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标准薄箔材用的铝合金带材制品.pdf

上传人:a3 文档编号:884093 上传时间:2018-03-1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10.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0809347.4

申请日:

2000.04.26

公开号:

CN1364201A

公开日:

2002.08.14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2004.4.7|||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权的转移)变更项目: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艾尔坎国际有限公司 地址: 加拿大魁北克省变更后权利人:诺维尔里斯公司 地址: 加拿大安大略省登记生效日:2006.5.19|||授权|||公开|||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分类号:

C22C21/00; B22D11/00

主分类号:

C22C21/00; B22D11/00

申请人:

艾尔坎国际有限公司;

发明人:

I·金; J·菲茨西蒙; M·卡塔诺; I·奥卡莫托

地址:

加拿大魁北克省

优先权:

1999.04.29 US 09/302,466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周备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用于生产标准箔材或者纸箔的连续铸造铝合金带材,该铝合金带材含有0.4~0.6%(wt)Fe和0.2~0.4%(wt)Si、其铸态厚度小于30mm左右,并且含有基本上是单一的α相金属间化合物。上述的带材在带材连续铸造机例如整铸机或带式连铸机上铸成。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制造适用于生产标准薄箔材的铝合金带材的工艺,其
中,将含有铁和硅的熔融铝合金在带材连铸机上铸成一种铸态带材,
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熔融铝合金含有0.4~0.8%(wt)Fe和0.2~
0.4%(wt)Si、所铸成的带材的厚度小于30mm左右,并且含有基
本上是单一α相的金属间化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工艺,其特征在于,上述的铝合金含有的
Si和Fe的比例是Si∶Fe=0.25∶1.0。
3.根据权利要求2的工艺,其特征在于,上述的铝合金含有
0.42~0.48%Fe和0.22~0.28%Si。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的工艺,其特征在于,上述的铝合
金还含有少于0.05%(wt)的Cu、Mn、Mg、Zn和V,少于0.03%(wt)
的Ti,以及少于0.03%(wt)的所有其他元素。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将上述
铸造带材热轧成厚度约为1~3mm的带材。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在铸造
时沿铸造带材的厚度的平均冷却速度约为20~200℃/S。
7.根据权利要求5的工艺,其特征在于,热轧上述铸态带材的
始轧温度约为400~550℃,终轧温度约为200~320℃。
8.根据权利要求5的工艺,其特征在于,进行上述的热轧时,
不需要进行均匀化处理或其他额外的加热。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将上述
制得的铝合金带材冷轧成厚度约为0.2~0.4mm的箔坯。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工艺,其特征在于,要进行至少两次冷轧
工序,且工序之间要进行一次中间退火。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工艺,其特征在于,上述的中间退火是,
首先将带材在350~450℃加热至少0.5h,然后冷却至200~330℃
保温至少0.5h。
12.一种适用于生产标准箔材的铝合金带材,它是含有铁和硅的
连续铸造铝合金带材,其特征在于,这种连铸带材含有0.4~0.8%
(wt)Fe和0.2~0.4%(wt)Si、其铸态厚度约为小于30mm左右、
并且含有基本上是单一的α相金属间化合物。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铝合金带材,其特征在于,上述铝合金
中Si和Fe含量之比为Si∶Fe=0.25∶1.0。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铝合金带材,其特征在于,该合金含有
0.42~0.48%Fe和0.22~0.28%Si。
15.根据权利要求12、13或14的铝合金带材,其特征在于,上
述铝合金还含有少于0.05%(wt)的Cu、Mn、Mg、Zn和V,少于0.03
%(wt)的Ti,以及少于0.03%(wt)的所有其他元素。
16.根据权利要求12~15中任一项的铝合金带材,其特征在于,
该带材的热轧厚度约为1~3mm。

说明书

制造标准薄箔材用的铝合金带材制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铝合金带材制品及其制造方法,具体地说,涉及一种
采用带材连续铸造法来制造新型铝合金箔材用的再轧带材和箔材坯
料的工艺。

背景技术

标准箔材或者纸箔一般是由按照一种称之为DC(即直接激冷铸
造)法的工艺铸出的铝合金(如AA1145)锭制备而成的。上述铸锭
通常加热到高温,再热轧至再轧标准厚度1~5mm,然后冷轧至厚度
一般为0.2~0.4mm的“箔坯”规格。带材在冷轧过程中常常要进行
中间退火。然后对上述“箔坯”常采用双滚轧法进一步进行冷轧,制
成厚度约为5~150μm的最终箔材。当冷轧成厚度为5~10μm时,
该最终箔材制品通常称之为纸箔,并被用于各种包装用途。

采用带材连续铸造法作为制造上述箔材的起始工步在生产成本
上是有利的,因为在热轧前不需要进行均匀化处理,并且可明显减小
轧成再轧标准尺寸所需的热轧压下量。但是,带材连续铸造法在凝固
过程中采用了不同于DC铸造法的冷却条件,并且在热轧前不进行高
温均匀化处理,因此,当对常规采用DC铸造法和均匀化处理制备的
合金采用带材连续铸造工艺时,就会在铸件中形成不同的金属间化合
物并且铸件外形扭曲,从而造成最终箔坯制品的表面缺陷。在带材连
续铸造过程中,带材在铸造时的冷却速度通常高于大型DC铸锭的冷
却速度(有时是高得多),因此,按带材连续铸造法加工这种合金也
会使箔坯具有较高的溶质元素过饱和度,从而具有不希望有的硬化性
能和软化性能,导致难以将箔坯轧成最终标准厚度。

Furukawa在日本公开特许No.6-63397(1994年4月5日出版)
中公开了一种制造适用于生产标准箔材的铝合金带材的现有方法。该
文件指出,上述铝合金中的铁和硅含量具有宽的范围,例如0.2~0.8
%Fe,和0.05~0.3%Si。但是,测试的最高Si含量未超过0.19
%。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可制出适合于顺利生产无表面缺陷
(如:斑点和条纹)的箔材的再轧箔坯的以带材连续铸法为主的工
艺。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生产一种连续带材式的含有基本上是单
一α相金属间化合物的箔坯。上述的“α相”是Al-Fe-Si金属间化合
物相,该相成分为:Fe 30~33%,Si 6~12%,Al余量。其典型化
学式为Fe3Si2Al12~Fe2SiAl8

本发明概述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制造适用于生产标准箔材的铝合金
带材的方法,先制备含铁0.4~0.8%(wt)、含硅0.2~0.4%(wt)
的熔融铝合金,然后在带材连续铸造机上铸出厚度小于30mm左右并
含有基本上是单一的α相金属间化合物的铸造带材。然后将该带材热
轧成所需厚度而成为再轧坯料。

按上述方法制得的再轧坯料的表面缺陷(通常称为“冷杉效应”)
少,这种冷杉效应是在存在多种金属间化合物相的铸造材料中的金属
间化合物不均匀分布所造成的表面缺陷。不同的金属间化合物的凝固
不同可造成上述的不均匀性。没有上述的冷杉效应说明最终箔材的表
面质量提高和针孔数量减少。在采用带材连续铸造工艺以前是不能获
得这种表面质量的。

因此,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按上述工艺制得的并适用于生产标
准箔材或者纸箔的铝合金带材制品。这种带材是含有0.4~0.8%
(wt)Fe和0.2~0.4%(wt)Si、其铸态厚度小于30mm左右、且
含有基本上是单一α相金属间化合物的连续铸造铝合金带材。

按照本发明制成的带材坯料通常可轧成厚度约为5~150μm的标
准箔材。制成品的表面缺陷(如:针孔、大孔、条纹和撕裂)少。

业已发现,上述的合金成分和带材连续铸造工艺相结合可在铸造
过程中形成基本上为100%的α-Al Fe Si相。正是这种基本上纯的
α相使带材在轧成最终的标准箔制品时极少出现表面缺陷。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模式

用于本发明工艺的合金含Fe量为0.4~0.8%(wt)(优选为0.4~
0.6%(wt),最好为0.42~0.48%(wt))、含Si量为0.2~0.4
%(wt)(优选为0.2~0.3%(wt),最好为0.22~0.28%(wt))。
其Si/Fe比为0.25∶1.0最好为0.4∶0.7。当Si和Fe含量处于上述
范围内时,带材的连续铸造条件可使制成的铸态坯料含有基本上是
100%的α-Al Fe Si相,如果Si含量少于0.2%,就会形成大量的
FeAl6相,而且铸造带材容易外形扭曲。如果Si含量大于0.4%,就
易形成对轧制也不利的β相。如果Fe含量少于0.4%,带材的强度太
低,如果Fe含量高于0.8%,也会形成FeAl6相,并使金属间化合物
的总量过高。

诸如Mg、Mn、Cu、V、Zn等元素的含量最好全都少于0.05%(wt)
左右。Ti最好少于0.03%,所有其他元素的含量最好也少于0.03%,
所有其他元素的总和最好不超过0.15%。

带材的铸造工艺最好按照带材厚度小于30mm的带材连续铸造工
艺进行。带材的厚度最好是大于或等于4mm左右。这种带材铸造工
艺应当最好能使沿铸造带材厚度的平均冷却速度为20~200℃/秒,
该冷却速度低于20℃/秒时会形成使带材成品表面质量差的表面偏
析,冷却速度大于200℃/秒时会产生过大的外形扭曲。实际的冷却
速度取决于带材厚度和铸型的冷却能力。

上述的带材铸造工艺最好在整铸机或者带式连铸机上实施。最好
采用双带式连铸机,并在织构化钢带上进行铸造。

在上述条件下进行铸造时,铸态带坯的二次技晶臂距通常为8~
15μm。所述的二次技晶臂距按标准方法测量,例如,R.E.Spear等
人在美国铸造工作者协会会刊第71卷,第67届年会(1963年)文
集〔由美国铸造工作者协会(美国伊利诺斯州,Des Plainse)1964
年出版〕P 209~215发表的论文谈到上述方法,其内容纳入本文作
为参考。

铸态的带坯最好热轧至再轧标准尺寸,而不必进行任何均匀化处
理或其他额外的加热。所用的热轧工艺最好是其开轧温度约为400~
550℃,而终轧温度约为200~320℃,轧成厚度为1~3mm(最好为
1~2mm)的再轧带材。这种再轧带材通常被卷成圈,并使之冷却至
常温,然后进入其他加工工序。

然后对上述的再轧带材进一步冷轧加工而成箔坯。合适的工艺是
首先将其冷轧成一个或多个中间规格的尺寸(其中要进行中间退
火),然后冷轧成箔坯,箔坯制品的厚度一般为0.2~0.4mm。

冷轧工艺包含两步中间退火是特别有利的,中间退火就是将中间
规格尺寸的带材在350~450℃加热至少0.5小时(但最好不超过12
小时),然后将带材冷却至200~300℃,保温至少0.5小时(但最
好不超过12小时)。最好是,带材在中间退火前的冷轧压下量至少
为40%。

附图简述

本发明由附图示例说明,附图中:

图1是合金成分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外的轧制带材的腐蚀表面的
照片;和

图2是合金成分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的轧制带材的腐蚀表面的
照片。

实例1

在实验室规模的双带式连铸机上铸出两种铝合金。合金1含0.96
%(wt)Fe和0.05%(wt)Si,余量基本上为Al。因此,合金1的
成分在本发明范围之外。合金2含0.45%(wt)Fe和0.25%(wt)
Si,该成分在本发明成分范围之内。铸造带坯的厚度为19mm,铸造
冷却速度为3m/min,将制成的铸坯热轧至3mm,然后冷轧至0.3mm。
然后将轧成的薄带在硫酸溶液中进行阳极化处理以显示金属间化合
物相的分布情况。这种处理使形成FeAl6金属间化合物的区域变暗,
图1和2示出试验结果。合金1(图1)具有暗区和亮区的混合,表
明该合金至少有两种金属间化合物相相混合。另一方面,合金2(图
2)仅出现白区,这说明该合金的金属间化合物是均匀的(并且是单
相型的)。

实例2

用含有一定浓度范围的Fe和Si的铝合金重复实例1的程度。表
1示出这些合金的成分(wt%)和产生的金属间化合物。

表1

  合金号
  Fe(wt%)
  Si(wt%)
金属间化合物
    3
    0.31
    0.09
    混合的
    4
    0.52
    0.05
    混合的
    5
    0.46
    0.14
    混合的
    6
    0.54
    0.27
    混合的

注:混合的金属间化合物意思是存在一种以上的化合物。单一的

    金属间化合物指的是基本上全是α相。

表1所示的结果证明,Fe和Si含量在本发明范围内的合金6没
有冷杉型图象,并且具有单相的金属间化合物。

制造标准薄箔材用的铝合金带材制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制造标准薄箔材用的铝合金带材制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制造标准薄箔材用的铝合金带材制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造标准薄箔材用的铝合金带材制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造标准薄箔材用的铝合金带材制品.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用于生产标准箔材或者纸箔的连续铸造铝合金带材,该铝合金带材含有0.40.6%(wt)Fe和0.20.4%(wt)Si、其铸态厚度小于30mm左右,并且含有基本上是单一的相金属间化合物。上述的带材在带材连续铸造机例如整铸机或带式连铸机上铸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冶金;黑色或有色金属合金;合金或有色金属的处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