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给药雾化装置.pdf

上传人:le****a 文档编号:8530020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90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20346549.1

申请日:

20140625

公开号:

CN203943992U

公开日:

20141119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M16/10,A61M11/00

主分类号:

A61M16/10,A61M11/00

申请人:

杭州市中医院

发明人:

赖美红

地址: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体育场路453号

优先权:

CN201420346549U

专利代理机构: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王梨华;陈丽霞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公开了一种医用给药雾化装置,包括壳体(1),出气管(2),进气管(3)和储药雾化腔(4),储药雾化腔(4)的底面为圆锥面(5),进气管(3)沿着圆锥面(5)的轴向,进气管(3)顶端设有气流喷嘴(6),气流喷嘴(6)的内径小于进气管(3)的内径,出气管(2)底端连有垂直于圆锥面(5)的挡片(7),挡片(7)与气流喷嘴(6)之间的距离为0.5~15mm,出气管(2)底端设有气流通孔(8),储药雾化腔(4)侧壁上连有加药管(9),加药管(9)一端与储药雾化腔(4)相连,末端设有注射器连接头(10)。本实用新型加药过程不会导致雾化治疗中段,雾化效果好,医护人员劳动强度低。

权利要求书

1.医用给药雾化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顶部设有出气管(2),壳体(1)底部设有进气管(3),出气管(2)和进气管(3)之间设有储药雾化腔(4),其特征在于:储药雾化腔(4)的底面向储药雾化腔(4)的腔体内部凹陷形成圆锥面(5),进气管(3)沿着圆锥面(5)的轴向,进气管(3)顶端连有与进气管(3)同轴的气流喷嘴(6),气流喷嘴(6)与圆锥面(5)顶端相连,气流喷嘴(6)的内径小于进气管(3)的内径,出气管(2)底部伸入至储药雾化腔(4)的腔体内,出气管(2)底端连有垂直于圆锥面(5)的挡片(7),挡片(7)与气流喷嘴(6)之间的距离为0.5~15mm,出气管(2)底端设有气流通孔(8),储药雾化腔(4)侧壁上连有加药管(9),加药管(9)一端与储药雾化腔(4)相连,加药管(9)末端设有注射器连接头(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给药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注射器连接头(10)末端连有针头帽(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给药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注射器连接头(10)末端依次连有输液软管(12)和药液包(13),输液软管(12)外套接有液量调节装置(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给药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储药雾化腔(4)的腔体内还设有扰流片(15),扰流片(15)为与圆锥面(5)形状相适应的圆锥形片,扰流片(15)顶端连有与扰流片(15)同轴的圆柱状喷嘴帽(16),喷嘴帽(16)顶端设有气流孔(17),气流孔(17)的孔径与气流喷嘴(6)的内径之比为1:0.8~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医用给药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扰流片(15)内壁设有支撑脊(18)。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了一种医用给药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医用给药雾化装置是治疗各种上下呼吸系统疾病的辅助装置。雾化吸入治 疗是呼吸系统疾病一种有效治疗方法,采用雾化装置将药液雾化成微小颗粒, 通过呼吸吸入的方式进入呼吸道和肺部,从而达到无痛、迅速、有效治疗的目 的。此外,医用给药雾化装置也常用于胸腹部手术后、气管切开、张口呼吸等 病人的持续氧气雾化吸入,以湿化痰液,有利于痰液排出,保持气道通畅。

现有的医用给药雾化装置由于考虑到雾化效果、使用方便性等因素,药杯 体积一般不超过6mL,而如果持续雾化治疗药量一般为8~12mL/h,因此,护士 必须每半小时至一小时向药杯中加药。现有的医用给药雾化装置向药杯加药需 要打开药杯后加入药物,一方面导致病人的治疗中断,对危重病人极其危险, 另一方面由于加药间隔时间短,极大的增加了护理工作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给药雾化装置向药杯中加药需要打开药杯后加 入药物,导致病人的治疗中断,且极大的增加了护理工作量等缺点,提供了一 种能够方便加药的医用给药雾化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医用给药雾化装置,包括壳体,壳体顶部设有出气管,壳体底部设有进气 管,出气管和进气管之间设有储药雾化腔,储药雾化腔的底面向储药雾化腔的 腔体内部凹陷形成圆锥面,进气管沿着圆锥面的轴向,进气管顶端连有与进气 管同轴的气流喷嘴,气流喷嘴与圆锥面顶端相连,气流喷嘴的内径小于进气管 的内径,出气管底部伸入至储药雾化腔的腔体内,出气管底端连有垂直于圆锥 面的挡片,挡片与气流喷嘴之间的距离为0.5~15mm,出气管底端设有气流通孔, 储药雾化腔侧壁上连有加药管,加药管一端与储药雾化腔相连,加药管末端设 有注射器连接头。气流自气瓶经减压处理后流入到进气管,后经进气管流入至 气流喷嘴,由于气流喷嘴的内径小于进气管的内径,顺着气流流动方向管体内 径减小,流速增大,流出气流喷嘴后,高速气流携带液态药物撞击挡片,液态 药物被打碎成微小颗粒,均匀分散在气态流体中,形成雾化状态,后通过气流 通孔流经出气管,到达病灶部位,起到治疗作用。由于储药雾化腔侧壁上连有 加药管,加药过程不需要打开储药雾化腔,不会导致病人的治疗中断,降低了 危重病人的危险。

作为优选,注射器连接头末端连有针头帽。加药间隙采用针头帽盖住针头, 减少有害微生物或杂质进入储药雾化腔,降低风险,提高疗效。

作为优选,注射器连接头末端依次连有输液软管和药液包,输液软管外套 接有液量调节装置。储药雾化腔通过输液管与悬挂于高处的药液包相连,并通 过流量调节装置调节输液软管的流速,能够较好的控制储药雾化腔内液体体积, 使储药雾化腔内剩余液体达到平衡状态,不需要护士频繁加药,降低了护理劳 动强度;同时,由于储药雾化腔内药液量能保持稳定,雾化效果更好,病人的 治疗效果也更有保障。

作为优选,储药雾化腔的腔体内还设有扰流片,扰流片为与圆锥面形状相 适应的圆锥形片,扰流片顶端连有与扰流片同轴的圆柱状喷嘴帽,喷嘴帽顶端 设有气流孔,气流孔的孔径与气流喷嘴的内径之比为1:0.8~1.2。扰流片的设置 能更好的保障雾化效果,使药液能充分打散成微粒,药液微粒与病灶接触面积 更大,有利于药物更好的发挥效果。

作为优选,扰流片内壁设有支撑脊。支撑脊的设置能使扰流片与圆锥面之 间有一定间隙,气体能通过此间隙与药液充分接触,将药物携带至病灶,有利 于提高疗效。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装置精巧,雾化效果好,适用于普 通病患或危重病患的雾化治疗,更适用于胸腹部手术后、气管切开、张口呼吸 等病人的持续氧气雾化吸入,以湿化痰液,有利于痰液排出,保持气道通畅。; 采用加药管、输液软管、药液包和液量调节装置相组合,能够精确调整储药雾 化腔内药液体积,使储药雾化腔内保持一定体积的药液,又不至于因储存药液 过多或过少而影响雾化效果,极大的提高了雾化治疗效果,大大的降低了医护 人员工作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使用状态图。

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壳体、2—出气管、3—进气 管、4—储药雾化腔、5—圆锥面、6—气流喷嘴、7—挡片、8—气流通孔、9— 加药管、10—注射器连接头、11—针头帽、12—输液软管、13—药液包、14— 液量调节装置、15—扰流片、16—喷嘴帽、17—气流孔、18—支撑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医用给药雾化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壳体1,壳体1顶部设有出气 管2,壳体1底部设有进气管3,出气管2和进气管3之间设有储药雾化腔4,, 储药雾化腔4的底面向储药雾化腔4的腔体内部凹陷形成圆锥面5,进气管3沿 着圆锥面5的轴向,进气管3顶端连有与进气管3同轴的气流喷嘴6,气流喷嘴 6与圆锥面5顶点相连,气流喷嘴6的内径小于进气管3的内径,出气管2伸入 至储药雾化腔4的腔体内,出气管2底端连有垂直于圆锥面5的挡片7,挡片7 与气流喷嘴6之间的距离为5mm,出气管2底端设有气流通孔8,储药雾化腔4 侧壁上连有加药管9,加药管9一端与储药雾化腔4相连,加药管9末端设有注 射器连接头10。

注射器连接头10末端依次连有输液软管12和药液包13,输液软管12外套 接有液量调节装置14。

储药雾化腔4的腔体内还设有扰流片15,扰流片15为与圆锥面5形状相适 应的圆锥形片,扰流片15顶端连有与扰流片15同轴的圆柱状喷嘴帽16,喷嘴 帽16顶端设有气流孔17,气流孔17的孔径与气流喷嘴6的内径之比为1:1,扰 流片15内壁设有支撑脊18。

气流自气瓶经减压处理后流入到进气管3,后经进气管3流入至气流喷嘴6, 由于气流喷嘴6的内径小于进气管3的内径,顺着气流流动方向管体内径不断 减小,流速增大,流出气流喷嘴6后,高速气流携带液态药物撞击挡片7,液态 药物被打碎成微小颗粒,均匀分散在气态流体中,形成雾化状态,后通过气流 通孔8流经出气管2,流至病灶部位,起到治疗作用。由于储药雾化腔4侧壁上 连有加药管9,加药过程不需要打开储药雾化腔4,不会导致病人的治疗中断, 降低了危重病人的危险。另一方面,通过输液软管12连接悬挂于高处的药液包 13和储药雾化腔4,并通过流量调节装置14调节输液软管12的流速,能够较 好的控制储药雾化腔4内液体体积,使储药雾化腔4内剩余液体达到平衡状态, 不需要护士频繁加药,降低了护理劳动强度;同时,由于储药雾化腔4内药液 量能保持稳定,雾化效果更好,病人的治疗效果也更有保障。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注射器连接头10末端连有针头 帽11,加药时,打开针头帽11,将盛有药液的注射器套接在注射器连接头10 上,由注射器将药液推入储药雾化腔4内。

实施例3

实施例3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挡片7与气流喷嘴6之间的距 离为15mm,气流孔17的孔径与气流喷嘴6的内径之比为1:1.2。

实施例4

实施例4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挡片7与气流喷嘴6之间的距 离为0.5mm,气流孔17的孔径与气流喷嘴6的内径之比为1:0.8。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 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医用给药雾化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医用给药雾化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医用给药雾化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用给药雾化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用给药雾化装置.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943992 U (45)授权公告日 2014.11.19 CN 203943992 U (21)申请号 201420346549.1 (22)申请日 2014.06.25 A61M 16/10(2006.01) A61M 11/00(2006.01) (73)专利权人 杭州市中医院 地址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体育场路 453 号 (72)发明人 赖美红 (74)专利代理机构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代理人 王梨华 陈丽霞 (54) 实用新型名称 医用给药雾化装置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 公开了一种 医用给药雾化装置, 。

2、包括壳体 (1), 出气管 (2), 进 气管 (3) 和储药雾化腔 (4), 储药雾化腔 (4) 的底 面为圆锥面 (5), 进气管 (3) 沿着圆锥面 (5) 的轴 向, 进气管 (3) 顶端设有气流喷嘴 (6), 气流喷嘴 (6) 的内径小于进气管 (3) 的内径, 出气管 (2) 底 端连有垂直于圆锥面 (5) 的挡片 (7), 挡片 (7) 与 气流喷嘴 (6) 之间的距离为 0.5 15mm, 出气管 (2) 底端设有气流通孔 (8), 储药雾化腔 (4) 侧壁 上连有加药管(9), 加药管(9)一端与储药雾化腔 (4)相连, 末端设有注射器连接头(10)。 本实用新 型加药过程不。

3、会导致雾化治疗中段, 雾化效果好, 医护人员劳动强度低。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3943992 U CN 203943992 U 1/1 页 2 1. 医用给药雾化装置, 包括壳体 (1), 壳体 (1) 顶部设有出气管 (2), 壳体 (1) 底部设 有进气管 (3), 出气管 (2) 和进气管 (3) 之间设有储药雾化腔 (4), 其特征在于 : 储药雾化 腔 (4) 的底面向储药雾化腔 (4) 的腔体内部凹陷形。

4、成圆锥面 (5), 进气管 (3) 沿着圆锥面 (5) 的轴向, 进气管 (3) 顶端连有与进气管 (3) 同轴的气流喷嘴 (6), 气流喷嘴 (6) 与圆锥 面 (5) 顶端相连, 气流喷嘴 (6) 的内径小于进气管 (3) 的内径, 出气管 (2) 底部伸入至储药 雾化腔 (4) 的腔体内, 出气管 (2) 底端连有垂直于圆锥面 (5) 的挡片 (7), 挡片 (7) 与气流 喷嘴 (6) 之间的距离为 0.5 15mm, 出气管 (2) 底端设有气流通孔 (8), 储药雾化腔 (4) 侧 壁上连有加药管 (9), 加药管 (9) 一端与储药雾化腔 (4) 相连, 加药管 (9) 末端设有。

5、注射器 连接头 (10)。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医用给药雾化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注射器连接头 (10) 末端连 有针头帽 (11)。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医用给药雾化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注射器连接头 (10) 末端依 次连有输液软管 (12) 和药液包 (13), 输液软管 (12) 外套接有液量调节装置 (14)。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医用给药雾化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储药雾化腔 (4) 的腔体内 还设有扰流片(15), 扰流片(15)为与圆锥面(5)形状相适应的圆锥形片, 扰流片(15)顶端 连有与扰流片 (15) 同轴的圆柱状喷嘴帽 (16), 喷。

6、嘴帽 (16) 顶端设有气流孔 (17), 气流孔 (17) 的孔径与气流喷嘴 (6) 的内径之比为 1:0.8 1.2。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医用给药雾化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扰流片 (15) 内壁设有支撑 脊 (18)。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943992 U 2 1/3 页 3 医用给药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了一种医用给药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医用给药雾化装置是治疗各种上下呼吸系统疾病的辅助装置。 雾化吸入治疗是呼 吸系统疾病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采用雾化装置将药液雾化成微小颗粒, 通过呼吸吸入的方 式进入呼吸道。

7、和肺部, 从而达到无痛、 迅速、 有效治疗的目的。 此外, 医用给药雾化装置也常 用于胸腹部手术后、 气管切开、 张口呼吸等病人的持续氧气雾化吸入, 以湿化痰液, 有利于 痰液排出, 保持气道通畅。 0003 现有的医用给药雾化装置由于考虑到雾化效果、 使用方便性等因素, 药杯体积一 般不超过 6mL, 而如果持续雾化治疗药量一般为 8 12mL/h, 因此, 护士必须每半小时至一 小时向药杯中加药。现有的医用给药雾化装置向药杯加药需要打开药杯后加入药物, 一方 面导致病人的治疗中断, 对危重病人极其危险, 另一方面由于加药间隔时间短, 极大的增加 了护理工作量。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

8、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给药雾化装置向药杯中加药需要打开药杯后加入药 物, 导致病人的治疗中断, 且极大的增加了护理工作量等缺点, 提供了一种能够方便加药的 医用给药雾化装置。 0005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 0006 医用给药雾化装置, 包括壳体, 壳体顶部设有出气管, 壳体底部设有进气管, 出气 管和进气管之间设有储药雾化腔, 储药雾化腔的底面向储药雾化腔的腔体内部凹陷形成圆 锥面, 进气管沿着圆锥面的轴向, 进气管顶端连有与进气管同轴的气流喷嘴, 气流喷嘴与圆 锥面顶端相连, 气流喷嘴的内径小于进气管的内径, 出气管底部伸入至储药雾化腔的腔体 内, 。

9、出气管底端连有垂直于圆锥面的挡片, 挡片与气流喷嘴之间的距离为 0.5 15mm, 出气 管底端设有气流通孔, 储药雾化腔侧壁上连有加药管, 加药管一端与储药雾化腔相连, 加药 管末端设有注射器连接头。气流自气瓶经减压处理后流入到进气管, 后经进气管流入至气 流喷嘴, 由于气流喷嘴的内径小于进气管的内径, 顺着气流流动方向管体内径减小, 流速增 大, 流出气流喷嘴后, 高速气流携带液态药物撞击挡片, 液态药物被打碎成微小颗粒, 均匀 分散在气态流体中, 形成雾化状态, 后通过气流通孔流经出气管, 到达病灶部位, 起到治疗 作用。 由于储药雾化腔侧壁上连有加药管, 加药过程不需要打开储药雾化腔,。

10、 不会导致病人 的治疗中断, 降低了危重病人的危险。 0007 作为优选, 注射器连接头末端连有针头帽。 加药间隙采用针头帽盖住针头, 减少有 害微生物或杂质进入储药雾化腔, 降低风险, 提高疗效。 0008 作为优选, 注射器连接头末端依次连有输液软管和药液包, 输液软管外套接有液 量调节装置。储药雾化腔通过输液管与悬挂于高处的药液包相连, 并通过流量调节装置调 说 明 书 CN 203943992 U 3 2/3 页 4 节输液软管的流速, 能够较好的控制储药雾化腔内液体体积, 使储药雾化腔内剩余液体达 到平衡状态, 不需要护士频繁加药, 降低了护理劳动强度 ; 同时, 由于储药雾化腔内药。

11、液量 能保持稳定, 雾化效果更好, 病人的治疗效果也更有保障。 0009 作为优选, 储药雾化腔的腔体内还设有扰流片, 扰流片为与圆锥面形状相适应的 圆锥形片, 扰流片顶端连有与扰流片同轴的圆柱状喷嘴帽, 喷嘴帽顶端设有气流孔, 气流孔 的孔径与气流喷嘴的内径之比为1:0.81.2。 扰流片的设置能更好的保障雾化效果, 使药 液能充分打散成微粒, 药液微粒与病灶接触面积更大, 有利于药物更好的发挥效果。 0010 作为优选, 扰流片内壁设有支撑脊。支撑脊的设置能使扰流片与圆锥面之间有一 定间隙, 气体能通过此间隙与药液充分接触, 将药物携带至病灶, 有利于提高疗效。 0011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

12、用了以上技术方案, 装置精巧, 雾化效果好, 适用于普通病患或 危重病患的雾化治疗, 更适用于胸腹部手术后、 气管切开、 张口呼吸等病人的持续氧气雾化 吸入, 以湿化痰液, 有利于痰液排出, 保持气道通畅。 ; 采用加药管、 输液软管、 药液包和液量 调节装置相组合, 能够精确调整储药雾化腔内药液体积, 使储药雾化腔内保持一定体积的 药液, 又不至于因储存药液过多或过少而影响雾化效果, 极大的提高了雾化治疗效果, 大大 的降低了医护人员工作量。 附图说明 0012 图 1 是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3 图 2 是图 1 的使用状态图。 0014 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

13、 : 1壳体、 2出气管、 3进气管、 4 储药雾化腔、 5圆锥面、 6气流喷嘴、 7挡片、 8气流通孔、 9加药管、 10注射器连接 头、 11针头帽、 12输液软管、 13药液包、 14液量调节装置、 15扰流片、 16喷嘴帽、 17气流孔、 18支撑脊。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6 实施例 1 0017 医用给药雾化装置, 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包括壳体 1, 壳体 1 顶部设有出气管 2, 壳 体 1 底部设有进气管 3, 出气管 2 和进气管 3 之间设有储药雾化腔 4, , 储药雾化腔 4 的底 面向储药雾化腔 4 的。

14、腔体内部凹陷形成圆锥面 5, 进气管 3 沿着圆锥面 5 的轴向, 进气管 3 顶端连有与进气管 3 同轴的气流喷嘴 6, 气流喷嘴 6 与圆锥面 5 顶点相连, 气流喷嘴 6 的内 径小于进气管 3 的内径, 出气管 2 伸入至储药雾化腔 4 的腔体内, 出气管 2 底端连有垂直于 圆锥面 5 的挡片 7, 挡片 7 与气流喷嘴 6 之间的距离为 5mm, 出气管 2 底端设有气流通孔 8, 储药雾化腔 4 侧壁上连有加药管 9, 加药管 9 一端与储药雾化腔 4 相连, 加药管 9 末端设有 注射器连接头 10。 0018 注射器连接头10末端依次连有输液软管12和药液包13, 输液软管1。

15、2外套接有液 量调节装置 14。 0019 储药雾化腔4的腔体内还设有扰流片15, 扰流片15为与圆锥面5形状相适应的圆 锥形片, 扰流片 15 顶端连有与扰流片 15 同轴的圆柱状喷嘴帽 16, 喷嘴帽 16 顶端设有气流 说 明 书 CN 203943992 U 4 3/3 页 5 孔 17, 气流孔 17 的孔径与气流喷嘴 6 的内径之比为 1:1, 扰流片 15 内壁设有支撑脊 18。 0020 气流自气瓶经减压处理后流入到进气管 3, 后经进气管 3 流入至气流喷嘴 6, 由于 气流喷嘴 6 的内径小于进气管 3 的内径, 顺着气流流动方向管体内径不断减小, 流速增大, 流出气流喷嘴。

16、 6 后, 高速气流携带液态药物撞击挡片 7, 液态药物被打碎成微小颗粒, 均匀 分散在气态流体中, 形成雾化状态, 后通过气流通孔 8 流经出气管 2, 流至病灶部位, 起到治 疗作用。 由于储药雾化腔4侧壁上连有加药管9, 加药过程不需要打开储药雾化腔4, 不会导 致病人的治疗中断, 降低了危重病人的危险。另一方面, 通过输液软管 12 连接悬挂于高处 的药液包13和储药雾化腔4, 并通过流量调节装置14调节输液软管12的流速, 能够较好的 控制储药雾化腔4内液体体积, 使储药雾化腔4内剩余液体达到平衡状态, 不需要护士频繁 加药, 降低了护理劳动强度 ; 同时, 由于储药雾化腔 4 内药。

17、液量能保持稳定, 雾化效果更好, 病人的治疗效果也更有保障。 0021 实施例 2 002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 注射器连接头10末端连有针头帽11, 加 药时, 打开针头帽 11, 将盛有药液的注射器套接在注射器连接头 10 上, 由注射器将药液推 入储药雾化腔 4 内。 0023 实施例 3 0024 实施例3与实施例1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 挡片7与气流喷嘴6之间的距离为15mm, 气流孔 17 的孔径与气流喷嘴 6 的内径之比为 1:1.2。 0025 实施例 4 0026 实施例 4 与实施例 1 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 挡片 7 与气流喷嘴 6 之间的距离为 0.5mm, 气流孔 17 的孔径与气流喷嘴 6 的内径之比为 1:0.8。 0027 总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 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 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 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说 明 书 CN 203943992 U 5 1/2 页 6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943992 U 6 2/2 页 7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943992 U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