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除菌装置.pdf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8490110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PDF 页数:48 大小:2.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10167908.1

申请日:

20071026

公开号:

CN101172163A

公开日:

20080507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L2/18,A61L9/00

主分类号:

A61L2/18,A61L9/00

申请人: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内田阳一,薄井宏明,小仓信博,荒川彻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293505/06,293610/06,293452/06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陶凤波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除菌装置,其生成电解水并浸润气液接触部件,通过送风风扇将空气送到所述气液接触部件,由此对空气进行除菌,其特征在于,在框体内具备排出所述电解水的排水管、和接受并贮留从所述排水管排出的电解水的排水容器,所述排水容器具有纵长的容器主体,可从所述框体的前面取出、放入。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空气除菌装置,其生成电解水并浸润气液接触部件,通过送风风扇将空气送向所述气液接触部件,由此对该空气进行除菌,其特征在于,在框体内具备排出所述电解水的排水管、和接受并贮留从所述排水管排出的电解水的排水容器,所述排水容器具有纵长的容器主体,可从所述框体的前面取出、放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除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容器具备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容器主体上的把持部,在其转动范围内,所述把持部至少能够移动到向所述容器主体的前方突出的位置和向所述容器主体的上方突出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除菌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器主体上安装盖,该盖具有可排出所述容器主体内的水的排水口,所述把持部具备闭塞部,该闭塞部在所述把持部位于其转动范围的一端的状态下、堵住所述排水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除菌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上形成有接受从所述排水管流下的水并将其导向所述容器主体内的排水承受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除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对应所述容器主体内的水位而位移的位移部件、和检测所述位移部件的位移的检测机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除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部件具备:浮在所述容器主体内的水中的浮动部、与该浮动部成为一体进行位移的磁体部,所述检测机构检测所述磁体部向所述盖的接近,在由所述检测机构检测到所述磁体部的接近的情况下,引导所述容器主体内的水排出。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除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自将电解水向所述气液接触部件循环供给的电解水循环部分支而排出电解水。 8.一种空气除菌装置,其具备立设在框体内的气液接触部件、生成向该气液接触部件供给的电解水的电解水生成单元、将空气向所述气液接触部件送风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体内形成将从所述送风风扇吹出的空气导向所述气液接触部件的风路,在该风路中配置有抑制所述气液接触部件距所述送风风扇远侧的通风量的抑制部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除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路将从配置在所述气液接触部件下方的所述送风风扇向上方吹出的空气导向该气液接触部件,所述抑制部件抑制所述风路中的所述气液接触部件的上部的通风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除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抑制部件配置在所述风路中、与所述气液接触部件上部相对的位置。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除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抑制部件具备配置在与所述气液接触部件的上端部相对的位置的第一分流板、配置在该第一分流板下方的第二分流板,这些第一分流板以及第二的分流板分别朝向所述气液接触部件、向下方倾斜配置。 12.一种空气除菌装置,其利用电解水对空气进行除菌,其特征在于,具备:框体,其具备空气的吸入口以及排出口;送风机,其在框体内形成从所述吸入口朝向所述排出口的空气的送风路径;空气除菌部,其配置在所述送风路径上,使电解水接触经由所述送风路径供给的空气而对空气进行除菌;电解水生成部,其至少具有一对电极,通过电解规定的水而生成所述电解水;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电极间的通电状态,在所述控制部设置用于改变操作所述电极间的通电状态的操作机构,使该操作机构从在收纳所述控制部的配电箱上设有的孔露出所述配电箱的外侧。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除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机构通过旋转操作,能够将所述电极间的通电状态阶段性地改变成预先设定的多个阶段的通电状态。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除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具备可自如拆卸的外装面板,所述配电箱配置在所述框体内,使得在拆下所述外装面板时,所述操作机构露出外部。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除菌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配电箱设置向配电箱外部突出的遮檐部,在该遮檐部的下方设置所述操作机构。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除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机构是改变向所述电极供给的电量而进行操作的机构。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除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机构是改变所述电极间的通电时间而进行操作的机构。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除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机构是改变在所述电极间流动的电流值而进行操作的机构。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除菌装置,其能够除去细菌、病毒、真菌等空中浮 游微生物(以下,简称“病毒等”)。

背景技术

目前,提出有一种除菌装置,其能够通过电解自来水而生成电解水并利 用该电解水来实现对空气中浮游的病毒等的去除(例如,特开2002-181358 号公报)。该除菌装置中,将电解水向由无织造布构成的加湿构件供给,在加 湿构件上使空气中的病毒等与电解水接触,将病毒等灭活,由此对空气进行 除菌。

在上述现有的除菌装置等中,供给到加湿构件的电解水有时被直接排出 去,有时也考虑将其循环利用。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均优选在适当的时刻将 电解水排出。这是由于,通过将溶解有空气中的臭气成分等的水更换成新水, 能够保持高的除菌能力等。考虑到上述目前的除菌装置等长时间高频率地使 用,故希望用于排出电解水的用户的操作简单且便利。

在该种除菌装置中还存在如下问题:向加湿构件送给的送风(通风)量 的分布不均匀,不能够充分发挥除菌能力;由于自来水的水质因地域的不同 而不同,因此生成的电解水中含有的活性氧种的浓度会不同,在电解时不能 够得到包含规定浓度的活性氧种的电解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电解水的空气除菌装置,其能够便利地 排出电解水。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电解水的空气除菌装置,通过使 向加湿构件(气液接触部件)送风的送风量的分布均匀而可提高除菌能力。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电解水的空气除菌装置,其能够根 据水质适当改变电解时的通电状态。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除菌装置,其生成电解水并浸 润气液接触部件,通过送风风扇将空气送向所述气液接触部件,由此对该空 气进行除菌,其特征在于,在框体内具备排出所述电解水的排水管、和接受 并贮留从所述排水管排出的电解水的排水容器,所述排水容器具有纵长的容 器主体,可从所述框体的前面取出、放入。

根据该构成,能够将浸润气液接触部件的电解水从排水管排出到排水容 器,该排水容器具有纵长的容器主体,可从框体的前面取出、放入,故而能 够容易地取出排水容器。因此,能够简单地将滞留在排水容器中的水倒掉。 另外,由于排水容器的容器主体纵长,所以能够容易地设置在框体内部的间 隙中。由此,能够实现一种空气除菌装置,其不影响设计自由度,将排水容 器配置在容易从框体的前面取出的位置,并且容易进行排水作业。

本发明中,所述排水容器具备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容器主体上的把持部, 在其转动范围内,所述把持部至少能够移动到向所述容器主体的前方突出的 位置和向所述容器主体的上方突出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排水容器的把持部可移动到向容器主体前方突出的位置和 向容器主体上方突出的位置,因此,如果在排水容器收纳在框体内的状态下 使把持部向容器主体的前方突出,就能够更加简单地进行握持该把持部将排 水容器从框体前面拉出等的取出、放入操作,且能够抑制框体内部的收纳高 度。另外,在将排水容器从框体取出后的状态下,若使把持部移动到向上方 突出的位置,则能够手持该把持部来操作排水容器,从而操作更容易。因此, 不影响排水容器在框体内的收纳而能够实现操作简单的构成。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所述容器主体安装盖,其具有可将所述容器主体 内的水排出的排水口,所述把持部具有闭塞部,该闭塞部在所述把持部位于 其转动范围的一端位置的状态下、将上述排水口堵住。

根据该构成,在排水容器中安装具有排水口的盖,该排水口通过水容器 的把持部所具有的闭塞部而被堵住,因此,通过例如收纳于框体的状态等不 排出水的状态下堵住排水口,从而防止水从排水容器流出,并根据需要使把 持部转动,由此,水能够从排水容器排出。由此,能够不影响排水的作业的 便利性而可靠地防止不想排的水从排水容器流出。

在本发明中,其构成也可以为:在所述盖上形成有接受从所述排水管流 下的水并将其导向所述容器主体内的排水承受件。

根据该构成,由于在盖上形成将来自排水管的水导向容器主体内的排水 承受件,故不用增加部件,就能够防止水在框体内的泄漏以及飞溅。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构成也可以为:还具有根据所述容器主体内的水 位进行位移的位移部件、和检测所述位移部件的位移的检测机构。

根据该构成,由于能够检测容器主体内的水位,故能够可靠地防止水从 排水容器溢出。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构成也可以为:所述位移部件具备浮在所述容器 主体内的水中的浮动部、与该浮动部成为一体进行位移的磁体部,所述检测 机构检测所述磁体部向所述盖的接近,在通过所述检测机构检测到所述磁体 部接近的情况下,引导所述容器主体内的水的排出。

根据该构成,利用故障发生率极低的简单构成,能够可靠地检测容器主 体内的水位上升到了规定高度以上,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水从排水容器溢 出。而且,在检测到容器主体内的水位上升的情况下,对用户引导水的排出, 因此用户不用关注排水容器的水位就能够使用空气除菌装置,且能够大幅度 减轻管理的负担。

在本发明中,其构成也可以为:所述排水管自将电解水向所述气液接触 部件循环供给的电解水循环部分支而排出电解水。

该情况下,在使电解水循环使用的空气除菌装置中,不仅能够通过适当 排出电解水而替换成新水来维持高的除菌效果,而且,倒掉该电解水的作业 极其简单。因此,不增加用户的负担就能够实现可维持高的除菌效果的空气 除菌装置。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除菌装置,其具备立设在框体内的气液接触 部件、生成向该气液接触部件供给的电解水的电解水生成单元、将空气向所 述气液接触部件送风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体内形成将从所述 送风风扇吹出的空气导向所述气液接触部件的风路,在该风路中配置有抑制 所述气液接触部件距所述送风风扇远侧的通风量的抑制部件。

根据该构成,由于通过配置在风路中的抑制部件抑制气液接触部件距送 风风扇远侧的通风量,故该气液接触部件距送风风扇近侧的通风量相对地增 加,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气液接触部件的通风量的不均匀。因此,能够大致 均匀地将空气吹到气液接触部件上,故能够充分发挥该气液接触部件的除菌 能力。

该情况下,其构成也可以为:所述风路将从配置在所述气液接触部件下 方的所述送风风扇向上方吹出来的空气导向该气液接触部件,所述抑制部件 抑制所述风路中的所述气液接触部件上部的通风量。根据该构成,通过抑制 部件抑制气液接触部件上部的通风量,由此,该气液接触部件下部的通风量 相对增加,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气液接触部件的通风量的不均匀。所以,能 够大致均匀地将空气吹到气液接触部件上,故能够充分发挥该气液接触部件 的除菌能力。

在该种情况下,其构成也可以为:所述抑制部件配置在所述风路的与所 述气液接触部件的上部相对的位置。根据该构成,通过抑制气液接触部件上 部的通风量,该气液接触部件下部的通风量相对地增加,其结果是,能够抑 制气液接触部件的通风量的不均匀。

另外,所述抑制部件也可以是如下构成:具备配置在与所述气液接触部 件的上端部相对的位置的第一分流板、和配置在该第一分流板下方的第二分 流板,这些第一以及第二的分流板分别朝向所述气液接触部件向下方倾斜而 配置。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本发明的空气除菌装置,其具备:框体,其 具备空气的吸入口以及排出口;送风机,其在框体内形成从所述吸入口朝向 所述排出口的空气的送风路径;空气除菌部,其配置在所述送风路径上,使 电解水接触经由所述送风路径供给的空气而对空气进行除菌;电解水生成部, 其至少具有一对电极,通过电解规定的水而生成所述电解水;控制部,其控 制所述电极间的通电状态。在所述控制部设置用于改变操作所述电极间的通 电状态的操作机构,该操作机构从在收纳所述控制部的配电箱上设置的孔露 出所述配电箱的外侧。

根据该构成,在框体内形成通过送风机从吸入口朝向排出口的送风路径。 配置于送风路径上的空气除菌装置,通过电解水对由送风路径供给的空气进 行除菌。电解水生成部至少具有一对电极,对规定的水进行电解而生成电解 水。通过控制部能够控制该电解水生成部所具有的电极间的通电状态。用于 改变操作此时的通电状态的操作机构设于控制部。操作机构从在收纳控制部 的配电箱设置的孔在配电箱的外侧露出,因此,不打开配电箱就能够简单改 变电解时的通电状态。另外,由于配电箱配置在框体内,所以,能够防止用 户等无意中对电极间的通电状态进行改变操作。

在上述构成的空气除菌装置中,所述操作机构优选通过旋转操作,可将 所述电极间的通电状态阶段性地改变成预先设定的多个阶段的通电状态。

根据该构成,通过旋转操作,用户等能够简单地阶段性改变成预先设定 的多个阶段的通电状态。

另外,在上述构成的空气除菌装置中,所述框体优选具备可自如拆卸的 外装面板,所述配电箱配置在所述框体内,使得在拆下所述外装面板时,所 述操作机构在外部露出。

根据该构成,由于当拆下外装面板时,配电箱配置在所述框体内以使所 述操作机构在外部露出,故能够通过拆下外装面板而简单地操作操作机构, 从而改变操作电极间的通电状态。另外,通过安装外装面板,能够防止操作 机构露出框体的外部,能够防止用户等无意间改变电极间的通电状态。

另外,上述构成的空气除菌装置中,优选在上述配电箱设置向配电箱外 部突出的遮檐部,在该遮檐部的下方设置所述操作机构。

根据该构成,在上述配电箱设置向配电箱的外部突出的遮檐部,在其下 方设有操作机构。由于操作机构从设于配电箱的孔露出到配电箱的外侧而配 置,所以,通过遮檐部能够防止水等侵入该孔内部。

另外,在上述构成的空气除菌装置中,优选所述操作机构是改变向所述 电极供给的电量而进行操作的机构。

还有,所述操作机构也可以是改变所述电极间的通电时间而进行操作的 机构。

而且,所述操作机构也可以是改变在所述电极间流动的电流值而进行操 作的机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除菌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空气除菌装置内部构成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气液接触部件和电解水生成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空气除菌装置内部构成的右侧剖面图;

图5是表示由送风风扇送风来的空气流动的空间的正面侧剖面图;

图6是表示构成在气液接触部件的前后形成的空间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说明电解水供给状态的图,图8A是表示空气除菌装置的构成的示 意图,图8B是详细表示电解容器的构成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拆装上侧前面面板以及下侧前面面板的机构的图;

图10是表示排水容器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排水容器的构成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排水容器的构成的立体图、图12A表示从框体取出的排水容 器、图12B表示手持排水容器的状态;

图13是从排水容器倒掉水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空气除菌装置的内部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15是用于说明空气除菌装置中的电解水的循环路径的图;

图16A是表示在空气除菌装置的框体内具备的配电箱的外观构成例的立 体图、图16B是表示内部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17是用虚线表示配电箱的框体内的配置的正面图;

图18A是用于说明设于配电箱的遮檐部的立体图、图18B是其侧面图;

图19A~C是用于说明配电箱的操作机构的构成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除菌装置1的外观立体图。如图1 所示,空气除菌装置1具有纵长(例如,大致矩形体形状)地形成的箱形框 体11,例如,立式设置。在框体11中,在该框体11两侧面的下部形成有用 于将空气吸入到该框体11内的吸入口12,在该吸入口12设有例如将多个长 条的叶片在水平方向上平行配置的吸入格栅12A。另外,在框体11的前面的 下端部形成有吸入口15。

另外,在框体11的上面形成排出口13,在该排出口13设有用于使排出 空气的方向变化的百叶窗20。该百叶窗20在运转停止时将上述排出口13闭 塞。

空气除菌装置1经由吸入格栅12A以及吸入口15吸入设置室内的空气对 其进行除菌,从排出口13将该被除菌后的空气排出,从而使室内空气清净化。

在框体11的上面形成有:操作盖(开闭盖)16A,其配置在排出口13 的前面侧;容器用开闭盖14A,其横向(例如,正面看的右侧方)配置在该 操作盖16A上。当打开操作盖16A时,对空气除菌装置1进行各种操作的操 作面板16(图2)露出,当打开容器用开闭盖14A时,经由容器取出口14 可取出、放入后述的给水容器41(图2)。操作面板16,例如与排出口13平 行且长条地形成。

另外,在框体11两侧面的上部分别形成有把持部17。这些把持部17是 在手持框体11时用于放手的凹部,搬运时一个人就能够手持空气除菌装置1 进行移动。

另外,在框体11的前面(正面、一侧面),分别拆装自如地配置有在上 下方向排列的上侧前面面板18(外装面板)以及下侧前面面板19,当将这些 上侧前面面板18以及下侧前面面板19拆下时,框体11的内部构成露出。下 侧前面面板19在该下侧前面面板19的下端部具备向框体11的背面侧弯曲的 圆弧部19A,在该圆弧部19A形成上述吸入口15。

下面,说明空气除菌装置1的内部构成。

在框体11上,如图2所示,设置将该框体11的内部上下隔开的支承板 (隔板)21,划分成上侧室22和下侧室23。在该下侧室23,例如,正面看 在框体11的左侧配置具备送风风扇31以及风扇电机32的送风机33,同时, 通过隔板24将具有手柄(把持部)62的排水容器6可向框体11的前面侧拉 出地收纳。这些送风机33(送风风扇31以及风扇电机32)和排水容器6横 向配置。

另外,在送风风扇31和吸入口15之间、即与下侧室23的下侧前面面板 19(图1)相对的位置,拆装自如地配置有粗滤器34。该粗滤器34具有:第 一过滤器25,其捕集通过吸入格栅12A以及吸入口15吸入的空气中粒径大 的尘埃等;第二过滤器26,其捕集通过第一过滤器25的例如粒径10(μm) 以上的物质。通过该粗滤器34除去游浮在空气中的花粉及尘埃等,该被除去 的空气通过送风风扇31向上侧室22供给。

另一方面,在上侧室22中,在送风机33(送风风扇31以及风扇电机32) 的上方配置配电箱39,在该配电箱39的上方立设配置有气液接触部件53。 在该气液接触部件53和配电箱39之间,配置有接受从气液接触部件53滴下 来的水的接水盘42。该接水盘42具备深底形成的贮留部42A,该贮留部42A 向上述排水容器6的上方延伸。配电箱39中收纳有:安装有构成对空气除菌 装置1进行控制的控制部的各种器件的控制基板、及将电源电压向风扇电机 32供给的电源电路等各种电装零件。

在贮留部42A之上配设给水容器41,其用于贮留为生成电解水而使用的 自来水等,成为水可从该给水容器41向贮留部42A供给的构成。更详细地说 为如下结构:在形成于给水容器41下端的给水口设置浮球阀,当贮留部42A 的水面低于给水口时,打开该浮球阀,由此从给水容器41供给需要量的水, 从而保持贮留部42A的水位一定。

另外,如图3所示,在贮留部42A之上配置有电解水生成单元45,其生 成向气液接触部件53供给的电解水。该电解水生成单元45具备循环泵44和 电解槽46,循环泵44通过控制部的控制改变转数,由此,可改变循环量而进 行动作。循环泵44的喷出口连接汲起贮留在贮留部42A中的水并向气液接触 部件53供给的供给管71,该供给管71通过在循环泵44和气液接触部件53 之间分支的分支管72连接电解槽46。该电解槽46如后面所述,内装多个电 极,通过在这些电极间施加从控制部供给的电压,将水电解而生成电解水。 在电解槽46的上面形成排出口46A,其排出由该电解槽46生成的电解水, 该排出口46A连接有将电解水返送到贮留部42A的返送管73。

另外,在贮留部42A之上、在该贮留部42A的入口部分配置有过滤部件 74,其捕集混入到流入该贮留部42A的水的固形物。该过滤部件74将从气液 接触部件53流下来的水中含有的固形物(不溶物)除去。另外,在该构成中, 上述返送管73配置在该过滤部件74的上方,从该返送管73排出的水经由过 滤部件74流入到接水盘42的贮留部42A中。通过该过滤部件74捕集经由接 水盘42在气液接触部件53和电解水生成单元45循环的水中含有的固形物(例 如,从电解槽46排出的水垢等),因此,可防止该固形物流入气液接触部件 53而使该气液接触部件53发生堵塞的情况。

另外,过滤部件74在上部开放的状态下、配置在接水盘42的贮留部42A, 因此,能够通过目测简单地判断过滤部件74的更换时期。而且,更换该过滤 部件74时,只要用手指拆下在贮留部42A的入口部分配置的过滤部件74进 行更换即可,故不用使用工具等就能够简单进行维护。在本实施方式中,具 备上述的接水盘42、电解水生成单元45(循环泵44以及电解槽46)、气液接 触部件53,构成使电解水在这些器件间循环的电解水循环部2。

在本实施方式中,其构成能够适当地排出贮留在接水盘42中的水。更具 体地说,在贮留部42A的下部连接排水管55(图8A),并且设有开闭该排水 管55的排水阀56(图8A)。而且,排水管55的前端向上述排水容器6的上 方延伸,通过开放排水阀56而将接水盘42上的水向排水容器6排出。

气液接触部件53是用于使电解水与经由后述的送风路径向气液接触面 53A供给的空气接触的部件。在该气液接触部件53中,通过使吸入到框体11 内的空气与含规定活性氧种的电解水接触,从而将空气中含有的病毒等灭活 等,由此对空气进行除菌。

在气液接触部件53的上部安装有用于使电解水均匀分散到该气液接触部 件53上的散水盒51。该散水盒51具备暂时贮留电解水的盘部件,在该盘部 件的侧面开设多个散水孔(图示略),从该散水孔相对气液接触部件53滴下 电解水。

另外,气液接触部件53是具有蜂窝构造的过滤部件(滤材)。详细地说, 气液接触部件53具有通过框架支承与气体接触的构件部的构造。构件部通过 层叠波板状的波板部件和平板状的平板部件而构成,在这些波板部件和平板 部件之间,形成多个大致三角形的开口。因此,成为大大确保在使空气通过 构件部时的气体接触面积、且能够滴下电解水并且不容易堵塞的构造。

另外,在气液接触部件53的上面,为了使从散水盒51滴下的电解水有 效地向构件部分散,配设有分流板(图示略)。该分流板是具有液体浸透性的 纤维材料构成的板(织物、无纺造布等),沿气液接触部件53的厚度方向的 截面设置一个或多个。

在此,气液接触部件53的各部(包含框架、构件部以及分流板)使用电 解水引起的恶化小的材料,例如聚烯烃类树脂(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等)、 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氯乙烯树脂、氟树脂(PTFE、PFA、 ETFE等)或陶瓷类材料等。在本结构中,这些基材使用PET树脂。

对气液接触部件53的各部实施亲水性处理,提高对电解水的亲水性,由 此,保证气液接触部件53对电解水的保水性(湿润性),使后述的活性氧种 (活性氧物质)和室内空气的接触持续长时间。而且,由于在气液接触部件 53上滴下具有防霉作用的电解水,因此即使不对气液接触部件53实施防霉对 策(防霉剂的涂敷等),也能够避免真菌的繁殖等。

下面,说明空气在空气除菌装置1中的流动。

如上所述,送风风扇31设于框体11的下侧室23。该送风风扇31的送风 口31A,如图4所示,在框体11的背面侧部分朝向上设置,在支承板21上、 在与送风口31A重合的位置设有开口。该支承板21的开口在上侧室22的背 面侧连通作为上下延伸的风路(送风路径)的空间(背面侧空间)1A。因此, 从送风风扇31的送风口31A吹出的空气,如图4中箭头标记所示,通过空间 1A,吹到气液接触部件53的背面。

本构成中,如图4所示,空间1A具备:第一导风部件81,其配置在框 体11的背面侧;导风板84,其与该第一导风部件81对置配置,从支承板21 延伸到接水盘42。另外,在该空间1A的下方、即支承板21的开口的边缘部, 如图5所示,配置有使从该开口(送风风扇31的送风口31A)排出的空气扩 展到空间1A的宽度方向(图5中的X方向)的一对风向板85、85。

如图6所示,第一导风部件81具有背面部81A、从该背面部81A的两端 部分别向前方延伸的侧面部81B、81C以及从上述背面部81A的上端部向前 方延伸的上面部81D。该上面部81D分别与上述侧面部81B、81C的上端部 连接,上述第一导风部件81开放前面部和下面部而形成大致箱状。在本构成 中,第一导风部件81,例如由聚苯乙烯树脂等树脂材料形成。

在经由该第一导风部件81形成的空间1A、将从送风风扇31吹出的空气 导向气液接触部件53的情况下,优选将该空气均匀地吹到该气液接触部件53 的整个面上。但是,在气液接触部件53中,存在远离送风风扇31的位置(本 构成中为气液接触部件53的上部)的一方与接近送风风扇31的位置(气液 接触部件53的下部)相比,来自送风风扇31的空气容易通过的倾向,故存 在如下问题:在该气液接触部件53的高度方向产生空气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不能充分发挥气液接触部件53的除菌能力。本构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上 述空间1A的上方,如图4所示,配置有用于抑制该气液接触部件53上部的 通风量的分流部件(抑制部件)82。该分流部件82通过增加空间1A上方的 通风阻力,以抑制该气液接触部件53上部的通风量,将由送风风扇31送风 的空气大致均匀地吹到气液接触部件53,由此,能够充分发挥该气液接触部 件53的除菌能力。

如图5所示,分流部件82具备:支承部件93、94,其安装在第一导风部 件81上;两个第一分流板91、第二分流板92,其架设于这些支承部件93、 94之间。这些第一分流板91以及第二分流板92例如通过拧合或焊接而连接 在支承部件93、94上。这些支承部件93、94的上端部93A、94A分别拧合 在形成于第一导风部件81的背面部81A的上方两角部的止固部84A1、84A2。 另外,支承部件93、94的下端部93B、94B分别拧合在形成于第一导风部件 81的侧面部81B、81C的前面侧的止固部81B1、84C1。这些各止固部84A1、 84A2、81B1以及84C1,通过在聚苯乙烯树脂的表面埋入具有螺纹孔的钣金 而形成。

在该构成中,具有两个分流板91、92的分流部件82,利用支承部件93、 94一体形成,该分流部件82从第一导风部件81的前面侧拧合,因此,能够 容易地安装该分流部件82。

另外,如图7所示,这些第一分流板91以及第二分流板92高度方向的 位置不同,并且分别朝向气液接触部件53向下方倾斜配置。在该图7中,为 了便于说明,省略支承部件93、94的记载。第一分流板91配置在与气液接 触部件53的上端部大致相同的高度,第二分流板92配置在第一分流板的下 方、距上述气液接触部件53的上方大致1/4的高度。由此,在第一分流板91 和第一导风部件81的上面部81D之间、以及第一分流板91和第二分流板92 之间分别形成导向到气液接触部件53的导风路95、96。

另外,第一分流板91以及第二分流板92与第一导风部件81的背面部81A 呈规定的角度α配置。当增大该角度α(角度α近似90度)时,虽然能够加 大通风阻力,但这些分流板91、92上的风噪音加大。因此,本实施方式中, 基于试验等将该角度α大约设定为60度。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流部件82具备配置在与气液接触部件53的 上端部相对的位置的第一分流板91、配置在该第一分流板91下方的第二分流 板92,这些第一分流板91以及第二分流板92分别朝向气液接触部件53向下 方倾斜配置。因此,通过这些第一分流板91以及第二分流板92协同动作, 由送风风扇31吹出的空气,如图7中的箭头所示进行分流,在各导风路95、 96中流动,因此,气液接触部件53上部的通风阻力增加。据此,能够通过抑 制气液接触部件53上部的通风量,从而能够相对增加气液接触部件53下部 的通风量。

另外,第二分流板92配置在气液接触部件53侧,以使其前端部92A与 气液接触部件53大致接触。另外,第一分流板91配置在上述空间1A进深方 向(图7中的Y方向)的大致中央,以使其前端部91A在上面看与上述第二 分流板92的末端部92B重合。这样,通过将第一分流板91和第二分流板92 在上面看重合配置,能够防止空气在这些第一分流板91和第二分流板92之 间直接吹向上方。在此,这些第一分流板91和第二分流板92的重合部分的 长度L基于试验等设定为第二分流板92宽度的大约30%的大小。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经由气液接触部件53在上述空间1A的相反侧 (本实施例中为框体11的前面侧)的空间1B,配置有将通过该气液接触部 件53的空气导向排出口13的第二导风部件(壳体)83。该第二导风部件83 与上述第一导风部件一样,例如由聚苯乙烯树脂等的树脂材料形成,如图6 以及图7所示,开放上面部和背面部而大致形成箱状。

该第二导风部件83不仅具有将空间1B内的空气导向排出口13的功能, 还具有接受与来自气液接触部件53的空气一起从该空间1B排出的水(所谓 的飞溅水)的功能。

具体地说,如图7所示,第二导风部件83使该第二导风部件83内侧的 底面83A朝向气液接触部件53向下倾斜形成,该底面83A的前端部83A1向 接水盘42的上方延伸。另外,该底面83A滑动连接与气液接触部件53相对 的第二导风部件83内侧的面83B。因此,与来自气液接触部件53的空气一 起从该空间1B排出的水滴P,在撞到第二导风部件83内侧的面83B之后, 如图7中虚线箭头所示,沿着该内侧的面83B以及底面83A流动而返回到接 水盘42中。因此,送风空气不会与从气液接触部件53排出的水一起泄漏到 外部,例如,不会对位于第二导风部件下方的配电箱39(图2)造成影响。

另外,通过气液接触部件53的空气被导向第二导风部件83内侧的面83B, 通过配设在排出口13下方的排出口过滤器36而被排出。该排出口过滤器36 是用于防止异物从排出口13向框体11内部进入的过滤器。排出口过滤器36 具备网、织物或不织造布等(图示略),作为这些的材料,优选合成树脂,更 优选构成气液接触部件53的材料。另外,排出口过滤器36为了不明显增加 通过气液接触部件53的空气的通风阻力,优选眼孔适度粗的材料。

图8是说明电解水供给方式的图,图8A是表示空气除菌机构的构成的示 意图,图8B是详细表示电解槽46的构成的图。参照图8说明对气液接触部 件53供给电解水的情况。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给水容器41中加入 自来水而使空气除菌装置1动作的情况进行说明。

当加入自来水的给水容器41安装在空气除菌装置1上时,如上所述,自 来水从给水容器41向接水盘42供给,接水盘42的水位达到规定高度。接水 盘42内的水通过循环泵44汲上来,其中一部分向电解槽46供给。该电解槽 46,如图8B所示,具备一方为正、另一方为负的一对电极47、48,通过在 这些电极47、48间施加电压,将流入到电解槽46中的自来水电解而生成含 活性氧种的电解水。在此,所谓活性氧种是指具有比通常的氧更高氧化活性 的氧及其关联的物质,是过氧超氧化物阴离子、单态氧、羟基自由基、或过 氧化氢这样所谓的狭义的活性氧中包含了臭氧、次卤酸等所谓的广义的活性 氧的构成。

电极47、48为例如基极由Ti(钛),包覆层由Ir(铱)、Pt(铂)构成的 电极板,流过该电极47、48的电流值设定为电流密度数mA(毫安)/cm2(平 方厘米)~数十mA/cm2,产生规定的游离残留氯浓度(例如,1mg(毫克) /l(升))。

下面,详细叙述引起的反应。当通过上述电极47、48对自来水通电时, 阴极电极发生如下反应:

4H++4e-+(4OH-)→2H2+(4OH-)

阳极电极发生如下反应:

2H2O→4H++O2+4e-

同时,水中含有的氯化物离子(Cl-:预先添加在自来水中的)发生如下 反应,生成氯(Cl2)。

2Cl-→Cl2+2e-

而且,该氯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HClO)和氯化氢(HCl)。

Cl2+H2O→HClO+HCl

由于阳极电极生成的次氯酸属于广义的活性氧种,因此具有强氧化作用 和漂白作用。溶解有次氯酸的水溶液、即由空气除菌装置1生成的电解水发 挥灭活病毒等、杀菌、分解有机化合物等各种空气清净效果。这样,当含有 次氯酸的电解水从散水箱51滴到气液接触部件53时,由送风风扇31吹出的 空气在气液接触部件53与次氯酸接触。由此,空气中浮游的病毒等被灭活, 同时,该空气中含有的臭气物质与次氯酸反应而被分解或离子化而溶解。因 此,对空气进行除菌以及除臭,清净化后的空气被从气液接触部件53排出。 另外,通过将含次氯酸的电解水向气液接触部件53供给,从而能够防止该气 液接触部件53中的杂菌增殖。

作为活性氧种对病毒灭活的作用机理,举出流感病毒的例子。上述的活 性氧种具有破坏、消除(除去)感染流感病毒所必须的流感病毒的表面蛋白 (突刺)的作用。该表面蛋白被破坏的情况下,流感病毒不与感染流感病毒 必需的受体(接受体)结合,从而阻止感染。因此,空气中浮游的流感病毒 在气液接触部件53与含活性氧种的电解水接触,从某种意义上说使其失去感 染力,由此阻止感染。

因此,该空气除菌装置1即使设置在幼儿园及小·中·高等学校、看护保险 设施、医院等所谓的大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由电解水净化了(除菌、脱 臭等)的空气在大空间内扩散,从而能够在大空间内高效进行空气除菌以及 脱臭。

另外,从散水箱51滴下到气液接触部件53的电解水沿着气液接触部件 53向下方移动,落到接水盘42中。落到接水盘42中的电解水再次被循环泵 44汲上来,经过电解槽46向气液接触部件53供给。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构 成为水循环式,通过有效地利用少量的水,能够长时间、高效地对空气进行 除菌。另外,在因蒸发等而使电解水循环部2中循环的水量减少的情况下, 给水容器41内的水能够适量向接水盘42供给。

但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除菌装置1中,如上所述,在框体11的前面, 分别拆装自如地配置有上侧前面面板18以及下侧前面面板19。如图9所示, 下侧前面面板19具备形成于该下侧前面面板19的下端部(圆弧部19A)的 下钩184、形成于上端部的上钩185。

下钩184为向与下侧前面面板19的面板面19B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爪 部件,是挂在框体11的两侧板191的前面侧下部形成的挂槽部192卡合的部 件。另外,上钩185是向与下侧前面面板19的面板面19B大致垂直的方向延 伸的突起,前端部185A以大于基部185B的方式而扩径形成。

在框体11上安装下侧前面面板19的情况下,在框体11的两侧板191的 前面侧、在与上钩185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卡止该上钩185的卡锁部193。

该卡锁部193具备向框体11的进深方向移动的基部193A、在该基部193A 的上下铰链连接的爪部193B。这些爪部193B根据在基部193A所处的位置进 行开闭。当上钩185的前端部185A抵接基部193A的表面并将该基部193A 向框体11的进深方向押入时,随着该基部193A的移动关闭爪部193B。当基 部193A一度向进深方向押入时,为了保持押入的位置(未图示),在爪部193B 夹住前端部185A,由此能够简单地关闭下侧前面面板19。

另一方面,当经由上钩185再次押入卡锁部193的基部193A时,该基部 193A的保持被解除,该基部193A恢复到初期位置(图9)。随之,通过打开 爪部193B,上钩185的前端部185A从爪部193B脱离,由此,能够简单地打 开下侧前面面板19。这样,下侧前面面板19不使用工具等就能够简单地在框 体11上拆装。

另外,关于上侧前面面板18,由于具备与上述的下侧前面面板19相同 的构成,故省略其说明。

当拆卸下侧前面面板19时,如图9所示,收纳于框体11内的粗滤器34 和排水容器6露出。排水容器6邻接粗滤器34并收纳在框体11的下侧室23 中,位于靠侧板191侧的位置,在拆下下侧前面面板19的状态下,可从框体 11的前面取出、放入。

排水容器6的进深比室23的进深短,在将排水容器6收纳在框体11中 的状态下,在排水容器6的前面侧生成空间。该空间成为使从侧板91的吸入 格栅12吸入的空气向粗滤器34流动的通风路。

而且,通过拆下下侧前面面板19,将排水容器6从前面侧拉出,如后所 述,能够倒掉滞留在排水容器6内的水。另外,能够从框体11的前面侧拆卸 粗滤器34,清扫、除去粘附在预滤器34上的灰尘。

图10是表示构成排水容器6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排水容器6 的剖面图。图11中带符号W的斜线部分为水。图12A是表示从框体11取出 的排水容器6的立体图,图12B是表示手持排水容器6的状态的立体图。另 外,图13是从排水容器6倒掉水的动作的说明图。参照这些图,下面说明排 水容器6。

如图10以及11所示,排水容器6由在纵型的容器主体61安装成为操作 排水容器6时的把手的手柄62和堵塞容器主体61的上部的盖63而构成。在 容器主体61内部配设浮动传感器64(位移部件)。

容器主体61为贮留从电解水循环部2(图8A)经由排水管55排出的水 的纵型容器,上面开设有开口。容器主体61的剖面形状既可以是长方形或椭 圆形,也可以是多边形。另外,在容器主体61的下部,与配设在排水容器6 周围的框体11的框架等的突出部配合而形成有凹部。另外,希望排水容器6 在从框体11取出来的状态下能够自立。因此,排水容器6的底面构造,如图 8的例子所示,底面至少一部分为平面,或者设置向接地面突出的突起(脚), 都可以。

如图10所示,在容器主体61的两侧面的上端部,在容器主体61的进深 方向大致中央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轴61A。在该轴61A上转动自如地安装有 手柄62。

手柄62具有分别与形成于容器主体61的两侧面的共计二个轴61A卡合 的两个支承腕,在该支承腕的前端部穿设有与轴61A嵌合的卡止孔62A。手 柄62能够以卡止孔62A为中心转动。该手柄62具有平板状的基部62B、从 该基部62B延伸的棒状把持部62C。基部62B为连接与轴61A卡合的两个支 承腕的板状部件,具有堵塞后述的排水口63A的闭塞部62D。另外,在基部 62B的前端侧形成有与基部62B大致平行延伸的把持部62C。把持部62C是 用户操作排水容器6时成为把手的棒状或板状的部件。

如图7以及图8所示,盖63嵌合在容器主体61的上面的开口部,并以 覆盖该开口部的形状以及尺寸形成。在盖63的一端部形成有用于倒掉容器主 体61内的水的排水口63A。另外,在盖63上形成有用于使从电解水循环部2 (图5)通过排水管55排出来的水进入容器主体61内的排水接受口63B以 及排水接受件63C。排水接受件63C为了将从排水管55流下的水导向排水接 受口63B,形成在从盖63的边缘部向排水接受口63B的下斜面。在将排水容 器6收纳在室23中的状态下,排水管55的下端部的开口部位于排水接受件 63C的上方,从排水管55排出来的水不泄漏,从排水接受口63B落到容器主 体61内。

在盖63上设置的排水口63A为用于将贮留在容器主体61内的水向外部 排出的孔。排水口63A通常通过向基部62B的里面侧突出的闭塞部62D而被 闭锁,通过使手柄62移动而打开排水口63A。

另外,在盖63的下面安装有浮动传感器64。浮动传感器64的构成为: 在长条形的主体中央设置支承轴部64A,在主体的一端设置浮动部64B,在 另一端设置磁体部64C。浮动传感器64的支承轴部64A安装在盖63的里面 侧,浮动传感器64以支承轴部64A为中心自由转动。磁体部64C具有通过 树脂等覆盖或包裹磁体的构成。浮动部64B由比重较轻的树脂等构成。

浮动传感器64以支承轴部64A为支点转动,通常时,即在不从外部施加 力的状态下,浮动部64B侧下降。在此,如图8符号W所示,当容器主体 61内水贮留到接近满水位时,浮动部64B飘浮在水上,浮动传感器64以支 承轴部64A为中心转动,磁体部64自盖63离开。另外,在容器主体61内的 水与满水位相比相当少的状态下,浮动部64B位于充分下降后的位置,磁体 部64接近盖63的里面。

该构成中,通过调整浮动部64B的重量以及浮力、磁体部64C的重量、 作为支点的支承轴部64A的位置就能够实现。浮动部64B的浮力能够基于浮 动部64B的比重以及体积而容易地进行调整。

而且,在框体11的室23中,在收纳排水容器6的位置的上方,配设有 水位传感器部57,该水位传感器部57具备检测磁体部64C的接近的检测部 58。水位传感器部57在室23中收纳有排水容器6的状态下,位于接近盖63 正上方的位置。检测部58内装可移动地安装的磁性体(图示略)、随该磁性 体的移动而改变通电状态的检测电路(图示略),对应磁体64C接近的位置而 配设,上述检测电路连接有安装于配电箱39(图2)内的控制板的控制部。

控制部利用检测部58检测有无磁体部64C的接近,由此检测容器主体 61内的水位是否达到满水位或其附近。

在此,上述控制部与检测部58一起作为检测装置而起作用,例如,在检 测到排水容器6接近满水位的情况下,在操作面板16(图2)通过进行点亮 灯等的动作,由此引导用户倒掉排水容器6的水。另外,控制部例如能够进 行在每规定时间打开排水阀56、将接水盘42中的水向排水容器6排出的动作, 但在检测到排水容器6接近满水位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使排水阀56不开放。

在此,排水容器6的各部,即构成容器主体61、手柄62、盖63以及浮 动传感器64的材料是任意的,但在接近电解水的部分,与气液接触部件53 的各部同样,优选使用电解水引起的恶化轻的材料,例如,聚烯烃系树脂(聚 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等)、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氯乙烯树 脂、聚苯乙烯树脂、氟系树脂(PTFE、PFA、ETFE等)或陶瓷系材料等的原 材料。

关于排水容器6的操作,如下所示。

在图12A所示的立位的状态下,手柄62与盖63相接,由闭塞部62D堵 住排水口63A。另外,把持部62C向排水容器6的前面侧突出。因此,如图 9所示,在打开下侧前面面板19并取出排水容器6时,只要手持手柄62将排 水容器6向面前拉出即可,能够容易地取出排水容器6。

如图12B所示,当将把持部62C向上拉时,手柄62以卡止孔62A为中 心转动。在该状态下,能够手持把持部62C提起排水容器6。

另外,在将滞留在排水容器6内的水倒掉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在向 上拉起把持部62C的状态下,只要使排水容器6倾斜即可。在此,由于盖63 紧紧固定在容器主体61的上端,所以,水不会从除排水口63A之外的部位泄 漏。

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将经由从电解水循环部2分支的排水管55排出的 电解水贮留在排水容器6的构成,并且排水容器6具有纵长的容器主体61, 因此能够从框体11的前面容易地取出排水容器6,能够容易倒掉滞留在容器 主体61中的水。由于容器主体61为纵长,所以容易确保在框体11中容纳排 水容器6的地方,例如,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其构成为:在框体11的下侧室 23中,配置在与风扇电动机32邻接的间隙,只要拆卸下侧前面面板19就能 够简单地取出。这样,就能够实现不影响空气除菌装置1的设计自由度、将 排水容器6配置在容易从框体11的前面取出的位置、容易进行排水作业的空 气除菌装置1。

另外,在电解水循环部2中,在循环使用电解水的情况下,通过将电解 水适当排出而替换成新的水,就能够维持高的除菌效果,从而能够不增加用 户的负担而实现可维持高的除菌效果的空气除菌装置。

排水容器6具备可转动地安装在容器主体61上的手柄62,并能够使手柄 62移动到向容器主体61的前方突出的位置和向上方突出的位置。因此,在排 水容器6被收纳在框体11中的状态下,如果使手柄62向容器主体61的前方 突出,则持该手柄62的把持部62C就能够将排水容器6从框体11的前面拉 出,取出、取入更加简单。而且,如果成为将手柄62向容器主体61的前方 倾倒的状态,则能够抑制室23中的排水容器8的收纳高度。另外,在将排水 容器6从框体11取出来的状态下,如果使手柄62移动到向上方突出的位置, 则手持手柄62就能够操作排水容器6,操作更加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盖63安装在容器主体61上,在盖63上形成有 将容器主体61的水排出的排出口63A。而且,在使手柄62向容器主体61的 前侧倾倒的状态下,排水口63A被形成于手柄62的闭塞部62D闭塞。由此, 在排水容器6被收纳于框体11的情况下等,能够在不进行水排出的状态下, 通过堵塞排水口63A而防止水从排水容器6流出,并根据需要转动手柄62, 由此能够排出容器主体61内的水。由此,不影响排水作业的容易性而能够可 靠地防止不想流的水从排水容器6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盖63上形成有接受从排水管55流下的水并导向容 器主体61内的排水接受件63C,因此,不增加部件而能够防止框体11内的 水泄漏以及水飞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根据容器主体61内的水位进行变位的浮动 传感器64,在框体11内配设有检测该浮动传感器64的位移的水位传感器部 57,因此,通过检测容器主体61内的水位就能够可靠地防止水从排水容器溢 出。该浮动传感器64具有通过支承轴部64A支承浮在容器主体61内的水上 的浮动部64B、内装有磁体的磁体部64C的构成,由于通过水位传感器部57 具有的检测部58检测磁体部64C的接近,所以,通过发生故障率极低的简单 构成就能够可靠地检测容器主体61内的水位上升到规定的高度以上、例如上 升到满水位或其附近。由此,可进行控制以使排水阀56在容器主体61内的 水位高的情况下不开放,能够可靠地防止水溢出。另外,若通过点亮操作面 板16上的灯来引导用户将水排出,则用户不用注意排水容器6的水位就能够 使用空气除菌装置1,从而能够大幅度减轻管理的负担。

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如下构成:下侧前面面板19具备在该下侧前面面 板19的下部形成的下钩184、和在上部形成上钩185,框体11具备在该框体 11的侧板191的前面侧钩挂下钩184的钩槽部192和卡止上钩185的卡锁部 193,在将下钩184钩挂到沟槽部192中的状态下,通过将上钩185与卡锁部 193卡止,由此将该下侧前面面板19安装在框体11,因此,不使用工具等而 能够在框体11上简单地拆装下侧前面面板19。所以,从框体11取出排水容 器6的作业能够极简单地进行。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立设于框体11内的气液接触部件53、生成 向该气液接触部件53供给的电解水的电解水生成单元45、配置在气液接触部 件53的下方并将空气向气液接触部件53送风的送风风扇31。在框体11内形 成作为将由送风风扇31向上方吹出来的空气导向气液接触部件53的风路的 空间1A,在该空间1A中配置有抑制气液接触部件53的上部的通风量的分流 部件82,故通过该分流部件82抑制气液接触部件53的上部的通风量,由此, 相对地增加该气液接触部件53下部的通风量,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气液接触 部件53中的通风量的不均匀。因此,能够将空气大致均匀地吹到气液接触部 件53,故能够充分发挥该气液接触部件53的除菌能力。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分流部件82配置在空间1A中的与气液接触部 件53的上部相对的位置,因此,抑制气液接触部件53的上部的通风量,由 此,相对地增加该气液接触部件53下部的通风量,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气液 接触部件53中的通风量不均匀。因此,能够将空气大致均匀地吹到气液接触 部件53,故能够充分发挥该气液接触部件53的除菌能力。

根据本实施方式,分流部件82具备配置在与该气液接触部件53上端部 相对的位置的第一分流板91、配置在比该第一分流板91更下方的第二分流板 92。这些第一分流板91以及第二分流板92分别朝向气液接触部件53并向下 方倾斜配置。因此,通过这些第一分流板91以及第二分流板92协同动作, 由送风风扇31吹出来的空气被分流,在各导风路95、96中流动,故气液接 触部件53上部的通风阻力增加。据此,通过抑制气液接触部件53上部的通 风量,能够相对地增加该气液接触部件53下部的通风量。另外,根据本实施 方式,通过从上面看重合配置第一分流板91和第二分流板92,能够防止空气 穿过这些第一分流板91和第二分流板92之间而直接向上方吹出。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除菌装置1为本发明的一方式,显然,在不脱离本发 明宗旨的范围内,可进行适当变更。

例如,作为活性氧种也可以为生成臭氧(O3)或过氧化氢(H2O2)。此时, 当作为电极使用铂钽电极时,即使为离子种稀薄的水,也能够通过电解而高 效稳定地生成活性氧种。

此时,在阳极电极发生如下反应:

2H2O→4H++O2+4e-

同时,发生如下反应生成臭氧(O3)

3H2O→O3+6H++6e-

2H2O→O3+4H++4e-

另外,在阴极电极发生如下反应,并使通过电极反应生成的O2-与溶液中 的H+结合,生成过氧化氢。

4H++4e-+(4OH-)→2H2+(4OH-)

O2-+e-+2H-→H2O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给水容器41供给自来水的例子。在自 来水中添加了以杀菌为目的氯化合物,因此含有氯化物离子,该氯化物离子 发生反应而生成次氯酸以及盐酸。其不限定于使用自来水的情况,若向电解 槽46供给的水通过添加或混入卤素化合物而成为含卤素化物离子的水,则通 过同样的反应而生成含卤素的活性氧种。

在空气除菌装置1中,在使用离子种稀薄的水(包含纯水、精制水、井 水、一部分自来水等)的情况下也能够引起同样的反应。即,如果在离子种 稀薄的水中添加卤素化合物(食盐等),就能够引起同样的反应而得到活性氧 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由取出、放入自如的给水容器41给水的给水 方式,显然,可以替代该给水容器41,例如连接自来水管道而直接引导市政 水的水配管给水方式。

下面,说明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空气除菌装置中,在电极间的通电状态(供给电量(电流值、 通电时间等))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供给电解的自来水等的水质不同,从而电 解水的生成状况也不同。例如,由于城市和山区等自来水含有的氯化物离子 等的电解浓度不同,因此,即使基于出厂时预定标准的自来水的水质设定的 电流值在电极间供给规定的通电时间、电力,由于水质的不同有时也不能够 生成含空气除菌所需的规定浓度的活性氧种的电解水。因此,在设置空气除 菌装置时,需要根据其地域的自来水的水质改变电极间的通电状态。另一方 面,由于在一度设置空气除菌装置后,自来水的水质变动较少,所以,改变 有关通电状态的设定的机会变少,另外,若无意中改变有关通电状态的设定, 则会变动电解水中含有的活性氧种的浓度,不能够得到所希望的空气除菌效 果。

因此,举例图14所示的空气除菌装置100说明如下构成:在生成电解水 并对空气除菌的空气除菌装置中,能够根据水质适当改变生成电解水时使用 的电极间的通电状态。

该实施方式的空气除菌装置100是具有与上述的空气除菌装置1大致相 同构成的装置,故相同的构成用相同的符号表示,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4所示,空气除菌装置100在框体11的内部具有:送风机33,其 在框体11内形成从形成于框体11的吸入口12以及15向排出口13的送风路 径;空气除菌部130,其配置在该送风机33的送风路径上,具有使经由送风 路径供给的空气接触电解水的气液接触部件53;给水容器41、循环泵44、电 解槽(电解水生成部)46以及接水盘42,其是将电解水循环供给该气液接触 部件53的电解水循环供给部140的构成要素。

如图14所示,在隔板21上方的正面看,在左侧,除了上述气液接触部 件53之外,在隔板21的上面还配置有配电箱39。在该配电箱39的上方配置 接水盘42,经由该接水盘42配置上述气液接触部件53。另外,在隔板21的 上方右侧配置还配置有:给水容器41,其配置在上述的操作盖16A的下方; 循环泵44,其将配置在给水容器41的后方的电解槽46、接水盘42内的水供 给电解槽46以及气液接触部件53,由此构成电解水循环供给部140。

给水容器41为用于贮留生成电解水所使用的自来水等的容器。给水容器 41的给水口配置在接水盘42的贮留部42A,将适量的水向接水盘42供给。 其中,供电解水生成的水不限于自来水,也可以使用除自来水以外的井水、 纯水、精制水等。但是,由于在电解槽46,如后所述,通过对水(包含在电 解槽46中生成的电解水)电解而生成电解水的构成,所以优选在给水容器41 中贮留例如包含氯化物离子等的规定离子种的水。因此,在使用离子种浓度 低的自来水及井水、纯水、精制水等的情况下,例如,优选将包含食盐等的 规定离子种的物质作为用于促进电解的电解促进剂而添加。

如图15所示,在气液接触部件53的上部安装为电解水循环供给部140 的构成要素之一的散水盒51,在气液接触部件53的下方配置有上述的接水盒 42。接水盒42具备配置有给水容器41的吸水口的贮留部42A和接受从配置 在气液接触部件53下方的气液接触部件53排出的电解水的接水部42B。循 环泵44配置在贮留部42A,用于除去在电解槽46中生成的电解水中含有的 水垢等不溶物的过滤部件74配置在接水部42B和贮留部42A的连接部。通 过该过滤部件74除去从气液接触部件53排出的电解水中含有的不溶物。这 样,通过配置过滤部件74,水垢或花粉等不溶物不会混入到由循环泵44汲上 的水中。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其构成为:在电解槽46中生成的电解水 经由过滤部件74向贮留部42A供给,贮留在贮留部42A中的电解水的一部 分通过循环泵44经由散水箱51向气液接触部件53供给,剩余的一部分再向 电解槽46供给。这样,在电解槽46中反复使用电解水进行电解,由此,能 够生成活性氧种的浓度高的电解水。另外,通过循环利用从气液接触部件53 排出的电解水,能够构成从给水容器41只补充水量的不足部分的结构,从而 能够有效利用水资源。

在生成电解水时,电解水中的活性氧种的浓度能够调整为将除菌的病毒 等灭活的浓度。活性氧种的浓度的调整通过调整在电极47、48间施加的电压、 调整在电极47、48间流过的电流值进行。

例如,当设该电极47、48间过的电流值为电流密度20mA/cm2时,在次 氯酸的情况下,生成规定的游离残留氯浓度(例如,1mg/L)。通过改变在电 极47、48间施加的电压并调整电流值,能够调整电解水中含有的活性氧种的 浓度,基本上能够通过提高电流值而提高电解水中的活性氧种的浓度。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A以及图16B所示,即使在设置空气除菌装置100 时或在设置后,也在收纳于配电箱39中的控制部152(控制基板152A)设有 用于改变操作电解槽46的电极47、48间的通电状态的旋转操作钮151(操作 机构)(参照图16B)。配电箱39除了配置有控制部152的构成要素、即CPU、 RAM、ROM等的控制基板152A、52B之外,还收纳有如上所述的各种电装 零件。

如图16B所示,旋转操作钮151,在图示例中,为了配置在配电箱39前 面的左侧上方的位置而设于控制基板152A上。而且,如图16A所示,旋转 操作钮151以从配电箱39的前面面板153上形成的孔4露出外部的方式配置。

配电箱39如图14所示,载置在隔板21的上面,如图17所示,从框体 11拆下上部前面面板(上侧前面面板)18时,该旋转操作钮151露出外部而 配置。另外,如图17所示,上部前面面板18和下部前面面板19的边界位置 位于配电箱39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当将上部前面面板18从框体11拆 下时,仅配电箱39的上部露出到外部。但是,在图17中,用虚线表示配电 箱39、送风机33、排水容器6。

如图14、图18A以及图18B所示,由板金构成的板状部件155拧固在配 电箱39的上面,该板状部件155向配电箱39的前面侧突出规定的量L,该 突出部分构成遮檐部156。在配电箱39的上方配置有接水盘42或气液接触部 件53等,这样,通过设置向配电箱39外部突出的遮檐部156,能够防止水等 从配电箱39的上方侵入孔154的内部。

如图19A~图19C所示,旋转操作钮151具有:圆盘状的电解条件指定 序号记载部151a,其对应规定的角度而记载“0”~“9”任一电解条件指定序号 (通电状态指定序号);旋转操作部151b,其设置为剩下该电解条件指定序号 记载部151a记载的电解条件指定序号中的一个序号,将其它序号隐藏,并且 旋钮151c向外部突出。另外,也可以设置成使旋转操作部151b从配电箱39 的前面面板153向配电箱39的外侧突出,也可以配置成包含在配电箱39的 前面面板153形成的孔154内。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操作 钮151设置成内包在孔154内,因此,如图19A所示,通过笔头160等对旋 钮151c进行旋转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旋转操作部151b按每规定角度进行旋转操作, 能够选择“0”~“9”中的任一电解条件指定序号(通电状态指定序号)。控制部 152进行控制,以在电极47、48间在规定的通电时间流过规定的电流值,从 而成为对应由旋转操作钮151选择的电解条件指定序号的通电状态。

具体地说,使规定的通电状态与各电解条件指定序号对应,随着电解条 件指定序号的增大,向电极47、48的供给电力量阶段性增加。在出厂时,例 如,将电解条件指定序号调整到中间的序号、即“5”,根据空气除菌装置100 的设置地域的自来水水质等、供电解用的水的离子种浓度,改变操作电解条 件指定序号,由此,对电极47、48间的通电状态进行改变。

在增减向电极47、48供给的电量时,既可以对流过电极47、48间的电 流值进行增减,也可以对电极47、48间的通电时间进行增减。

另外,在“0”~“9”的电解条件指定序号中,对于电解条件指定序号的一部 分如上所述地进行对应,以阶段性改变向电极供给的电量,对于剩余的一部 分电解条件指定序号,例如也可以对应特殊的运转模式时的规定的通电状态。 作为这样特殊的运转模式,例如,为了除去堆积在电极47、48上的水垢等, 举例有:水垢除去运转模式,该模式使极性翻转在电极47、48间进行通电; 过滤模式,该模式通过生成比通常的活性氧种的浓度更浓的电解水,向气液 接触部件53等供给而对气液接触部件53等进行清洁等。

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在框体11内形成通过送风机33从吸入口12以 及15朝向排出口13送风的送风路径,在送风路径上配置的气液接触部件53 中空气与电解水接触,由此,对吸入的室内的空气中含有的病毒等进行除菌。 电解槽46至少具有一对电极47、48,通过电解规定的水而生成电解水。该电 解槽46所具有的电极47、48间的通电状态通过控制部152控制。此时用于 改变操作通电状态的旋转操作钮151设于控制部152,该旋转操作钮151从收 纳控制部152的配电箱39上设置的孔露到配电箱39的外侧而配置。因此, 不用打开配电箱39就能够简单地改变电解时的通电状态。另外,由于配电箱 39配置在框体11内,所以能够防止用户无意中对电极间的通电状态进行改变 操作。

另外,通过旋转操作旋转操作钮151,用户等能够简单地对预先设定的多 个阶段的通电状态进行阶段性改变。

另外,当从框体11拆下上部前面面板18时,由于配电箱39配置在框体 11内而使旋转操作钮151露出外部,所以能够通过拆下上部前面面板18而简 单地操作旋转操作钮151,从而可改变操作电极47、48间的通电状态。另外, 通过在上部前面面板18的内侧收纳配电箱39,能够防止旋转操作钮151露出 框体11的外部的情况,能够防止用户等无意中改变电极47、48间的通电状 态。另外,由于旋转操作钮151内包在配电箱39的前面面板153设有的孔内, 所以,能够进一步防止用户等无意中的操作。

但是,上述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一方式,显然,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 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变更。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空气除菌装置100作为具备立式的框体 11的装置进行了说明,显然,空气除菌装置100的设置方式不限于立式的, 既可以是壁挂式,也可以是顶棚吊挂式,也可以是顶棚埋入式,没有特别的 限定。

另外,说明了在从框体11拆下上部前面面板18时、为使旋转操作钮151 露出外部而将配电箱39配置在框体11内的构造,显然,例如在拆卸下部前 面面板19时,也可以使旋转操作钮151露出外部而配置配电箱39。主要是, 在拆卸自如或开闭自如地构成的外装面板的内侧,在打开这些外装面板时或 拆卸时,只要使旋转操作钮151露出外部而配置配电箱39,则框体11内的配 电箱39的位置就不受限定。

空气除菌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空气除菌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空气除菌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空气除菌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气除菌装置.pdf(4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除菌装置,其生成电解水并浸润气液接触部件,通过送风风扇将空气送到所述气液接触部件,由此对空气进行除菌,其特征在于,在框体内具备排出所述电解水的排水管、和接受并贮留从所述排水管排出的电解水的排水容器,所述排水容器具有纵长的容器主体,可从所述框体的前面取出、放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