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玉米芯生产丁二酸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利用玉米芯生产丁二酸的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1608192 B (45)授权公告日 2012.04.04 CN 101608192 B *CN101608192B* (21)申请号 200910089501.0 (22)申请日 2009.07.22 C12P 7/46(2006.01) C12R 1/01(2006.01) (73)专利权人 安徽丰原发酵技术工程研究有限 公司 地址 233010 安徽省蚌埠市胜利西路北侧 (72)发明人 李荣杰 欧阳平凯 薛培俭 姜岷 尚海涛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002 代理人 王朋飞 CN 101215582 A,2008.07.09。
2、, 权利要求 1-3, 实施例 1-7. CN 101195838 A,2008.10.03, 说明书 9-11 段, 具体实施方式 1-3. CN 1884484 A,2006.12.27, 权利要求 1-6. (54) 发明名称 一种利用玉米芯生产丁二酸的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玉米芯生产丁二酸的 方法, 其包括如下步骤 : 先将玉米芯在体积百分 浓度 0.1 10的硫酸溶液中进行水解得酸解 液, 水解温度为 40 250, 水解时间 5 600 分 钟 ; 然后酸解液固液分离, 获得富含木糖的第一 糖液和玉米芯酸解渣 ; 再用纤维素酶、 木聚糖酶 或纤维二糖酶中的一种或。
3、多种, 对玉米芯酸解渣 进行酶水解, 得酶解液 ; 酶解液固液分离得到富 含葡萄糖的第二糖液和富含木质素的酶解渣 ; 最 后对第一糖液、 第二糖液或第一糖液的母液中的 一种或多种, 采用丁二酸生产菌株进行发酵, 在 pH5.0 7.0, 温度 30 40, 发酵 40 80h, 得 到含丁二酸的发酵成熟醪液。本发明的方法具有 原料来源广泛、 生产成本低的优点。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肖晶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6 页 CN 101608192 B1/1 页 2 1. 一种利用玉米芯生产丁二酸的方法, 其特。
4、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 1)玉米芯酸解 : 将玉米芯在重量体积百分浓度0.110的硫酸溶液中进行水解得酸 解液, 水解温度为 40 250, 水解时间 5 600 分钟 ; 2) 固液分离 : 酸解液固液分离, 获得富含木糖的第一糖液和玉米芯酸解渣 ; 3) 酸解渣酶解 : 用纤维素酶、 木聚糖酶或纤维二糖酶中的一种或多种, 对玉米芯酸解 渣进行酶水解, 得酶解液 ; 4) 固液分离 : 酶解液固液分离得到富含葡萄糖的第二糖液和富含木质素的酶解渣 ; 5) 丁二酸发酵 : 采用丁二酸生产菌株对制得的糖液进行发酵, 在 pH5.0 7.0, 温度 30 40, 发酵 40 80h, 得到含丁。
5、二酸的发酵成熟醪液, 所述糖液为第一糖液、 第一糖液 的母液、 第一糖液和第一糖液母液的混合液、 第一糖液和第二糖液的混合液或第一糖液母 液和第二糖液的混合液 ; 所述的第一糖液的母液是指提取含木糖的第一糖液中木糖后的剩余的物料。 2. 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利用玉米芯生产丁二酸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玉米芯在酸解 之前先进行预处理, 采用 30 150下水或含重量百分比 0.01 5的无机酸浸泡、 洗涤 玉米芯 5 600 分钟。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玉米芯生产丁二酸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玉米芯与酸 解所用的硫酸溶液的重量比为 1 2 20。 4.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玉米。
6、芯生产丁二酸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酸解渣酶解 过程中, 酶用量为 : 每克酸解渣2100PFIU纤维素酶, 150IU纤维二糖酶, 10500PFIU 木聚糖酶 ; 酶解过程中控制 pH 为 2.0 7.0, 温度为 20 80, 酶解时间为 10 240 小 时。 5.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玉米芯生产丁二酸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酸解液的固 液分离采用板框过滤、 离心机分离或带式过滤机。 6.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玉米芯生产丁二酸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丁二酸生产 菌株为丁二酸放线杆菌 (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 7.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
7、用玉米芯生产丁二酸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丁二酸发酵 过程中, 所采用的种子培养基重量百分比为 : 玉米水解糖 1 3, 酵母膏 0.2 0.6, 蛋 白胨 0.1 0.4, 玉米浆 0.2 0.6, Na2CO3 0.8 1.5, NaH2PO4 0.5 1.2, K2HPO4 1.0 2.0, Na2HPO4 0.1 0.4, NaCl 0.1 0.3, pH 自然 ; 种子培养条件 : 35培养 10 20 小时, pH 控制在 6.5 7.2, 搅拌转速 175 300rpm, 通风比 1 (0.3 0.6)。 8. 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利用玉米芯生产丁二酸的方法, 其特征。
8、在于, 所述丁二酸发 酵中发酵培养基重量百分比为 : 总糖浓度 8 12, 酵母膏 0.8 1.6, 蛋白胨 0.2 0.6, 玉米浆 1.2 1.8, NaAc0.05 0.2, NaH2PO4 0.01 0.04, K2HPO4 0.1 0.5, Na2HPO40.1 0.05, NaCl 0.02 0.04, CaCl20.01 0.05, MgCl20.01 0.05, 发酵培养条件 : 35 39, 厌氧培养 48 72 小时, pH 值控制在 6.5 7.1, 二氧化 碳气体以通风比为 1 (0.2 0.5) 的通风速率流入发酵罐的发酵培养基中, 搅拌转速为 300rpm。 权 利。
9、 要 求 书 CN 101608192 B1/6 页 3 一种利用玉米芯生产丁二酸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林废弃物玉米芯的综合利用方法, 具体地说, 涉及一种利用玉 米芯发酵法制备丁二酸的方法, 属于食品化工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丁二酸又称为琥珀酸, 是一种二元有机酸, 它是一种重要的 C4平台化合物, 可作为 合成复杂有机化合物的中间体, 广泛应用于制药、 食品加工、 合成塑料、 橡胶、 防护涂料、 染 料和其它工业中。 0003 生产丁二酸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 化学合成法和微生物发酵法。传统的化学合成法 因使用化石原料、 环境污染等原因使丁二酸的生产规模和应用受到。
10、较大限制。 0004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丁二酸由于效率高、 污染小等众多优点, 正在被广泛深入地研 究。但由于目前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丁二酸均利用粮食作物中淀粉为原料, 丁二酸的生产需 要消耗大量的粮食, 形成与人争粮的局面, 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一定威胁。 0005 我国玉米年产量达 1.23 亿吨, 按谷芯比 1 0.25 计算, 玉米芯每年约产 0.3 亿 吨, 是巨大潜力的再生资源, 尤其是作为再生能源和化工产品的原料受到广泛的重视, 但目 前除小部分用作生产糠醛、 木糖、 木糖醇的原料外, 大部分未被利用。 0006 因此, 需要寻找一种不使用石油化工产品、 可大规模生产、 不与人争粮、 原材。
11、料来 源广泛的丁二酸生产方法。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综合利用农林废弃物玉米芯, 采用发酵法生产丁二酸 的方法。 0008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一种利用玉米芯生产丁二酸的方法, 包括如下步 骤 : 0009 1) 玉米芯酸解 : 将玉米芯在重量体积百分浓度 (g/100ml)0.1 10的硫酸溶液 中进行水解得酸解液, 水解温度为 40 250, 水解时间 5 600 分钟 ; 0010 2) 固液分离 : 酸解液固液分离, 获得富含木糖的第一糖液和玉米芯酸解渣 ; 0011 3) 酸解渣酶解 : 用纤维素酶、 木聚糖酶或纤维二糖酶中的一种或多种, 对玉米芯 酸。
12、解渣进行酶水解, 得酶解液 ; 0012 4) 固液分离 : 酶解液固液分离得到富含葡萄糖的第二糖液和富含木质素的酶解 渣 ; 0013 5) 丁二酸发酵 : 对第一糖液、 第二糖液或第一糖液的母液中的一种或多种, 采用 丁二酸生产菌株进行发酵, 在 pH5.0 7.0, 温度 30 40, 发酵 40 80h, 得到含丁二酸 的发酵成熟醪液。 0014 其中, 所述玉米芯在酸解之前, 可以进行预处理, 一般采用 30 150下水 ( 可在 加压下使水温度超过 100 ) 或含 0.01 5 ( 重量百分比 ) 的无机酸溶液浸泡、 洗涤玉 说 明 书 CN 101608192 B2/6 页 4。
13、 米芯 5 600 分钟。 0015 步骤 1) 中所述玉米芯与酸解所用的稀硫酸溶液的重量比为 1 2 20。 0016 步骤3)中所述酸解渣酶解过程中, 酶用量为 : 每克酸解渣2100PFIU纤维素酶, 1 50IU 纤维二糖酶, 10 500PFIU 木聚糖酶 ; 酶解过程中控制 pH 为 2.0 7.0, 温度为 20 80, 酶解时间为 10 240 小时。 0017 所述酸解液和酶解液的固液分离均可采用板框过滤、 离心机分离或带式过滤机过 滤等本领域常用的设备及工艺进行。 0018 所述第一糖液的母液是指提取含木糖的第一糖液中木糖后剩余的物料。 0019 本发明所采用的丁二酸生产菌。
14、株为丁二酸放线杆菌, 比如琥珀酸放线杆菌。 0020 所述丁二酸发酵过程中, 所采用的种子培养基重量百分比为 : 玉米水解糖 ( 以玉 米为原料, 经粉碎、 液化、 糖化后制得的糖液 )1 3, 酵母膏 0.2 0.6, 蛋白胨 0.1 0.4, 玉米浆 0.2 0.6, Na2CO3 0.8 1.5, NaH2PO4 0.5 1.2, K2HPO4 1.0 2.0, Na2HPO4 0.1 0.4, NaCl 0.1 0.3, 自来水配制。 0021 种子培养条件 : 35培养 10 20 小时, pH 控制在 6.5 7.2, 搅拌转速 175 300rpm, 通风比 1 (0.3 0.6。
15、)。 0022 发酵培养基重量百分比为 : 总糖浓度812, 酵母膏0.81.6, 蛋白胨0.2 0.6, 玉米浆 1.2 1.8, NaAc 0.05 0.2, NaH2PO4 0.01 0.04, K2HPO4 0.1 0.5, Na2HPO4 0.1 0.05, NaCl 0.02 0.04, CaCl2 0.01 0.05, MgCl2 0.01 0.05, 自来水配制。 0023 发酵培养条件 : 35 39, 厌氧培养 48 72 小时, pH 值控制在 6.5 7.1, 二氧 化碳气体以通风比为 1 (0.2 0.5) 的通风速率流入发酵罐的发酵培养基中, 搅拌转速 为 300r。
16、pm。 0024 本发明丁二酸的生产方法, 其优点在于 : 0025 1. 原材料来源广泛 : 我国玉米芯资源丰富, 产量达 0.3 亿吨 / 年。 0026 2. 原材料利用率高 : 丁二酸生产菌株大部分可同时利用戊糖和己糖, 玉米芯原料 中主要成分为戊糖和己糖。 0027 3. 生产成本低 : 玉米芯较淀粉质原料价格低廉, 丁二酸生产成本低。 0028 4. 产品方案可调节 : 根据市场情况富含木糖的第一糖液可生产木糖、 木糖醇产 品, 第二糖液可与木糖母液、 木糖醇母液混合发酵丁二酸, 也可将第一糖液和第二糖液混合 发酵生产丁二酸。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 但。
17、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30 实施例 1 0031 玉米芯的酸解、 酶解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 0032 1. 先将折干重量为 1000 公斤, 经 50水洗涤 60 分钟, 除杂后的玉米芯放入到容 积为 5 立方的酸解锅中, 加水定容至 4.5 立方后将温度加热到 110并加入 40 公斤浓硫酸 (98 ), 保温 60 分钟。 0033 2. 将上述物料通过板框分离, 并洗涤固相, 得到第一糖液 4.5 立方和玉米芯酸解 说 明 书 CN 101608192 B3/6 页 5 渣。 0034 3. 将玉米芯酸解渣加入到容积为 5 立方的酶解罐中, 用氢氧化钙中和至 pH6.0 并 。
18、升温至 50, 按每克酸解渣 20PFIU 纤维素酶, 5IU 纤维二糖酶, 10PFIU 木聚糖酶, 酶水解 70 小时 ; 0035 4. 将上述物料通过板框分离, 并洗涤固相, 得到第二糖液 3.2 立方和玉米芯酶解 渣。 0036 糖液检测结果 0037 0038 实施例 2 0039 丁二酸的生产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 0040 1. 丁二酸发酵原料制备 0041 实施例 1 得到的第一糖液经脱色、 脱灰、 浓缩后得到总糖浓度为 12的糖液。 0042 2. 丁二酸发酵 0043 采用平板培养的丁二酸放线杆菌菌种 ( 购自南京工业大学, 保存编号为 CGMCCNo.1716 的琥珀。
19、酸放线杆菌 ) 接种到玉米水解糖 1, 酵母膏 0.6, 蛋白胨 0.3, 玉 米浆 0.2, Na2CO3 0.8, NaH2PO4 0.8, K2HPO4 1.0, Na2HPO4 0.4, NaCl 0.3, 自来 水配制的摇瓶种子培养基中培养, 35培养 20 小时, pH 控制在 6.5, 摇床转速 180rpm。再 将培养好的摇瓶种子接入与摇瓶种子培养基相同的种子罐中通入二氧化碳培养, 35培养 18 小时, pH 控制在 6.5, 搅拌转速 175rpm, 通风比 1 0.4。再将培养好的摇瓶种子接入发 酵摇瓶, 种子罐培养好的种子接入发酵罐培养。 0044 发酵培养基重量百分比。
20、为 : 第一糖液总糖浓度 12, 酵母膏 0.8, 蛋白胨 0.4, 玉米浆 1.2, NaAc 0.05, NaH2PO4 0.04, K2HPO40.4, Na2HPO4 0.1, NaCl 0.02, CaCl2 0.05, MgCl2 0.01, 自来水配制。 0045 选用5L全自动发酵罐, 121灭菌15分钟, 冷却至37, 将培养好的琥珀酸放线杆 菌液体种子接入。发酵过程中流加无菌中和剂 ( 一般采用碳酸镁或氢氧化镁或氢氧化钠 ) 将 pH 值控制在 6.5, 二氧化碳气体以通风比为 1 0.2 的通风速率流入发酵罐的发酵培养 基中, 搅拌转速为 300rpm, 温度控制在 35。
21、, 厌氧培养 62 小时, 丁二酸产率达到 5.89。 0046 实施例 3 0047 丁二酸的生产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 0048 1. 丁二酸发酵原料制备 说 明 书 CN 101608192 B4/6 页 6 0049 实施例 1 得到的第二糖液经脱色、 脱灰、 浓缩后得到总糖浓度为 12的糖液。 0050 2. 丁二酸发酵 0051 采用平板培养的丁二酸放线杆菌菌种 ( 购自南京工业大学, 保存编号为 CGMCCNo.1716 的琥珀酸放线杆菌 ) 接种到玉米水解糖 3, 酵母膏 0.2, 蛋白胨 0.4, 玉 米浆 0.6, Na2CO3 0.8, NaH2PO4 0.5, K2H。
22、PO4 1.0, Na2HPO4 0.1, NaCl 0.3, 自来 水配制的摇瓶种子培养基中培养, 35培养 10 小时, pH 控制在 7.2, 摇床转速 180rpm。再 将培养好的摇瓶种子接入与摇瓶种子培养基相同的种子罐中通入二氧化碳培养, 35培养 10 小时, pH 控制在 7.2, 搅拌转速 300rpm, 通风比 1 0.6。再将培养好的摇瓶种子接入发 酵摇瓶, 种子罐培养好的种子接入发酵罐培养。 0052 发酵培养基重量百分比为 : 第二糖液总糖浓度 8, 酵母膏 0.8, 蛋白胨 0.2, 玉米浆 1.8, NaAc 0.2, NaH2PO4 0.01, K2HPO4 0.。
23、5, Na2HPO4 0.1, NaCl 0.04, CaCl2 0.01, MgCl2 0.05, 自来水配制。 0053 选用 5L 全自动发酵罐, 121灭菌 15 分钟, 冷却至 37时将培养好的丁二酸放线 杆菌液体种子接入。发酵过程中流加无菌中和剂将 pH 值控制在 7.1, 二氧化碳气体以通 风比为 1 0.5 的通风速率流入发酵罐的发酵培养基中, 搅拌转速为 300rpm, 温度控制在 37, 厌氧培养 55 小时, 丁二酸产率达到 5.58。 0054 实施例 4 0055 丁二酸的生产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 0056 1. 丁二酸发酵原料制备 0057 实施例2的12的糖液。
24、、 实施例3的12的糖液混合后得到总糖浓度为12的混 合糖液。 0058 2. 丁二酸发酵 0059 采用平板培养的丁二酸放线杆菌菌种接种到玉米水解糖 2, 酵母膏 0.5, 蛋白 胨 0.1, 玉米浆 0.2, Na2CO3 1.5, NaH2PO4 1.2, K2HPO4 2.0, Na2HPO4 0.1, NaCl 0.3, pH 自然, 自来水配制的摇瓶种子培养基中培养, 35培养 14 小时, pH 控制在 6.8, 摇 床转速180rpm。 再将培养好的摇瓶种子接入与摇瓶种子培养基相同的种子罐中通入二氧化 碳培养, 35培养 10 小时, pH 控制在 7.0, 搅拌转速 200r。
25、pm, 通风比 1 0.3。再将培养好 的摇瓶种子接入发酵摇瓶, 种子罐培养好的种子接入发酵罐培养。 0060 发酵培养基重量百分比为 : 混合糖液总糖浓度 10, 酵母膏 1.2, 蛋白胨 0.3, 玉米浆 1.6, NaAc 0.1, NaH2PO4 0.04, K2HPO4 0.3, Na2HPO4 0.06, NaCl 0.03, CaCl2 0.01, MgCl2 0.04, 自来水配制。 0061 选用 5L 全自动发酵罐, 121灭菌 15 分钟, 冷却至 37时将培养好的丁二酸放线 杆菌液体种子接入。发酵过程中流加无菌中和剂将 pH 值控制在 6.5, 二氧化碳气体以通 风比为。
26、 1 0.3 的通风速率流入发酵罐的发酵培养基中, 搅拌转速为 300rpm, 温度控制在 36, 厌氧培养 56 小时, 丁二酸产率达到 5.83。 0062 实施例 5 0063 丁二酸的生产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 0064 1. 丁二酸发酵原料制备 0065 实施例 2 得到的总糖浓度为 12第一糖液经浓缩、 结晶后得到结晶木糖和总糖浓 说 明 书 CN 101608192 B5/6 页 7 度为 65的木糖母液。 0066 将总糖浓度为 65的木糖母液加水配制成总糖浓度为 12糖液。 0067 2. 丁二酸发酵 0068 采用平板培养的丁二酸放线杆菌菌种接种到玉米水解糖 1, 酵母膏。
27、 0.2, 蛋白 胨 0.4, 玉米浆 0.5, Na2CO3 1.5, NaH2PO4 0.6, K2HPO4 1.4, Na2HPO4 0.2, NaCl 0.3, 自来水配制的摇瓶种子培养基中培养, 35培养 20 小时, pH 控制在 7.0, 摇床转速 180rpm。再将培养好的摇瓶种子接入与摇瓶种子培养基相同的种子罐中通入二氧化碳培 养, 35培养 20 小时, pH 控制在 7.0, 搅拌转速 200rpm, 通风比 1 0.5。再将培养好的摇 瓶种子接入发酵摇瓶, 种子罐培养好的种子接入发酵罐培养。 0069 发酵培养基重量百分比为 : 木糖母液总糖浓度 12, 酵母膏 1.0。
28、, 蛋白胨 0.2, 玉米浆 1.6, NaAc 0.12, NaH2PO4 0.02, K2HPO4 0.4, Na2HPO4 0.08, NaCl 0.03, CaCl2 0.02, MgCl2 0.03, pH 自然, 自来水配制。 0070 选用5L全自动发酵罐, 121灭菌15分钟, 冷却至37, 将培养好的丁二酸放线杆 菌液体种子接入。发酵过程中流加无菌中和剂将 pH 值控制在 6.6, 二氧化碳气体以通风比 为 1 0.5 的通风速率流入发酵罐的发酵培养基中, 搅拌转速为 300rpm, 温度控制在 36, 厌氧培养 48 小时, 丁二酸产率达到 5.46。 0071 实施例 6。
29、 0072 丁二酸的生产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 0073 1. 丁二酸发酵原料制备 0074 实施例 5 得到的总糖浓度为 65的木糖母液加水配制成总糖浓度为 12糖液。 0075 将实施例3处理后总糖浓度为12的第二糖液与上述糖液液按21混合后得到 浓度为 12的混合糖液。 0076 2. 丁二酸发酵 0077 采用平板培养的丁二酸放线杆菌菌种接种到玉米水解糖 2, 酵母膏 0.3, 蛋白 胨 0.2, 玉米浆 0.5, Na2CO3 1.2, NaH2PO4 0.8, K2HPO4 1.5, Na2HPO4 0.2, NaCl 0.3, 自来水配制的摇瓶种子培养基中培养, 35培养 12。
30、 小时, pH 控制在 6.8, 摇床转速 180rpm。再将培养好的摇瓶种子接入与摇瓶种子培养基相同的种子罐中通入二氧化碳培 养, 35培养 12 小时, pH 控制在 6.8, 搅拌转速 225rpm, 通风比 1 0.4。再将培养好的摇 瓶种子接入发酵摇瓶, 种子罐培养好的种子接入发酵罐培养。 0078 发酵培养基重量百分比为 : 混合糖液总糖浓度 10, 酵母膏 1.0, 蛋白胨 0.2, 玉米浆 1.5, NaAc 0.08, NaH2PO4 0.012, K2HPO4 0.3, Na2HPO4 0.06, NaCl 0.03, CaCl2 0.04, MgCl2 0.02, 自来水。
31、配制。 0079 选用5L全自动发酵罐, 121灭菌15分钟, 冷却至37, 将培养好的丁二酸放线杆 菌液体种子接入。发酵过程中流加无菌中和剂将 pH 值控制在 6.6, 二氧化碳气体以通风比 为 1 0.3 的通风速率流入发酵罐的发酵培养基中, 搅拌转速为 300rpm, 温度控制在 35, 厌氧培养 52 小时, 丁二酸产率达到 5.69。 0080 实施例 7 0081 玉米芯的酸解、 酶解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 0082 1. 先将折干重量为 600 公斤, 经 30重量百分数 0.1的盐酸溶液洗涤 600 分 说 明 书 CN 101608192 B6/6 页 8 钟, 除杂后的玉。
32、米芯放入到容积为5立方的酸解锅中, 加水定容至4.5立方后将温度加热到 150并加入 100 公斤浓硫酸, 保温 30 分钟。 0083 2. 将上述物料通过离心机分离, 并洗涤固相, 得到第一糖液 4.4 立方和玉米芯酸 解渣。 0084 3. 将玉米芯酸解渣加入到容积为 5 立方的酶解罐中, 用氢氧化钙中和至 pH7.0 并 升温至 80, 按每克酸解渣 2PFIU 纤维素酶, 500PFIU 木聚糖酶, 酶水解 240 小时 ; 0085 4. 将上述物料通过板框分离, 并洗涤固相, 得到第二糖液 3.0 立方和玉米芯酶解 渣。 0086 实施例 8 0087 玉米芯的酸解、 酶解方法,。
33、 包括如下步骤 : 0088 1. 先将折干重量为 500 公斤, 经 90水洗涤 5 分钟, 除杂后的玉米芯放入到容积 为5立方的酸解锅中, 加水定容至4.0立方后将温度加热到40并加入350公斤浓硫酸, 保 温 600 分钟。 0089 2. 将上述物料通过带式过滤机过滤, 并洗涤固相, 得到第一糖液 4.0 立方和玉米 芯酸解渣。 0090 3. 将玉米芯酸解渣加入到容积为 5 立方的酶解罐中, 用碳酸钙中和至 pH2.0 并控 温至 20, 按每克酸解渣 100PFIU 纤维素酶, 1IU 纤维二糖酶, 50PFIU 木聚糖酶, 酶水解 10 小时 ; 0091 4. 将上述物料通过板框分离, 并洗涤固相, 得到第二糖液 3.0 立方和玉米芯酶解 渣。 0092 虽然, 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 但在 本发明基础上, 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 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 此, 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 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说 明 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