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血液成分吸附用载体和血液成分吸附柱。
背景技术
炎症性细胞因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等炎症性疾病的病因紧密相关,一直认为若利用低分子药品、抗体等生物制剂使炎症性细胞因子失活,则能够治疗这些炎症性疾病。然而,逐渐知道炎症性细胞因子并非单独作用于炎症部位,而是多种炎症性细胞因子协同作用从而诱发炎症性疾病并使疾病发展,因此,最近,从血中去除炎症性细胞因子的供给源即已活化的白细胞的白细胞去除疗法因有效而备受瞩目。
作为从血中去除已活化的白细胞的方法,已知如下方法:使用以纤维、珠为填充剂的白细胞去除柱,使罹患炎症性疾病的患者的血液在体外循环,从而选择性地吸附去除已活化的白细胞。例如,作为选择性地吸附粒细胞的载体,报告了使用表面具有一定凹凸的珠作为填充剂的例子(专利文献1),作为同时吸附已活化的白细胞和细胞因子的载体,报告了使用表面被氨基改性过的无纺布、珠作为填充剂的例子(专利文献2和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501500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1280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7-0800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用于选择性吸附已活化的白细胞的现有吸附载体在现状下无法说其具有充分的吸附能力,为了用于白细胞去除疗法而提高炎症性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认为需要提高对白细胞中的尤其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吸附能力。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选择性且高效地吸附去除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还能够同时吸附去除炎症性细胞因子的血液成分吸附载体。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了除了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之外、还能够高效地吸附去除炎症性细胞因子的血液成分吸附载体,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以下(1)~(9)中记载的血液成分吸附用载体和血液成分吸附柱。
(1)血液成分吸附用载体,其是在水不溶性载体的表面导入具有甲硅烷基和氨基的官能团而成的。
(2)根据上述(1)所述的血液成分吸附用载体,其中,上述水不溶性载体的质子吸附能力为1.5×10-5~3.0×10-3eq/g。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血液成分吸附用载体,其中,上述甲硅烷基的硅原子和上述氨基的氮原子通过烷基链而键合。
(4)根据上述(3)所述的血液成分吸附用载体,其中,上述烷基链是碳原子数为6以下的烷基链。
(5)根据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血液成分吸附用载体,其中,上述甲硅烷基具有烷基和/或烷氧基。
(6)根据上述(5)所述的血液成分吸附用载体,其中,上述烷基为甲基或乙基。
(7)根据上述(5)或(6)所述的血液成分吸附用载体,其中,上述烷氧基为甲氧基或乙氧基。
(8)根据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血液成分吸附用载体,其中,上述水不溶性载体由纤维或颗粒构成。
(9)根据上述(8)所述的血液成分吸附用载体,其中,上述纤维的纤维直径或上述颗粒的粒径为0.5~20μm。
(10)血液成分吸附柱,其填充有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血液成分吸附用载体。
通过本发明的血液成分吸附用载体,能够从炎症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中高效地吸附去除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还能够同时吸附去除炎症性细胞因子。另外,填充有本发明的血液成分吸附用载体的血液成分吸附柱能够用于白细胞去除疗法,在重症性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能够发挥适合的治疗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血液成分吸附用载体的特征在于,其是在水不溶性载体的表面导入具有甲硅烷基和氨基的官能团而成的。
“血液成分吸附用载体”是指能够从血液中吸附去除血液成分的材料。
血液成分是指构成血液的成分,例如可列举出红细胞、白细胞或者血小板等血细胞成分或炎症性细胞因子等液体因子,在为了治疗炎症性疾病的情况下,优选白细胞和炎症性细胞因子被吸附去除。
炎症性细胞因子是指向特定的细胞传递信息的、由细胞分泌的蛋白质,例如可列举出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干扰素-γ、血管生长因子(angiogenicgrowthfactors)以及免疫抑制酸性蛋白。
白细胞介素是指白细胞分泌的、作用于免疫系统的调节的细胞因子,例如可列举出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以下记为IL-6)、白细胞介素-8(以下记为IL-8)、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7。
吸附是指血液成分附着于血液成分吸附用载体且不容易剥离的状态。
作为“水不溶性载体”的材质,例如可列举出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Teflon(注册商标)等氟化聚合物、聚(对苯醚砜)等聚砜系聚合物、聚醚酰亚胺、聚酰亚胺、聚酰胺、聚醚、聚苯硫醚、聚苯乙烯或丙烯酸系聚合物或者将这些高分子化合物共混、掺杂化(alloying)而成的物质,为了容易地向水不溶性载体的表面导入官能团,优选为聚苯乙烯,从耐热性或加工时的形状保持的观点出发,优选为聚丙烯或聚丙烯-聚乙烯共聚物。
“具有甲硅烷基和氨基的官能团”是指官能团的化学结构的一部分至少包含甲硅烷基和氨基各一个的官能团。
“甲硅烷基”是指以下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官能团。
[化学式1]
此处,R1、R2和R3的化学结构没有特别限定,R1、R2和R3优选为烷基或烷氧基,更优选为甲基、乙基、甲氧基或乙氧基。作为R1、R2和R3全部是相同烷基的甲硅烷基,例如可列举出三甲基甲硅烷基或三乙基甲硅烷基。另外,作为R1、R2和R3全部是相同烷氧基的甲硅烷基,例如可列举出三甲氧基甲硅烷基或三乙氧基甲硅烷基。进而,作为R1、R2和R3是多种烷基和/或烷氧基的甲硅烷基,例如可列举出甲基二甲氧基甲硅烷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甲硅烷基也可以是包含一个以上硅氧烷键的基团,但硅氧烷键过于连续时,官能团的自由运动会受到抑制,因此优选连续的硅氧烷键的数量为5以下。
上述甲硅烷基中,是R1、R2和R3全部被烷基和/或烷氧基取代而成的甲硅烷基时,优选构成烷基和/或烷氧基的碳原子和氧原子的数量为5以下,以使甲硅烷基和血液成分的相互作用变得更容易。
“氨基”是指以下所示的结构的官能团。
[化学式2]
此处,R4和R5的化学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作为R4和R5,例如可列举出烷基。
R4和R5均为氢的结构称为伯氨基、R4和R5中的一个为氢以外的化学结构的结构称为仲氨基、R4和R5均被氢以外的化学结构取代而成的结构称为叔氨基。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提及的“氨基”包括以下所示结构的官能团、即包括季铵基。
[化学式3]
此处,R6、R7和R8均表示氢以外的化学结构,这些化学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作为R6、R7和R8,例如可列举出烷基。
上述官能团的末端存在氨基时,即上述官能团的末端具有反应性高的伯氨基时,对于该氨基而言,不仅其与血液成分吸附用载体所具有的其它化学结构发生交联等的可能性增高,还可能对生物体施加过度的刺激,因此上述氨基优选为仲氨基、叔氨基或季铵基。
上述官能团的化学结构之中,在甲硅烷基与氨基之间存在的化学结构、即键合甲硅烷基的硅原子与氨基的氮原子的化学结构(以下记为间隔基团)优选由氢原子、碳原子、氧原子或硫原子构成,间隔基团过大时,甲硅烷基的密度降低,因此构成间隔基团的原子数优选为200以下。另外,间隔基团更优选为烷基链,进一步优选为碳原子数6以下的烷基链。
在水不溶性载体的表面导入“具有甲硅烷基和氨基的官能团”时,作为对水不溶性载体和上述官能团的键合起到媒介作用的反应性官能团,例如可列举出卤代甲基、卤代乙酰基、卤代乙酰胺甲基(haloacetamidomethyl)或者卤代烷基等活性卤素基团;环氧基、羧基、异氰酸基(isocyanategroup)、硫代异氰酸基或酸酐基,从具有适度反应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活性卤素基团,更优选为卤代乙酰胺甲基。
甲硅烷基位于末端且间隔基团为烷基链的上述官能团例如可以通过使作为市售试剂且容易获取的甲硅烷基烷基胺与卤代乙酰胺甲基反应而得到。例如,间隔基团是碳原子数为3的烷基链的上述官能团可以通过使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或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与卤代乙酰胺甲基反应而得到。
“水不溶性载体”的形状从提高白细胞的吸附去除效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为“纤维或颗粒”。水不溶性载体为纤维时,纤维的剖面也可以是正圆形以外的不规则形剖面,纤维还可以是中空纤维。另外,为了更稳定地发挥白细胞的吞噬能力,“纤维或颗粒”的“纤维的纤维直径”和“颗粒的粒径”优选为0.5~20μm,更优选为4~10μm。下限值的优选值为0.5μm,更优选为4μm。上限值的优选值为20μm,更优选为10μm。可以将任意的优选下限值和任意的优选上限值进行组合。此处,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是指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捕获侵入到人等的体内的微生物或细菌等、并将其吞噬的性质。
“纤维的纤维直径”是指以下数值:随机采取10个纤维的小片样品,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分别拍摄2000倍的照片,对各照片的各10处(共计100处)的纤维直径进行测定而得到的值的平均值。同样地,“颗粒的粒径”是指如下数值:随机采取10个颗粒的小片样品,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分别拍摄2000倍的照片,对各照片的各10处(共计100处)的颗粒直径进行测定而得到的值的平均值。
上述纤维的纤维直径低于10μm时,从确保血液成分吸附用载体的强度的观点出发,可以混合直径更粗的纤维,这种粗径纤维的纤维直径优选为10~50μm。
作为由纤维构成的水不溶性载体的形状,例如可列举出织物(wovenfabric)、无纺布、棉布或中空纤维,形状为无纺布时,为了保持其形状,还优选加入聚丙烯等骨架材料纤维。
本发明的血液成分吸附载体由纤维构成时,也可以利用过滤的原理来去除血液成分,但考虑到抑制由于网眼堵塞而导致的压力损失,优选的是,对于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利用其吞噬能力和与“具有甲硅烷基和氨基的官能团”的相互作用进行吸附去除,对于炎症性细胞因子,利用与“具有甲硅烷基和氨基的官能团”的相互作用进行吸附去除。因此,将本发明的血液成分吸附载体填充于柱等容器中进行使用时,可以考虑使其孔隙率(porosity)变大。另一方面,孔隙率过大时,维持吸附载体的形状变得困难,因此上述水不溶性载体的孔隙率优选为85~98%,更优选为90~95%。下限值的优选值为85%,更优选为90%。上限值的优选值为98%,更优选为95%。可以将任意的优选下限值和任意的优选上限值进行组合。
“孔隙率”是指血液成分吸附载体中的空隙的容积比率,是指血液成分吸附载体中的空隙的容积除以血液成分吸附载体的表观体积并用百分率进行表示的数值,更具体而言,是指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拍摄血液成分吸附载体的剖面的200倍照片,并使用其图像分析结果基于以下的式1算出的值。
孔隙率(%)={(b-a)/b}×100??????式1
a:在水不溶性载体中所占的部分的面积
b:血液成分吸附载体的剖面的总面积。
推测“具有甲硅烷基和氨基的官能团”中所含的甲硅烷基显著有助于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选择性吸附。另一方面,认为甲硅烷基以高密度存在时,官能团的自由运动受到抑制,与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相互作用变得不充分。
另外,推测“具有甲硅烷基和氨基的官能团”中所含的氨基也显著有助于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选择性吸附。另一方面,推测氨基以高密度存在时,产生与带负电荷的蛋白质的竞争吸附,因此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吸附率降低。氨基的密度可以用质子吸附能力表示,本发明的血液成分吸附载体的质子吸附能力优选为1.5×10-5~3.0×10-3eq/g,更优选为1.0×10-4~2.0×10-3eq/g。下限值的优选值为1.5×10-5eq/g,更优选为1.0×10-4eq/g。上限值的优选值为3.0×10-3eq/g,更优选为2.0×10-3eq/g。可以将任意的优选下限值和任意的优选上限值进行组合。此处,1eq/g的质子吸附能力表示1g吸附载体能够吸附1mol质子。
推测“具有甲硅烷基和氨基的官能团”中所含的甲硅烷基还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炎症性细胞因子的吸附。详细机理尚未明确,但推测由于炎症性细胞因子为1~数10kDa左右的蛋白质,包含多种疏水性氨基酸,因此其与例如三甲基甲硅烷基之类的疏水性甲硅烷基发生相互作用。
作为填充有上述血液成分吸附用载体的本发明的血液成分吸附柱的容器形状,只要是具有血液入口和出口的容器即可,例如可列举出圆柱状、三棱柱状、四棱柱状、六棱柱状、八棱柱状等棱柱状容器,优选的是,能够将血液成分吸附用载体以层叠状进行填充的容器;能够填充将血液成分吸附用载体卷成圆筒状而成的物质的容器;或者血液从圆筒的外周进入、向内侧流动并流出至容器外的容器。
实施例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血液成分吸附柱,通过实验例进行具体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wt%表示重量%。
(PP制无纺布的制作)
使用以下成分在纺丝速度为800m/分钟、拉伸倍率为3倍的制丝条件下得到具有36个岛且岛进一步通过芯鞘复合而形成的海岛复合纤维。
岛的芯成分:聚丙烯
岛的鞘成分:聚苯乙烯90wt%、聚丙烯10wt%
海成分:以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单元作为主要重复单元、且包含3wt%的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作为共聚成分的共聚聚酯
复合比率(重量比率):芯:鞘:海=45:40:15。
制作由85wt%的该纤维和15wt%的直径为20μm的聚丙烯纤维构成的无纺布后,在2片该无纺布之间夹持片状的聚丙烯制网(厚度0.5mm、单丝直径0.3mm、开口部2mm见方),进行针刺(needle-punch),从而得到3层结构的无纺布(以下记为PP制无纺布)。
(PSt+PP制无纺布的制作)
将PP制无纺布在95℃下用3wt%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进行处理,溶解海成分,从而制作芯鞘纤维的直径为5μm、体积密度为0.02g/cm3的无纺布(PSt+PP制无纺布,以下记为无纺布A)。
(氯乙酰胺甲基化无纺布的制作)
将46wt%的硝基苯、46wt%的硫酸、1wt%的多聚甲醛、7wt%的N-羟甲基-α-氯乙酰胺(以下记为NMCA)在10℃以下进行混合、搅拌、溶解,制备NMCA化反应液。使该NMCA化反应液呈5℃,以相对于1g无纺布A为约40mL的固液比添加NMCA化反应液,在水浴中使反应液保持在5℃的情况下反应2小时。其后,从反应液中取出无纺布,浸渍在与NMCA反应液等量的硝基苯中并洗涤。接着,取出无纺布,浸渍在甲醇中进行洗涤,得到氯乙酰胺甲基化无纺布(以下记为无纺布B)。
(四乙烯五胺化无纺布的制作)
向以四乙烯五胺(以下记为TEPA)的浓度达到20mM、三乙胺的浓度达到473mM的方式分别溶解于500mL二甲基亚砜(以下记为DMSO)而成的液体中浸渍10g无纺布B,在40℃下反应3小时。反应后的无纺布用DMSO和甲醇洗涤,进而进行水洗,从而得到TEPA化无纺布(以下记为无纺布C)。将无纺布C中导入的官能团的结构式示于表1-1。
(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化无纺布的制作)
将0.22mL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添加到46.5mLDMSO中、并进一步添加3.3mL三乙胺进行混合,在该混合液中浸渍1g无纺布B,在40℃下反应2小时。反应后的无纺布用DMSO和甲醇洗涤,进而进行水洗,从而得到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化无纺布(以下记为无纺布D)。将无纺布D中导入的官能团的结构式示于表1。
(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化无纺布的制作)
将0.27mL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添加到46.5mLDMSO中、并进一步添加3.3mL三乙胺进行混合,在该混合液中浸渍1g无纺布B,在40℃下反应2小时。反应后的无纺布用DMSO和甲醇洗涤,进而进行水洗,从而得到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化无纺布(以下记为无纺布E)。将无纺布E中导入的官能团的结构式示于表1。
(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化无纺布的制作)
将0.21mL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添加到46.5mLDMSO中、进一步添加3.3mL三乙胺进行混合,在该混合液中浸渍1g无纺布B,在40℃下反应2小时。反应后的无纺布用DMSO和甲醇洗涤,进而进行水洗,从而得到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化无纺布(以下记为无纺布F)。将无纺布F中导入的官能团的结构式示于表1。
(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化无纺布的制作)
将0.18mL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添加到46.5mLDMSO中、并进一步添加3.3mL三乙胺进行混合,在该混合液中浸渍1g无纺布B,在40℃下反应2小时。反应后的无纺布用DMSO和甲醇洗涤,进而进行水洗,从而得到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化无纺布(以下记为无纺布G)。将无纺布G中导入的官能团的结构式示于表1。
(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化无纺布的制作)
将0.18mL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添加到46.5mLDMSO中、并进一步添加3.3mL三乙胺进行混合,在该混合液中浸渍1g无纺布B,在40℃下反应2小时。反应后的无纺布用DMSO和甲醇洗涤,进而进行水洗,从而得到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化无纺布(以下记为无纺布H)。将无纺布H中导入的官能团的结构式示于表1。
(3-乙氧基丙胺化无纺布的制作)
将0.12mL3-乙氧基丙胺添加到46.5mLDMSO中、并进一步添加3.3mL三乙胺进行混合,在该混合液中浸渍1g无纺布B,在40℃下反应2小时。反应后的无纺布用DMSO和甲醇洗涤,进而进行水洗,从而得到3-乙氧基丙胺化无纺布(以下记为无纺布I)。将无纺布I中导入的官能团的结构式示于表1。
(4-氨基丁醛二甲基缩醛化无纺布的制作)
将0.14mL4-氨基丁醛二甲基缩醛添加到46.5mLDMSO中、并进一步添加3.3mL三乙胺进行混合,在该混合液中浸渍1g无纺布B,在40℃下反应2小时。反应后的无纺布用DMSO和甲醇洗涤,进而进行水洗,从而得到4-氨基丁醛二甲基缩醛化无纺布(以下记为无纺布J)。将无纺布J中导入的官能团的结构式示于表1。
(3-氨基丙醛二乙基缩醛化无纺布的制作)
将0.16mL3-氨基丙醛二乙基缩醛添加到46.5mLDMSO中、并进一步添加3.3mL三乙胺进行混合,在该混合液中浸渍1g无纺布B,在40℃下反应2小时。反应后的无纺布用DMSO和甲醇洗涤,进而进行水洗,从而得到3-氨基丙醛二乙基缩醛化无纺布(以下记为无纺布K)。将无纺布K中导入的官能团的结构式示于表1。
(氯乙酰胺甲基化聚砜的制作)
向32mL5wt%聚砜/硝基苯溶液中添加在0℃下制备的2mL2wt%NMCA/硫酸溶液,搅拌1小时。向其中添加冰冷却过的800mL甲醇,从而使氯乙酰胺甲基化聚砜析出,并进行回收。向将所回收的氯乙酰胺甲基化聚砜溶解于20mL二甲基甲酰胺(以下记为DMF)而成的液体中,添加再次冰冷却过的400mL甲醇,从而得到氯乙酰胺甲基化聚砜。
(四乙烯五胺化聚砜无纺布的制作)
将1g氯乙酰胺甲基化聚砜溶解于30mLDMF中,向其中添加四乙烯五胺以使其浓度达到20mM,搅拌17小时后,向其中添加冰冷却过的600mL甲醇,从而使四乙烯五胺化聚砜析出,并进行回收。将0.1g无纺布A浸渍在将所回收的四乙烯五胺化聚砜再次溶解于20mLDMF而成的液体中后,立即提拉并进一步浸渍在甲醇中,从而得到四乙烯五胺化聚砜无纺布(以下记为无纺布L)。将无纺布L中导入的官能团的结构式示于表1。
(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化聚砜无纺布的制作)
将1g氯乙酰胺甲基化聚砜溶解于30mLDMF中,向其中添加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以使其浓度达到20mM,搅拌17小时后,向其中添加冰冷却过的600mL甲醇,从而使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化聚砜析出,并进行回收。将0.1g无纺布A浸渍在将所回收的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化聚砜再次溶解于20mLDMF而成的液体中后,立即提拉并进一步浸渍在甲醇中,从而得到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化聚砜无纺布(以下记为无纺布M)。将无纺布M中导入的官能团的结构式示于表1。
(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化聚砜无纺布的制作)
将1g氯乙酰胺甲基化聚砜溶解于30mLDMF中,向其中添加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以使其浓度达到20mM,搅拌17小时后,向其中添加冰冷却过的600mL甲醇,从而使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化聚砜析出,并进行回收。将0.1g无纺布A浸渍在将所回收的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化聚砜再次溶解于20mLDMF而成的液体中后,立即提拉并进一步浸渍在甲醇中,从而得到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化聚砜无纺布(以下记为无纺布N)。将无纺布N中导入的官能团的结构式示于表1。
(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化聚砜无纺布的制作)
将1g氯乙酰胺甲基化聚砜溶解于30mLDMF中,向其中添加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以使其浓度达到20mM,搅拌17小时后,向其中添加冰冷却过的600mL甲醇,从而使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化聚砜析出,并进行回收。将0.1g无纺布A浸渍在将所回收的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化聚砜再次溶解于20mLDMF而成的液体中后,立即提拉并进一步浸渍在甲醇中,从而得到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化聚砜无纺布(以下记为无纺布O)。将无纺布O中导入的官能团的结构式示于表1。
(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化聚砜无纺布的制作)
将1g氯乙酰胺甲基化聚砜溶解于30mLDMF中,向其中添加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以使其浓度达到20mM,搅拌17小时后,向其中添加冰冷却过的600mL甲醇,从而使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化聚砜析出,并进行回收。将0.1g无纺布A浸渍在将所回收的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化聚砜再次溶解于20mLDMF而成的液体中后,立即提拉并进一步浸渍在甲醇中,从而得到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化聚砜无纺布(以下记为无纺布P)。将无纺布P中导入的官能团的结构式示于表1。
(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化聚砜无纺布的制作)
将1g氯乙酰胺甲基化聚砜溶解于30mLDMF中,向其中添加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以使其浓度达到20mM,搅拌17小时后,向其中添加冰冷却过的600mL甲醇,从而使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化聚砜析出,并进行回收。将0.1g无纺布A浸渍在将所回收的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化聚砜再次溶解于20mLDMF而成的液体中后,立即提拉并进一步浸渍在甲醇中,从而得到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化聚砜无纺布(以下记为无纺布Q)。将无纺布Q中导入的官能团的结构式示于表1。
(3-乙氧基丙胺化聚砜无纺布的制作)
将1g氯乙酰胺甲基化聚砜溶解于30mLDMF中,向其中添加3-乙氧基丙胺以使其浓度达到20mM,搅拌17小时后,向其中添加冰冷却过的600mL甲醇,从而使3-乙氧基丙胺化聚砜析出,并进行回收。将0.1g无纺布A浸渍在将所回收的3-乙氧基丙胺化聚砜再次溶解于20mLDMF而成的液体中后,立即提拉并进一步浸渍在甲醇中,从而得到3-乙氧基丙胺化聚砜无纺布(以下记为无纺布R)。将无纺布R中导入的官能团的结构式示于表1。
(4-氨基丁醛二甲基缩醛化聚砜无纺布的制作)
将1g氯乙酰胺甲基化聚砜溶解于30mLDMF中,向其中添加4-氨基丁醛二甲基缩醛以使其浓度达到20mM,搅拌17小时后,向其中添加冰冷却过的600mL甲醇,使4-氨基丁醛二甲基缩醛化聚砜析出,并进行回收。将0.1g无纺布A浸渍在将所回收的4-氨基丁醛二甲基缩醛化聚砜再次溶解于20mLDMF而成的液体中后,立即提拉并进一步浸渍在甲醇中,从而得到4-氨基丁醛二甲基缩醛化聚砜无纺布(以下记为无纺布S)。将无纺布S中导入的官能团的结构式示于表1。
(3-氨基丙醛二乙基缩醛化聚砜无纺布的制作)
将1g氯乙酰胺甲基化聚砜溶解于30mLDMF中,向其中添加3-氨基丙醛二乙基缩醛以使其浓度达到20mM,搅拌17小时后,向其中添加冰冷却过的600mL甲醇,使3-氨基丙醛二乙基缩醛化聚砜析出,并进行回收。将0.1g无纺布A浸渍在将所回收的3-氨基丙醛二乙基缩醛化聚砜再次溶解于20mLDMF而成的液体中后,立即提拉并进一步浸渍在甲醇中,从而得到3-氨基丙醛二乙基缩醛化聚砜无纺布(以下记为无纺布T)。将无纺布T中导入的官能团的结构式示于表1。
[表1-1]
[表1-2]
(实施例1)
将无纺布D剪成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1mL人血液(肝素浓度为30U/mL),在37℃的恒温箱(incubator)内倒置混合20分钟后,利用以下的式2~4算出各血液成分的吸附率。需要说明的是,各血液成分数的测定使用多项目自动血细胞分析装置XT-1800i(SysmexCorporation)进行。结果示于表2。
粒细胞吸附率(%)={(循环前血液中的粒细胞数)-(循环后血液中的粒细胞数)}/(循环前血液中的粒细胞数)×100??????式2。
单核细胞吸附率(%)={(循环前血液中的单核细胞数)-(循环后血液液中的单核细胞数)}/(循环前血液中的单核细胞数)×100??????式3。
淋巴细胞吸附率(%)={(循环前血液中的淋巴细胞数)-(循环后血液液中的淋巴细胞数)}/(循环前血液中的淋巴细胞数)×100??????式4。
(实施例2)
将无纺布E剪成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1mL人血液(肝素浓度为30U/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20分钟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算出各血液成分的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3)
将无纺布F剪成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1mL人血液(肝素浓度为30U/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20分钟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算出各血液成分的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4)
将无纺布G剪成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1mL人血液(肝素浓度为30U/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20分钟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算出各血液成分的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5)
将无纺布H剪成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1mL人血液(肝素浓度为30U/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20分钟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算出各血液成分的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6)
将无纺布M剪成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1mL人血液(肝素浓度为30U/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20分钟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算出各血液成分的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7)
将无纺布N剪成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1mL人血液(肝素浓度为30U/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20分钟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算出各血液成分的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8)
将无纺布O剪成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1mL人血液(肝素浓度为30U/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20分钟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算出各血液成分的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9)
将无纺布P剪成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1mL人血液(肝素浓度为30U/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20分钟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算出各血液成分的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0)
将无纺布Q剪成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1mL人血液(肝素浓度为30U/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20分钟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算出各血液成分的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1)
将无纺布C剪成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1mL人血液(肝素浓度为30U/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20分钟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算出各血液成分的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2)
将无纺布I剪成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1mL人血液(肝素浓度为30U/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20分钟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算出各血液成分的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3)
将无纺布J剪成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1mL人血液(肝素浓度为30U/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20分钟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算出各血液成分的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4)
将无纺布K剪成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1mL人血液(肝素浓度为30U/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20分钟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算出各血液成分的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5)
将无纺布L剪成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1mL人血液(肝素浓度为30U/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20分钟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算出各血液成分的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6)
将无纺布R剪成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1mL人血液(肝素浓度为30U/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20分钟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算出各血液成分的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7)
将无纺布S剪成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1mL人血液(肝素浓度为30U/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20分钟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算出各血液成分的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8)
将无纺布T剪成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1mL人血液(肝素浓度为30U/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20分钟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算出各血液成分的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1)
将无纺布D剪成2张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以IL-6和IL-8的浓度均达到500pg/mL的方式制备而成的牛胎儿血清(以下,记为FBS)0.8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1小时后,利用ELISA法分别测定IL-6和IL-8的剩余浓度,利用以下的式5和式6算出IL-6和IL-8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IL-6吸附率(%)={(倒置混合前的IL-6浓度)-(倒置混合后的IL-6浓度)}/(倒置混合前的IL-6浓度)×100??????式5。
IL-8吸附率(%)={(倒置混合前的IL-8浓度)-(倒置混合后的IL-8浓度)}/(倒置混合前的IL-8浓度)×100??????式6。
(实施例12)
将无纺布E剪成2张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以IL-6和IL-8的浓度均达到500pg/mL的方式制备而成的FBS0.8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1小时后,与实施例9同样地算出IL-6和IL-8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3)
将无纺布F剪成2张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以IL-6和IL-8的浓度均达到500pg/mL的方式制备而成的FBS0.8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1小时后,与实施例9同样地算出IL-6和IL-8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4)
将无纺布G剪成2张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以IL-6和IL-8的浓度均达到500pg/mL的方式制备而成的FBS0.8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1小时后,与实施例9同样地算出IL-6和IL-8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5)
将无纺布H剪成2张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以IL-6和IL-8的浓度均达到500pg/mL的方式制备而成的FBS0.8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1小时后,与实施例9同样地算出IL-6和IL-8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6)
将无纺布M剪成2张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以IL-6和IL-8的浓度均达到500pg/mL的方式制备而成的FBS0.8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1小时后,与实施例9同样地算出IL-6和IL-8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7)
将无纺布N剪成2张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以IL-6和IL-8的浓度均达到500pg/mL的方式制备而成的FBS0.8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1小时后,与实施例9同样地算出IL-6和IL-8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8)
将无纺布O剪成2张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以IL-6和IL-8的浓度均达到500pg/mL的方式制备而成的FBS0.8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1小时后,与实施例9同样地算出IL-6和IL-8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9)
将无纺布P剪成2张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以IL-6和IL-8的浓度均达到500pg/mL的方式制备而成的FBS0.8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1小时后,与实施例9同样地算出IL-6和IL-8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20)
将无纺布Q剪成2张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以IL-6和IL-8的浓度均达到500pg/mL的方式制备而成的FBS0.8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1小时后,与实施例9同样地算出IL-6和IL-8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9)
将无纺布C剪成2张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以IL-6和IL-8的浓度均达到500pg/mL的方式制备而成的FBS0.8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1小时后,与实施例9同样地算出IL-6和IL-8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10)
将无纺布I剪成2张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以IL-6和IL-8的浓度均达到500pg/mL的方式制备而成的FBS0.8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1小时后,与实施例9同样地算出IL-6和IL-8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11)
将无纺布J剪成2张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以IL-6和IL-8的浓度均达到500pg/mL的方式制备而成的FBS0.8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1小时后,与实施例9同样地算出IL-6和IL-8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12)
将无纺布K剪成2张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以IL-6和IL-8的浓度均达到500pg/mL的方式制备而成的FBS0.8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1小时后,与实施例9同样地算出IL-6和IL-8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13)
将无纺布L剪成2张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以IL-6和IL-8的浓度均达到500pg/mL的方式制备而成的FBS0.8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1小时后,与实施例9同样地算出IL-6和IL-8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14)
将无纺布R剪成2张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以IL-6和IL-8的浓度均达到500pg/mL的方式制备而成的FBS0.8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1小时后,与实施例9同样地算出IL-6和IL-8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15)
将无纺布S剪成2张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以IL-6和IL-8的浓度均达到500pg/mL的方式制备而成的FBS0.8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1小时后,与实施例9同样地算出IL-6和IL-8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16)
将无纺布T剪成2张直径8mm的圆板状,放入聚丙烯制的容器中。向该容器中添加以IL-6和IL-8的浓度均达到500pg/mL的方式制备而成的FBS0.8mL,在37℃的恒温箱内倒置混合1小时后,与实施例9同样地算出IL-6和IL-8吸附率。结果示于表2。
[表2]
从表2的结果可以明确:在水不溶性载体的表面导入了具有甲硅烷基的官能团的本发明血液成分吸附载体,与水不溶性载体的表面的官能团不具有甲硅烷基的载体相比,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吸附率高,且IL-6和IL-8吸附率也高。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作医疗领域的血液成分吸附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