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电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类含吡咯并吡咯烷酮单元的单体的合成方法 及其聚合物。
背景技术
太阳能是一种绿色可再生能源。有机太阳电池具有成本低廉、可采用溶液加工制备大面 积器件、柔性器件等优点,因而具有巨大的商业开发和应用前景。其中,基于本体异质结结 构的有机太阳电池由于光电转换效率高而成为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体异质结有机太 阳电池的结构特点在于电池器件的活性层制备是通过给体与受体材料进行共混,使给体与受 体之间形成双联通沟道,增加给体与受体的接触面积以及相分离的程度,从而提高器件光电 转换效率。
目前本体异质结聚合物太阳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已经超过10%,但与无机半导体太阳电 池相比,其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实现高效的光电转换,从活性层材料的角度上考虑, 需要每个活性层材料对太阳光有高效率吸收以及高载流子迁移率,从而得到高的光电转换效 率。要实现这些目标,研制更多的新型给体聚合物就显得十分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新型共轭分子材料开发的不足,提供能量转换效率较高的含 吡咯并吡咯烷酮单元的聚合物材料。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含吡咯并吡咯烷酮单元的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其合成特点是:首 先金属催化偶联合成CN-Ar1-Ar2型单体,然后再与丁二酸二异丙酯进行关环反应,合成含吡 咯并吡咯烷酮单元的化合物,提高了单体合成效率。通过Stille、Suzuki等聚合方法,构造 出D-A型含吡咯并吡咯烷酮单元的共轭聚合物。
一类含吡咯并吡咯烷酮单元的单体,结构如下:
其中,R1、R2可相同或不同,且为1-30个碳原子数的烷基、或其中一个或多个碳原子 被氧原子、烯基、炔基、芳基、羟基、氨基、羰基、羧基、硝基、苯基或噻吩基取代,或其 中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X为氯、溴或碘;
Ar1为如下化学结构式中的一种:
其中,R3为1-30个碳原子数的烷基、或其中一个或多个碳原子被氧原子、烯基、炔基、 芳基、羟基、氨基、羰基、羧基、硝基、苯基或噻吩基取代,或其中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被卤 素原子取代;
Ar2为如下化学结构式中的一种:
其中,R4、R5为1-30个碳原子数的烷基、或其中一个或多个碳原子被氧原子、烯基、 炔基、芳基、羟基、氨基、羰基、羧基、硝基、苯基或噻吩基取代,或其中一个或多个氢原 子被卤素原子取代。
一类含吡咯并吡咯烷酮单元的单体,合成方法如下:
(1)无水无氧环境下,将CN-Ar1-Br和Ar2-SnBu3加入含有催化剂四(三苯基膦)钯的甲苯溶 剂中,在110℃进行Stille偶联反应12小时,得到前驱体1CN-Ar1-Ar2;CN-Ar1-Br与Ar2-SnBu3的摩尔比为1:1~1:1.4;
(2)无水无氧环境下,在50℃将前驱体1CN-Ar1-Ar2加入碱性的叔戊醇有机溶剂中,升温到 90℃,反应1小时后,再将丁二酸二异丙酯溶于叔戊醇溶剂中,缓慢滴加到反应液中,滴加 完毕后,反应20小时;再降温至60℃,加入醋酸,反应回流1小时,得到吡咯并吡咯烷酮前 驱体2前驱体1CN-Ar1-Ar2、丁二酸二异丙酯与钠的当量比为1:2.4:4.5;
(3)无水无氧环境下,吡咯并吡咯烷酮前驱体2加入含有碳酸钾和R-Br的 N,N二甲基甲酰胺有机溶剂中,在130℃反应12小时,得到吡咯并吡咯烷酮前驱体3 吡咯并吡咯烷酮前驱体2R-Br与碳酸钾的当量比为 1:2.9:2.6;
(4)无水无氧环境下,吡咯并吡咯烷酮前驱体3加入有机溶剂三氯甲烷和 醋酸的混合溶剂中,在避光的条件下,0℃加入N-溴代丁二酰亚胺,反应4小时,得到最终 目标产物三氯甲烷和醋酸的体积比为1:1,吡咯并吡咯烷酮前驱体3 与N-溴代丁二酰亚胺的当量比为1:2.2。
一类含吡咯并吡咯烷酮单元的给体聚合物,化学结构式如下:
其中,聚合度n的范围是1-30;D为电子给体单元,为如下化学结构式中的一种:
其中,R4、R5为1-30个碳原子数的烷基、或其中一个或多个碳原子被氧原子、烯基、 炔基、芳基、羟基、氨基、羰基、羧基、硝基、苯基、噻吩基取代,或其中一个或多个氢原 子被卤素原子取代。
与已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该含有吡咯并吡咯烷酮单元的共轭聚合物为给体-受体型,控制与吡咯并吡咯烷酮单元相 连的芳基上的碳氢原子和氮原子的位置,可以有效的控制芳基与吡咯并吡咯烷酮单元的二面 角,从而改变材料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能、分子链构象、固体薄膜下分子间排列有序度、 成膜性、与富勒烯衍生物的相容性、热稳定性、以及光电性能(包括分子轨道能级、载流子 迁移率、激子分离效率、光学带隙等)等,应用在有机薄膜太阳电池等光电器件中具有较高 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a为p-PPyDPP-P2T与d-PPyDPP-P2T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图;
图1b为p-PPyDPP-3T与d-PPyDPP-3T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图;
图1c为p-PPyDPP-TT2T与d-PPyDPP-TT2T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图。
图2a为p-PPyDPP-P2T与d-PPyDPP-P2T的电化学曲线的氧化/还原过程图;
图2b为p-PPyDPP-3T与d-PPyDPP-3T的电化学曲线的氧化/还原过程图;
图2c为p-PPyDPP-TT2T与d-PPyDPP-TT2T的电化学曲线的氧化/还原过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含有吡咯并吡咯烷酮衍生物单体的合成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不 限于所列之例。
实施例1
3,6-二[6-(5-溴-4-己基噻吩-2-基)吡啶-3-基]-2,5-二(2-辛基十二烷基)吡咯并[3,4-c]吡咯 -1,4(2H,5H)-二酮的制备路线
⑴6-(4-己基噻吩-2-基)-3-氰基吡啶的制备,合成路线与合成步骤如下:
在500mL的三颈瓶中,氮气保护下,加入6-溴-3-氰基吡啶(10g,54.64mmol),4-己基-2- 三丁基锡噻吩(32.49g,71.04mmol),四(三苯基膦)钯(3.2g,2.8mmol)于250mL甲苯溶液中,加 热至110℃反应12小时。后处理:旋蒸,除去甲苯反应液,然后倒入饱和的氟化钾水溶液中, 除掉多余的锡试剂,用150mL二氯甲烷萃取,无水硫酸钠干燥。用体积比为1:3的石油醚 和二氯甲烷混合溶剂过柱。最后得到白色固体产物14.23g。产率:96.31%。
⑵3,6-二[6-(4-己基噻吩-2-基)吡啶-3-基]吡咯并[3,4-c]吡咯-1,4(2H,5H)-二酮的制备,合成路线 与合成步骤如下:
在500mL的三颈瓶中,氮气保护下,加入300mL2-甲基-2-丁醇溶剂,加入钠(2.05g, 89mmol),三氯化铁(160.4mg,0.1mmol)于90℃反应直至钠消失,然后降温至50℃,缓慢加入 6-(4-己基噻吩-2-基)-3-氰基吡啶(12.83g,47.47mmol),升温至90℃,反应1小时后,再将丁 二酸二异丙酯(4g,19.78mmol)溶于20mL的2-甲基-2-丁醇溶剂中,缓慢滴加到反应液中。滴 加完毕后,反应20小时。再降温至60℃,加入40mL醋酸,反应回流1小时。后处理:抽 滤,用60℃热的甲醇和水溶液反复洗涤,直至滤液无色,烘干后得到紫黑色固体5g。产率: 40.59%。
⑶3,6-二[6-(4-己基噻吩-2-基)吡啶-3-基]-2,5-二(2-辛基十二烷基)吡咯并[3,4-c]吡咯 -1,4(2H,5H)-二酮的制备,合成路线与合成步骤如下:
在500mL的三颈瓶中,氮气保护下,加入3,6-二[6-(4己基噻吩-2-基)吡啶-3-基]吡咯并 [3,4-c]吡咯-1,4(2H,5H)-二酮(3g,4.82mmol),2-辛基-1-溴十二烷(5.05g,13.97mmol),碳酸钾 (1.73g,12.52mmol)于300mL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中,加热至130℃反应12小时。后处 理:将反应液倒入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无水硫酸钠干燥。用二氯甲 烷进行过柱后,再用甲醇进行重结晶。最后得到亮红色固体产物1.38g。产率:24.2%。
(4)3,6-二[6-(5-溴-4-己基噻吩-2-基)吡啶-3-基]-2,5-二(2-辛基十二烷基)吡咯并[3,4-c]吡咯 -1,4(2H,5H)-二酮的制备,合成路线与合成步骤如下:
在250mL两口瓶中,加入3,6-二[6-(4-己基噻吩-2-基)吡啶-3-基]-2,5-二(2-辛基十二烷基) 吡咯并[3,4-c]吡咯-1,4(2H,5H)-二酮(1.7g,1.44mmol),加入50mL醋酸和50mL三氯甲烷, 避光,0℃反应10min,加入N-溴代丁二酰亚胺(562.26mg,3.16mmol),反应4小时。后处理: 将反应液倒入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用二氯甲烷(150mL)进行萃取,无水硫酸钠干燥。用 二氯甲烷进行过柱后,再用甲醇进行重结晶。最后得到红色固体产物0.9g。产率:46.71%。 质谱:计算值:1341.7;实测值:1341.4.核磁共振氢谱:(CDCl3)δ(ppm):8.83(d,2H),8.00(d,2H), 7.30(d,2H),7.09(s,2H),3.69(d,4H),2.50(t,4H),1.57(m,4H),1.39-1.04(m,78H),0.93-0.90(m,6H), 0.88-0.83(m,12H)。
实施例2
3,6-二[5-(5-溴-4-己基噻吩-2-基)吡啶-2-基]-2,5-二(2-辛基十二烷基)吡咯并[3,4-c]吡咯 -1,4(2H,5H)-二酮的制备路线
⑴5-(4-己基噻吩-2-基)-2-氰基吡啶的制备,合成路线与合成步骤如下:
在500mL的三颈瓶中,氮气保护下,加入5-溴-2-氰基吡啶(10g,54.64mmol),4-己基-2- 三丁基锡噻吩(32.49g,71.04mmol),四(三苯基膦)钯(3.2g,2.8mmol)于250mL甲苯溶液中, 加热至110℃反应12小时。后处理:旋蒸,除去甲苯反应液,然后倒入饱和的氟化钾水溶液 中,除掉多余的锡试剂,用150mL二氯甲烷萃取,无水硫酸钠干燥。用体积比为1:3的石 油醚和二氯甲烷混合溶剂过柱。最后得到白色固体产物13.65g。产率:92.39%。
⑵3,6-二[5-(4-己基噻吩-2-基)吡啶-2-基]吡咯并[3,4-c]吡咯-1,4(2H,5H)-二酮的制备,合成路 线与合成步骤如下:
在500mL的三颈瓶中,氮气保护下,加入300mL2-甲基-2-丁醇溶剂,加入钠(2.05g,89 mmol),三氯化铁(160.4mg,0.1mmol)于90℃反应直至钠消失,然后降温至50℃,缓慢加入 5-(4-己基噻吩-2-基)-2-氰基吡啶(12.83g,47.47mmol),升温至90℃,反应1小时后,再将丁 二酸二异丙酯(4g,19.78mmol)溶于20mL2-甲基-2-丁醇溶剂中,缓慢滴加到反应液中。滴加 完毕后,反应20小时。再降温至60℃,加入40mL醋酸,反应回流1小时。后处理:抽滤, 用60℃热的甲醇和水溶液反复洗涤,直至滤液无色,烘干后得到紫黑色固体5.28g。产率: 42.86%。
⑶3,6-二[5-(4-己基噻吩-2-基)吡啶-2-基]-2,5-二(2-辛基十二烷基)吡咯并[3,4-c]吡咯-1,4 (2H,5H)-二酮的制备,合成路线与合成步骤如下:
在500mL的三颈瓶中,氮气保护下,加入3,6-二[5-(4-己基噻吩-2-基)吡啶-2-基]吡咯并 [3,4-c]吡咯-1,4(2H,5H)-二酮(3g,4.82mmol),2-辛基-1-溴十二烷(5.05g,13.97mmol),碳酸钾 (1.73g,12.52mmol)于300mLN,N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中,加热至130℃反应12小时。后处理: 将反应液倒入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无水硫酸钠干燥。用二氯甲烷进 行过柱后,再用甲醇进行重结晶。最后得到红色固体产物1.74g。产率:30.51%。
(4)3,6-二[5-(5-溴-4-己基噻吩-2-基)吡啶-2-基]-2,5-二(2-辛基十二烷基)吡咯并[3,4-c]吡咯 -1,4(2H,5H)-二酮的制备,合成路线与合成步骤如下:
在250mL两口瓶中,氮气保护下,加入3,6-二[5-(4-己基噻吩-2-基)吡啶-2-基]-2,5-二(2- 辛基十二烷基)吡咯并[3,4-c]吡咯-1,4(2H,5H)-二酮(1.7g,1.44mmol),加入50mL醋酸和50 mL三氯甲烷,避光,0℃反应10min,加入N-溴代丁二酰亚胺(562.26mg,3.16mmol),反应 4小时。后处理:将反应液倒入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无水硫酸钠干 燥。用二氯甲烷进行过柱后,再用甲醇进行重结晶。最后得到红色固体产物1.2g。产率:62.29%。 质谱:计算值:1341.7;实测值:1341.3.核磁共振氢谱:(CDCl3)δ(ppm):8.85(d,2H), 7.83(d,2H),7.49(d,2H),6.76(s,2H),3.64(d,4H),2.62(t,4H),2.10(m,4H),1.41-1.07(m,78H), 0.91-0.89(m,6H),0.88-0.83(m,12H)。
(二)以下通过实施例对含吡咯并吡咯烷酮的聚合物合成作进一步的说明,本发明将不限于所 列之例。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聚合物为共聚物。
实施例3
聚(2,5-二(2-辛基十二烷)-3,6-二(吡啶-3-基)吡咯并吡咯-1,4(2H,5H)-二酮-alt-3,3”- 二己基-2,2’:5’,2”-三噻吩)(d-PPyDPP-3T)的制备,合成路线与合成步骤如下:
氩气保护下,在10mL微波管内,加入3,6-二[6-(5-溴-4-己基噻吩-2-基)吡啶-3-基]-2,5- 二(2-辛基十二烷基)吡咯并[3,4-c]吡咯-1,4(2H,5H)-二酮(134.2mg,0.1mmol),2,5-二(三甲基 锡)噻吩(41mg,0.1mmol),四(三苯基膦)钯(10mg)和二甲苯(3mL),微波180℃反应 45min,待反应降至室温后,将反应液沉析在甲醇中,先后用甲醇、丙酮、正己烷进行索氏抽 提,然后加入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三水合物的水溶液(225mg,1mmol,100mL水)于60℃ 搅拌8小时,除去反应中的钯催化剂,再用去离子水反复洗涤,用正己烷萃取,旋干,用甲 醇、丙酮、正己烷进行索氏抽提,干燥,得到紫黑色固体(108mg),产率:83.46%。核磁共振 氢谱:(CDCl3)δ(ppm):8.50(br,ArH),7.94(br,ArH),7.34(br,ArH),7.05(br,ArH),3.91(br, N-CH2),3.45(br,N-CH2),2.74(br,CH),1.73-1.09(m,CH2),0.98-0.87(m,CH3).元素分析:计算值: C,75.90%;H,9.55%;N,4.43%;S,7.60%;实测值:C,75.71%;H,9.45%;N,4.67%;S, 7.71%。
实施例4
聚(2,5-二(2-辛基十二烷)-3,6-二(吡啶-2-基)吡咯并吡咯-1,4(2H,5H)-二酮-alt-3,3”- 二己基-2,2’:5’,2”-三噻吩)(p-PPyDPP-3T)的制备,合成路线与合成步骤如下:
氩气保护下,在10mL微波管内,加入3,6-二[5-(5-溴-4-己基噻吩-2-基)吡啶-2-基]-2,5- 二(2-辛基十二烷基)吡咯并[3,4-c]吡咯-1,4(2H,5H)-二酮(134.2mg,0.1mmol),2,5-二(三甲 基锡)噻吩(41mg,0.1mmol),四(三苯基膦)钯(10mg)和二甲苯(3mL),微波180℃反应 45min,待反应降至室温后,将反应液沉析在甲醇中,先后用甲醇、丙酮、正己烷、二氯甲烷 进行索氏抽提,然后加入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三水合物的水溶液于(225mg,1mmol, 100mL水)60℃搅拌8小时,除去反应中的钯催化剂,用甲醇、丙酮、正己烷、二氯甲烷进 行索氏抽提,干燥,得到紫黑色固体(97mg),产率:74.96%。核磁共振氢谱:(CDCl3)δ(ppm): 9.08(br,ArH),8.94(br,ArH),7.61(br,ArH),7.35(br,ArH),4.38(br,N-CH2),2.84(br,CH), 1.73-1.21(m,CH2),0.97-0.84(m,CH3).元素分析:计算值:C,75.90%;H,9.55%;N,4.43%;S, 7.60%;实测值:C,75.95%;H,9.63%;N,4.38%;S,7.48%。
实施例5
聚(2,5-二(2-辛基十二烷)-3,6-二(吡啶-3-基)吡咯并吡咯-1,4(2H,5H)-二酮-alt-2,5- 二(3-己基噻吩-2-基)噻吩并[3,2-b]噻吩(d-PPyDPP-TT2T)的制备,合成路线与合成步骤如下:
氩气保护下,在10mL微波管内,加入3,6-二[6-(5-溴-4-己基噻吩-2-基)吡啶-3-基]-2,5- 二(2-辛基十二烷基)吡咯并[3,4-c]吡咯-1,4(2H,5H)-二酮(0.2g,0.15mmol),2,5-二(三甲基锡) 噻吩并[3,2-b]噻吩(69.44mg,0.15mmol),四(三苯基膦)钯(10mg)和二甲苯(3mL),微波 180℃反应45min,待反应降至室温后,将反应液沉析在甲醇中,先后用甲醇、丙酮、正己烷 进行索氏抽提,然后加入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三水合物的水溶液(225mg,1mmol,100mL 水)于60℃搅拌8小时,除去反应中的钯催化剂,用甲醇、丙酮、正己烷进行索氏抽提,干 燥,得到紫黑色固体(178mg),产率:88.44%。核磁共振氢谱:(CDCl3)δ(ppm):8.85(br,ArH), 7.96(br,ArH),7.15(br,ArH),7.13(br,ArH),3.91(br,N-CH2),3.45(br,N-CH2),2.76(br, CH),1.69-1.10(m,CH2),0.97-0.81(m,CH3).元素分析:计算值:C,74.49%;H,9.15%;N,4.24%; S,9.70%;实测值:C,74.44%;H,9.23%;N,4.19%;S,9.73%
实施例6
聚(2,5-二(2-辛基十二烷)-3,6-二(吡啶-2-基)吡咯并吡咯-1,4(2H,5H)-二酮-alt-2, 5-二(3-己基噻吩-2-基)噻吩并[3,2-b]噻吩(p-PPyDPP-TT2T)的制备,合成路线与合成步骤如 下:
氩气保护下,在10mL微波管内,加入3,6-二[6-(5-溴-4-己基噻吩-2-基)吡啶-2-基]-2,5- 二(2-辛基十二烷基)吡咯并[3,4-c]吡咯-1,4(2H,5H)-二酮(0.2g,0.15mmol),2,5-二(三甲基锡) 噻吩并[3,2-b]噻吩(69.44mg,0.15mmol),四(三苯基膦)钯(10mg)和二甲苯(3mL),微波 180℃反应45min,待反应降至室温后,将反应液沉析在甲醇中,先后用甲醇、丙酮、正己烷、 二氯甲烷进行索氏抽提,然后加入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三水合物的水溶液(225mg,1mmol, 100mL水)于60℃搅拌8小时,除去反应中的钯催化剂,用甲醇、丙酮、正己烷、二氯甲烷 进行索氏抽提,干燥,得到紫黑色固体(145mg),产率:72.05%。核磁共振氢谱:(CDCl3)δ(ppm): 9.08(br,ArH),8.95(br,ArH),8.02(br,ArH),7.36(br,ArH),4.39(br,N-CH2),2.86(br, CH),1.54-1.06(m,CH2),0.98-0.87(m,CH3).元素分析:计算值:C,74.49%;H,9.15%;N,4.24%; S,9.70%;实测值:C,74.47%;H,9.20%;N,4.19%;S,9.68%。
实施例7
聚(2,5-二(2-辛基十二烷)-3,6-二(吡啶-3-基)吡咯并吡咯-1,4(2H,5H)-二酮-alt-1,4- 二(3-己基噻吩-2基)苯)(d-PPyDPP-P2T)的制备,合成路线与合成步骤如下:
氩气保护下,在10mL封管内,加入3,6-二[6-(5-溴-4-己基噻吩-2-基)吡啶-3-基]-2,5-二(2- 辛基十二烷基)吡咯并[3,4-c]吡咯-1,4(2H,5H)-二酮(0.2g,0.15mmol),苯硼酸酯(49.22mg, 0.15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10mg),三苯基膦(12mg)和甲苯(3mL),于115℃反应 三天,待反应降至室温后,将反应液沉析在甲醇中,先后用甲醇、丙酮、正己烷进行索氏抽 提,然后加入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三水合物的水溶液(225mg,1mmol,100mL水)于60℃ 搅拌8小时,除去反应中的钯催化剂,用甲醇、丙酮、正己烷进行索氏抽提,干燥,得到紫 黑色固体(137mg),产率:72.05%。核磁共振氢谱:(CDCl3)δ(ppm):8.89(br,ArH),7.95(br, ArH),7.57(br,ArH),7.45(br,ArH),3.97(br,N-CH2),3.49(br,N-CH2),2.63(br,CH),1.68-1.12 (m,CH2),0.95-0.86(m,CH3).元素分析:计算值:C,78.16%;H,9.76%;N,4.45%;S,5.09%;实 测值:C,78.19%;H,9.71%;N,4.51%;S,5.12%;
实施例8
聚(2,5-二(2-辛基十二烷)-3,6-二(吡啶-2-基)吡咯并吡咯-1,4(2H,5H)-二酮-alt-1,4- 二(3-己基噻吩-2基)苯)(p-PPyDPP-P2T)的制备,合成路线与合成步骤如下:
氩气保护下,在10mL封管内,加入3,6-二[6-(5-溴-4-己基噻吩-2-基)吡啶-2-基]-2,5-二(2- 辛基十二烷基)吡咯并[3,4-c]吡咯-1,4(2H,5H)-二酮(0.2g,0.15mmol),苯硼酸酯(49.22mg, 0.15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10mg),三苯基膦(12mg)和甲苯(3mL),于115℃反应 三天,待反应降至室温后,将反应液沉析在甲醇中,先后用甲醇、丙酮、正己烷、二氯甲烷 进行索氏抽提,然后加入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三水合物的水溶液于(225mg,1mmol, 100mL水)于60℃搅拌8小时,除去反应中的钯催化剂,用甲醇、丙酮、正己烷、二氯甲烷 进行索氏抽提,干燥,得到紫黑色固体(137mg),产率:79.17%。核磁共振氢谱:(CDCl3)δ(ppm): 8.89(br,ArH),7.95(br,ArH),7.57(br,ArH),7.45(br,ArH),3.89(br,N-CH2),3.49(br,N-CH2), 2.63(br,CH),1.68-1.12(m,CH2),0.95-0.86(m,CH3).元素分析:计算值:C,78.16%;H,9.76%;N, 4.45%;S,5.09%;实测值:C,78.17%;H,9.81%;N,4.42%;S,5.12%。
上述制备的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图如图1a、图1b与图1c,紫外-可见光吸收光 谱在ShimadzuUV-3600紫外分析仪上测量。由图1a、图1b与图1c可以看出,聚合物 (d-PPyDPP-P2T)、(d-PPyDPP-3T)、(d-PPyDPP-TT2T)、(p-PPyDPP-P2T)、(p-PPyDPP-3T)、 (p-PPyDPP-TT2T)在500-750nm有较强的吸收。其中,聚合物(d-PPyDPP-P2T)、 (d-PPyDPP-3T)、(d-PPyDPP-TT2T)薄膜吸收最大峰分别在538nm,573nm,570nm。而聚合物 (p-PPyDPP-P2T)、(p-PPyDPP-3T)、(p-PPyDPP-TT2T)薄膜吸收最大峰分别在579nm,625nm, 635nm。此外,同时在626nm,671nm,693nm处有另一最大吸收峰,这是由于其聚集产生的, 说明聚合物(p-PPyDPP-P2T)、(p-PPyDPP-3T)、(p-PPyDPP-TT2T)分子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 良好的堆积。而(d-PPyDPP-P2T)、(d-PPyDPP-3T)、(d-PPyDPP-TT2T)则没有这种现象,说明 控制与吡咯并吡咯烷酮单元相连的芳基上的碳氢原子和氮原子的位置,可以有效的控制芳基 与吡咯并吡咯烷酮单元的二面角,从而改变聚合物主链结构,从而影响其光电性质。表1为聚 合物的分子量、分子轨道能级和光学带隙。
表1
上述制备的聚合物的电化学曲线如图2a、图2b与图2c,可以看出含吡啶单元的聚合物 都具有较深的HOMO能级(HOMO能级为最高占据分子轨道,LUMO能级为最低未占分子轨 道)。其中,聚合物(d-PPyDPP-P2T)、(d-PPyDPP-3T)、(d-PPyDPP-TT2T)依次比(p-PPyDPP-P2T)、 (p-PPyDPP-3T)、(p-PPyDPP-TT2T)具有较深的HOMO能级,这说明说明控制与吡咯并吡咯烷 酮单元相连的芳基上的碳氢原子和氮原子的位置,能够有效调节聚合物的HOMO能级,这有 利于相关聚合物太阳电池器件开路电压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