其远端部、稍微位于肩部13后方的一个点15的前方部分,另一方面在其后半部16、位于针踵14和一个点17之间,所述点17基本位于所述滑动针舌的中点。
从上方看,所述滑动针舌的远端部在图3中示出。所述滑动针舌的U形轮廓的中断形成一个槽18,后者在滑动针舌的末端变窄以形成端部12;所述槽18的侧面在所述端部12的末端相会。所述槽18的两个侧面可以彼此弹性地分开。
所述滑动针舌的底部的中断部位16形成一个切口,该切口的宽度对应于所述织针的厚度。织针的臂5通过所述切口并且在滑动针舌本体上方延伸,也就是说,在所述滑动针舌的底部在其中不间断的区域29上方延伸。所述区域29的前方外部具有一个斜面19终止于一个鼻部20,并且在其后部具有一个小的凸起21。所述滑动针舌的底部中的前部具有一个第一凸起22,在后部具有一个第二凸起23。所述滑动针舌的底部在这两个凸起之间具有一个轻微的凹陷。
所述滑动针舌2在其后部、针踵14的高度具有两个支撑点33和34分别与所述织针底部的上侧面35和下侧面36相配合,以防止滑动针舌意外的摆动。另外,这些支撑点可以用于引起所述滑动针舌相对于织针附加的运动,例如相对于三角支架的三角缩回针踵14,或者获得其端部12更加精细和更加精确地运动。在这种情况下,至少织针主体的侧面35、36之一是非线性的,即,为三角的形式。所述支撑点33由位于所述滑动针舌的底部中的一个凸起形成,而所述支撑点34例如通过翻折该滑动针舌的侧壁材料而形成。
关于所述织针的叉子6的内部轮廓,其具有从所述臂5的端部开始的一个脱开斜面32,其后是一个凸起24,然后是一个轻微的凹陷和一个第二并不非常显著的凸起25,和在所述织针本体上的一个较高部26,该较高部26在所述凹陷9和一个终止于凹陷28处的斜面27之间具有恒定的高度。
从图1可以看到,当所述织针被组装后,滑动针舌的区域29位于织针的叉子6中,后者在滑动针舌2移动时提供非线性的导引。在图1中,滑动针舌被示出处于织针上其最后面的位置。在该位置,织针的臂5的上凸起24停靠于所述滑动针舌的鼻部20上,这样就具有相对于织针将滑动针舌的端部12定位在具有最小高度的下方位置上的效果。在此位置,端部12的两个侧面被织针1分开,从而使端部12和位于该端部后面的凹陷位于织针的上边缘下方的所有点处。
下面参照图4到11描述滑动针舌在织针上完整的运动,在图4到11中表示了滑动针从图1所示的位置开始相对于织针的8个连续的位置,图1所示位置与图4中所示位置相同。
所示顺序表示了对一个线圈的转移。
在图4中所示的位置,滑动针舌2通过其鼻部20和凸起22定位在叉子6中。所述滑动针舌的端部12被打开,并且位于所述织针1的上边缘的下方。所述端部12的两个侧面停靠在织针侧面上的两个铣削面30上,后者减小了织针的厚度并且从而降低了端部12的开口程度,以便不会超出滑动针舌的宽度。要进行转移的线圈31被织针携带,从而不会在以悬臂方式支撑的滑动针舌2上施加压力,并且避免了滑动针舌的减慢。端部12在该时刻相对于织针下边缘处于高度H1,也就是说,相对于织针在其中滑动的针床的针槽的底部处于该高度H1。该高度H1在滑动针舌的路径中是端部12的最小高度。
当滑动针舌2前进时,其凸起22从织针斜面27上升起而到达较高部26上(图5)。所述滑动针舌朝向顶部被所述织针的臂5的凸起24保持和导引。滑动针舌升起到刚好足够使滑动针舌的端部12的后部处的凹陷稍微位于所述织针的高度上方。在滑动针舌的升起过程中,端部12再次关闭并且通过滑动针舌的肩部13携带着线圈31。由滑动针舌的端部12到达的高度H2是由滑动针舌在其运动过程中到达的相对于织针的最高水平。
滑动针舌2继续前进,停靠在所述织针的恒定高度的顶部26上,即保持在高度H2,如图6所示。
滑动针舌的凸起22然后离开织针的该部分26,从而使滑动针舌的端部12朝着织针的针钩3下落,如图7所示。
滑动针舌2在其继续下落的过程中,以其端部12盖住织针的针钩3,如图8所示。这一运动对应于传统的舌针通过其针舌进行的封闭运动。
随着滑动针舌继续运动,其凸起22到达织针的斜面10上,从而所述滑动针舌2和其端部12开始一个升起运动(图9),该升起运动一直继续到端部12到达一个高度H4(图10)。该升起运动的目的是防止织针的针钩3钩住滑动针舌上停留的线圈31的长丝。
一旦已经经过针钩3,滑动针舌2的凸起22沿着织针的斜面11回落,并离开该斜面,同时凸起23占据织针的表面26上面,并且端部12到达一个较低的高度H5,并且保持在该高度一直到其行程结束。该下落运动的效果是避免了线圈31在张力作用下的变形(图11)。
在图11所示的位置,线圈31可以被相对的织针抓住(移圈)或者被一个滑动针舌抓住(在相邻织针之间的移圈),如同在EP 0 881 315中所描述的;也就是说,通过引入该织针或者滑动针舌进入所述端部12。
在另外的实施形式中,所述滑动针舌能够完全跨骑所述织针并且能够装备两个或多个针踵。这种滑动针舌可以在其后部具有一单个支撑点,例如支撑点34(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