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及装置.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856987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83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84744.5

申请日:

2009.05.19

公开号:

CN101591127A

公开日:

2009.12.02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C02F 9/14公开日:20091202|||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C02F9/14; C02F3/30(2006.01)N; C02F1/44(2006.01)N

主分类号:

C02F9/14

申请人:

北京洁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发明人:

赵凤秋

地址:

100084北京市海淀区农大南路硅谷亮城2B座618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徐 宁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及装置,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水质、水量调节并进行厌氧、缺氧、好氧、好氧、MBR膜处理,同时排出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对厌氧反应产生的沼气进行除臭并回收或燃烧除臭后的沼气;MBR膜处理后产生的生化污泥,部分返回缺氧处理的容器中;在进行好氧处理和MBR膜处理时,送入将空气分别好氧处理的容器内及MBR膜处理的装置内;MBR膜处理后的污水进入一中间水箱,其特征在于:对中间水箱的出水进行反渗透膜处理或将中间水箱的出水依次经保安过滤器、纳滤膜处理后进行反渗透膜处理,处理后的出水直接计量排放;反渗透膜、纳滤膜处理产生的浓水,返回水质、水量调节步骤。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在一调节池中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水质、水量调节;
2)在25℃~45℃条件下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厌氧处理;
3)对厌氧反应过程产生的沼气进行除臭,同时排出厌氧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然后将除臭后的沼气回收或燃烧掉;
4)对厌氧处理后的污水进行缺氧处理,同时排出缺氧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
5)对缺氧处理后的污水进行好氧处理,同时排出好氧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
6)对好氧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淹没式膜生物处理,淹没式膜生物处理后产生的生化污泥部分循环返回步骤4),进行步骤4)和步骤5)所述的缺氧处理和好氧处理;
7)对所述淹没式膜生物处理后的污水输送入一中间水箱;
8)对所述中间水箱输出的污水经保安过滤器后进行反渗透膜处理,处理后的出水直接计量排放;
9)对反渗透膜处理产生的浓水,返回步骤1),然后进入整个循环处理过程;
10)在进行所述步骤5)好氧处理、步骤6)淹没式膜生物处理过程中,通过一鼓风机将空气分别送入好氧处理的容器内及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内。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8)中,对从保安过滤器出来的污水,先进行纳滤膜处理,经纳滤膜处理后的污水进入一级间水箱加压至1.4~3.0MPa后,再进行反渗透膜处理;对所述纳滤膜处理产生的浓水,返回所述步骤1),进入整个循环处理过程。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对所述中间水箱输出的污水,如果达标直接进行计量排放。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纳滤膜处理产生的污水,如果达标直接进行计量排放。

5、
  一种实现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通过泵及输送管路顺序连通的一调节池、一厌氧处理罐、一缺氧处理罐、一好氧处理罐、一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一中间水箱、一保安过滤器和一反渗透膜机组,所述厌氧处理罐通过输送管与一沼气除臭装置相连通,沼气除臭装置通过输送管连通一沼气燃烧装置或一沼气回收装置,一鼓风机通过输送管分别连通所述好氧处理罐和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处理罐、缺氧处理罐、好氧处理罐分别通过污泥排放管连接到一污泥池,所述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通过输送管直接与所述缺氧处理罐连通,所述中间水箱的出水端通过输送管直接与所述反渗透膜机组的出水端连通,所述反渗透膜机组通过浓水排放管直接与所述调节池连通。

7、
  一种实现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通过泵及输送管路顺序连通的一调节池、一厌氧处理罐、一缺氧处理罐、一好氧处理罐、一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一中间水箱、一保安过滤器、一纳滤膜机组、一级间水箱和一反渗透膜机组,所述厌氧处理罐通过输送管与一沼气除臭装置相连通,沼气除臭装置通过输送管连通一沼气燃烧装置或一沼气回收装置,一鼓风机通过输送管分别连通所述好氧处理罐和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处理罐、缺氧处理罐、好氧处理罐分别通过污泥排放管连接到一污泥池,所述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通过输送管直接与所述缺氧处理罐连通,所述纳滤膜机组的出水端通过输送管直接与所述反渗透膜机组的出水端连通,所述纳滤膜机组和所述反渗透膜机组分别通过浓水排放管直接与所述调节池连通。

9、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渗透膜机组包括若干段反渗透膜单元,每一段所述反渗透膜单元均包括进水端、浓水排放端和清水排放端,其中第一段所述反渗透膜单元进水端连接到进水管,最后一段所述反渗透膜单元的浓水排放端通过所述浓水排放管连接到所述调节池,中间各相邻所述反渗透膜单元之间均通过连接管将上一段所述浓水排放端与下一段所述进水端连接起来;各段所述反渗透膜单元的清水排放端均连接到清水排放管。

10、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纳滤膜机组包括若干段纳滤膜单元,每一段所述纳滤膜单元均包括进水端、浓水排放端和清水排放端,其中第一段所述纳滤膜单元进水端连接到进水管,最后一段所述纳滤膜单元的浓水排放端通过所述浓水排放管连接到所述调节池,中间各相邻所述纳滤膜单元之间均通过连接管将上一段所述浓水排放端与下一段所述进水端连接起来;各段所述纳滤膜单元的清水排放端均连接到清水排放管。

说明书

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浓度有机污水的处理工艺及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及装置。
背景技术
垃圾渗滤液是一种高浓度的有机污水,其特点是: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各种不同条件下的垃圾渗滤液的水质、水量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垃圾渗滤液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处理难度大的严重污染的污水。垃圾渗滤液对环境的污染严重,是一种急需解决的水污染源。
关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技术,目前在国外已运用于工程中的处理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典型的DT-反渗透处理工艺,其流程如图1所示。在该工艺中,没有采用生化方法的步骤,而所有的步骤全部是物理的过滤方法。
2、典型分体式膜生物反应工艺(MBR),其流程如图2所示。在该工艺中,采用了缺氧、好氧生化处理步骤和分体式MBR、纳滤膜(NF)处理步骤。
上述国外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都存在着投资高,运行费用高,操作控制复杂等缺点。其最主要的问题是:国外垃圾填埋场的技术水平较国内的要先进,一般都在垃圾分类后再填埋,而国内的垃圾填埋场一般都未做分选处理,将原生垃圾直接填埋,其渗滤液的水质和国外有较大的区别。所以国外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方法直接在国内应用,一般都存在问题,有的甚至无法应用。
目前,我国各大中城市都建起了不同规模的垃圾卫生填埋场,但是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技术却相对滞后,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的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其工艺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第一种工艺,如图3所示,采用了复合厌氧生化步骤、物化法脱氮、A/O氧化沟和纳滤膜(NF)处理步骤。
第二种工艺,如图4所示,采用了物化气浮作为前处理,之后采用缺氧和MBR生化步骤,最后用纳滤膜(NF)处理的工艺流程。实践表明,该工艺只适合于浓度较低的垃圾渗滤液,其不具备通用性。
因国内的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的研究刚刚起步,上述工艺方法都还不十分成熟,还存在着各种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如图5所示,是本申请人曾经申请过的名称为: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申请号为:200810056984.X的发明专利。该申请研究一种以生化工艺步骤为主,结合膜深度处理的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这种处理工艺流程可以适应我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有关生活垃圾渗滤(沥)液排放限值的要求。但是,随着《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于2008年7月1日的执行,以及2008年7月8日“关于北京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水污染物排放适用标准有关问题的公告”的颁布,对生活垃圾渗滤(沥)液排放限值和生活垃圾填埋场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上述现有技术的各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却均不能适应新的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适应新的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要求的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及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在一调节池中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水质、水量调节;
2)在25℃~45℃条件下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厌氧处理;
3)对厌氧反应过程产生的沼气进行除臭,同时排出厌氧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然后将除臭后的沼气回收或燃烧掉;
4)对厌氧处理后的污水进行缺氧处理,同时排出缺氧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
5)对缺氧处理后的污水进行好氧处理,同时排出好氧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
6)对好氧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淹没式膜生物处理,淹没式膜生物处理后产生的生化污泥部分循环返回步骤4),进行步骤4)和步骤5)所述的缺氧处理和好氧处理;
7)对所述淹没式膜生物处理后的污水输送入一中间水箱;
8)对所述中间水箱输出的污水经保安过滤器后进行反渗透膜处理,处理后的出水直接计量排放;
9)对反渗透膜处理产生的浓水,返回步骤1),然后进入整个循环处理过程;
10)在进行所述步骤5)好氧处理、步骤6)淹没式膜生物处理过程中,通过一鼓风机将空气分别送入好氧处理的容器内及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内。
所述步骤8)中,对从保安过滤器出来的污水,先进行纳滤膜处理,经纳滤膜处理后的污水进入一级间水箱加压至1.4~3.0MPa后,再进行反渗透膜处理;对所述纳滤膜处理产生的浓水,返回所述步骤1),进入整个循环处理过程。
对所述中间水箱输出的污水,如果达标直接进行计量排放。
对所述纳滤膜处理产生的污水,如果达标直接进行计量排放。
一种实现所述工艺的处理装置,它包括通过泵及输送管路顺序连通的一调节池、一厌氧处理罐、一缺氧处理罐、一好氧处理罐、一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一中间水箱、一保安过滤器和一反渗透膜机组,所述厌氧处理罐通过输送管与一沼气除臭装置相连通,沼气除臭装置通过输送管连通一沼气燃烧装置或一沼气回收装置,一鼓风机通过输送管分别连通所述好氧处理罐和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所述厌氧处理罐、缺氧处理罐、好氧处理罐分别通过污泥排放管连接到一污泥池,所述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通过输送管直接与所述缺氧处理罐连通,所述中间水箱的出水端通过输送管直接与所述反渗透膜机组的出水端连通,所述反渗透膜机组通过浓水排放管直接与所述调节池连通。
一种实现所述工艺的处理装置还可以是:通过泵及输送管路顺序连通的一调节池、一厌氧处理罐、一缺氧处理罐、一好氧处理罐、一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一中间水箱、一保安过滤器、一纳滤膜机组、一级间水箱和一反渗透膜机组,所述厌氧处理罐通过输送管与一沼气除臭装置相连通,沼气除臭装置通过输送管连通一沼气燃烧装置或一沼气回收装置,一鼓风机通过输送管分别连通所述好氧处理罐和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所述厌氧处理罐、缺氧处理罐、好氧处理罐分别通过污泥排放管连接到一污泥池,所述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通过输送管直接与所述缺氧处理罐连通,所述纳滤膜机组的出水端通过输送管直接与所述反渗透膜机组的出水端连通,所述纳滤膜机组和所述反渗透膜机组分别通过浓水排放管直接与所述调节池连通。
所述的反渗透膜机组包括若干段反渗透膜单元,每一段所述反渗透膜单元均包括进水端、浓水排放端和清水排放端,其中第一段所述反渗透膜单元进水端连接到进水管,最后一段所述反渗透膜单元的浓水排放端通过所述浓水排放管连接到所述调节池,中间各相邻所述反渗透膜单元之间均通过连接管将上一段所述浓水排放端与下一段所述进水端连接起来;各段所述反渗透膜单元的清水排放端均连接到清水排放管。
所述的纳滤膜机组包括若干段纳滤膜单元,每一段所述纳滤膜单元均包括进水端、浓水排放端和清水排放端,其中第一段所述纳滤膜单元进水端连接到进水管,最后一段所述纳滤膜单元的浓水排放端通过所述浓水排放管连接到所述调节池,中间各相邻所述纳滤膜单元之间均通过连接管将上一段所述浓水排放端与下一段所述进水端连接起来;各段所述纳滤膜单元的清水排放端均连接到清水排放管。
本发明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工艺针对2008年7月1日开始执行的《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以及2008年7月8日颁布的“关于北京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水污染物排放适用标准有关问题的公告”的要求,对200810056984.X专利申请中的生物加膜处理流程进行了改造,用反渗透处理工艺替换纳滤处理工艺;或在纳滤机组处理单元后,增加反渗透机组处理单元,组成一个二级混合膜组处理单元,从而达到提高膜处理精度的目的。是全新的工艺流程。2、本发明工艺可针对国内各类生活垃圾渗滤液的不同水质情况,采用本工艺的不同组合形式,处理后的污水可满足目前国内最新颁布的国家(如GB16889-2008)、地方渗滤液排放标准水质的要求,也能符合国内各类回用水标准的水质(如CJ 25.1-89《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3、本发明装置具有流程集成化、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可做到无人值守,能适应现场工人的操作水平。4、本发明装置占地少、工程投资省(相当国外相同处理水量工程投资的4/5)、吨水处理成本低(相当国内外其他处理方法吨水处理成本的2/3)。5、本发明装置全部采用国内设备和材料,适合国内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DT-反渗透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分体式膜生物反应(MBR)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另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又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人已申请的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种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另一种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的一级两段反渗透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中的一级三段反渗透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1中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的组成示意
图11是实施例2中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2中二级三段混合膜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工艺方法及装置进行详细地描述。
如图5所示,在由本申请人已提出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申请号:200810056984.X)专利文献中,记录了以下工艺步骤:
1)在一调节池中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水质、水量调节;
2)在25℃~45℃条件下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厌氧处理;
3)对厌氧反应过程产生的沼气进行除臭,然后回收除臭后的沼气,或将沼气燃烧掉。同时排出厌氧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
4)对厌氧处理后的污水进行缺氧处理,同时排出缺氧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
5)对缺氧处理后的污水进行好氧处理,同时排出好氧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
6)然后对污水进行好氧MBR膜处理,MBR膜处理后产生的生化污泥,部分循环返回步骤4)进入缺氧处理;
7)MBR膜处理后的污水进入一中间水箱;
8)然后对从中间水箱出来的污水进行纳滤膜(NF)处理,处理后的出水直接计量排放;如果中间水箱输出的水达标,可直接进行计量排放;
9)纳滤膜(NF)处理后的浓水,返回步骤1),然后循环进入整个处理过程;
10)在进行上述好氧处理步骤5)、MBR膜处理步骤6)过程中,通过一鼓风机将空气分别送入进行好氧处理的容器内及进行MBR膜处理的装置内,作为曝气用的空气。
上述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方法,可以适应《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有关生活垃圾渗滤(沥)液排放限值的要求,但是不能适应新的《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以及“关于北京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水污染物排放适用标准有关问题的公告”所提出的生活垃圾渗滤(沥)液排放限值的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对处理工艺采取以下两种改进:
如图6所示,本发明第一种改进是将已有技术中的步骤8)和步骤9)改为如下步骤:
8)对从中间水箱出来的污水经过一保安过滤器后,进行反渗透膜处理,处理后的出水直接计量排放;如果中间水箱输出的水达标,可直接进行计量排放;
9)反渗透膜处理后的浓水,返回步骤1),然后再进入整个循环处理过程。
本发明改进后的在这种处理工艺,主要用于处理垃圾渗滤液中难以生化的污染物不是很高的情况。处理后的出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COD:<60mg/L,氨氮含量NH4+-N:<8mg/L,其它污染物指标也可满足新标准(GB16889-2008)的要求。
本发明改进后,在厌氧处理、缺氧处理、好氧处理和MBR膜处理的运行过程,与200810056984.X专利文献中记录的运行过程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用泵从中间水箱抽水,经过保安过滤器,再经增压泵加压至反渗透膜组运行所需的压力(1.4~3.0MPa),然后送入反渗透膜组。反渗透膜处理后的净水达到排放标准,处理后的污水直接排放或回收利用。当MBR膜处理后排放的污水可以达标时,处理后的污水可以通过中间水箱上设置的超越管,超越反渗透膜组,直接排放或回用。如果MBR膜处理后排放的污水仅稍有超标时,也可与反渗透膜组的出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达标后排放或回用。这样可以尽可能减少反渗透膜组的运行时间,延长膜的使用寿命,降低垃圾渗滤液处理的成本。
如图7所示,本发明的第二种改进是将已有技术中的步骤8)和步骤9)改为如下步骤:
8)中间水箱的污水经保安过滤器过滤后进行纳滤膜(NF)处理,处理后的污水进入一个级间水箱并加压到1.4~3.0MPa,然后对污水进行反渗透膜处理,处理后的出水直接计量排放;如果纳滤膜(NF)处理后的水达标,可直接进行计量排放;
9)反渗透膜和纳滤膜处理后的浓水,返回步骤1),然后再进入整个循环处理过程。
在第二种改进中,纳滤膜处理的出水进入级间水箱,再经压力更高的增压泵,将水加压到反渗透膜处理运行所需的压力(1.4~3.0MPa),然后进入反渗透膜组。反渗透膜组处理后的净水达到排放标准,处理后的污水直接排放或回收利用。当纳滤膜组处理后排放的污水可以达到排放标准时,处理后的污水可以通过级间水箱上设置的超越管,直接排放或回收利用。如果纳滤膜组处理后排放的污水仅稍有超标时,也可与反渗透膜组的出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达标后排放或回用。这样可以尽可能减少反渗透膜组的运行时间,延长膜的使用寿命,降低垃圾渗滤液处理的成本。
以上纳滤膜组和反渗透膜组处理中产生的浓水,分别通过管路汇到一根总管,再回送到水质、水量调节池,继续参与整个处理流程。
如图8、图9所示,上述反渗透膜机组为由若干反渗透膜单元组成的机组,如一级二段(如图8),或一级三段(如图9),不论哪一种形式的反渗透膜机组,均包括反渗透膜单元1,连接管2,进水管3,清水排放管4,浓水排放管5。如果为一级二段反渗透膜机组,反渗透膜单元1就为两段;如果为一级三段反渗透膜机组,反渗透膜单元1就为三段。每一段反渗透膜单元1都包括进水端、浓水排放端和清水排放端,在其中的一段反渗透膜单元1进水端连接进水管3,这一段反渗透膜单元1的浓水排放端通过连接管2连接到下一段反渗透膜单元1的进水端,下一段反渗透膜单元1的浓水排放端再通过连接管2连接到更下一段反渗透膜单元1的进水端,以此类推,最后一段反渗透膜单元1的浓水排放端通过浓水排放管5接回到调节池。所有各段反渗透膜单元1的清水排放端均连接到清水排放管4。
以三段式连接为例,如图9所示,在第一段反渗透膜单元1的进水端连接进水管3,第一段反渗透膜单元1的浓水通过连接管2通入到第二段反渗透膜单元1的进水端,清水通过清水排放管4排走。第二段反渗透膜单元1的浓水通过连接管2通入到第三段反渗透膜单元1的进水端,清水通过清水排放管4排走。第三段反渗透膜单元1的浓水通过浓水排放管5接回到调节池,清水通过清水排放管4排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的处理装置,可以具体实现本发明提供的第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以下通过泵及输送管顺序连通的装置:一调节池,一厌氧处理罐,一缺氧处理罐,一好氧处理罐,一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一中间水箱、一保安过滤器和一反渗透膜机组。厌氧处理罐通过输送管与一沼气除臭装置相连通。沼气除臭装置通过输送管连通一沼气燃烧装置或一沼气回收装置。一鼓风机通过输送管分别连通好氧处理罐、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
上述实施例中,厌氧处理罐、缺氧处理罐、好氧处理罐的底部可以分别设有一根污泥输送管并连通一污泥池。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可以通过输送管直接与缺氧处理罐连通,回流污泥。中间水箱可以通过输送管直接与反渗透膜机组的出水管连通。反渗透膜机组可以通过输送管直接与调节池连通,使反渗透膜机组处理中产生的浓水,返回调节池,然后循环进入整个处理过程。
在本实施例中,反渗透膜机组为一级三段反渗透膜机组。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的处理装置可以具体实现本发明提供的第二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以下通过泵及输送管顺序连通的装置:一调节池,一厌氧处理罐,一缺氧处理罐,一好氧处理罐,一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一中间水箱,一保安过滤器,一纳滤膜机组,一个级间水箱组和一反渗透膜机组。厌氧处理罐通过输送管与一沼气除臭装置相连通。沼气除臭装置通过输送管连通一沼气燃烧装置或一沼气回收装置。一鼓风机通过输送管分别连通好氧处理罐、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
上述实施例中,厌氧处理罐、缺氧处理罐、好氧处理罐的底部可以分别设有一根污泥输送管并连通一污泥池。纳滤膜机组出水管可以通过输送管直接与反渗透膜机组的出水管连通。纳滤膜机组和反渗透膜机组可以通过输送管直接与调节池连通,使纳滤膜机组和反渗透膜机组处理中产生的浓水,返回调节池,然后循环进入整个处理过程。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由一个一级三段纳滤膜机组、一个级间水箱和一个一级三段反渗透膜机组,组成了一个二级三段混合膜机组。纳滤膜机组和反渗透膜机组的结构类似,只是选择的处理膜不同而已,它包括纳滤膜单元21,纳滤膜21之间的连接管22,纳滤膜进水管23,纳滤膜清水排放管24,纳滤膜浓水排放管25,各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同反渗透膜机组。纳滤膜机组的清水排放管24分为两条支路,一条支路通过级间水箱连接到反渗透膜机组的进水管3;另一条支路直接连接到反渗透膜机组的清水排放管4。

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及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及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及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及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及装置.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及装置,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水质、水量调节并进行厌氧、缺氧、好氧、好氧、MBR膜处理,同时排出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对厌氧反应产生的沼气进行除臭并回收或燃烧除臭后的沼气;MBR膜处理后产生的生化污泥,部分返回缺氧处理的容器中;在进行好氧处理和MBR膜处理时,送入将空气分别好氧处理的容器内及MBR膜处理的装置内;MBR膜处理后的污水进入一中间水箱,其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水、废水、污水或污泥的处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