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备头孢菌素衍生物的新方法.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883975 上传时间:2018-03-16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69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0119967.6

申请日:

2000.07.04

公开号:

CN1292380A

公开日:

2001.04.25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公开

IPC分类号:

C07D501/04; C07D501/16; C07D501/56

主分类号:

C07D501/04; C07D501/16; C07D501/56

申请人:

弗·哈夫曼-拉罗切有限公司;

发明人:

P·斯普尔; G·特里克斯

地址:

瑞士巴塞尔

优先权:

1999.07.05 EP 99112911.5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杜京英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制备通式Ⅰ头孢菌素衍生物的新方法,其中,R1、R2和R的定义同说明书所述。本发明方法的特征在于,其包括将通式Ⅱ的鏻盐转化成相应的通式Ⅲ所示的叶立德,然后使通式Ⅲ所示的叶立德与通式Ⅳ醛反应,其中R的定义同上,且Ph代表苯基,其中R和Ph的定义同上,其中R1和R2的定义同上。

权利要求书

1: 制备通式Ⅰ所示的头孢菌素衍生物的方法: 其中 R 1 是氨基保护基, R 2 是羧基保护基,且 R是氢、低级烷基、低级烷氧基、环烷基、环烯基、环烷基-低级烷 基、低级链烯基、低级炔基、芳基、芳基-低级烷基、杂环基或杂环 基-低级烷基;其中所述低级烷基、环烷基、低级链烯基、环烯基、 低级炔基、芳基-低级烷基、芳基和杂环基部分未取代或被选自下述 取代基中的至少一个基团取代:羧基、氨基、氨乙基、氨基甲酰基、 硝基、氰基、低级烷基、低级烷氧基、羟基、卤素和三氟甲基, 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其包括在甲苯中通过用碱处理将通式Ⅱ所示的鏻盐 转化成相应的通式Ⅲ所示的叶立德,然后在约-80℃-约0℃的温度下、 使通式Ⅲ所示的叶立德与通式Ⅳ所示的醛在极性溶剂中的溶液反应,其 中所采用的式Ⅱ所示的鏻盐、碱和式Ⅳ醛的摩尔比为约1.15∶1.1∶1.0- 1.3∶1.25∶1.0, 其中R的定义同上,且Ph代表苯基, 其中R和Ph的定义同上, 其中R 1 和R 2 的定义同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式Ⅱ鏻盐、碱和式Ⅳ醛的摩 尔比为约1.2∶1.15∶1.0。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中所用极性有机溶剂是四氢呋喃。
4: 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的方法,其中所述的碱以氢氧化钠水溶 液的形式提供。
5: 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的方法,其中所述的碱以叔丁醇钾的四 氢呋喃溶液的形式提供。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中在包含甲苯、二氯甲烷和四氢呋 喃的溶剂中进行所述反应。
7: 根据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中甲苯、二氯甲烷和四氢呋喃的重量 比为约2∶1∶1-5∶2∶1。
8: 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的方法,其中反应温度为约-80℃至约 -60℃,优选为约-70℃。
9: 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的方法,其中使用(6R,7R)-7-(1-叔丁 氧基甲酰氨基)-3-甲酰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 -2-甲酸二苯甲基酯或(6R,7R)-7-苯基乙酰氨基-3-甲酰基-8-氧代-5-硫 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4-甲氧基苄基酯作为原料式Ⅳ的 醛。
10: 根据权利要求1-5和9任一项的方法,其中,使用其中R是2,2,2- 三氟乙基、环丙基或环丙基甲基的式Ⅱ的鏻盐。
11: 根据权利要求5-9任一项的方法,其中,使用其中R是N-取代的 3-吡咯烷基例如N-烯丙氧基羰基-3-吡咯烷基的式Ⅱ的鏻盐。
12: 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的方法,其中含有式Ⅰ化合物的反应 混合物用酸的水溶液进行后处理。
13: 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的方法制得的式Ⅰ化合物在制备式Ⅴ所 示的头孢菌素及其可药用盐和体内可裂解酯中的应用, 其中 R的定义同权利要求1, X是-CH-或氮,且 R 1 是氢、可任选被取代的低级烷基、环烷基、苄基、三苯甲基、乙酰基或 四氢吡喃基。
14: 根据权利要求13的应用,其中在式Ⅴ化合物中,R是2,2,2-三氟 乙基、环丙基、环丙基甲基或3-吡咯烷基,X是-CH-,且R 1 是氢。

说明书


制备头孢菌素衍生物的新方法

    本发明涉及制备通式Ⅰ头孢菌素衍生物的新方法:其中R1是氨基保护基,R2是羧基保护基,且R是氢、低级烷基、低级烷氧基、环烷基、环烯基、环烷基-低级烷基、低级链烯基、低级炔基、芳基、芳基-低级烷基、杂环基或杂环基-低级烷基;其中所述低级烷基、环烷基、低级链烯基、环烯基、低级炔基、芳基-低级烷基、芳基和杂环基未取代或被选自下述取代基的至少一个基团取代:羧基、氨基、氨基乙基、氨基甲酰基、硝基、氰基、低级烷基、低级烷氧基、羟基、卤素和三氟甲基。

    本发明方法的特征在于,其包括在甲苯中通过用碱处理将通式Ⅱ鏻盐转化成相应的通式Ⅲ的叶立德(ylide),然后在约-80℃-约0℃、使通式Ⅲ的叶立德(ylide)与通式Ⅳ醛在极性溶剂中的溶液反应,其中所采用的式Ⅱ鏻盐、碱和式Ⅳ醛的摩尔比为约1.15∶1.1∶1.0-1.3∶1.25∶1.0,其中R的定义同上,且Ph代表苯基,其中R和Ph的定义同上,其中R1和R2的定义同上。

    所述摩尔比优选为约1.2∶1.15∶1.0。碱的摩尔量比式Ⅱ鏻盐的摩尔量少是重要的。

    本说明书所用“低级烷基”和“任选被取代的低级烷基”是指,具有1-8个、优选1-4个碳原子地直链或支链饱和烃基,例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叔丁基等。所述低级烷基未取代或被至少一个取代基例如卤素取代。优选的取代基是氟,取代的低级烷基的实例有三氟甲基、2,2,2-三氟乙基、全氟己基等。

    术语“低级烷氧基”是指其中烷基定义同上的醚基。其实例有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等。

    术语“环烷基”是指3元-7元饱和碳环,例如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等。“环烷基-低级烷基”是指连接有环烷基环的上述烷基。优选的环烷基-低级烷基是例如环丙基甲基和环丙基乙基。术语“环烯基”是指具有至少一个烯属双键的4-7元碳环,例如环戊烯基。

    本发明所用术语“低级链烯基”是指具有2-8个、优选2-4个碳原子、和至少一个烯属双键的未取代或取代的烃链基,例如乙烯基、烯丙基等。

    本说明书所用术语“低级炔基”是指具有2-8个、优选2-4个碳原子、和至少一个三键的未取代或取代的烃链基,例如乙炔基、1-丙炔基、2-丙炔基。

    本说明书所用术语“卤素”是指氯、溴、碘、和氟。

    术语“芳基”是指通过脱去一个氢原子而由芳香烃衍生来的基团,所述芳基可以被取代或未取代。所述芳香烃可以是单环或多环芳香烃。单环芳基的实例包括苯基、甲苯基、二甲苯基、2,4,6-三甲基苯基、枯烯基等。多环芳基的实例包括萘基、蒽基、菲基等。芳基可具有至少一个选自下述基团的取代基:卤素、羟基、氰基、羧基、氨基甲酰基、硝基、氨基、氨甲基、低级烷基、低级烷氧基和三氟甲基。取代芳基的实例包括2-氟苯基、3-硝基苯基、4-硝基苯基、4-甲氧基苯基、4-羟基苯基等。

    术语“芳基-低级烷基”是指含有上述芳基的低级烷基,例如苄基或二苯甲基。

    本说明书所用术语“杂环基”是指含有至少一个选自氧、氮和硫的杂原子的不饱和或饱和、未取代或取代的5元、6元、或7元杂环。杂环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例如下述基团:吡咯烷基、吡啶基、吡啶鎓基、吡嗪基、哌啶基、1-哌啶基、N-氧化吡啶基、嘧啶基、哌嗪基、吡咯烷基、哒嗪基、N-氧化哒嗪基、吡唑基、三嗪基、咪唑基、噻唑基、1,2,3-噻二唑基、1,2,4-噻二唑基、1,3,4-噻二唑基、1,2,5-噻二唑基、1,2,3-噁二唑基、1,2,4-噁二唑基、1,3,4-噁二唑基、1,2,5-噁二唑基、1,2,3-三唑基、1,2,4-三唑基、1H-四唑基、2H-四唑基、噻吩基、氮杂环丁基、呋喃基、六亚甲基亚胺基、氧杂环庚基、1H-氮杂环庚三烯基、噻吩基、四氢噻吩基、3H-1,2,3-氧硫氮杂茂基、1,2,3-噁二唑基、1,2,5-噁二硫杂茂基、异噁唑基、异噻唑基、4H-1,2,4-噁二嗪基、1,2,5-噁噻嗪基、1,2,3,5-噁噻二嗪基、1,3,4-噻二氮杂基、1,2,5,6-噁三氮杂卓基、噁唑烷基、四氢噻吩基等。优选的杂环是吡啶基、吡啶鎓基、哌啶基、吡咯烷基(尤其是3-吡咯烷基)和氮杂环丁基。杂环的取代基包括低级烷基、低级烷氧基、卤素、三氟甲基、三氯乙基、氨基、巯基、羟基、羧基和氨基甲酰基。取代杂环的优选实例包括5-甲基异噁唑-3-基、N-甲基-吡啶鎓-2-基、N-甲基-吡咯烷基、1-甲基-四唑基和甲基-吡啶鎓-2-基。

    所述杂环还可以被任选取代的苯环例如2,6-二氯苯基取代。优选2,6-二氯苯基-5-甲基-异噁唑基。杂环上的其它取代基是氧代,例如2-氧代噁唑烷-3-基和1,1-二氧代四氢噻吩-3-基。所述杂环还可以与苯环稠合。

    本说明书所用术语“杂环基-低级烷基”是指含有上述杂环基的低级烷基,例如四唑基-甲基、四氢呋喃基-甲基、噻吩基-甲基或苯并咪唑基-甲基。

    可能的氨基保护基R1是那些在肽化学中使用的氨基保护基,例如烷氧羰基如叔丁氧羰基等,取代的烷氧羰基例如三氯乙氧基羰基等,芳基链烷酰基例如苯基乙酰基,杂芳基链烷酰基例如2-噻吩基-乙酰基或2-呋喃基-乙酰基;任选取代的芳烷氧羰基,例如对硝基苄氧羰基或苄氧基羰基,芳烷基例如三苯甲基或二苯甲基,或卤代链烷酰基例如氯乙酰基、溴乙酰基、碘乙酰基或三氟乙酰基。

    优选的氨基保护基是叔丁氧羰基(t-BOC)、苯基乙酰基和三苯甲基。

    对于羧基保护基R2,可以采用在温和条件下能轻易地转化成游离羧基的酯形式。酯形式的保护基的实例有例如叔丁基、对硝基苄基、对甲氧基苄基、烯丙基或二苯甲基。

    已知,式Ⅰ化合物是用于制备有药理作用的头孢菌素的有价值的中间体,例如,如EP-A-620225和EP-A-849269所述。在已知方法中,式I化合物是这样制得的:在碱例如1,2-环氧丁烷或三乙胺存在下、在惰性溶剂中使化合物Ⅱ和化合物Ⅳ反应,以生成化合物Ⅰ的Δ3-异构体。这是由于Δ2双键在溶液中对碱非常敏感,并易于迁移到3位。形成Δ3-醛需要通过两步氧化还原过程将双键位置变换到所需的2位上。在已知方法中,这是通过用过氧化氢或过酸将其氧化成相应的亚砜并用三溴化磷将其脱氧来实现的。这些试剂,尤其是三溴化磷具有腐蚀性,并且大批量使用时是危险的。

    Δ2头孢菌素例如化合物Ⅰ和Ⅳ在溶液中对碱敏感这一事实阻碍了通过化合物Ⅱ和Ⅳ的反应直接获得化合物Ⅰ。然而,已经发现,在由磷盐Ⅱ形成的叶立德Ⅲ存在下,只要碱的摩尔量不超过原料鏻盐Ⅱ的摩尔量,溶解在甲苯中的Δ2-醛Ⅳ以及反应产物Ⅰ是稳定的,并且不异构化,显然,以稍微过量存在的叶立德Ⅲ的碱性很弱,不足以在甲苯中诱导化合物Ⅳ和Ⅰ异构化。

    在实施本发明方法时,优选将鏻盐分散在甲苯或甲苯与二氯甲烷的混合物中,并用碱处理,例如用碱的水溶液如0.1N-1N的NaOH或KOH水溶液处理,或者不存在水的条件下、用叔丁醇钠或叔丁醇钾在极性有机溶剂例如四氢呋喃或二氧杂环己烷、优选四氢呋喃中的溶液处理。当加入碱金属叔丁醇盐在四氢呋喃中的溶液时,可促进形成叶立德Ⅲ的脱质子化步骤,这样就可避免向该体系中加入固体,这是有利的,因为反应是在低温下进行的。在加入碱金属叔丁醇盐的四氢呋喃溶液之前,将该系统预冷却至反应温度比较有利。

    如果所得叶立德Ⅲ溶液/悬浮液还没有被冷却至上述反应温度的话,则将其冷却至反应温度,即冷却至约0℃--80℃、优选约-60℃-约-80℃、最优选约-70℃,并与醛Ⅳ在极性有机溶剂例如四氢呋喃或二氧杂环己烷、优选四氢呋喃中的溶液反应。反应物的摩尔比(即上述鏻盐Ⅱ∶碱∶醛Ⅳ的摩尔比)避免了所得终产物的双键发生所不希望的Δ2/Δ3迁移,尤其当摩尔比约为1.2∶1.15∶1.0时更是如此。

    反应时间为约0.5小时-2小时。

    在本发明方法的优选实施方案中,使用(6R,7R)-7-(1-叔丁氧基甲酰氨基)-3-甲酰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二苯甲基酯或(6R,7R)-7-苯基乙酰氨基-3-甲酰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4-甲氧基苄基酯作为原料式Ⅳ醛。

    优选的原料式Ⅱ鏻盐是其中R为2,2,2-三氟乙基、环丙基、环丙基甲基或N-取代的3-吡咯烷基例如N-烯丙氧基羰基-3-吡咯烷基的式Ⅱ鏻盐。烯丙氧基羰基是保护基,其随后脱去从而得到其中R是3-吡咯烷基的下述式Ⅴ终产物。

    当R是N-取代的3-吡咯烷基例如N-烯丙氧基羰基-3-吡咯烷基时,本发明方法优选在甲苯、二氯甲烷和四氢呋喃的混合物中的非水相中进行,其中甲苯、二氯甲烷和四氢呋喃的重量比优选为约2∶1∶1-5∶2∶1。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将鏻盐Ⅱ溶解在二氯甲烷中,加入甲苯,然后加入叔丁醇钾的四氢呋喃溶液,最后加入醛Ⅳ的四氢呋喃溶液,并在约-80℃--60℃下反应0.5-2小时。

    所得甲苯反应混合物含有式Ⅰ粗产物。为了避免Δ2双键迁移到3位,在酸的水溶液中进行后处理,例如通过加入0.1-1N的盐酸或柠檬酸水溶液进行后处理。通过以常规方法萃取酸性反应混合物,回收甲苯溶液并将其蒸发,从而获得了式Ⅰ粗产物,该粗产物可用于进一步反应来制备有药理作用的头孢菌素。如果需要的话,可通过已知方法将粗产物进一步纯化,例如通过硅胶快速色谱法纯化,用合适的溶剂或溶剂混合物例如二氯甲烷、甲苯∶乙酸乙酯或正己烷∶乙酸乙酯进行洗脱。

    本发明方法提供了制备有药理作用的头孢菌素例如式Ⅴ头孢菌素及其可药用盐和体内可裂解酯的较为容易途径,其中R的定义同上,X是-CH-或氮,和R1是氢、可任选被取代的低级烷基、环烷基、苄基、三苯甲基、乙酰基或四氢吡喃基。

    由此缩短了制得化合物Ⅴ的过程,提供了更高的产率,并避免了使用可造成很多问题的试剂。依据EP-A-620225和EP-A-849269中的方法,可由化合物I制得化合物Ⅴ。

    在化合物Ⅰ的优选实施方案中,R是2,2,2-三氟乙基、环丙基、环丙基甲基或3-吡咯烷基,X是-CH-且R1是氢。

    下述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

    实施例1

    在氩气氛下,将85.5g溴化(R,S)-(1-环丙基甲基-2-氧代吡咯烷-3-基)-三苯基鏻分散在1l甲苯中。用40分钟将19.5g叔丁醇钾在450ml四氢呋喃(THF)中的溶液滴加到该悬浮液中。该白色悬浮液变成了黄色,并发生了轻微的放热反应(温度由22℃增加到25℃)。

    将该悬浮液在室温搅拌10分钟,然后冷却至-10℃。用1.15小时缓慢地滴加77.0g(6R,7R)-7-(1-叔丁氧基甲酰氨基)-3-甲酰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二苯甲基酯在300ml THF中的溶液。在-10℃下搅拌20分钟后,加入170ml 1N盐酸和500ml水,将混合物温度升至室温,并在室温下搅拌20分钟;获得了澄清的两相。将该混合物用甲苯萃取2次,每次用500ml甲苯,将有机相分别用350ml 5%碳酸氢钠水溶液和300ml水洗涤。将甲苯相干燥并蒸发至干。获得了159.2g粗产物,为深红色物质。把所得粗产物溶于1.21二氯甲烷,加入300g硅胶(Merck 60;0.040-0.063mm),把该混合物搅拌10分钟,过滤,并用约1升二氯甲烷分几次洗脱。把滤液蒸发至干并干燥。获得了95g黄棕色粗产物,将其溶于400ml正己烷∶乙酸乙酯(3∶2)和40ml二氯甲烷中。将该溶液用1.3kg硅胶(Merck 60;0.040-0.063mm)进行快速色谱纯化,用正己烷∶乙酸乙酯3∶2(23l)进行洗脱。收集到的级分(约10l)蒸发以结晶,过滤,并用正己烷洗涤;获得了35.3g(产率为39%)(E)-(6R,7R)-7-叔丁氧羰基氨基-3-(1-环丙基甲基-2-氧代吡咯烷-3-叉-甲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二苯甲基酯,为雪白色晶体,熔点为175-180℃,

    从母液中获得了另一部分产物:-   10.3g白色/黄色晶体(产率为11.3%),熔点为175-180℃。

    实施例2

    在氩气氛下,将1.40g溴化(R,S)-(1-环丙基-2-氧代-3-吡咯烷基)三苯基鏻分散在20ml甲苯中。在室温下,用20分钟滴加0.33g叔丁醇钾在8ml THF中的溶液。发生了轻微的放热反应(温度由22℃增加到25℃),并且该悬浮液变成了黄色。将该悬浮液在室温下搅拌30分钟,冷却至-10℃,然后用20分钟滴加1.34g(6R,7R)-7-(1-叔丁氧基甲酰氨基)-3-甲酰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二苯甲基酯在4ml THF中的溶液。加入5ml 1N盐酸和10ml水的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10分钟。分离出水相,并用甲苯洗涤2次,每次用25ml甲苯,合并有机相,依次用约20ml 5%碳酸氢钠水溶液和20ml水洗涤。合并甲苯相,用15g硫酸镁干燥,并蒸发至干。获得了2.16g[6R-[3(E)-6R,7R]]-3-[(1-环丙基-2-氧代-3-亚吡咯烷基)甲基]-7-[[(1,1-二甲基乙氧基)羰基]氨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二苯甲基酯橙红色粗产物,将其溶于20ml甲苯/乙酸乙酯3∶2中,并用30g硅胶(Merck 60;0.040-0.063mm)进行快速色谱纯化(收集15ml流出级分),用约500ml甲苯/乙酸乙酯3∶2进行洗脱。获得了-Fr 1  0.07g橙色油状物-Fr 2  0.60g浅黄色晶体-Fr 3  0.46g橙色晶体总共:1.13g,产率为75%。

    实施例3

    在氩气氛下,将11.2g溴化(R,S)-(1-环丙基-2-氧代-3-吡咯烷基)三苯基鏻溶解在60ml甲苯和30ml水中,并冷却至0℃(再次结晶)。用20分钟滴加24ml 1N的氢氧化钠水溶液;甲苯相变成黄色,水相呈白色(悬浮液)。在0℃下搅拌10分钟后,将甲苯相冷却至-10℃,用20ml甲苯萃取水相,把甲苯萃取液加到甲苯相中。用1小时滴加10.4g(6R,7R)-7-(1-叔丁氧基甲酰氨基)-3-甲酰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二苯甲基酯在35ml THF中的溶液;将所得棕色悬浮液搅拌10分钟。在0℃搅拌45分钟后,加入25ml 1N盐酸和25ml水的混合物,并在不冷却条件下(室温)继续搅拌10分钟,获得了澄清的两相;甲苯相呈红色,水相呈浅黄色。分离各相,将水相用甲苯萃取2次,每次用50ml甲苯,合并有机相,并依次用50ml 5%碳酸氢钠水溶液和50ml水洗涤。合并甲苯相,用25g硫酸镁干燥,并蒸发。获得了20.47g橙红色粗产物,将其溶于50ml甲苯/乙酸乙酯(30分钟),然后用200g硅胶(Merck 60;0.040-0.063mm)进行快速色谱纯化(收集50-75ml洗脱液),用4l甲苯/乙酸乙酯4∶1进行洗脱。

    产量:9.5g(按转化的醛计,产率为49%)[6R-[3(E)-6R,7R]]-3-[(1-环丙基-2-氧代-3-亚吡咯烷基)甲基]-7-[[(1,1-二甲基乙氧基)羰基]氨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二苯甲基酯,为黄色晶体。

    实施例4

    在氩气氛下,将11.4g溴化(R,S)-[2-氧代-1-(2,2,2-三氟乙基)-3-吡咯烷基]三苯基鏻分散在100ml甲苯和80ml水中。把所得三相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用30分钟滴加22.4ml 1N的氢氧化钠水溶液。甲苯相变成黄色,水相呈无色,有轻浑浊。

    30分钟后,分离各相,将水相用20ml甲苯萃取,把有机萃取液依次用30ml 5%乙酸钠水溶液和30ml水洗涤。合并甲苯相,并冷却至-10℃,用30分钟滴加10.0g(6R,7R)-7-(1-叔丁氧基甲酰氨基)-3-甲酰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二苯甲基酯在40ml THF中的溶液;将该黄色溶液在-10℃搅拌20分钟。然后加入40ml 1N盐酸和40ml水的混合物,并继续搅拌15分钟。分离各相,将水相用甲苯萃取2次,每次用60ml甲苯,将有机相依次用50ml 5%碳酸氢钠水溶液和50ml水洗涤。合并甲苯相,并用85g硫酸镁干燥,并蒸发至干。获得了22.28g深黄色粗产物,将其溶于40ml正己烷/乙酸乙酯3∶2和3ml二氯甲烷中(30分钟)。将该溶液用100g硅胶(Merck 60;0.040-0.063mm;直径为3cm,长30cm)进行快速色谱纯化(收集50ml洗脱液)并过滤。使用1l的正己烷/乙酸乙酯3∶2作为洗脱液;获得了11.55g橙黄色产物(产率为96%)。

    如下所述将产物重结晶:在75℃将该产物溶于20ml乙酸乙酯中,用15分钟滴加25ml正己烷;将溶液缓慢地冷却至60℃,在60℃加入纯晶体作为晶种,诱导结晶,用25ml正己烷稀释,并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过滤,洗涤并干燥,获得了8.79g(产率为73%)[6R-[3(E),6R,7R]]-7-[[(1,1-二甲基乙氧基)羰基]氨基]-8-氧代-3-[[2-氧代-(2,2,2-三氟乙基)-3-亚吡咯烷基]甲基]-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二苯甲基酯,为白色晶体,熔点为179-181℃。

    实施例5

    在室温及氩气氛下,将27.6g溴化(R,S)-[2-氧代-1-(2,2,2-三氟乙基)-3-吡咯烷基]三苯基鏻分散在240ml甲苯和180ml水中。用20分钟滴加54.3ml 1N的氢氧化钠水溶液。30分钟后,分离各相,将水相用甲苯萃取三次,每次用150ml甲苯。把甲苯相用水萃取三次,每次用150ml水。合并甲苯相,并冷却至-10℃,用1小时滴加22g(6R,7R)-7-苯基乙酰氨基-3-甲酰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4-甲氧基苄基酯在100ml THF中的溶液。继续搅拌10分钟后,分离各相,将水相用甲苯萃取2次,每次用150ml甲苯。将每一甲苯相用水洗涤3次,每次用150ml水。合并甲苯相,用硫酸钠干燥,过滤,并蒸发至约200ml。滤出结晶产物,并用冰冷的甲苯洗涤。获得了18.73g(产率为56%)[6R-[3(E),6R,7R]]-7-苯基乙酰氨基-8-氧代-3-[[2-氧代-(2,2,2-三氟乙基)-3-亚吡咯烷基]甲基]-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4-甲氧基苄基酯,为淡黄-米色晶体,熔点为177℃。

    实施例6

    在氩气氛下,将753mg(1.3mmol)溴化(1R,3’R)-(1’-烯丙氧基羰基-2-氧代-[1,3’]联吡咯烷-3-基)三苯基鏻与溴化(1S,3'R)-(1’-烯丙氧基羰基-2-氧代-[1,3’]联吡咯烷-3-基)三苯基鏻的混合物(1∶1)溶于20ml二氯甲烷,加入3.0g硫酸钠,将该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10分钟。滤出硫酸钠,将溶液完全蒸发。把残余物溶于2ml二氯甲烷和5ml甲苯的混合物中,将该溶液冷却至-70℃。在该温度下用5分钟加入35mg(1.2mmol)叔丁醇钾在2ml THF中的溶液。将混合物继续搅拌5分钟,然后用15分钟滴加(6R,7R)-7-(1-叔丁氧基甲酰氨基)-3-甲酰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二苯甲基酯在2ml THF中的溶液。将该反应混合物在-70℃下搅拌2.5小时,然后缓慢地升至-10℃。在-10℃放置1小时后,缓慢地加入300mg柠檬酸在3ml水中的溶液和4ml乙酸乙酯,将该反应混合物的温度升至室温。萃取所得两相溶液,平衡后,将水相再用10ml乙酸乙酯萃取,将这两个有机相依次用3ml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和3ml饱和氯化钠水溶液萃取。合并有机相,干燥并蒸发,获得了1.34g橙棕色残余物。将残余物经由27g硅胶柱过滤,用乙酸乙酯:正己烷2∶1洗脱(弃去5次流出级分,每次流出级分15ml),然后仅用乙酸乙酯洗脱(弃去6-11流出级分,每一流出级分15ml),将每一流出级分15ml的12-20流出级分蒸发后,获得了640mg(产率为90%)(E)-(6R,7R)-3-[(R)-1’-烯丙氧基羰基-2-氧代-[1,3’]联吡咯烷-3-叉-甲基]-7-叔丁氧羰基氨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二苯甲基酯,为黄色树脂状残余物。MS 687 (MH+),704(MNH4+),709(MNa+)

    实施例7

    在氩气氛下,将15.53g(26mmol)溴化(1R,3’R)-(1’-烯丙氧基羰基-2-氧代-[1,3’]联吡咯烷-3-基)三苯基鏻与溴化(1S,3’R)-(1’-烯丙氧基羰基-2-氧代-[1,3’]联吡咯烷-3-基)三苯基鏻的混合物(1∶1)溶于200ml二氯甲烷,加入大约5g硫酸钠,将该悬浮液在室温下搅拌10分钟。滤出硫酸钠,将滤液蒸发。把残余物溶于40ml二氯甲烷,加入100ml甲苯。将所得红棕色溶液冷却至-70℃。在该温度下用15分钟滴加2.69g(24mmol)叔丁醇钾在40ml THF中的溶液。将所得棕色溶液继续搅拌10分钟,然后用20分钟滴加9.89g(20mmol)(6R,7R)-7-(1-叔丁氧基甲酰氨基)-3-甲酰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二苯甲基酯在40ml THF中的溶液。将该棕色溶液再搅拌约3小时,然后升至0℃。在0℃放置40分钟后,用5分钟加入6g柠檬酸在60ml水中的溶液和60ml乙酸乙酯。将该反应混合物再搅拌10分钟,然后在约5℃下贮存过夜。萃取所得两相溶液,平衡后,将水相再用60ml乙酸乙酯萃取;将这两个有机相用60ml饱和氯化钠水溶液萃取。合并有机相,干燥后蒸发至干,获得了31.11g(E)-(6R,7R)-3-[(R)-1’-烯丙氧基羰基-2-氧代-[1,3’]联吡咯烷-3-叉-甲基]-7-叔丁氧基羰基氨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二苯甲基酯,为淡红棕色残余物。将残余物溶于20ml二氯甲烷,在搅拌下缓慢地倒入180ml正己烷中。把所得悬浮液在室温下搅拌5分钟,然后过滤。通过HPLC分析,发现残余物含有相当量的氧化三苯基膦(TPPO),因此再重复一次上述操作,将残余物干燥(45℃/30 mbar/15分钟),获得了11.78g(产率为82%)(E)-(6R,7R)-3-[(R)-1’-烯丙氧羰基-2-氧代-[1,3’]联吡咯烷-3-叉-甲基]-7-叔丁氧羰基氨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二苯甲基酯,为米色晶体。通过HPLC分析,发现产物仍然含有约9.5%的氧化三苯基膦(TPPO),将产率校正后为75%。

    实施例8

    在氩气氛下,将75.33g(130.0mmol)溴化(1R,3’R)-(1’-烯丙氧基羰基-2-氧代-[1,3’]联吡咯烷-3-基)三苯基鏻与溴化(1S,3’R)-(1’-烯丙氧基羰基-2-氧代-[1,3’]联吡咯烷-3-基)三苯基鏻的混合物(1∶1)溶于500ml二氯甲烷,加入20g硫酸钠,并在室温下搅拌15分钟。滤出硫酸钠,用二氯甲烷充分洗涤,将滤液蒸发。把残余物溶于200ml二氯甲烷,加入500ml甲苯。将所得溶液冷却至-70℃。在该温度下用20分钟滴加13.60g(120.0mmol)叔丁醇钾在200ml THF中的溶液。将所得溶液再搅拌20分钟,然后用30分钟滴加50.71g(100mol)(6R,7R)-7-苯基乙酰氨基-3-甲酰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4-甲氧基苄基酯在220ml THF中的溶液。在-70℃下反应2小时后,将该反应混合物的温度升至-10℃。把反应混合物倒入预先冷却至0℃的400ml乙酸乙酯和30.02g(156mmol)柠檬酸在300ml中的溶液的混合物中。将所得两相混合物的温度升至室温,分离出水相并用400ml乙酸乙酯萃取一次。将两个有机相用300ml饱和氯化钠水溶液萃取一次;合并有机相,干燥干蒸发,获得了256.76g(E)-(6R,7R)-3-[(R)-1’-烯丙氧基羰基-2-氧代-[1,3’]联吡咯烷-3-叉-甲基]-8-氧代-7-苯基乙酰氨基-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4-甲氧基苄基酯,为深棕色糖浆状物。通过HPLC分析,发现产物中仍然含有TPPO和甲苯残余物。物理特征:MS687(MH+),704(MNH4+),709(MNa+)NMR       1.9-2.25(m,2H),2.6-2.9(m,2H),3.25-3.7(m,10H),3.8(s,3H),          4.6(d,2H),4.8(q,1H),4.9(d,1H),5.2(s,2H),5.2-5.3(m,2H),          5.8(dd,1H),5.9(m,1H),6.5(m,1H),7.3(m,9H)

制备头孢菌素衍生物的新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制备头孢菌素衍生物的新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制备头孢菌素衍生物的新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备头孢菌素衍生物的新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备头孢菌素衍生物的新方法.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制备通式头孢菌素衍生物的新方法,其中,R1、R2和R的定义同说明书所述。本发明方法的特征在于,其包括将通式的鏻盐转化成相应的通式所示的叶立德,然后使通式所示的叶立德与通式醛反应,其中R的定义同上,且Ph代表苯基,其中R和Ph的定义同上,其中R1和R2的定义同上。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化学〔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