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级深井潜水电泵叶轮组件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潜水泵电泵的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级深井潜水电
泵叶轮组件。
背景技术
深井潜水泵是一种常见的提水工具,具有结构简单、机组效率高、噪音
小、运行安全可靠、安装维修方便等优点。它广泛地应用在生产、生活中的
多个领域,如,应用于农田灌溉、市政排水、矿山抢险排水等方面。
叶轮是深井潜水泵的重要组成部分,叶轮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深
井潜水泵的工作性能和工作效率。传统的叶轮与泵轴的连接方式为叶轮与泵
轴键连接,通过轴套轴向定位,这种连接方式轴套加工简单,但在泵轴和叶
轮上都需要开键槽,降低了泵轴和叶轮的强度,影响深井潜水泵的使用寿命,
在泵轴上开键槽,使得泵轴的加工工艺更为复杂。深井潜水泵在运行的过程
中,水流通过叶轮向上运行,叶轮上下两端的压力不等,在水流的力的作用
下,叶轮有沿泵轴轴向运行的趋势,末级叶轮承受的压力最大。深井潜水泵
长期运行时,这种趋势使叶轮松动,向上浮动或者脱离泵轴,造成电机损伤,
影响深井潜水泵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深井潜水电泵中,叶轮与泵轴的结合不
稳固,长时间使用易松动,影响泵的使用寿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多级深井潜
水电泵叶轮组件。所述多级深井潜水电泵包括若干叶轮、导流壳和泵轴。每
个所述叶轮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和设置在上下盖板之间的叶片,叶轮通过锥
形套和泵轴连接。在多级潜水电泵中,处于水流最后流经的叶轮称为末级叶
轮。
末级叶轮上设置有第一磁铁,所述导流壳与末级叶轮相对的部位设置有
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相对面磁极相同。
进一步地,末级叶轮上设有上口环,所述第一磁铁位于上口环内部。
优选地,所述叶轮上均匀开有若干泄压孔,所述泄压孔沿叶轮的中心圆
周均匀分布,泄压孔位于两个相邻叶片的中间区域。
优选地,所述泄压孔的直径与叶轮的外直径的比值为1:25。
优选地,所述泄压孔中心所在的圆的直径与叶轮的直径的比值为:14:25。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配置方便,采用锥
形套、成对设置的磁铁和泄压孔三种形式,确保叶轮与泵轴在使用过程中的
连接稳固,延长多级深井潜水电泵的使用寿命。叶轮与泵轴采用锥形套连接,
避免在泵轴和叶轮上开键槽,提高了泵轴和叶轮的强度,延长泵的使用寿命。
在承受压力最大的末级叶轮上设置第一磁铁,导流壳上设置有相配合的第二
磁铁,磁铁之间的斥力平衡水流的压力,预防末级叶轮在水流的压力下上浮
或下座,使叶轮的运行更为平稳,延长了叶轮的使用时间,降低了深井潜水
电泵的故障率。本发明中每个叶轮上均匀开有泄压孔,更进一步地使叶轮上
下两端的压力平衡,使得泵的运行过程中,叶轮与泵轴的连接稳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联轴器,2-进水节,3-泵轴,4-叶轮,5-导流壳,6-连接螺栓,
7-泄压孔,8-末级叶轮,9-逆止阀,10-第二磁铁,11-第一磁铁,12-护线板,
13-锥形套,14-上口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
步的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多级深井潜水电泵叶轮组件,设置在多级深井
潜水电泵中,包括若干叶轮4、导流壳5和泵轴3。多级潜水电泵还包括联
轴器1,进水节2,连接螺栓6,逆止阀9和护线板12。本具体实施方式中,
以3级深井潜水电泵为例,3段导流壳5通过连接螺栓6固定连接。在多级
潜水电泵中,处于水流最后流经的叶轮称为末级叶轮,如图1所示的末级叶
轮8。
在本多级深井潜水电泵叶轮组件中,每个叶轮4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和
设置在上下盖板之间的叶片,叶轮4通过锥形套13和泵轴3连接。
末级叶轮上设置有上口环14,还设置有第一磁铁11,第一磁铁11位于
上口环14内部,导流壳5与末级叶轮8相对的部位设置有第二磁铁10,第
一磁铁11和第二磁铁10的相对面磁极相同。
叶轮4上均匀开有若干泄压孔7,泄压孔7沿叶轮4的中心圆周均匀分
布,泄压孔7位于两个相邻叶片的中间区域。泄压孔7的直径与叶轮4的外
直径的比值为1:25。泄压孔7的中心所在的圆的直径与叶轮4的外直径的比
值为:14:25,这种比值能更好地平衡叶轮4两端的压力。
多级深井潜水电泵工作时,水从进水节2向末级叶轮8流动。水在运行
过程中,流速逐渐增加,叶轮4的两端承受水流的压力,末级叶轮8承受的
压力最大。锥形套8使叶轮4和泵轴3的结合牢固的同时并没有降低叶轮4
和泵轴3的强度,使叶轮4更好地承受水流的压力。叶轮4上开有泄压孔7,
平衡叶轮4两端的压力。由于末级叶轮8承受的压力最大,紧靠泄压孔7不
能很好地平衡压力,在末级叶轮8和与之相对的导流壳5上设置相互配合的
第一磁铁11和第二磁铁10,磁铁的斥力进一步地平衡水流的压力,使得末
级叶轮8在泵的运行过程中维持平稳、稳固。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
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范围所作的均
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涵盖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