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近红外吸收滤光膜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近红外吸收滤光膜及其制备方法.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410330285.5 (22)申请日 2014.07.11 C09J 7/02(2006.01) B32B 27/06(2006.01) B32B 37/12(2006.01) B32B 37/10(2006.01) C09D 175/14(2006.01) C09D 7/12(2006.01) C09J 175/04(2006.01) C09J 11/00(2006.01) C09J 183/04(2006.01) C08J 7/04(2006.01) (71)申请人 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 地址 441003 湖北省襄樊市 1。
2、56 信箱清河路 58 号 (72)发明人 杨柱 邓康清 夏萍 胡露 熊中年 袁东芝 常征 刘振宇 龚露露 邹美霞 (74)专利代理机构 襄阳中天信诚知识产权事务 所 42218 代理人 何静月 (54) 发明名称 一种近红外吸收滤光膜及其制备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近红外吸收滤光膜及其制备 方法和应用, 它包括一个由两层透明薄膜复合而 成的透明基材 (2,4) , 其复合胶层是含有近红外 吸收剂的厚度为 10 30 微米胶粘剂层 (3) ; 在透 明基材一面上涂布有厚度为 3 7 微米耐划伤涂 层 (1) , 另一面上涂布厚度为 10 25 微米压敏胶 层 (5) , 其压敏胶层。
3、表面覆有离型膜 (6) 。该近红 外吸收滤光膜具有夜视兼容作用, 且具有耐划伤 功能, 易于安装在液晶显示器件和仪表照明等照 明系统表面。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7页 附图1页 CN 105295757 A 2016.02.03 CN 105295757 A 1/2 页 2 1. 一种近红外吸收滤光膜, 其特征在于 : 它包括一个由两层厚度为 18 200 微米的透 明薄膜与复合胶层复合而成的透明基材, 其复合胶层是含有近红外吸收剂的厚度为 10 30 微米胶粘剂层 ; 在透明基材一面上涂布有厚度为 3 7 微。
4、米耐划伤涂层, 另一面上涂布 厚度为 10 25 微米压敏胶层, 其压敏胶层表面覆有离型膜。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近红外吸收滤光膜,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透明薄膜是聚对苯二 甲酸乙二酯薄膜、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薄膜、 聚萘二甲酸亚乙酯薄膜、 聚碳酸酯薄膜、 聚丙 烯薄膜、 聚酰亚胺薄膜或聚酰胺薄膜中的一种。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近红外吸收滤光膜,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复合胶层其原料及原 料各组分重量比如下 : 复合用粘合剂 60 80% 固化剂 1 10% 近红外吸收剂 0.05 3% 助剂 0 5% 稀释剂 1030% 。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近红外吸收滤光膜, 。
5、其特征在于 : 所述复合胶层的复合用粘合 剂是聚氨酯粘合剂 ; 所述固化剂是脂肪类聚异氰酸酯、 脂环类聚异氰酸酯中的一种 ; 所述 近红外吸收剂是酞菁系、 金属络合物系、 二硫烯镍络合物系、 菁系、 方酸菁系等染料中的一 种或几种。 5.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近红外吸收滤光膜,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助剂为流平剂、 消泡 剂、 分散剂和偶联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基于涂层配方中树脂的重量比, 所述流平剂含量为 0 1%, 消泡剂的含量为 0 1%, 分散剂的含量为 0 2%, 所述偶联剂的含量为 0 1%。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近红外吸收滤光膜,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耐划伤涂层原料及原。
6、 料各组分重量比如下 : 紫外光 (UV) 固化树脂 40 60% 活性稀释剂 2 30% 光引发剂 1 5% 稀释剂 20 40% 。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近红外吸收滤光膜,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耐划伤涂层中紫外光 固化树脂是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 有机硅丙烯酸酯树脂、 聚酯丙烯酸酯树脂中的一种或几 种 ; 所述光引发剂为安息香甲基醚、 安息香二甲醚、 2- 羟基 -2- 甲基 -1- 苯基丙酮、 1- 羟基 环己基苯丙酮、 二甲基氨基苯乙酮、 2,2- 二乙氧基 -2- 苯基苯乙酮、 2- 甲基 -1-4-( 甲基硫 代 ) 苯基 -2- 吗啉 -1- 丙酮、 2- 苄基 -2- 。
7、二甲氨基 -1-(4- 吗啉苄基 )-1- 丁酮、 2,4,6- 三 甲基苯甲酰二苯基氧化膦 (TPO) 中的一种或几种 ; 所述活性稀释剂为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 酯、 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 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 1,6- 己二醇 丙烯酸酯和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近红外吸收滤光膜,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压敏胶层原料及原料 各组分重量比如下 : 压敏胶 70 90% 紫外光吸收剂 0.1 1%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5295757 A 2 2/2 页 3 稀释剂 9 29.9% 所述压敏胶是丙烯酸酯粘合剂、 聚氨酯粘合。
8、剂、 硅氧烷基粘合剂中的一种, 优选硅氧烷 基粘合剂。 9. 根据权利要求 3、 6、 8 所述的近红外吸收滤光膜,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稀释剂为甲苯、 二 甲苯、 乙酸乙酯、 丙酮、 甲乙酮、 丙二醇甲基醚、 氯仿和二氯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 10. 一 种 权 利 要 求 19 所 述 近 红 外 吸 收 滤 光 膜 的 制 备 方 法, 其 特 征 在 于 : 按上述各涂层配方制得到各涂布液 : 将耐划伤层涂液通过微凹精密涂布设备涂布在 透明薄膜上, 通过 70 100热风干燥、 能量为 100 500mj/cm2 的 UV 灯辐射固化成膜 得到耐划伤涂层 ; 将复合胶层涂液涂布在另一透明。
9、薄膜上, 经 60 100干燥后, 与涂 有耐划伤涂层的透明薄膜的无涂层面复合, 得到复合透明基材 ; 放置烘房 50熟化 24h ; 在复合透明基材无耐划伤层面涂布压敏胶层涂液得厚度为 10 25 微米压敏胶层, 在压 敏胶层表面复合一层离型膜。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5295757 A 3 1/7 页 4 一种近红外吸收滤光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作液晶显示器件和仪表照明等照明系统的近红外吸收滤光贴 膜及其制备方法, 该近红外吸收滤光膜可与夜视成像系统兼容。 背景技术 0002 在电磁波谱中, 人的眼睛仅对在380nm760nm间的波长响应, 也就是我们。
10、平常所 看到的彩色颜色, 在越暗的光线下, 人眼区分颜色和物体的细节就越差, 如果在漆黑的夜间 就完全丧失了对颜色的感觉, 而且物体目标变成一个阴影, 模糊不清。 其实在夜暗环境中存 在着少量的自然光, 如月光、 星光、 大气辉光等, 这些统称为夜天光。 因为它们和太阳光比起 来十分微弱, 所以又称作夜微光。夜暗环境中, 除了有微光存在外, 还有大量的红外光。世 界上一切物体每时每刻都在向外发射红外线, 所以无论白天黑夜, 空间都充满了红外线。 但 红外线不论强弱人们都不能看到。 0003 微光夜视系统就是利用微光和红外线这两个条件, 把来自目标的人眼看不见的光 信号转换成为电信号, 然后再把。
11、电信号放大, 并把电信号转换成人眼可见的光信号。 采用第 三代像增强技术的微光夜视仪是目前国内外主要的夜视装备, 三代夜视仪的最大响应区间 约在 660 930 nm, 这个区间内包括了一部分红光和近红外光。微光夜视系统在飞机座舱 或车辆内使用, 在飞机座舱和车辆内的仪表照明、 各种其它照明、 信号灯、 报警灯等光源构 成的照明系统在 660 930 nm 区间内还有较高的能量辐射, 这会严重干扰夜视仪的使用。 因此, 要确保夜视仪的正常应用, 液晶显示器件和仪表照明等照明系统实现夜视兼容至关 重要。 0004 使用近红外滤光器件滤除发光器件辐射的干扰光是实现夜视兼容照明最有效最 直接的办法。。
12、 近红外滤光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收型近红外滤光片, 按照基体材料分, 可 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玻璃滤光片, 一类是塑料滤光片。与玻璃滤光片相比, 塑料滤光片不 仅具有相同的光学性能, 而且成本低、 质量高、 重量轻、 可靠性大、 不易损坏。因此目前近红 外吸收器件使用的主要是塑料制品。 0005 传统的设计思想是在显示器或仪表盘内安装夜视兼容滤光片, 安装后不易移动拆 卸, 且在某些未安装夜视兼容滤光片的显示器或仪表盘需要安装时安装过程繁琐。 因此, 开 发一种性价比高且易于安装的夜视兼容近红外吸收滤光膜是非常必要的, 且该夜视兼容近 红外吸收滤光贴膜具有可以依据需要安装位置大小任意裁切,。
13、 表面可耐磨防刮, 近红外吸 收涂层被保护不易磨损的特点。目前尚未见该滤光膜的相关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夜视兼容作用, 并具有耐划伤功能的近红外吸收 滤光膜。 0007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上述近红外吸收滤光膜的制备方法。 0008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近红外吸收滤光膜在液晶显示器件和仪表盘等 说 明 书 CN 105295757 A 4 2/7 页 5 有照明系统的装置上的应用, 并可与夜视成像系统兼容, 所述近红外吸收滤光膜易于安装, 可自排气吸附安装在液晶显示器件和仪表照明等照明系统表面。 0009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于 : 它包括一个由两。
14、层厚度为18200微米的透明薄膜与复 合胶层复合而成的透明基材, 其复合胶层是含有近红外吸收剂的厚度为 10 30 微米胶粘 剂层 ; 在透明基材一面上涂布有厚度为 3 7 微米耐划伤涂层, 另一面上涂布厚度为 10 25 微米压敏胶层, 其压敏胶层表面覆有离型膜。 0010 本发明中所述透明薄膜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薄膜、 聚萘二甲酸亚乙酯薄膜、 聚碳酸酯薄膜、 聚丙烯薄膜、 聚酰亚胺薄膜或聚酰胺薄膜中的一 种, 对透明薄膜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制, 可根据情况进行适当选择, 通常所述厚度在 18 200 微米范围内。透明薄膜优选可见光的透光率为 90% 以上, 且透明性。
15、出色的材料, 其雾度 值小于 1%。当需要时, 可以通过氧化的处理, 对透明膜材的一个或两个表面进行处理, 以便 增强与表面上各层的粘着。 例如电晕放电处理、 等离子处理、 湿法铬酸处理、 火焰处理、 或在 臭氧存在下紫外线照射处理。 0011 本发明中所述含有近红外吸收染料的复合胶层含有近红外吸收剂, 其原料及原料 各组分重量比如下 : 复合用粘合剂 60 80% 固化剂 1 10% 近红外吸收剂 0.05 3% 助剂 0 5% 稀释剂 1030% 。 0012 本发明中所述涂在透明薄膜一面上的耐划伤涂层配方及含量重量比如下 : 紫外光 (UV) 固化树脂 40 60% 活性稀释剂 2 30。
16、% 光引发剂 1 5% 稀释剂 20 40% 。 0013 本发明中所述压敏胶是丙烯酸酯粘合剂、 聚氨酯粘合剂和硅氧烷基粘合剂中的一 种, 优选硅氧烷基粘合剂, 原料及原料各组分重量比如下 : 压敏胶 70 90% 紫外光吸收剂 0.1 1% 稀释剂 9 29.9% 本发明中所述复合用粘合剂是聚氨酯粘合剂 ; 所述固化剂是脂肪类聚异氰酸酯或脂环 类聚异氰酸酯中的一种。例如, 三沃航天 PU-4255 和三沃航天 PU-4256 及配套固化剂。 0014 本发明中所述含有近红外吸收染料的复合胶层中添加有近红外吸收剂。 所述近红 外吸收剂是酞菁系、 金属络合物系、 二硫烯镍络合物系、 菁系、 方酸。
17、菁系、 聚甲炔色素、 偶氮 甲碱系色素、 偶氮系色素、 多偶氮系色素、 二亚铵系色素、 铝系色素、 蒽醌系色素等染料。这 些吸光染料可单独或组合使用。所述复合胶层对波长在 660nm 930nm 区间内的近红外光 吸收率大于 95%, 对波长在 400nm 630nm 区间内的可见光吸收率小于 40%。 0015 本发明中所述 UV 固化树脂是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 有机硅丙烯酸酯树脂、 聚酯丙 烯酸酯树脂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脂肪族或脂环类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所述聚氨酯丙烯 说 明 书 CN 105295757 A 5 3/7 页 6 酸酯树脂均是市售产品。 0016 本发明中所述所述光引发剂。
18、为安息香二甲醚、 2- 羟基 -2- 甲基 -1- 苯基丙 酮、 1- 羟基环己基苯丙酮、 二甲基氨基苯乙酮、 2,2- 二乙氧基 -2- 苯基苯乙酮、 2- 甲 基 -1-4-( 甲基硫代 ) 苯基 -2- 吗啉 -1- 丙酮、 2- 苄基 -2- 二甲氨基 -1-(4- 吗啉苄 基 )-1- 丁酮、 2,4,6- 三甲基苯甲酰二苯基氧化膦 (TPO) 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光引发剂 可以选自国内的 IHF-PI185、 IHT-PI907 和瑞士汽巴公司的 Irgacure651 Irgacure184、 Irgacure369、 Irgacure754、 Irgacure907、 Irg。
19、acure2022、 Darocur1173、 DarocurMBF 中的 一种或几种 ; 所述活性稀释剂为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 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 三羟甲基 丙烷三丙烯酸酯、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 1,6- 己二醇丙烯酸酯和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中的 一种或几种。 0017 本发明中所述活性稀释剂为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 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 三 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 1,6- 己二醇丙烯酸酯和三丙二醇二丙烯酸 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活性稀释剂可以提高本发明的耐划伤吸收涂层配方中各种成分之 间的相容性, 使该配方中各成分混合更均匀, 还可配合配方中的几种树脂能更。
20、好的交联固 化反应, 在固化的过程中提高涂层的交联度, 硬度达到 2 6H, 使得本发明的涂料所形成的 漆膜具有优良的硬度和附着力。 0018 本发明中所述紫外光吸收剂选用市面通用材料, 例如水杨酸酯类、 苯酮类、 苯并三 唑类、 取代丙烯腈类、 三嗪类与受阻胺类中的一种。 0019 本发明中耐划伤涂层和复合胶层可添加配色剂, 配色剂为普通透明塑料用染料, 在近红外区域不具备吸收作用, 对染料的近红外吸收性能没有影响。 配色剂优选有机染料。 0020 本发明中所述助剂为流平剂、 消泡剂、 分散剂和偶联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基于涂层 配方中涂布液的重量比, 所述流平剂含量为 0 2%, 消泡剂的含。
21、量为 0 2%, 分散剂的含量 为 0 2%, 所述偶联剂的含量为 0 2%, 助剂的总量不超过 0 3%。本发明所述助剂的种 类为本领域的市售产品。 0021 本发明中所述稀释剂为甲苯、 二甲苯、 乙酸乙酯、 乙酸丁酯、 丙酮、 甲乙酮、 丙二醇 甲基醚、 氯仿和二氯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 0022 本发明中所述在粘合剂层表面覆合的离型膜, 离型膜的实例包括通过用隔离剂如 有机硅树脂涂布纸张或塑料膜而制备的离型膜。没有特别限制离型膜的厚度。一般来说, 离型膜的厚度在约 20 100 微米范围内。 0023 在本发明中采用了近红外吸收剂, 对波长在 400nm 630nm 内的光线平均透过率 为。
22、 20 30% ; 对波长在 660nm 930nm 范围内的光线平均透过率为 0.1 0.2%。并且在近 红外线吸收层优选含有配色剂, 使制备的近红外吸收滤光膜符合夜视色彩的要求。 0024 本发明在耐划伤涂层所在膜材的另一面形成压敏胶层, 使得制备的近红外吸收滤 光膜易于安装。 0025 本发明提供的耐划伤近红外吸收滤光贴膜的制备方法如下 : 按照本发明所提供的各涂层配方中组分按照其相应重量分数加到容器中搅拌, 得 到各涂布液 ; 将耐划伤层涂液通过微凹精密涂布设备涂布在透明薄膜上, 通过 70 100热风干燥、 能量为100500mj/cm2的UV灯辐射固化成膜得到厚度为37微米耐划 说。
23、 明 书 CN 105295757 A 6 4/7 页 7 伤涂层 ; 将复合胶层涂液通过凹版涂布或微凹精密涂布设备涂布在另一透明薄膜上, 经 60 100干燥后, 与涂有耐划伤层的透明薄膜的无涂层面用压辊复合, 得到复合透明基 材, 其中复合中间层厚度为 10 30 微米 ; 放置烘房 50熟化 24h ; 通过凹版涂布或微 凹精密涂布设备, 在复合透明基材无耐划伤层面涂布压敏胶层涂液得厚度为 10 25 微米 压敏胶层, 在压敏胶层表面复合一层离型膜。 0026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 制备的近红外吸收滤光膜在满足夜视兼容 要求同时, 还具有耐划伤功能。 0027 本发明的。
24、另一优点在于 : 上述近红外吸收滤光膜易于裁切成特定尺寸大小, 易于 安装, 可自排气吸附安装在液晶显示器件和仪表照明等照明系统表面, 无气泡影响仪表屏 幕显示。 0028 下面采用实施例的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地描述。然而, 本发明不限于这 些实施例。为便于比较, 本发明选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 (韩国 SKC 产品) 作为透明支 持体进行实验, 其中一面经过电晕处理。 附图说明 0029 图 1 为本发明的近红外吸收滤光膜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图 1 中, 1 为耐划伤涂层 ; 2 为透明 PET 基膜 ; 3 为复合胶层 ; 4 为透明 PET 基膜 ; 5 为压敏。
25、胶层 ; 6 为离型膜层。 0031 实施例 1 : 耐划伤层涂液配制 : 向 60 重量份聚氨酯丙烯酸酯 (美国沙多玛, CN9006) 树脂中, 添加 15 重量份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 (美国沙多玛, DPHA) 和 20 重量份混合稀释剂 (市售, 甲 苯 : 丙二醇甲基醚 1 : 1) , 搅拌混合均匀 ; 向混合液中添加 5 重量份光引发剂 (瑞士汽巴, Irgacure 184) , 搅拌均匀。 0032 复合胶层涂液配制 : 将 0.9 重量份近红外吸收剂 (0.3 重量份 EPOLIGHTTM6661, 吸 收 峰 max 669nm,0.3 重 量 份 EPOLIGHTTM4。
26、037, 吸 收 峰 max 743nm,0.3 重 量 份 EPOLIGHTTM5587, 吸收峰max815nm,美国依普林公司) 和1.5重量份分散剂 (美国Kerper, Kerper-602) 添加到 20.6 重量份混合稀释剂 (市售二氯甲烷 : 丁酮 1 : 1) , 搅拌混合均匀 ; 添加 60 重量份聚氨酯复合胶 (三沃航天, PU-4255) 树脂中, 添加 5 重量份固化剂, 1 重量份 偶联剂 (南京曙光, KH-560) , 搅拌混合均匀, 制得复合胶层涂液。 0033 压敏胶层涂液配制 : 将 85 重量份有机硅树脂 (美国道康宁公司, Dow7651 和配套催 化。
27、剂) , 添加 0.5 重量份紫外光吸收剂 (台湾双键, BP12) 和 14.5 重量份混合稀释剂 (市售甲 苯 : 丁酮 1 : 1) , 搅拌均匀。 0034 将所制耐划伤层涂液用微凹涂布设备涂布到厚度为 100 微米的聚对苯二甲酸乙 二酯薄膜 (韩国 SKC 产品) 的经底涂处理一面, 以每分钟 30 米的速度, 在 70 80烘道中 热风干燥后, 以 250mj/cm2的紫外线照射剂量对干燥的耐划伤涂层进行固化, 得到透明耐划 伤涂层的 PET 薄膜, 耐划伤涂层的厚度为 5 微米。 0035 将所制复合胶层涂液用凹版涂布设备涂布到厚度为 75 微米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 说 明 书 C。
28、N 105295757 A 7 5/7 页 8 酯薄膜 (韩国 SKC 产品) 的一表面, 经 90干燥后, 经压辊与覆有耐划伤层的薄膜另一面复 合, 复合压力为 0.3Mpa, 制备成近红外复合透明膜。复合胶层厚度为 10 微米。 0036 将所制压敏胶层涂液用凹版涂布设备涂布到上述制得的近红外复合透明膜的无 硬化层的一面, 在其表面复合一离型膜。压敏胶层厚度为 15 微米。 0037 测试制备的近红外吸收滤光膜性能, 结果列于表 1。 0038 实施例 2 : 耐划伤层涂液配制 : 向 50 重量份聚氨酯丙烯酸酯 (日本合成化学公司, 牌号为 1700) 树 脂中, 添加 20 重量份二季。
29、戊四醇六丙烯酸酯 (美国沙多玛, DPHA) 和 25 重量份混合稀释剂 (市售, 甲苯 : 丙二醇甲基醚 1 : 1) , 搅拌混合均匀 ; 向混合液中添加 5 重量份光引发剂 (瑞 士汽巴, Irgacure 184) , 搅拌均匀。 0039 复合胶层涂液配制 : 将 1 重量份近红外吸收剂 (0.5 重量份 EPOLIGHTTM 6661, 吸收 峰 max 669nm,0.5 重量份 EPOLIGHTTM 3036, 吸收峰 max 773nm, 美国依普林公司) 和 1重量份分散剂 (美国Kerper, Kerper-602) 添加到20重量份混合稀释剂 (市售二氯甲烷 : 丁 酮。
30、 1 : 1) , 搅拌混合均匀 ; 添加 70 重量份聚氨酯复合胶 (三沃航天, PU-4255) 树脂中, 添加 7 重量份固化剂, 1 重量份偶联剂 (南京曙光, KH-560) , 搅拌混合均匀, 制得复合胶层涂液。 0040 压敏胶层涂液配制 : 将 80 重量份有机硅树脂 (美国道康宁公司, Dow7651 和配套催 化剂) , 添加 0.5 重量份紫外光吸收剂 (台湾双键, BP12) 和 19.5 重量份混合稀释剂 (市售甲 苯 : 丁酮 1 : 1) , 搅拌均匀。 0041 将所制耐划伤层涂液用微凹涂布设备涂布到厚度为 75 微米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 酯薄膜 (韩国 SKC 。
31、产品) 的经底涂处理一面, 以每分钟 30 米的速度, 在 70 80烘道中热 风干燥后, 以 300mj/cm2的紫外线照射剂量对干燥的耐划伤涂层进行固化, 得到透明耐划伤 涂层的 PET 薄膜, 耐划伤涂层的厚度为 4 微米。 0042 将所制复合胶层涂液用凹版涂布设备涂布到厚度为 75 微米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 酯薄膜 (韩国 SKC 产品) 的一表面, 经 80干燥后, 经压辊与覆有耐划伤层的薄膜另一面复 合, 复合压力为 0.3Mpa, 制备成近红外复合透明膜。复合胶层厚度为 15 微米。 0043 将所制压敏胶层涂液用凹版涂布设备涂布到上述制得的近红外复合透明膜的无 硬化层的一面, 。
32、在其表面复合一离型膜。压敏胶层厚度为 20 微米。 0044 测试制备的近红外吸收滤光膜性能, 结果列于表 1。 0045 实施例 3 : 耐划伤层涂液配制 : 向 60 重量份聚氨酯丙烯酸酯 (美国沙多玛, CN9006) 树脂中, 添加 15 重量份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 (美国沙多玛, DPHA) 和 20 重量份混合稀释剂 (市售, 甲 苯 : 丙二醇甲基醚 1 : 1) , 搅拌混合均匀 ; 向混合液中添加 5 重量份光引发剂 (瑞士汽巴, Irgacure 184) , 搅拌均匀。 0046 复合胶层涂液配制 : 将 0.5 重量份近红外吸收剂 (0.25 重量份 IR650, 吸收。
33、峰 max 798nm,0.25 重量份 IR852, 吸收峰 max 852nm 长春彩虹科技有限公司公司) 和 1 重量 份分散剂 (美国 Kerper, Kerper-602) 添加到 21.5 重量份混合稀释剂 (市售二氯甲烷 : 丁酮 1 : 1) , 搅拌混合均匀 ; 添加 70 重量份聚氨酯复合胶 (三沃航天, PU-4255) 树脂中, 添加 7 重量份固化剂, 1 重量份偶联剂 (南京曙光, KH-560) , 搅拌混合均匀, 制得复合胶层涂液。 0047 压敏胶层涂液配制 : 将 80 重量份有机硅树脂 (美国道康宁公司, Dow7651 和配套催 说 明 书 CN 105。
34、295757 A 8 6/7 页 9 化剂) , 添加 0.5 重量份紫外光吸收剂 (台湾双键, BP12) 和 19.5 重量份混合稀释剂 (市售甲 苯 : 丁酮 1 : 1) , 搅拌均匀。 0048 涂布方法 : 采用微凹精密涂布设备, 在千级洁净环境下, 将一卷材型的洁净透明薄 膜涂布耐划伤层涂液, 通过 70 100热风干燥、 能量为 100 500mj/cm2的 UV 灯辐射 固化成膜 ( 耐划伤涂层 ) 后, 与另一涂布复合胶层涂液的经 60 100干燥后的膜 (复合 胶层) , 用压辊复合, 50熟化 24h, 在其表面涂布压敏胶层并复合一离型膜层制得。 0049 测试制备的近。
35、红外吸收滤光膜性能, 结果列于表 1。 0050 对比例 1 向 50 重量份聚氨酯丙烯酸酯 (美国沙多玛产品, 牌号为 CN9006)树脂中, 添加 20 重 量份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 (DPHA)和 20 重量份混合稀释剂 (甲苯 : 丙二醇甲基醚 1 : 1) , 搅拌混合均匀。向混合液中添加 6 重量份光引发剂 (瑞士汽巴, Irgacure 184) , 1 重量 份流平剂 (BYK-UV3570, BYK 公司) , 1 重量份消泡剂 (BYK-053, BYK 公司) , 1 重量份分散剂 (Kerper-602, 美国 Kerper 公司) 和 1 重量份偶联剂 (KR-41B。
36、, 美国 Kenrich 公司) , 搅拌混合 均匀, 制得紫外光固化涂布液。 0051 将所制涂布液涂布到透明支持体厚度为 100 微米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 (韩 国 SKC 产品) 经底涂处理一面, 在 60 80之间对形成的耐划伤近红外吸收涂层干燥 1 分 钟之后, 以 250mj/cm2的紫外线照射剂量对干燥的耐划伤涂层进行固化, 得到透明无色耐划 伤硬化膜, 耐划伤涂层的厚度为 5 微米。测其性能, 结果列于表 1。 0052 在耐划伤涂层的一面相对的底材膜的表面上涂布将硬化膜粘着到被粘物如液晶 显示器上的粘合层 (美国道康宁公司有机硅粘合剂, 牌号为 7651) , 粘合剂层厚。
37、度为 25 微 米, 粘合剂层再与离型膜复合。 0053 测试制备的硬化膜性能, 结果列于表 1。 0054 性能测试 (1) 附着力 附着力测试用划格器近红外吸收滤光膜涂层表面上划 100 个 1 毫米 1 毫米的正方形 格。用美国 3M 公司生产的型号为 600 的透明胶带平整粘结在方格上, 不留一丝空隙, 然后 以最快的速度 60 度角揭起, 观察划痕边缘处是否有脱层。如没有任何脱层为 5B, 脱层量在 0-5% 之间为 4B, 5 15% 之间为 3B, 15 35% 之间为 2B, 35 65% 之间为 1B, 65% 以上为 0B。 0055 (2) 铅笔硬度测试 按照标准 GB/。
38、6739T 中第四章规定执行, 利用通过铅笔刮擦的近红外吸收涂层硬度试 验仪 (由天津市精科材料试验机厂制造, 型号 : 便携式铅笔硬度计 QHQ-A) 。 0056 (3) 抗划伤性能 用钢丝棉 #0000 擦拭近红外吸收滤光膜涂层表面, 并用肉眼观察表面状况。当在表面 上没有发现划痕时, 结果评估为良好。当在表面上发现划痕时, 结果评估为差。 0057 (4) 透光率 利用分光光度计 (日本岛津, 型号 : UV-3101PC) , 在 380 1000nm 波长范围内测试光线 透过率。 0058 表 1 测试结果 说 明 书 CN 105295757 A 9 7/7 页 10 由表 1 所示的结果可以看出, 本发明所提供的近红外吸收滤光膜有较好的近红外吸收 性能, 且近红外吸涂层硬度高, 有较好的抗刮伤、 耐磨性能。 说 明 书 CN 105295757 A 10 1/1 页 11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5295757 A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