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加热的制备乙烯的反应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外加热的制备乙烯的反应系统.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0573499.X (22)申请日 2016.06.14 (73)专利权人 北京神雾环境能源科技集团股份 有限公司 地址 102200 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区昌怀 路155号 (72)发明人 苏二强史雪君余海鹏刘周恩 吴黎阳吴道洪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律和信知识产权代理事 务所(普通合伙) 11446 代理人 武玉琴王月春 (51)Int.Cl. C07C 5/09(2006.01) C07C 11/04(2006.01) C07C 7/00(2006.01) B0。
2、1J 8/22(2006.01) B01J 8/18(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外加热的制备乙烯的反应系统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外加热的制备乙烯的 反应系统。 系统包括: 浆态床反应器、 冷凝器、 冷 凝分离器、 冷凝液储罐、 溶剂泵、 过滤设备、 绿油 脱除系统和溶剂加热器; 浆态床反应器包括壳体 和筛板; 壳体的下部设有反应气体入口、 溶剂蒸 汽入口、 液体出口; 壳体的上部设有气体出口和 液体入口; 筛板位于壳体内, 固定在壳体内壁上, 位于液体入口之下, 反应气体入口、 溶剂蒸汽入 口之上。 本实用新型可有效解决。
3、现有技术制备乙 烯使得内部热量不易传出、 催化剂利用率低的问 题。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2页 CN 206089502 U 2017.04.12 CN 206089502 U 1.一种外加热的制备乙烯的反应系统, 其包括: 浆态床反应器、 冷凝器、 冷凝分离器、 冷 凝液储罐、 溶剂泵、 过滤设备、 绿油脱除系统和溶剂加热器; 其中所述浆态床反应器包括壳体和筛板, 所述壳体的下部设有反应气体入口、 溶剂蒸汽入口、 液体出口; 所述壳体的上部设有气 体出口和液体入口; 所述筛板位于所述壳体内, 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壁上, 位于所述液体入口之下, 所述反应 气体入口、 所述溶剂蒸汽入口之上。
4、; 所述溶剂加热器通过所述溶剂蒸汽入口与所述浆态床反应器连通, 所述过滤设备通过 所述液体出口与所述浆态床反应器连通, 所述冷凝器通过所述气体出口与所述浆态床反应 器连通, 所述溶剂泵通过所述液体入口与所述浆态床反应器连通; 所述冷凝器、 所述冷凝分离器、 所述冷凝液储罐及所述溶剂泵依次连通; 所述过滤设备 与所述冷凝液储罐连通; 所述过滤设备、 所述绿油脱除系统及所述溶剂加热器依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液储罐中设有搅拌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分离器连通乙烯收集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
5、述浆态床反应器内部分布着多层相互平 行的筛板, 相邻层的筛板间留有间隔, 各层筛板的间隔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每层所述筛板包括受液盘、 鼓泡区、 溢流堰 和降液管; 其中, 所述筛板的部分边沿与所述壳体内壁固定; 所述固定的部分边沿与所述溢流堰围起来的部分为受液盘, 用于盛放从上层所述降液 管流下的液体; 所述受液盘的中心部位分布有筛孔, 形成鼓泡区, 所述鼓泡区是气液反应的主要区域; 所述溢流堰设在所述筛板的非固定的边沿, 所述溢流堰高于所在层的受液盘, 用于保持每 层所述筛板上液体的高度; 所述降液管用于使液体从上层所述筛板的溢流堰流至下层所述筛板的受液盘,。
6、 位于所 述溢流堰的旁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筛孔为均匀分布的圆形小孔, 所述小 孔的中心距为孔径的1-5倍, 所述小孔的直径为5-20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筛板的筛孔设有浮阀或泡罩。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上层所述筛板的降液管的底端不高于下层 所述筛板溢流堰的高度。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206089502 U 2 一种外加热的制备乙烯的反应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总地涉及乙烯的制备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外加热的制备乙烯的反应系 统。 背景技术 0002 乙烯是现代工业中一种重要。
7、的基础原料, 也是世界产量最大的化学品之一, 其产 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 人民生活、 国防等领域, 是 “有机合成之母” 。 面对石油资源的短缺 和国际油价的攀升, 原料来源成为发展乙烯工业的瓶颈, 也是摆在人们面前必须解决的问 题。 因此, 研究开发一种新的工艺技术来制备乙烯, 以使之替代石油作为工业原材料, 能够 缓解现代工业对石油的依赖性。 0003 在煤化工技术中, 以煤为原料通过电石工艺, 或以天然气为原料通过非催化部分 氧化工艺制取乙炔, 已成为成熟工艺。 再以乙炔为原料, 在选择性加氢催化剂的作用下, 通 过加氢过程得到乙烯产品, 可进一步拓展煤化工路线。 因此, 开发乙炔加氢。
8、制乙烯的新工艺 技术,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0004 低浓度乙炔气固相催化加氢技术在石油工业中已非常成熟, 主要用于乙烯中去除 乙炔杂质,使用的反应器为固定床反应器, 在反应器中装填固相催化剂进行气固相反应。 但 由于乙炔活性高, 加氢反应放热量大, 即使是裂解气中存在少量乙炔, 传统的气固相固定床 加氢反应器仍存在着绿油生成量大、 催化剂循环周期短、 反应器易 “飞温” 等严重问题。 0005 现有技术一为一种乙炔加氢制乙烯的流化床工艺及装置。 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在流化床反应器内加入催化剂和稀释剂; 对催化剂进行升温还原; 将乙炔和氢气混合物通 入流化床反应器; 乙炔选择性加氢生成乙烯。
9、; 将冷却介质通入反应器换热构件以移除反应 热; 分离得到乙烯产品。 该工艺技术存在以下缺点: 0006 乙炔选择性加氢制乙烯是强放热反应, 虽然在该工艺中冷却介质用以移除反应时 放出的大量的热, 但是还是难以完全消除发生反应时局部气体温度过高的隐患; 0007 因该工艺使用的流化床, 就难以避免催化剂颗粒间相互剧烈碰撞, 这会带来催化 剂的损失、 增加除尘的难度、 增加换热构件和反应器的磨损等问题。 0008 现有技术二为一种乙烯连续分离生产线, 包括氧加氢反应器、 裂解气第二干燥器、 脱硫醇/羰基硫反应器、 脱砷反应器、 乙炔加氢反应器。 其使用的乙炔加氢反应器所采用的 反应器是固定床反应。
10、器。 只能够处理低浓度的乙炔, 且处理量比较小; 如果乙炔含量增大, 会生成大量绿油、 造成催化剂循环周期变短、 甚至会出现反应器 “飞温” 的问题。 0009 因此, 为了使得反应器能适应较大量的反应乙炔气体, 不会造成催化剂利用率低、 反应器 “飞温” 的问题, 及时脱除绿油, 从根本上改善气液流场分布, 改进反应器内流化的质 量, 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制备乙烯的反应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0010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加热的制备乙烯的反应系统, 以解决现有技术 说明书 1/5 页 3 CN 206089502 U 3 制备乙烯使得内部热量不易传出、 绿油多、 催化剂利用率低的问题。。
11、 0011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加热的制备乙烯的反应系统, 其包括: 浆态床反应器、 冷凝 器、 冷凝分离器、 冷凝液储罐、 溶剂泵、 过滤设备、 绿油脱除系统和溶剂加热器; 其中所述浆 态床反应器包括壳体和筛板; 所述壳体的下部设有反应气体入口、 溶剂蒸汽入口、 液体出 口; 所述壳体的上部设有气体出口和液体入口; 所述筛板位于所述壳体内, 固定在所述壳体 内壁上, 位于所述液体入口之下, 所述反应气体入口、 所述溶剂蒸汽入口之上; 所述溶剂加 热器通过所述溶剂蒸汽入口与所述浆态床反应器连通, 所述塔底溶剂储罐通过所述液体出 口与所述浆态床反应器连通, 所述冷凝器通过所述气体出口与所述浆态床。
12、反应器连通, 所 述溶剂泵通过所述液体入口与所述浆态床反应器连通; 所述冷凝器、 所述冷凝分离器、 所述 冷凝液储罐及所述溶剂泵依次连通; 所述过滤设备与所述冷凝液储罐连通; 所述过滤设备、 所述绿油脱除系统及所述溶剂加热器依次连通。 0012 上述的系统, 所述冷凝液储罐中设有搅拌装置。 0013 上述的系统, 所述冷凝分离器连通乙烯收集装置。 0014 上述的系统, 所述浆态床反应器内部分布着多层相互平行的筛板, 相邻层的筛板 间留有间隔, 各层筛板的间隔相等。 0015 上述的系统, 每层所述筛板包括受液盘、 鼓泡区、 溢流堰和降液管; 其中, 所述筛板 的部分边沿与所述壳体内壁固定; 。
13、所述固定的部分边沿与所述溢流堰围起来的部分为受液 盘; 用于盛放从上层所述降液管流下的液体; 所述受液盘的中心部位分布有筛孔, 形成鼓泡 区, 所述鼓泡区是气液反应的主要区域; 所述溢流堰设在所述筛板的非固定的边沿, 所述溢 流堰高于所在层的受液盘, 用于保持每层所述筛板上液体的高度; 所述降液管用于使液体 从上层所述筛板的溢流堰流至下层所述筛板的受液盘, 位于所述溢流堰的旁边。 0016 上述的系统, 所述筛孔为均匀分布的圆形小孔, 所述小孔的中心距为孔径的1-5 倍, 所述小孔的直径为5-20mm。 0017 上述的系统, 所述筛板的筛孔设有浮阀或泡罩。 0018 上述的系统, 上层所述筛。
14、板的降液管的底端不高于下层所述筛板溢流堰的高度。 0019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的外加热的制备乙烯的反 应系统及方法, 该反应系统及方法简单易操作, 反应过程易于实现移热, 能够及时脱除绿 油, 催化剂可循环利用, 使得利用浆态床反应器进行高浓度乙炔选择性加氢成为一种重要 的制烯烃的生产途径。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制备乙烯的浆态床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筛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以及 0022 图3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实施例制备乙烯的系统结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 对本实。
15、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以 便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以及其各个方面的优点。 然而, 以下描述的具体实施 方式和实施例仅是说明的目的, 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说明书 2/5 页 4 CN 206089502 U 4 0024 如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浆态床反应器的结构图。 其中: 1、 反应气体入口; 2、 液体 出口; 3、 气体出口; 4、 液体入口; 5、 筛板; 6、 降液管; 7、 溶剂蒸汽入口。 0025 浆态床反应器的原理是气体以鼓泡形式通过悬浮有固体细粒的液体(浆液)层, 以 实现气液固相反应过程的反应器。 该种用于乙炔选择性加氢制乙烯的浆态床反应器。
16、, 所述 浆态床反应器包括反应器壳体和筛板5。 0026 反应器壳体下部设置有反应气体入口1、 溶剂蒸汽入口7和液体出口2, 反应器壳体 上部有气体出口3。 0027 所述筛板5位于所述壳体内, 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壁上, 位于所述液体入口4之下, 所 述反应气体入口1、 所述溶剂蒸汽入口7之上。 0028 在反应器壳体内的中部, 均匀地分布着筛板5。 在每层筛板5上有受液盘、 溢流堰、 降液管6和鼓泡区。 筛板的部分边沿与壳体内壁固定, 非固定的边沿设有溢流堰。 固定的部 分边沿与所述溢流堰围起来的部分为受液盘, 用于盛放从上层降液管流下的液体。 0029 筛板5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 在筛板5的。
17、一端的溢流堰的作用是保持每层筛板上有 一定高度的液体。 在溢流堰的旁边是降液管6。 具体地, 降液管可由所述筛板的溢流堰与所 述反应器内壁的间隙形成。 当然降液管6也可是别的结构比如是管道结构。 降液管6的作用 是让液体从上层筛板的溢流堰处流至下层筛板的受液盘。 上层筛板5的降液管6的底端不高 于下层筛板5溢流堰的高度。 这样设计是为了实现液封, 即防止气体从降液管6处上升致使 各层气体相接而短路。 在筛板5上的中部区域为鼓泡区, 其上均匀分布着圆形小孔。 小孔是 气体上升的主要通道, 能够使得气体与液体均匀接触。 0030 反应器相邻层的所述降液管6在垂直于所述受液盘的方向上的投影于圆周角度。
18、上 错开布置。 这样方便实现上层筛板5流下来的液体存于相邻下层筛板5上一定时间, 直至液 体高出该下层的溢流堰而流出至再下层的筛板5。 0031 小孔与液体的流向可保持叉排状态, 小孔的排列方式可为正三角式。 小孔中心距 为孔径的1-5倍, 优选的孔间的中心距为1.5倍; 孔的直径为5-20mm, 优选的孔的直径为 10mm。 0032 在筛板的筛孔上也可设有浮阀或泡罩。 浮阀可以在筛板上浮动, 随着气体流量的 变化而改变其开启度。 泡罩内有升气管, 在泡罩与升气管之间形成回转空间。 升气管固定在 筛板上, 气相通过升气管进入回转空间, 以一定的喷出速度由齿缝喷出, 与筛板上的液体形 成鼓泡接。
19、触。 0033 如图3所示为外加热的制备乙烯的反应系统, 其包括: 上述说明中提到的浆态床反 应器10、 溶剂加热器20、 冷凝器30、 冷凝分离器40、 冷凝液储罐50、 溶剂泵60、 过滤设备70和 绿油脱除系统80。 溶剂加热器20通过所述溶剂蒸汽入口与所述浆态床反应器10连通, 所述 过滤设备70通过所述液体出口与所述浆态床反应器10连通, 所述冷凝器30通过所述气体出 口与所述浆态床反应器10连通, 所述溶剂泵60通过所述液体入口与所述浆态床反应器10连 通; 所述冷凝器30、 所述冷凝分离器40、 所述冷凝液储罐50及所述溶剂泵60依次连通; 所述 过滤设备70、 所述绿油脱除系统。
20、80及所述冷凝液储罐50依次连通。 0034 上述的系统, 所述冷凝液储罐50中设有搅拌装置, 用于冷凝液储罐50中溶剂与催 化剂的搅拌。 0035 上述系统在反应器的外部有溶剂加热器20, 能够使液体溶剂蒸发, 提供连续上升 说明书 3/5 页 5 CN 206089502 U 5 的蒸气气流, 同时为整个反应器提供热源。 0036 制备乙烯时, 乙炔和氢气的混合气通过浆态床反应器10底部的反应气体入口1进 入到反应器中。 在反应器的底部溶剂蒸汽入口, 蒸汽至下而上通过反应器, 提供连续上升的 蒸气气流, 同时为整个反应器提供热源。 反应气体随着溶剂蒸汽一起通过反应器内部的筛 板上的小孔进入。
21、到液相之中。 其中溶剂蒸汽由反应器外部的溶剂加热器20把液体溶剂加热 蒸发而生成。 催化剂及载体溶剂自反应器上部的液体入口4中流入。 因小孔在筛板5上是均 匀分布的, 所以反应气体也随之均匀分散到液体当中。 在液体中, 反应气体在悬浮于液体中 的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反应。 反应后的气体脱离该层筛板5, 再通过上层筛板5的小孔 进入到上层液体当中。 如此反复直至通过反应器最上端的筛板5, 从反应器顶端的气体出口 3出去。 0037 在反应器中, 气体是至下而上的流向, 液体是至上而下的流向, 气相和液相整体呈 现出逆流的方向, 增大了传质和传热的效果。 由于反应器中有多层筛板, 也就是意味着反。
22、应 器中存在着多个小的浆态床反应器, 增大了气液固三相充分接触的接触面积, 改善了气液 流场分布, 避免短路, 而且还可以强化湍动与气液传质, 改进了反应器内流化的质量。 0038 从反应器顶端出来的反应气, 再通过冷凝器30的冷却将气体温度冷却下来。 随后, 再通过冷凝分离器40将气体中的溶剂冷凝下来。 冷凝下来的溶剂进入到冷凝液储罐50。 冷 凝分离器40可进一步连接乙烯收集装置, 比如深冷分离装置, 气体再经过深度冷却分离即 可得到产品乙烯。 0039 在反应器底部的溶剂通过液体出口进入到过滤设备70内, 将催化剂从溶剂中过滤 出来。 过滤后的溶剂进入到绿油脱除系统80内, 通过绿油脱除。
23、系统80将绿油与溶剂分离, 溶 剂再进入到溶剂加热器20, 绿油则进入绿油储罐进行保存。 在溶剂加热器20内溶剂受热变 成蒸汽后, 从反应器底部的蒸汽入口进入到反应器内。 从过滤设备70过滤出来的催化剂则 添加到冷凝液储罐50内。 0040 在冷凝液储罐50中, 通过搅拌装置将催化剂和溶剂混合均匀后, 再通过溶剂泵60 将混合后的液体送入到反应器中。 该过程可实现催化剂的循环利用。 0041 在本实施方式中, 使用的溶剂为蒸馏水(电导率5 m/cm)。 从反应器底部上升的 蒸汽是整个反应器的热源, 保持系统温度的相对稳定。 当开始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时, 放出 的大量的热可以通过溶剂的蒸发来转移。
24、, 避免了反应器内出现局部温度过高的现象。 0042 本实用新型中的溶剂加热器可以使用电加热、 蒸汽加热、 烟气加热或导热油加热 的方式来实现。 0043 与目前乙烯中少量乙炔加氢的技术相比, 本技术可以实现由高浓度乙炔选择性加 氢制乙烯, 进一步拓展了煤化工的技术路线。 0044 进一步地, 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 气体是至下而上的流向, 液体是至上而下的 流向, 气相和液相整体呈现出逆流的方向, 增大了传质和传热的效果。 0045 进一步地,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反应器中有多层筛板, 也就是意味着反应器 中存在着多个小的浆态床反应器, 增大了气液固三相充分接触的接触面积, 改善了气液流。
25、 场分布, 可避免短路, 而且还可以强化湍动与气液传质, 改进了反应器内流化的质量。 0046 进一步地, 本实用新型的系统中设置有绿油脱除系统, 极大地降低了绿油对反应 的影响, 实现了装置的长期平稳运行; 同时溶剂加热器内使用的溶剂是脱除绿油后的溶剂, 说明书 4/5 页 6 CN 206089502 U 6 能够节省热量, 并且避免反应器内局部温度过高。 0047 本实用新型的系统使得催化剂能够循环利用, 提高了催化剂的利用效率。 0048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利用液相溶剂的显热(显热是指当此热量加入或移去后, 会导致物质温度的变化, 而不发生相变), 散热能力显著提高, 可以快速移出因。
26、乙炔选择性 加氢生成乙烯而产生的热, 降低反应床层的温度, 提高乙炔的转化率和乙烯的选择性。 0049 另外, 本技术方案的供热系统简单, 仅依靠反应器外部的溶剂加热器就能够实现 供热。 0050 总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的反应系统, 进行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时, 能有效地避免 发生 “飞温” 现象, 能够及时去除绿油, 能更好地抑制乙炔选择加氢制乙烯过程中因放热反 应而引起的催化剂床层中热点的出现, 进而避免催化剂失活, 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 本实用 新型提出的设备采用催化剂循环利用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催化剂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0051 实施例1 0052 采用实施方式中的用于乙炔选择性加氢制乙。
27、烯的系统如图3所示。 系统结构如上 述实施方式中所介绍的形式。 该系统的操作压力为0.25MPa, 温度为130。 可先用氮气作为 气源, 与浆态床反应器中的含有催化剂的溶剂建立气液流向; 随后, 再逐渐开启溶剂加热器 (溶剂加热器内的压力为0.27MPa), 建立蒸汽上升气流。 当蒸汽上升至反应器顶部冷却回 流, 并且温度稳定之后, 可以将氮气逐渐转换为氢气和乙炔气的混合气通入到反应器当中。 在反应器中, 乙炔和氢气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乙烯; 反应后的气体再通过冷凝器30 和冷凝分离器40, 将气体中的溶剂冷凝下来后, 再送出反应系统界区。 从反应器顶随溶剂流 至反应器底部的催化剂, 再。
28、通过过滤设备70过滤出来, 然后再转移至冷凝液储罐50当中。 在 冷凝液储罐50中混合均匀溶剂与催化剂后, 使用溶剂泵将催化剂输送到反应器顶部。 过滤 后的溶剂进入到绿油脱除系统80内, 通过绿油脱除系统80将绿油与溶剂分离, 溶剂再进入 到溶剂加热器20; 在溶剂加热器20内溶剂受热变成蒸汽后, 从反应器底部的溶剂蒸汽入口 进入到反应器内。 0053 在本实施例中, 使用的溶剂为蒸馏水(电导率5 m/cm),从溶剂加热器中进入反 应器的上升的蒸汽是整个反应器的热源, 保持系统温度的相对稳定。 当开始乙炔选择性加 氢反应时, 放出的大量的热, 可以通过溶剂的蒸发来转移, 避免了局部温度过高。 使用的催 化剂的粒径为40-150 m, 使用的过滤设备的过滤精度为1 m。 0054 最后应说明的是: 显然,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 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 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 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 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 而由此 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说明书 5/5 页 7 CN 206089502 U 7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2 页 8 CN 206089502 U 8 图3 说明书附图 2/2 页 9 CN 206089502 U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